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社長廚房手記2:那些水手的浪遊時光、動搖國本的報導幕後,以及超美味料理的人情故事

裴社長廚房手記2:那些水手的浪遊時光、動搖國本的報導幕後,以及超美味料理的人情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裴偉
图书标签:
  • 美食
  • 料理
  • 旅行
  • 航海
  • 纪实
  • 新闻
  • 人物
  • 故事
  • 台湾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這是餐桌上的台灣大事記!
  新聞如烹飪,有時大火快炒、有時耐心烹製
  有時更要在最緊要處劃下一刀
 
  「大風大浪裡沉著跌宕的深厚底蘊。」——蔣勳
  「充滿對生活的美好嚮往。」——蔡康永
  「有滋有味,靈活慧心的食譜、散文與回憶錄。」——洪愛珠
 
  裴社長的水手經歷讓他名符其實「吃遍四方」
  媒體生涯更讓他學會從「吃什麼」、「怎麼吃」來看一個人的心性
 
  本書是資深媒體人的舌尖傳記:包含跑船時期嚐過的各國特色料理、與政商高層人士吃到、學到的獨家菜色。
 
  裴社長更親自從《壹週刊》的成立說起,闡述「國安密帳」、「海外洗錢案」、「林益世案」、「石木欽案」等台灣重大新聞事件的報導始末。並延續《裴社長廚房手記》中最受歡迎的名廚和私人記憶系列,收錄頤宮、明福台菜、圓山大飯店等餐廳的名菜,以及打滷麵、炸醬麵、栗子燒雞、絞肉茄子與苦瓜鑲肉等家常料理的裴家專屬做法。
 
