民國的痛苦:王國維與絕望的一九二七

民國的痛苦:王國維與絕望的一九二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建民
图书标签:
  • 王國維
  • 民國史
  • 文化史
  • 思想史
  • 絕望
  • 1927年
  • 文學史
  • 學術研究
  • 近現代史
  • 傳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是藉著痛苦認識智慧,而不是透過享樂。」
  ──法國思想家西蒙・韋伊(Simone Weil)


  是什麼樣的時代,讓有思想的人不願活著?

  1927年,國學大師王國維在北京頤和園投湖自盡,留下遺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身為民國初年最具聲望的學者,王國維突如其來的死亡,為當代中國知識界帶來極大震撼,對他的自殺動機,歷來更是爭論不絕、眾說紛紜。有人宣稱他是以遺老身份殉清、或為中國文化衰微而死,卻也有人認為他是經濟現實的因素而走上絕路。

  但人的死亡,能夠如此輕易歸結嗎?一位知識份子選擇告別人世,原因又真會如此單純?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王國維之死?又該如何在歷史之中,理解人的痛苦?

  在《民國的痛苦》一書中,作者李建民重新探訪這個謎團,試圖理解王國維的生平、性格與他所處的時代,以詩意與富有情感的文筆,描繪王國維生前內心的幽憤、苦悶與哀傷,他所面臨的生活磨難、他與恩師羅振玉之間的矛盾糾結,還有對政治與外在環境日益增加的疏離與危亡之感。作者也指出,王氏死於一九二七年並非偶然,這是令許多人徬徨而無奈的時刻,在動盪不安、悲觀煩悶的氣氛中,知識份子一個又一個離去。絕望的一九二七,是集體自殺的年代,王國維不過是最具代表性之一人。

