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哲學隅論

先秦哲學隅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蕭振聲
圖書標籤:
  • 先秦哲學
  • 哲學史
  • 中國哲學
  • 思想史
  • 學術史
  • 文化史
  • 曆史哲學
  • 諸子百傢
  • 傳統文化
  • 哲學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先秦時代是中國哲學最為輝煌的時代。其時百氏蜂起,學派林立,異論競呈,辯說自由,作為中國哲學的發端,素有「百傢爭鳴」的美譽。本書以儒、道、墨、法、名、陰陽六傢為主軸,評介先秦哲學傢對宇宙本質、政治走嚮、人性善惡、思辯推理等問題的論辯與看法。
書名:先秦哲學隅論 內容簡介 《先秦哲學隅論》是一部深入探討先秦時期中國思想脈絡的學術專著。本書並非旨在全麵梳理先秦諸子百傢的宏大敘事,而是聚焦於在主流思想體係之外,那些被長期忽視、或僅在特定語境下被提及的“邊緣”思想流派與觀念的細緻考察。本書的視角是“隅論”,即從側翼、角落審視這一思想高峰期的多元性與復雜性。 全書共分為六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力求構建一個更為立體、去中心化的先秦哲學圖景。 第一部分:先秦思想的“暗流”:隱逸與犬儒的辯證 本部分著重分析瞭在儒傢“兼濟天下”和道傢“逍遙物外”之間搖擺的,那些選擇主動“退隱”的知識群體。我們不僅重述瞭莊子的超脫,更深入挖掘瞭伯夷、叔齊的“不食周粟”背後所蘊含的政治倫理睏境,以及早期墨傢“非樂”思想中,反對奢靡生活方式的社會經濟根源。 伯夷叔齊的“剛愎”與“義”的變遷: 考察瞭他們在春鞦末期所代錶的,對新舊交替時代的一種激進的倫理抵抗。他們的行為並非簡單的固執,而是對“德治”標準下降的無聲抗議。 早期道傢群體中的“避世”策略: 區分瞭莊子式的哲學思辨與那些更偏嚮於實際社會避險的隱士群體。分析瞭在戰亂中,隱居作為一種生存策略如何逐漸被理論化。 第二部分:刑名之學的結構性解析:從“物”到“法”的理性建構 刑名之學常被簡化為法傢的工具論,但本書試圖揭示其在邏輯學和語言哲學上的貢獻。我們細緻梳理瞭鄧析、桓團等人的思想片段,將其置於先秦邏輯辯論的語境中考察。 “名”與“實”的本體論探究: 鄧析關於“竹青”與“竹白”的論述,被視為對概念固著性的早期批判。這超越瞭單純的權術需要,觸及瞭語言的指稱功能及其局限性。 邏輯悖論在政治實踐中的應用: 分析瞭名傢如何利用“是/非”的相對性來解構既有的權力話語,這種解構主義思潮的局限性在於其對社會秩序的潛在破壞力。 第三部分:農傢思想的經濟倫理:土地與勞動的“聖人”觀 農傢(非指後世的耕讀派,而是指《呂氏春鞦》等文獻中反映的注重農業生産實踐的思潮)在先秦思想史上常被邊緣化。本部分嘗試重建農傢的核心價值體係,將其視為一種與儒傢、道傢並行的,以物質生産為基礎的社會組織理論。 “耕戰”思想的早期形態: 考察瞭在各國爭霸背景下,對農業生産效率的極端重視如何催生齣一種以“時令”和“地利”為核心的政治哲學。 “食”與“德”的關係重估: 農傢強調“足食”是“修德”的前提,這與儒傢強調先有仁德纔能帶來富足的邏輯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本書認為,農傢提供瞭一種更具物質基礎的社會治理模型。 第四部分:陰陽五行學說的哲學化:鄒衍體係的譜係學考察 雖然陰陽五行最終融入瞭方術和醫學,但在鄒衍的時代,它代錶瞭一種試圖整閤宇宙論、曆史學和政治學的“大一統”哲學嘗試。本書專注於還原其哲學思辨的嚴謹性,而非其應用層麵的神秘化。 “五德終始”的曆史哲學: 鄒衍的理論不僅是對曆史的劃分,更是一種對“天命”轉移的結構性解釋。我們分析瞭這種解釋模式如何影響瞭秦漢的朝代更迭敘事。 “象數”與“義理”的張力: 探討瞭在這一學說中,自然規律(象數)如何被用來論證人文政治的閤理性(義理),以及這種論證的內在邏輯漏洞。 第五部分:儒傢內部的“異端”與“溫和派”:孔門弟子的思想分野 將儒傢視為鐵闆一塊是常見的誤區。本部分聚焦於那些在早期儒傢思想光譜中占據特定位置的非主流弟子,以及那些在《論語》中呈現齣明顯張力的觀點。 子貢的“利”與“義”: 深入分析瞭子貢作為商人的身份,如何在維護周禮的同時,積極參與社會經濟活動,挑戰瞭某些弟子對“為仁”的狹隘理解。 曾參與子遊的教化模式差異: 對比瞭曾子強調孝道和內省的“慎獨”之路,與子遊在武城推行“禮樂教化”的實踐性、社會化路徑,揭示瞭儒傢早期在實踐層麵上的路綫分歧。 第六部分:思想的“迴聲”與“遺失的文本”的重建嘗試 本部分的落腳點在於方法論:如何通過零星的引文、他人的批判,來想象那些失傳的先秦哲學文本可能包含的內容。本書采用文本互證和曆史情境分析法,對一些關鍵的“失語”現象進行審慎的推測。 對“百傢爭鳴”的“未竟之言”的想象: 探討瞭在秦火和漢代獨尊儒術的過程中,哪些議題被徹底壓製,以及這些議題在後世思想中的隱秘迴響。 結論:先秦哲學的動態平衡: 總結指齣,先秦思想的生命力恰恰在於其內部不斷的張力、矛盾和非主流聲音的共存。正是這些“隅論”,構成瞭先秦思想光輝的復雜底色。 本書適閤對先秦思想史有一定基礎,並希望深入探究其多元性和邊緣性議題的學者、研究生及資深愛好者閱讀。它提供瞭一種反思主流敘事、重構思想現場的獨特視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蕭振聲


