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新繹【全三冊】

周易新繹【全三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宏一
圖書標籤:
  • 周易
  • 易經
  • 傳統文化
  • 哲學
  • 文化
  • 預測
  • 命理
  • 古籍
  • 經典
  • 玄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易道廣大,無所不包」
  一部凝聚古人哲學思想和生活智慧的經典钜作
 
  《周易》,五經之一。相傳原是上古流傳下來的占筮用書,後來經過周文王的演繹和孔子的闡釋,纔成為傳統文化中一部重要的經書,是修身齊傢乃至治國施政的參考,更是儒門子弟的必讀經典。據說孔子及其儒門後學,曾陸續為它寫瞭解釋內容體例及各種疑義的文字,後人統稱為《易傳》。
 
  很多人以為讀《周易》可以蔔吉凶、測命運,明白人生的究竟,所以都對它有興趣。但因為流傳已久,又沾上一些迷信的色彩,語言文字以及思想觀念亦因古今之變、南北之異而產生瞭許多隔閡,對現代讀者來說,瞭解《周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對《易經》有完整的認識,宜從易學史入手。【通論編】正是從易學史的觀點,有係統地梳理《周易》的起源與演變、在哲學思想史上的意義,並參考古今學者的重要論著,分析說明歷代易學的流變及其所衍生的一些問題,層次井然、條理分明,使讀者更能親近這部古奧難懂的典籍。
 
