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與政之間:周秦漢之際的孔子論述

道與政之間:周秦漢之際的孔子論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曉昀
圖書標籤:
  • 孔子
  • 儒傢思想
  • 先秦哲學
  • 政治哲學
  • 道傢
  • 春鞦戰國
  • 曆史哲學
  • 經學
  • 思想史
  • 周秦漢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孔子究竟是何等人物?周末以降,這個疑問成為重要的論述主題。褒、貶不必為真,背後卻各有用意。本書以西漢的尊孔論述為中心,探討政治轉型的大時代中,人們塑造孔子形象、地位的原因與目的。周秦漢之際,先有戰國諸子對理想政治的爭論,後有漢代皇帝與儒者對權力分配的角力。「孔子」由此被推至「道」與「政」之間,居中承載論辯兩方既競亦閤的互動。本書透過宏觀敘事與細緻分析,展現「孔子」如何在傳統政治與文化中成為一個特殊的象徵。(典範集成.思想5)

 
漢代儒學發展曆程與思想轉嚮研究 內容概要: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漢代思想史,特彆是儒學在國傢意識形態確立過程中的演變軌跡與內在張力。研究的重點不僅在於梳理董仲舒等大儒的思想體係,更著眼於儒學如何與秦代法傢遺風、黃老之學以及陰陽五術等多元思潮進行復雜的互動、融閤與分野。全書結構分為“導論:漢代思想圖景的重構”、“汲古:儒學在西漢初期的適應與生長”、“鼎盛:董仲舒天人感應論的結構與影響”、“分野:經學解釋權的爭奪與學派林立”、“轉型:由“天道”嚮“人倫”的重心偏移”以及“結語:東漢儒學的成熟與衰落”六個主要部分,力求勾勒齣一幅宏大而精微的漢代思想變遷圖景。 第一章:導論:漢代思想圖景的重構 本章首先界定瞭研究的範圍與方法。漢代(西漢至東漢)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思想由多元競爭走嚮一元獨尊的關鍵時期。我們認為,理解漢代儒學,必須跳齣僅僅關注“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錶麵現象,而需深入探究其背後的政治需求、社會結構變化以及思想資源的選擇性繼承。本章詳細梳理瞭秦代思想的遺産——法傢思想的實用主義精神、黃老之學的治國方略,以及戰國遺留下來的陰陽五行宇宙觀,指齣儒學並非憑空崛起,而是通過對這些既有資源的吸收與改造,纔得以嵌入帝國統治的話語體係中。研究方法上,本書側重文本細讀與曆史語境的結閤,強調思想的“社會功能性”而非純粹的哲學性。 第二章:汲古:儒學在西漢初期的適應與生長 西漢初年,統治者急需一種既能穩定人心、又能服務於中央集權的學說。早期(如文景之治時期),儒學並未占據主導地位,黃老思想仍有影響力。本章重點分析瞭早期儒者如賈誼、叔孫通等如何嘗試將儒傢倫理與秦漢的郡縣製、中央集權結構進行對接。這一階段的儒學,錶現齣極強的實用性與妥協性,其目標是“經世緻用”,而非深究孔子思想的本義。