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的道家哲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介绍


跨領域的道家哲學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著者 葉海煙
出版者 五南
翻译者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2022/10/28
语言 語言:繁體中文



下载链接1
下载链接2
下载链接3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2-03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描述

古典道家哲學已然跨領域跨時代而來,
現代道家哲學也將跨文化跨疆界前行!

  自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疫情迅速蔓延的趨勢已然普世化,加之變種病毒難以預測,更造成全球性的驚恐與憂懼。

  歷來,哲學家對生命劫難與生活災殃的考察與探究,始終不遺餘力,而他們同等重視身體健康與心靈悅樂,也幾乎是雙轡並行的真實意向。回顧中國哲學,面對紛亂,老子與莊子一心盼望人人無災無難,無病無痛,而遠離禍害,回復我們本有的質樸、純真與自本自根的生命力--這正是道家意圖融洽人文與自然的療癒之道、健康之道。

  本書以「道家哲學」為基本論域,由此而推擴出與道家哲學相關相應的跨領域論題。

  從道家作為東方古文明的思想啟蒙,而後屢屢煥發特異之光采,終成為具有現代性與普世性的觀念蘊藏。其間,自先秦道家、魏晉道家,以迄當代道家,道家哲學之所以能夠跨時代、跨文化、跨領域,至今依然屹立不搖、活力不減,且一直受到跨界、跨域的學術關注,並引發新穎有趣的文化興味,實緣於其自本自根且意蘊無窮的「道思想」。

  「道家哲學」深植人文、立基倫理、批判言說、深究生命,以至展拓出形而上的思考路向,同時發揮其對治身心靈的療癒效力,甚至啟動跨越學術藩籬的知性開發與德性培成,在在值得高踞文明浪尖的我們用謙卑而溫和的心情細細端詳,慢慢咀嚼,而這恰恰是作者透過本書前後呼應且一體通貫的意理脈絡,試圖探索「跨領域的道家哲學」真實底蘊的緣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葉海煙


  輔仁大學哲學博士
  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1994~1995)

  經 歷
  文藻外語專校講師、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長榮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南神神學院神學研究所教授、台灣哲學學會會長、臺南市哲學學會會長

  現 任
  國立成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教授
 
  學術專長
  道家哲學、當代新儒學、當代倫理思想研究

  著 作
  《道家倫理學:理論與實踐》、《莊子的生命哲學》、《道德、理性與人文的向度》、《老莊哲學新論》、《中國哲學的倫理觀》、《人文與哲學的對話》、《莊子的處世智慧》、《哲學與人生》、《哲學在哪裡?》、《傳統倫理的現代挑戰》、《老子診療室》、《莊子一點靈》、《哲學現場》等專著二十餘種,另主編《〈中國哲學與全球倫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學入門》等論著。
 
跨領域的道家哲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图书目录

自 序

第一章 本原篇
第一節 「道」的意理幅度
第二節 「陰陽」的原初之義
第三節 「神」的宗教義與哲學義
第四節 《莊子》文本的跨時代及其哲學的跨領域
第五節 道家哲學的當代意義

第二章 人文篇
第一節 文化覺識、哲學慧識與主體自由
第二節 「齊物」理想的「平等」義與「自由」義

第三章 倫理篇
第一節 「情境倫理」作為哲學之現場:人文、通識與倫理三合一之道
第二節 道家倫理的理論與實踐:以莊子哲學的基本命題為核心

第四章 言說篇
第一節 莊子齊物哲學的語言觀
第二節 莊子齊物哲學的道物合一論

第五章 生命篇
第一節 「生命哲學」與「生命教育」視域中的道家
第二節 莊子「逍遙之遊」的生命智慧

第六章 形上篇
第一節 莊子的形上進路
第二節 新道家的形上思維

第七章 應用篇
第一節 「福德一致」作為一種價值理念:一項儒道互通的哲學對比
第二節 儒道會通的文化救治與心靈療癒
第三節 後疫情的人文陶成與生命療癒:一項道家觀點的哲學考察

