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語堂
图书标签:
  • 老子
  • 道家
  • 哲学
  • 智慧
  • 人生
  • 修身
  • 养生
  • 经典
  • 中国哲学
  • 道德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老子條理清晰的哲學思想,帶來一種超越的人生智慧,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林語堂,將老子思想的獨特魅力娓娓道來,拋開煩瑣的訓詁考辨,用人生的閱歷,生命的覺悟去品味老子哲學,將那原本生澀難解的文字給予全新的靈魂,體現了道家思想對整個人類的指導意義和普世價值。
 
《星际移民:泰坦的黎明》 内容简介 公元2342年,地球资源枯竭的阴影笼罩着人类文明的每一个角落。在持续了近百年的“大匮乏时代”后,星际探索不再是科幻小说的浪漫想象,而是关乎物种存续的残酷现实。人类,这个在摇篮中学会了争斗与创造的种族,将目光投向了太阳系内那颗被厚重橙色大气包裹着的、被誉为“土卫六”的泰坦星。 本书详尽记录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且充满悲壮色彩的“方舟计划”的第三阶段——“普罗米修斯登陆”。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殖民,而是一场与时间、与极端环境、与人类自身极限的全面抗争。 第一部分:启程与绝望的航程 故事始于“希望之光”号巨型殖民舰,它载着来自地球上精选的五万名拓荒者和数十亿份冷冻胚胎,向着木星的卫星群深处进发。舰长伊莲娜·沃伦,一位在地球生态重建项目中失去一切的坚韧女性,承担着引领人类“第二故乡”建立的重任。 本书细致描绘了长达七年的深空航行中的挑战。在广袤的虚空中,船员们不仅要应对亚光速飞行带来的辐射危机和微流星体撞击的威胁,更要面对“封闭生态系统症候群”——一种由长期与自然隔绝引发的心理与生理退化。我们深入探讨了舰船的生命维持系统,那套由老旧的、近乎报废的机械与尖端量子计算共同维护的、脆弱的平衡。书中有大量关于“星际伦理委员会”的辩论记录,他们必须决定在资源极度匮乏时,应该优先保护谁的生命,以及如何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困境。这些抉择,往往伴随着血腥的内部冲突和人性的扭曲。 第二部分:泰坦的冰冷拥抱 经过数年的颠簸,普罗米修斯船队终于抵达了泰坦轨道。然而,泰坦表面的现实远比轨道侦测数据残酷。土卫六上的甲烷海洋、液态乙烷形成的河流与湖泊,以及零下180摄氏度的极寒温度,构成了对人类生存能力的终极考验。 本书的核心篇幅聚焦于“筑巢行动”。拓荒者们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建立第一座可自持的地下栖息地——“阿特拉斯基地”。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利用泰坦大气中的氢和甲烷进行萨巴蒂埃反应,以缓慢地合成水和氧气的艰辛过程。工程师卡尔·汉森的日记成为重要的文献片段,记录了他在数次接近致命的低温下,徒手修复被冰冻的反应堆核心的场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泰坦独特的地质和气候现象进行了详尽的描绘。那些会下着“碳氢雨”的夜晚,那些覆盖着厚厚冰霜的巨大山脉,以及偶尔爆发的甲烷火山,都展现出一种既美丽又致命的异星景观。人类的早期定居点,如同微弱的萤火虫,在永恒的橙色暮光中挣扎求生。 第三部分:地下文明的诞生与原生威胁 随着阿特拉斯基地的建立,拓荒者们开始面临新的挑战:本土生命形式的出现。虽然早期的探测并未发现高等生物,但深入冰层下的地热活动区域,人类发现了被冰封的、以氨基化合物为基础的微生物群落——“深寒菌群”。 这些菌群对人类的生物系统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和排异性。它们通过泰坦的地下水系渗透到人类的循环系统中,引发了被称为“低温瘟疫”的致命疾病。本书记录了生化学家赵静博士领导的团队,如何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尝试开发基于泰坦本土化学结构的抗生素。赵博士的实验日志充满了绝望与灵感的交织,最终,她通过对菌群新陈代谢过程的逆向工程,找到了一种以甲烷衍生物为载体的稳定疫苗。 同时,地下社会的结构也开始固化。由于资源分配的极端稀缺,泰坦社会分裂成了“核心族群”(掌握技术和能源的工程师与科学家)和“外环定居者”(主要从事基础资源开采的劳工)。这种阶级固化引发了剧烈的社会动荡。书中对“第三次能源配给暴动”的描述,展现了在生存压力下,人类社会如何迅速滑向内耗的深渊。沃伦舰长必须在维持技术垄断以保证基地存活和恢复社会公平之间,做出艰难的平衡。 第四部分:向着土星环的仰望 在人类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地下生态系统,并成功遏制了低温瘟疫后,故事的重心转向了精神层面的重建。泰坦没有太阳的直接光芒,天空永远是厚厚的雾霭。为了维持拓荒者的希望和心智健康,一项代号为“极光计划”的工程启动了:他们试图利用泰坦上空频繁的电离层闪电,在栖息地穹顶上投射出逼真的模拟星空。 本书的结尾,描绘了首个完全在泰坦上诞生的婴儿,被抱到穹顶下,仰望着那片由人类技术合成的、却饱含思乡之情的“星空”。那一刻,代表着人类对故土的彻底告别,以及对新世界无可逆转的承诺。 《星际移民:泰坦的黎明》不仅仅是一部硬科幻小说,它更是一部关于韧性、牺牲、以及文明在极端压力下如何重塑自身形态的史诗。它探讨了当旧有的道德和哲学基石崩塌时,人类如何依靠智慧和协作,在宇宙最寒冷的角落中,点燃新的文明火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語堂(1895.10.10~1976.3.26)