  一九七九年齣生於香港。國立臺灣大學哲學係學士、碩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博士,現任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係副教授,研究興趣以先秦思想特別是儒、道兩傢為主。著有《老子之人性論與無名思想》一書,在學術期刊和學術捨議發錶論文多篇。

圖書目錄

導言 先秦哲學的興起 1

第一章 儒傢哲學 7
一 概說 7
二 孔子哲學 9
(一)孔子的生平 9
(二)孔子的仁學 10
(三)孔子的「仁」與「親」、「義」、「禮」諸觀念之關係 25
(四)孔子的人性論 33
(五)孔子的正名主義 40
三 孟子哲學 46
(一)孟子的生平 46
(二)孟子性善論的幾組重要觀念 46
(三)孟子、告子的人性論辯 53
(四)孟子的正名思想 66
四 荀子哲學 68
(一)荀子的生平 68
(二)荀子的性惡論 69
(三)荀子的天論 87
(四)荀子的正名主義 92

第二章 道傢哲學 107
一 概說 107
二 老子哲學 110
(一)老子其人其書之關係 110
(二)宇宙本原論 114
(三)政治觀念 118
(四)倫理思想 123
(五)語言哲學 126
三 莊子哲學 130
(一)莊子的生平 130
(二)「氣化」的形上學 131
(三)「齊物」的知識論 136
(四)「因是」的倫理學 138
(五)「無情」的人性觀 141
四 黃老之學 143
(一)黃老之學的背景 143
(二)《黃帝四經》 151
(三)《管子》 157

第三章 墨傢哲學 165
一 概說 165
二 墨子哲學 166
(一)墨子的生平 166
(二)「務為治」之學說:兼愛、尚同、尚賢 168
(三)「清廟遺緒」之學說:天誌、明鬼 183
(四)「用夏政」之學說:節用、非命 189

第四章 法傢哲學 195
一 概說 195
二 商鞅的法治主義 196
(一)商鞅的生平 197
(二)法的重要性 198
(三)立法的要件 199
(四)刑法與仁義的關係 202
三 申不害的術治主義 204
(一)申不害的生平 204
(二)術之二型 205
(三)法、勢之思想 209
四 慎到的勢治主義 210
(一)慎到的生平 211
(二)重勢說 212
(三)法治論 214
(四)因循觀 216
五 韓非哲學 218
(一)韓非的生平 218
(二)法術勢之統閤 219
(三)歷史觀 224
(四)人性論 226

第五章 名傢哲學 231
一 概說 231
二 惠施之「閤同異」思想 232
(一)惠施的生平 232
(二)「歷物十事」中的「閤同異」思想 233
三 公孫龍之「離堅白」思想 236
(一)公孫龍的生平 236
(二)〈堅白論〉、〈白馬論〉中的「離堅白」思想 237
四 《墨辯》中的名傢哲學 241
(一)語言的分類 242
(二)推理形式的分類 245
(三)對戰國諸子辯說的批判 251

第六章 陰陽傢哲學 257
一 概說 257
二 《呂氏春鞦》中《十二紀》的「月令說」 259
三 騶衍的「符應」思想 262
(一)騶衍的生平 262
(二)騶衍的「終始五德」說 263

第七章 兩漢史傢對先秦哲學的分類與命名 267
一 概說 267
二 司馬談的〈論六傢要旨〉 267
(一)司馬談的「六傢說」 268
(二)對「六傢說」的檢討 279
三 班固的《漢書.藝文誌.諸子略》 289
(一)班固的「十傢說」 28
(二)對「十傢說」的檢討 299

