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發現者,培根論知識與學習:科學界的哥倫布×法律界之喉舌,17世紀英國經驗哲學家

真理的發現者,培根論知識與學習:科學界的哥倫布×法律界之喉舌,17世紀英國經驗哲學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燁
图书标签:
  • 培根
  • 经验主义
  • 知识论
  • 科学哲学
  • 17世纪哲学
  • 英国哲学
  • 学习
  • 方法论
  • 科学史
  • 法律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培根:「讀書不是為了更會辯論,也不是要盲目服從權威,更不是為了找話題;而是為了培養判斷能力,審慎地辨別事情的輕重對錯。」
 
  一生跌宕起伏的經驗論哲學家、17世紀最偉大的英國人之一,
  重視知識的力量×肯定實驗的重要性×引領新科學的發展
  ——影響深遠、具備務實精神的科學之光培根!
 
  眾所皆知,在近代西方哲學史上,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是近代兩大重要的思想陣營。近代的經驗主義發端於英國,慢慢形成了經驗主義學術傳統。英國的經驗主義有幾位重要的哲學家,其中培根和霍布斯被認為是英國經驗主義的開創性人物。
 
  培根等早期經驗主義者並不太熱衷於建立宏大的思想體系,著重於經驗的研究和科學實驗,這正好顯示出經驗主義哲學家務實的一面,而培根當然是開創了這個風氣的重要人物。
 
  【從掌璽大臣到階下囚】
  1561年,法蘭西斯.培根出生。貴族出身的他,從小就才華出眾,時常出入宮廷。早在孩提時代,他就被伊莉莎白女王稱為「我的小掌璽大臣」。
 
  而後他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神學、形上學、邏輯等等,他的努力及野心,終使他加官進爵,於1617年出任掌璽大臣。隔年,他擔任詹姆士一世手下的大法官。
 
  晚年,他被國會指控收賄,遭到罷免。後雖得到國王赦免,但生活困乏,於是閉門潛心著述。為了做實驗,培根染上風寒,最終與世長辭。
 
  培根死後,亨利.沃登爵士為他題寫了墓誌銘,讚美他為「科學之光」、「法律之舌」。
 
  【培根論人生、人性之奧妙】
  〈論愛情〉:「舞台上的愛情往往比生活中的愛怨悲歡更值得觀賞。因為在舞台上,愛情是喜劇的素材,有些還是悲劇的素材,而在生活中,愛情卻總是招惹是非,有時簡直就像一個妖婦,有時則像一位復仇女神。」
 
