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第三輯

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第三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雪漠
图书标签:
  • 老子
  • 道德经
  • 哲学
  • 思想
  • 文化
  • 国学
  • 人生
  • 智慧
  • 解读
  • 雪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老子的心事》第三輯雪煮《道德經》(43-50 章),本輯中首次分享 “中華無死智慧” 的奧秘
 
本書特色
 
  將《道德經》的智慧學以致用,解決心靈問題,改善生命品質。《老子的心事》,寫透老子;《老子的心事》,妙用老子;《老子的心事》經世致用,《老子的心事》古為今用,《老子的心事》為我所用。
 
  德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顧彬先生在 2019 年法蘭克福書展現場,與雪漠老師對談時曾說,《道德經》的傳播經歷了四個階段,而走入平常百姓家,就從雪漠《老子的心事》開始。
哲思之径:古今思想的交汇与对话 书名:哲思之径:古今思想的交汇与对话 作者:[虚构作者名,例如:陈远山]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例如:瀚海文库] 出版日期:[虚构日期,例如:2024年5月] --- 简介 《哲思之径:古今思想的交汇与对话》是一部深度探究人类思想史脉络,梳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核心哲学命题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对单一经典的解读,而是旨在构建一个宏大的思想地图,揭示从古代智慧的萌芽到现代思潮的涌动之间,那些一脉相承又相互激荡的观念冲突与融合。 本书摒弃了僵硬的断代史叙事,采用“主题式”的结构,选取了诸如“道与逻各斯”、“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真理的探寻与实践”等贯穿古今的核心议题,将古希腊的理性光辉、中世纪的信仰沉思、启蒙运动的科学精神,以及后现代的解构浪潮,置于同一张审视的案板之上进行比较分析。 核心内容聚焦于以下几个关键领域: 第一部分:本体论的追问——“存在”的边界与意义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自巴门尼德至海德格尔关于“存在”(Being)的根本追问。我们首先回顾了古希腊哲学家们对“本原”(Arche)的探索,从泰勒斯的水到赫拉克利特的火,体现了早期人类对世界终极实在的直观把握。随后,我们将焦点转向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概念,辨析了形而上学结构的两大源头。 书中用相当篇幅对比了东方古代哲学中对“道”或“太一”的描述。此处并非照搬特定文本的注释,而是将其置于与西方“逻各斯”(Logos)的结构性比较中。重点分析了当“无形之物”被赋予理性秩序(西方)或自然流变(东方)的属性时,两种思维模式在宇宙论建构上的差异与共通性。 现代的讨论则聚焦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与海德格尔对“存在之遗忘”的批判。我们探讨了在科学实证主义盛行之时,哲学如何试图重新锚定“人之为存在”的意义,以及这种追问如何超越了单纯的形而上学建构,触及了生存论的层面。 第二部分:认识论的转向——知识的确定性与局限 认识论是本书的另一核心支柱。我们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出发,探讨近代哲学如何将知识的确定性建立在主体自我反思的基础之上。随后的章节详细分析了经验主义(洛克、休谟)与理性主义(莱布尼茨、康德)之间的张力,特别是康德如何通过“先验的综合判断”试图调和两者,确立人类认知的边界。 本书的特色在于,它将这些西方认识论的争论,与中国古代强调的“知行合一”和“格物致知”的实践性知识观进行平行对照。我们探讨了知识的有效性,是依赖于逻辑的自洽性(如形式逻辑),还是依赖于其在具体情境中的可操作性和道德导向。例如,在分析休谟的归纳问题时,我们引入了传统儒家对经验积累的社会性、历史性解读,以展示知识生成路径的多元性。 此外,对尼采的“权力意志”如何颠覆了客观真理的概念,以及维特根斯坦后期对“语言游戏”的分析,为我们理解现代科学的认识框架及其文化预设提供了深刻的洞察。 第三部分:伦理与政治哲学——秩序、自由与正义的构建 伦理学与政治哲学部分关注人类社会如何从“自然状态”走向“理想秩序”。我们详细梳理了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如何奠定国家主权的理论基础,洛克的财产权观念如何塑造自由主义的经济伦理,以及卢梭对“公意”的推崇如何预示着集体主义思潮的兴起。 书中对康德的“绝对命令”与功利主义(边沁、密尔)的“最大幸福原则”进行了细致的辨析,着重比较了基于义务的伦理体系与基于后果的伦理体系在处理道德困境时的内在冲突。 更具跨文化视角的探讨在于,我们将古典西方政治哲学的“法治”精神,与东方强调的“德治”传统进行对话。我们分析了在古代中国官僚体系中,道德修养如何被视为维持政治稳定的核心要素,以及这种基于个体人格完善的治理模式,与强调制度制衡的现代民主理论之间存在哪些张力与互补性。 在当代语境下,本书触及了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理论,并将其置于后殖民主义和批判理论的视角下进行反思,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构建更具包容性和正义性的社会结构。 第四部分:美学与价值论——超越功利性的探寻 最后的篇章探讨了人类对“美”与“崇高”的体验,以及价值判断的客观性问题。从柏拉图对艺术摹仿的批判,到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净化作用的肯定,再到康德对“无利害关系的审美判断”的界定,清晰地勾勒出西方美学思想的演变轨迹。 本书特别强调了艺术作为一种独立于实用目的的价值载体,在不同时代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例如,浪漫主义运动中对“天才”和“自然之美”的推崇,实际上是对启蒙理性过度工具化的反拨。 在价值论方面,本书分析了尼采宣告的“上帝之死”如何导致了价值虚无主义的风险,以及后续的现象学家和存在主义者如何试图在人自身的行动与创造中重建新的价值锚点。 总结: 《哲思之径:古今思想的交汇与对话》试图为读者提供一个广阔的、非线性的思想漫游图。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参与到一场永恒的对话中,通过梳理历史的脉络,辨识人类在面对永恒命题时的相似困惑与创新尝试。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促使我们跳出单一学科或文化框架的束缚,以更深邃的历史感和更宽广的同理心,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我们自身的信念体系。这是一部面向所有对人类智慧遗产抱有敬畏与好奇之心的读者,所撰写的导览手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雪漠
 