  痛苦的故事是人的故事,也是歷史研究的不朽課題。透過王國維的死亡抉擇,本書呈現人性的複雜與歷史的暴虐,也反覆對「我們到底為何而活」這樣的根本問題,發出最深層的哲學叩問。
滄海遺珠:民國學術群星的未竟之歌 本書《滄海遺珠:民國學術群星的未竟之歌》並非聚焦於特定人物或單一歷史事件,而是試圖以一種更為宏觀且細膩的筆觸,描摹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在時代劇變中所經歷的精神肖像與學術軌跡。它是一部關於「失落」與「堅守」的歷史觀察,探討在劇烈社會轉型期,頂尖的學術思想是如何誕生、碰撞,又如何面臨結構性的瓦解與重塑。 全書結構依循時代脈絡與學術分野,分為四大部分,旨在呈現民國學術界多元而複雜的樣貌: --- 第一部:舊邦新命——古典學的挽歌與重塑 此部分集中探討自清末以來,中國傳統學術(尤其經學、史學、哲學的古典範疇)如何在現代化浪潮的衝擊下尋求出路。這裡描繪的群體,多是浸潤於舊學根基,卻又敏銳地意識到時代對知識的定義正在改變的學者。 內容聚焦: 1. 目錄學與版本學的黃金時代的尾聲: 書中詳述了在戰亂頻仍、藏書散佚的背景下,一批學者如何以近乎殉道者的姿態,搶救、校勘、整理中國浩瀚的文獻典籍。他們不僅是校對者,更是傳統知識體系的最後的守夜人。描寫的重點在於其考據的嚴謹性,以及這種嚴謹背後對「文化之根」的深刻焦慮。例如,對某一江南藏書樓在兵燹中被焚毀的描述,將著重於那種一夕之間,數代人積累化為灰燼的無力感。 2. 學術機構的艱難運作: 探討民國初年,諸如大學、研究所等現代學術機構如何在經費拮据、政治干預下維持其獨立性。重點在於描述學術行政人員與教授們為了爭取哪怕一絲自由的研究空間所進行的迂迴博弈,這些博弈往往比學術論爭本身更加艱難。 3. 古典哲學的現代詮釋困境: 書中分析了當「科學」與「實用」成為時代的圭臬時,中國的古典哲學(如宋明理學、道家思想)如何被要求做出「現代化」的辯護。這不是簡單的翻譯,而是在新的世界觀下,如何保持其精神的穿透力而不淪為空洞的口號。重點描繪了幾位學者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試圖向西方學界闡釋中國智慧時,那種「知音難覓」的孤寂感。 --- 第二部:思想的激流——新文化運動的餘波與分野 此部分將目光投向「五四」之後,思想界從反傳統的激昂狀態,轉向對社會出路和文化主體性的深入探討。此階段的學者多為留學歸國精英,他們試圖將西方最新的思潮引進中國,但很快發現思潮與國情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 內容聚焦: 1. 科學主義的祛魅: 探討在初期對科學的盲目崇拜如何逐漸被現實的複雜性所取代。書中描繪了幾位在歐美接受過嚴格科學訓練的知識分子,回國後面對民眾的麻木、軍閥的橫暴時,其理性工具的失效感。他們面臨的抉擇是:是堅守純粹的學術象牙塔,還是投身於改造社會的洪流之中?這種內心的拉扯被詳細鋪陳。 2. 文學革命的後續發展: 不僅限於白話文的推廣,更深入分析了新文學思潮對知識分子自我認知結構的影響。如何從「帝國的臣民」轉變為「獨立的個體」?此處描寫的重點在於語言工具的革新如何反饋到思想的細膩程度上,以及早期新文學家們在創作壓力(政治審查、讀者期待)下的自我審查與藝術探索的張力。 3. 唯物史觀的早期傳播與本土化挑戰: 描寫了早期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大學校園內的初步傳播路徑,以及早期傳播者在翻譯和闡釋過程中遇到的術語障礙和意識形態上的微妙調整。強調的是學術概念如何「在地化」,以及這種在地化過程對學術純粹性的影響。 --- 第三部:學術的邊界——專業化與國際視野的交匯 隨著民國教育體制的初步建立,學術開始走向更細緻的專業分工。第三部關注的是那些在特定學科領域內,將中國研究推向國際視野的學者群像。 內容聚焦: 1. 史學研究的方法論轉向: 聚焦於檔案文獻的發掘與應用,特別是新興的社會經濟史和民俗學研究的興起。書中詳細描述了幾次重要的田野調查行動,包括學者們在偏遠地區收集口述歷史和地方文獻的艱辛過程,以及他們如何將這些「邊緣」材料融入主流的歷史敘事中。強調的是,這代人如何用更科學的工具,重寫了被傳統史學框架所忽視的「普通人」的歷史。 2. 人類學與民族學的早期探索: 探討中國學者如何開始以人類學的視角審視中國境內的多民族問題。這部分內容會細膩地描繪學者在面對不同文化群體時,其自身的文化預設立場與田野觀察之間的微妙衝突,以及他們如何努力達到某種「非評判性」的記錄標準。 3. 早期科學研究的基礎建設: 聚焦於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領域,描述在缺乏現代化設備和穩定經費的條件下,科學家們如何「無米之炊」,通過國際合作和個人努力,建立起最初的實驗室和學術共同體。這裡著重於科學精神的「韌性」,而非具體的科學成就本身。 --- 第四部:時代的夾縫——個體選擇與知識分子的出路 最後一部分,是關於知識分子在動盪時局下的生存哲學和最終歸宿。這不是政治傳記,而是對個人選擇的深刻剖析。 內容聚焦: 1. 「南渡」與「北歸」的心理地理學: 描繪了隨著戰火蔓延,學術中心在沿海與內陸間的遷移所帶來的精神創傷。學者們在拋棄故居、搬遷設備、重建教職的過程中,所展現出的適應力與犧牲感。重點描寫的是那種「居無定所,心有定所」的矛盾狀態。 2. 知識分子的「不合作」姿態: 探討了部分學者堅持在政治風暴中保持學術的超然性,即「為學術而學術」的立場。分析了這種立場的合理性與局限性,以及他們在面對不同政治勢力拉攏時,如何用深奧的學術語言構築起一道保護自己的屏障。 3. 學術遺產的薪火相傳: 結尾部分回顧了這批先驅學者留給後世的真正遺產,並非是他們生前未竟的宏大工程,而是他們在最惡劣的條件下,對學術倫理和治學精神的堅守。本書最終落腳於對這種「沉默的貢獻」的致敬,認為正是這些在時代夾縫中掙扎的堅守者,為後來的學術復興奠定了不可動搖的基石。 --- 總體風格: 本書的寫作風格力求冷靜、克制,避免過度的煽情與簡化的歷史定論。它偏好於挖掘細微的史料,重現學者們在書信、日記、未刊手稿中流露出的真實困境與思考層次。它試圖讓讀者透過這些「滄海遺珠」般的故事,理解民國學術的勃發,實則建立在無數個體深刻的自我犧牲與精神對抗之上。這是一部關於「做學問」的歷史,而非僅僅是關於「做名人」的記載。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建民
 
  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最喜歡的書是《史記》等。喜歡看老電影,因為可以想念與爸爸的時光。最喜歡的導演為Chris Marker(1921-2012)。不用電腦。沒有手機。不會開車。最好的朋友:中南街上的流浪貓。曾發表文學、神學作品。

图书目录

序 王國維,我們的同時代人?

