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定位如果是在華人世界中試圖扮演一個「對照組」的角色,那它的價值就非凡了。我們在台灣受到的傳統教育,雖然也包含易經,但往往是從漢代緯書、宋明理學的路徑去理解的。如果《歸藏》真的能提供一個完全不同於《周易》的結構或核心思想,那麼我們對「易」的理解將會產生根本性的結構轉變。我期待的不是一本純粹的文獻整理,而是一場知識論上的「地震」。它應該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基礎假設,強迫我們重新思考「變」與「不變」在商人心中的定義。總之,這本書若真有其料,絕對會是書架上那本,會被我反覆翻閱,並時常在腦中與其他文獻進行激烈辯論的鎮山之寶。我準備好迎接一場思想上的挑戰了。
评分身為一個對易學有興趣,但又對傳統命理抱持懷疑態度的讀者,我對這本書的期望點在於「源頭學術」的還原性。我們現在談的易經,其實已經是經過孔子及其後學層層詮釋、不斷積累的龐大體系了。那麼,那個「未經雕琢的」商代版本,究竟長什麼樣子?它還保留了多少與自然現象、天文曆法直接相關的原始符號意義?我非常希望作者能夠在這個重建的過程中,謹慎地區分哪些是「推測」,哪些是「有文獻佐證」。尤其是在涉及到宗教儀式或巫術層面的描述時,必須格外小心,不能把「可能」寫成「確定」。畢竟,對於一個失傳的文獻,任何「重構」都帶有極大的詮釋風險,而讀者需要的是一份清晰的學術地圖,而不是一份美化過的幻燈片。
评分我最近在追蹤一些關於中國哲學史的線上講座,發現現代學者對於先秦文獻的解讀越來越趨向於「去神祕化」,強調其社會功能和政治意涵。這本《聖經》之類的稱呼,乍聽之下有些聳動,但也許正是點出了《歸藏》在商代可能擁有的至高無上地位,類似於宗教經典那樣統御人心。我個人是比較偏向於從社會人類學的角度去理解這些古籍的,希望能從書中看到商王室如何利用這套系統來鞏固其統治權力,以及它在祭祀儀式、戰爭決策中扮演的角色。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清晰的圖表或結構分析,將《歸藏》的卦序、爻辭(如果還存在的話)與《周易》進行對比,那對我這種非科班出身但熱愛歷史的讀者來說,會非常有幫助。我對那些抽象的哲學思辨興趣沒那麼大,反倒是想知道,那個時代的人們是怎麼「用」這套系統的。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讓人充滿了好奇,尤其「商朝的《歸藏》易」這幾個字,勾起了我對古代神祕學術和歷史文獻的無盡想像。我總覺得,要真正理解中華文化的根源,就不能只停留在我們耳熟能詳的《周易》上。這本書如果真的能揭示出商朝《歸藏》易的風貌,那絕對是學術界的一件大事。我尤其期待它能提供一些不同於現行易學體系的觀點,或許能從中窺見更古老、更貼近原始巫術與卜筮精神的思維模式。光是光是想像商人的世界觀是如何透過這套符號系統展現的,就讓人熱血沸騰。不過,對於這種高度專業且極具爭議性的主題,我還是抱持著一種審慎樂觀的態度。畢竟,要重建一個失傳已久的古老經典,需要的考據功夫和詮釋功力是極其深厚的,希望作者能夠拿出紮實的證據,而不是空泛的推測,畢竟我們台灣的讀者,對於學術的嚴謹度要求是很高的。
评分說實在話,看到「POD」的標示,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可能是一本小眾出版、發行量不大的學術專著。這對我來說其實是好事,代表內容可能比較硬核,少了一般大眾普及讀物常見的「潤飾」或「簡化」。我一直很著迷於那種挖掘邊緣知識、試圖挑戰主流史觀的著作。台灣的學術圈雖然小,但對古籍的精讀功夫是世界知名的。如果這本書的論證夠犀利,能提出一套令人信服的新框架來理解商代的世界觀,我絕對會毫不猶豫地入手。我希望看到的,是充滿了對甲骨文、青銅器銘文等一手資料的細膩解讀,而不是籠統地套用後世的儒家框架去解釋商朝的概念。拜託,別再用現代的倫理道德去苛責古人了,我想看的是他們當時的真實思維邏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