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新繹【全三冊】

周易新繹【全三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宏一
图书标签:
  • 周易
  • 易经
  • 传统文化
  • 哲学
  • 文化
  • 预测
  • 命理
  • 古籍
  • 经典
  • 玄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易道廣大,無所不包」
  一部凝聚古人哲學思想和生活智慧的經典鉅作
 
  《周易》,五經之一。相傳原是上古流傳下來的占筮用書,後來經過周文王的演繹和孔子的闡釋,才成為傳統文化中一部重要的經書,是修身齊家乃至治國施政的參考,更是儒門子弟的必讀經典。據說孔子及其儒門後學,曾陸續為它寫了解釋內容體例及各種疑義的文字,後人統稱為《易傳》。
 
  很多人以為讀《周易》可以卜吉凶、測命運,明白人生的究竟,所以都對它有興趣。但因為流傳已久,又沾上一些迷信的色彩,語言文字以及思想觀念亦因古今之變、南北之異而產生了許多隔閡,對現代讀者來說,了解《周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對《易經》有完整的認識,宜從易學史入手。【通論編】正是從易學史的觀點,有系統地梳理《周易》的起源與演變、在哲學思想史上的意義,並參考古今學者的重要論著,分析說明歷代易學的流變及其所衍生的一些問題,層次井然、條理分明,使讀者更能親近這部古奧難懂的典籍。
 
