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理與性理:魏晉玄學中的儒家與道家

玄理與性理:魏晉玄學中的儒家與道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甿
图书标签:
  • 魏晋玄学
  • 儒家
  • 道家
  • 玄理
  • 性理
  • 哲学史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魏晋时期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以「理」為名,曰《玄理與性理》,是一部言理之書,雖所涉以魏晉玄學之論題為主,所論卻是普遍的理的問題。以魏晉玄學論題來展開,只因魏晉人最善談理,玄學時代為中國思想史中最哲學,最富方法學意識,湧現最多哲學範疇之時代。本書藉重構魏晉玄學之兩大課題︰「言意之辨」(方法學)與「自然與名教」(時代中心論題),把道家玄理與儒家性理帶進現代哲學言說之域――令人覺得意味深長的是,「言意之辨(語言哲學)」、「自然(自由)與名教(道德倫理)」亦正是當代哲學的關注中心。

   本書名「玄理與性理」,非謂天地間自有各種理,道家揀個「玄理」,儒家挑個「性理」,今論二理之得失及其關連也。本書認為,天地間自有理,然皆不離人心之活動與作用,心動理立,心明理察,心靜理直(或寂),故謂心即理;非僅此也,本書更認為,人同此心,唯心之動靜非一,故心一而理殊,然殊理同歸一心,殊途同歸一理,而理一分殊,分一命殊,此之謂性理;即心言性,即性言理。然心不僅可具眾理,且可統眾理、會眾理以至平鋪眾理、寂化眾理,無而能有,有而能無,攝存在於活動,即存在即不存在,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此之謂玄理。此則是心之活動本身內在之「有、無、玄」之理。心只是一心,人卻萬殊,理則多途,如何可以言說之、授受之?是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謂「超越而內在」。是本書與《實證與唯心》相呼應,為實證唯心論之理學篇。

  【叢書簡介】
  本系列是吳甿教授多年之集大成之作,作者師從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研習中西哲學。書中深入探析中國哲學問題,邏輯性強、學術性高:《實證與唯心》以邏輯、批判之方法,由存在的實感,實澄本源與理想;《玄理與性理》藉魏晉玄學,把道家玄理與儒家性理带進現代哲學言說之域;《目的與存在》以中西宗教、哲學之交匯與影寒,貫穿目的論、實證唯心論等哲學思想。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宋明理学的著作的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 --- 书名:《明心见性:宋明理学的心性论发展与实践》 作者:[此处填写作者姓名] 出版社:[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 出版年份:[此处填写出版年份] --- 卷首语:理学的开端与精神的追寻 《明心见性:宋明理学的心性论发展与实践》并非一部对魏晋时期玄学进行考古式梳理的著作,它将目光投向了更晚、更具系统性与内在张力的思想体系——宋明理学。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自北宋伊始,经由朱熹、陆九渊的争鸣,最终在王阳明手中达到高峰的心学实践,探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如何回应自魏晋以来佛道思想的挑战,并重塑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与实践路径。 我们所面对的宋明理学,是一场深刻的“内在革命”。它不再满足于汉唐经学对义理的疏解,也不满足于魏晋玄学对“有无”的玄思。理学的核心诉求,是用一种高度内省和系统化的哲学框架,重建人与宇宙、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最终指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抱负。 本书将主要围绕理学的两大核心命题——“理”与“心性”——展开,力求呈现其思想脉络的曲折与深刻。 第一编:北宋的奠基:格物穷理与天理的初探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北宋的理学先驱,如周敦颐、邵雍、张载以及程颢、程颐兄弟。这一阶段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它为后续理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一、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与宇宙本体论的构建: 我们将详细解析周敦颐如何融合儒家《易传》的思维与道家、佛家的某些形上学语汇,构建出“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模型。重点在于探讨“动静”之辨,以及“仁”作为万物之源的定位,这种定位如何将道德实践提升至本体论的高度。 二、邵雍的时空观与象数之学: 邵雍的“元、会、运、世”理论,体现了对历史循环与宇宙周期性演变的深刻思考。本书将辨析邵雍如何试图以严密的象数框架来解释宇宙的运行规律,并将其与个体修养联系起来,尽管其路径与其他理学家略有不同,但对“天道”的体认是共通的。 三、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与“气”的本体论: 张载是早期理学中对“心性”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的关键人物。我们将深入探讨他的“乾以健坤以顺”的宇宙观,以及他提出的“民胞物与”的思想。特别是对“太虚为气”的论述,揭示了张载如何试图在本体论层面确立儒家之“仁”的实践根基,避免了虚无主义的倾向。 四、程氏兄弟的“天理”与“格物”的张力: 程颢以“仁”为最高境界,强调“心即理”,主张体认天理的浑然无碍。而程颐则更加注重系统性,提出了著名的“格物致知”方略,强调对事物之“理”的穷尽。本书将细致比较二程在体认路径上的差异,以及他们如何共同奠定了“天理”作为宇宙万物之最高准则的地位。 第二编:朱熹的集大成:理一分殊与四书的重构 本书的核心部分之一在于对集大成者朱熹思想的全面梳理。朱熹的理学是对前人成果的整合、系统化和实践化,影响深远,成为后世儒学的正统。 一、“理”与“气”的本体论辨析: 我们将详尽分析朱熹的“理一分殊”学说。 “理”是超验的、普遍的本体,而“气”是具体的、现象的物质基础。这种二元区分如何保障了“理”的绝对性,并为道德的实践划定了界限。 二、“存天理,灭人欲”的实践伦理: 这一命题是朱熹理学的核心实践要求。本书将解析“存天理”的具体操作,即“格物致知”。格物的对象不仅仅是外部事物,更重要的是人心中的“人欲”对“天理”的遮蔽。对心学的抑制,被视为实现道德自觉的必由之路。 三、四书的地位确立与阐释体系: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提升至经典地位,并构建了一套严密的解读系统。我们将考察他如何通过对《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重新组织,建构起一个由外而内、层层递进的修身路径图。 第三编:陆王之辩:心学对朱子学的挑战与突破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与朱熹学说形成鲜明对比的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学。这场思想的交锋,决定了理学后期的发展方向。 一、陆九渊的“心即理”的直指: 陆九渊批评朱熹的“格物”迂远,强调“吾心之明,即是天理”。本书将探讨陆九渊如何通过“四斯”(四始、四善)的修养,主张通过主体心性的自省与扩充,达到与天地的合一,这是一种更强调直觉体悟的路径。 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革命: 王阳明将心学推向了巅峰。我们重点分析其核心概念:“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彻底打破了朱熹理与气的界限。随后深入探讨“致良知”的功夫论,即如何通过对天赋的道德直觉(良知)的充分发挥,实现本体与实践的统一。 三、“致良知”的实践与社会影响: 王阳明的学说极大地方便了普通知识分子对儒家理想的追求,使得修身不再是浩瀚的“格物”工程,而是内省的工夫。本书将评估心学对明代社会文化,尤其是在文人精神状态与军事实践(如平定叛乱)中的实际影响。 结语:理学在历史中的遗产与反思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对宋明理学的整体贡献进行评估,并指出其内在的局限性。理学成功地重振了儒家在佛道盛行后期的主体地位,提供了一套完整而深刻的宇宙论和人生论。然而,过分强调“性”的纯粹性,有时可能导致对现实政治与社会问题的疏离。 《明心见性》试图描绘的,是一幅中国哲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内在探索图景——一个知识群体如何试图通过对“理”与“心”的穷尽思考,来安顿个体生命,并最终试图把握宇宙的终极奥秘。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清晰、严谨,避免晦涩的术语堆砌,旨在为对中国哲学史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扎实而富有洞察力的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甿


