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哲學隅論

先秦哲學隅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蕭振聲
图书标签:
  • 先秦哲学
  • 哲学史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学术史
  • 文化史
  • 历史哲学
  • 诸子百家
  • 传统文化
  • 哲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先秦時代是中國哲學最為輝煌的時代。其時百氏蜂起,學派林立,異論競呈,辯說自由,作為中國哲學的發端,素有「百家爭鳴」的美譽。本書以儒、道、墨、法、名、陰陽六家為主軸,評介先秦哲學家對宇宙本質、政治走向、人性善惡、思辯推理等問題的論辯與看法。
书名:先秦哲学隅论 内容简介 《先秦哲学隅论》是一部深入探讨先秦时期中国思想脉络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旨在全面梳理先秦诸子百家的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在主流思想体系之外,那些被长期忽视、或仅在特定语境下被提及的“边缘”思想流派与观念的细致考察。本书的视角是“隅论”,即从侧翼、角落审视这一思想高峰期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全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力求构建一个更为立体、去中心化的先秦哲学图景。 第一部分:先秦思想的“暗流”:隐逸与犬儒的辩证 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在儒家“兼济天下”和道家“逍遥物外”之间摇摆的,那些选择主动“退隐”的知识群体。我们不仅重述了庄子的超脱,更深入挖掘了伯夷、叔齐的“不食周粟”背后所蕴含的政治伦理困境,以及早期墨家“非乐”思想中,反对奢靡生活方式的社会经济根源。 伯夷叔齐的“刚愎”与“义”的变迁: 考察了他们在春秋末期所代表的,对新旧交替时代的一种激进的伦理抵抗。他们的行为并非简单的固执,而是对“德治”标准下降的无声抗议。 早期道家群体中的“避世”策略: 区分了庄子式的哲学思辨与那些更偏向于实际社会避险的隐士群体。分析了在战乱中,隐居作为一种生存策略如何逐渐被理论化。 第二部分:刑名之学的结构性解析:从“物”到“法”的理性建构 刑名之学常被简化为法家的工具论,但本书试图揭示其在逻辑学和语言哲学上的贡献。我们细致梳理了邓析、桓团等人的思想片段,将其置于先秦逻辑辩论的语境中考察。 “名”与“实”的本体论探究: 邓析关于“竹青”与“竹白”的论述,被视为对概念固着性的早期批判。这超越了单纯的权术需要,触及了语言的指称功能及其局限性。 逻辑悖论在政治实践中的应用: 分析了名家如何利用“是/非”的相对性来解构既有的权力话语,这种解构主义思潮的局限性在于其对社会秩序的潜在破坏力。 第三部分:农家思想的经济伦理:土地与劳动的“圣人”观 农家(非指后世的耕读派,而是指《吕氏春秋》等文献中反映的注重农业生产实践的思潮)在先秦思想史上常被边缘化。本部分尝试重建农家的核心价值体系,将其视为一种与儒家、道家并行的,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组织理论。 “耕战”思想的早期形态: 考察了在各国争霸背景下,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极端重视如何催生出一种以“时令”和“地利”为核心的政治哲学。 “食”与“德”的关系重估: 农家强调“足食”是“修德”的前提,这与儒家强调先有仁德才能带来富足的逻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书认为,农家提供了一种更具物质基础的社会治理模型。 第四部分:阴阳五行学说的哲学化:邹衍体系的谱系学考察 虽然阴阳五行最终融入了方术和医学,但在邹衍的时代,它代表了一种试图整合宇宙论、历史学和政治学的“大一统”哲学尝试。本书专注于还原其哲学思辨的严谨性,而非其应用层面的神秘化。 “五德终始”的历史哲学: 邹衍的理论不仅是对历史的划分,更是一种对“天命”转移的结构性解释。我们分析了这种解释模式如何影响了秦汉的朝代更迭叙事。 “象数”与“义理”的张力: 探讨了在这一学说中,自然规律(象数)如何被用来论证人文政治的合理性(义理),以及这种论证的内在逻辑漏洞。 第五部分:儒家内部的“异端”与“温和派”:孔门弟子的思想分野 将儒家视为铁板一块是常见的误区。本部分聚焦于那些在早期儒家思想光谱中占据特定位置的非主流弟子,以及那些在《论语》中呈现出明显张力的观点。 子贡的“利”与“义”: 深入分析了子贡作为商人的身份,如何在维护周礼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挑战了某些弟子对“为仁”的狭隘理解。 曾参与子游的教化模式差异: 对比了曾子强调孝道和内省的“慎独”之路,与子游在武城推行“礼乐教化”的实践性、社会化路径,揭示了儒家早期在实践层面上的路线分歧。 第六部分:思想的“回声”与“遗失的文本”的重建尝试 本部分的落脚点在于方法论:如何通过零星的引文、他人的批判,来想象那些失传的先秦哲学文本可能包含的内容。本书采用文本互证和历史情境分析法,对一些关键的“失语”现象进行审慎的推测。 对“百家争鸣”的“未竟之言”的想象: 探讨了在秦火和汉代独尊儒术的过程中,哪些议题被彻底压制,以及这些议题在后世思想中的隐秘回响。 结论:先秦哲学的动态平衡: 总结指出,先秦思想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内部不断的张力、矛盾和非主流声音的共存。正是这些“隅论”,构成了先秦思想光辉的复杂底色。 本书适合对先秦思想史有一定基础,并希望深入探究其多元性和边缘性议题的学者、研究生及资深爱好者阅读。它提供了一种反思主流叙事、重构思想现场的独特视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蕭振聲