  《易傳》的產生,本來就是用來解「經」的。它的詮釋包括《周易》的思想內涵、八卦的性質及功能、易象的產生及推演等等。歷來對經、傳分閤多有歧義,國學大師吳宏一教授以為,經傳閤讀比較能夠瞭解經文的意義與旨趣,又可省去翻檢對照的麻煩,便於學《易》。【經傳編】即以經傳閤編的方式說解《周易》,注釋簡明精確,直譯淺白通順,新繹兼採眾說,對初學者而言》,最方便也最容易入門。
史海拾遺:中華文明的宏大敘事 導語: 在浩瀚的中華文明長河中,總有那麼一些著作,如同璀璨的燈塔,照亮瞭後世探索的道路。它們或許不涉及玄奧的蔔筮之學,不聚焦於陰陽五行的精微辯證,卻以其磅礴的氣勢、深邃的思想,勾勒齣中華民族從遠古到近代的精神脈絡與社會變遷。本套《史海拾遺》匯集瞭三部跨越不同曆史時期的重量級著作,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立體的曆史視野,探尋文明演進的底層邏輯。 --- 第一捲:大漠孤煙——《漢書·西域傳》詳注與解讀 主題聚焦:絲綢之路的開闢與帝國邊疆治理的智慧 本書並非單純的文本復述,而是對《漢書·西域傳》進行深度挖掘與注釋的學術專著。它將讀者帶迴漢武盛世,聚焦於張騫鑿空西域的曆史節點。 核心內容剖析: 一、地理環境的重構與民族遷徙軌跡: 本書的第一部分,通過比對現代地理信息與古代文獻記載,對樓蘭、匈奴、大宛等西域諸國的地理位置、氣候特徵進行瞭詳盡的復原。它細緻分析瞭綠洲文明的興衰與水源的緊密關係,揭示瞭古代貿易路綫選擇的自然基礎。特彆關注瞭塔裏木盆地南北道的水係變遷對沿途城邦命運的影響。 二、政治博弈與朝貢體係的構建: 《西域傳》記載瞭漢朝對西域各國采取的“和親”、“軍事威懾”與“物質補償”相結閤的復雜外交策略。本書深入剖析瞭這些政策背後的權力結構邏輯。例如,通過對“侍者”、“質子”製度的研究,闡釋瞭古代帝國如何利用文化滲透與人質交換來維持遙遠邊疆的穩定。書中對“匈奴”這一強大對手的軍事組織結構、內部矛盾,以及漢朝如何利用其內部裂痕達到“分而治之”的效果,進行瞭細緻的梳理。 三、物産交流與文化碰撞的深層影響: 絲綢之路的意義遠超商品貿易本身。本書詳細列舉瞭西域傳入的良馬、汗血寶馬的培育技術、葡萄、苜蓿等農作物的引進,以及佛教、祆教等外來宗教的早期傳入痕跡。更重要的是,它探討瞭這些物種和思想如何反嚮影響瞭漢代中原社會的風俗習慣、飲食結構乃至藝術審美。例如,對漢代畫像磚中齣現的鬍人形象及其服飾的考據,提供瞭珍貴的視覺史料。 四、史料批判與後世影響: 本捲的學術價值在於其嚴謹的史料批判態度。對於《西域傳》中可能存在的誇張與誤傳,作者參考瞭更晚近的考古發現(如吐魯番文書、敦煌壁畫)進行交叉印證,修正瞭傳統解讀中的一些偏差。結語部分總結瞭西域治理經驗對後世唐宋兩代邊疆政策的深遠啓示。 --- 第二捲:廟堂之高:明清之際的官僚生態與士人抗爭 主題聚焦:晚期王朝的權力製衡、文官集團的興衰與思想的自覺 本書聚焦於明代中後期至清代前期的關鍵曆史斷層,以官僚群體的日常運作和士人階層的思想轉嚮為切入點,展現瞭一個龐大帝國在麵對內部腐化與外部挑戰時的復雜反應。 核心內容剖析: 一、內閣製度與宦官勢力的權力角力: 本書詳細描繪瞭明代中後期內閣首輔與司禮監太監之間的微妙平衡關係。通過對硃批奏摺的抽樣分析,揭示瞭決策流程如何被權力尋租所扭麯。例如,對“票擬”、“批紅”製度演變的研究,直觀地展現瞭皇帝權力如何下移又在關鍵時刻被重新集中的過程。 二、清初“文字獄”的社會心理學分析: 針對清代康雍乾盛世之下的文化高壓政策,本書采取瞭社會心理學和社會人類學的視角。它不僅僅記錄瞭冤案本身,更深入分析瞭告密機製的運行邏輯、士人自我審查的程度,以及這種高壓如何迫使知識分子將“經世緻用”的抱負轉嚮瞭“考據學”和“乾嘉樸學”等內斂的研究領域。書中對顧炎武、黃宗羲等思想傢的“明遺民”身份的探討,尤其深刻。 三、地方治理的睏境與“胥吏”生態: 不同於聚焦於中央權力鬥爭的傳統史學,本書將目光投嚮瞭地方基層。通過對地方誌、鄉約製度的考察,本書揭示瞭明清時期“流官”與“本土士紳”之間的復雜互動。特彆關注瞭“胥吏”(即低級文官和衙役)這一龐大群體的生存狀態、灰色收入來源以及他們對政策執行效率的實際影響,勾勒齣一幅生動的晚期王朝“次級權力”圖景。 四、海防與漕運的經濟命脈: 本書的經濟史部分,著重分析瞭明代中後期白銀貨幣化帶來的衝擊,以及漕運係統在支撐京畿運轉中的脆弱性。書中對東南沿海的倭寇問題並非簡單地歸結於海盜,而是將其置於明朝海禁政策、地方軍備鬆弛和國際貿易格局變化的復雜背景下進行剖析。 --- 第三捲:文脈流長:中國古代典籍的整理與學術流派的演變 主題聚焦:古代文獻的保護、流傳及其背後蘊含的方法論革命 本書是一部關於文獻學、目錄學和學術史的通論,旨在梳理自先秦至清末,中華典籍如何被保存、被解讀,以及不同時代學者如何構建知識體係的曆程。 核心內容剖析: 一、先秦至魏晉:竹簡木牘到紙張的媒介革命: 本捲首先探討瞭書寫材料的演變對思想傳播速度和準確性的影響。對戰國竹簡的發現及其對早期文獻(如《尚書》、《詩經》)文本校勘的意義,進行瞭詳細論述。同時,書中對漢代“今文經”與“古文經”之爭進行瞭方法論層麵的梳理,指齣這不僅是文字之爭,更是對“正統”解釋權力的爭奪。 二、唐宋變革:雕版印刷與學術的平民化: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是知識普及的關鍵節點。本書詳細分析瞭宋代官刻本(如《四庫全書》的前身)的規範化對學術標準化的貢獻。同時,對宋代理學思潮如何利用新興的傳播技術,將原本局限於精英階層的哲學探討推嚮更廣泛的士大夫群體,進行瞭深入研究。 三、清代學術的“三鼎足”:考據、義理與乾嘉學派的興盛: 這是本書的重中之重。作者清晰地界定瞭清代學問的三大流派:以顧炎武為代錶的“實學”對前代空談的批判;以硃熹學派為代錶的“義理”對心性的堅守;以及以戴震、閻若璩為代錶的“乾嘉考據學”如何通過對版本、訓詁的精細打磨,重建瞭文獻的可靠性。書中特彆強調瞭這種對“真僞”的執著,是古代學者對知識負責態度的體現。 四、古代藏書樓的建築與管理智慧: 書籍的保護是一門學問。本書介紹瞭古代大型藏書樓(如天一閣、文淵閣)在防火、防蛀、防潮方麵的建築設計精妙之處,並結閤古代藏書的目錄製度(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編撰原則),展示瞭古代知識體係的宏觀規劃能力。 --- 結語: 這三部著作,分彆從邊疆治理的宏觀實踐、王朝中後期的社會病理以及知識傳承的方法論三個維度,共同構建瞭一幅宏大而精微的中華文明圖景。它們不追求對單一哲學的闡釋,而是立足於廣闊的曆史現場,以嚴謹的考據和深刻的洞察力,呈現齣中華民族在曆史長河中不斷應對挑戰、自我修正與文明延續的磅礴史詩。閱讀它們,如同手握曆史的刻度尺,丈量我們走過的每一步足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宏一
 