  又名吳明。1973年來港。1977年入新亞研究所,從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三先生研習中西哲學。1983年著《言意之辨與魏晉名理》,獲碩士學位;1989年著《自然與名教》獲博士學位,指導教授牟宗三先生。1984年起先後任教於香港各大專院校。現為新亞研究所專任教授、博士生指導教授兼導師,台灣中國哲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美術學院研究生處客座教授。學術專著有《實證與唯心》、《玄理與性理》、《目的與存在》、《吳甿新儒學論文選》(待出版)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620766732
  • 叢書系列:漢雅文叢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5.2 x 22.7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方式,老实讲,初读时有点挑战性,但一旦抓住作者的“脉络”,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非常过瘾。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把概念一股脑地堆砌在那里,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带着你一步步走进复杂思想的迷宫。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好,总是在关键的转折点上设置一些引人深思的留白,逼着读者自己去消化前文的内容,而不是被动接受灌输。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古代文献时那种“不厌其烦”的考证精神,每一个引文的注释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让你能立刻追溯到源头,这种严谨性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读完某一章后,你会发现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某个理论,而是好像真切地“体验”了那个时代思想家们思考的过程,那种智识上的满足感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雅”,但绝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假雅”。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在描述那些形而上的概念,比如“有无”、“齐物”时,他能将抽象的哲学思辨转化为生动且富有画面感的文字。对我这种偏好文采胜过纯粹逻辑推演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每一次读到作者对某个观点精辟的概括时,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细细咀嚼那几个字背后的深意。这种行文的流畅度,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部高质量的历史散文集,读起来完全没有学术著作常有的那种滞涩感。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让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可以“品味”。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编排上的巧思,让我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匠心独运。它不是简单地按时间顺序罗列人物观点,而是采用了一种主题交叉渗透的方式,将原本看似割裂的儒家和道家思想,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知识网。比如,作者在探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时,他不是孤立地分析两者,而是将它们放置在当时士人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中去考察,读起来就觉得无比鲜活。我尤其佩服作者在处理那些模棱两可的概念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洞察力,他从不轻易地下定论,而是呈现出思想光谱的两端,让读者自己去权衡“何者更接近真相”。这种不预设立场的态度,使得全书的论证充满了张力,读完后,你脑海中关于魏晋哲学的轮廓会变得更加立体和多维。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来自于它对历史情境的还原能力。作者并没有把魏晋玄学放在一个真空的理论模型里去分析,而是非常细致地嵌入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压抑、社会动荡和士人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之中。读着读着,我仿佛能感受到竹林中那群人饮酒、弹琴、高谈阔论时的那种既绝望又超脱的复杂心境。作者对当时士人如何巧妙地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寻找平衡点的分析,尤其深刻,让人不禁反思我们自己身处当今社会,面对的那些压力与选择。这本书成功地让我们明白,哲学不是悬浮在空中的理论,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精神挣扎的真实写照。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深沉的历史同理心和人文关怀的传递。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把人拉回到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魏晋时期,那种淡雅中带着一丝苍劲的水墨风格,光是看着就让人心神宁静,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竹林清香。我拿到手的时候,光是油墨的质感就让我觉得物超所值。拿到手里翻开第一页,那种纸张的触感,厚实又带着一丝微磨砂的感觉,完全不是市面上那些廉价印刷品能比的。作者的排版也很有心思,字距和行距的拿捏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服,即便是像我这种看书容易眼睛酸的“老学究”,也能一口气读上好几页不觉疲惫。装帧的工艺看得出来是下足了本钱的,书脊的粘合度很高,绝对能经受住长时间的翻阅和携带。说实在的,在现在的出版市场里,很少有学术著作还能如此注重实体书的质感,拿到它就像是收藏了一件工艺品,绝对是值得珍藏的一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