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抵抗(2022年版):「巴勒斯坦之音」的絕響

文化與抵抗(2022年版):「巴勒斯坦之音」的絕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愛德華.薩依德
图书标签:
  • 巴勒斯坦
  • 文化抵抗
  • 口述历史
  • 政治
  • 社会
  • 中东
  • 冲突
  • 记忆
  • 叙事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重點:
  後殖民論述大師愛德華.薩依德最後訪談錄
  薩依德是當代最傑出的文化評論家,他以強大的言論火力,捍衛巴勒斯坦建國運動,其影響力巨大,被喻為「巴勒斯坦之音」。
  本書是他生前最後幾年接受美國知名媒體人巴薩米安的系列訪談。主張「文化是一種抵抗滅絕和被抹拭的方法。」說明大眾抵抗對文化、歷史、社會變遷的核心性。

  「巴勒斯坦之音」——薩依德最後的發聲
  「凡是政治認同受到威脅的地方,文化都是一種抵抗滅絕和抹拭的方法。
  文化是「記憶」抵抗「遺忘」的一種方式。」

  本書是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生前最後的文獻,薩依德於2003年9月25日因白血病逝世,本書於同年底出版,是他生前最後幾年接受美國知名媒體人巴薩米安(David Barsamian)的系列訪談。

  最早一篇始於1999年2月8日,最後一篇完成於2003年2月25日。其中經歷911恐怖攻擊事件,正是美國與伊斯蘭世界多事之秋。

  1969年以色列總理梅爾夫人的一番話;「看來沒有巴勒斯坦人這回事,……他們並不存在。」惹惱了這位當代大知識份子,自那以後薩依德以強大的言論火力,捍衛巴勒斯坦建國運動,成為該運動在西方的代言人。他高分貝的發言,並以其學術界的傑出成就,其巨大的影響力有如傳播網之發音,因此被喻為「巴勒斯坦之音」。

  薩依德是當代最傑出的文化評論家,也是西方學術界卓然特立的知識分子典型,兼具學者、美學家、媒體與國際政治觀察家、政治異議分子等多重角色,著述不輟,尤以「東方學論述」望重士林,開啟二十世末葉的後殖民思潮。其《東方主義》、《文化與帝國主義》可稱為他在文化研究工作上的雙璧。

  自1999年起巴薩米安與薩依德進行一系列的訪談,訪談記錄編輯成為本書。所有的訪談都是在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的KGNU電台播放,KGNU是美國首要的社區電台之一,其中兩個訪談曾經全國性放送,一次是透過「替代電台」(Alternative Radio),一次是透過「接觸」 電台(Making Contact)。最後的訪談是在2003年2月,半年後,薩依德即因糾纏十餘年的白血病逝世,舉世知識界痛為哀悼,《文化與抵抗》成為這位「巴勒斯坦之音」最後的發聲。

  多年來薩依德為巴勒斯坦所做的努力,讓他付出不少代價,他被污衊為「散播恐怖的教授」。猶太人防衛聯盟稱他為納粹,他的辦公室被縱火,收到數不勝數的死亡恐嚇。

  與巴薩米安的這一系列訪談,主題包含:反恐戰爭、美伊戰爭、以巴衝突,乃至於當代的巴勒斯坦詩歌。「文化是一種抵抗滅絕和被抹拭的方法。」薩依德說明了大眾抵抗對文化、歷史、社會變遷的核心性,特別是對巴勒斯坦人的追求──追求被承認和公道──的核心性。

推薦語

  「〔薩依德是〕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文學與文化評論家之一。」——《紐約時報》

  「巴薩米安是我們這一代的特克爾(Studs Terkel,美國作家、口述歷史學家)。」——津恩(Howard Zinn,歷史學者)
 