  原名陳開紅,甘肅涼州人。國家一級作家,甘肅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文化學者。曾獲『甘肅省優秀專家』『甘肅省領軍人才』『甘肅省德藝雙馨文藝家』『甘肅省拔尖創新人才』、中國文化部中國文化品牌協會『2015 年度中國文化十大品牌人物』等稱號。著有長篇小說《野狐嶺》《深夜的蠶豆聲》《涼州詞》、『大漠三部曲』(《大漠祭》《獵原》《白虎關》)、『靈魂三部曲』(《西夏咒》《西夏的蒼狼》《無死的金剛心》),詩集《拜月的狐兒》,文化著作《一個人的西部》《大師的秘密》(8 卷)《佛陀的智慧》(3 卷)『光明大手印』系列(10 本)『雪漠心學』系列等; 文化遊記系列:《匈奴的子孫》《堂吉訶德在北美》《山神的箭堆》; 作品入選《中國文學年鑒》和《中國新文學大系》; 榮獲『第三屆馮牧文學獎』『上海長中篇小說優秀作品大獎』『中國作家大紅鷹文學獎』『中國作家鄂爾多斯文學獎』等獎項,連續六次獲甘肅省委省政府頒發的『敦煌文藝獎』,連續三次獲甘肅省文聯和甘肅省作協頒發的『黃河文學獎』;入圍『第五屆國家圖書獎』,三次入圍『茅盾文學獎』。
 
審定者簡介
 
夢磬
 
  歷史學碩士,十年高校教師工作經歷,後轉行為專業編輯,現任中華國際傳媒出版集團主編。
 
設計者簡介
 
陳盼
 
  學士學位,畢業于中南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從事平面設計工作,現任中華國際傳媒出版集團美編,執行編輯。

图书目录

序 文化的變與不變 / 01
 
第四十三章 柔
壹 無所不在的「柔」/ 2
贰 最好的處世之道 / 6
叁 英雄為何難過美人關? / 11
肆 他們為何不說教? / 15
伍 用最小的成本做最大的事  / 20
陸 修行和練武也注重懷柔 / 23
柒 柔貴貫徹一生,弱非隨波逐流 / 26
捌 如法修道,以達至柔之境 / 33
 
第四十四章 止
壹 名聲與生命,誰更重要?/ 54
贰 知止後方可明得失 / 58
叁 貪愛至極,禍患生根 / 62
肆知止知足,方可長久 / 69
伍 找回心中尺,再做快樂人 / 74
陸恰如其份是真正的完美 / 79
柒修道中的「知止」覈缺 / 85
 
