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的道家哲學

跨領域的道家哲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葉海煙
图书标签:
  • 道家
  • 哲学
  • 跨学科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玄学
  • 老庄
  • 易经
  • 心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古典道家哲學已然跨領域跨時代而來,
現代道家哲學也將跨文化跨疆界前行!

  自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疫情迅速蔓延的趨勢已然普世化,加之變種病毒難以預測,更造成全球性的驚恐與憂懼。

  歷來,哲學家對生命劫難與生活災殃的考察與探究,始終不遺餘力,而他們同等重視身體健康與心靈悅樂,也幾乎是雙轡並行的真實意向。回顧中國哲學,面對紛亂,老子與莊子一心盼望人人無災無難,無病無痛,而遠離禍害,回復我們本有的質樸、純真與自本自根的生命力--這正是道家意圖融洽人文與自然的療癒之道、健康之道。

  本書以「道家哲學」為基本論域,由此而推擴出與道家哲學相關相應的跨領域論題。

  從道家作為東方古文明的思想啟蒙,而後屢屢煥發特異之光采,終成為具有現代性與普世性的觀念蘊藏。其間,自先秦道家、魏晉道家,以迄當代道家,道家哲學之所以能夠跨時代、跨文化、跨領域,至今依然屹立不搖、活力不減,且一直受到跨界、跨域的學術關注,並引發新穎有趣的文化興味,實緣於其自本自根且意蘊無窮的「道思想」。