《光影流转:二十世纪欧洲电影的变迁与革新》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二十世纪初电影诞生至世纪末的漫长历程中,欧洲电影如何在全球文化版图中占据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我们不专注于某个特定地区或主题的微观研究,而是着眼于宏观的艺术风格、技术革新、社会思潮以及电影工业的结构性演变,勾勒出一部波澜壮阔的欧洲电影史诗。 第一部:默片的黄金时代与早期探索(1900-1927)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欧洲电影的起源,着重描述了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与梅里爱在早期叙事和特效技术上的奠基性贡献。随后,我们将目光转向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崛起。柏林在“一战”后成为了视觉艺术的熔炉,卡里加里博士的阴郁布景、茂瑙对光影的极端运用,以及弗里茨·朗的史诗叙事,共同构筑了一个反映战后集体焦虑与潜意识的独特美学体系。这不仅是电影技术的发展,更是对现代性危机的首次大规模视觉化表达。 同时,我们不能忽视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理论革命。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和库里肖夫的实验,将电影从单纯的记录工具提升为具有强大社会动员力的哲学工具。他们对剪辑的“冲突性”理论,彻底改变了世界对影像组合方式的理解,对后世的叙事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部:有声时代的挑战与艺术的坚守(1928-1945) 有声电影的到来,对欧洲电影工业构成了巨大的技术和艺术挑战。本章详细探讨了各国如何应对这一变革。在好莱坞的商业浪潮下,法国诗意现实主义(Poetic Realism)如昙花一现般绽放。让·雷诺阿、马塞尔·卡内等导演的作品,以其对底层人物命运的细腻刻画和对语言节奏的精妙把握,成为欧洲艺术电影的标志。这些影片充满了宿命感和对美好幻灭的咏叹。 而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和德国的崛起,直接导致了电影的意识形态化。我们分析了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如何利用电影进行宣传,同时,也考察了那些选择流亡或进行隐晦抵抗的电影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电影制作的艰难与对艺术独立性的坚守,构成了这一时期的核心张力。 第三部:战后复兴与现实主义的回归(1946-1959) “二战”结束后,欧洲电影亟需面对满目疮痍的现实和深刻的道德重建问题。意大利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现象。罗西里尼、德·西卡等导演,走上街头,用非职业演员和自然光影,记录普通民众在废墟中的挣扎与尊严。这种对“真实”的近乎宗教般的追求,重新定义了电影的社会责任。 在欧洲大陆的其他地区,如英国的现实主义传统也在发展,而战败国德国则在努力清除纳粹时期的文化遗产,寻求新的艺术声音。本部分侧重于分析战后欧洲社会结构的变化如何被镜头语言所捕获和反思。 第四部:新浪潮的颠覆与作者论的兴起(1960-1975) 上世纪六十年代是欧洲电影史上最富革命性的十年。法国新浪潮(Nouvelle Vague)的出现,以其对传统叙事规则的彻底打破,宣告了“作者论”(Auteur Theory)在欧洲的全面胜利。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等年轻的影评人转型为导演,他们将个人视角、哲学思辨和对电影史的戏仿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更自由、更具作者个性的电影语言。 这一思潮迅速蔓延至中欧和南欧。捷克斯洛伐克的“新浪潮”以其政治上的寓言性和对梦境的探索挑战了审查制度;英国的“自由电影”则在题材上更大胆地触及阶级与性议题。本章详细辨析了这种从“制片人中心”向“导演中心”转变的深层原因及其对全球电影美学的影响。 第五部:类型片的成熟与欧洲电影的多元化(1976-2000) 进入后新浪潮时代,欧洲电影不再被单一的艺术运动所主导,而是进入了类型片精细化和国家风格多元化的阶段。德国的新电影,如赫尔佐格和法斯宾德的作品,延续了对极端人性与社会边缘群体的关注,但形式上更趋于成熟和复杂。 与此同时,欧洲各国开始在商业上寻求与好莱坞的抗衡,但始终保持着艺术上的独立性。例如,意大利的类型片(如通心粉西部片的影响力衰退后)转向更具社会批判性的作品;北欧国家则在社会福利国家的语境下探索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本书最后探讨了欧洲电影在数字化转型初期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其在维护文化多样性方面所做的持续努力,直至世纪末欧洲电影依然是世界电影艺术创新的重要源泉。 总结 本书以清晰的编年体结构,辅以对关键流派和技术变革的深入分析,旨在提供一个全面、平衡的视角,理解欧洲电影如何在其自身的社会、政治和技术背景下,不断自我革新,并为世界电影艺术贡献了不可磨灭的遗产。它是一部关于欧洲影像智慧如何应对时代风云的史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文學與文化評論大師、後殖民思潮先驅、也是一位特立獨行的集大成人物。薩依德1935年出生於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1950年代赴美國,取得哈佛大學博士,1963年起任教哥倫比亞大學英國文學與比較文學研究所,這位知名的巴裔美籍學者,也公認為是巴勒斯坦獨立運動在西方最雄辯的代言人。2003年9月25日薩依德因白血病逝世。