  《易傳》的產生,本來就是用來解「經」的。它的詮釋包括《周易》的思想內涵、八卦的性質及功能、易象的產生及推演等等。歷來對經、傳分合多有歧義,國學大師吳宏一教授以為,經傳合讀比較能夠了解經文的意義與旨趣,又可省去翻檢對照的麻煩,便於學《易》。【經傳編】即以經傳合編的方式說解《周易》,注釋簡明精確,直譯淺白通順,新繹兼採眾說,對初學者而言》,最方便也最容易入門。
史海拾遗:中华文明的宏大叙事 导语: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著作,如同璀璨的灯塔,照亮了后世探索的道路。它们或许不涉及玄奥的卜筮之学,不聚焦于阴阳五行的精微辩证,却以其磅礴的气势、深邃的思想,勾勒出中华民族从远古到近代的精神脉络与社会变迁。本套《史海拾遗》汇集了三部跨越不同历史时期的重量级著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立体的历史视野,探寻文明演进的底层逻辑。 --- 第一卷:大漠孤烟——《汉书·西域传》详注与解读 主题聚焦: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帝国边疆治理的智慧 本书并非单纯的文本复述,而是对《汉书·西域传》进行深度挖掘与注释的学术专著。它将读者带回汉武盛世,聚焦于张骞凿空西域的历史节点。 核心内容剖析: 一、地理环境的重构与民族迁徙轨迹: 本书的第一部分,通过比对现代地理信息与古代文献记载,对楼兰、匈奴、大宛等西域诸国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进行了详尽的复原。它细致分析了绿洲文明的兴衰与水源的紧密关系,揭示了古代贸易路线选择的自然基础。特别关注了塔里木盆地南北道的水系变迁对沿途城邦命运的影响。 二、政治博弈与朝贡体系的构建: 《西域传》记载了汉朝对西域各国采取的“和亲”、“军事威慑”与“物质补偿”相结合的复杂外交策略。本书深入剖析了这些政策背后的权力结构逻辑。例如,通过对“侍者”、“质子”制度的研究,阐释了古代帝国如何利用文化渗透与人质交换来维持遥远边疆的稳定。书中对“匈奴”这一强大对手的军事组织结构、内部矛盾,以及汉朝如何利用其内部裂痕达到“分而治之”的效果,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三、物产交流与文化碰撞的深层影响: 丝绸之路的意义远超商品贸易本身。本书详细列举了西域传入的良马、汗血宝马的培育技术、葡萄、苜蓿等农作物的引进,以及佛教、祆教等外来宗教的早期传入痕迹。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这些物种和思想如何反向影响了汉代中原社会的风俗习惯、饮食结构乃至艺术审美。例如,对汉代画像砖中出现的胡人形象及其服饰的考据,提供了珍贵的视觉史料。 四、史料批判与后世影响: 本卷的学术价值在于其严谨的史料批判态度。对于《西域传》中可能存在的夸张与误传,作者参考了更晚近的考古发现(如吐鲁番文书、敦煌壁画)进行交叉印证,修正了传统解读中的一些偏差。结语部分总结了西域治理经验对后世唐宋两代边疆政策的深远启示。 --- 第二卷:庙堂之高:明清之际的官僚生态与士人抗争 主题聚焦:晚期王朝的权力制衡、文官集团的兴衰与思想的自觉 本书聚焦于明代中后期至清代前期的关键历史断层,以官僚群体的日常运作和士人阶层的思想转向为切入点,展现了一个庞大帝国在面对内部腐化与外部挑战时的复杂反应。 核心内容剖析: 一、内阁制度与宦官势力的权力角力: 本书详细描绘了明代中后期内阁首辅与司礼监太监之间的微妙平衡关系。通过对朱批奏折的抽样分析,揭示了决策流程如何被权力寻租所扭曲。例如,对“票拟”、“批红”制度演变的研究,直观地展现了皇帝权力如何下移又在关键时刻被重新集中的过程。 二、清初“文字狱”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针对清代康雍乾盛世之下的文化高压政策,本书采取了社会心理学和社会人类学的视角。它不仅仅记录了冤案本身,更深入分析了告密机制的运行逻辑、士人自我审查的程度,以及这种高压如何迫使知识分子将“经世致用”的抱负转向了“考据学”和“乾嘉朴学”等内敛的研究领域。书中对顾炎武、黄宗羲等思想家的“明遗民”身份的探讨,尤其深刻。 三、地方治理的困境与“胥吏”生态: 不同于聚焦于中央权力斗争的传统史学,本书将目光投向了地方基层。通过对地方志、乡约制度的考察,本书揭示了明清时期“流官”与“本土士绅”之间的复杂互动。特别关注了“胥吏”(即低级文官和衙役)这一庞大群体的生存状态、灰色收入来源以及他们对政策执行效率的实际影响,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晚期王朝“次级权力”图景。 四、海防与漕运的经济命脉: 本书的经济史部分,着重分析了明代中后期白银货币化带来的冲击,以及漕运系统在支撑京畿运转中的脆弱性。书中对东南沿海的倭寇问题并非简单地归结于海盗,而是将其置于明朝海禁政策、地方军备松弛和国际贸易格局变化的复杂背景下进行剖析。 --- 第三卷:文脉流长:中国古代典籍的整理与学术流派的演变 主题聚焦:古代文献的保护、流传及其背后蕴含的方法论革命 本书是一部关于文献学、目录学和学术史的通论,旨在梳理自先秦至清末,中华典籍如何被保存、被解读,以及不同时代学者如何构建知识体系的历程。 核心内容剖析: 一、先秦至魏晋:竹简木牍到纸张的媒介革命: 本卷首先探讨了书写材料的演变对思想传播速度和准确性的影响。对战国竹简的发现及其对早期文献(如《尚书》、《诗经》)文本校勘的意义,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书中对汉代“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争进行了方法论层面的梳理,指出这不仅是文字之争,更是对“正统”解释权力的争夺。 二、唐宋变革:雕版印刷与学术的平民化: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是知识普及的关键节点。本书详细分析了宋代官刻本(如《四库全书》的前身)的规范化对学术标准化的贡献。同时,对宋代理学思潮如何利用新兴的传播技术,将原本局限于精英阶层的哲学探讨推向更广泛的士大夫群体,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清代学术的“三鼎足”:考据、义理与乾嘉学派的兴盛: 这是本书的重中之重。作者清晰地界定了清代学问的三大流派: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实学”对前代空谈的批判;以朱熹学派为代表的“义理”对心性的坚守;以及以戴震、阎若璩为代表的“乾嘉考据学”如何通过对版本、训诂的精细打磨,重建了文献的可靠性。书中特别强调了这种对“真伪”的执着,是古代学者对知识负责态度的体现。 四、古代藏书楼的建筑与管理智慧: 书籍的保护是一门学问。本书介绍了古代大型藏书楼(如天一阁、文渊阁)在防火、防蛀、防潮方面的建筑设计精妙之处,并结合古代藏书的目录制度(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编撰原则),展示了古代知识体系的宏观规划能力。 --- 结语: 这三部著作,分别从边疆治理的宏观实践、王朝中后期的社会病理以及知识传承的方法论三个维度,共同构建了一幅宏大而精微的中华文明图景。它们不追求对单一哲学的阐释,而是立足于广阔的历史现场,以严谨的考据和深刻的洞察力,呈现出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应对挑战、自我修正与文明延续的磅礴史诗。阅读它们,如同手握历史的刻度尺,丈量我们走过的每一步足迹。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宏一
 
