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新繹:經傳編【下】

周易新繹:經傳編【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宏一
图书标签:
  • 周易
  • 易经
  • 经传
  • 解读
  • 文化
  • 哲学
  • 传统文化
  • 预测学
  • 命理学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易道廣大,無所不包」
  一部凝聚古人哲學思想和生活智慧的經典鉅作
 
  《周易》一稱《易經》,相傳是周文王根據伏羲所創始的八卦之說,加以演繹而成;當時所作的繇辭,已由宇宙自然而推及於社會人文,可以用來占測人事的吉凶休咎。後來經過周公的增訂和孔子的闡述,由原來的卜筮之書,成為五經之一,是修身齊家乃至治國施政的參考,更是儒門子弟的必讀經典。據說孔子及其儒門後學,曾陸續為它寫了解釋內容體例及各種疑義的文字,後人統稱為《易傳》。
 
  《易傳》的產生,本來就是用來解「經」的。它的詮釋包括《周易》的思想內涵、八卦的性質及功能、易象的產生及推演等等。歷來對經、傳分合多有歧義,國學大師吳宏一教授以為,經傳合讀比較能夠了解經文的意義與旨趣,又可省去翻檢對照的麻煩,便於初學。本書即以經傳合編的方式說解《周易》,注釋簡明精確,直譯淺白通順,新繹兼採眾說,是親近這部典籍的最佳入門。
易学经典深度探微:一部关乎宇宙演化与人事规律的鸿篇巨著 书名暂定:《玄机启示录:古今易学思想的融汇与再诠释》 【内容提要】 《玄机启示录:古今易学思想的融汇与再诠释》并非对某一既有经典(如《周易新绎:经传编【下】》)的直接注释或延续,而是一部旨在建立宏大易学知识体系的独立著作。本书立足于对《易经》作为中华文明核心典籍的整体认知,以一种跨越时空的视角,系统梳理和重构了自上古伏羲氏至近现代的易学思想流变。全书致力于揭示《易》学中蕴含的宇宙生成论、辩证思维模型以及对个体修身与社会治理的深刻启示,探究其作为一种哲学体系的永恒价值。 本书结构宏大,分为“溯源”、“本体”、“应用”三大部,旨在构建一个全面、立体、可操作的易学认知框架。它不拘泥于对某一特定版本或注释的细枝末节的考据,而是聚焦于《易》之“道”的本质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哲学投射。 第一部分:溯源——易学思想的文明基因 本部分追溯《易》学思想的起源,但重点不在于对古代爻辞的逐一阐发,而在于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土壤和形而上学基础。 上古符号学的构建: 探讨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符号逻辑,将其置于早期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知模型中进行分析。重点讨论阴阳观念如何从自然现象的对立统一,演化为哲学思辨的底层架构。 河图洛书的哲学意涵: 区别于常见的技法推演,本书深入分析河图与洛书作为宇宙秩序模型的象征意义。洛书的九宫布局如何反映了空间秩序和时间流转的规律,以及这种秩序感对古代社会组织结构的影响。 先秦易学流派的辨析: 梳理并比较占主流的“象数派”与“义理派”在核心哲学观点上的异同。重点探讨孔子学易对后世义理阐发的影响,以及汉代经师在解释框架上所做的重大理论创新,但着眼于其理论架构的宏观差异,而非文本细微之处的辨析。 第二部分:本体——《易》之核心哲学的体系化重构 这是全书的核心部分,旨在将《易经》所蕴含的辩证法、生成论和变化之道,用现代哲学语言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和论述。 “变易”中的“不易”: 深入探讨《易》学中的动态平衡理论。分析“变”是如何在既定结构(“不易”)中发生的,以及这种“变”的内在必然性——即变化本身才是宇宙永恒不变的法则。本书将此理论与西方辩证法进行对比分析,阐述其东方式的圆融性。 六十四卦的结构逻辑与时空模型: 不以卦象的吉凶判断为最终目的,而是将六十四卦视为一个描述万事万物从发生、发展、高潮、衰落、直至转化的完整时间序列模型。重点分析卦序的内在逻辑,如何构建了一个由内向外的、由简单到复杂的动态演化系统。例如,对乾、坤卦作为开端和完成的本体论地位的深入探讨。 天人合一的伦理维度: 剖析“君子”在《易》学世界观中的角色定位。探讨如何通过“法象天地”来指导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行为选择。这部分侧重于提炼《易》学中蕴含的知行合一、居安思危的实践哲学,而非对具体爻辞的字面解读。 第三部分:应用——超越占卜的系统性思维工具 本部分将易学思想拓展至当代社会运作、决策制定和个人修养的各个层面,强调其作为一种思维范式的实用价值。 决策科学与风险评估: 将《易》的辩证思维应用于现代风险管理和战略规划中。探讨如何运用“中”与“正”的概念,在复杂不确定的环境中识别关键转折点(枢机),并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应对策略。这是一种对“应变”能力的系统化训练。 社会结构与组织管理: 借鉴《易经》中对群体互动(如谦、泰、否等卦象)的描述,构建一套适用于现代组织结构的“动态平衡”管理模型。分析权力结构的流动性与稳定性的关系,以及“时位”观念在领导力发挥中的作用。 个体心性修养的“易学路径”: 这一部分深入探讨如何将《易》学中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转化为日常的自我约束和精神提升。重点阐述通过对“刚柔相济”的体悟,实现内在情绪的调和与人格的完善,达到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旷达境界。 本书的独特性 《玄机启示录》的撰写目标是超越传统易学研究中常见的“注重考据”或“侧重占筮技法”的局限。它致力于将《易经》提升到与中国哲学史中其他主要思潮(如道家、儒家)并驾齐驱的哲学高度,以清晰、严谨的逻辑架构,展示其作为一套完整的、具有普适性的宇宙论和方法论的强大生命力。它面向的读者是希望理解《易》学作为一种宏大思维体系的学者、管理者和对东方哲学有深度兴趣的探寻者。本书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试图勾勒出易学思想全貌的恢弘蓝图。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宏一
 
