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文化的變與不變
雪漠
從2016年2月開始講解《道德經》,到2020年5月講完第八十一章,《道德經》的五韆言,我講瞭將近四年半。按目前的情況來看,整個「老子的心事」係列,也許會有一百多萬字,比《佛陀的智慧》還要龐大。
有時,我也會追問自己,花這麼大的力氣講解《道德經》,修訂「老子的心事」係列,到底值不值得?有多少人有耐性看完這麼厚重的一套書,而不會「望洋興歎」呢?我不知道。我甚至不知道有多少人能讀完《佛陀的智慧》《大師的秘密》和《娑薩朗》,但我還是把它們寫瞭齣來。日後,我也會繼續講下去,繼續寫下去。因為,中華文明史上實在有太多寶貝,它們所承載的智慧,無論對當下還是後世,都有重大的意義和價值。但直到現在,它們都沒有被很好地挖掘齣來,幾乎跟當下人的生活脫節瞭。
雖然也有一些學者在關注它們,但學者對它們的挖掘,往往側重於學術層麵,對於它們的實踐性和當下性,學者的研究一般不會很深。當然,他們會在哲學層麵受到影響,但中國文化最寶貴的並不是哲學,如果單純從哲學入手學習中國文化,就很難真正地窺其堂奧。因為,中國文化的哲學是跟方法論緊密結閤的,它更多地是在錶述實踐之後進入的生命境界,也就是從凡夫升華為智者後所持有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這不僅僅是一個學術話題,更是一種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它所展示的,是人在實現生命升華後的真實生命狀態。用老子的話來說,就是得道者的境界,這種境界,體現於生活的方方麵麵,也體現於言行舉止、所思所想,它不但能作用於人們的生活,也能作用於人們的心靈。也就是說,它能從最根本的層麵幫助人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中國傳統文化的齣現,不僅僅是為瞭迴答人們的疑問,也是為瞭解決實際問題,例如怎麼待人處事,怎麼處理傢庭關係,怎麼教育孩子,怎麼養生,怎麼麵對死亡,怎麼消解對衰老、疾病和死亡的恐懼等等。對這些問題,儒釋道等文化有各自的說法和側重點。其中,儒傢文化更注重經世緻用,佛道文化則更加注重大道的本體,這也是佛道文化所獨有的文化基因,兩韆多年來,一直沒有改變。對佛道文化經典的解讀,也必然具有這個特點,假如不具備這個特點,不注重大道本體,就說明解讀者並沒有真正地進入佛道文化,其解讀,也不能代錶真正的佛道文化。這是佛道文化的根本。老祖宗有雲:【天不變,道亦不變。」
但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也一直在變,因為時代人心一直在變,如果不想與時代脫節,不想遠辦當下的人心,優秀傳統文化的呈現形態和相關錶述就必須隨之改變。一些文化的傳承者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始終食占不化,即使不能為現代人所接受和理解,也不改初衷。於是,他們所承蔽的文化就漸著淡齣時代的舞颱,淡齣世界的舞颱,被歷史靡封。古往今來,許多文化就是這樣消失的,包括印度的佛教文化。
早年的印度文化總是淡化時間概念,像佛經中老說「一時」,比如「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補國」等等,始終不給齣具體的時間,就是因為印度傳統文化不在乎具體時間。我們的學者總說西元前多少年,西元多少年,整個中國歷史就是用時間和朝代等概念構建起來的,但印度入心裏沒有這些概念。在他們的文化中,很多東西都是不變的。所以,印度幾韆年前怎麼樣,幾韆年後可能大體上還是那樣,很難有翻天覆地的變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種姓製度。從兩韆多年前的婆羅門教時期開始,種姓製度就在印度社會佔據瞭極其重要的地位。幾韆年來,印度人一直被分為五個等級:第一是婆羅門;第二是刹帝利;第三是吠捨;第四是首陀羅;第五是達利特,這類人也叫「不可接觸者」,是印度地位最低賺,生活最悲慘,命運最不可能得到改變的一個群體,據說有上億人。雖然這個製度早就被法律給廢除瞭,但很多人的觀念並沒有改變,就像很多印度人仍然歧視女性,印度女性的命運仍然很悲慘一樣,種姓觀念早已是印度人血液裏的東西,即使備受抨擊,也很難改變。
中國文化不是這樣,每逢時代改變,人心改變,或吸納瞭新的營養,中國文化就會齣現相應的改變,或是形成一種新的文化,這是中國文化的特點。中國佛教文化的齣現,就源於中國文化的這一特點。所以,中國佛教文化雖然有著印度佛教文化的基因,卻跟印度佛教文化不一樣,印度佛教文化更像是它的種子,這顆種子在中國文化的土壤中發芽開花,最後結齣的果實,就是中國佛教文化。這個果實跟種子有關係,卻又是獨立於種子的另一個生命變種,因為它同時還承載著土壤賦予它的很多信息。所有文化傳入中國之後,都會經歷這樣的一個過程,然後形成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新文化。換句話說,中國文化的土壤有一種瞭不起的包容性,它可以接納各種不同的文化,也可以從各種不同的文化中汲取營養,結齣自己獨有的文化果實。這種包容性,是中國文化的獨特基因。印度佛教文化早已在本土消亡,而中國佛教文化卻能在中國大地上傳承至今,就歸功於這種獨特的基因。
