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小紀:與李澤厚的虛擬對話

人生小紀:與李澤厚的虛擬對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馬群林
图书标签:
  • 哲学
  • 文化
  • 李泽厚
  • 人生思考
  • 对话录
  • 个人成长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散文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可視為哲學大師李澤厚先生的學術自傳。編撰者馬群林乃李澤厚先生晚年交往最密切的友人之一,馬先生耗費十餘年時間,從李澤厚先生的論著、文章及書信中輯錄出有關內容,經過重新整理、編排和撰寫,並先後三次經李澤厚審閱及修訂,最終成就該書。全書以一問一答的對話形式呈現,鮮明直接,淺白易懂,能幫助大眾讀者(尤其是青年學生)了解李澤厚先生的學術生涯和思想體系。書中還收入部份首次公開出版的珍貴照片,如馮友蘭、胡繩、錢鍾書、余英時等人致李澤厚的信函等,彌足珍貴。
好的,为您创作一本与《人生小紀:與李澤厚的虛擬對話》内容无关,但同样引人入胜的图书简介。 《古城迷踪:宋代市井风情与人文地理探微》 卷首语:尘封的记忆,重光的繁华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编年史,亦非枯燥的学术论文集。它是一次深入时空的旅行,一次对宋代——那个被誉为“近世的曙光”的时代的细腻描摹。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彼时繁华的城市肌理、市井百态,以及那些隐藏在繁华背后的社会结构与人文精神。通过对出土文物、历史文献、诗词笔记的细致梳理,我们试图重建一个鲜活、立体、充满烟火气的宋代城市景观。 第一部:城池的血脉——空间布局与权力象征 宋代的城市,尤其是在北宋的东京(开封)和南宋的临安(杭州),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巅峰。它们不再是唐代那种严格的里坊制、封闭式的单元,而是向着更开放、更具活力的商业都市转型。 1. 棋盘与活水:都市的骨骼 我们将详细解析宋代城市的中轴线布局、城墙的防御体系以及水系在城市生活中的核心作用。例如,东京的“五城门”与“御道”的设置,如何体现皇权与民间的既有界限,又是如何被日常的交通和商业活动所模糊和渗透。我们探究汴河漕运如何成为城市的生命线,以及在临安,西湖如何从单一的景观美学区,演变为集政治、军事、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复合空间。 2. “坊”的消亡与“市”的崛起 宋代城市最显著的变革之一是坊市制度的瓦解。我们对比唐代的封闭式里坊与宋代的开放街区。不再有宵禁的铁律,商铺临街而设,夜市繁荣。这种空间上的解放,直接催生了宋代城市文化的勃发。我们将通过建筑遗迹和相关文献,重现“夜市烧酒店”、“瓦子”、“勾栏”等场所的地理分布及其社会功能。 3. 住宅的变迁:从贵族府邸到市民小楼 本书将对比宋代不同阶层住宅的形制差异。从士大夫阶层追求的“幽静”与“雅致”,到平民百姓追求的“实用”与“紧凑”。我们会详细描述“天井”、“抄手游廊”等典型宋代建筑元素,以及它们如何适应当地的气候与生活习惯。 第二部:市井的喧嚣——商业生态与生活哲学 宋代的经济活力是空前的,这直接体现在其高度发达的商业和城市消费文化上。 1. 百业兴旺:专业化商铺的诞生 我们不再满足于笼统地描述“商业繁荣”,而是深入剖析特定行业的生态。从金银珠宝铺、香药店、到专门处理二手货的“旧货行”,再到印刷出版业的兴起。详细描述这些店铺的选址逻辑——例如,哪些行业偏好临水,哪些偏好近城墙,以及它们如何形成行业聚集区,形成独特的商业气场。 2. 货币与信用:金融生活的脉动 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本书将探讨纸币的出现如何影响了市民的日常交易习惯,以及城市中钱铺、票号等金融机构的运作模式。我们还将关注民间借贷、牙行(中介)制度,这些复杂的金融网络如何支撑起庞大的城市经济体。 3. “吃”的艺术:宋代的美食地理学 食物是了解一个时代的最佳切口。我们将详细考察宋代市民的饮食结构。从街头巷尾的“早点担子”到酒楼的“精细菜式”,重点描述“苏式卤鸭”、“煎羊”等特色食品的制作工艺与流行区域。通过分析食谱和相关笔记,我们勾勒出不同收入阶层在不同时间段的“味觉地图”。 第三部:文化的熔炉——市民娱乐与社会互动 城市是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中心。宋代市民文化的高度繁荣,是城市开放性的直接证明。 1. 瓦子与勾栏:娱乐的剧场 “瓦子”和“勾栏”是宋代城市文化的核心载体。本书将详细描述这些娱乐场所的功能分区,包括说书艺人(话本)、杂剧、傀儡戏、相扑等表演形式。我们探究这些场所的社会阶层跨度——是如何吸引了从士大夫到贩夫走卒的广泛受众,并探讨其中流行的故事情节如何反映了市民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焦虑。 2. 宗教的世俗化:寺庙与民间的交融 宋代佛教、道教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寺庙不再仅仅是修行的场所,而是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被用作典当行、义仓、甚至临时市场。我们将考察城市中各类神祇的祭祀习惯,以及民间节庆活动如何渗透到城市空间的日常使用中。 3. 雅俗共赏:文人与市井的对话 通过研究文人笔记中对市井生活的描绘(如《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我们探讨宋代文人如何看待并参与到市民生活中去。从在茶肆品评新茶,到参与斗鸡赌博,这种文人生活态度的松动,正是宋代人文精神的体现。 结语:穿越时空的共鸣 《古城迷踪》试图提供一种多维度的阅读体验:它既是地理学意义上的城市剖析,也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群行为观察。宋代城市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精美的瓷器和开阔的视野,更是一种面对变化、拥抱商业、追求生活品质的现代性萌芽。通过重构这些已逝的街道和声音,我们得以重新审视我们自身所处的现代都市,并在历史的烟尘中,找到与古人共鸣的瞬间。 本书献给所有对城市肌理、市民生活以及历史细节抱有无限好奇心的读者。翻开此书,请准备好,与一个充满活力、喧嚣而又精致的宋代世界,进行一场深入而真诚的对话。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馬群林


