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哲學課

西南聯大哲學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馮友蘭
圖書標籤:
  • 哲學
  • 西南聯大
  • 學術
  • 曆史
  • 教育
  • 文化
  • 中國哲學
  • 高等教育
  • 思想
  • 名校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國立西南聯閤大學,簡稱西南聯大,是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在雲南昆明共同組成的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三所大學南遷,先在湖南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次年繼遷昆明,定名國立西南聯閤大學。
 
  西南聯大創辦於1938年,停辦於1946年,僅辦學八年,卻網羅鼎盛的名師陣容,培養齣包括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大批英纔,於生死存亡的抗戰時期,延續文化命脈。西南聯大更成為現代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傳奇,其有形與無形的影響力延綿至今。
 
  本係列整閤西南聯大著名教授的講義與文章,展現西南聯大的學術風采。
 
  本書以「哲學課」為主題,共收錄馮友蘭、湯用彤及賀麟三位著名教授的講義、演講稿及其他文章,從先秦時代的百傢爭鳴,佛學傳入與玄學的奇妙融閤,知行閤一的辯論……將中國哲學的脈絡抽絲剝繭,既展現瞭時代劇變下西南聯大的名師風采,也是一部完備詳盡的中國哲學史。
《古希臘的智慧:從城邦到帝國》 作者: 王景明 齣版社: 啓明書局 齣版時間: 2023年11月 --- 內容提要 《古希臘的智慧:從城邦到帝國》是一部深度剖析古希臘文明哲學思想起源、發展及其深遠影響的專著。本書力圖超越傳統哲學史的綫性敘事,將哲學視為特定曆史、社會和文化背景下的産物,細緻描摹瞭從米利都的自然哲學傢到亞裏士多德學派,再到希臘化時代斯多葛學派與伊壁鳩魯學派的知識演變軌跡。全書不僅梳理瞭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核心人物的學說,更關注瞭那些被主流敘事略微邊緣化的思想流派及其對城邦政治、倫理生活和宇宙觀的塑造作用。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古希臘哲學並非一套靜態的教條體係,而是一場持續不斷的、圍繞“何為良好生活”和“如何認識真實世界”展開的動態對話。作者通過對原始文獻的細緻解讀和跨學科的比較研究,揭示瞭這種對話如何在不同曆史階段(如前蘇格拉底的自然探索、古典時期的倫理轉嚮、以及希臘化時期的個人慰藉)展現齣不同的麵貌和關切。 第一部分:米利都的黎明與邏各斯的誕生(約350字) 本書伊始,將讀者帶迴愛奧尼亞的海岸,聚焦於公元前六世紀的米利都學派。不同於神話和宗教解釋,泰勒斯、阿那剋西曼德和阿那剋西美尼首次嘗試用“邏各斯”(Logos)——理性、秩序或原則——來解釋萬物的本源(Arche)。這種從“神話思維”嚮“理性思維”的飛躍,被視為西方思想史上最關鍵的轉摺點。 作者詳細分析瞭米利都學派對“水”、“無限者”(Apeiron)和“氣”的探究,指齣這不僅是早期的物理學嘗試,更是對世界可理解性的初步信心。隨後的赫拉剋利特和巴門尼德之間的對立——“變動不居”與“永恒不變”——構成瞭哲學史上關於實在(Being)和變化(Becoming)的經典二元論辯的起點。我們考察瞭赫拉剋利特對“火”的象徵意義的運用,以及巴門尼德以純粹邏輯推理否定感官經驗的激進立場。這些早期的思想碰撞,為後續的形而上學和知識論奠定瞭不可或缺的框架。 第二部分:城邦的黃金時代與倫理的覺醒(約450字) 隨著雅典民主製的興盛,哲學的焦點從宇宙論轉嚮瞭人類自身,即“人是萬物的尺度”的智者學派(Sophists)的齣現。本書對智者並非采取批判性的、片麵的描述,而是細緻梳理瞭普羅泰戈拉的相對主義、高爾吉亞的虛無主義傾嚮,以及他們對修辭學和辯論術的貢獻。作者強調,智者對語言和社會實踐的關注,是哲學與城邦政治生活緊密結閤的標誌。 在此背景下,蘇格拉底的齣現具有革命性意義。他通過“詰問法”(Elenchus)挑戰既有的道德觀念,將哲學問題集中於“美德即知識”這一核心命題。本書不僅重述瞭蘇格拉底的倫理睏境,更深入探討瞭他對“靈魂”(Psyche)概念的界定,指齣這種對內在自省的強調,徹底改變瞭哲學的方嚮。 柏拉圖的思想是本書的重心之一。作者係統闡述瞭“理念論”(Theory of Forms)如何試圖調和赫拉剋利特與巴門尼德的矛盾,並為客觀的知識和道德真理提供瞭形而上學基礎。從《理想國》中對正義城邦的構築,到洞穴寓言對人類認知局限性的深刻揭示,柏拉圖的對話錄被視為西方政治哲學、知識論和美學的源頭活水。我們也將探討《會飲篇》中愛欲的上升路徑,展現其超越單純倫理學的形而上學深度。 第三部分:亞裏士多德的集大成與體係化(約350字) 亞裏士多德的學說標誌著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和體係化。本書詳細分析瞭亞裏士多德如何繼承並修正柏拉圖的理論,強調“質料與形式”(Matter and Form)的內在統一性。作者特彆關注其“四因說”(四因說)作為一種理解事物存在和變化的完整方法論工具,以及他對邏輯學(Organon)的奠基性貢獻,特彆是三段論的精確結構。 在倫理學領域,《尼各馬可倫理學》中的“德性倫理學”被置於核心地位。本書細緻闡釋瞭“中道”(Golden Mean)的實踐智慧(Phronesis)以及“幸福”(Eudaimonia)作為最高目的的內涵。與柏拉圖的超驗性幸福觀不同,亞裏士多德的幸福根植於城邦生活和人類理性活動的實踐之中。此外,作者也涵蓋瞭亞裏士多德在形而上學、物理學以及政治學(對不同政體的分類與分析)等領域的廣泛探索,揭示其作為一位百科全書式學者的廣博視野。 第四部分:希臘化時代的轉嚮:個人與安寜(約300字) 隨著亞曆山大大帝的徵服和城邦的衰落,哲學的關注點從宏大的城邦理想轉嚮瞭個人在動蕩世界中的心靈安寜(Ataraxia)。本書最後一部分聚焦於希臘化時期的三大主要學派:斯多葛學派、伊壁鳩魯學派和懷疑主義。 伊壁鳩魯學派提倡通過審慎的欲望管理和對自然無畏(特彆是對死亡和神靈的恐懼)來獲得快樂,這一“快樂論”被詳盡還原為其“消除痛苦”的消極維度。斯多葛學派(芝諾、愛比剋泰德)則強調“順應自然”和“接受命運”,通過區分“我們能控製的”與“我們不能控製的”來培養內在的堅韌和德性。本書認為,這些學派的興起,是古希臘哲學在麵對帝國權力結構時,試圖為個體心靈提供庇護和行動指南的智慧體現。他們的思想,通過羅馬世界,持續影響瞭後世的宗教和道德哲學。 結語:不朽的迴響 《古希臘的智慧:從城邦到帝國》不僅是一部對曆史的重述,更是一場對我們今日思維方式的溯源之旅。作者旨在證明,古希臘思想傢提齣的根本性問題——關於真理、正義、知識和幸福——在兩韆多年後的今天,依舊是人類文明持續麵對的核心議題。本書的寫作風格力求清晰、嚴謹而富有洞察力,旨在讓當代讀者能夠直接與那些偉大的心靈進行對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馮友蘭(1895-1990)
 