  臺灣高雄人,一九四三年生。臺大中文研究所博士班畢業,國家文學博士。曾任臺大中文系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主任、中正大學籌備處顧問、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學中文講座教授、北京大學人文基金高級訪問學者;曾主編教育部國立編譯館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並擔任臺、港、大陸等地多種學術期刊之編審顧問;曾獲美國學術交流基金會資助,赴美訪問一年,並曾擔任新加坡教育部海外華文顧問;曾獲臺灣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教育部詩教獎、國家文藝獎(文學理論類),香港研究資助局多次研究資助等。
 
  已出版《清代詩學初探》、《清代詞學四論》、《清代文學批評論集》、《詩經與楚辭》、《白話詩經》、《先秦文學導讀》、《儀禮鄉飲酒禮儀節簡釋》、《中國文學鑑賞(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品)》、《讀古文,想問題》、《溫庭筠菩薩蠻詞研究》、《作文課十五講》、《從閱讀到寫作》、《詩經新繹》全集、人生三書之《論語新繹》、《老子新繹》、《六祖壇經新繹》,以及漢字學之《漢字從頭說起》、《許慎及其說文解字》等專書三、四十種,學術論文約百篇。除研究中國文學及古代文獻外,也從事新文藝創作,出版過《回首》、《微波集》、《波外》、《合唱》、《留些好的給別人》等詩文集,作品曾被選入臺灣、韓國、馬來西亞等地語文教科書。

图书目录

【下經】
31. 咸卦
32. 恆卦
33. 遁卦
34. 大壯卦
35. 晉卦
36. 明夷卦
37. 家人卦
38. 睽卦
39. 蹇卦
40. 解卦
41. 損卦
42. 益卦
43. 夬卦
44. 姤卦
45. 萃卦
46. 升卦
47. 困卦
48. 井卦
49. 革卦
50. 鼎卦
51. 震卦
52. 艮卦
53. 漸卦
54. 歸妹卦
55. 豐卦
56. 旅卦
57. 巽卦
58. 兌卦
59. 渙卦
60. 節卦
61. 中孚卦
62. 小過卦
63. 既濟卦
64. 未濟卦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296997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376頁 / 17 x 23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周易》一稱《易經》,相傳它是殷周之際,西伯(即後來的周文王)被囚於羑里(在殷墟)之南,即今河南湯陰縣北的牖城)時,根據伏羲所創始的八卦之說,加以演繹而成;當時所作的繇辭,已由宇宙自然而推及於社會人文,可以用來占測人事的吉凶休咎。後來經過周公的增訂,史官的整理,又參考了夏、殷以來種種相關的歷史文獻,編輯成一部周朝貴族卜筮所用的圖書,可以做為修身齊家乃至治國施政的參考。
 