  1962年出生。李澤厚先生晚年好友。曾幫助李澤厚整理、出版多部論著,並選編有《李澤厚散文集》《中國文化書院八秩導師文集•李澤厚卷》《尋求中國現代性之路》《從美感兩重性到情本體——李澤厚美學文錄》等。

图书目录

李澤厚序 引子「一生簡單平凡」 不喜歡談個人 / 002走我自己的路 / 005 第一篇「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1930-1954)
一「子欲養而親不待」
五代之前不姓李 / 008一輩子的哀痛 / 011故鄉印記 / 012
二最恨虛偽
生活頓陷困境 / 014靳江中學片憶 / 015酷愛魯迅與冰心 / 016最不喜歡的作家 / 019熱衷於讀詞和填詞 / 020
三精神危機
上了免費的第一師範 / 022啃下「費爾巴哈章」 / 023我也狂熱過 / 025廢學三日 / 027當了一年小學老師 / 029
四自己摸索
「狀元來了!」 / 030從小題目做起 / 031基本沒上過課 / 034讀第一手的原始材料 / 035
五暗自掂量過那些教授、名家
培養自己的判斷力 / 038文史哲三系比較 / 039「我心裡有數」 / 041沒能留在北大 / 043
第二篇「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1955-1976)
一「這個人是哪裡的?」
「有點空谷絕響」 / 048「你的分析很好」 / 050印象很深的稿酬 / 053兩本小書 / 055
二李澤厚派
寫文章的兩條規矩 / 056「直覺性」不敢展開 / 059醞釀積澱思想 / 061想寫本《美的哲學》 / 062思想發展三階段 / 064美學三派 / 066給宗先生的書寫序 / 071
三擦肩而過 一個好友自殺了 / 073去敦煌竟意外躲過一難 / 075不願當「筆桿子」 / 077寫了「審美意識」章 / 078 四下放勞動 經常搞「夜戰」 / 079顧准覺悟很早 / 081那可真餓怕了! / 082最好的時光被浪費 / 083 五核心思想早有了 造了「積澱」這個詞 / 085強調的是個體精神之自由性 / 087
「康德書」的前奏 / 088核心觀念1961年開始形成 / 090看了
不少英文資料 / 091讀皮亞傑和杜威 / 092 六「偏袒」西方哲學 最欣賞休謨 / 094海德格爾的「士兵哲學」 / 097尼采與叔本
華 / 098西方馬克思主義 / 099已走到了盡頭 / 100有比語
言更根本的東西 / 103 七逍遙派 放現在可能不結婚了 / 105不讓兒子學文科 / 106不介入任何
紛爭 / 108絕對的小人物 / 110非常僥倖 / 111發現歷史真
相很難 / 112 八擬了九個研究提綱 不斷想問題 / 114從懷疑到告別 / 116強調法治、理性、漸
進 / 118「兩面不討好」 / 120改良更不易 / 122四順序說 / 124 九地震棚裡寫完「康德書」 幹校的兵營生活 / 126寫出「康德書」初稿 / 127「中亦略抒
憤懣焉」 / 129 第三篇「一事平生無齮齕,但開風氣不為師」
(1977-1991) 一一個甦醒的新時期 「第一隻飛燕」 / 134「美麗的女性走廊」 / 136文藝主要靠感
覺 / 137個人偏好 / 139人道主義論爭 / 140 二「評」更重要 「能看出一個新的哲學體系」 / 143「有思想史意義」 / 146儒學、康德與馬克思三合一 / 149意猶未盡 / 152「交了第一本考卷」 / 154回到康德的含義 / 156 三美學熱 為何偏偏是美學熱? / 157「大美學」雜誌 / 160美學譯文叢書 / 161與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 / 162 四美學三書 「令人歎為觀止」 / 167審美趣味史 / 170「內篇」更重要 / 171
「你是有體系的」 / 173告別美學 / 174「美學是第一哲
學」 / 177 五文化熱 從美學熱到文化熱 / 180反傳統的文化熱 / 181構建理性的形式 / 182 六思想史三論 「後人恐難以想像」 / 185並未過時 / 187「有突破之功」 / 190
十幾萬字就打發掉了 / 194樂感文化與實用理性 / 195