  〈論友情〉:「凡是與朋友分享歡樂的人,都會感到樂上加樂;凡是向朋友傾訴憂愁的人,都會感到愁不再愁。」
 
  〈論財富〉:「不要信任那些看上去蔑視財富的人,他們蔑視財富是因為他們無法得到財富。」
 
  〈論死亡〉:「與其視死亡為恐怖,倒不如採取一種宗教性的虔誠,冷靜地看待死亡——將之視為人生必不可免的歸宿,以及對塵世罪孽的贖還。」
 
  【培根如何看待人的黑暗面?】
  〈論怒氣〉:「要徹底平息怒氣,那不過是斯多噶派的狂妄之言。還是神諭講得好:『有氣不妨發出來,只要不犯罪,也不可終日含怒。』」
 
  〈論報復〉:「報復行為展現的是一種以武力解決的野蠻公道。」
 
  〈論自私〉:「人應當理智地區分私利之心與公共的利益。在為自己的利益考慮的時候,不要損害他人的利益,特別是不可危害君主與國家的利益。」
 
  〈論嫉妒〉:「一個人如果自身沒有優點,往往就會嫉妒別人的優點。」
 
本書特色
 
  本書介紹培根的生平及其重要文章,深度解析培根的哲學思想,幫助讀者理解17世紀的英國經驗主義思潮,並且更進一步地熱愛思考、熱愛哲學。
沉思在时间的迷宫:中世纪晚期至文艺复兴早期欧洲思想图景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一个思想光谱的过渡时期——从中世纪晚期(约14世纪)至文艺复兴早期(约15世纪末)欧洲知识界的复杂面貌。我们不关注新兴的经验主义哲学,而是聚焦于仍在强大影响力下运作的经院哲学体系的衰微、人文主义思潮的勃兴及其早期形态,以及技术革新对知识传播和思维方式产生的微妙影响。 第一部分:经院哲学的黄昏与知识的断裂 本部分将详尽考察托马斯·阿奎那的综合体系在14世纪所遭遇的系统性危机。我们将分析奥卡姆的“如无必要,勿增实体”(lex parsimoniae)原则如何被极端化,导致对形而上学实体及其论证的普遍质疑,从而削弱了经院哲学的综合能力。重点研究如下方面: 唯名论与实在论的冲突升级: 探讨邓斯·司各脱和奥卡姆学派在普遍概念的地位上的争论如何渗透到神学和逻辑学领域,使得知识的确定性基础摇摇欲坠。我们将分析这一哲学转向对教会权威解释体系的潜在破坏。 “双重真理”的隐性影响: 虽然并非所有学者都明确采纳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对信仰与理性真理的严格区分,但我们关注的是,学术界在处理启示真理与纯粹理性推导之间的张力时,采取了哪些新的、有时是保守的路径来维护教义的完整性,并观察这些路径如何阻碍了对自然世界的系统性探究。 大学的专业化与僵化: 分析巴黎、牛津等地大学内部的教学实践。在新的哲学质疑面前,教学内容如何日益固化于既有的文本注释(commentaries)之中,而非鼓励原创性的、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这种专业化在特定领域(如医学和民法)取得了进展,但在整体哲学观上却趋于保守。 第二部分:人文主义的萌芽与古典的复苏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是欧洲思想史上一次重大的转向,但早期的发展是渐进的、带有强烈的古典“复古”色彩,而非立竿见影的科学革命预兆。本章将聚焦于人文主义者对“人文学科”(studia humanitatis)的重新定义。 对修辞学与道德哲学的推崇: 探讨彼特拉克、薄伽丘等早期思想家如何从西塞罗、李维等人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强调清晰、优雅的拉丁文表达,并回归至对个体德行(virtus)和公民责任的关注。这是一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晦涩语言的审美和伦理上的反动。 文本批判的兴起: 详细分析洛伦佐·瓦拉对《君士坦丁的赠礼》的文本批判实践。这一实践展示了早期人文主义者如何运用历史学和语言学工具来审视和挑战被奉为圭臬的“传统”,预示着一种对经验证据和历史语境的重视,尽管其目标主要在于道德和政治的净化,而非自然科学的建构。 希腊语的再发现与局限: 考察拜占庭学者流亡西方带来的希腊语文献(如柏拉图著作的重新引入)。分析这些文本是如何在西方思想界引起波澜,但同时,由于缺乏系统性的学术训练和对柏拉图主义的深度理解,其影响在早期主要停留在哲学思辨和文学创作层面,并未立即转化为新的自然哲学框架。 第三部分:技术革新与知识传播的静默革命 在思想领域激烈的辩论与古典的追寻之外,我们必须关注技术进步如何为后来的知识爆炸奠定物质基础。本章重点探讨印刷术出现前后的知识生态。 抄写与知识的稀缺性: 考察中世纪晚期修道院和早期大学图书馆的藏书情况。知识的获取成本高昂,复制错误累积,这限制了不同地区学者之间的对话效率,使得思想的修正和普及变得极其缓慢。 印刷术的早期影响(15世纪下半叶): 尽管古登堡的发明发生在文艺复兴盛期之前,但其早期应用(如对古代经典和宗教文本的标准化印刷)已经开始改变知识的物质形态。我们将分析,在培根时代到来之前,印刷术如何初步打破了知识垄断,但同时也固定了某些文本的权威性,使得对权威文本的质疑变得更为困难,因为它拥有了更坚固的物质载体。 航海技术与世界观的边缘松动: 简要回顾地理大发现的早期进展(如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的探索)。这些实地观察虽然尚未系统化地挑战托勒密宇宙观,但它们在欧洲精英阶层中播下了关于地理知识不确定性和传统地理学权威性的怀疑种子。 结论:在怀疑与复古之间张望的欧洲 本书的收尾将总结这一时期思想的内在矛盾:一方面,学者们沉溺于对古典黄金时代的追溯,试图通过回归古代的语言和伦理来弥补经院哲学的失灵;另一方面,新出现的哲学怀疑论和技术变革的微光,正悄然侵蚀着他们所珍视的权威结构。这是一个“旧秩序”尚未彻底崩塌,而“新秩序”尚未清晰成型的时代,充满了对过去美化的怀旧情绪和对未来未知的隐约不安。我们描绘的,是一个在经院逻辑的重压下,人文精神缓慢破土,等待着如培根那样的思想巨人,用全新的方法论将其彻底解放的复杂图景。