  到了春秋時代,諸侯力征,周室衰微,平民大教育家孔子感嘆禮崩樂壞,為了闡述文、武、周公之道,於是尊之為經,用以授徒。《易經》遂為五經六藝之一,由原來的卜筮之書,成為儒門子弟的必讀經典。
 
  由於這部卜筮之書古奧難懂,據說孔子及其儒門後學,曾陸續為它寫了解釋內容體例及各種疑義的文字,包括:《繫辭傳》上下篇、《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有七種十篇。後人統稱為《易傳》,因其足以輔翼《易經》,也稱為「十翼」。
 
  「傳」的產生,本來就是用來解「經」的,傳是傳,經是經,二者性質功用不同,著成的年代也不一樣。經、傳原是分開的,並不合在一起。「十翼」是儒家的解經之作,但《易經》並非儒家所專有,像道家、陰陽家等等其他流派,亦可自有其解釋《易經》的傳承。《易經》起初的流傳,應即如此。然而到了漢武帝定五經、立博士、推明孔氏、獨尊儒術之後,百家被罷黜了,儒家的經典成為天下讀書人晉身的敲門磚,而《易經》躍登五經之首,《易經》「十翼」也就成了所有《易》學者必備的參考書。
 
  也由於秦、漢之際古今文字的變異,今文古文不同學派的對立,我們有理由相信古代的讀書人,他們不但會覺得《易經》經文古奧難讀,同時也會覺得《易傳》應與經文合讀,才比較容易了解它們的意義與旨趣。因此至遲從漢、魏開始,已經有學者(例如費直)直接以傳解經,而且也已經有學者(例如鄭玄、王弼)嘗試把經、傳合編在一起。具體的做法是:把「十翼」中與經文關係最密切的五篇,分別編列在六十四卦中相關的卦辭爻辭之後,以便讀者可以對照合讀。例如:把《文言傳》分附於〈乾〉、〈坤〉二卦之後;把《彖傳》、《象傳》的上下篇,依其次序分附於相關的卦辭爻辭之後;或者把《象傳》分為《大象傳》和《小象傳》,《大象傳》分附於各卦卦辭之後,而《小象傳》則分附於各自相關的三百八十多爻的爻辭之後。至於「十翼」中的其他五篇,包括《繫辭傳》上下篇、《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則殿後做為附錄,供讀者自行參考。
 
  這樣的做法,「尋省易了」,方便對照,易於了解,又可省去翻檢查對的麻煩,一般的讀者當然稱便,對於初學者,更是善莫大焉。因此從唐朝孔穎達《周易正義》採用這種經傳合編的方式之後,大家習以為常,久而久之,也就經傳相雜,如同合為一體了。也因此,唐、宋以來的《周易》,雖然亦稱《易經》,但其實它已是經傳合一了。
 
  雖然後來宋代的一些學者,曾經有意恢復《周易》即《易經》的原貌,希望把原來用於卜筮的「經」和後來闡揚儒家學說的「傳」分開,復其舊觀而求其新義,但已積重難返,並沒有獲得讀者普遍的認同。同樣的,近現代也頗有一些專家學者,嘗試從學術思想史的觀點,主張經自經,傳自傳,把經傳分開,希望讀者明白二者的性質和功用有所不同。筆者個人以為它們確實有不同的思想背景,也有不同的時代意義。而且對於這樣的學術見解和研究熱忱,並不反對,甚至還覺得可敬可貴,但是,站在幫助初學者的立場,為了他們閱讀的便利,這套《周易新繹》,還是決定維持傳統的經傳合編的方式。
 
  根據筆者的讀書經驗,認為這種方式對初學者最方便,也最容易入門。至於初學者入門之後,想作進一步的研究,將來應該如何發展,筆者目前沒有什麼特別的意見。
 
  筆者在撰寫《周易新繹.通論編》的過程中,經過幾次反覆的思考,對於經傳合編的方式,最後決定略作調整。最主要是把古代傳統列為附錄的《易傳》其他五篇,不但定其閱讀的先後順序,而且主張調整在上下經文之前閱讀。筆者認為初學者先讀這五篇,可以先認識《周易》的起源及其在哲學思想史上的意義,包括伏羲、文王、孔子三聖的發明、早期的大衍筮法、〈乾〉〈坤〉二卦的地位、卦象爻位的體例、卦體的組合、卦名的取稱和著成年代的推測等等,這些原則性的道理,明白之後,再看六十四卦的上下經文,這才是所謂先河後海、登堂入室的正確門徑。關於這些,筆者在《周易新繹.通論編》一書的第十一章第一節,已有所說明,此不贅述。
 
