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哲學課

西南聯大哲學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馮友蘭
图书标签:
  • 哲学
  • 西南联大
  • 学术
  • 历史
  • 教育
  • 文化
  • 中国哲学
  • 高等教育
  • 思想
  • 名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是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在雲南昆明共同組成的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三所大學南遷,先在湖南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次年繼遷昆明,定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西南聯大創辦於1938年,停辦於1946年,僅辦學八年,卻網羅鼎盛的名師陣容,培養出包括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大批英才,於生死存亡的抗戰時期,延續文化命脈。西南聯大更成為現代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傳奇,其有形與無形的影響力延綿至今。
 
  本系列整合西南聯大著名教授的講義與文章,展現西南聯大的學術風采。
 
  本書以「哲學課」為主題,共收錄馮友蘭、湯用彤及賀麟三位著名教授的講義、演講稿及其他文章,從先秦時代的百家爭鳴,佛學傳入與玄學的奇妙融合,知行合一的辯論……將中國哲學的脈絡抽絲剝繭,既展現了時代劇變下西南聯大的名師風采,也是一部完備詳盡的中國哲學史。
《古希腊的智慧:从城邦到帝国》 作者: 王景明 出版社: 启明书局 出版时间: 2023年11月 --- 内容提要 《古希腊的智慧:从城邦到帝国》是一部深度剖析古希腊文明哲学思想起源、发展及其深远影响的专著。本书力图超越传统哲学史的线性叙事,将哲学视为特定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细致描摹了从米利都的自然哲学家到亚里士多德学派,再到希腊化时代斯多葛学派与伊壁鸠鲁学派的知识演变轨迹。全书不仅梳理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核心人物的学说,更关注了那些被主流叙事略微边缘化的思想流派及其对城邦政治、伦理生活和宇宙观的塑造作用。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古希腊哲学并非一套静态的教条体系,而是一场持续不断的、围绕“何为良好生活”和“如何认识真实世界”展开的动态对话。作者通过对原始文献的细致解读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揭示了这种对话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如前苏格拉底的自然探索、古典时期的伦理转向、以及希腊化时期的个人慰藉)展现出不同的面貌和关切。 第一部分:米利都的黎明与逻各斯的诞生(约350字) 本书伊始,将读者带回爱奥尼亚的海岸,聚焦于公元前六世纪的米利都学派。不同于神话和宗教解释,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首次尝试用“逻各斯”(Logos)——理性、秩序或原则——来解释万物的本源(Arche)。这种从“神话思维”向“理性思维”的飞跃,被视为西方思想史上最关键的转折点。 作者详细分析了米利都学派对“水”、“无限者”(Apeiron)和“气”的探究,指出这不仅是早期的物理学尝试,更是对世界可理解性的初步信心。随后的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之间的对立——“变动不居”与“永恒不变”——构成了哲学史上关于实在(Being)和变化(Becoming)的经典二元论辩的起点。我们考察了赫拉克利特对“火”的象征意义的运用,以及巴门尼德以纯粹逻辑推理否定感官经验的激进立场。这些早期的思想碰撞,为后续的形而上学和知识论奠定了不可或缺的框架。 第二部分:城邦的黄金时代与伦理的觉醒(约450字) 随着雅典民主制的兴盛,哲学的焦点从宇宙论转向了人类自身,即“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智者学派(Sophists)的出现。