餘話 漢代哲學的特質 307
一 流派的更替 307
二 學術的整理 309
三 儒學的變型 312

參考文獻 315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閱讀這本關於早期思想的著作時,我特別留意到作者在處理那些源遠流長、脈絡複雜的概念時,所採用的論述邏輯與行文節奏。首先,作者似乎非常擅長在宏觀的時代背景與微觀的文本細節之間來迴穿梭。當他闡述某個學派的核心義理時,不會隻是單純地羅列名言,而是會巧妙地嵌入當時的社會結構或政治情勢作為註腳,讓抽象的哲學命題瞬間有瞭著力點,讀起來就不容易「飄」掉。然而,這種深度挖掘也帶來瞭一個挑戰:部分段落的句子結構稍嫌冗長,常常需要迴頭重讀好幾次纔能徹底消化其間細微的轉摺和假設。這對習慣快節奏、追求結論的讀者來說,可能會構成閱讀障礙。但換個角度想,或許這正是為瞭逼迫我們放慢腳步,像古人一樣,在字裡行間去揣摩作者的「弦外之音」吧。整體的論證過程是層層遞進的,顯露齣作者深厚的學養和縝密的思考架構。

评分

如果以文學欣賞的角度來評判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它屬於典型「理趣盎然」而非「辭藻華麗」的類型。作者的文字筆觸是剋製且精準的,每一個詞彙的選擇似乎都經過瞭最嚴格的篩選,力求錶達的最大清晰度,幾乎沒有多餘的情感渲染或修飾性的形容詞。這種風格使得文本的知識密度極高,但也讓閱讀過程帶有一種持續的「精神集中」需求。我可以想像,作者在撰寫時,一定抱持著一種對知識的敬畏心,不願用浮誇的文字稀釋其重量。但這也意味著,當我們試圖在其中尋找優美的散文段落時,可能會感到些許的失落。它更像是一張精密繪製的地圖,忠實地標示齣思想的走嚮和裏程碑,而不是一幅浪漫的風景畫,適閤在需要釐清概念時反覆參閱,而非睡前放鬆時隨意翻閱。

评分

這本書在結構安排上,呈現齣一種獨特的「螺鏇上升」的敘事趨勢。它並非按照時間軸線,或者單純按照學派來劃分章節,而是似乎以某個核心的哲學母題為中心,由淺入深地不斷迴繞、擴展。每一章節的開頭看似重複瞭前一章的某些基本定義,但隨著內容推進,會突然導入一個全新的歷史文獻或概念層次進行對照與深化,使得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對該母題的理解得到瞭幾何級數的提升。這種編排方式非常考驗讀者的整體把握能力,它不允許讀者跳躍性地閱讀某個章節而期待能完全獨立理解,因為新的理解往往建立在前一個層次的基礎之上。這套設計對於已經具備基礎背景知識的讀者而言,無疑是一場極為紮實的思維訓練;但對於尚未建立基本框架的新手,可能會感到路徑有些迂迴複雜,需要更多的耐心去適應這種非線性的知識建構方式。

评分

作者在引用與參照古籍的處理方式上,展現齣極高的專業素養。書中對於那些耳熟能詳的經典段落,並非照單全收,而是會引齣當代學術界對於該段落的不同解讀版本,然後透過比對,指齣他自己傾嚮採信的觀點,這點非常令人激賞。這不單純是知識的轉述,更是一種學術的「辯證」。例如,在討論某個核心概念的演變路徑時,他能精準地從甲本的記載跳接到乙本的註釋,並將其與另一位思想傢的見解串聯起來,形成一張綿密的學術網絡圖。不過,也因為這種高強度的學術對話,使得這本書的註釋量相當龐大,雖然大部分的輔助資料都處理得非常妥善,但對於初學者來說,如果沒有耐心頻繁地查閱書末的註腳,可能會漏失掉許多精彩的學術細節與考證成果,讀起來會少瞭一層味。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設計,嗯,說實話,給人一種很「學術」的感覺。封麵色彩偏嚮沉穩的深藍與米白,字體選用偏傳統的宋體,沒有太多花俏的視覺元素,讓讀者一上手就知道這不是一本輕鬆的閒書。內頁紙質選得不錯,觸感紮實,雖然墨色略微偏淡,但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還算舒適。不過,裝幀的工藝上似乎有些小地方可以再精進,比如書脊的膠閤處,在翻開特定章節時,會感覺到一點點「緊繃感」,可能需要稍微「馴服」一下纔能完全攤平閱讀。從書籍本身的物理呈現來看,編者似乎很注重知識的「嚴謹度」與「傳承感」,試圖營造齣一種穿越時空、與先賢對話的氛圍。對於習慣精裝大部頭的讀者來說,這種風格可能會感到親切,但對於追求輕便閱讀體驗的年輕讀者來說,可能會覺得這本書「有點重」。總之,它是一件紮實的知識載體,外觀設計傳達齣對文本內容的尊重,而非譁眾取寵的視覺行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