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啟蒙 :照亮生命的學問

哲學與啟蒙 :照亮生命的學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苑舉正
图书标签:
  • 哲学
  • 启蒙
  • 人生
  • 智慧
  • 思考
  • 生命
  • 西方哲学
  • 思想史
  • 文化
  • 自我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哲學」並不複雜也不難,所有人都有能力理解哲學,因為世上所有的物種中,只有「人」會做這麼複雜,叫做「哲學」的思考!
 
  ★哲學來自於人對外在世界的內在思考,是一個活躍的、動態的,而且不斷推陳出新的工作,持續伴隨我們的智慧回應時代精神,重溫我們亙古恆常的問題。
 
  ★哲學是目前學術分科中,唯一著重整體性思維,思考世界整體人倫生活、內心世界的問題。換言之,目前學術分科中,只有「哲學」針對所有人歷經的時間與空間,無論在哪裡,無論在何時,提出問題做討論、論證、說理。釐清我們「人」的問題,讓我們理解過去、注意現在、著眼未來。
 
  哲學沒有終點,一直會與我們一同存在!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的未來有興趣,也想知道過去發生的事情,是有原因可以解釋的,或只是我們自己隨心所欲造成的?我們在理解這些後,會更想知道現在應該做什麼?再者,對於自身與周遭環境,我們會有許多疑問,如:
 
  我從哪裡來?
  我往哪裡去?
  我是什麼?
  我們怎麼演變成今天這樣?
  為什麼科學發展興盛後的幾百年,人類的文明出現了這麼大的變化呢?
  為什麼傳統價值似乎越來越薄弱?
  如果失去了傳統價值,我們會創造新的價值嗎?
 
  這些問題與我們息息相關,主要基於三部分——「存在的環境、道德的規範、生命的意義」,一直是人生最重要的議題!
  
  從古到今,無分東、西,受到智者們的探討與鑽研,更有甚者,這三大議題的答案(未必是標準答案),成為人類文明最重要的發展。「哲學」就在探討與鑽研這些議題過程中,以「綜合」、「批評」之姿誕生了,並以經驗為本,理性為宗,將日常體驗的事物,透過合理的討論,最後綜合成完整的宇宙觀!
 