  臺灣高雄人,一九四三年生。臺大中文研究所博士班畢業,國家文學博士。曾任臺大中文系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主任、中正大學籌備處顧問、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學中文講座教授、北京大學人文基金高級訪問學者;曾主編教育部國立編譯館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並擔任臺、港、大陸等地多種學術期刊之編審顧問;曾獲美國學術交流基金會資助,赴美訪問一年,並曾擔任新加坡教育部海外華文顧問;曾獲臺灣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教育部詩教獎、國家文藝獎(文學理論類),香港研究資助局多次研究資助等。
 
  已出版《清代詩學初探》、《清代詞學四論》、《清代文學批評論集》、《詩經與楚辭》、《白話詩經》、《先秦文學導讀》、《儀禮鄉飲酒禮儀節簡釋》、《中國文學鑑賞(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品)》、《讀古文,想問題》、《溫庭筠菩薩蠻詞研究》、《作文課十五講》、《從閱讀到寫作》、《詩經新繹》全集、人生三書之《論語新繹》、《老子新繹》、《六祖壇經新繹》,以及漢字學之《漢字從頭說起》、《許慎及其說文解字》等專書三、四十種,學術論文約百篇。除研究中國文學及古代文獻外,也從事新文藝創作,出版過《回首》、《微波集》、《波外》、《合唱》、《留些好的給別人》等詩文集,作品曾被選入臺灣、韓國、馬來西亞等地語文教科書。

图书目录

【通論編】
自序 
第一章 《周易》有廣狹二義
第二章 《周易》的名義
第三章 從「人更三聖,世歷三古」談起
第四章 孔子與《易傳》
第五章 孔子六傳而至漢初田何的問題
第六章 漢初《周易》經傳的傳承
第七章 《易》學的古義與新潮(上)
第八章 《易》學的古義與新潮(下)
第九章 《易》學的流派與分期(上)
第十章 《易》學的流派與分期(下)
第十一章 《周易》的讀法(上)
第十二章 《周易》的讀法(下)
第十三章 《周易》的基本結構與常用術語
第十四章 筮占的程序與方法
 
附錄:《周易》歷代人物年里著作簡表
參考書目舉要 

【經傳編】
壹、卷首

卷頭語:先讀「十翼」的五篇
繫辭上傳
繫辭下傳
說卦傳
序卦傳
雜卦傳
 
貳、上經  
1.  乾卦
2.  坤卦
3.  屯卦
4.  蒙卦
5.  需卦
6.   訟卦
7.   師卦
8.   比卦
9.   小畜卦
10.  履卦
11.  泰卦
12.  否卦
13.  同人卦
14.  大有卦
15.  謙卦
16.  豫卦
17.  隨卦
18.  蠱卦
19.  臨卦
20.  觀卦
21.  噬嗑卦
22.  賁卦
23.  剝卦
24.  復卦
25.  無妄卦
26.  大畜卦
27.  頤卦
28.  大過卦
29.  坎卦
30.  離卦

參、【下經】
31.  咸卦
32.  恆卦
33.  遁卦
34.  大壯卦
35.  晉卦
36.  明夷卦
37.  家人卦
38.  睽卦
39.  蹇卦
40.  解卦
41.  損卦
42.  益卦
43.  夬卦
44.  姤卦
45.  萃卦
46.  升卦
47.  困卦
48.  井卦
49.  革卦
50.  鼎卦
51.  震卦
52.  艮卦
53.  漸卦
54.  歸妹卦
55.  豐卦
56.  旅卦
57.  巽卦
58.  兌卦
59.  渙卦
60.  節卦
61.  中孚卦
62.  小過卦
63.  既濟卦
64.  未濟卦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297000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1272頁 / 17 x 23 x 6.4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一九八八年我編選《先秦文學導讀》四冊時,曾選〈乾卦〉為例,解說《周易》一書的體例,並寫了一篇解題的短文。開頭幾段是這樣寫的:
 
  《周易》,五經之一。它相傳原是上古流傳下來的占筮用書,後來經過周文王的整理和孔子的演繹,才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部重要的經書。
 
  《易》含有簡易、變易、不易三層意思。據說《易經》原有三個系統,分別是《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前二者都是周朝以前流傳的易學,早已失傳了,現在只剩下《周易》,就是大家所說的《易經》,簡稱《易》。
 