兵家是中國哲學第一家 / 199有人跑來質問我 / 202「救亡壓倒啟蒙」惹爭議 / 204最看重的是另一篇 / 207「西體中用」
是第三派 / 210「轉化性的創造」 / 212「怎麼能用這個標
題?」 / 214 七八十年代拾遺 「兩代人中間的李澤厚」 / 215劉小楓變化太厲害了 / 218
當時我沒有感覺 / 221要回入黨申請書 / 225「縱容你去敞開思想」 / 227「您立了功!」 / 230已記不得幫助過誰了 / 232愉快的回憶 / 234 第四篇「人類視角,中國眼光」
(1992-2021,上) 一在美國教書 「似春水、干卿何事」 / 238三大冒險 / 240不圖名,只圖「利」 / 241學生的掌聲 / 242海外漢學一瞥 / 245回國跟人聊天 / 248 二七十歲以後的著述更重要 「同心圓」的伸延 / 249為自己編個「紀念品」 / 251指向一個共同的方向 / 254「吃飯哲學」 / 256「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 259 三倫理學新說 比美學更重要 / 262區分「兩種道德」 / 264範導和適當構
建 / 266和諧高於公正 / 267情本體的「外推」 / 268與羅爾斯的不同 / 271在麗娃河畔講學 / 273由外而內的倫理道德二分 / 275道德心理三要素 / 277倫理學總覽表 / 279 四「要啟蒙,不要『蒙啟』」 「五四」仍然了不起 / 280厭惡所謂的「政治儒學」 / 282我與「國學派」的不同 / 284建「儒教」不符合儒家精
神 / 286啟蒙理性並未過時 / 288過猶不及 / 289自由派與民粹派 / 291歷史與倫理二律背反 / 293落到制度上才算數 / 295 五重釋《論語》 《孔子再評價》的繼續 / 296哲學讀法 / 298三個要
點 / 299《周易》比《論語》還重要 / 302 六巫史傳統 瞭解中國思想和文化的鑰匙 / 303一種哲學視角 / 305周公、孔子和秦始皇 / 308「一個世界」與「兩個世界」 / 309感覺不錯的三個翻譯 / 312 七儒學四期 為何不贊同「三期說」? / 312舉孟旗行荀學 / 314現代新儒學四大家 / 316喜歡梁漱溟 / 318在台灣沒去見牟宗
三 / 319「五十年代便提了出來」 / 322我的四期說 / 323只有吸收、消化才能發展 / 325 八「世俗可神聖,親愛在人間」 還用不用「哲學」「本體」這些詞? / 327講「情」還算哲學嗎? / 329「雙本體」之間不存在矛盾 / 331情本體的綫索 / 333填補海德格爾 / 335情本體的「內推」 / 338「歷史進入形上」 / 341該中國哲學登場了? / 343與劉緒源的對話 / 345 第五篇「原意難尋,六經注我」
(1992-2021,下) 一「思想家淡出,學問家凸顯」 正確的廢話 / 350各有所長、各有其用 / 351不應追求成為「哲學王」 / 354 二什麼是哲學? 科學+詩 / 356思索命運 / 358可以是提綱,不必是巨
著 / 361「粗」但不「空」 / 363更愛看扎實的文章 / 364王、陳、錢三大家 / 365哲學需要論證嗎? / 370 三治學方法 提倡多元化 / 372關注現代腦科學 / 374邊緣政策 / 375
從零開始 / 377從來不談方法論 / 379「六經注我」 / 381「超越李澤厚」 / 383「支援意識」 / 385根本性的創造太少 / 386能留下兩三本就很不錯了 / 388
四「羨憎交織」 一個非常危險的概念 / 390世界一體化視角 / 392真是入木三分 / 394歷史經常曲折前行 / 396 五「歷史終結日,教育開始時」 未來社會的中心學科 / 397以培育人性為根本 / 399教育心理學是核心課程 / 400 六情愛多元 「食色,性也」 / 402顧城不可饒恕 / 405女性更追求心理
感受 / 407家庭感情不可替代 / 410「想不通就想不通
好了」 / 412 尾聲「四個靜悄悄」 能用的只有腦袋了 / 416最多是一個「狷者」 / 417一輩
子都在孤獨中度過 / 421從未有失落感 / 423還有幾個
題目 / 425去留無意 / 426至今未悟 / 428
後記一部「特殊作品」 / 433
又記 / 439
 