第八章 現代篇
道家哲學研究在臺灣的回顧與前瞻:以莊子哲學研究為例

图书序言



  人類思想始終流動不已,而其中沉沉浮浮的觀念則時刻跳躍不定;所謂的「理論」則恍似跑動不休的脫韁之馬難以駕馭,難以用邏輯性思考與封閉性系統予以轄制。

  顯然,在昔日人文與自然之間依然混沌不清的時候,「人」的出現是件歷史大事,而一個人之自知自覺為一個人,則已然值得大書特書,因為由「人」而有「人性」、「人道」,以迄「人文」之發展歷程,實悠遠而弘大,其中的蘊藏更是豐富無比,幽深莫測,終究難以單一之義限定之,也很難把它刻鏤在思想、觀念與理論系統所交錯而成的心版之上。

  如今,我們總是慶幸自己可以終日遊走在理性與智性所鋪展成的生活平臺上,卻忘了在人文初生之際,我們的祖宗們是如何艱辛地脫去那一襲自然的胎衣,而緩緩慢慢地現出原形原狀──是人的原形,是生的原貌,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根。

  不過,也有人不太在意自己,也不怎麼關心自己,特別是那些一頭栽入世俗之中而熱中算計之人,往往在坐享人文豐郁之餘,竟忘了還本溯源,追根究柢,而竟在一堆堆數字裡打滾,一方面得意於現代技術的操作而終被名利所驅使,一方面則耽於種種工具的玩弄,而終為形形色色的媒介所戲耍所擺布。

  其實,我們不該滿足於現狀,且當如那些憤世之徒,鼓起勇氣並立定腳根,一方面回顧過往,一方面展望未來,在面對世界的同時擁抱自己。如此一來,我們便有機會細細地品味千年之前人文思想的底蘊,尤其是那些雙腳跨領域、兩眼觀天地的哲人,實在值得我們景仰,而他們的思想積累與心智成果,更是值得我們一探究竟。

  因此,作為一個始終徜徉於古今對映、東西交接,以至於心腦並用、言默共存而試圖調解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的人文觀察者,筆者之所以完成這本不能算是長篇大論的小書,便是為了揮灑個人的學術關懷與愛智之情,而試圖在對比、參照與重構的思路引領之下,一方面經由文本詮釋,全幅展露道家作為一人文思想大系所拓開的觀念世界;另一方面,則經由跨界思考,來理解老子與莊子及後繼者所以能夠在「道思想」、「道文化」、「道世界」的廣袤之中,活出屬人、屬地又不背離自然的生命意義與生活趣味的緣由。

  本書冠名「跨領域的道家哲學」,便是為了突出道家哲學本就具有的「跨領域」的思想特性與人文視角。首先,「跨領域」(跨域)本就有三個層次的展開:一、跨觀念系脈的分界。二、跨學術流派的藩籬。三、跨文化範疇的制限。首先,作為道家哲學本原的一些概念,如「道」概念便有其「跨域」而不受限制的意義屬性。莊子言:「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莊子‧齊物論》)即明白表示「道」作為道家哲學最核心的觀念,它的意涵實無法被任意地畫定,也無法一味地被析解,而其延展的範圍更無法被局限。同樣地,我們也應提防個人的言說因尋常的「定義」思考,而落入無謂的是非與對錯。因此,莊子接著斷言:「大道不稱,大辯不言。」(《莊子‧齊物論》)由此看來,「道」意義之跨域、超限而終不落言詮之陷阱,顯然已無庸置疑。

  此外,在兩千多年前的文明啟蒙、心靈除魅的時代,「神」概念的跨界與跨域自始便例證確鑿,《易經‧繫辭上》云:「陰陽不測之謂神。」便已然取消「神」的位格義與超越義;而老子言:「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老子‧第六十章》)如此地由道而鬼神,由鬼神而聖人,顯然已將鬼神放在道與人之間的中介之位。莊子則認為「道」能「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莊子‧大宗師》),「神」竟轉為動作之詞、描述之語,沒有任何的實體性。由此看來,「神」意義的多方轉折,正顯示在人文當道而昌旺繁盛之際,舊有的觀念都可能因為跨界、跨域而出現全然新穎的意義。至於道家思想之跨越學術流派的藩籬,則始自先秦晚期,或出現道、法合流,或衍生道家、名家與陰陽家相互唱和、彼此交融,而終有了秦、漢道家如《淮南子》的出現,以至於魏晉道家的推陳出新,終在「三玄」(《老子》、《莊子》、《易經》)領銜之下,出現前所未見的王弼解老與郭象解莊的道家型態的形上學,並且在「道」思想的人文領域裡,繼續擴展出嶄新的實踐取向與應用路徑,而有了保生、養生與長生不老的哲學想像、心靈解放以及生命境界之展拓,其中,跨學派的例證更是所在多有。