  《周易》包括經、傳兩個部分。經的部分是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由八卦兩兩重疊而成的。《周易.繫辭傳下》說: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這是說八卦為包犧(伏羲)氏所畫。但演八卦為六十四卦的人,則眾說紛紜,一般人多以為文王。據屈萬里老師的〈易卦源於龜卜考〉一文考證,八卦和六十四卦應當都成於西周初年,「乃周人仿殷人龜卜之習而為之」,是否文王所演,則不得而知。《周易》的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六爻。卦有卦辭,爻有爻辭。在排列次序上,每卦先列卦形,其次是卦名、卦辭。每爻也是先列爻題,次列爻辭。以上是屬於經的部分。
 
  《周易》傳的部分,包括彖上、彖下、象上、象下、繫辭上、繫辭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等七種十篇,通稱「十翼」,都是解說「經」的文字。歷來相傳這是孔子所作。但據近人考證,「十翼」並非一人一時之作,而是陸續推演寫成的,大部分是戰國時代的作品。
 
  《易》是六藝之本,也是中國學術的淵源所在,它雖然原是占筮之書,但其中像有些爻辭頗類似古代歌謠,有些卦辭爻辭保存了古代史實,對於我們研讀文史或進德修業,都有很多的幫助。
 
  二
 
  二○一七年我的「人生三書」,包括《論語新繹》、《老子新繹》、《六祖壇經新繹》,由台北遠流出版公司出版,同時在台北、台中、高雄三地舉辦公開講座。第一次講座在台北華山文化園區舉辦時,有一位老先生問我:談人生何以不寫《易經新繹》?並且要我對所謂「十翼」發表自己的看法。當時我回答:茲事體大,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釋清楚,容我以後有機會再作說明。另外還有一位充滿書卷氣的年輕人,也問我讀《周易》,該讀哪些參考書?我的回答是:我學《周易》,讀的是戴君仁老師的《談易》和屈萬里老師的《易》學著作,另外還有一些大陸學者,像高亨、金景芳等人所寫的專書。講座完畢,遠流公司曾淑正女士雇車送我回家,我們談起那位老先生,都認為他博學多聞;談起那位年輕人,都認為他誠懇好學。曾女士還問我認不認識他們?我說:全都陌生,是第一次見面。對於他們的好學,我將有以回報,在不久的將來。
 
  在我心目中,那一老一少,不是兩個人,而是無數好學的公眾。這本《周易新繹》,就是我的回報。從一九八九年開始,我就常常鼓勵青年學者從事中國經學的研究工作;認為研究經學是為天下人做學問,既不是為名,也不是為利。我也深深以此自許。
 
  幾年來,這件事一直在我心中盤旋,也一直驅使我不斷的抽空閱讀有關的參考書。從大前年的春季開始起筆,幾乎每一天都用好幾個鐘頭在卦爻的譯注解析之中。即使在眼睛開刀住院及療養期間,也都口中「念念有詞」。記不得有多少個下午及夜晚,我在台大圖書館或益品書屋動筆寫作的時候,我一直這樣祈禱:希望眼睛沒事,讓我順利完成這本書。
 
  三
 
  寫這本書,除了回報愛讀中國古代經典的群眾之外,其實也有我的私心。
 
  我的老家在高雄大社。從明末清初由福建漳州南靖移民來台之後,我的祖先起初住在台南安平附近,後來搬到高雄大社,定居於此,已經四百年左右。代代相傳,家族宗親都住在一個村莊裡,比鄰而居,雞犬相聞,號稱「吳厝」。一直到我讀大學時,我所認識的四代宗親,仍然常在一起祭祖宴會。其中有個堂叔鄰居,名叫吳孟輝,輩份比我大,但年紀卻比我小。他的父母結婚時,我就是坐轎到山村迎親的花童。他的父母一直對我很照顧,他也從小就一直跟我常相往來。可是他不幸早死了。他的幼弟吳孟義,長得和他一模一樣,雖然年齡和我差距更大些,也很少見面,但每次相遇時,我總是如見「故人」,覺得特別親近。
 
  前幾年,有一次回老家「吳氏宗祠」祭拜時,堂弟吳三財安排我和他見面,想不到他竟然問我《易經》該怎麼讀,能不能寫一本有關《易經》的書。當時我的回答是:只怕能力不夠,寫不動。但不知為什麼,此事卻一直放在我心頭。在我撰寫此書的過程中,他的容貌和聲音,也一直是我持續不停寫作的動力之一。
 