  福建龍溪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1948年出版《老子的智慧》,輯錄老子思想學說,透過本書深刻瞭解傳統道家哲學的豐富內涵,是解讀老子思想的哲學讀物。

图书目录

前言
序文

第一篇 道的性質
第1章 論常道
一、道不可名、不可言、不可談
二、區別
三、萬物皆一:意識和精神之眼
四、眾妙之門
第2章 相對論
一、相對論:萬物均歸為一
二、本體論:依賴主觀
三、言之無益:論不言以教
四、辯之無益
第3章 無為而治
一、不尚賢:無善的世界
二、「智」是爭辯的器具
三、求智、學道毀損了本性
四、論無為(放任主義或不干涉主義)
第4章 道之心
一、道似海
第5章 天地
一、天地不仁,聖人不仁
二、道往下
第6章 谷神
一、天地有大美:萬物之源

第二篇 道的訓示
第7章 無私
一、道無私:無為的另一個成因
二、天無私覆
三、聖人無私
第8章 水
一、水乃天德之象
二、天道和人道
第9章 自滿的危險
一、自鳴得意,偷安和駝背
二、積財之險
三、儒教不足學
四、謙卑
五、屠羊說的故事
第10章 抱一
一、保全本性的常道
二、天徒與人徒
第11章 「無」的用處
一、「無」的用處
二、「無用」的用處
三、不知的安慰
第12章 感官
一、感官減損了人性
二、河風的行為
三、外物改變了本性
第13章 榮辱
一、榮、樂的定義
二、主權(所有權)
三、至人無我
四、藏天下於天下

第三篇 道的本體
第14章 太初之道
一、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
二、動物、風、和心的寓言
第15章 古之善為士者
一、真人的舉止
二、孔子論水
第16章 知常道
一、至人的用心像明鏡
二、心情寧靜可以治療緊張
三、復根(雲將和鴻蒙的談話)
四、天地開始與回返大道(大順)
第17章 太上
一、堯的老師
二、堯的天下
三、道德的衰廢
四、老子和陽子論明王
第18章 道廢
一、大道廢,仁義興
二、虛偽的起源
第19章 知所屬
一、「胠篋」(開箱)
二、小心不要傷害到人的本心
第20章 天與我
一、德人的舉止
二、世俗的人
第21章 道的顯現
一、天無為才能夠清澈
二、至道的精氣
三、道之德
第22章 爭之無益
一、「無用」之有用
二、形體不全的疏
三、無用的樹
四、隨俗
第23章 同於道
一、暴風是大地的音樂
第24章 餘食贅行
一、對自誇的忠告
二、雙妾
三、自顯不是顯:「好」的定義
四、自誇的不會成功
第25章 四大法
一、宇宙的神秘
二、道名為「大」:不朽的循環
三、周、偏、咸