  一九七九年出生於香港。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學士、碩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博士,現任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研究興趣以先秦思想特別是儒、道兩家為主。著有《老子之人性論與無名思想》一書,在學術期刊和學術舍議發表論文多篇。

图书目录

導言 先秦哲學的興起 1

第一章 儒家哲學 7
一 概說 7
二 孔子哲學 9
(一)孔子的生平 9
(二)孔子的仁學 10
(三)孔子的「仁」與「親」、「義」、「禮」諸觀念之關係 25
(四)孔子的人性論 33
(五)孔子的正名主義 40
三 孟子哲學 46
(一)孟子的生平 46
(二)孟子性善論的幾組重要觀念 46
(三)孟子、告子的人性論辯 53
(四)孟子的正名思想 66
四 荀子哲學 68
(一)荀子的生平 68
(二)荀子的性惡論 69
(三)荀子的天論 87
(四)荀子的正名主義 92

第二章 道家哲學 107
一 概說 107
二 老子哲學 110
(一)老子其人其書之關係 110
(二)宇宙本原論 114
(三)政治觀念 118
(四)倫理思想 123
(五)語言哲學 126
三 莊子哲學 130
(一)莊子的生平 130
(二)「氣化」的形上學 131
(三)「齊物」的知識論 136
(四)「因是」的倫理學 138
(五)「無情」的人性觀 141
四 黃老之學 143
(一)黃老之學的背景 143
(二)《黃帝四經》 151
(三)《管子》 157

第三章 墨家哲學 165
一 概說 165
二 墨子哲學 166
(一)墨子的生平 166
(二)「務為治」之學說:兼愛、尚同、尚賢 168
(三)「清廟遺緒」之學說:天志、明鬼 183
(四)「用夏政」之學說:節用、非命 189

第四章 法家哲學 195
一 概說 195
二 商鞅的法治主義 196
(一)商鞅的生平 197
(二)法的重要性 198
(三)立法的要件 199
(四)刑法與仁義的關係 202
三 申不害的術治主義 204
(一)申不害的生平 204
(二)術之二型 205
(三)法、勢之思想 209
四 慎到的勢治主義 210
(一)慎到的生平 211
(二)重勢說 212
(三)法治論 214
(四)因循觀 216
五 韓非哲學 218
(一)韓非的生平 218
(二)法術勢之統合 219
(三)歷史觀 224
(四)人性論 226

第五章 名家哲學 231
一 概說 231
二 惠施之「合同異」思想 232
(一)惠施的生平 232
(二)「歷物十事」中的「合同異」思想 233
三 公孫龍之「離堅白」思想 236
(一)公孫龍的生平 236
(二)〈堅白論〉、〈白馬論〉中的「離堅白」思想 237
四 《墨辯》中的名家哲學 241
(一)語言的分類 242
(二)推理形式的分類 245
(三)對戰國諸子辯說的批判 251

第六章 陰陽家哲學 257
一 概說 257
二 《呂氏春秋》中《十二紀》的「月令說」 259
三 騶衍的「符應」思想 262
(一)騶衍的生平 262
(二)騶衍的「終始五德」說 263

第七章 兩漢史家對先秦哲學的分類與命名 267
一 概說 267
二 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 267
(一)司馬談的「六家說」 268
(二)對「六家說」的檢討 279
三 班固的《漢書.藝文志.諸子略》 289
(一)班固的「十家說」 28
(二)對「十家說」的檢討 299