著者信息

編、譯者簡介
 
劉燁
 
  專職編者。
 
王君孺
 
  哲學系畢業。平時熱愛思考及討論社會議題,於個人網站發表過多篇哲學科普文章。

图书目录

序言
論真理
論死亡
論報復
論逆境
論掩飾
論親情
論婚姻與獨身
論嫉妒
論愛情
論權位
論勇敢
論仁慈
論貴族
論反叛
論無神
論迷信
論旅行
論進言
論時機
論狡猾
論自私
論革新
論小聰明
論友情
論消費
論養生
論猜疑
論言談
論財富
論預言
論野心
論人的天性
論習慣
論幸運
論老年與青年
論美德
論殘疾
論談判
論隨從與友人
論學習
論禮貌
論稱讚
論虛榮
論榮譽
論怒氣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25487
  • 規格:平裝 / 232頁 / 14.8 x 21 x 1.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序言
 
  培根(西元一五六一至一六二六年),英國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
 
  古往今來,關於人生,關於生命,有許多著名的論斷,而培根關於人生的論述對人類產生的影響最為深遠。他第一個提出「知識就是力量」。
 
  培根的一生是追求知識的一生,也是追求權力的一生。身兼哲學家、文學家、法官與政治家的培根,其思想複雜多變。
 
  本書主要萃取了培根一生著述的精華,包括培根對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以及人與自然等各方面的看法。從〈論真理〉、〈論死亡〉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愛哲學的培根;從〈論權位〉、〈論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衷於政治、深諳官場運作的培根;從〈論愛情〉、〈論友情〉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從〈論逆境〉、〈論殘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從〈論狡猾〉、〈論言談〉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工於心計、老於世故的培根。
 
  本書將鎔鑄培根哲學智慧與人生經驗的結晶,將他通達人世的智慧,以平實流暢的文字展現給讀者。全書文筆優美,語言凝練,寓意深刻。你可以將它當作生活交友的教科書,亦可以將視為混跡官場的厚黑學。借用培根的一句話:「有些書可淺嘗輒止,有些書可囫圇吞食,有些書則須細嚼慢嚥,充分消化。」本書雖談不上字字珠璣,但也稱得上琳瑯滿目,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值得細嚼慢嚥;至於好壞,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劉燁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這本書時,原本還擔心內容會太過艱澀,畢竟「經驗哲學家」這個詞聽起來就讓人頭皮發麻。沒想到,作者的敘事風格竟然如此貼近讀者,像是有一位博學的朋友在身邊,娓娓道來這位法學巨擘的傳奇一生。書中對於培根在法律界的影響力著墨甚深,這點讓身為非哲學科班出身的我,感到格外親切和受用。原來這位被譽為「科學之父」的大人物,在英格蘭的司法體系中也扮演了關鍵的改革者角色,他如何運用其哲學思辨來規範司法程序、追求更清晰的法律條文和證據標準,這部分的論述極為精采。那種將純粹的理性思維應用於實際社會運作的過程,展現了培根思想的實用價值。讀到這一段,我常常會聯想到現今社會對「證據」和「程序正義」的強調,更能體會到培根超前的眼光。作者不只在講述「他做了什麼」,更著墨於「他為什麼要這麼做」,這種探究動機和時代背景的寫法,讓人物形象更加立體,不再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哲學符號,而是一位真正推動歷史前進的實幹家。