  本書針對這些自古以來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大哉問」,從哲學歷史的角度出發,以「經驗認知」為基礎,提供回答這些問題的脈絡,激發大家自我思考,體認哲學思想的重要性。
《觀照與超越:現代心靈的探索與重塑》 導言:在喧囂中尋找靜默的座標 在資訊洪流席捲的當代社會,個體經驗日益碎片化,心靈的安頓成為一項迫切的課題。我們被無數外在的刺激與要求所裹挾,逐漸遺忘了內在的聲音與真正的渴望。《觀照與超越:現代心靈的探索與重塑》並非探討宏大敘事或抽象思辨的哲學經典,而是一部紮根於日常生活實踐、旨在引導讀者進行深度自我覺察與心靈重塑的實用指南。本書的核心關懷,在於如何運用一種更具穿透力的洞察力,穿透日常的迷霧,抵達心靈的本真狀態,從而獲得一種更為堅實、內在化的生命力量。 本書的寫作風格力求親切、細膩且富含畫面感,避免了學術術語的堆砌,而是透過貼近經驗的案例、精煉的譬喻和富有啟發性的詰問,與讀者進行一場心靈上的深度對話。它是一張地圖,而非終點本身,指引著讀者展開一段獨屬於自己的「向內求索」的旅程。 第一部:迷失的邊界——現代人的心靈困境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現代社會對個體心靈結構的重塑與扭曲。我們探討了「異化」在當代語境下的新面貌——它不再僅僅是勞動中的疏離,更體現在消費主義對身份認同的綁架,以及社交媒體對自我形象的持續審查與建構。 章節細目與核心觀點: 1. 被量化的自我:效率至上的陷阱 探討時間管理的極端化如何導致生命體驗的「跳躍性」,即人們總是為下一個目標而活,錯失了當下的豐富性。 分析「生產力崇拜」如何將人的價值簡化為可量化的產出,進而引發深層的焦慮感。 引入「專注力的生態學」概念,說明持續的分心如何侵蝕心靈的整合能力。 2. 鏡像的囚籠:社交媒體與身份的建構 審視「人設」的建立過程,以及維持虛假形象所消耗的巨大精神能量。 討論「比較心態」的常態化如何降低個體的滿足閾值,使人永遠處於「不足」的狀態。 著重於「即時回饋的成癮性」對大腦獎勵機制的影響,及其對深度思考能力的削弱。 3. 情緒的殖民:壓抑、爆發與疏離 分析文化中對某些情緒(如憤怒、悲傷)的禁錮,以及這種壓抑如何轉化為身體的症狀或非建設性的反應。 探討「情感勞動」在職場和親密關係中的隱性成本。 強調情緒的本質是資訊載體,而非需要被消滅的敵人。 第二部:穿透性的凝視——觀照的藝術與實踐 這是本書的實質核心,著重於提供一套具體可行、強調內在覺察的訓練方法。觀照(Mindfulness)在此被視為一種主動的、非評判性的「在場」能力。 章節細目與核心觀點: 1. 靜默的拓撲學:錨定當下 詳細介紹如何利用身體感官作為進入當下的「門戶」,尤其關注呼吸、步伐和觸感在穩定心神中的作用。 區分「放空思緒」與「覺察思緒」的區別,指出真正的觀照並非停止思考,而是改變對思考內容的依附程度。 提出「慢速感知練習」:如何刻意將日常活動(如飲水、行走)放慢到極致,以重建對時間流逝的感知權。 2. 思想的解剖室:區分「我」與「念頭」 引入心理學中「認知解離」(Cognitive Defusion)的概念,但以更詩意的語言闡釋:將想法視為天空中漂浮的雲朵,而不是必須追逐的實體。 探討「自動反應模式」的根源,並提供「暫停——觀察——選擇」的三步法來打破慣性迴路。 討論「自我批評的聲音」的結構,學習如何從旁觀者的角度審視內在的評判者,使其失去控制權。 3. 內在天氣的解讀:接納與轉化 強調接納(Acceptance)並非「同意」或「放棄」,而是一種對既有事實(無論好壞)的誠實確認。 探討如何與「難受的感覺」共處,將其視為身體傳達的訊號,而不是需要立即被解決的危機。 介紹「慈悲的自我對話」:如何用對待摯友的溫和語氣來回應自己內心的創傷與不足。 第三部:心靈的重塑——超越與創生 在觀照的基礎上,本部分引導讀者如何將內在的清晰度轉化為更具生命力的行動與關係模式,實現心靈的「超越性」。 章節細目與核心觀點: 1. 關係的透明度:從索取到給予的轉變 分析許多人際衝突的根源在於「未被滿足的需求」投射到他人身上。 探討「非暴力溝通」的內核精神——即在表達自身狀態時,不將責任外包給對方。 倡導「看見他人的在場」:在互動中保持對對方真實處境的感知,減少預設立場。 2. 意義的重構:在限制中尋找開展 討論「匱乏心態」與「豐盛心態」的差異,前者專注於缺少的,後者則看重已擁有的資源(無論是內在品質還是外在支持)。 提出「有限性賦權」的概念:生命的有限性恰恰是驅動我們此刻採取行動、珍視當下的最強大動力。 探索如何將「失敗」重新編碼為「實驗的回饋」,從經驗中提取教訓,而非沉溺於自我譴責的敘事中。 3. 日常的儀式化:將覺知融入生活脈絡 強調心靈的鍛鍊不在於遠離塵囂,而在於如何在咖啡館、會議室或通勤路上保持內在的穩定性。 介紹如何創造個人化的「心靈支點」——小型的、可重複的、有助於錨定的日常儀式(如晨間的五分鐘靜默、睡前的感恩記錄)。 結語:心靈的重塑是一個持續的動態過程,而非一個可以被「完成」的項目。真正的超越,是學會與不斷變化的自我和世界共舞,始終保持一顆謙遜而清醒的心。 總結: 《觀照與超越》旨在為那些感到迷惘、焦慮、或渴望更深刻連結的現代人,提供一把鑰匙——這把鑰匙通往的不是外部世界的解決方案,而是我們自身內在最堅實、最富有韌性的核心。它邀請讀者放下對「完美生活」的執著,轉而擁抱「真實體驗」的全部光譜,從而活出更為充實、由內而外的生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苑舉正
 