  薩依德著作等身,尤以「中東三部曲」:《東方主義》(Orientalism)、《巴勒斯坦問題》(The Question of Palestine)、《遮蔽的伊斯蘭》(Covering Islam)開啟「東方學論述」場域,影響了整個西方對東方研究的思考與研究的方向。薩依德尚著有《世界、文本與批評者》(The World, the Text, and the Critic)、《薩依德的流亡者之書》(After the Last Sky)、《文化與帝國主義》(Culture and Imperialism)以及他的回憶錄《鄉關何處》(Out of Place)等書。

巴薩米安(David Barsamian)

  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替代性電台」(Alternative Radio)的創辦人及台長。他的作品包括《公共廣播衰亡史》(The Decline and Fall of Public Broadcasting)、《宣傳與公共心靈:與杭士基談話錄》(Propaganda and the Public Mind: Conversations with Noam Chomsky)和《阿馬德:直面帝國》(Eqbal Ahmad: Confronting Empire)。較早作品有薩依德的訪談錄《筆與劍》(The Pen and the Sword)和好幾本杭士基的訪談錄,包括《共同善》(Common Good)、《階級福利》(Class Walfare)和《異議編年史》(Chronicles of Dissent)等。

  1897年,詹姆斯將學術興趣轉向哲學,於1907年出版《實用主義》(Pragmatism),將pragmatism推演成為一個關於真理的理論,《真理的意義》(The Meaning of Truth)即為他討論真理問題的文章匯集;1909年出版《一個多元的世界》(A Pluralistic Universe)。詹姆斯晚年時備受稱譽,被公認為美國當時最有名的哲學家,於1910年8月26日逝世。

譯者簡介

梁永安


  台灣大學文化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東海大學哲學博士班肄業。目前為專業翻譯者,共完成約近百本譯著,包括《文化與抵抗》(Culture and Resistance / Edward W. Said)、《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 / Peter Gay)、《現代主義》(Modernism:The Lure of Heresy / Peter Gay)等。
 

图书目录

〈原著編輯說明〉識 ◎巴薩米安
 
導論
 
1|單一國家方案
2|二〇〇〇抗暴運動:巴勒斯坦人的起義
3|他們希望的是我閉嘴
4|恐怖主義的根源
5|以巴勒斯坦人的觀點看以巴衝突
6|在勝利的集合點
 
地圖
附錄:愛德華.薩依德主要著作及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601951
  • 叢書系列:新世紀叢書.文化
  • 規格:平裝 / 296頁 / 15 x 21 x 1.4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導論

巴薩米安(David Barsamian)


  「我無法過一種沒有擔當或懸浮的生活,我不遲疑於公開表白我對一個極不熱門的政治追求的親附。」薩依德寫道。

  一九六七年的以阿戰爭激起了他的政治熱忱。一年後,他的第一篇政治論文〈被定型的阿拉伯人〉(The Arab Portrayed)面世了。一九六九年,以色列總理梅爾夫人(Golda Meir)一番惡名昭彰的話惹惱了薩依德:「看來沒有巴勒斯坦人這回事……他們並不存在。」他毅然決定「接下這個微微荒謬的挑戰,也就是去否證她,去清楚說出一段有關失喪與剝奪的歷史。這是一段必須解救出來的歷史——一分鐘一分 鐘、一個字一個字、一英寸一英寸地解救。」