第四十五章大
壹 大器之人「若缺」/ 90
贰那些享受缺陷的人 / 94
叁 他有無數缺憾,但他是最好的自己 / 97
肆 隱而不顯,是為了容納更多 / 101
伍 滿瓶子不響,半瓶子晃蕩 / 106
陸 既然直心,緣何妥協? / 112
柒 大成功離不開委曲求全 / 118
捌 成就大事者,守拙且務實 / 124
玖 《學拙歌》/ 130
抬《忌聰明歌》/ 140
拾壹 君子為何不辯?/ 162
拾贰 清淨根本要,外修良善行 / 166
拾参 直趨大境界,破假窥真義 / 171
 
第四十六章 足
壹 冷靜頭腦,以和平為道 / 190
贰 不知足導致的禍患 / 197
叁盛世的背後 / 201
肆 當老子思想處於下風時 / 207
伍 神靈也滿足不了的「漁夫老婆」/ 213
陸無我無貪時,和光照大千 / 220
 
第四十七章 收
壹 兩種預見,兩種結局 / 242
贰 不能輕易說出的玄機 / 249
叁不出戶而能知天下的民族 / 253
肆 有為之知與無為之知 / 260
伍「走出去」與「收回來」/ 265
陸 專注而善學,時代大工匠 / 270
柒智者無功利,不事有為功 / 276
 
第四十八章 損
壹 掃淨心頭執,不為而成事 / 284
贰 無事共安樂,有事生糾紛 / 290
叁斷捨離的不光是外物 / 295
肆 為學與為道,陰陽之兩端 / 300
伍 化貪為道用,秘缺靜中觀 / 305
陸「無為無不為」的反面 / 309
柒一種沒有存在感的強大 / 313
捌 無為可長存,折騰種禍因 / 316
玖無心於外境,私欲不沾身 / 320
 
第四十九章 無
壹 無心應萬物,萬物皆為一 / 326
贰 德善與德信 / 329
参 以無心為心,方能擁抱天下 / 334
肆 帝王若愛民,世間之佛陀 / 337
伍 詩中有妙昧,問君可願嘗?/ 342
陸 聖人重改更,隨緣而無心 / 347
柒 猜疑與背信,文化之糟粕 / 350
捌 大無亦大有,智者之聖境 / 354
 
第五十章 無死
壹 中華民族的無死智慧 / 362
贰無事不作死,有事不怕死 / 365
叁 老子的無死哲學 / 371
肆《西遊記》中的無死哲學 / 403
伍 佛家的無死哲學 / 427
代跋 在混沌中點亮一盏燈 / 554
雪漠作品簡介 / 558

图书序言

  • ISBN:9789887545965
  • 規格:平裝 / 547頁 / 16 x 23 x 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文化的變與不變
雪漠
  
  從2016年2月開始講解《道德經》,到2020年5月講完第八十一章,《道德經》的五千言,我講了將近四年半。按目前的情況來看,整個「老子的心事」系列,也許會有一百多萬字,比《佛陀的智慧》還要龐大。
 
  有時,我也會追問自己,花這麼大的力氣講解《道德經》,修訂「老子的心事」系列,到底值不值得?有多少人有耐性看完這麼厚重的一套書,而不會「望洋興歎」呢?我不知道。我甚至不知道有多少人能讀完《佛陀的智慧》《大師的秘密》和《娑薩朗》,但我還是把它們寫了出來。日後,我也會繼續講下去,繼續寫下去。因為,中華文明史上實在有太多寶貝,它們所承載的智慧,無論對當下還是後世,都有重大的意義和價值。但直到現在,它們都沒有被很好地挖掘出來,幾乎跟當下人的生活脫節了。
    