  這樣的做法是否適當,是否對初學者真的較為便利,也請讀者不吝指教。
  現在,就請讀者先讀《繫辭傳》等五篇,然後再讀上下經文。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市面上介紹《易經》的書琳瑯滿目,但很多都流於表面,或者過度玄奧難懂,讓人望之卻步。這一本《周易新繹:經傳編【下】》的文字風格讓我非常驚艷,它成功地打破了傳統經學的陳舊感。作者在處理那些艱澀難懂的篇章時,展現了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讓那些看似晦澀的哲學概念變得具體可感。我特別喜歡它在文白夾雜之間拿捏的分寸,既保留了文言的韻味,又用流暢的白話進行闡釋,讀起來完全沒有隔閡。對於我這種不是科班出身的讀者來說,這種註解方式簡直是救星。它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單方面地接受知識,而是在與作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共同探索宇宙的奧秘與人生的真諦。這種互動感,在其他書籍中很少見到。

评分

這本《周易新繹:經傳編【下】》的選題真是太對我的胃口了,身為一個對傳統文化充滿好奇的台灣讀者,實在很難找到像這樣深入淺出又兼顧學術深度的易經註解。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詮釋卦辭和爻辭時,那種既尊重古人智慧又不失現代觀點的平衡感。書中對於如何將抽象的哲思融入日常生活情境的闡述,讓我獲益良多,尤其是在面對職場決策或人際關係的困境時,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考框架。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反覆咀嚼那些精闢的見解,感覺作者不只在解讀經典,更是在引導我們如何運用易理來修身養性。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學術論文,而是像一位充滿智慧的長輩在耳提面命,讓人讀來倍感親切。整體來說,這本書的編排清晰,註釋詳盡,對於想要扎實學習《周易》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不可多得的良伴。

评分

這陣子生活上遇到一些瓶頸,剛好靜下心來研讀這本《周易新繹:經傳編【下】》。老實講,這本書的深度絕對不是初學者能一次消化的,它需要讀者帶著思考和實踐的態度去進入。作者在分析那些關於「時」與「位」的哲學意涵時,邏輯推演極其嚴謹,幾乎是滴水不漏。我尤其欣賞它對易經中「變易」思想的強調,這與我們台灣社會瞬息萬變的環境簡直是完美契合。書中不斷提醒我們,變化是常態,關鍵在於如何順應變化並保持內心的定靜。這種實用主義的哲學觀,讓易經不再是算命的工具,而是成為一種指導我們如何優雅面對人生起伏的智慧指南。讀完後,心境平靜了許多,對未來的規劃也更有條理了。

评分

坦白說,我對傳統學術著作的耐心有限,很容易被冗長的引文和過度學究氣的文字所勸退。然而,這本《周易新繹:經傳編【下】》卻有種奇特的魔力,讓我願意一頁一頁地啃下去。它的行文結構非常清晰,論點層層遞進,即使是探討最複雜的卦變關係,作者也能用簡潔有力的語言勾勒出核心脈絡。最讓我驚喜的是,書中穿插的歷史典故和個人心得,彷彿是特地為像我這樣想貼近古人智慧的現代人量身打造的。它成功地將高冷的學術理論「拉下神壇」,讓我們感受到《周易》作為一本古老智慧書的生命力。對於想真正理解易經的底蘊而非僅僅學會解卦皮毛的讀者,我強烈推薦這本,它絕對能讓你對中國哲學的理解到達一個新的層次。

评分

從裝幀和排版來看,這本書的用心程度也令人讚賞。作為【下】冊,它延續了【上】冊的嚴謹風格,但內容編排上顯然做了更多優化,使得閱讀體驗更上一層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於不同流派解釋的引述和比較,處理得相當客觀周到,沒有偏袒任何一方,這對讀者建立全面的理解非常有幫助。我個人認為,要真正掌握《周易》,就必須要理解其多元的詮釋脈絡,而這本書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不僅僅給出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引導你建立自己的判斷能力。每次翻閱,都能從新的角度去審視那些熟悉的卦象,這種持續的啟發性,才是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所在。對於追求深度學習的同好來說,這絕對是值得收藏的工具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