  四
 
  《周易》是一本傳自周代講述占筮的古書。因為它講述占筮,很多人以為讀了它可以卜吉凶,測命運,可以明白人生的究竟,所以都對它有興趣。但也因為它流傳已久,又沾上一些迷信的色彩,語言文字以及思想觀念,都已因古今之變、南北之異而產生了許多隔閡,因此對現代讀者來說,讀《周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周易》該怎麼讀?我看過一本談《周易的自然哲學》的書,著者李零的建議是:先讀原書,次讀《易》學史,最後讀出土本。他說的原書,包括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李鼎祚《周易集解》,宋代程頤《周易程氏傳》、朱熹《周易本義》,清代惠棟《周易述》,以及近人楊樹達、尚秉和、高亨的一些著作;《易》學史包括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出土本則包括上博楚簡《周易》、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雙古堆漢簡《周易》以及李學勤的《周易溯源》等等。顯然他所建議的書目,是提供給讀者進一步探究時作為參考。
 
  他的建議是值得重視的。他所說的:「最基本的書,還是《易經》(按,指「古經」部分)、《易傳》」,這一點我完全同意,但對他所說的「很多書,只有為了研究易學史,才有必要讀」,則有不同的看法。
 
  我以為「史」者講的是通古今之變,既然要通古今之變,當然參考的資料越多越好。而且,我以為要對《易經》有完整的認識,正宜先從易學史入手。《周易》雖然是一部講占筮的古書,但它後來已經朝著「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方向發展,經、傳所包含的內容,絕非卜筮二字所能囊括,就像《四庫提要》所說:「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可以說是一部凝聚古人哲學思想和生活智慧的學術著作;而且《易》學本來就是講變通之道的,因此讀《周易》不從《易》學史入手,我期期以為不可。
 
  筆者以為《易》學史上有兩大流派,一為象數,一為義理,而想要真正讀懂《易經》,也正需象數、義理二者兼顧。否則不識治學之途徑,難以入門,遑論登堂入室?漢、宋《易》學之中,一些比較艱深、迄今尚有爭論的課題,也都要讓初學者有初步的認識,否則將來如何作進一步的探究?
 
  筆者的這本《周易新繹·通論編》,正是從《易》學史的觀點,參考古今學者的重要論著,分析說明歷代《易》學的流變及其所衍生的一些問題;另外一本《周易新繹.經傳編》則採筆者慣用的「新繹」形式,據通行本加以白話注解直譯而成。希望這兩本書對《周易》的讀者都能有些幫助,可以作為入門的基礎。
 
  五
 
  最後,還有幾句話,獻給聰明的讀者,你。
  李申、廖名春等人合撰的《周易經傳譯注》序中曾說:
 
  《易經》是部占卜書,並且是上層人物,或者說,就是天子、王室或者朝廷之上的人們所用的占卜書。後來,能夠運用《易經》進行占卜的,才擴大到諸侯,再後才及於一般士人。至於民眾,從《易經》成書至今,幾乎從來無人真正用《易經》進行過占卜。他們所能運用的,最多是由《易經》演繹而來的各種變種。
 
  這是值得參考的一種說法。我希望讀者在讀了《周易新繹》這本書之後,不要奢望它可以立即幫助你進行占卜,而只是把它當成一本重要的古代典籍。《易經》講「時」,有「時義」、「時用」之說,「時」是有時空限制的,用《易經》進行占卜的那個時空已經過去了,現在未必適用。而所謂易有「三義」,所謂簡易、變易、不易,對聰明的人來說,如果讀了此書之後,知道變通之道,可以從「變易」之中體會出「不易」的道理,那麼,《易經》就成為「簡易」之書了。如果沒有熟讀原典,不知變通,把一切的「變易」,都當成是「不易」,那麼《易》就不是「簡易」的了。
 