  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曾任「國際邏輯、方法論、科學與科技哲學學會臺灣分會」(LMPST Taiwan)主席、台灣哲學學會副會長、考試院文官學院「經典研析」課程講師,負責公務員哲學素養的訓練等。
  
  在臺大創新教學教育平臺Coursera開設的公開課「活用希臘哲學」,獲全球數十萬華人蜂擁選修,並常受邀至各大學、團體舉辦講座,亦常透過社群網路、媒體、演講及撰文推廣哲學,希望藉各種方式,讓大眾覺得「哲學不難又有用」,體認哲學思想的價值與重要性。
  
  主要研究領域為科學哲學、社會科學哲學、政治哲學等,著有《求真:臺大最受歡迎的哲學公開課》、《求善:臺大哲學教授的斯多噶生活講堂》、《索羅斯的投資哲學》等。

图书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哲學的起源
一、人生大哉問——什麼是哲學
二、對死亡的恐懼——哲學的前奏
三、直面死亡的恐懼——中、西哲學的起源
 
第二章 宇宙觀基本內容
一、經驗、理性、系統——宇宙觀的形成
二、神之視角(理論)——讓宇宙觀更完善
三、斯多噶哲學——宇宙觀的代表
四、邏格斯(LOGOS)——創造的力量
五、自然宇宙——倫理的依據與規範
六、人生大課題——超越生命的限制
七、基督教化——宇宙觀大轉變
 
第三章 宇宙觀的懷疑、顛覆與轉換
一、朝天一望——懷疑的時代來了
二、科學——顛覆傳統宇宙觀的原因
三、康德——反傳統宇宙觀的哲學家
四、互為主體——宇宙觀轉換的準備
 
第四章 新宇宙觀
一、批判——康德哲學宗旨
二、康德哲學——宇宙觀轉換關鍵
三、經驗主義的懷疑——科學面臨的大敵
四、綜合先驗判斷——科學的本質
 
第五章 新倫理觀
一、互為主體性——康德道德哲學的基礎
二、自由平等——建立新的倫理觀
三、完善化生存能力——人異於動物的獨特能力
四、教育與政治——人類文明發展的關鍵
五、無私、平等、責任——盧梭對康德的啟迪
六、無上命令——實踐理性的原則
 
第六章 美學與世俗化宗教
一、讓生命更有意義——美學
二、「普遍」與「特殊」——活出「與眾不同」的人生
三、以人為本——美學核心精神
四、判斷力產生的過程——美的標準
五、生命的意義——美學的價值
六、知道什麼是啟蒙——求知的前提
七、「道德」與「救贖」——面對死亡的恐懼
八、「理性」與「自由」——道德判斷的依據
九、「科學主義」與「愛國主義」——世俗化宗教
 
結 論
後 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430266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5 x 21 x 0.9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將這本小書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這本書是標準的「大題小作」:使哲學這麼「大」的題目,在這本書中只展現了一小部分。雖然只是「小」部分,意義卻很深遠,主要的理由有三點。
  
  第一,我以「生死」的問題作為本書的出發點,企圖引發大眾的共鳴,告訴大家:想要了解哲學,第一步就是思考所有人都會問的問題—生死,因為生死問題的普遍性,說明了理解哲學的重要性。
  
  第二,「宇宙觀」是本書中出現最頻繁的名詞,但這個名詞並不是學術專有名詞,而是所有文明、傳統與族群對於外在世界都會產生的整體思維。在不同的環境中,雖然宇宙觀的發展有複雜與簡單之別,但這對於了解生存環境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行為準則上。因為人處事不能恣意妄為,必須明事理、有依據,而這就是宇宙觀中所展現的「規矩、規範、規則」。
  