  自此多年以來,他一直是巴勒斯坦解放運動在美國的主要代言人。

  「為巴勒斯坦人說話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你得到的回報只是羞辱、謾罵和排斥……我有多少朋友避談這個話題?我有多少同事不願捲入巴勒斯坦的爭論?又有多少自由派人士有時間為波斯尼亞、車臣、索馬利亞、盧安達、南非、尼加拉瓜或越南的人權和民權請命,卻置巴勒斯坦和巴勒斯坦人於不顧?」

  他就巴勒斯坦問題所作的高分貝發言讓他付出了不少代價。他被污衊為「散播恐怖的敎授」。猶太人防衛聯盟(Jewish Defense League)稱他為納粹。他位於哥倫比亞大學的辦公室被縱火。他與家人都「收到數不勝數的死亡恐嚇。」

  超過十年時間,薩依德都是巴勒斯坦國民議會(Palestine National Council, PNC)的一員,但阿拉伯的民族主義者卻對他怒氣十足。這不但是因為他主張「以色列猶太人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平共存的觀念」,也是因為他認識到「不存在軍事選項」。他寫道:「我對『武裝鬥爭』的概念非常不以為然,因為這種革命冒進主義只會導致無辜的平民死亡,無助於巴勒斯坦問題的政治改善。」

  自一九九一年退出巴勒斯坦國民議會後,薩依德成為阿拉法特和所謂的「和平進程」的主要批判者之一。當「奧斯陸協議」(Oulo Accords)於一九九三年十月在白宮的南草坪簽訂以來,他是一片樂觀氣氣中的罕有反對聲音。他一眼就看穿「奧斯陸協議」的底細,並稱之為「一紙巴勒斯坦的凡爾賽和約」(a Palestinian Versailles)。

  「柯林頓就像個羅馬皇帝一樣,把兩個附庸國的國王拉在一起,讓他們握手言和。」他這樣告訴我。

  與這種政治積極主義齊頭並進的是他對人文學(humanities)的巨大貢獻。在《東方主義》(Orientalism)一書中,他教我們看穿文學對伊斯蘭教、阿拉伯人和中東的再現方式。他也揭發出知識怎樣被用來合法化和維護權力。《文化與帝國主義》(Culture and Imperialism)出版於一九九三年,它與《東方主義》並為薩依德重大文化 研究工作的雙璧。

  奇怪的是,儘管工作繁忙,但這位「文藝復興人」(Renaissance man)還是抽得出時間來彈鋼琴和撰寫音樂與歌劇方面的評論,他受到賽沙爾(Aimé Césaire)的一首詩的啟迪,並喜歡引用它:

  但人的工作才剛開始
  還有待人去征服
  所有隱藏在他激情暗處的暴力。
  没有種族能獨佔
  美、智與力,
  而在勝利的集合點上
  所有種族都會有一席之位。

  不經意地,詩歌在我第一次訪談他的時候幫了我一個大忙。我們在他哥倫比亞大學的辦公室見面,而我有一點點緊張。他一開始就問我是不是準備好「好問題」這只讓我的緊張有增無已。要直到我提到當代巴勒斯坦大詩人達維希(Mahmoud Dar wish)的一首兩行詩,我們的談話才開始熱絡起來。接下來的那些年,我對他進行了一系列的訪談,最後彙整成為《筆與劍》(The Pen and the Sword)一書,由共同勇氣出版社在一九九四年出版。

  要用筆墨形容依依德的巨大活力,知性激發和熱忱是很困難的。他喜歡透過談話交換意見。讀者也許會有興趣知道。他在接受訪談時都是隨問隨答的。我們沒有事先彩排,問題也沒有經他事先過目。