  裴社長再次說菜,用美食分享跑船的異國經歷
  及揭露近年台灣社會大新聞、重要人物的採訪內幕
  當然,同樣一步步教你完美複製每一道料理
 
本書特色
 
  *裴社長以異國佳餚佐記的水手生涯
  *從《工商時報》、《壹週刊》到《鏡週刊》,從飲食看裴社長經手過的重大新聞祕辛內幕
  *每道菜皆有詳細步驟圖解,一步步照著做就能複製美味
  *雙面書衣典藏軟精裝
《失落的星图:塞壬的低语与远航者的迷思》 作者: 艾德琳·凡尔赛斯 出版社: 孤帆者文化 出版日期: 2024年秋季 定价: 88.00 港元 / 350.00 新台币 --- 内容简介 《失落的星图:塞壬的低语与远航者的迷思》并非一部简单的探险日志,而是一部糅合了十九世纪末大航海时代末期、神秘学、以及对人类精神边界探索的恢弘史诗。故事围绕着一位沉迷于古代航海术的博物学家——亚历山大·科尔宾,以及他追寻传说中“无名之海”的执着展开。 第一部分:遗失的航道与学院的阴影 故事始于伦敦皇家地理学会的尘封档案室。亚历山大,一个被主流科学界视为异端的学者,偶然间发现了一系列被秘密销毁的航海图残片。这些残片描绘的并非已知海域,而是根据古代腓尼基人和更早期的文明记载推测出的“地平线之外”的航道。亚历山大坚信,人类文明在某一关键的历史节点上,错过了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钥匙。 他的研究触及了权力核心的禁区。彼时,全球航权被几大帝国严格把控,任何挑战现有地理认知的理论都会被视为对帝国秩序的威胁。亚历山大被学术界排挤,甚至遭到秘密机构“海图守护者”的监视。他所追寻的,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发现,更是一种对“真实历史”的渴求。他最好的朋友,一位精通天文历法的数学家,在提供了一份关键的星盘数据后神秘失踪,只留下一句警告:“别相信罗盘,相信月光下沉默的水声。” 第二部分:塞壬的邀请与深海的诱惑 为了重建那张失落的星图,亚历山大必须找到传说中唯一拥有部分星图碎片——由失忆的船长手中流传下来的“蓝宝石罗盘”。他变卖了所有家产,雇佣了一艘老旧的帆船“海燕号”,并招募了一批身份各异的船员:一位沉默寡言的格陵兰因纽特向导,一位因走私香料被通缉的葡萄牙女人,以及一位自称能与深海生物交流的爱尔兰老水手。 航程的第一站是南太平洋一个被殖民者遗忘的珊瑚礁群。在这里,亚历山大首次直面了神话中的生物——塞壬。但这些“塞壬”并非简单以歌声诱惑水手的生物。她们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她们的“歌声”实际上是极低频的次声波,能够操纵水手的心智,使他们看见内心最深处的渴望与恐惧。 亚历山大在与塞壬的对峙中,经历了幻象的洗礼。他看到了被帝国吞噬的古老文明,看到了海洋深处隐藏的巨大能量源。这次遭遇让他意识到,他们要寻找的星图,并非指引航行的工具,而是一套关于宇宙运行规律的哲学。 第三部分:冰封的秘密与时间的回响 根据蓝宝石罗盘的指引,“海燕号”最终驶入了南大洋的永恒冰封区。这里的海域被一层厚重的、从未融化的冰盖覆盖,气温低到连蒸汽船都难以运作。在冰盖之下,亚历山大发现了一个被冰川保护了数千年的巨大结构——一个非人类文明建造的地下港口。 港口内保存着大量的金属雕刻和奇异的机械装置,它们似乎在记录着天体的周期变化。在这里,亚历山大终于找到了星图的完整部分。然而,这份星图的绘制方法完全颠覆了传统的经纬度概念,它使用了一种基于“量子纠缠”的坐标系统,将地球上的特定地点与遥远星系中的能量节点联系起来。 更令人不安的是,他在那里发现了一具穿着维京时代服饰的探险家遗骸,其随身携带的日记揭示了一个令人心寒的事实:并非只有人类文明尝试过寻找“无名之海”。那些早期的航海家并非迷失,而是被某种力量“召回”了这里。 第四部分:回归与代价 当亚历山大带着星图的关键信息返回文明世界时,他发现自己已经不属于那里。他所理解的宇宙比教科书上描述的要宏大、也更危险。他试图将星图的知识公之于众,却引来了“海图守护者”的最终清算。 在最终的对峙中,他意识到,这份星图的力量过于强大,一旦被拥有现代武器的势力掌握,将引发全球范围内的灾难性后果。最终,亚历山大做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他选择销毁了所有关键数据,并将自己对星图的理解彻底封存在只有他自己能理解的密码之中。 小说以亚历山大登上最后一艘驶往未知群岛的小船而告终。他不再是寻找知识的学者,而是成为了知识的守墓人。他将自己的余生投入到用艺术和哲学隐喻的方式记录下他所见证的“真实”,确保那些关于海洋深处和时间彼岸的秘密,能够继续沉睡在无名之海的低语之中。 --- 本书特色 本书深入探讨了十九世纪末科学探索与古老神话交织的时代背景。它并非浪漫化的冒险故事,而是对人类认知局限性、帝国主义下知识垄断,以及探险家个人道德困境的深刻反思。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海上航行的艰辛与诡谲,将物理世界的风暴与角色内心的精神风暴完美结合。 关键词: 古代文明、深海神秘学、星图密码、十九世纪探险、认知边界、伦理抉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裴偉
 
  《鏡週刊》、《鏡文學》董事長。海洋大學航海系畢業後做過一年水手,後擔任《工商時報》記者、《明日報》副總編輯、《壹週刊》總編輯兼社長,自此被眾人稱為「社長」。
 
  平日吃遍美食,又常向餐廳名廚請教,學會後分享於臉書,迴響熱烈,在《裴社長廚房手記》出版後成為暢銷美食散文作家。

图书目录

推薦序:品味裴社長的「治大國如烹小鮮」 ◎蔣勳
推薦序:一半江湖一半煮
稍一回顧已成路 ◎蔡康永
推薦序:週刊社長的特有種食譜 ◎洪愛珠
 
輯一:水手時光
加爾各答薑汁烤雞
南非炸鱈魚
紐約阿本寧酸黃瓜三明治
墨西哥巧克力辣醬雞
巴西窯烤
埃及烤羊肉串
巴黎盧昂奶油扇貝海鮮鍋
荷蘭鹿特丹藥膳鰻魚
巴拿馬酸醃生魚海鮮
加拿大蒙特婁燻鮭魚酸豆貝果
波多黎各香蕉泥炸豬排
英國牛肉起司漢堡
 