  如今,當代道家研究更已然經由跨觀念、跨學派、跨文化的哲學思考,獲得跨域與超限的理論力道,而在學術分科與理論分系的態勢中昂首前行。如借詮釋學與現象學的方法資助,讓道家哲學有了新義;又如摻入溝通倫理、境遇倫理與對話倫理,使道家的人文性格更加突出;至於援引身體觀與現代美學的思維模式,以豁顯道家內蘊的生命信息,也同樣得到學界的關注與青睞。

  既然認定道家哲學在本原的思想生發過程中,已然有了跨領域的觀念向度,於是筆者從人文、倫理、言說、生命、形上、應用與現代等論域及視角,展開對道家哲學的通貫、多元、開放而具有整合性、根本性與脈絡性的探討。其中,章節之間所迤邐開來的文字,看似各自獨立成篇,然因筆者自有個人之學術論見,特別是近五、六年來,在原有的研究基礎之上,又有了一些心得,乃著意於道家的人文性格與道家哲學的倫理關懷, 以及其所推擴出來的文化救治與心靈療癒之道,其中所顯發的文化覺識與哲學慧識,以至於由此所畜養、所孕育的主體自由,則更蘊含無比豐富且活躍不已的現代性與未來性,著實彌足珍貴。

  就道家經典的文本考察,筆者特別關切《莊子》一書的內容,以及莊子善說故事的天縱之才所流露的精彩。因此,特別在作為道家哲學本原的觀念──從「道」的意理幅度展開,乃有對「陰陽」觀念與「神」觀念的轉化與再造,而有了《莊子》文本的跨時代及其哲學的跨領域,這未嘗不是道家思想初生之際所經歷的實然境遇,以及道家心靈與道家文化之醞釀所滋生的應然心態。如此,由實然而應然,由敘事而論理,由自自然然而自由自在、自力自主,老子與莊子所以能夠成為哲人典範,其中道理實不辯自明。

  由此,筆者於是在原始道家的人文基石之上,透過莊子「齊物」的理想,闡明其所顯豁的「自由」義與「平等」義。從而在「情境倫理」的哲學現場之中,將豐厚的人文、博雅的通識及道德的涵養三者合而為一,以陶鑄出足以融洽理論與實踐於此一生活世界的「道家倫理」。

  此外,由於吾人作為生活之主體乃自有內向之需求及外推之欲求,而吾人之全幅心靈本就處在言與默之間,因此,從人文視野與倫理視角察考莊子哲學的理脈,勢必同時關注莊子言說的特殊性,並且在「齊物哲學」的理境之中,全心探求「道物合一」與「事理無礙」的理想,筆者於是一路由莊子之言說之路循階而上,試圖一窺生命終極之形上風光。如此一來,老莊之學便將可以為生命之哲學、生命之智慧,以迄生命之教育,提供源源不絕的意義活水。

  既置身今日哲學普及與哲學應用方興未艾之際,筆者這些年來除了對道家思想進行具有觀念性、理論性與哲學性的詮解,還費了一些心思在「道家之學如何成為療癒之學」此一具有經驗性與效驗性的課題研究,並且透過「儒道會通」與「古今交遇」的跨域思考,以理解「福德是否一致」這個根本而深沉的命題與問題,一方面將「人文陶成」與「生命療癒」二者結合為一,以開發道家本有的智性內涵,進一步應用其智慧解於生活諸多之現場;一方面在價值理想光照於吾人生活周遭之際,在世紀疫情依然讓全人類心生恐懼之時,將老子與莊子共通的人文關懷,展露其具有救治效能與療癒力道的真實意義。

  此時此刻,回顧與前瞻往往繼踵而來,因此,在這十多萬字的篇幅裡,筆者最後做了一個小小的學術動作──將「道家哲學研究在臺灣」當作是一個值得學界關切的課題,嘗試在這還不算複雜的學術圈裡,做一次小小的巡禮,而這並不是為了臧否人物,也還不能算是任何形式的總覽與總評。