  雖然也有一些學者在關注它們,但學者對它們的挖掘,往往側重於學術層面,對於它們的實踐性和當下性,學者的研究一般不會很深。當然,他們會在哲學層面受到影響,但中國文化最寶貴的並不是哲學,如果單純從哲學入手學習中國文化,就很難真正地窥其堂奧。因為,中國文化的哲學是跟方法論緊密結合的,它更多地是在表述實踐之後進入的生命境界,也就是從凡夫升華為智者後所持有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這不僅僅是一個學術話題,更是一種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它所展示的,是人在實現生命升華後的真實生命狀態。用老子的話來說,就是得道者的境界,這種境界,體現於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體現於言行舉止、所思所想,它不但能作用於人們的生活,也能作用於人們的心靈。也就是說,它能從最根本的層面幫助人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中國傳統文化的出現,不僅僅是為了回答人們的疑問,也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例如怎麼待人處事,怎麼處理家庭關係,怎麼教育孩子,怎麼養生,怎麼面對死亡,怎麼消解對衰老、疾病和死亡的恐懼等等。對這些問題,儒釋道等文化有各自的說法和側重點。其中,儒家文化更注重經世致用,佛道文化則更加注重大道的本體,這也是佛道文化所獨有的文化基因,兩千多年來,一直沒有改變。對佛道文化經典的解讀,也必然具有這個特點,假如不具備這個特點,不注重大道本體,就說明解讀者並沒有真正地進入佛道文化,其解讀,也不能代表真正的佛道文化。這是佛道文化的根本。老祖宗有云:【天不變,道亦不變。」
 
  但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也一直在變,因為時代人心一直在變,如果不想與時代脫節,不想遠辦當下的人心,優秀傳統文化的呈現形態和相關表述就必須隨之改變。一些文化的傳承者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始終食占不化,即使不能為現代人所接受和理解,也不改初衷。於是,他們所承蔽的文化就渐着淡出時代的舞台,淡出世界的舞台,被歷史靡封。古往今来,許多文化就是這樣消失的,包括印度的佛教文化。
 
  早年的印度文化總是淡化時間概念,像佛經中老說「一時」,比如「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補國」等等,始終不給出具體的時間,就是因為印度傳統文化不在乎具體時間。我們的學者總說西元前多少年,西元多少年,整個中國歷史就是用時間和朝代等概念構建起來的,但印度入心裏沒有這些概念。在他們的文化中,很多東西都是不變的。所以,印度幾千年前怎麼樣,幾千年後可能大體上還是那樣,很難有翻天覆地的變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種姓制度。從兩千多年前的婆羅門教時期開始,種姓制度就在印度社會佔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幾千年來,印度人一直被分為五個等級:第一是婆羅門;第二是刹帝利;第三是吠舍;第四是首陀羅;第五是達利特,這類人也叫「不可接觸者」,是印度地位最低賺,生活最悲慘,命運最不可能得到改變的一個群體,據說有上億人。雖然這個制度早就被法律給廢除了,但很多人的觀念並沒有改變,就像很多印度人仍然歧視女性,印度女性的命運仍然很悲慘一樣,種姓觀念早已是印度人血液裏的東西,即使備受抨擊,也很難改變。
 
  中國文化不是這樣,每逢時代改變,人心改變,或吸納了新的營養,中國文化就會出現相應的改變,或是形成一種新的文化,這是中國文化的特點。中國佛教文化的出現,就源於中國文化的這一特點。所以,中國佛教文化雖然有着印度佛教文化的基因,卻跟印度佛教文化不一樣,印度佛教文化更像是它的種子,這顆種子在中國文化的土壤中發芽開花,最後結出的果實,就是中國佛教文化。這個果實跟種子有關係,卻又是獨立於種子的另一個生命變種,因為它同時還承載着土壤賦予它的很多信息。所有文化傳入中國之後,都會經歷這樣的一個過程,然後形成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新文化。換句話說,中國文化的土壤有一種了不起的包容性,它可以接納各種不同的文化,也可以從各種不同的文化中汲取營養,結出自己獨有的文化果實。這種包容性,是中國文化的獨特基因。印度佛教文化早已在本土消亡,而中國佛教文化卻能在中國大地上傳承至今,就歸功於這種獨特的基因。
 