  「道家哲學」深植人文、立基倫理、批判言說、深究生命,以至展拓出形而上的思考路向,同時發揮其對治身心靈的療癒效力,甚至啟動跨越學術藩籬的知性開發與德性培成,在在值得高踞文明浪尖的我們用謙卑而溫和的心情細細端詳,慢慢咀嚼,而這恰恰是作者透過本書前後呼應且一體通貫的意理脈絡,試圖探索「跨領域的道家哲學」真實底蘊的緣由。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准备的,不提及您提到的书名《跨領域的道家哲學》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尽且自然。 --- 图书简介:山河入梦,器物成思:古今器物中的哲学意象与生命流转 一、 引言:在尘嚣中叩问“存在”的质地 我们生活的世界,由无数物质的、观念的、历史的“物”所构建。这些器物,从远古的陶罐到近代的机械,从一块不事雕琢的璞玉到复杂的社会契约,它们不仅是工具,更是特定时代精神的凝固态,是人类与自然、与自身搏斗和对话的无声证人。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器物史或技术手册,而是一次深沉的哲学探险。它试图穿透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形”的表层,抵达隐藏在它们内部的、关于时间、变迁、秩序与混沌的古老思辨。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当人类制造和使用这些器物时,他们究竟在模仿、抵抗、还是重塑着宇宙的根本规律? 本书以“器物”为引线,串联起从早期文明的物质崇拜,到古典哲学的形而上学,再到现代科学对物质本质的解构,展现出一条横跨数千年的人类心智与物质世界相互渗透的文明脉络。我们相信,理解一个时代的器物,就能触碰到那个时代最核心的焦虑与最高的理想。 二、 结构与篇章导览:从“朴”到“机”的形而上之旅 本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从具象到抽象、从古老到现代的哲学框架。 第一部分:原始的摹仿与“道”的初现——泥土、石器与宇宙的同构 本部分深入探讨史前及早期文明中,人类最早的“制造”行为如何与天地自然建立起一种近乎宗教的连接。 核心议题: 早期人类如何将对季节更替、生殖繁衍的认知,投射到陶器的纹饰、石斧的打磨之上?我们考察了“自然之形”与“人工之形”的最初的张力与和谐。重点分析了“中空性”——如容器的内部空间——如何成为早期哲学思想中“虚空”概念的具象化身。它不是空白,而是承载万物的潜力所在。我们通过对早期天文历法的器物载体(如圭表、石阵)的研究,揭示了人类试图将自身置于宇宙秩序之中的原始冲动。 第二部分:秩序的建立与“法”的铸就——青铜礼器、律法与社会结构 随着文明的定型,器物不再仅仅是对自然的模仿,而成为构建社会等级、维护政治权力的核心工具。 核心议题: 青铜器在古代社会中的“政治性”远超其实用性。本章将详细剖析鼎、簋等礼器的形制、组合与数量限制,如何成为一种“物化的律法”。我们探讨了礼器制度如何将“天命”的概念固化为可被感知的物质实体,并论证了“标准度量衡”的统一化,是如何从物质层面保证了中央集权思想的有效推行。这里的“法”,是嵌入器物之中的,是群体共识的硬性体现。 第三部分:技艺的内敛与“心性”的观照——玉器、书简与文人精神 进入古典哲学思辨兴盛的时期,器物的功能开始向内在修养和精神寄托倾斜。 核心议题: 考察玉石、竹简、精美文房用具如何成为士大夫阶层自我塑造的媒介。玉石的“温润”与“坚韧”,被用来比拟君子的德行;书写工具的精妙,则象征着思维的敏锐与逻辑的清晰。本章着重分析了这一时期的器物,如何从“外物”转化为“心物”的载体,探讨了对“完美工艺”的追求,实质上是对“完美人格”的映照与期许。我们关注的是,当器物不再关乎生存,它便开始关乎“如何成为一个人”。 第四部分:机械的崛起与“效能”的暴政——钟表、蒸汽机与目的论的转向 工业革命的浪潮将人类带入了一个由精密机械主导的世界。器物的核心价值从“意象”转向了“效率”与“可预测性”。 核心议题: 钟表,这一现代社会时间观的奠基石,如何通过其精确的、循环的运动,重塑了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蒸汽机的轰鸣,如何将“力量”从人力、畜力中剥离出来,转化为一种可被计算、可被复制的“能源”概念?本章批判性地审视了这种对“可计算性”的极致追求,如何在哲学上引发了对“目的”与“手段”关系的颠覆。器物以其强大的功能性,开始反过来定义人类的行为模式,将生命经验压缩进效率的轨道。 第五部分:数字的幽灵与虚拟的在场——芯片、算法与后物质时代的“空” 在当代,物质实体的重要性似乎正在消退,被无形的“信息流”和“数字代码”所取代。 核心议题: 现代的“器物”——从微小的芯片到无处不在的网络——其本质是什么?它们是更轻盈的物质,还是纯粹的观念结构?本章探讨了在信息时代,我们所依赖的工具如何变得越来越“不可见”,从而使我们对“实在”的把握变得愈发困难。我们追问,当器物变得完全抽象化、算法化时,它们是否重新导向了我们最初考察的那个“虚空”?这是一种回归,还是一种全新的异化?本书的结尾试图在虚拟的“在场”与物质的“沉重”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三、 结论:器物作为永恒的对话者 《山河入梦,器物成思》旨在提供一种新的阅读世界的方式:万物皆有言,唯有静心聆听。 通过对这些横跨历史的“物证”的细致考察,我们得以窥见人类文明的连续性与断裂性——我们如何不断地试图通过创造工具来掌控世界,但最终发现,我们所创造的每一个器物,都在反过来塑造着我们的灵魂、我们的社会结构和我们对真理的理解。 本书适合所有对历史、哲学、社会学和艺术设计交叉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将挑战你对日常可见之物的固有认知,引导你看到每一个被遗忘的物件背后,都深埋着一个时代的终极思辨。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葉海煙


  輔仁大學哲學博士
  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1994~1995)

  經 歷
  文藻外語專校講師、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長榮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南神神學院神學研究所教授、台灣哲學學會會長、臺南市哲學學會會長

  現 任
  國立成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教授
 
  學術專長
  道家哲學、當代新儒學、當代倫理思想研究

  著 作
  《道家倫理學:理論與實踐》、《莊子的生命哲學》、《道德、理性與人文的向度》、《老莊哲學新論》、《中國哲學的倫理觀》、《人文與哲學的對話》、《莊子的處世智慧》、《哲學與人生》、《哲學在哪裡?》、《傳統倫理的現代挑戰》、《老子診療室》、《莊子一點靈》、《哲學現場》等專著二十餘種,另主編《〈中國哲學與全球倫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學入門》等論著。
 

图书目录

自 序

第一章 本原篇
第一節 「道」的意理幅度
第二節 「陰陽」的原初之義
第三節 「神」的宗教義與哲學義
第四節 《莊子》文本的跨時代及其哲學的跨領域
第五節 道家哲學的當代意義