  至於此時此地是否已經出現所謂的「當代新道家」或「現代新道家」,似乎仍然沒有足夠的事證與理由可以讓我們直言不諱。迄今,我們能夠慷慨陳詞予以肯定的,大概是底下這千年不變的事實:「古典道家哲學已然跨領域跨時代而來,現代道家哲學也將跨文化跨疆界前行」。

  筆者之所以能夠整合相關主題的單篇文字而成書,個人的筆耕與研索的工作,原本微不足道,但筆者依然對所有曾經邀約個人撰稿的學術機構與出版單位,始終心存感激,如本書第一章,便有相當比例的篇幅節選自筆者為《哲學大辭書》所撰作的辭條內容,然已經予以重組改編。又如有關道家倫理及其可以作為療癒之道的觀念與論點,則與筆者近年來的兩本論著:《道家倫理學:理論與實踐》(二○一六)及《莊子一點靈:東方生命療癒先行者》(二○一八)內容相當近似,甚或有所重複;不過,其間的條理脈絡已然有所重組,有所剪裁。至於本書雖冠上「道家哲學」的名號,但內容顯然側重莊子的哲學與《莊子》一書的意理內容,這已然是筆者個人的偏好了,還請讀者有所諒解,有所包涵。

  回顧筆者個人的求學之路與謀事之途,其間並不全然平順。因此,雖已棲身學界多年,至今卻仍然背負著一些無法卸下的閱歷與見識,而它們有些竟成為個人學術生涯的阻力。因此,筆者也就一直無法自認自許為「學者」而沒有一絲絲慚愧之意。如今,可以坦然以告的,便是如下的堅持與信守:一個決志從事學術工作者,乃理當有底下兩方面的認知,一、須具備「有容乃大」的襟懷。二、須準備「積漸有功」的心志。捨此,任何腳跨學術門檻的意圖便可能徒勞而無功。

  在本書即將付梓之際,對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又一次慷慨接納拙作,並提供充分的協助,謹表達個人誠摯的感謝之意。

葉海煙
二○二二年九月

图书试读

第一章 本原篇

第五節 道家哲學的當代意義

在中國哲學思想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歷代道家人物的出現及其思想的輾轉流傳,顯然,一方面接續先秦原始道家(以《老子》與《莊子》為主要的哲學文本)的根源性觀念,展開了有本有據的意理探索;一方面則因坦然面對歷來人文思想的遷變,而因此做了具有道家意理內涵的回應與創發,進而主動迎向相關問題,進行足以望向未來的哲學更新,以及兼具破壞性、建設性的理論重構與系統再造的工作。

誠如筆者於〈道家哲學研究在臺灣的回顧與前瞻──以莊子哲學研究為例〉一文中所言:「問題意識的醒覺與對比思考的運作,實乃吾人既措身於古今之間與東西之間,從而試圖將古老的傳統性文本,銜接上正活躍於此時此刻的現代性觀念,所不能或缺的學術配備。」因此,如果我們願意誠實面對道家哲學內藏的問題意識,並從而在古今對比與東西對比的思考路向延展之下,逐步地揭顯道家哲學的當代性、應用性、實踐性與普世性,則一方面實不能自甘於以歐美哲學為中心之人文版圖的邊陲,一方面是可奮起於此時此地的學術畛域之轄限,進而打破分科理論所設定的種種概念性藩籬,以再啟「新道家」的思想動能,並由此顯豁其豐厚的人文意涵與哲學意義。

在關注道家哲學未來發展的殷切之情牽引之下,我們顯然可從以下三個意理面向,來試圖了解道家哲學所能揮發的當代意義:

一、體現「自知之明」的愛智精神:如今,在人文式微之際,哲學思維也同時面臨一再被重構、被轉化,甚至被裂解、被稀釋。不過,只要「愛智」的精神不死,則真實的哲學便將可以繼續存活。面對此一時代變局與思想困境,老子揭露的「道」及其多元且開放的意義屬性,正可用來對治當代由於「自我」與「主體」交相為用,所滋生的種種意識型態(意底牢結)。《老子‧第三十三章》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即旨在探索「自我」之存在所已然蘊積並涵化而成的「主體性」—此即吾人亟須自覺自省、自啟自發的存在底蘊,而其真實意義之呈顯及相關價值之體現,則須經自我修為、自我提振與自我超越的實踐之道,才可能竟其全功並圓滿其德,而光彩煥發。

跨領域的道家哲學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跨領域的道家哲學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跨領域的道家哲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跨領域的道家哲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