第四篇 力量的泉源
第26章 輕與重
一、不從事俗務
二、放縱形體的本性
第27章 襲明
一、聖人不棄人
第28章 守其雌
一、馴馬師伯樂
二、返璞歸真
第29章 戒干涉
一、有土地就有大物
二、孔子的趣聞
第30章 戒用兵
一、持武力的危險
第31章 不祥之器
一、戰勝的空虛
二、戰爭的困境與和平
第32章 道似海
一、尋找不可知的境界而停止
二、莊子論「不知」的名言:知止
第33章 自知
一、論財富與貧窮
二、骷髏
三、莊子妻死
四、莊子將死
五、老子死
六、四友談生死
七、三友談生死
第34章 大道氾濫
一、道的內涵
二、道無所不在
第35章 道之平
一、執守大道的大平
二、用恬靜來培養智慧
三、用之不盡
第36章 生命的步驟
一、復歸為始說
二、有會合就有分離
三、失敗和成功的徵候
第37章 天下自定
一、無為寂靜說
二、天下將自定:合於自然
第38章 墮落
一、道的墮落
二、合其位的制度
三、孔教何以亂天下
四、無意的善
第39章 全道
一、道的力量
二、春秋兩季因得道而有力
三、聖人如何處於世
第40章 反的原則
一、「反」是道的運用
二、萬物的起源:由至有的演變

第五篇 生活的準則
第41章 道家的特性
一、「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第42章 強梁者
一、「道生一」
第43章 至柔
一、屠夫的寓言:「無有入無間」
第44章 知足
一、莊子遊於果園
二、論喪失本性
三、孔子接受道家的忠告
四、了解性命之情的人
五、莊子拒受官職
第45章 清正
第46章 走馬
一、山雀
第47章 求知
一、孔子論「心齋」
第48章 以無為取天下
第49章 民心
一、聖人接受百姓的意見並據為己有
二、隨民
第50章 養生
一、生是死的結束,死是生的開始
二、人類靈魂的顫動
三、夢見飲酒作樂的人,醒後反遇悲傷的事
四、人生短促
五、孟孫的死:本身就是一場夢
六、莊子夢為蝴蝶
七、廣成子論不朽
八、至道的人不會受到傷害
第51章 玄德
第52章 襲常道
一、論「萬物為一」的知與不知
二、道通
三、聖人隨物而安
第53章 盜夸
一、為豬設想
二、論至樂
第54章 身與邦
一、孔子觀人的九種特徵
第55章 赤子之德
一、全才:哀駘它
二、全德
三、新生的小牛:專一的秘訣
四、影子、形體、精神
五、論「不增益自然的本性」
第56章 無榮辱
一、知道的人不談道,好談道的人不知道
二、「不談道」是很困難的事
三、「知」的相對論
四、玄德
五、愛憎不至,得失不臨

第六篇 統治的理論
第57章 治術
一、機械的壞影響
二、犯罪的原因
第58章 政悶
第59章 如嗇
一、養神術
二、才全
三、見道
四、忘卻心靈與形體
第60章 治大國
一、聖人不傷人
二、其神不傷人
第61章 大國和小國
第62章 善人之寶
一、何棄人?
第63章 難易
一、以德報怨
第64章 終始
一、慎終如始
二、學眾人之所過
第65章 大順
一、天下大亂之始
二、「聖人」傷人性
三、吃人的預言:儒家「解決困難之愚
四、回返本性:海鳥的寓言
第66章 百谷王
一、如下人
第67章 三寶
第68章 不爭之德
第69章 掩飾
一、論不戰
第70章 不我知
第71章 病
第72章 論罰(一)
第73章 論罰(二)
第74章 論罰(三)
第75章 論罰(四)
一、重視養生之道