附錄
附錄一
「救亡壓倒啟蒙」與「中國六代知識分子」之「發明權」
考釋 / 馬群林 / 442
附錄二
我和台北三民書局的故事 / 李澤厚 / 458
附錄三
李澤厚著作年表簡編 / 馬群林 輯 / 468

图书序言

  • ISBN:9789620449345
  • 規格:平裝 / 474頁 / 17.4 x 24 x 2.3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有如本書編撰者馬群林先生在「後記」中所說,並不存在這個對話。所以這本《人生小紀》應屬於馬先生的著作,而非我的著作。因為儘管所有對話大半摘自我的文章、論著、訪談、電子郵件、微信等,並經過我多次翻閱增刪,但經由他的編排、調整、拼接、撰寫、改動,便不完全是我的語言、風格和口吻,而且有些地方半文不白即他的口頭語言和我的書面語言交錯相接,有些地方雖屬同一主題卻是不同時期、不同重點、不同講法的拼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總之,這本書不能算是我的書稿或著作,這是首先應該向讀者交代清楚的。本來,從一開頭我就不贊成編撰這本書,但馬兄非常堅決,多年孜孜不倦地將分散在我的論著中的一些觀點、看法、意見摘編彙聚在一起,還梳理加上我的一些生活經歷、事件以及他人的各種論評,其中也有我以前未曾談過的好些問題,如強調漢字(指漢文,非漢語)在融化各不同種族、文化而形成大一統中國時的巨大功能(我始終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問題,但我非專家,未敢多說),等等。這些的確花了他不少時間和極多精力,並堅決不顧我的反對,認為這是介紹我的思想的讀本,很有必要。雖然最後編成怎樣,我未再看,不知曉,但他既如此強硬「有理」,我便不好再說什麼了。

  於是,便要我寫序。從二十幾歲起,我所有著作都從不請人寫序。因為寫序總會要講幾句好話,但並非所有好話我都願聽。那麼,我這個序該說幾句什麼好話呢?雖然我並不承認也不認可這就是我的「學思之路」,但對拒絕寫自傳的我來說,這本書材料真實、敘述清楚、內容寬泛,也有重點,倒是可以作為我的學術傳記來閱看的。這是實話,也就算是好話吧。但我估計此書今天迎來的可能是一片嘲笑咒罵聲,不過幾十年來我已經習慣生存在這種聲音中,也就無所謂了。