輯二:記者生涯
萬年鍋魯肉飯
蔥爆牛肉
上海醬爆青蟹年糕
關東煮
蛋包飯
清蒸石鯛魚
栗子玉米海底椰雞湯
茄香肥腸煲
雲耳泡椒雞
打滷麵
膏蟹馬蹄蒸肉餅
醋溜木耳燴石斑
美式烤豬肋排
左宗棠雞
松茸蕪菁秋藕煮
剁椒魚頭
烏克蘭羅宋湯
 
輯三:記憶滋味
絞肉茄子燒與苦瓜鑲肉
栗子燒雞
清燉牛腩湯
鮑魚糯米雞
切仔麵
土魠魚羹
龍蝦三明治
西西里海龍王湯
蒜蓉鮮蚵
炸醬麵
豆腐燒黃魚
 
輯四:名菜再現
點水樓:四小菜
寶島時代會所:嘿嘿嘿
文華東方鮨增田:海苔烏魚子年糕
添財日本料理:白玉涼筍
圓山大飯店:鳳城炒鮮奶丼飯
圓山大飯店:橙蜜焗肉排
頤宮:酸菜筍殼魚麵
朧粵:粥水芥菜百合
 
輯五:日常食事
義大利牛肝菌松露燉飯與西班牙番紅花海鮮飯
番茄羅勒莫扎瑞拉乳酪
薺菜餛飩
牛肉麵
大閘蟹與黑糖薑母地瓜湯
羊肉羹
鹹菜心煨雞雜
 
附錄一:裴社長這裡買
附錄二:裴社長這裡吃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54796
  • 規格:軟精裝 / 504頁 / 19 x 25 x 2.5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品味裴社長的「治大國如烹小鮮」
蔣勳
 
  《裴社長廚房手記》很好看。
 
  但是不確定是不是應該把這書歸在「廚房」、「料理」、「烹調」一類。雖然,每一篇後面都有詳細食譜,食譜裡包括非常準確的「材料」,如「蛋包飯」一篇註明「材料」如下:「常溫蛋五顆」、「鮮奶油半盒」、「白米飯三碗」、「洋蔥半顆(切末)」、「豬肉絲一碗」、「可果美番茄醬適量」、「胡椒鹽適量」。
 
  這是開封街日本料理老店「添財」的「蛋包飯」,我從學生時代就常吃,也十分懷念。因為很平價,也沒有特別想自己在家料理。想吃時去「添財」,或者長安東路台日料理老鋪都吃得到。
 
  裴社長發揮了《壹週刊》現場採訪的精神,實地勘察,列出六個依序的「做法」:「一、熱油入鍋,先放入洋蔥末拌炒至淡金黃色,甜味出來就好,不用炒太久。」
 
  這是「蛋包飯」的「做法一」,下面還有五項,非常詳細,比一般食譜更有想跟著做的衝動。
 
  因為疫情,避免去人多的地方,許多餐廳也停止內用。我就把裴社長的「做法」擺在旁邊,依序認真一項一項揣摩。
 
  第五項是「三顆常溫蛋加入半盒鮮奶油及胡椒鹽打成蛋汁」,學到這裡有點戰戰兢兢,因為裴社長特別強調:「另備平底鍋,熱鍋入油,徐徐放入蛋汁……。」
 
  「徐徐」二字要細細體會,不是「快炒」,不是大火「爆炒」,要有耐心等蛋汁「半熟」,裴社長用的句子是「此時蛋微顫極嫩」。
 
  很高興從小吃到大的「蛋包飯」,有了新的認識。
 
  然而,這一道再平常不過的「蛋包飯」引言是二○○六年《壹週刊》對阿扁總統國務機要費一案之後,連續二十期封面報導的內幕。
 
  不只「蛋汁」要「徐徐」入鍋,裴社長娓娓道出的事件也「徐徐」展開:「二○○六年六月二十二日,阿扁爆出國務機要費涉不法疑雲,由高檢署查黑中心負責調查……二○○六年八月十二日,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發起倒扁政治運動,九月九日百萬紅衫軍聚集凱達格蘭大道,要求阿扁下台。」
 