  臺灣高雄人,一九四三年生。臺大中文研究所博士班畢業,國傢文學博士。曾任臺大中文係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主任、中正大學籌備處顧問、香港中文大學中文係講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學中文講座教授、北京大學人文基金高級訪問學者;曾主編教育部國立編譯館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並擔任臺、港、大陸等地多種學術期刊之編審顧問;曾獲美國學術交流基金會資助,赴美訪問一年,並曾擔任新加坡教育部海外華文顧問;曾獲臺灣國科會傑齣研究獎、教育部詩教獎、國傢文藝獎(文學理論類),香港研究資助局多次研究資助等。
 
  已齣版《清代詩學初探》、《清代詞學四論》、《清代文學批評論集》、《詩經與楚辭》、《白話詩經》、《先秦文學導讀》、《儀禮鄉飲酒禮儀節簡釋》、《中國文學鑑賞(唐詩、宋詞、元麯、明清小品)》、《讀古文,想問題》、《溫庭筠菩薩蠻詞研究》、《作文課十五講》、《從閱讀到寫作》、《詩經新繹》全集、人生三書之《論語新繹》、《老子新繹》、《六祖壇經新繹》,以及漢字學之《漢字從頭說起》、《許慎及其說文解字》等專書三、四十種,學術論文約百篇。除研究中國文學及古代文獻外,也從事新文藝創作,齣版過《迴首》、《微波集》、《波外》、《閤唱》、《留些好的給別人》等詩文集,作品曾被選入臺灣、韓國、馬來西亞等地語文教科書。

圖書目錄

【通論編】
自序 
第一章 《周易》有廣狹二義
第二章 《周易》的名義
第三章 從「人更三聖,世歷三古」談起
第四章 孔子與《易傳》
第五章 孔子六傳而至漢初田何的問題
第六章 漢初《周易》經傳的傳承
第七章 《易》學的古義與新潮(上)
第八章 《易》學的古義與新潮(下)
第九章 《易》學的流派與分期(上)
第十章 《易》學的流派與分期(下)
第十一章 《周易》的讀法(上)
第十二章 《周易》的讀法(下)
第十三章 《周易》的基本結構與常用術語
第十四章 筮占的程序與方法
 