  第三,本書以「科學發展」作為一個分界點,這分界點是全面的,因為科學本身就是一個宇宙觀,且科學具有橫掃一切的態勢,不但取代了傳統宇宙觀,也包含全世界所有的宇宙觀,甚至連東、西方文化的差距也沒那麼重要了。
 
  沒錯,科學就是這麼厲害。因此本書在「小作」哲學這個「大題」中,指出一項事實—科學改變了一切!千萬不要以為這表示科學發展興盛的西方人改變了其他地方的人的宇宙觀,這是錯誤的想法,因為最先被科學思維顛覆的宇宙觀,正是西方人的傳統宇宙觀。
  
  當傳統宇宙觀被否定的時候,西方人原先的知識、道德、美感與宗教的傳統概念陷入「真空」。那麼,「古厝」被拆掉的西方人突然感到:舊的一切全被否定,新的觀念尚未誕生,生命沒有依歸,這怎麼辦呢?
  
  就在這個時候,德國哲學家康德「以人為本」,重新建構知識、道德、美學與宗教觀念。當然康德也是人,所以當他否定那個以神為主的時代,進入以人為本的現代時,他特別注意人的「限制」。
  
  康德以「批判」為題,但他立論著書的目的不以顛覆為樂。康德之目的,明顯「以理性為重,以經驗為師」。
  
  「理性」與「經驗」雖然不是萬能,但它們都是人這個「有限存在」僅存的超越能力。這是康德哲學偉大之處,但重點並不在強調人能創造奇蹟。正好相反,人有限制,所以人必須知道限制在哪裡;人有理性,但理性是有限的;人有經驗,可以透過歸納得到認知,但歸納本身有可能出錯。
  
  本書對於康德哲學著墨甚深,但重點並非在於強調理性與經驗的神通廣大。伴隨人的有限性,所有來自理性與經驗的知識,必須不斷加以檢驗。在科學逐漸興盛中,所有傳統宇宙觀被否定,但我們必須注意,康德並不興高采烈地歡迎這個科學宇宙觀,而是鼓勵人們「勇敢求知」,強調唯有不停止的進步,才能面對失去傳統的「真空」。
  
  因此,我在本書最後強調三點:
  
  第一,我們不能誤解康德,認為康德哲學一切皆以理性為依歸,提供標準答案。我們要知道,在歐洲思想史中,以理性為代表的啟蒙時代,面臨的情況是:以批判、感性為主的浪漫時代接踵而至。這其中的轉變非常值得我們深思,尤其是完全以理性為主的啟蒙時代,其中所包含的價值,值得參考,但不會是人生的標準答案。
  
  第二,無論東、西方,對任何人而言,因為科學發展失去傳統宇宙觀的代價,就是失去了來自人本性的道德觀。愛因斯坦說的非常好:「人們可以談科學的道德基礎,但反過來,人們沒有辦法談道德的科學基礎。」這說明道德的範圍遠大於科學所涵蓋的內容,所以當科學顛覆以道德為基礎的傳統宇宙觀,即使科學用新的宇宙觀解釋道德,但傳統道德被科學思維取代的過程,構成了現代社會中許多亂源。人們對於失去傳統道德感到遺憾的同時,卻又不得不面對現代科學所提供的「理性答案」。
  
  第三,哲學中思想的活動不提供所有問題的標準答案。我們因思考而出現問題與解答,但我們並不因此認為哪一個答案是標準答案。「標準答案」在哲學中是不存在的,因為思想是動態的、辯證的以及連續的。開始哲學思考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放棄追求標準答案的態度,只需要不停止的思索問題與答案,然後在貌似無懈可擊的答案中,再思索出不同的答案。
  
  這就是我所認識的哲學!
 