第二章 人文篇
第一節 文化覺識、哲學慧識與主體自由
第二節 「齊物」理想的「平等」義與「自由」義

第三章 倫理篇
第一節 「情境倫理」作為哲學之現場:人文、通識與倫理三合一之道
第二節 道家倫理的理論與實踐:以莊子哲學的基本命題為核心

第四章 言說篇
第一節 莊子齊物哲學的語言觀
第二節 莊子齊物哲學的道物合一論

第五章 生命篇
第一節 「生命哲學」與「生命教育」視域中的道家
第二節 莊子「逍遙之遊」的生命智慧

第六章 形上篇
第一節 莊子的形上進路
第二節 新道家的形上思維

第七章 應用篇
第一節 「福德一致」作為一種價值理念:一項儒道互通的哲學對比
第二節 儒道會通的文化救治與心靈療癒
第三節 後疫情的人文陶成與生命療癒:一項道家觀點的哲學考察

第八章 現代篇
道家哲學研究在臺灣的回顧與前瞻:以莊子哲學研究為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431775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x 1.5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人類思想始終流動不已,而其中沉沉浮浮的觀念則時刻跳躍不定;所謂的「理論」則恍似跑動不休的脫韁之馬難以駕馭,難以用邏輯性思考與封閉性系統予以轄制。

  顯然,在昔日人文與自然之間依然混沌不清的時候,「人」的出現是件歷史大事,而一個人之自知自覺為一個人,則已然值得大書特書,因為由「人」而有「人性」、「人道」,以迄「人文」之發展歷程,實悠遠而弘大,其中的蘊藏更是豐富無比,幽深莫測,終究難以單一之義限定之,也很難把它刻鏤在思想、觀念與理論系統所交錯而成的心版之上。

  如今,我們總是慶幸自己可以終日遊走在理性與智性所鋪展成的生活平臺上,卻忘了在人文初生之際,我們的祖宗們是如何艱辛地脫去那一襲自然的胎衣,而緩緩慢慢地現出原形原狀──是人的原形,是生的原貌,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根。

  不過,也有人不太在意自己,也不怎麼關心自己,特別是那些一頭栽入世俗之中而熱中算計之人,往往在坐享人文豐郁之餘,竟忘了還本溯源,追根究柢,而竟在一堆堆數字裡打滾,一方面得意於現代技術的操作而終被名利所驅使,一方面則耽於種種工具的玩弄,而終為形形色色的媒介所戲耍所擺布。

  其實,我們不該滿足於現狀,且當如那些憤世之徒,鼓起勇氣並立定腳根,一方面回顧過往,一方面展望未來,在面對世界的同時擁抱自己。如此一來,我們便有機會細細地品味千年之前人文思想的底蘊,尤其是那些雙腳跨領域、兩眼觀天地的哲人,實在值得我們景仰,而他們的思想積累與心智成果,更是值得我們一探究竟。

  因此,作為一個始終徜徉於古今對映、東西交接,以至於心腦並用、言默共存而試圖調解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的人文觀察者,筆者之所以完成這本不能算是長篇大論的小書,便是為了揮灑個人的學術關懷與愛智之情,而試圖在對比、參照與重構的思路引領之下,一方面經由文本詮釋,全幅展露道家作為一人文思想大系所拓開的觀念世界;另一方面,則經由跨界思考,來理解老子與莊子及後繼者所以能夠在「道思想」、「道文化」、「道世界」的廣袤之中,活出屬人、屬地又不背離自然的生命意義與生活趣味的緣由。

  本書冠名「跨領域的道家哲學」,便是為了突出道家哲學本就具有的「跨領域」的思想特性與人文視角。首先,「跨領域」(跨域)本就有三個層次的展開:一、跨觀念系脈的分界。二、跨學術流派的藩籬。三、跨文化範疇的制限。首先,作為道家哲學本原的一些概念,如「道」概念便有其「跨域」而不受限制的意義屬性。莊子言:「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莊子‧齊物論》)即明白表示「道」作為道家哲學最核心的觀念,它的意涵實無法被任意地畫定,也無法一味地被析解,而其延展的範圍更無法被局限。同樣地,我們也應提防個人的言說因尋常的「定義」思考,而落入無謂的是非與對錯。因此,莊子接著斷言:「大道不稱,大辯不言。」(《莊子‧齊物論》)由此看來,「道」意義之跨域、超限而終不落言詮之陷阱,顯然已無庸置疑。