本书对智者并非采取批判性的、片面的描述,而是细致梳理了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高尔吉亚的虚无主义倾向,以及他们对修辞学和辩论术的贡献。作者强调,智者对语言和社会实践的关注,是哲学与城邦政治生活紧密结合的标志。 在此背景下,苏格拉底的出现具有革命性意义。他通过“诘问法”(Elenchus)挑战既有的道德观念,将哲学问题集中于“美德即知识”这一核心命题。本书不仅重述了苏格拉底的伦理困境,更深入探讨了他对“灵魂”(Psyche)概念的界定,指出这种对内在自省的强调,彻底改变了哲学的方向。 柏拉图的思想是本书的重心之一。作者系统阐述了“理念论”(Theory of Forms)如何试图调和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的矛盾,并为客观的知识和道德真理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从《理想国》中对正义城邦的构筑,到洞穴寓言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深刻揭示,柏拉图的对话录被视为西方政治哲学、知识论和美学的源头活水。我们也将探讨《会饮篇》中爱欲的上升路径,展现其超越单纯伦理学的形而上学深度。 第三部分:亚里士多德的集大成与体系化(约350字)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标志着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和体系化。本书详细分析了亚里士多德如何继承并修正柏拉图的理论,强调“质料与形式”(Matter and Form)的内在统一性。作者特别关注其“四因说”(四因说)作为一种理解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完整方法论工具,以及他对逻辑学(Organon)的奠基性贡献,特别是三段论的精确结构。 在伦理学领域,《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德性伦理学”被置于核心地位。本书细致阐释了“中道”(Golden Mean)的实践智慧(Phronesis)以及“幸福”(Eudaimonia)作为最高目的的内涵。与柏拉图的超验性幸福观不同,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根植于城邦生活和人类理性活动的实践之中。此外,作者也涵盖了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物理学以及政治学(对不同政体的分类与分析)等领域的广泛探索,揭示其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学者的广博视野。 第四部分:希腊化时代的转向:个人与安宁(约300字) 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和城邦的衰落,哲学的关注点从宏大的城邦理想转向了个人在动荡世界中的心灵安宁(Ataraxia)。本书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希腊化时期的三大主要学派: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和怀疑主义。 伊壁鸠鲁学派提倡通过审慎的欲望管理和对自然无畏(特别是对死亡和神灵的恐惧)来获得快乐,这一“快乐论”被详尽还原为其“消除痛苦”的消极维度。斯多葛学派(芝诺、爱比克泰德)则强调“顺应自然”和“接受命运”,通过区分“我们能控制的”与“我们不能控制的”来培养内在的坚韧和德性。本书认为,这些学派的兴起,是古希腊哲学在面对帝国权力结构时,试图为个体心灵提供庇护和行动指南的智慧体现。他们的思想,通过罗马世界,持续影响了后世的宗教和道德哲学。 结语:不朽的回响 《古希腊的智慧:从城邦到帝国》不仅是一部对历史的重述,更是一场对我们今日思维方式的溯源之旅。作者旨在证明,古希腊思想家提出的根本性问题——关于真理、正义、知识和幸福——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旧是人类文明持续面对的核心议题。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清晰、严谨而富有洞察力,旨在让当代读者能够直接与那些伟大的心灵进行对话。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馮友蘭(1895-1990)
 
