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象山(二版)

陸象山(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春海
图书标签:
  • 陆象山
  • 学术
  • 历史
  • 明代
  • 人物
  • 传记
  • 地方志
  • 文化
  • 文献
  • 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陸象山繼承孟子心學的主要精神,再予以發展深化成「心即理」這一扼要而精闢的心學命題。他在心學的實踐工夫上吸收了禪宗接引後學的開悟方法,將德性生活的體現及儒家思想的開展,直接訴諸道德的本心。其切己觀省的辨 志、立乎其大以及尊德樂道的精神,活生生地彰顯了心學的靈魂,鼓舞了人內在德性生命的生機,建立了人性生活的尊嚴與價值,照明了人性生命莊嚴的遠景,更在南宋建立了與朱熹對峙的心學典範,成為宋明哲學的一大典型。本 書蒐集多方材料,回歸原典,嚐試以清晰的語言解析闡釋象山哲學的諸般概念之涵義,且儘量予以較公允和平實的批判,期揭示其貢獻與侷限。
史海拾遗:宋明理学流派与思想脉络探析 第一章:宋代理学的兴起与早期流派(约300字) 宋代,是一个思想文化空前活跃的时代。在佛教、道教日益渗透的背景下,儒家学说面临着如何回应“有无”、“生死”、“心性”等形而上学命题的挑战。这一历史情境催生了“宋明理学”的勃兴,它标志着儒学完成了向内在精神世界的深化和系统化。 理学的奠基人周敦颐,以《太极图说》构建了宇宙生成论的理学母体,将“道”的范畴转化为可把握的“理”。紧随其后的邵雍,则通过对“象数”的精妙推演,建立了气象万化、历史循环的宏大图景。然而,真正确立理学主体框架的,是程颢与程颐兄弟。 程颢主张“心即理”,强调“仁”是人心之本体,以“恻隐之心”的自然流露来体悟天理。而程颐则将“理”的概念推向极致,提出“格物致知”,强调通过探究万事万物之“理”来明心见性,将“天理”视为独立于人心的客观存在。他们二人共同奠定了洛学(程学)的基础,将儒家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更具思辨性的哲学高度,为后世的哲学探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点。他们的学说,虽然侧重略有不同,却共同构建了理学体系的初步框架,即对“天理”的普遍性与心性论的深入阐发。 第二章:朱熹集大成:闽学(朱子学)的体系构建(约400字) 如果说程氏奠定了基础,那么朱熹(朱文公)则将宋代理学推向了集大成的顶峰,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闽学”(朱子学)。朱熹的贡献在于将理学理论化、系统化、普及化,使其成为宋朝官方认可的主流意识形态。 朱熹继承并发展了程颐的“理”的概念,提出了著名的“理气论”。他认为“理”是事物存在的本根和最高原则,具有绝对的客观性与普遍性;“气”则是构成万物的物质实体。二者“不相离,但有别”。“未有此气,先有此理”,强调了“理”在“气”先,奠定了其形而上学的优先地位。 在心性论上,朱熹采纳了“心即理”与“格物致知”相结合的路径。他界定了“心”为“灵明”之体,而“理”则体现在万事万物之中。修养方法上,朱熹提出了著名的“为学次第”:首先是“格物致知”,即穷尽事物的道理;其次是“诚意”、“慎独”,以达到内心的纯净;最后是通过读书讲学,将所悟之理应用于实践。他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作笺注,使其成为后世科举考试和士人修身养性的圭臬,完成了儒学经典的重塑与权威的确立。 第三章:陆九渊与心学的萌芽(约300字) 与朱熹的“格物穷理”路径截然不同,陆九渊(陆象山)则代表了理学中更侧重于主观能动性与内在精神的流派——心学(或称心即理学)。陆九渊对程颐、朱熹着重于外物穷理的路径提出了质疑,认为那是舍本逐末。 陆九渊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他认为人心本具天理,无需外求,宇宙万物之理皆在吾心之中。他著名的“四方之民皆可为尧舜”的论断,极大地提升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道德自觉性。在他看来,修身养性并非通过繁琐的格物功夫,而是通过“反躬自省”和“发明本心”来实现。 陆九渊强调用“体悟”取代“思辨”,强调直觉的智慧和道德的实践。他与朱熹的辩论,集中体现了理学内部关于“理”的本体论地位——是外在于人心的客观存在(朱),还是内在于人心的主观实体(陆)。尽管在当时,朱学占据主流,但陆九渊对人心主体性的强调,无疑为后来的思想发展埋下了重要的伏笔,使得儒学视野不再局限于客观世界的探究,而转向了精神世界的挖掘。 第四章:元明之际的学术转向与心学的成熟(约400字) 元代学术继承了宋代的争论,但真正的哲学突破发生在明代,以王守仁(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达到了高峰。王阳明巧妙地融合了陆九渊的“心即理”与自身的实践经验,创立了一套完整且极具操作性的心学体系。 王阳明首先否定了朱熹“理在物”的观点,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他认为,心就是理,理就是吾心之本体,理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存在于人心中并指导人行动的道德良知。 在此基础上,王阳明发展出两大核心思想:“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修养功夫的终极目标。他认为“良知”是人心天生的道德判断力和实践能力,是天赋的至善之性。修习的目标不是去“格”外物之理,而是要将这种天生的良知推广到一切事物和行为上去,达到“知之甚明”。 “知行合一”则彻底打破了传统上“知先行后”的认识论模式。王阳明认为,真正的“知”必然包含“行”,认识与实践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行的知是未成之知,知而不行是未知。这一思想极大地强调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主体地位,将儒家伦理学彻底转化为一种积极的生命实践哲学。 明代中后期,心学继续发展,出现了以泰州学派为代表的“平民心学”,主张“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人”,进一步将修行的权力下放到每一个普通个体,使儒学思想彻底走向了生活化和普及化。 第五章:对后世的影响与总结(约100字) 宋明理学,无论是朱熹的客观唯心色彩浓厚的“道学”,还是王阳明的彻底主体性彰显的“心学”,都深刻地塑造了中国士大夫的思维定势与社会伦理结构。它不仅为后世的政治伦理提供了理论基础,更构建了一套关于宇宙、人生、道德的完整体系。从科举制度的规范到个人修养的准则,理学的影响贯穿了明清两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遗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曾春海
 