  我吃的不是「蛋包飯」,「徐徐入鍋」的是台灣一頁歷史,「微顫極嫩」,心驚膽戰,我開始品味裴社長的「治大國如烹小鮮」。
 
  這本書裡最聳動的一篇不是「蛋包飯」和「阿扁」,更應該看的是「關東煮」與「李登輝」。
 
  二○○二年三月《壹週刊》查「國安密帳」,記者謝忠良採訪國安單位,《壹週刊》小心翼翼,誠如書中所言:「我們要對抗的是整個國家機器。」
 
  這一道「關東煮」吃得緊張萬分,國安單位乃至總統府都有電話到《壹週刊》。《壹週刊》、「秋雨印刷廠」都被抄查。完全警匪片命懸一絲的黑白大鬥法,還夾著記者謝忠良「裸睡」被高檢署闖入(驚豔),讓我想到竹林七賢的劉伶,裸體見官,大剌剌說:「我以天地為屋宇,以屋宇為褲,你們怎麼跑到我褲襠裡來了?」
 
  「關東煮」無論如何要看:看裴社長如何指揮若定,交陪國家機器、轉移印刷資料、躲過查封,最後「十六萬冊四十三期《壹週刊》裝訂成冊上市」。這一期《壹週刊》一再加印,總共印了三十二萬冊,「創有史以來最高銷量」。
 
  鼓掌!裴社長!所以是要一面學做「關東煮」,一面看四十三期《壹週刊》,才過癮。
 
  我為什麼想到劉伶?喔,「裸體」,因為同樣是面對「國家機器」赤裸裸的「肉身」。
 
  《壹週刊》裸體不少,我二○一二年在《壹週刊》寫專欄,專欄名字叫「肉身供養」,每一篇都夾雜在前前後後許多「肉身」間。
 
  專欄寫了三年,裴社長在明福台菜請客,第一次見面,同席有董成瑜、李桐豪,《壹週刊》成員都聰明機敏、英氣逼人。我剛夾起一只雞佛,成瑜忽然問我:「專欄旁都是裸體,尷尬嗎?」
 
  成瑜的眼睛可以透視心事,那心事,自己忖度,用來吃雞佛,也用來抄佛經。把肉身當成「供養」,自己的肉身、眾生的肉身,流浪生死、悲欣交集。
 
  讀裴社長的「廚房手記」,悲欣交集——不只是「國安密帳」或「國務機要費」。我喜歡看裴社長寫俞國華、寫辜振甫,寫洪敏昌家裡清淡如水的「松茸蕪菁秋藕煮」,寫辜家下一代辜成允……常常覺得是在讀《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是我一讀再讀的一本書,也逐段對著南渡世家的「手帖」寫了《手帖:南朝歲月》。
 
  我跟裴社長只見過兩次面,一次在明福台菜,初次見面,酒過三巡,他就唱起崑曲,《牡丹亭》的「原來是奼紫嫣紅開遍」……
 
  第二次見面是在台中中央書局,二○二二年四月,我們同時在書局推出一道菜,我做蔬食的「五行九宮」、他做「栗子燒雞」。
 
  印象很深,他說年輕主廚質疑山東菜這麼甜嗎?裴社長回憶,童年爸爸疼他,知道他嗜甜,所以「栗子燒雞」一定要甜。
 
  這本書第三輯「記憶滋味」,在看完「國安密帳」轟轟烈烈的大事之後,細細品味,知道風雲變色的《壹週刊》後面,有裴社長世家綿長如水的人的溫度。
 
  如果有第三次機會和裴社長吃飯,我想問他「裴」這個姓氏南渡的故事⋯⋯
 
  我中學時讀的泰戈爾的詩,印度《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是糜文開譯本,糜文開的夫人裴溥言出身裴家。我中學最親近的老師陳映真先生因政治坐牢,不忌憚國家機器,隻身入獄送牢飯的是知己裴深言,也出身裴家。
 