我們考察瞭儒學如何藉鑒道傢的“無為而治”的修養論,以求得在政治高壓下的生存空間,並為後來的主體化奠定基礎。 第三章:鼎盛:董仲舒天人感應論的結構與影響 董仲舒是漢代儒學的集大成者,也是其思想體係發生質變的關鍵人物。本章將重點解析“天人感應”理論的復雜構成。這並非簡單的自然哲學,而是一個精心構建的政治神學體係:天道通過災異嚮君主發齣警告,君主必須遵循仁義之道,否則將招緻災禍。這一理論成功地將儒傢的道德約束力轉化為具有超驗力量的政治工具,極大地提升瞭儒學的地位。我們詳細辨析瞭董仲舒如何巧妙地將陰陽五行學說(原本是樸素的自然觀)納入到儒傢的政治倫理框架中,使其成為維護君主專製的理論基石。同時,我們也討論瞭這一理論在賦予君權閤法性的同時,對孔子原典中強調的“人言可畏”的批判精神所造成的稀釋與異化。 第四章:分野:經學解釋權的爭奪與學派林立 隨著儒學被確立為官方學說,如何解釋“五經”便成為學派劃分的主要依據。本章聚焦於西漢後期的經學紛爭,特彆是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間的路綫差異。今文經學(如田何、夏侯勝一派)強調對董仲舒闡釋的繼承,著重於發揮“天人感應”、“公羊傢義”,其解釋帶有強烈的政治宣諭色彩。而古文經學(如匡衡、劉嚮等所推崇的)則試圖迴歸周、秦以前的古籍文本,強調文本的原始性和曆史性,在一定程度上對今文經學的過度發揮有所節製。本書通過對比對《春鞦》中“微言大義”的不同解讀,揭示瞭思想精英集團內部對知識權威和政治解釋權力的爭奪。 第五章:轉型:由“天道”嚮“人倫”的重心偏移 進入東漢,隨著讖緯之學的泛濫和政治環境的相對穩定,純粹依賴“天人感應”的政治說教開始顯露疲態。本章探討瞭儒學解釋重心的微妙轉移——從對“天道”的宏大敘事,轉嚮對“人倫”規範的細緻闡發。以《白虎通義》的編撰為標誌,儒學開始係統化地梳理綱常倫理,將社會秩序的構建建立在血緣、等級和名分之上,而非依賴災異的偶然性警示。這一轉型,使得儒學更具社會教化功能,但也導緻瞭其對現實政治批判力的減弱,為玄學和佛教的興起埋下瞭伏筆。我們詳細考察瞭孝道、師道等倫理規範在東漢經學中的地位提升,並分析瞭這一變化如何服務於東漢豪強地主階級的社會管理需求。 第六章:結語:東漢儒學的成熟與衰落 本書最後總結瞭漢代儒學的發展脈絡。漢代儒學成功地實現瞭“入世”與“經典化”的雙重目標,塑造瞭此後兩韆年的中國社會的基本思想框架。然而,這種成功也內含瞭其局限性:思想的過度統一導緻瞭創造力的相對停滯,當僵化的教條無法應對新的社會挑戰(如外戚與宦官的專權,以及邊患問題)時,其權威性便開始受到挑戰。最終,東漢末年,隨著社會矛盾的激化,儒學作為核心意識形態的有效性下降,為魏晉玄學的興起提供瞭思想空間。本書認為,漢儒對經典所做的“創造性詮釋”,既是其生命力的體現,也是其日後僵化的根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曉昀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研究領域為先秦兩漢學術思想、儒傢政治思想,著有《繼承與開創──論孔子弟子儒學發展的趨嚮與影響》、〈從「以古非今」到「因世權行」:漢初儒者對秦漢新政治秩序的迴應〉等文。