  自一九九○年代初期,薩依德就為了對抗白血病而戰。他進進出出醫院,周而復始地接受治療。在這中間,他盡力寫作和講學。他的敵人希望他閉嘴,但誠如他在本書的其中一篇訪談裡說的:「除非我死掉,否則這種事不可能發生。」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作者的写作风格预估来看,我猜测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可能会偏向于一种古典的、层层递进的论证模式,而非现代流行的跳跃式碎片叙事。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快速信息交换的台湾读者来说,这可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但正因如此,我更期待它能带来一种久违的、扎实的阅读满足感。能够想象,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充满争议的“声音”时,必然是极其谨慎且富有同理心的。这种对“绝响”这个词的捕捉,本身就暗示了一种对失落的深刻缅怀,以及对残存火种的珍视。我希望这本书能超越单纯的新闻报道层面,挖掘出那些在巨大压力下依然坚持发出的、微弱却坚定的文化呐喊,并将其有效地“翻译”给不同的文化社群。

评分

这本书的定价和市场定位,透露出它面向的读者群体是相当精准且具有一定文化资本的。它似乎不是一本为大众市场而生的畅销书,而更像是一份献给学界、文化工作者以及深度关注国际议题的读者的“礼物”。这种定位本身就建立了一种筛选机制,确保了能接触到这本书的人,都已经准备好以一种更开放、更批判性的视角去面对其中的内容。我观察到,近些年来,台湾社会对于“边缘化群体”的关注度在提升,但往往聚焦于东亚或拉美议题。因此,一本能将巴勒斯坦的文化抵抗提升到如此理论高度的著作,无疑是为我们拓宽了关注的地理边界。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对照组,让我们反思自身文化身份与抗争实践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质,让人摸上去就有一种“老派”的亲切感。不同于现在许多追求轻薄和便携的书籍,它用了偏厚的纸张,墨色的印刷也显得沉稳有力。这种对实体书质感的坚持,其实也间接呼应了主题本身——对于记忆和传统的固守。在数字媒体日益主导我们阅读习惯的当下,一本如此注重物理触感的书,仿佛在提醒我们,有些深刻的议题,需要通过慢下来、用双手去触摸的方式,才能真正被消化吸收。这种“慢阅读”的体验,对于处理像巴勒斯坦这样复杂、充满创伤的历史议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迫使读者放慢语速,去感受文字中蕴含的重量,而不是囫囵吞枣地滑过屏幕。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第一眼看到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扑面而来。那种颜色搭配,好像是从老旧的纪录片里截取下来的片段,带着一丝褪色的沧桑,却又精准地抓住了主题的严肃性。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这本书的内文,但光是这个视觉传达的力度,就足以让我感受到作者在选题上的用心良苦。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追求亮眼夺目的设计,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内敛、更具知识分子气质的表达方式,让人立刻明白这不是一本轻松读物,而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去体会的作品。这种对历史和文化议题的尊重,从封面的细节里就已经窥见一斑,让人不禁好奇,在这份厚重的视觉背后,作者究竟是如何梳理那些复杂纠缠的叙事脉络的。这份对历史的敬畏感,是吸引我拿起它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传递出一种强烈的信号:这里面有值得我们驻足倾听的声音。

评分

读完目录和作者简介后,我立刻被一种强烈的学术热情所吸引。这份热情不仅仅体现在对单一事件的关注上,更在于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跨学科的理论建构。作者似乎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试图将巴勒斯坦议题置于更广阔的全球文化政治图景中进行审视。这种野心勃勃的企图心,在台湾的出版市场上其实是相对少见的,我们更多接触到的是聚焦于具体政治事件的分析,而像这样试图挖掘“文化”与“抵抗”之间深层互动机制的著作,显得尤为珍贵。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全新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这些身处信息洪流中的读者,跳脱出日常的碎片化叙事,真正理解抵抗行动背后那股不屈的文化能量是如何孕育和维持的。这种理论深度的挖掘,是衡量一部严肃作品价值的关键标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