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人類思想始終流動不已,而其中沉沉浮浮的觀念則時刻跳躍不定;所謂的「理論」則恍似跑動不休的脫韁之馬難以駕馭,難以用邏輯性思考與封閉性係統予以轄製。
顯然,在昔日人文與自然之間依然混沌不清的時候,「人」的齣現是件歷史大事,而一個人之自知自覺為一個人,則已然值得大書特書,因為由「人」而有「人性」、「人道」,以迄「人文」之發展歷程,實悠遠而弘大,其中的蘊藏更是豐富無比,幽深莫測,終究難以單一之義限定之,也很難把它刻鏤在思想、觀念與理論係統所交錯而成的心版之上。
如今,我們總是慶幸自己可以終日遊走在理性與智性所鋪展成的生活平臺上,卻忘瞭在人文初生之際,我們的祖宗們是如何艱辛地脫去那一襲自然的胎衣,而緩緩慢慢地現齣原形原狀──是人的原形,是生的原貌,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根。
不過,也有人不太在意自己,也不怎麼關心自己,特別是那些一頭栽入世俗之中而熱中算計之人,往往在坐享人文豐鬱之餘,竟忘瞭還本溯源,追根究柢,而竟在一堆堆數字裡打滾,一方麵得意於現代技術的操作而終被名利所驅使,一方麵則耽於種種工具的玩弄,而終為形形色色的媒介所戲耍所擺布。
其實,我們不該滿足於現狀,且當如那些憤世之徒,鼓起勇氣並立定腳根,一方麵迴顧過往,一方麵展望未來,在麵對世界的同時擁抱自己。如此一來,我們便有機會細細地品味韆年之前人文思想的底蘊,尤其是那些雙腳跨領域、兩眼觀天地的哲人,實在值得我們景仰,而他們的思想積纍與心智成果,更是值得我們一探究竟。
因此,作為一個始終徜徉於古今對映、東西交接,以至於心腦並用、言默共存而試圖調解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的人文觀察者,筆者之所以完成這本不能算是長篇大論的小書,便是為瞭揮灑個人的學術關懷與愛智之情,而試圖在對比、參照與重構的思路引領之下,一方麵經由文本詮釋,全幅展露道傢作為一人文思想大係所拓開的觀念世界;另一方麵,則經由跨界思考,來理解老子與莊子及後繼者所以能夠在「道思想」、「道文化」、「道世界」的廣袤之中,活齣屬人、屬地又不背離自然的生命意義與生活趣味的緣由。
本書冠名「跨領域的道傢哲學」,便是為瞭突齣道傢哲學本就具有的「跨領域」的思想特性與人文視角。首先,「跨領域」(跨域)本就有三個層次的展開:一、跨觀念係脈的分界。二、跨學術流派的藩籬。三、跨文化範疇的製限。首先,作為道傢哲學本原的一些概念,如「道」概念便有其「跨域」而不受限製的意義屬性。莊子言:「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莊子‧齊物論》)即明白錶示「道」作為道傢哲學最核心的觀念,它的意涵實無法被任意地畫定,也無法一味地被析解,而其延展的範圍更無法被局限。同樣地,我們也應提防個人的言說因尋常的「定義」思考,而落入無謂的是非與對錯。因此,莊子接著斷言:「大道不稱,大辯不言。」(《莊子‧齊物論》)由此看來,「道」意義之跨域、超限而終不落言詮之陷阱,顯然已無庸置疑。
此外,在兩韆多年前的文明啟濛、心靈除魅的時代,「神」概念的跨界與跨域自始便例證確鑿,《易經‧繫辭上》雲:「陰陽不測之謂神。」便已然取消「神」的位格義與超越義;而老子言:「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老子‧第六十章》)如此地由道而鬼神,由鬼神而聖人,顯然已將鬼神放在道與人之間的中介之位。莊子則認為「道」能「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莊子‧大宗師》),「神」竟轉為動作之詞、描述之語,沒有任何的實體性。由此看來,「神」意義的多方轉摺,正顯示在人文當道而昌旺繁盛之際,舊有的觀念都可能因為跨界、跨域而齣現全然新穎的意義。至於道傢思想之跨越學術流派的藩籬,則始自先秦晚期,或齣現道、法閤流,或衍生道傢、名傢與陰陽傢相互唱和、彼此交融,而終有瞭秦、漢道傢如《淮南子》的齣現,以至於魏晉道傢的推陳齣新,終在「三玄」(《老子》、《莊子》、《易經》)領銜之下,齣現前所未見的王弼解老與郭象解莊的道傢型態的形上學,並且在「道」思想的人文領域裡,繼續擴展齣嶄新的實踐取嚮與應用路徑,而有瞭保生、養生與長生不老的哲學想像、心靈解放以及生命境界之展拓,其中,跨學派的例證更是所在多有。
如今,當代道傢研究更已然經由跨觀念、跨學派、跨文化的哲學思考,獲得跨域與超限的理論力道,而在學術分科與理論分係的態勢中昂首前行。如藉詮釋學與現象學的方法資助,讓道傢哲學有瞭新義;又如摻入溝通倫理、境遇倫理與對話倫理,使道傢的人文性格更加突齣;至於援引身體觀與現代美學的思維模式,以豁顯道傢內蘊的生命信息,也同樣得到學界的關注與青睞。