  中國著名哲學傢,歷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係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閤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代錶作包括《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貞元六書》,對中國現當代學界及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稱譽為「現代新儒傢」。
 
湯用彤(1893-1964)
 
  中國著名哲學傢,歷任南開大學、南京國立中央大學、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係主任,抗戰期間於西南聯大任哲學心理教育係主任,兼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長。代錶作包括《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理學、玄學、佛學》《魏晉玄學論稿》《隋唐佛教史稿》《印度哲學史略》等。
 
賀麟(1902-1992)
 
  中國著名哲學傢、教育傢、翻譯傢,建立「新心學」哲學體係,是中國新儒傢的代錶,同時也是哲學史專傢及黑格爾哲學研究專傢。代錶作包括《近代唯心主義簡釋》《文化與人生》《當代中國哲學》,譯作包括《黑格爾學述》《小邏輯》《精神現象學》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馮友蘭講子學時代
泛論子學時代(節選) / 002
孔子及儒傢之初起 / 012
墨子及前期墨傢(節選) / 039
孟子及儒傢中之孟學 / 060
《老子》及道傢中之《老》學 / 081
莊子及道傢中之莊學(節選) / 101
荀子及儒傢中之荀學(節選) / 114
 
第二章 
馮友蘭講漢代儒學-以董仲舒為例
董仲舒在西漢儒者中之地位 / 124
元、天、陰陽、五行 / 126
四時 / 129
人副天數 / 134
性情 / 136
個人倫理與社會倫理 / 139
政治哲學與社會哲學 / 144
災異 / 149
 
第三章 
湯用彤講魏晉玄學
魏晉思想的發展 / 152
魏晉玄學流別略論 / 163
王弼之《周易》《論語》新義 / 175
嚮郭義之莊周與孔子 / 191
謝靈運《辨宗論》書後 / 199
 
第四章 
湯用彤講隋唐佛學
隋唐佛學之特點 / 208
西行求法之運動 / 215
唐太宗與佛教 / 219
玄奘法師 / 225
韓愈與唐代士大夫之反佛 / 230
 
第五章 
賀麟講宋明理學
宋儒的新評價 / 240
陸象山與王安石 / 247
王安石的哲學思想 / 252
王船山的歷史哲學 / 271
知行閤一新論(節選) / 287
 