餘話 漢代哲學的特質 307
一 流派的更替 307
二 學術的整理 309
三 儒學的變型 312

參考文獻 31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這本關於早期思想的著作時,我特別留意到作者在處理那些源遠流長、脈絡複雜的概念時,所採用的論述邏輯與行文節奏。首先,作者似乎非常擅長在宏觀的時代背景與微觀的文本細節之間來回穿梭。當他闡述某個學派的核心義理時,不會只是單純地羅列名言,而是會巧妙地嵌入當時的社會結構或政治情勢作為註腳,讓抽象的哲學命題瞬間有了著力點,讀起來就不容易「飄」掉。然而,這種深度挖掘也帶來了一個挑戰:部分段落的句子結構稍嫌冗長,常常需要回頭重讀好幾次才能徹底消化其間細微的轉折和假設。這對習慣快節奏、追求結論的讀者來說,可能會構成閱讀障礙。但換個角度想,或許這正是為了逼迫我們放慢腳步,像古人一樣,在字裡行間去揣摩作者的「弦外之音」吧。整體的論證過程是層層遞進的,顯露出作者深厚的學養和縝密的思考架構。

评分

這本書在結構安排上,呈現出一種獨特的「螺旋上升」的敘事趨勢。它並非按照時間軸線,或者單純按照學派來劃分章節,而是似乎以某個核心的哲學母題為中心,由淺入深地不斷迴繞、擴展。每一章節的開頭看似重複了前一章的某些基本定義,但隨著內容推進,會突然導入一個全新的歷史文獻或概念層次進行對照與深化,使得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對該母題的理解得到了幾何級數的提升。這種編排方式非常考驗讀者的整體把握能力,它不允許讀者跳躍性地閱讀某個章節而期待能完全獨立理解,因為新的理解往往建立在前一個層次的基礎之上。這套設計對於已經具備基礎背景知識的讀者而言,無疑是一場極為紮實的思維訓練;但對於尚未建立基本框架的新手,可能會感到路徑有些迂迴複雜,需要更多的耐心去適應這種非線性的知識建構方式。

评分

作者在引用與參照古籍的處理方式上,展現出極高的專業素養。書中對於那些耳熟能詳的經典段落,並非照單全收,而是會引出當代學術界對於該段落的不同解讀版本,然後透過比對,指出他自己傾向採信的觀點,這點非常令人激賞。這不單純是知識的轉述,更是一種學術的「辯證」。例如,在討論某個核心概念的演變路徑時,他能精準地從甲本的記載跳接到乙本的註釋,並將其與另一位思想家的見解串聯起來,形成一張綿密的學術網絡圖。不過,也因為這種高強度的學術對話,使得這本書的註釋量相當龐大,雖然大部分的輔助資料都處理得非常妥善,但對於初學者來說,如果沒有耐心頻繁地查閱書末的註腳,可能會漏失掉許多精彩的學術細節與考證成果,讀起來會少了一層味。

评分

如果以文學欣賞的角度來評判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它屬於典型「理趣盎然」而非「辭藻華麗」的類型。作者的文字筆觸是克制且精準的,每一個詞彙的選擇似乎都經過了最嚴格的篩選,力求表達的最大清晰度,幾乎沒有多餘的情感渲染或修飾性的形容詞。這種風格使得文本的知識密度極高,但也讓閱讀過程帶有一種持續的「精神集中」需求。我可以想像,作者在撰寫時,一定抱持著一種對知識的敬畏心,不願用浮誇的文字稀釋其重量。但這也意味著,當我們試圖在其中尋找優美的散文段落時,可能會感到些許的失落。它更像是一張精密繪製的地圖,忠實地標示出思想的走向和里程碑,而不是一幅浪漫的風景畫,適合在需要釐清概念時反覆參閱,而非睡前放鬆時隨意翻閱。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設計,嗯,說實話,給人一種很「學術」的感覺。封面色彩偏向沉穩的深藍與米白,字體選用偏傳統的宋體,沒有太多花俏的視覺元素,讓讀者一上手就知道這不是一本輕鬆的閒書。內頁紙質選得不錯,觸感扎實,雖然墨色略微偏淡,但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還算舒適。不過,裝幀的工藝上似乎有些小地方可以再精進,比如書脊的膠合處,在翻開特定章節時,會感覺到一點點「緊繃感」,可能需要稍微「馴服」一下才能完全攤平閱讀。從書籍本身的物理呈現來看,編者似乎很注重知識的「嚴謹度」與「傳承感」,試圖營造出一種穿越時空、與先賢對話的氛圍。對於習慣精裝大部頭的讀者來說,這種風格可能會感到親切,但對於追求輕便閱讀體驗的年輕讀者來說,可能會覺得這本書「有點重」。總之,它是一件紮實的知識載體,外觀設計傳達出對文本內容的尊重,而非譁眾取寵的視覺行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