  此外,在兩千多年前的文明啟蒙、心靈除魅的時代,「神」概念的跨界與跨域自始便例證確鑿,《易經‧繫辭上》云:「陰陽不測之謂神。」便已然取消「神」的位格義與超越義;而老子言:「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老子‧第六十章》)如此地由道而鬼神,由鬼神而聖人,顯然已將鬼神放在道與人之間的中介之位。莊子則認為「道」能「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莊子‧大宗師》),「神」竟轉為動作之詞、描述之語,沒有任何的實體性。由此看來,「神」意義的多方轉折,正顯示在人文當道而昌旺繁盛之際,舊有的觀念都可能因為跨界、跨域而出現全然新穎的意義。至於道家思想之跨越學術流派的藩籬,則始自先秦晚期,或出現道、法合流,或衍生道家、名家與陰陽家相互唱和、彼此交融,而終有了秦、漢道家如《淮南子》的出現,以至於魏晉道家的推陳出新,終在「三玄」(《老子》、《莊子》、《易經》)領銜之下,出現前所未見的王弼解老與郭象解莊的道家型態的形上學,並且在「道」思想的人文領域裡,繼續擴展出嶄新的實踐取向與應用路徑,而有了保生、養生與長生不老的哲學想像、心靈解放以及生命境界之展拓,其中,跨學派的例證更是所在多有。

  如今,當代道家研究更已然經由跨觀念、跨學派、跨文化的哲學思考,獲得跨域與超限的理論力道,而在學術分科與理論分系的態勢中昂首前行。如借詮釋學與現象學的方法資助,讓道家哲學有了新義;又如摻入溝通倫理、境遇倫理與對話倫理,使道家的人文性格更加突出;至於援引身體觀與現代美學的思維模式,以豁顯道家內蘊的生命信息,也同樣得到學界的關注與青睞。

  既然認定道家哲學在本原的思想生發過程中,已然有了跨領域的觀念向度,於是筆者從人文、倫理、言說、生命、形上、應用與現代等論域及視角,展開對道家哲學的通貫、多元、開放而具有整合性、根本性與脈絡性的探討。其中,章節之間所迤邐開來的文字,看似各自獨立成篇,然因筆者自有個人之學術論見,特別是近五、六年來,在原有的研究基礎之上,又有了一些心得,乃著意於道家的人文性格與道家哲學的倫理關懷, 以及其所推擴出來的文化救治與心靈療癒之道,其中所顯發的文化覺識與哲學慧識,以至於由此所畜養、所孕育的主體自由,則更蘊含無比豐富且活躍不已的現代性與未來性,著實彌足珍貴。

  就道家經典的文本考察,筆者特別關切《莊子》一書的內容,以及莊子善說故事的天縱之才所流露的精彩。因此,特別在作為道家哲學本原的觀念──從「道」的意理幅度展開,乃有對「陰陽」觀念與「神」觀念的轉化與再造,而有了《莊子》文本的跨時代及其哲學的跨領域,這未嘗不是道家思想初生之際所經歷的實然境遇,以及道家心靈與道家文化之醞釀所滋生的應然心態。如此,由實然而應然,由敘事而論理,由自自然然而自由自在、自力自主,老子與莊子所以能夠成為哲人典範,其中道理實不辯自明。

  由此,筆者於是在原始道家的人文基石之上,透過莊子「齊物」的理想,闡明其所顯豁的「自由」義與「平等」義。從而在「情境倫理」的哲學現場之中,將豐厚的人文、博雅的通識及道德的涵養三者合而為一,以陶鑄出足以融洽理論與實踐於此一生活世界的「道家倫理」。

  此外,由於吾人作為生活之主體乃自有內向之需求及外推之欲求,而吾人之全幅心靈本就處在言與默之間,因此,從人文視野與倫理視角察考莊子哲學的理脈,勢必同時關注莊子言說的特殊性,並且在「齊物哲學」的理境之中,全心探求「道物合一」與「事理無礙」的理想,筆者於是一路由莊子之言說之路循階而上,試圖一窺生命終極之形上風光。如此一來,老莊之學便將可以為生命之哲學、生命之智慧,以迄生命之教育,提供源源不絕的意義活水。