  因為這種基因的存在,中國文化總會吸納時代的營養,在新的時代呈現出新的形態——當然,這種形態也跟表述它們的人有關。比如,道家文化在我的讀者們心中的呈現,肯定跟我對《道德經》的解讀有關係,因為他們是從我這裏了解道家文化,了解老子和《道德經》的。但我的表述一定能傳達道家文化的精髓,因為我不但是佛道文化的研究者,也是佛道文化的實踐者,我對佛道文化所有的表述,都是建立在二三十年的實踐基礎上的真實體悟,這是我跟很多學者不一樣的地方。而且,熟悉我的讀者都知道,我不喜歡用艱深的語言去寫作,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在跟讀者們聊天,所以,我的表述一定是通俗易懂的。在我看來,傳播文化就要打碎一切的溝通障礙,尤其是語言上的障礙。這也是佛陀之所以不讓比丘們用梵文傳法,規定他們一定要用巴利文傳法的原因。這個時代很忙,我們實在沒必要在語言上建立門檻,讓一些讀者因為不熟悉語言,而放棄一種充滿了智慧的文化。
 
  2019年10月18日,在德國法蘭克福書展上,我跟德國著名潢学家顧彬有過一個對話。颜彬先生認為,在過去的幾千年中,《道德經》的傳播有四個路段:第一個階段,是帝王傅播,《道德經》是帝王之學;第二個階段是貴族傳播,《道德經》成為費族們的偏愛;第三個階段是學者傳播,《道德經》成為各代學者研究的對象,多訓話考據;第四個階段,是大跟傳播,以雪漠的《老子的心事》為代表,《道德經》開始跟大眾的日常生活建立了聯繫。顧彬先生說,雪漠不光是一個作家,同時也是一個哲學家。
 
  讚過「老子的心事」系列的朋友都知道,我對《道德經》的解讀與一般學者不一樣,一般學者更關注字面的意思,我卻更注重老子的本體智慧。因此,我雖然也會解釋字面意思,但很簡短,不會像別人那樣長篇大論地說。我的長篇大論,往往只會用來講那些隱在文字背後的話,也就是老子當年想說卻沒有直接說出的話,以及歷史對老子智慧的印證,和老子智慧的當代妙用。說得更簡單一點,就是老子想通過這些文字傳達甚麼信息,《道德經》為甚麼能流傳千年,它對現代人有甚麼指導意義。
 
  一定要明白,讀老子的書是為了學習老子的智慧和行為,如果讀了半天,只知道字面意思,對智慧層面的內容卻不知所云,或不能妙用,讀老子的書就沒有意義了一一當然,學習任何文化都是這樣,都必須把它的精髓變成自己的生命程序,讓它對生命產生作用,否則學習的意義就不大了,學了也會忘掉,就像忘掉上學時背下的那些數學公式一樣。
 
  要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台電腦,不同的文化就是讓電腦發揮作用的程序,有些程序是系統程序,對電腦起着決定性的作用;有些程序是輔助程序,能豐富電腦的妙用,它們都很重要。過多的程序容易讓系統崩潰,電腦死機,但如果連系統程序都沒有安裝好,一開機就藍屏,進入不了系統,那麼電腦也沒用了。有些電腦甚至安裝了很多病毒程序,一運行就會自動刪除和污染健康的程序,破壞有用的文檔,把整台電腦——甚至整個網絡裏所有的電腦——弄得無法正常運作,這樣就更糟糕了。所以,我們在學習《道德經》之前,要弄清楚老子編的這套程序對我們有甚麼用,我們為甚麼要安裝它,然後好好地用它,讓它作用於我們的生命。
 
  在眾多的中國文化經典中,《道德經》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存在,因為它既重道又重術,並且在兩方面都做到了極致。因此,中國的歷代帝王都很重視《道德經》,把它當成了必讀之書,不但自己學習,也要求太子學習。從一些帝王的治國方針中,我們也確實可以看到老子智慧的影子,如漢文帝、漠景帝、唐太宗等。但更多的帝王,在乎的也許是老子的謀略,而不是無為之治的智慧。雖然老子的謀略也很厲害,但這部份內容需要大道智慧的支撐,如果沒有大道智慧的支撐,是很難合道的。對這些謀略的理解和運用就會流於浮淺,不能得其精髓,這也是大部份皇帝即便學了《道德經》,也沒有實現大治的原因。所以,我們在學習老子智慧的時候,首先要學習的,就是大道的本體智慧,以及能夠承載大道本體智慧的行為,也就是老子所說的德。而這兩方面內容,正是整個「老子的心事」系列的重點。
 