  讀《世說新語》,王導是南渡第一代,第二代王羲之走向「蘭亭」,第三代王珣,留下乾隆三希堂的《伯遠帖》。
 
  身邊青年一代都以Michael、Jenny相稱呼了,談「世家」、「氏族」也太不合時宜。
 
  但是看到裴社長一面燒「蔥爆牛肉」一面聽顧正秋《鎖麟囊》,聽到「休戀逝水,早悟蘭因」,裴社長「淚眼婆娑」,這絕對可以是《世說新語》的畫面。
 
  料理,核心是「品味」。世家傳承的也就是「品味」二字。
 
  「煎」、「熬」是「品味」,細火慢「燉」慢「煨」,也都是「品味」。
 
  所以裴社長不只一次在「蔥爆牛肉」前「淚眼婆娑」。收在這本書裡第一輯的「水手時光」,其中「哭」了好幾次。
 
  如果是《壹週刊》,會細細詳查「哭」的時間、地點、情狀。我感興趣的是少年水手,跑船,他寫了十二個港口、十二種當地料理,寫了船員們的故事,大海的寂寞,大海的慾望,大海的荒涼,寫到「阿寶」跑船久了,回到陸地會「暈地」。
 
  到鹿特丹,流淚的少年水手,在船上篆刻「臨溪心事」,在船上寫古詩「臨溪心頭事,燈前春幾枝」。
 
  吃英國牛肉起司漢堡時,填〈臨江仙〉:「人來人去世情薄,航旅如一夢,悲喜總消磨。」
 
  世家到了第三代,還有這樣在大風大浪裡沉著跌宕的深厚底蘊。
 
  曾經傳到武則天手上的南渡王家的《萬歲通天帖》,一代一代看下去,看到卷末王志的〈一日無申帖〉,還是這樣漂亮,南渡一百年,政權幾度變革,朝代興亡,王志是第五代,細看他寫的「雨氣方昏」,看他寫的「吾夜來患喉痛,憒憒」,忽然想到少年裴偉在巴黎聖母院聽佛瑞《安魂曲》,又是一哭。
 
  裴社長自己引用了《桃花扇》的句子:「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他比許多人看過更多「起高樓」與「樓塌了」,與「國家機器」交陪過,裴社長,進廚房,專心洗手做羹湯了嗎?
 
一半江湖一半煮
稍一回顧已成路
蔡康永
 
  1
  我們仍然對活著有熱情嗎?
 
  開始的那段日子,應該是很容易熱情的。然後就難說了。活著活著,活動範圍越來越小,如果不持續學習的話,能經歷的事,會越來越有限,然後就感到厭倦疲憊了。
 
  所以,且不說成不成功,賺不賺錢,只要能一直對活著有熱情,活得興味盎然,那就是最幸運的,最棒的人生了。
 
  裴偉先生的做菜文章,最令我嘆服且羨慕的,就是他對生活的熱情。
 
  有人的熱情是逐年耗損的,有人的熱情是突然掛掉的,有人其實一直沒有熱情,他們的熱情都像床上的高潮一樣,是基於人際應酬裝出來的。
 
  人各有命,這也都是沒辦法硬撐的事。
 
  我看到這些人熱情消失以後的生活方式,既感傷,又警惕。
 
  當我在裴偉的文字裡,看到洋溢在字句間的熱情時,我覺得感動,因為美食之外,這書能振奮人心:「這位仁兄做那麼多事,仍有如此熱情,嘩啦嘩啦地回想著往事,嘩啦嘩啦地翻著舊帳、算著新帳,嘩啦嘩啦加上鏘鏘哐哐的刀光翻滾火光四射中,把菜一道一道做出來。他的生活因為這麼多的講究,而有了層次、有了場面,他的屋子溫暖,爐火多麼敞亮。你看,人生可以因熱情而豐盛。」
 
  2
  聊往事但不嘆氣,細節多但不煩人,這使得裴偉的書讀來充滿生趣,古往今來的回憶錄,通常會漫溢出「過去完成式」的滄桑,但製作美食是「現在進行式」以及「未來式」,是「今天晚上就做這道菜吧」或「下次一定要吃吃看」。裴偉文章中散發出這種對生活的期待,消去了回憶錄的滄桑。
  