  我已年過九十,心腦俱衰,本該匿聲,卻來寫序,而往事依稀,徒增悵惘,如今只欠嗚呼,可傷也矣。

  此序。

2020年秋日波齋
李澤厚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很有意思,色彩飽和度不高,帶有一種懷舊的氣息,像是翻開一本泛黃的老相簿。光是看到書名,我就忍不住好奇,究竟是誰有這個膽量,敢「虛擬」地跟李澤厚這位重量級的哲學家對話?李澤厚的思想體系博大精深,從美學到哲學,無所不包,要跟他對話,光是準備功夫就已經讓人望之卻步了。這本書顯然不是走通俗易懂的路線,它邀請讀者進入一個思想的密室,去感受那種精神上的拉扯與碰撞。我猜測作者一定是對李澤厚的思想有相當深入的研究,才能在這種虛擬對話中,撐起足夠的重量。我很期待看到,在這樣的設定下,現代的某些困惑,是否能從這位大師的視角中找到一絲啟發。這本書或許會挑戰我對既有知識的理解,但這種挑戰,正是閱讀的樂趣所在,對吧?它不只是在談李澤厚,更像是在用李澤厚的思想作為一種光束,照亮我們這個時代的某個角落。

评分

坦白講,一開始看到「虛擬對話」這幾個字,我的腦中閃過一連串的問號。現在的出版市場上,這類結合歷史人物或學術巨擘的模仿秀實在太多了,很多都流於表面,只是借用名人光環來賣書,內容空洞得可憐。然而,這本書的作者似乎有著更高的企圖心。光從書名中「人生小紀」這四個字來看,我嗅到了一種更為私密、更具人文關懷的味道,它不像純粹的學術論戰,更像是一種生命經驗的沉澱與反思。我預期這本書會以一種比較溫和,甚至帶點詩意的筆觸,將深奧的哲學概念,揉進日常生活的細微感知裡。如果能成功地在學理的嚴謹性與情感的真實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那它就絕對值得我豎起大拇指。否則,如果只是生硬地堆砌李澤厚的名言佳句,那對我這樣一個對他抱持敬意的讀者來說,簡直是一種褻瀆。

评分

閱讀的動機,有時候真的非常奇妙,有時是為了求知,有時純粹就是想尋找共鳴。這本書的書名,給我一種很強烈的「陪伴感」。在當代社會,大家活得太快,總覺得自己少了什麼重要的東西,或許就是一種慢下來、好好跟「前人」對話的機會。我很好奇,作者選擇了「小紀」這個詞,是否暗示著某種微觀視角,不同於李澤厚宏大的體系建構,這或許會是一種非常接地氣的切入點。如果作者能巧妙地讓李澤厚的思想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變成一個可以隨時詢問、可以一起散步的老朋友,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越了一般的哲學入門書。我期待的是那種讀完後,心裡頭會留下一個暖暖的、長長的迴響,而不是讀完就丟到一邊的純粹知識灌輸。

评分

我對這類帶有文學色彩的學術性嘗試一向抱持著高度的好奇心。哲學家往往給人一種疏離、難以親近的印象,但如果能透過「對話」這種文學形式,將那些冰冷的邏輯轉化為有溫度的文字,那閱讀體驗就會完全不一樣。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張力:「人生小紀」的輕盈與「李澤厚」的厚重形成對比。我猜測,作者可能試圖用一種極為細膩、近乎散文詩的方式,來探討那些最核心的人生命題。我希望它不是那種枯燥的理論輸出,而是充滿畫面感和感官體驗的文字。如果能讓我感覺到,在翻閱這本書的當下,我真的坐在一間老茶館裡,跟一位睿智的前輩低聲交談,那這本書就徹底成功了,它就變成了一種精神上的享受,而非單純的知識積累。

评分

從出版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選題相當大膽,但也相當有市場潛力。台灣讀者對於華人思想界的脈絡,始終抱持著一種既疏離又親近的複雜情感。我們在學校學過,但總覺得少了那麼一層「活著的」連結。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將李澤厚的思想,用一種符合當代台灣社會語境的方式重新詮釋,那無疑是為這股思想熱潮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我特別關注的是,作者如何處理「虛擬」這個環節。是完全的模仿,還是以對話者的身份提出挑戰性的詰問?前者容易流於刻板印象,後者則需要極高的智慧與分寸拿捏。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既繼承又超越」的姿態,讓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談,真正產生出一些「新的東西」,而不僅僅是舊酒裝在新瓶裡的老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