  聰明的,你,請先好好讀完通論和經傳本文。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這類經典,最怕的就是那種賣弄學問、故作高深的文字堆砌,搞得讀者讀完一頁還得回頭看三遍,然後還是覺得一頭霧水。所以,我對《周易新繹》的期望,是它能保有學術的嚴謹性,但表達方式一定要是「有溫度」的。我希望作者在闡述每一卦的義理時,能夠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案例,而不是空泛地談論什麼「君子」或「小人」。畢竟,我們現在的生活充滿了各種複雜的選擇,從職涯規劃到人際關係,哪裡不需要「占卜」智慧的指引?如果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輩,溫和地引導讀者去思考問題的核心,而不是直接給出標準答案,那它就真的成功了。尤其是在台灣這樣多元文化交融的環境下,大家對於傳統文化的尊重是肯定的,但同時也渴望看到一些能夠與當代社會對話的新觀點。如果這套書能做到「古為今用」,將周易的哲學深度轉化為日常的行動指南,那它的價值可就不是三冊書本那麼簡單了,簡直是無價之寶。

评分

讀過幾本關於易經的入門書後,我總覺得少了那麼一點「內功心法」。很多書光教你如何排卦、如何看解讀,但對於「如何培養那種洞察力」卻著墨不多。我希望《周易新繹》能更深入地探討修身養性的層面。畢竟,易經的核心精神還是指向個人德行的培養,如何透過理解自然的規律,來調整自己的心性,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如果這套書能提供具體的練習或心法,比如如何「觀象」——也就是如何透過日常的細微觀察來體悟大道的運行——那對我來說,將是極大的啟發。我特別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詮釋「謙」卦、「否」卦這些深刻的道德課題,是不是能提供一套更系統化的「易學修身法」。一套好的經典註釋,不該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應該是心靈的引導。如果這套書能做到這一點,它就不只是一套學術著作,而是一盞照亮人生道路的明燈。

评分

對於我這種偶爾會對未來感到焦慮的人來說,易經的穩定力量是難以取代的。它教導的是「變」,是理解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不變。因此,我非常關注這套《周易新繹》在處理「變易」這部分時所下的功夫。現代人最怕的就是停滯不前,我們不斷地在追求效率、追求改變,但往往忽略了在改變之前,需要先認識當下的自己和環境的盤根錯節。我期望這套書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分析框架,幫助讀者在面臨重大轉折點時,能夠冷靜地觀照全局,理解這個「變」是順應天時,還是逆勢而為。如果書中能針對現代社會的幾個熱門主題,如環保議題、科技倫理,或者兩岸關係,提供一些基於周易哲學的深度觀察,那就更棒了。那將會證明,這部流傳數千年的經典,在當今世界依然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指導價值,而不只是一堆古老的文字遊戲。

评分

這套《周易新繹》光是聽名字就覺得很有份量,雖然我手邊沒有實體書可以翻閱,但光是想像那種厚實的紙質和紮實的內容,就讓人忍不住要給個好評。書名裡的「新繹」兩個字,特別吸引我,畢竟《周易》這部經典,從古至今已經有太多不同的解讀,每一本解讀法都像是給老祖宗的智慧換上了一件新的衣服。我猜想,這套書的作者一定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加入了一些現代的視角,讓那些看起來很玄奧的卦象,能夠貼近我們現在的生活。特別是對於我們這些在科技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來說,如果能把那些晦澀的文字用更白話、更易懂的方式解釋出來,那真的會大大降低我們接觸這部經典的門檻。我個人很期待能看到作者如何處理那些關於陰陽、五行的辯證關係,是不是能提供一些新的工具,讓我們在面對人生抉擇時,不只是求個心安,更能從中找到一套清晰的邏輯思維。這感覺就像是拿到了一本全新的武功秘笈,只是這本秘笈教的不是如何打鬥,而是如何與天地、與自己和諧相處。

评分

想像一下,如果這套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也很有心思,那簡直是加分到爆表。雖然我沒看到實物,但我希望它不是那種傳統線裝、字體小到需要老花眼鏡才能看的版本。畢竟是「新繹」,就應該有新時代的樣子。也許在重點詞彙或卦爻辭的旁邊,會有貼心的註釋或圖解,幫助我們快速掌握核心概念。我特別好奇,作者對於象數派和義理派的觀點是如何整合的?周易的魅力就在於它的多層次解讀,有些人偏愛數字的精確對應,有些人則更著迷於文字背後的哲思意涵。一套優秀的「新繹」,應該是能讓兩派的讀者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舒適區,而不是只偏向其中一方,讓另一派的讀者感到疏離。如果能巧妙地在「數」與「理」之間架起一座堅固的橋樑,讓讀者在理解卦象結構的同時,也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生命智慧,那這套書絕對值得我放入書架最顯眼的位置,時常翻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