  既置身今日哲學普及與哲學應用方興未艾之際,筆者這些年來除了對道家思想進行具有觀念性、理論性與哲學性的詮解,還費了一些心思在「道家之學如何成為療癒之學」此一具有經驗性與效驗性的課題研究,並且透過「儒道會通」與「古今交遇」的跨域思考,以理解「福德是否一致」這個根本而深沉的命題與問題,一方面將「人文陶成」與「生命療癒」二者結合為一,以開發道家本有的智性內涵,進一步應用其智慧解於生活諸多之現場;一方面在價值理想光照於吾人生活周遭之際,在世紀疫情依然讓全人類心生恐懼之時,將老子與莊子共通的人文關懷,展露其具有救治效能與療癒力道的真實意義。

  此時此刻,回顧與前瞻往往繼踵而來,因此,在這十多萬字的篇幅裡,筆者最後做了一個小小的學術動作──將「道家哲學研究在臺灣」當作是一個值得學界關切的課題,嘗試在這還不算複雜的學術圈裡,做一次小小的巡禮,而這並不是為了臧否人物,也還不能算是任何形式的總覽與總評。

  至於此時此地是否已經出現所謂的「當代新道家」或「現代新道家」,似乎仍然沒有足夠的事證與理由可以讓我們直言不諱。迄今,我們能夠慷慨陳詞予以肯定的,大概是底下這千年不變的事實:「古典道家哲學已然跨領域跨時代而來,現代道家哲學也將跨文化跨疆界前行」。

  筆者之所以能夠整合相關主題的單篇文字而成書,個人的筆耕與研索的工作,原本微不足道,但筆者依然對所有曾經邀約個人撰稿的學術機構與出版單位,始終心存感激,如本書第一章,便有相當比例的篇幅節選自筆者為《哲學大辭書》所撰作的辭條內容,然已經予以重組改編。又如有關道家倫理及其可以作為療癒之道的觀念與論點,則與筆者近年來的兩本論著:《道家倫理學:理論與實踐》(二○一六)及《莊子一點靈:東方生命療癒先行者》(二○一八)內容相當近似,甚或有所重複;不過,其間的條理脈絡已然有所重組,有所剪裁。至於本書雖冠上「道家哲學」的名號,但內容顯然側重莊子的哲學與《莊子》一書的意理內容,這已然是筆者個人的偏好了,還請讀者有所諒解,有所包涵。

  回顧筆者個人的求學之路與謀事之途,其間並不全然平順。因此,雖已棲身學界多年,至今卻仍然背負著一些無法卸下的閱歷與見識,而它們有些竟成為個人學術生涯的阻力。因此,筆者也就一直無法自認自許為「學者」而沒有一絲絲慚愧之意。如今,可以坦然以告的,便是如下的堅持與信守:一個決志從事學術工作者,乃理當有底下兩方面的認知,一、須具備「有容乃大」的襟懷。二、須準備「積漸有功」的心志。捨此,任何腳跨學術門檻的意圖便可能徒勞而無功。

  在本書即將付梓之際,對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又一次慷慨接納拙作,並提供充分的協助,謹表達個人誠摯的感謝之意。