第一章 「沒有任何事物比死亡更長久」

第二章 時間斷裂及「驚嚇感」

一、王國維的明治青春
二、京都的死與美

第三章 王國維知道什麼?──二重證據法是懷疑的方法
一、共死之道,同死之時
二、二重證據並不存在必真的東西
三、四一二事件與王國維之死
四、被壓抑的痛苦史

第四章 再思,人的痛苦史

後記
註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3079
  • 叢書系列:聯經評論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光看這書名,我就能感受到一股強烈的「史詩感」。這不是在寫一個人的生平小傳,而是在描摹一個時代精神的破碎過程,而王國維正好是那個時代精神最完美的載體與最終的祭品。我對那個時期學術界瀰漫的那種「無路可走」的氛圍很感興趣,彷彿所有的學問都走到了盡頭,無論是考據學還是哲學思辨,都無法為動盪的現實提供一個確切的答案。這本書如果能細緻地描繪出知識分子在面對現實的殘酷性時,如何進行內在的自我和解或崩解,那就太成功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那個時代的知識人,他們所承受的壓力,絕非今日的我們能輕易想像。這是一種對傳統的深刻繼承,同時又不得不面對傳統瓦解的雙重困境。

评分

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够引人遐思了,尤其是「王國維」與「一九二七」這兩個時間點的重疊,讓人忍不住想鑽進去一探究竟。我總覺得,民國初年的知識菁英,他們承載的重量,遠遠不只是學術上的追求,更像是時代洪流中,被時代巨浪拍打的礁石。那是一個舊秩序崩塌、新秩序尚未穩固的非常時期,傳統士人的精神世界如何應對這種劇烈的翻轉?尤其王先生那樣一位承接了整個中國古典學術的巔峰人物,他的「絕望」,想必不是個人情緒的低落,而是面對整個文化脈絡可能斷裂時的深層焦慮與無力感。這本書,光是從標題就能嗅到那股濃厚的時代悲劇色彩,它承載的,或許是對那個黃金時代逝去的追悼,也可能是對知識分子在時代夾縫中如何自處的深刻叩問。我期待它能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剖析那個時代的靈魂深處,而不是泛泛而談歷史事件的羅列。這類書籍,最怕的就是空泛的論述,真正的價值,在於能否捕捉到人物內在的掙扎與轉折點。

评分

說真的,現在很多關於民國史的書,寫得越來越像通俗小說,把歷史人物臉譜化了,少了點對知識分子內在世界的尊重與細膩描摹。但這本書的書名,給了我一種不一樣的期待,它似乎想深入到歷史的底層紋理中去挖掘。一九二七年這個時間點非常關鍵,那是一個政治風雲變色、社會結構重組的節點,對一個極度重視秩序與體制的學者來說,其衝擊可想而知。我個人對那種「文化上的亡國感」特別敏感,王國維先生的處境,或許就是將這種宏大的文化焦慮,濃縮在一個人的生命軌跡上。我比較希望看到作者如何平衡「個人情感」與「時代背景」的關係,而不是將其視為單純的因果鏈條。如果能展現出,在那個特定的歷史語境下,他的「絕望」如何成為一種必然的、甚至是高貴的選擇,那這本書的格局就打開了。

评分

看到「痛苦」這個詞,我就知道這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它顯然是要直面歷史人物生命中最幽微、最難以言說的部分。民國初年,那種新舊交替的拉扯,簡直是精神上的酷刑。你想想,一個人窮盡一生所學,建立起來的知識體系,可能在一夜之間就顯得蒼白無力,必須面對一個全新的、充滿未知數的世界觀。王國維先生的選擇和心境,必然是那個時代許多頂尖知識分子共同的縮影。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挖掘他個人哲學觀念上的轉變與衝擊,那可就太有價值了。我特別關注那種「思想的斷裂點」,也就是他從傳統的框架中掙脫出來,卻又找不到安身立命的新港灣時的迷惘。這種心境上的真空,往往比外在的政治動盪更具毀滅性。我不禁猜想,作者是如何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抽絲剝繭,還原出那種難以言喻的「痛」?希望它不是側重於八卦或流言,而是紮根於紮實的文獻考據,去描摹那種「時代的重量是如何壓垮一個偉大心靈」的過程。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很有衝擊力,它直接點出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精神層面的核心問題。我總覺得,要理解民國,不能只看軍閥和政治角力,更要看那些在書齋中掙扎的靈魂。王國維先生的學術地位毋庸置疑,但當外部世界徹底顛覆了賴以生存的價值體系時,那種精神上的虛空感,才是最令人窒息的。我期待作者能展示出,在「絕望」這兩個字背後,究竟隱藏著多少次的拉扯、多少個不眠之夜的思辨,以及多少次試圖在舊學中尋找慰藉而不得的徒勞。這類深入個體精神層面的歷史書寫,往往能提供比宏大敘事更真實、更震撼的力量。它不只是在記錄一個人的歷史,更是在探討「知識人如何與一個崩壞的世界共存」這個永恆的命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