  沒有誰是不會被忘記的,天大的事都會過去,偉人銅像日日佇立街頭,無人多看一眼,絕大多數的紀念館,只有學生在戶外教學時,被逼著去逛一圈。
 
  生活啊,「我吃故我在」,只有在美食入口的那一瞬,人確知自己活著,或者,感謝自己活著。
 
  裴偉把回憶這種注定會越來越虛的東西,綁殖在紮實的稻粱魚肉之中,只要有人做了這道魚,吃了那碗麵,這些回憶就會像被某人想起的星星一樣,在夜色中再閃一下。
 
  回憶本來就是虛實交錯,它的真實或虛假,判斷的標準,只在於我們對它依賴的程度——我們需要它是真的時,它就是真的。
 
  說來微妙,裴偉先生經營媒體的工作,常常就是揭去各種外殼、拔去一大堆的毛、削去一大堆的皮,血肉模糊之餘,找出什麼是真的,而且廣而告之。烹製美食也是這樣,不可能無中生有,只能一步一步探索、試錯、出刀子、放火,該煎的煎,該炸的炸。真相不會自動從天上掉到我們桌上,美食也是。只有耐心與紀律,能讓人把本來是圖自己開心的嗜好,變成能懾人的技藝。
 
  3
  每次我聽人在感嘆,說羨慕鳥兒在空中、魚兒在水中,多麼悠遊自在,我都會在心裡翻白眼,想說光是叫你照牠們那樣夾沙夾屎地連著吃幾頓活蟲子,就立刻求饒變回人類了吧?人類因為嚐得出滋味,享受了多少動物不會懂的樂趣,又付出了多少動物不必付的代價?
 
  裴偉先生的每一篇「一半江湖一半煮」的奇文,都令我想著這件事。
 
  佔了文章一半的「江湖」,全是因為人類體會過了名聲、富貴、權力,或者幸福、正義、理想,這各種滋味之後,再也無法割捨,於是在接下來的人生,付出各種代價,只求再嚐嚐那美好的味道。
 
  如果我們辨不出香臭,嚐不出甜鹹,本分得像其他動物那樣,從沒有體會過真相或正義,自尊或知識,那麼,我們就既不會有「江湖」、也不會有「煮」。
 
  人生不同於鳥生、魚生,人生就是一場我們人類自己搞出來的,生死以之的遊戲,越麻煩才越有趣,越費勁才越滿足,少了裴偉這種動輒全力以赴的熱情,很難會長時間覺得好玩。
 
  4
  我參加過各式各樣的聚餐,有些非常豪華,但主人冷淡;有些非常簡單,但主人熱情。事後我會回味的,永遠是主人熱情的那幾頓。
 
  菜有多好吃,酒有多考究,那就跟麻將桌上你胡到大牌一樣,當下歡喜震撼,幾分鐘後就成過眼雲煙。但飯桌上的談話不一樣,一場豐盛的談話,有時足以頓開茅塞,沁人心脾。
 
  裴偉的這些奇文,就是一位熱情博學又耐煩的主人,在廚房中飯桌上的敞懷暢談,他如果照這風格開一家餐廳,來聽故事的恐怕更多過來吃的。因為全世界好吃的餐廳可就多了,但能這樣講故事的廚師,能有幾位?
 
  裴偉做的這些菜,我們吃到吃不到,各有緣分,無所謂。但裴偉這書散發的熱情,願諸君與我,都能嚐出真滋味,在遭遇美食,卻終究碗空盤盡之時,驀然發現胸懷間又已充滿對下一段生活的美好嚮往。
 
週刊社長的特有種食譜
食譜,散文,回憶錄?或以上皆是
洪愛珠
 
  《裴社長廚房手記2》是《鏡週刊》裴偉社長的第二本食譜。作為忠實讀者,從專欄到成書一路讀來,深感這本廚房手記,是食譜中的「特有種」。
  
  這麼說吧,作者身為新聞週刊的資深社長,首本著作非是回憶錄,而是食譜,且連出兩冊。身分與內容皆特殊,是歷來食譜書生態裡的「特有種」。此前,週刊社長出書寫食事的,有黎智英的《肥佬黎食遍天下》,亦是見多識廣,不過文章內容是單純的食記,不若《裴社長廚房手記》,是寫菜兼寫回憶錄,偶爾還寫進了新聞內幕。
 