圖書目錄

林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論題視野──從真相到定位的孔子論述研究
第二節 問題意識──周秦漢之際的孔子定位問題
第三節 相關研究成果述評
第四節 研究設計相關說明

第二章 戰國孔子論述的形成──並論孔子論述研究的基本麵嚮
第一節 戰國語境中的「孔子」所指──符號意義的衍生
第二節 「孔子」與「聖」的連結──概念交涉與議題形成
第三節 戰國孔子論述的詮釋活動特質──言說行動的時代意義

第三章 「孔子」的身分──戰國孔子論述中的學政關係問題
第一節 議政身分的兩種界說
第二節 君臣關係中的位階爭議
第三節 戰國學者的身分認同

第四章 尊「孔」的意義──秦至西漢中期的孔子論述重構
第一節 問題意識的轉換
第二節 「孔子」意義的改造
第三節 「孔子」位階的抬昇

第五章 皇權的迴音──西漢中晚期孔子論述的道、政調處
第一節 武昭宣年間官方論述的迴應
第二節 宣元成年間儒者論述的調整
第三節 主體間性的西漢孔子論述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書目

後記

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733289
  • 叢書係列:新文豐-宗教(道教)類
  • 規格:平裝 / 578頁 / 15 x 21 x 2.8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厚度光是捧在手上,就讓人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學術重量,裝幀設計頗有傳統書捲的韻味,選用這種帶著淡淡米黃的紙張,閱讀起來確實舒服。我最近剛開始接觸這塊領域,對於「道」與「政」這兩個核心概念,在不同時代的詮釋差異一直感到好奇,尤其是周秦漢這個劇烈變動的歷史關口,思想的碰撞必然精彩。從書名來看,作者顯然試圖梳理齣孔子思想在政治實踐與形上思維間的擺盪軌跡,這點非常吸引我這個對歷史脈絡敏感的讀者。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細緻地拆解,在禮崩樂壞的年代,夫子是如何在理想的道德藍圖與殘酷的現實政治之間尋求張力平衡,書中引用的史料想必是經過嚴格篩選與考證,希望讀完後能對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心境有更深刻的體會,而不僅止於教科書上的刻闆印象。

评分

從裝幀和排版來看,這本書的編輯水準相當高,字體大小適中,行距安排閤理,這對於動輒數十萬字的嚴肅論著而言至關重要,畢竟長時間的閱讀考驗著讀者的耐力。我個人對於學術著作的評價,除瞭內容的嚴謹性,閱讀的「體驗感」也是一個隱藏的指標。如果一個研究能讓讀者在不感到視覺疲勞的狀態下,沉浸於複雜的論證之中,那它在傳播知識上就成功瞭一半。如果作者能巧妙地穿插一些歷史場景的描繪,將抽象的「道」與實際的「政」的衝突具象化,哪怕隻是幾筆簡潔的文字,也能極大地提升可讀性,幫助讀者更好地進入那個動盪的時代氛圍中。

评分

說實話,剛翻開目錄時,那密密麻麻的章節標題和專有名詞,確實讓我這個非專業齣身的人有點心驚。不過,或許這正是學術著作的魅力所在吧,它不輕易嚮大眾妥協,堅持對問題的深度挖掘。我尤其關注其中關於「名分」在秦漢轉化過程的論述,這牽涉到王朝閤法性的基礎建構,對後世統治邏輯影響至深遠。如果作者能清晰描繪齣從春鞦戰國的諸侯爭霸,到大一統帝國建立的過程中,儒傢「仁政」理想如何被「法治」與「權術」所形塑或扭麯,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限於學術討論,簡直是理解中華政治文化基因的密碼本。我希望作者能用較為清晰的論證結構引領讀者,即便內容艱深,也能逐步領略其精髓,而非淪為純粹的文獻堆砌。

评分

對於這類專門探討特定歷史階段儒傢思想轉型的著作,我總是抱持著一種敬佩又略帶挑戰的態度。它要求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穿透歷史錶象,直抵核心價值觀的洞察力。我特別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處理「天命」觀念在秦漢之際的演變,這直接關係到統治者的閤法性基礎是否還能立足於「德治」的基礎上。如果書中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分析框架,用來衡量當時不同學派(如陰陽傢、法傢等)對孔子思想的挪用與改造,那將是對這段思想史極具貢獻的梳理。總而言之,這本書散發齣來的氣場,告訴我這不是一本輕鬆的閒書,而是一次需要全神貫注的智識旅程,非常期待能深入其中,領略其獨到的見解。

评分

這本書的齣版,對我們這些在颱灣學習漢學,卻時常覺得教材內容偏嚮特定解讀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股清新的空氣。颱灣的學術界在詮釋古代典籍時,總有一種獨特的視角,或許更著重於對傳統的繼承與反思。我猜測這本關於周秦漢際的論述,必然會展現齣與大陸或歐美學界不同的切入點,特別是在如何看待「復古」與「創新」之間的辯證關係上。例如,孔子對「古」的執著,在麵對秦的強大中央集權時,究竟是提供瞭理論上的批判基礎,還是反被其作為意識形態工具的邊緣化?這種跨越地域的對話,往往能激發齣更豐富的理解層次,讓原本看似單一的歷史敘事,頓時變得立體而飽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