第七篇 箴言
第76章 強弱
第77章 張弓
一、足就是福
第78章 莫柔於水
第79章 平治
一、盟約的無益
二、天子
第80章 理想國
一、至德的時代
第81章 天之道
一、信言不美
二、既以與人
三、那裡去找忘言的人?
附錄‧想像的孔老會談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21453
  • 叢書系列:經典典藏本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剂清醒剂,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人人都在追求“快”的时代。作者的节奏是沉稳的、内敛的,他引导我们去关注那些被忽略的“慢”的价值。我尤其欣赏他对“平衡”这一概念的阐述,它不是简单的中间路线,而是一种动态的、需要持续调整的状态。作者通过对古代智者思想的梳理,为现代人提供了一套应对焦虑和不确定性的实用心法。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一些棘手问题的角度都变得更加开阔了,少了一些急躁,多了一份从容。这本书的作者绝对是一位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的高手。它不教你如何成功,而是教你如何“活得好”,这种从根本上提升生命质量的引导,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强烈推荐给所有在生活中感到迷茫,渴望找到内心定海神针的朋友们。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它语言的“流动性”。很多哲学著作读起来像啃石头,干涩且费力,但这本书的文字却像溪水一样,自然而然地流淌过去。作者擅长运用对比和类比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比如,他用“水”来比喻“柔性力量”,把这个概念讲得入木三分,让我对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软弱的力量有了全新的认识。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深度思考变得触手可及。我发现,这本书不仅适合我们自己阅读,更适合拿来和家人朋友分享,因为它提供了一套非常好的沟通底层逻辑的语言。它帮助我们跳出日常琐碎的争执,去看待事物更本质的联系。如果一定要说不足,也许是某些章节的论证过于精微,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其背后的深意,但这也是高质量书籍的标志之一吧,值得花时间去细品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真是太巧妙了,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拖沓。它不是那种线性叙事的历史书,更像是散点式的智慧结晶集合,但每个章节之间又有微妙的联系,像一张巨大的网,把各种看似不相干的概念串联起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处世哲学”的那几章,里面提到的很多原则,虽然听起来很老套,但作者用现代社会的案例去解析,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比如,他分析现代职场中“不争”的艺术,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指南。不过,有一点小小的建议,对于初次接触这类主题的读者,可能需要稍微翻阅一下书后面的名词解释,否则有些专有名词的引用可能会让你稍微卡顿一下。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一个思考的框架,让你学会自己去构建应对复杂世界的工具箱。它带来的冲击是慢性的,但后劲十足,每次翻开都能发现新的光亮。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有点担心,以为这是一本老生常谈的励志书籍,毕竟市面上这类书太多了。但这本书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扎实,他引用的古代典籍信手拈来,但绝不卖弄学问,所有的引用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他想要阐述的核心观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个体与环境的关系”时,展示了一种极其宏大却又极其谦卑的世界观。这种观点在如今强调“自我实现”的社会氛围中,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感受和反思。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要求读者主动参与思考,它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自己在这纷繁世界中的位置。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应该常备在床头,随时可以撷取一二的灵感源泉。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真的很像一位资深学者的娓娓道来,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作者在探讨一些看似深奥的哲学议题时,总能用非常贴近生活,甚至是带点幽默感的例子来阐述,让我这个平时觉得古文有点难懂的人也能轻松跟上思路。尤其欣赏作者在比较不同思想流派时的那种中立而又极富洞察力的态度,他不是简单地褒贬某一方,而是深入挖掘其产生背景和对后世影响的复杂性。读完之后,感觉像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深度洗礼,很多过去想不通的困惑,突然间都有了新的参照系。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很有品味,让人拿在手里就觉得很舒服,适合周末泡杯茶,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东方智慧,但又不想被晦涩理论劝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首选。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你耳边轻声细语,分享人生的真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