附錄:《周易》歷代人物年裏著作簡錶
參考書目舉要 

【經傳編】
壹、捲首

捲頭語:先讀「十翼」的五篇
繫辭上傳
繫辭下傳
說卦傳
序卦傳
雜卦傳
 
貳、上經  
1.  乾卦
2.  坤卦
3.  屯卦
4.  濛卦
5.  需卦
6.   訟卦
7.   師卦
8.   比卦
9.   小畜卦
10.  履卦
11.  泰卦
12.  否卦
13.  同人卦
14.  大有卦
15.  謙卦
16.  豫卦
17.  隨卦
18.  蠱卦
19.  臨卦
20.  觀卦
21.  噬嗑卦
22.  賁卦
23.  剝卦
24.  復卦
25.  無妄卦
26.  大畜卦
27.  頤卦
28.  大過卦
29.  坎卦
30.  離卦

參、【下經】
31.  鹹卦
32.  恆卦
33.  遁卦
34.  大壯卦
35.  晉卦
36.  明夷卦
37.  傢人卦
38.  睽卦
39.  蹇卦
40.  解卦
41.  損卦
42.  益卦
43.  夬卦
44.  姤卦
45.  萃卦
46.  升卦
47.  睏卦
48.  井卦
49.  革卦
50.  鼎卦
51.  震卦
52.  艮卦
53.  漸卦
54.  歸妹卦
55.  豐卦
56.  旅卦
57.  巽卦
58.  兌卦
59.  渙卦
60.  節卦
61.  中孚卦
62.  小過卦
63.  既濟卦
64.  未濟卦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3297000
  • 叢書係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1272頁 / 17 x 23 x 6.4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一九八八年我編選《先秦文學導讀》四冊時,曾選〈乾卦〉為例,解說《周易》一書的體例,並寫瞭一篇解題的短文。開頭幾段是這樣寫的:
 
  《周易》,五經之一。它相傳原是上古流傳下來的占筮用書,後來經過周文王的整理和孔子的演繹,纔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部重要的經書。
 
  《易》含有簡易、變易、不易三層意思。據說《易經》原有三個係統,分別是《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前二者都是周朝以前流傳的易學,早已失傳瞭,現在隻剩下《周易》,就是大傢所說的《易經》,簡稱《易》。
 
  《周易》包括經、傳兩個部分。經的部分是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由八卦兩兩重疊而成的。《周易.繫辭傳下》說: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這是說八卦為包犧(伏羲)氏所畫。但演八卦為六十四卦的人,則眾說紛紜,一般人多以為文王。據屈萬裏老師的〈易卦源於龜蔔考〉一文考證,八卦和六十四卦應當都成於西周初年,「乃周人仿殷人龜蔔之習而為之」,是否文王所演,則不得而知。《周易》的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六爻。卦有卦辭,爻有爻辭。在排列次序上,每卦先列卦形,其次是卦名、卦辭。每爻也是先列爻題,次列爻辭。以上是屬於經的部分。
 
  《周易》傳的部分,包括彖上、彖下、象上、象下、繫辭上、繫辭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等七種十篇,通稱「十翼」,都是解說「經」的文字。歷來相傳這是孔子所作。但據近人考證,「十翼」並非一人一時之作,而是陸續推演寫成的,大部分是戰國時代的作品。
 
  《易》是六藝之本,也是中國學術的淵源所在,它雖然原是占筮之書,但其中像有些爻辭頗類似古代歌謠,有些卦辭爻辭保存瞭古代史實,對於我們研讀文史或進德修業,都有很多的幫助。
 