  江西瑞金人,一九四八年生。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畢業。現任輔仁大學哲學系專任教授,東吳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

图书目录

《世界哲學家叢書》總序
自序
第一章緒論
一、何謂理學?
二、宋代理學興起的緣由
三、宋代理學的主要課題

笫二章象山哲學的學脈及其著作
一、象山的學歷
二、象山心學所由形成的學脈
三、象山的著作

第三章象山心學的方法
一、象山心學的特質
二、象山心學方法的歷史脈絡
三、象山心學方法所由生的時代要求
四、以本心含具「理」來闡釋儒家「仁」的內涵
五、以大公無私性言心同、理同
六、確立尊德性的絕對優越性
七、象山「理」概念所指謂的範域
八、論評

笫四章象山的存有論
一、太極為萬事萬物的終極之理
二、攝天、道、理、性於心的一本論

笫五章象山的心性論
一、儒家對心性問題的開展及其對象山哲學的重要性
二、「心即理」的涵義

笫六章象山的知識論
一、象山對當時知識界心態之評析
二、象山提示求真知實解的方法

笫七章象山的教養論
一、教育論
二、修行工夫論

笫八章象山的政治思想與實踐
一、民本的政治理念
二、義理重於名分的君臣關係
三、政論與政績

第九章朱陸論學及其各自的思想立場
一、前言
二、朱子理氣論下之心統性情的心性觀
三、象山統貫天、理、心、性為一的道德形上觀
四、觀朱子對象山的批判
五、觀象山對朱子的批判
六、太極圖說之爭

第十章陸象山與禪
一、歷來學者認象山心學為禪學之梗概
二、象山心學與禪學之辨微
三、象山的儒佛之判

第十一章陸學的後續及其時代意義
一、象山學說的流傳
二、陸學對當前的時代意義

主要參考書目
象山先生年表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933375
  • 叢書系列:東方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5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筆者自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畢業後,承蒙師長們的厚愛,留在母校添為哲學系教師。剛開始從事教學時,主要擔任《易經》及先秦儒家哲學,這與我所撰寫的碩、博士論文相關。後來由於某種際遇而有緣開「朱子哲學」一課,得以正式踏進宋明理學的領域。數年後,撰成《晦庵易學探微》一書,可算是那幾年教學相長的成果。1985年我接下「宋明理學」課程,可謂是項艱辛的考驗和寶貴的歷鍊機會。同年,似乎是種巧合,承蒙韋政通先生美意,為三民書局撰寫「世界哲學家叢書」中的《陸象山》,這對從事宋明理學研究與教學的本人而言,是個既獲得鼓勵,亦可接受磨鍊的機會。朱熹和陸象山的鵝湖會是理學的一件盛事,更饒富意義者,兩人分別代表宋明理學的兩種典範。筆者能繼研讀朱子之後,再探陸象山,相信在宋明理學的研究和教學,大有裨益。
 