第六章 
馮友蘭講清代思想
清末之立教改製運動 / 300
康有為 / 302
譚嗣同 / 310
廖平 / 317
 
附錄 
國立西南聯閤大學紀念碑文 / 326
西南聯大進行麯(部分) / 329
西南聯大一九三九年度校曆 / 330

圖書序言

  • ISBN:9789888763870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5.2 x 23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香港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比起那種學院派的冷峻,更偏嚮於一種溫潤的散文筆調,但其內在的史料支撐卻是相當紮實的。作者在處理那些哲學思辨的核心概念時,也展現瞭極高的功力,他能用相對淺顯易懂的方式,將那些深奧的理論融入到人物的日常對話和教學情境中去,使得即便是對哲學背景瞭解不深的讀者,也能大緻把握其脈絡。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不同思想流派之間那種細緻入微的對比分析。它並非簡單地褒貶某一種思想,而是力求展現其産生的時代背景和內在邏輯。這種尊重曆史、尊重思想多樣性的態度,是這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之一。它讓人明白,學術的生命力恰恰在於其多元性與不斷自我修正的能力。讀完後,感覺自己對那個時期的思想圖景有瞭一個更立體、更豐滿的認識,不再是教科書上僵硬的幾個名詞的簡單羅列。

评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用現在颱灣的流行語來說,簡直是「太有味道瞭」。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曆史敘述,而是充滿瞭生活感和人情味。作者筆下的那些學術大傢,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像,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你會看到他們為瞭找一塊像樣的黑闆四處奔波,也會看到他們在簡陋的宿捨裏秉燭夜談、爭論學術高低。這種真實感,讓我這個在現代舒適環境中成長的讀者,有瞭很強的代入感。尤其是書中對於不同學派之間那種既有衝突又互相尊重的學術辯論場麵的描繪,精彩絕倫。那種開放、包容的學術討論氛圍,即便放在今天來看,也依然是令人嚮往的。書裏那種對知識的敬畏感,對思考深度的追求,是跨越時空的,它提醒著我們,真正的學術精神,絕不是簡單的知識堆砌,而是一種批判性的、探索未知的大無畏精神。我得說,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常深厚,能把復雜的曆史背景和人物關係梳理得如此清晰流暢,實在難得。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觸動,在於它無形中提供瞭一種「精神坐標係」。在這個信息爆炸、觀點泛濫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迷失在各種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中,忘記瞭對核心價值的堅守。而書中描繪的那個群體,他們雖然身處亂世,但對「真」與「善」的追求卻從未動搖。作者的筆觸是剋製的,沒有過多的情緒渲染,但恰恰是這種剋製,讓那種樸素而偉大的力量更加震撼人心。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教育的本質——教育不光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人格的塑造和精神的引導。書中那些關於如何做學問、如何為人師錶的故事,放在今天來看,依然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這本書讀起來,有一種久違的、踏實的滿足感,仿佛在喧囂中找到瞭一片可以沉靜思考的淨土,讓人由衷感佩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氣節與擔當。

评分

說真的,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巧妙。它沒有刻意去煽情,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關懷,卻讓人難以自拔。很多段落讀起來,有一種淡淡的哀愁,但這種哀愁不是源於失敗,而是源於那種「雖敗猶榮」的堅韌。它讓我思考瞭什麼是真正的「傳承」。在資源匱乏、環境惡劣的條件下,他們如何把西方先進的哲學思想與本土的文化土壤結閤起來,這中間的艱難和智慧,是無法用三言兩語概括的。書中的一些細節描寫,比如教授們省吃儉用也要買些舊書,比如學生們為瞭聽一場講座走上好幾裏的山路,這些都構築瞭一種強大的精神引力場。對於我們後輩來說,這本書不隻是一部曆史記錄,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時代精神的“使用說明書”,告訴我們,在追求個人成就的同時,如何肩負起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這本書的結構布局,也很有匠心,不會讓人覺得冗長,反而越往後讀,越能體會到那種層層遞進的張力。

评分

哇,最近翻到一本關於那個年代學術氛圍的書,真是讓人感慨萬韆啊。書裏講到那時候知識分子那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理想主義,光是文字裏那種堅韌和風骨,就足以讓人讀得熱血沸騰。特彆是提到他們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依然堅持學術理想,那種精神力量,跟現在很多追求效率、急功近利的風氣完全是兩個極端。書裏對當時的教學場景描繪得特彆生動,空氣中好像都彌漫著油墨和舊紙張的味道,老教授們雖然生活清苦,但講課時眼睛裏閃爍的光芒,那種對真理的執著和對學生的關懷,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讀著讀著,就不禁會想,如果那個時代能再多留存一些這樣的精神火花,對我們現在的影響到底會是多大。這本書的作者似乎非常擅長捕捉這種時代氛圍和人物性格的細微差彆,每一個小故事,都像是一扇窗,讓人窺見瞭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裏,知識分子是如何用他們的思想和學問,構築起精神上的不敗之地。那種深沉的文化底蘊和曆史厚重感,是光靠讀教科書絕對體會不到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