  在本書中,我依然會將這一重點貫徹到底,但本書還有另外一個重點——中華無死智慧。中國人響往永恆和不朽。無死智慧是中國文化中非常具有價值的內容,也是中華智慧的集中體現。為了把這部份內容講透,我幾乎用去了本書三分之一的篇幅,而且我不但調解了《道德經》中蕴藏的無死智慧,也講解了佛家的無死智慧,以及《西遊記》中暗藏的無死智慧,等等。很多人也許不知道,《西遊記》並不單純是一本小說,書中談到的一些內容,其實隱藏着秘密,但很多從電視劇了解《西遊記》的人,都會錯過這部份費貴的信息。所以,中國文化經典中不乏實貝,乏的是能期發現和解讀的人。這也是我寫了這麼多書,講了這麼多深,留仍在名鲁和满摆的原因。在运衷,我暂且不故太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移步到正文部份,進行閱讀。
 
  希望我的满解能為中國傳統文化打開一扇窗,點亮一盏您,讓曾經不了解它的人能發現它的存在,也希望讀者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啟迪。如果不止於此,大家還能依照書中的方法去做,或是以書中方法為契機,進入實踐之門,那麼我的書就更是沒有白寫了。
 
  在此,祝福每一位讀者,願大家都能讀得開心,有所收穫,福慧雙贏!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給我的第一印象是蠻清雅的,那種淡雅的色調很符合老子「道法自然」的意境。我一直覺得,閱讀經典,除了文字本身,書籍的「質地」也很重要。好的排版、舒適的紙張,都能讓閱讀體驗加分不少。雖然我還沒細讀內容,但光是捧在手上的感覺,就讓我覺得這是一本用心製作的書。在台灣,很多人讀《道德經》不只是為了學術探討,更多是為了心靈上的慰藉。如果這本書能像一個老朋友在身邊輕聲細語地跟你聊聊人生的道理,那它就成功了一半。我希望作者的筆觸能像山間清泉一樣,流暢而自然,沒有太多矯飾。

评分

說實話,坊間關於《道德經》的解讀版本實在太多了,每一本都有自己的特色,有些強調治國之道,有些則著重於個人修為。我比較好奇的是,這本「第三輯」的作者,他的切入點會是什麼?是會更偏向於探討當代社會的困境,還是會回歸到最純粹的哲學思辨?我個人比較欣賞那種能夠把「無為」和「不爭」的智慧,實踐到日常瑣事中的詮釋。例如,如何在家裡跟家人相處,如何在職場上保持內心的平靜,這些才是真功夫。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範例,而不是空泛的理論,那對我來說會是很大的收穫。

评分

這本關於《道德經》的書,光是書名就讓我有種特別的親切感。在台灣,老子的思想一直都是我們文化裡很重要的一部分,從求學時期到出社會,總能從《道德經》裡找到一些讓人靜心的道理。看到「雪煮」這個名字,讓我覺得作者對經典的解讀應該是既有深度的,又不失親和力,不像有些學術著作讀起來會讓人覺得有點距離感。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用一種更貼近生活、更現代的視角,來重新詮釋那些看似古老卻又永恆不變的智慧。畢竟,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能讓人慢下來、反思人生的書,價值可就更顯得珍貴了。我很期待能從中讀到一些不一樣的啟發,或許能幫助我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起起伏伏。

评分

這本書的出版,對我來說就像是收到一份來自知識殿堂的邀請函。在台灣,我們對傳統文化有著一份難以割捨的情感,但同時,我們也渴望看到這些古老智慧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生命力。我期望這本書能夠在尊重原典的基礎上,提供一種既有深度又充滿時代感的解讀。它不應該只是知識的堆砌,而更像是一種心靈的對話。我特別欣賞那種能夠在平淡的字裡行間,讓人感受到強大生命力的作品。如果能讀到一些關於「柔弱勝剛強」在現代商業競爭中如何體現的觀點,我想我會非常感興趣。

评分

我對「雪煮」這個作者的背景有些好奇,不過這本書的內容顯然才是重點。在台灣,我們常說要「接地氣」,也就是把高深的道理落實到生活裡。如果作者能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把老子的智慧化繁為簡,用我們都能理解的故事或比喻來傳達,那就太好了。我希望這本書讀起來不會有太大的閱讀門檻,即使是第一次接觸《道德經》的人,也能從中受益。畢竟,老子的學說博大精深,如果能有一個好的引導者,絕對能事半功倍。我期待它能像一盞明燈,照亮那些在人生十字路口感到迷茫的時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