  在撰寫本書時,筆者抱持歷史研究與哲學研究交互進行的方式。前者是為了使我們對中國哲學家的認識,不但要回到原典裏,而且亦要牽引出該哲學家所回應的時代課題,及其思想所由形成的思想史脈絡。因此,本書特側重理學興起的緣由、象山的學脈及其後續……等問題。哲學的研究在於透過對原典的研讀和思辨,對各種有意義的哲學問題之處理,做一番概念的分析,期能澄清和展現該哲學家的諸般見解。再進一步,將該哲學家所處理的諸般問題,依相互間的脈絡關係,重新建構成一較具系統化的學說。如此,不但有助於我們瞭解該哲學家的思想要義,且予以反省和論評,認識其思想的特質、得失和對我們所處時代的可能蘊義。因此,本書亦側重探討象山心學的方法、存有論、知識論和教養論。此外,筆者亦從比較哲學的向度來寫朱陸論學,期能對顯出理學中二種不同學說典型的特色、貢獻和可能的互補處。
 
  筆者才疏學淺,粗陋之處,尚祈時賢不吝賜教指正。
 
曾春海
一九八八年二月九日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這類型的書在台灣市場上其實不算主流暢銷品,畢竟多數讀者可能更偏好輕鬆的歷史閒談或心靈雞湯。然而,這本《陸象山(二版)》卻展現了一種堅韌的學術生命力。它並沒有為了迎合大眾而稀釋其內容的複雜性,相反地,作者選擇用一種非常誠懇的態度,去剖析這位思想巨匠的困境與成就。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討論陸象山晚年政治抱負與學術實踐脫節時所展現的批判性視角,這非常符合台灣學術界近年來強調的「去神聖化」研究趨勢。它不是在歌頌聖人,而是在理解一個歷史人物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的抉擇與局限。這種平衡的敘事,讓我們在敬佩之餘,也能保持一份清醒的距離來審視這些古代的智慧,對於我們現今社會的諸多紛擾,或許也能提供不同的反思角度。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說真的,挺有老派文人的味道。封面選用了一種比較沉穩的墨綠色,字體是傳統的宋體,給人一種紮實、值得一讀的感覺。不像現在很多新書,搞得花裡胡哨的,這本看起來就比較有「內在」。翻開內頁,紙張的選用也看得出來用心,沒有那種廉價的紙張味,讀起來眼睛比較舒服。尤其是在引用古籍或文獻的地方,編排得相當清晰,註釋也很詳盡,這對於我們這些想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版面配置上的考量,留白恰到好處,不會讓密密麻麻的文字讓人感到壓迫。整體來說,光是從實體的角度來看,這本《陸象山(二版)》就已經在台灣眾多學術著作中脫穎而出了,它傳達了一種對知識的敬重,而不是純粹的商業考量。可以說,光是捧在手上的質感,就足以讓你在書房裡待上一下午,細細品味。

评分

這本書的譯注部分,做得非常紮實,這對我們台灣讀者來說簡直是救星。要知道,許多大陸學術著作在引述古代典籍時,有時會假設讀者對特定詞彙或典故有高度了解,但對於習慣台灣史料研究脈絡的我們來說,有時候會覺得有些吃力。但這一版顯然有針對性地做了調整,幾乎所有關鍵的術語和晦澀的詩詞都有詳盡的解釋。我隨手翻閱了關於「四端」學說的章節,作者對孟子與陸象山在這方面的異同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清晰,特別是對於「惻隱之心」的演繹,加入了當代心理學的某些觀察視角,這讓千年之前的學說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總體來說,這本書在學術嚴謹性和可讀性之間找到了極佳的平衡點,讓人願意一頁一頁往下啃,而不是囫圇吞棗。

评分

從一個讀者的角度來看,購買和閱讀一本關於古代哲學家的書,往往圖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共鳴或啟發。這本《陸象山(二版)》帶給我的,恰恰是一種「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書中多次提到陸象山如何將他的哲學思想落實到日常生活和教育現場,這和我們現在強調的「務實」精神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尤其是在論述陸象山與弟子的互動時,那種循循善誘、激發主動性的教育方法,對於現在焦慮的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來說,絕對是極具參考價值的。它提醒了我們,真正的學問不是囤積在書本裡,而是要體現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心境也沉澱了許多,不只是知識上的增長,更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風格塑造,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是其他很多流於表面的書籍無法比擬的。

评分

閱讀這本關於陸象山的著作,讓我對宋明理學的脈絡有了更為細膩的認識,特別是在心學的發展史上,作者對於陸九淵「心即理」的闡發,處理得相當精準到位。不同於某些過度簡化的詮釋,本書深入探討了陸氏思想與朱熹學派在「格物」觀念上的根本差異,並且不迴避其中蘊含的辯證張力。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梳理陸象山晚年與友人的書信往來,從這些一手資料中,我們能窺見他思想的發展是如何隨著時空背景而調整與深化。舉例來說,關於其在象州講學的片段,描寫得極具畫面感,彷彿能聽到當年講堂上慷慨激昂的論辯聲。這種以史為據,同時又能兼顧哲學思辨深度的寫作手法,讓這本書擺脫了純粹的學術論文的枯燥感,變得既有深度又有溫度,非常適合對東方哲學有興趣的台灣讀者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