苑舉正
2022年7月於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發現這本書在引用和參照文獻時,展現了極高的嚴謹性,這對於我們台灣的讀者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品質保證。它不是那種東拼西湊、觀點鬆散的通俗讀物,而是建立在紮實學術基礎之上,卻又能保持極佳的普及性的典範。從古希臘的沉思到近代歐洲的思潮轉變,作者的知識體系非常完整,而且在轉譯這些西方思想時,也相當細膩地考慮到了不同文化背景讀者的接受度。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文化差異時的謙遜態度,他並沒有強行灌輸某一種絕對的真理,而是呈現出多種觀點並存的可能性,讓讀者自行去衡量和判斷。這種開放且負責任的學術態度,讓整本書的論述更具說服力,也讓我對作者的學養深感佩服,這絕對是經過時間淬鍊的智慧結晶。

评分

老實說,我一開始有點擔心這類主題的書籍會過於沉重,畢竟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哪有那麼多時間去鑽研這些「大哉問」。但這本書的節奏掌握得非常好,每一個章節的長度適中,即便是在通勤的捷運上,也能輕鬆地讀完一個小段落,並且有所收穫。它不會讓你感到喘不過氣,反而像是一股清流,在你忙碌的生活縫隙中,悄悄地注入了一股寧靜的力量。每讀完一個主題,都會有一種「啊,原來如此」的釋然感,彷彿心靈深處被清理和重新整理過一遍。它沒有複雜的術語或晦澀難懂的邏輯推演,而是像一位睿智長者在你耳邊輕聲細語,用最溫和的方式引導你探索生命的意義。對於想在日常瑣碎中尋找一點精神寄託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簡直是及時雨。

评分

從文學欣賞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文字本身就具備極高的美感,這點在台灣許多強調實用性的出版品中,是比較少見的優點。作者的遣詞用字非常精準,時而華麗,時而樸實,完全服務於他想要表達的哲學意境。有些段落的句子結構簡潔有力,讀來鏗鏘有力,彷彿能聽到思想碰撞的火花;而另一些描述心靈風景的文字,則優美流暢,讓人心神嚮往。閱讀的過程,簡直就是一場高層次的文字饗宴,它不僅啟迪了我的思維,也滿足了我對優良文學作品的追求。我甚至會特別去品味那些用詞,試圖從中體會作者下筆時的心境,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好的思想必須配上好的文字才能真正流傳千古,它成功地在「知識傳遞」和「藝術表達」之間取得了完美的平衡點,這份功力著實令人讚嘆。

评分

書中的某些論述,雖然是探討一些看似高深的哲學議題,但作者的筆法卻非常接地氣,完全沒有那種讓人望之卻步的學術腔調。他總能用生活化的例子,將那些抽象的概念抽絲剝繭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讓人恍然大悟,原來我們每天的生活細節裡都隱藏著深刻的哲理。舉例來說,他對於「選擇的重量」那一段描寫,簡直是神來之筆,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過去幾十年來做的許多決定,原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抉擇,其實都累積成了現在的我們。閱讀的過程中,我經常會忍不住停下來,望著窗外發呆,消化剛才讀到的內容,然後不自覺地開始與書中的觀點進行「對話」,這種被引導著主動思考的過程,比單純接收知識要來得過癮太多了。這本書成功地扮演了一個優秀的引路人角色,它不直接給你答案,而是教你如何提問,這才是真正啟蒙的精髓所在。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有品味了,從封面到內頁的排版,都散發出一種沉穩而又不失優雅的氣質,讓人一拿在手就不忍釋卷。我特別喜歡它選用的紙質,有點粗糙卻又觸感細膩,讀起來非常舒服,長時間閱讀也不容易感到眼睛疲勞。內頁的字體大小和行距拿捏得恰到好處,即便對我這種有點老花眼的讀者來說,閱讀體驗也是一流的。相較於現在很多追求快餐式的設計,這本書顯然是下足了功夫,看得出來出版社對這本書的重視,不只是內容上的傳承,連物質層面的呈現都力求完美,這在台灣的出版市場上已經越來越少見了。每次翻閱時,都能感受到一種對知識的敬重,這不只是一本用來閱讀的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光是從外觀上,我就覺得這本書的價值已經遠遠超出了定價,對於喜歡實體書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書櫃裡不可或缺的一件珍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