  這即是另一種「特有種」。數篇文章緊扣時事、弊案與政商要人。事件本身辛辣非常,社長寫來倒舉重若輕。讀者隨情節跌宕,有時呼吸一緊,感到作者下筆「特別有種」的驚心動魄。最鮮明一篇,是以「關東煮」寫李前總統的國安密帳案。從記者啟動調查,到與國安局交涉,後來週刊辦公室遭到搜索,緊急在印刷前調虎離山,終於順利出刊,售三十二萬冊,創下《壹週刊》有史以來最高銷量。整起事件,壓縮成四千餘字文章,精彩極了,分明是影視改編的絕佳材料,卻是國家級的真人實事。事後,三天三夜未眠的資深記者謝忠良和裴社長,到開封街上的添財日本料理,吃關東煮喝點小酒,謝忠良說:「只有動搖國本的新聞才是好新聞。」
世人讀週刊,當作八卦讀本的不少,時常忽略其正經新聞亦做得深刻入裡。這本食譜於是透露一點故事,與從業人員的內面角度,使讀者一窺堂奧。
 
  不過,食譜中「動搖國本」的僅是部分內容。裴社長經歷特殊,年輕時在糖漿船上擔任實習水手,陸上歲月,全在媒體業。先任記者,後擔任台灣《壹週刊》社長,在傳統紙媒衰退階段,再創《鏡週刊》。日常生活中,社長種花、養鳥、篆刻、寫詩、聽戲。是古典音樂發燒友,此外,還是家庭男人,親自陪太太裁布做衣服,為小孩溫習功課。一個人活成尋常人幾輩子的分量,文章也寫進這些,成為饒富情趣的看點。
 
  《裴社長廚房手記2》書分五輯,從「水手時光」開章,再及「記者生涯」,延續上一冊的「名菜重現」,一路講到「日常食事」與「記憶滋味」。我愛讀裴社長寫普通人物,寫家人,更勝達官顯要。除去週刊社長身分,裴社長私下那份對親友的長情,過得有滋有味的日子,都好看。他寫水手小裴階段,在船上遇到的香港廚師老葉、資深船員阿寶,神情姿態活靈活現。最動人的,則是寫父親的炸醬麵、栗子燒雞,或老同學林智一的龍蝦三明治。
 
  裴社長的經歷,是社會裡的極少數。如此人物,一般有他的玄虛,然而見社長文字,平易直率,好些故事,乃至於糗事,私下聽社長談笑間提及,後來成了文章,細節也歷歷寫下。比如寫英國的一篇:社長回台後,到統一西服店做西裝,師傅量身後在筆記上註記「奶胸大腹平屁股」幾個字。聞話當下我撐大了眼,忍俊不禁,覺得社長真沒包袱,寫成文章,就更是了。
 
  前文幾乎全在說故事好看,不過,本書終究是本食譜,食事才是要緊事。
 
  我是第一冊廚房手記的忠實讀者,按書中提點,做出了美味極了的台塑牛小排,將家庭版本的菜脯蛋精進成餐館水平,因此對裴社長做菜的功底信心充分。社長雖自謙不是美食家,只是愛吃、愛做菜的人,不過票友厲害起來,有時候較專業工作者更無拘束,靈活慧心。《裴社長廚房手記2》的菜色,較第一冊疆域更廣,風格更多元。比如隨著水手階段停泊各大港口,增添不少異國菜色,因此收錄了墨西哥的「巧克力辣醬雞」,巴黎盧昂的「奶油扇貝海鮮鍋」等菜,看上去皆很涎人。
 
  除了餐館飯店的大菜,本冊廚房手記,還增添不少家庭小食,如「打滷麵」、「蛋包飯」、「蒜泥鮮蚵」等。其中,拿最簡單的一道菜「白玉涼筍」來說,與上一冊的菜脯蛋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中都包含社長和高手問來的一點訣,若依法炮製,風味硬是提升一個階段,大家不妨隨書一試。並祝福各位,快樂飲食之餘,和我一樣享受這麼一本遊歷大千,不易歸類的食譜、好看散文,與華麗的回憶錄。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聽起來就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文學冒險,將截然不同的主題——漂泊、社會真相、生活哲學——巧妙地編織在一起。這讓我聯想到,或許裴社長想傳達的是一種共通的核心精神:無論是在波濤洶湧的海面上、在權力鬥爭的夾縫中,還是在爐火旁的日常裡,人與人之間那種真誠的連結與情感的流動,才是支撐我們走下去的最大動力。我好奇的是,這些看似不相干的經驗,是如何在裴社長的筆下匯聚成一個完整的世界觀?這需要極高的敘事掌控力。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成熟的視角,能夠從宏大的歷史事件中抽離出來,看到個體的掙扎與喜悅;也能在最微小的料理細節中,看到時代的縮影。這種多維度的觀察,才是真正頂尖的非虛構寫作所追求的境界,它讓人讀完後,不只是知識上的滿足,更是一種生命經驗的擴展。