  二
 
  二○一七年我的「人生三書」,包括《論語新繹》、《老子新繹》、《六祖壇經新繹》,由颱北遠流齣版公司齣版,同時在颱北、颱中、高雄三地舉辦公開講座。第一次講座在颱北華山文化園區舉辦時,有一位老先生問我:談人生何以不寫《易經新繹》?並且要我對所謂「十翼」發錶自己的看法。當時我迴答:茲事體大,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釋清楚,容我以後有機會再作說明。另外還有一位充滿書捲氣的年輕人,也問我讀《周易》,該讀哪些參考書?我的迴答是:我學《周易》,讀的是戴君仁老師的《談易》和屈萬裏老師的《易》學著作,另外還有一些大陸學者,像高亨、金景芳等人所寫的專書。講座完畢,遠流公司曾淑正女士雇車送我迴傢,我們談起那位老先生,都認為他博學多聞;談起那位年輕人,都認為他誠懇好學。曾女士還問我認不認識他們?我說:全都陌生,是第一次見麵。對於他們的好學,我將有以迴報,在不久的將來。
 
  在我心目中,那一老一少,不是兩個人,而是無數好學的公眾。這本《周易新繹》,就是我的迴報。從一九八九年開始,我就常常鼓勵青年學者從事中國經學的研究工作;認為研究經學是為天下人做學問,既不是為名,也不是為利。我也深深以此自許。
 
  幾年來,這件事一直在我心中盤鏇,也一直驅使我不斷的抽空閱讀有關的參考書。從大前年的春季開始起筆,幾乎每一天都用好幾個鐘頭在卦爻的譯注解析之中。即使在眼睛開刀住院及療養期間,也都口中「念念有詞」。記不得有多少個下午及夜晚,我在颱大圖書館或益品書屋動筆寫作的時候,我一直這樣祈禱:希望眼睛沒事,讓我順利完成這本書。
 
  三
 
  寫這本書,除瞭迴報愛讀中國古代經典的群眾之外,其實也有我的私心。
 
  我的老傢在高雄大社。從明末清初由福建漳州南靖移民來颱之後,我的祖先起初住在颱南安平附近,後來搬到高雄大社,定居於此,已經四百年左右。代代相傳,傢族宗親都住在一個村莊裡,比鄰而居,雞犬相聞,號稱「吳厝」。一直到我讀大學時,我所認識的四代宗親,仍然常在一起祭祖宴會。其中有個堂叔鄰居,名叫吳孟輝,輩份比我大,但年紀卻比我小。他的父母結婚時,我就是坐轎到山村迎親的花童。他的父母一直對我很照顧,他也從小就一直跟我常相往來。可是他不幸早死瞭。他的幼弟吳孟義,長得和他一模一樣,雖然年齡和我差距更大些,也很少見麵,但每次相遇時,我總是如見「故人」,覺得特別親近。
 
  前幾年,有一次迴老傢「吳氏宗祠」祭拜時,堂弟吳三財安排我和他見麵,想不到他竟然問我《易經》該怎麼讀,能不能寫一本有關《易經》的書。當時我的迴答是:隻怕能力不夠,寫不動。但不知為什麼,此事卻一直放在我心頭。在我撰寫此書的過程中,他的容貌和聲音,也一直是我持續不停寫作的動力之一。
 
  四
 
  《周易》是一本傳自周代講述占筮的古書。因為它講述占筮,很多人以為讀瞭它可以蔔吉凶,測命運,可以明白人生的究竟,所以都對它有興趣。但也因為它流傳已久,又沾上一些迷信的色彩,語言文字以及思想觀念,都已因古今之變、南北之異而產生瞭許多隔閡,因此對現代讀者來說,讀《周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周易》該怎麼讀?我看過一本談《周易的自然哲學》的書,著者李零的建議是:先讀原書,次讀《易》學史,最後讀齣土本。他說的原書,包括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李鼎祚《周易集解》,宋代程頤《周易程氏傳》、硃熹《周易本義》,清代惠棟《周易述》,以及近人楊樹達、尚秉和、高亨的一些著作;《易》學史包括硃伯崑《易學哲學史》、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齣土本則包括上博楚簡《周易》、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雙古堆漢簡《周易》以及李學勤的《周易溯源》等等。顯然他所建議的書目,是提供給讀者進一步探究時作為參考。
 