因為這種基因的存在,中國文化總會吸納時代的營養,在新的時代呈現齣新的形態——當然,這種形態也跟錶述它們的人有關。比如,道傢文化在我的讀者們心中的呈現,肯定跟我對《道德經》的解讀有關係,因為他們是從我這裏瞭解道傢文化,瞭解老子和《道德經》的。但我的錶述一定能傳達道傢文化的精髓,因為我不但是佛道文化的研究者,也是佛道文化的實踐者,我對佛道文化所有的錶述,都是建立在二三十年的實踐基礎上的真實體悟,這是我跟很多學者不一樣的地方。而且,熟悉我的讀者都知道,我不喜歡用艱深的語言去寫作,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在跟讀者們聊天,所以,我的錶述一定是通俗易懂的。在我看來,傳播文化就要打碎一切的溝通障礙,尤其是語言上的障礙。這也是佛陀之所以不讓比丘們用梵文傳法,規定他們一定要用巴利文傳法的原因。這個時代很忙,我們實在沒必要在語言上建立門檻,讓一些讀者因為不熟悉語言,而放棄一種充滿瞭智慧的文化。
2019年10月18日,在德國法蘭剋福書展上,我跟德國著名潢學傢顧彬有過一個對話。顔彬先生認為,在過去的幾韆年中,《道德經》的傳播有四個路段:第一個階段,是帝王傅播,《道德經》是帝王之學;第二個階段是貴族傳播,《道德經》成為費族們的偏愛;第三個階段是學者傳播,《道德經》成為各代學者研究的對象,多訓話考據;第四個階段,是大跟傳播,以雪漠的《老子的心事》為代錶,《道德經》開始跟大眾的日常生活建立瞭聯繫。顧彬先生說,雪漠不光是一個作傢,同時也是一個哲學傢。
讚過「老子的心事」係列的朋友都知道,我對《道德經》的解讀與一般學者不一樣,一般學者更關注字麵的意思,我卻更注重老子的本體智慧。因此,我雖然也會解釋字麵意思,但很簡短,不會像別人那樣長篇大論地說。我的長篇大論,往往隻會用來講那些隱在文字背後的話,也就是老子當年想說卻沒有直接說齣的話,以及歷史對老子智慧的印證,和老子智慧的當代妙用。說得更簡單一點,就是老子想通過這些文字傳達甚麼信息,《道德經》為甚麼能流傳韆年,它對現代人有甚麼指導意義。
一定要明白,讀老子的書是為瞭學習老子的智慧和行為,如果讀瞭半天,隻知道字麵意思,對智慧層麵的內容卻不知所雲,或不能妙用,讀老子的書就沒有意義瞭一一當然,學習任何文化都是這樣,都必須把它的精髓變成自己的生命程序,讓它對生命產生作用,否則學習的意義就不大瞭,學瞭也會忘掉,就像忘掉上學時背下的那些數學公式一樣。
要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颱電腦,不同的文化就是讓電腦發揮作用的程序,有些程序是係統程序,對電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有些程序是輔助程序,能豐富電腦的妙用,它們都很重要。過多的程序容易讓係統崩潰,電腦死機,但如果連係統程序都沒有安裝好,一開機就藍屏,進入不瞭係統,那麼電腦也沒用瞭。有些電腦甚至安裝瞭很多病毒程序,一運行就會自動刪除和汙染健康的程序,破壞有用的文檔,把整颱電腦——甚至整個網絡裏所有的電腦——弄得無法正常運作,這樣就更糟糕瞭。所以,我們在學習《道德經》之前,要弄清楚老子編的這套程序對我們有甚麼用,我們為甚麼要安裝它,然後好好地用它,讓它作用於我們的生命。
在眾多的中國文化經典中,《道德經》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存在,因為它既重道又重術,並且在兩方麵都做到瞭極緻。因此,中國的歷代帝王都很重視《道德經》,把它當成瞭必讀之書,不但自己學習,也要求太子學習。從一些帝王的治國方針中,我們也確實可以看到老子智慧的影子,如漢文帝、漠景帝、唐太宗等。但更多的帝王,在乎的也許是老子的謀略,而不是無為之治的智慧。雖然老子的謀略也很厲害,但這部份內容需要大道智慧的支撐,如果沒有大道智慧的支撐,是很難閤道的。對這些謀略的理解和運用就會流於浮淺,不能得其精髓,這也是大部份皇帝即便學瞭《道德經》,也沒有實現大治的原因。所以,我們在學習老子智慧的時候,首先要學習的,就是大道的本體智慧,以及能夠承載大道本體智慧的行為,也就是老子所說的德。而這兩方麵內容,正是整個「老子的心事」係列的重點。
在本書中,我依然會將這一重點貫徹到底,但本書還有另外一個重點——中華無死智慧。中國人響往永恆和不朽。無死智慧是中國文化中非常具有價值的內容,也是中華智慧的集中體現。為瞭把這部份內容講透,我幾乎用去瞭本書三分之一的篇幅,而且我不但調解瞭《道德經》中蘊藏的無死智慧,也講解瞭佛傢的無死智慧,以及《西遊記》中暗藏的無死智慧,等等。很多人也許不知道,《西遊記》並不單純是一本小說,書中談到的一些內容,其實隱藏著秘密,但很多從電視劇瞭解《西遊記》的人,都會錯過這部份費貴的信息。所以,中國文化經典中不乏實貝,乏的是能期發現和解讀的人。這也是我寫瞭這麼多書,講瞭這麼多深,留仍在名魯和滿擺的原因。在運衷,我暫且不故太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移步到正文部份,進行閱讀。
希望我的滿解能為中國傳統文化打開一扇窗,點亮一盞您,讓曾經不瞭解它的人能發現它的存在,也希望讀者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啟迪。如果不止於此,大傢還能依照書中的方法去做,或是以書中方法為契機,進入實踐之門,那麼我的書就更是沒有白寫瞭。
在此,祝福每一位讀者,願大傢都能讀得開心,有所收穫,福慧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