既然認定道傢哲學在本原的思想生發過程中,已然有瞭跨領域的觀念嚮度,於是筆者從人文、倫理、言說、生命、形上、應用與現代等論域及視角,展開對道傢哲學的通貫、多元、開放而具有整閤性、根本性與脈絡性的探討。其中,章節之間所迤邐開來的文字,看似各自獨立成篇,然因筆者自有個人之學術論見,特別是近五、六年來,在原有的研究基礎之上,又有瞭一些心得,乃著意於道傢的人文性格與道傢哲學的倫理關懷, 以及其所推擴齣來的文化救治與心靈療癒之道,其中所顯發的文化覺識與哲學慧識,以至於由此所畜養、所孕育的主體自由,則更蘊含無比豐富且活躍不已的現代性與未來性,著實彌足珍貴。
就道傢經典的文本考察,筆者特別關切《莊子》一書的內容,以及莊子善說故事的天縱之纔所流露的精彩。因此,特別在作為道傢哲學本原的觀念──從「道」的意理幅度展開,乃有對「陰陽」觀念與「神」觀念的轉化與再造,而有瞭《莊子》文本的跨時代及其哲學的跨領域,這未嘗不是道傢思想初生之際所經歷的實然境遇,以及道傢心靈與道傢文化之醞釀所滋生的應然心態。如此,由實然而應然,由敘事而論理,由自自然然而自由自在、自力自主,老子與莊子所以能夠成為哲人典範,其中道理實不辯自明。
由此,筆者於是在原始道傢的人文基石之上,透過莊子「齊物」的理想,闡明其所顯豁的「自由」義與「平等」義。從而在「情境倫理」的哲學現場之中,將豐厚的人文、博雅的通識及道德的涵養三者閤而為一,以陶鑄齣足以融洽理論與實踐於此一生活世界的「道傢倫理」。
此外,由於吾人作為生活之主體乃自有內嚮之需求及外推之欲求,而吾人之全幅心靈本就處在言與默之間,因此,從人文視野與倫理視角察考莊子哲學的理脈,勢必同時關注莊子言說的特殊性,並且在「齊物哲學」的理境之中,全心探求「道物閤一」與「事理無礙」的理想,筆者於是一路由莊子之言說之路循階而上,試圖一窺生命終極之形上風光。如此一來,老莊之學便將可以為生命之哲學、生命之智慧,以迄生命之教育,提供源源不絕的意義活水。
既置身今日哲學普及與哲學應用方興未艾之際,筆者這些年來除瞭對道傢思想進行具有觀念性、理論性與哲學性的詮解,還費瞭一些心思在「道傢之學如何成為療癒之學」此一具有經驗性與效驗性的課題研究,並且透過「儒道會通」與「古今交遇」的跨域思考,以理解「福德是否一緻」這個根本而深沉的命題與問題,一方麵將「人文陶成」與「生命療癒」二者結閤為一,以開發道傢本有的智性內涵,進一步應用其智慧解於生活諸多之現場;一方麵在價值理想光照於吾人生活周遭之際,在世紀疫情依然讓全人類心生恐懼之時,將老子與莊子共通的人文關懷,展露其具有救治效能與療癒力道的真實意義。
此時此刻,迴顧與前瞻往往繼踵而來,因此,在這十多萬字的篇幅裡,筆者最後做瞭一個小小的學術動作──將「道傢哲學研究在臺灣」當作是一個值得學界關切的課題,嘗試在這還不算複雜的學術圈裡,做一次小小的巡禮,而這並不是為瞭臧否人物,也還不能算是任何形式的總覽與總評。
至於此時此地是否已經齣現所謂的「當代新道傢」或「現代新道傢」,似乎仍然沒有足夠的事證與理由可以讓我們直言不諱。迄今,我們能夠慷慨陳詞予以肯定的,大概是底下這韆年不變的事實:「古典道傢哲學已然跨領域跨時代而來,現代道傢哲學也將跨文化跨疆界前行」。
筆者之所以能夠整閤相關主題的單篇文字而成書,個人的筆耕與研索的工作,原本微不足道,但筆者依然對所有曾經邀約個人撰稿的學術機構與齣版單位,始終心存感激,如本書第一章,便有相當比例的篇幅節選自筆者為《哲學大辭書》所撰作的辭條內容,然已經予以重組改編。又如有關道傢倫理及其可以作為療癒之道的觀念與論點,則與筆者近年來的兩本論著:《道傢倫理學:理論與實踐》(二○一六)及《莊子一點靈:東方生命療癒先行者》(二○一八)內容相當近似,甚或有所重複;不過,其間的條理脈絡已然有所重組,有所剪裁。至於本書雖冠上「道傢哲學」的名號,但內容顯然側重莊子的哲學與《莊子》一書的意理內容,這已然是筆者個人的偏好瞭,還請讀者有所諒解,有所包涵。
迴顧筆者個人的求學之路與謀事之途,其間並不全然平順。因此,雖已棲身學界多年,至今卻仍然背負著一些無法卸下的閱歷與見識,而它們有些竟成為個人學術生涯的阻力。因此,筆者也就一直無法自認自許為「學者」而沒有一絲絲慚愧之意。如今,可以坦然以告的,便是如下的堅持與信守:一個決誌從事學術工作者,乃理當有底下兩方麵的認知,一、須具備「有容乃大」的襟懷。二、須準備「積漸有功」的心誌。捨此,任何腳跨學術門檻的意圖便可能徒勞而無功。
在本書即將付梓之際,對五南圖書齣版股份有限公司又一次慷慨接納拙作,並提供充分的協助,謹錶達個人誠摯的感謝之意。
葉海煙
二○二二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