评分

這本《裴社長廚房手記2》光聽書名,就覺得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和生活氣息,雖然我還沒開始翻閱,但光是那句「那些水手的浪遊時光」就讓人忍不住開始想像,裴社長是不是又把我們帶到了一個充滿異國風情,有著鹹鹹海風和熱鬧港口氣息的角落?我特別期待那些關於「浪遊」的篇章,因為文字裡的浪遊,往往比實際的旅行來得更貼近人心。旅行的意義,不只是看見風景,更是遇見人、品嚐食物,然後在那些擦肩而過的故事裡,找到自己心靈的歸屬。我總覺得,美食跟故事是密不可分的,一道菜之所以動人,往往不是因為它有多麼華麗的擺盤,而是背後那段催人淚下的相遇,或是那份跨越了時空的思念。裴社長的文字,總是有種魔力,能把看似平凡的日常,寫得讓人如臨其境,彷彿我也跟著他一起,坐在搖晃的船艙裡,聽著水手們訴說他們海上漂泊的甘苦。這種對生活細節的捕捉,對情感的細膩描摹,正是讓我非常期待的重點,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場味蕾與心靈的雙重饗宴。

评分

坦白說,我對作者的個人風格非常欣賞,他總能用一種既灑脫又深沉的語氣來描繪人生百態。這種「看透世事卻依然熱愛生活」的態度,在華文寫作圈裡其實不多見。想像一下,當一個經歷過震撼性新聞事件的記者,轉過身來,拿起鍋鏟,去鑽研一道菜的靈魂,那種反差本身就充滿了哲學意味。這本書似乎在告訴我們,生活的本質就是這麼複合的——我們既是社會的參與者,又是情感的體驗者,最終,我們都需要好好吃一頓飯來安頓自己。因此,我對文字的韻律感和節奏感抱持著高度期待。我希望它讀起來像一首散文詩,既有報導的鏗鏘有力,又有生活記錄的溫潤悠長。如果能讓讀者在合上書的那一刻,感覺自己像是與一位飽經風霜卻又充滿熱情的長者,促膝長談了一整夜,那就值回票價了。

评分

光是「超美味料理的人情故事」這幾個字,就足以讓我流下羨慕的口水了。我對那種在巷弄深處,由阿嬤或某位隱居的高手傳承下來的古早味,有著無法抗拒的迷戀。料理的故事性,往往比食譜本身來得重要。一道菜,可能連結著一個家族的興衰,或是某段逝去的愛情。我期待看到裴社長如何用他的筆觸,捕捉到那種只有在特定時空背景下才能產生的風味。是不是某道菜,是水手們在海上只能靠想像解饞的家鄉味?是不是某個報導背後的午夜場,大家靠著一碗簡單的麵,互相打氣、撐過難關?我深信,食物是世界上最溫暖的語言,它不需要翻譯,就能直接通往心底最柔軟的地方。如果能從裴社長的記述中,讀到那些充滿溫度、帶著生命痕跡的食譜故事,那絕對比任何米其林指南的推薦都來得珍貴。

评分

說到「動搖國本的報導幕後」,這部分簡直是太吊人胃口了!在現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接收到的新聞往往都是被高度濃縮、過濾後的成品,那些幕後經歷的驚濤駭浪,早就被篩選掉了。我非常好奇,裴社長是如何在那個充滿變數與壓力的環境下,把那些可能影響大眾觀感的重大事件,抽絲剝繭地呈現出來?這不僅考驗記者的專業度,更考驗其道德勇氣與判斷力。我猜想,這裡面一定藏著不少關於人性在極端情境下的真實展現,也許是為了追求真相而付出的巨大代價,也許是採訪過程中與當事人心靈的深刻碰撞。這部分的內容,我想會是整本書中最具張力、也最發人深省的部分。它不只是新聞史的側寫,更是對新聞精神的探討。我希望裴社長能毫不保留地分享那種「在風暴中心」的感受,讓我們這些在岸邊看戲的讀者,也能稍微體會到,那些撼動時代的文字背後,需要耗費多少心力與信念去支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