评分

如果說市面上很多關於哲學家的書,是從概念出發,將人生故事當作輔助材料,那麼這本《真理的發現者》則是反其道而行。作者從培根波瀾壯闊的人生軌跡——從伊莉莎白一世的宮廷到詹姆士一世的朝野,從顯赫的政治生涯到晚年的學術沉潛——切入,將其哲學體系的建立,視為一種人生閱歷的總結與昇華。這種「以生命見證思想」的敘事策略,極大地增強了閱讀的代入感。尤其是在描述培根晚年被捲入政治醜聞,幾乎失去所有政治地位時,書中細膩地刻畫了他如何將所有的精力投注於《新工具》的最後修訂,那種即使身陷囹圄,思想依然不肯被禁錮的堅韌,讀來令人動容。這本書讓人深切感受到,偉大的思想往往是與極端的生命體驗緊密交織在一起的,哲學不是象牙塔裡的空談,而是面對現實困境時最強大的武器。對於想了解偉大靈魂是如何淬鍊出來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素材。

评分

這本書的格局實在是太大了,讓人讀了忍不住拍案叫絕!它不只是一本學術性的探討,簡直就像是搭乘時光機回到那個風雲變幻的十七世紀,親眼見證弗蘭西斯·培根這位「科學界的哥倫布」如何用他那顛覆性的思維,一點一滴地鑿開中世紀的迷霧。作者在梳理培根思想的脈絡時,展現了驚人的細膩度,從他早年對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吸收,到後來系統性地提出「新工具」的論述,每一步都分析得入木三分。特別是對於培根「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名言背後的深層意涵,書中給出了解讀,這可不是簡單的口號,而是奠定現代科學方法論的基石。書中對於培根如何批判亞里斯多德的舊有邏輯,並提出觀察、實驗、歸納的實證路徑,那種論證的層次感,讓我覺得,讀完這本書,對「什麼是真正的知識」這個老問題,都有了全新的體會。那種從古典思維到現代科學的轉型期,在作者的筆下栩栩如生,我彷彿能聞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為了爭取思想自由所付出的努力與代價。這本著作的學術含量毋庸置疑,但敘事手法卻又極富魅力,絕非冷冰冰的教科書可比擬。

评分

這本書在處理培根對於「偶像」的批判時,簡直是一場心靈的深度洗禮。作者並沒有將培根的「四假象論」束之高閣,而是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剝開我們日常生活中受到的認知偏誤和文化枷鎖。像是「市場的偶像」(語言的誤用)、「劇場的偶像」(盲從既有學說),這些概念在書中被賦予了當代意義,讓我忍不住反思自己在社群媒體上接收資訊的方式,以及跟人溝通時是不是也常常陷入「語言的陷阱」。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是這本書最迷人的地方。更令人激賞的是,作者在闡述培根的學術貢獻時,總是能巧妙地穿插當時的社會氛圍和學術辯論,讓讀者理解,培根的每一步革新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與其時代的挑戰和對手緊密相連的。這不僅僅是歷史的描述,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清晰思考」的實戰手冊。閱讀的過程中,我有好幾次停下來,望著窗外,細細品味自己是否也正被某種「偶像」所蒙蔽,可見其震撼力之深遠。

评分

這本著作最讓我佩服的是它在處理培根思想的局限性時,那種客觀而又深具洞察力的筆法。許多讚頌培根的書籍,往往會過度美化其經驗主義,避開其論述中的矛盾之處,但這本書處理得非常平衡。作者並沒有回避培根對於純粹數學和形上學的輕視,以及他那帶有一絲「實用主義」色彩的知識觀,可能會帶來的潛在問題。例如,當知識的追求過於導向實用和控制自然時,是否會忽略了人類精神世界的其他面向?作者並沒有給出簡單的答案,而是將這個辯證的空間留給了讀者自己去思考,這才是真正成熟的學術論述。它既讓你對培根的開創性工作心生敬意,同時也能讓你警惕任何一種「萬能公式」可能帶來的盲點。這種不偏不倚,既肯定了其「哥倫布」的發現精神,也點出了「喉舌」可能面臨的倫理困境的寫法,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越了一般的傳記或單純的哲學導讀,成為一本引人深思的知識地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