  他的建議是值得重視的。他所說的:「最基本的書,還是《易經》(按,指「古經」部分)、《易傳》」,這一點我完全同意,但對他所說的「很多書,隻有為瞭研究易學史,纔有必要讀」,則有不同的看法。
 
  我以為「史」者講的是通古今之變,既然要通古今之變,當然參考的資料越多越好。而且,我以為要對《易經》有完整的認識,正宜先從易學史入手。《周易》雖然是一部講占筮的古書,但它後來已經朝著「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方嚮發展,經、傳所包含的內容,絕非蔔筮二字所能囊括,就像《四庫提要》所說:「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可以說是一部凝聚古人哲學思想和生活智慧的學術著作;而且《易》學本來就是講變通之道的,因此讀《周易》不從《易》學史入手,我期期以為不可。
 
  筆者以為《易》學史上有兩大流派,一為象數,一為義理,而想要真正讀懂《易經》,也正需象數、義理二者兼顧。否則不識治學之途徑,難以入門,遑論登堂入室?漢、宋《易》學之中,一些比較艱深、迄今尚有爭論的課題,也都要讓初學者有初步的認識,否則將來如何作進一步的探究?
 
  筆者的這本《周易新繹·通論編》,正是從《易》學史的觀點,參考古今學者的重要論著,分析說明歷代《易》學的流變及其所衍生的一些問題;另外一本《周易新繹.經傳編》則採筆者慣用的「新繹」形式,據通行本加以白話注解直譯而成。希望這兩本書對《周易》的讀者都能有些幫助,可以作為入門的基礎。
 
  五
 
  最後,還有幾句話,獻給聰明的讀者,你。
  李申、廖名春等人閤撰的《周易經傳譯注》序中曾說:
 
  《易經》是部占蔔書,並且是上層人物,或者說,就是天子、王室或者朝廷之上的人們所用的占蔔書。後來,能夠運用《易經》進行占蔔的,纔擴大到諸侯,再後纔及於一般士人。至於民眾,從《易經》成書至今,幾乎從來無人真正用《易經》進行過占蔔。他們所能運用的,最多是由《易經》演繹而來的各種變種。
 
  這是值得參考的一種說法。我希望讀者在讀瞭《周易新繹》這本書之後,不要奢望它可以立即幫助你進行占蔔,而隻是把它當成一本重要的古代典籍。《易經》講「時」,有「時義」、「時用」之說,「時」是有時空限製的,用《易經》進行占蔔的那個時空已經過去瞭,現在未必適用。而所謂易有「三義」,所謂簡易、變易、不易,對聰明的人來說,如果讀瞭此書之後,知道變通之道,可以從「變易」之中體會齣「不易」的道理,那麼,《易經》就成為「簡易」之書瞭。如果沒有熟讀原典,不知變通,把一切的「變易」,都當成是「不易」,那麼《易》就不是「簡易」的瞭。
 
  聰明的,你,請先好好讀完通論和經傳本文。

用戶評價

评分

對於我這種偶爾會對未來感到焦慮的人來說,易經的穩定力量是難以取代的。它教導的是「變」,是理解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不變。因此,我非常關注這套《周易新繹》在處理「變易」這部分時所下的功夫。現代人最怕的就是停滯不前,我們不斷地在追求效率、追求改變,但往往忽略瞭在改變之前,需要先認識當下的自己和環境的盤根錯節。我期望這套書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分析框架,幫助讀者在麵臨重大轉摺點時,能夠冷靜地觀照全局,理解這個「變」是順應天時,還是逆勢而為。如果書中能針對現代社會的幾個熱門主題,如環保議題、科技倫理,或者兩岸關係,提供一些基於周易哲學的深度觀察,那就更棒瞭。那將會證明,這部流傳數韆年的經典,在當今世界依然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指導價值,而不隻是一堆古老的文字遊戲。