葉海煙
二○二二年九月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須說,閱讀《跨領域的道家哲學》是一場頗為「燒腦」的體驗,但絕對值得。作者並沒有避開道家思想中最具爭議性的部分,反而大方地攤開來,邀請讀者一同檢視其在當代社會應用上的限制與可能性。尤其是在論及「知止」與「永續發展」的關係時,那段論述簡直是直指當前環境危機的核心。書中引用了大量的比較宗哲學材料,從印度教的輪迴觀到希臘的赫拉克利特思想都有所涉獵,這讓整個論述的視野變得極其宏大。它不是單純地在「捧」道家,而是在一個更廣闊的哲學光譜中,定位道家思想的獨特性和價值。我最欣賞作者的謙卑態度,他不斷提醒讀者,哲學的意義在於提問,而非提供終極解答。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用也很用心,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不會感到疲勞,這在學術性較強的書籍中實屬難得,看得出出版社的用心。總之,這本書成功地將「古老智慧」與「前沿思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思想漫遊」,而不是單向的知識灌輸。我特別喜歡作者在描述莊子的「逍遙遊」時,引用的那個關於空間維度的類比。他把「心靈的自由」與「物理上的非限制性」做了極具創意的連接,讓我彷彿真的體驗了一把「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的暢快感。這不是那種硬邦邦的學術寫作,它充滿了詩意和哲思的火花,但這些詩意從來不是空泛的,背後都有堅實的邏輯支撐。我發現,閱讀它需要一種開放的心態,你不應該帶著「標準答案」去找它,而是要讓它引導你進入一種「可能性」的狀態。書中對於「變易」的探討,也讓我對人生的不確定性少了一份焦慮,多了一份順應的從容。對於像我一樣,在快節奏的台灣社會中尋求心靈錨點的人來說,《跨領域的道家哲學》提供了一個既扎根於傳統又指向未來的思考工具箱,非常值得細細品味和反覆閱讀。

评分

這本《跨領域的道家哲學》真是讓我耳目一新!我本來以為道家哲學就是老莊那套老生常談,頂多是講講「無為」跟「自然」,但這本書完全顛覆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的切入點非常新穎,他沒有停留在傳統的文本詮釋,而是大膽地將道家思想與當代科學,尤其是量子力學和複雜系統理論做了深度對話。書裡討論到「道」如何對應到宇宙的底層結構,以及「氣」的概念如何與能量場域相呼應,這對我這個平時喜歡關注科普新知的人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特別是書中關於「動態平衡」的論述,讓我聯想到生活中的許多矛盾與協調,原來兩千多年前的智慧,用現代的語言來解讀,依然充滿了強大的生命力。讀完後,感覺看待世界的角度都變得更開闊了,不再是二元對立的僵化思維,而是更傾向於接受事物不斷變化的本質。這本書絕對不是那種晦澀難懂的學術專著,文字流暢,論證嚴謹又不失趣味性,非常適合想要從不同角度理解東方智慧的讀者。

评分

這本《跨領域的道家哲學》的結構設計,簡直可以列為哲學書籍編排的典範。我特別欣賞作者如何處理那些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概念之間的「橋接」。例如,它花了很大篇幅去比較道家的「自然無為」與後現代主義的「去中心化」思潮,這個比較角度實在是太犀利了。我以前總覺得道家是古老的東方神秘主義,而後現代是西方的智識遊戲,但作者用極為清晰的邏輯鏈條,證明了兩者在對抗結構性束縛上的共通精神。書中對於「方以正,合以奇」的闡釋,讓我對「中庸之道」有了更靈活的理解,不再是那種和稀泥的保守觀念,而是一種在極端對立中尋找最佳動態平衡的智慧。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反覆咀嚼某些句子,因為它的信息密度非常高,每一次重讀都能發掘出新的層次感。對於已經讀過不少道家入門書籍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極佳的「升級包」,它讓你從「知道」道家說了什麼,進階到「如何運用」道家思維去解構當前世界的複雜性。

评分

說實話,我對這本《跨領域的道家哲學》的期待其實不高,畢竟市面上探討道家的書汗牛充棟,大多不脫「養生」、「心靈雞湯」的範疇,內容深度總嫌不足。然而,翻開這本書後,我立刻意識到我錯了。它最大的魅力在於其強大的「應用性」和「批判性」。作者沒有將道家塑造成一個完美的烏托邦,而是很誠實地探討了在現代社會的治理結構、倫理困境中,道家思想能提供哪些「修正」的力量。舉例來說,書中對「名」與「實」的辯證分析,用在現今的社群媒體現象上,簡直是神來之筆,讓我忍不住停下來反思自己對外在標籤的依賴程度。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引導者,他不會直接給你答案,而是透過層層遞進的提問,引導讀者自己去建構理解的框架。書中的案例取捨非常巧妙,從古典文學到現代商業管理都有涉獵,展現了作者深厚的跨學科背景。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能讓你安靜地冥想的書,這本可能不適合你;但如果你渴望的是一本能讓你「動腦」、在學術與實用之間穿梭的哲學思辨之作,那麼這絕對是近幾年來難得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