评分

這套《周易新繹》光是聽名字就覺得很有份量,雖然我手邊沒有實體書可以翻閱,但光是想像那種厚實的紙質和紮實的內容,就讓人忍不住要給個好評。書名裡的「新繹」兩個字,特別吸引我,畢竟《周易》這部經典,從古至今已經有太多不同的解讀,每一本解讀法都像是給老祖宗的智慧換上瞭一件新的衣服。我猜想,這套書的作者一定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加入瞭一些現代的視角,讓那些看起來很玄奧的卦象,能夠貼近我們現在的生活。特別是對於我們這些在科技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來說,如果能把那些晦澀的文字用更白話、更易懂的方式解釋齣來,那真的會大大降低我們接觸這部經典的門檻。我個人很期待能看到作者如何處理那些關於陰陽、五行的辯證關係,是不是能提供一些新的工具,讓我們在麵對人生抉擇時,不隻是求個心安,更能從中找到一套清晰的邏輯思維。這感覺就像是拿到瞭一本全新的武功秘笈,隻是這本秘笈教的不是如何打鬥,而是如何與天地、與自己和諧相處。

评分

想像一下,如果這套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也很有心思,那簡直是加分到爆錶。雖然我沒看到實物,但我希望它不是那種傳統線裝、字體小到需要老花眼鏡纔能看的版本。畢竟是「新繹」,就應該有新時代的樣子。也許在重點詞彙或卦爻辭的旁邊,會有貼心的註釋或圖解,幫助我們快速掌握核心概念。我特別好奇,作者對於象數派和義理派的觀點是如何整閤的?周易的魅力就在於它的多層次解讀,有些人偏愛數字的精確對應,有些人則更著迷於文字背後的哲思意涵。一套優秀的「新繹」,應該是能讓兩派的讀者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舒適區,而不是隻偏嚮其中一方,讓另一派的讀者感到疏離。如果能巧妙地在「數」與「理」之間架起一座堅固的橋樑,讓讀者在理解卦象結構的同時,也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生命智慧,那這套書絕對值得我放入書架最顯眼的位置,時常翻閱。

评分

閱讀這類經典,最怕的就是那種賣弄學問、故作高深的文字堆砌,搞得讀者讀完一頁還得迴頭看三遍,然後還是覺得一頭霧水。所以,我對《周易新繹》的期望,是它能保有學術的嚴謹性,但錶達方式一定要是「有溫度」的。我希望作者在闡述每一卦的義理時,能夠結閤生活中的實際案例,而不是空泛地談論什麼「君子」或「小人」。畢竟,我們現在的生活充滿瞭各種複雜的選擇,從職涯規劃到人際關係,哪裡不需要「占蔔」智慧的指引?如果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輩,溫和地引導讀者去思考問題的核心,而不是直接給齣標準答案,那它就真的成功瞭。尤其是在颱灣這樣多元文化交融的環境下,大傢對於傳統文化的尊重是肯定的,但同時也渴望看到一些能夠與當代社會對話的新觀點。如果這套書能做到「古為今用」,將周易的哲學深度轉化為日常的行動指南,那它的價值可就不是三冊書本那麼簡單瞭,簡直是無價之寶。

评分

讀過幾本關於易經的入門書後,我總覺得少瞭那麼一點「內功心法」。很多書光教你如何排卦、如何看解讀,但對於「如何培養那種洞察力」卻著墨不多。我希望《周易新繹》能更深入地探討修身養性的層麵。畢竟,易經的核心精神還是指嚮個人德行的培養,如何透過理解自然的規律,來調整自己的心性,達到「與道閤一」的境界。如果這套書能提供具體的練習或心法,比如如何「觀象」——也就是如何透過日常的細微觀察來體悟大道的運行——那對我來說,將是極大的啟發。我特別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詮釋「謙」卦、「否」卦這些深刻的道德課題,是不是能提供一套更係統化的「易學修身法」。一套好的經典註釋,不該隻是知識的傳遞,更應該是心靈的引導。如果這套書能做到這一點,它就不隻是一套學術著作,而是一盞照亮人生道路的明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