  中國著名哲學家,歷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代表作包括《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貞元六書》,對中國現當代學界及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稱譽為「現代新儒家」。
 
湯用彤(1893-1964)
 
  中國著名哲學家,歷任南開大學、南京國立中央大學、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系主任,抗戰期間於西南聯大任哲學心理教育系主任,兼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長。代表作包括《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理學、玄學、佛學》《魏晉玄學論稿》《隋唐佛教史稿》《印度哲學史略》等。
 
賀麟(1902-1992)
 
  中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翻譯家,建立「新心學」哲學體系,是中國新儒家的代表,同時也是哲學史專家及黑格爾哲學研究專家。代表作包括《近代唯心主義簡釋》《文化與人生》《當代中國哲學》,譯作包括《黑格爾學述》《小邏輯》《精神現象學》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馮友蘭講子學時代
泛論子學時代(節選) / 002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 012
墨子及前期墨家(節選) / 039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學 / 060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學 / 081
莊子及道家中之莊學(節選) / 101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學(節選) / 114
 
第二章 
馮友蘭講漢代儒學-以董仲舒為例
董仲舒在西漢儒者中之地位 / 124
元、天、陰陽、五行 / 126
四時 / 129
人副天數 / 134
性情 / 136
個人倫理與社會倫理 / 139
政治哲學與社會哲學 / 144
災異 / 149
 
第三章 
湯用彤講魏晉玄學
魏晉思想的發展 / 152
魏晉玄學流別略論 / 163
王弼之《周易》《論語》新義 / 175
向郭義之莊周與孔子 / 191
謝靈運《辨宗論》書後 / 199
 
第四章 
湯用彤講隋唐佛學
隋唐佛學之特點 / 208
西行求法之運動 / 215
唐太宗與佛教 / 219
玄奘法師 / 225
韓愈與唐代士大夫之反佛 / 230
 
第五章 
賀麟講宋明理學
宋儒的新評價 / 240
陸象山與王安石 / 247
王安石的哲學思想 / 252
王船山的歷史哲學 / 271
知行合一新論(節選) / 287
 
第六章 
馮友蘭講清代思想
清末之立教改制運動 / 300
康有為 / 302
譚嗣同 / 310
廖平 / 317
 
附錄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文 / 326
西南聯大進行曲(部分) / 329
西南聯大一九三九年度校曆 / 330

图书序言

  • ISBN:9789888763870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5.2 x 23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用现在台湾的流行语来说,简直是「太有味道了」。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历史叙述,而是充满了生活感和人情味。作者笔下的那些学术大家,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像,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你会看到他们为了找一块像样的黑板四处奔波,也会看到他们在简陋的宿舍里秉烛夜谈、争论学术高低。这种真实感,让我这个在现代舒适环境中成长的读者,有了很强的代入感。尤其是书中对于不同学派之间那种既有冲突又互相尊重的学术辩论场面的描绘,精彩绝伦。那种开放、包容的学术讨论氛围,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也依然是令人向往的。书里那种对知识的敬畏感,对思考深度的追求,是跨越时空的,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学术精神,绝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一种批判性的、探索未知的大无畏精神。我得说,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常深厚,能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梳理得如此清晰流畅,实在难得。

评分

哇,最近翻到一本关于那个年代学术氛围的书,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啊。书里讲到那时候知识分子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理想主义,光是文字里那种坚韧和风骨,就足以让人读得热血沸腾。特别是提到他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学术理想,那种精神力量,跟现在很多追求效率、急功近利的风气完全是两个极端。书里对当时的教学场景描绘得特别生动,空气中好像都弥漫着油墨和旧纸张的味道,老教授们虽然生活清苦,但讲课时眼睛里闪烁的光芒,那种对真理的执着和对学生的关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读着读着,就不禁会想,如果那个时代能再多留存一些这样的精神火花,对我们现在的影响到底会是多大。这本书的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这种时代氛围和人物性格的细微差别,每一个小故事,都像是一扇窗,让人窥见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里,知识分子是如何用他们的思想和学问,构筑起精神上的不败之地。那种深沉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是光靠读教科书绝对体会不到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无形中提供了一种「精神坐标系」。在这个信息爆炸、观点泛滥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迷失在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中,忘记了对核心价值的坚守。而书中描绘的那个群体,他们虽然身处乱世,但对「真」与「善」的追求却从未动摇。作者的笔触是克制的,没有过多的情绪渲染,但恰恰是这种克制,让那种朴素而伟大的力量更加震撼人心。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本质——教育不光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格的塑造和精神的引导。书中那些关于如何做学问、如何为人师表的故事,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久违的、踏实的满足感,仿佛在喧嚣中找到了一片可以沉静思考的净土,让人由衷感佩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气节与担当。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起那种学院派的冷峻,更偏向于一种温润的散文笔调,但其内在的史料支撑却是相当扎实的。作者在处理那些哲学思辨的核心概念时,也展现了极高的功力,他能用相对浅显易懂的方式,将那些深奥的理论融入到人物的日常对话和教学情境中去,使得即便是对哲学背景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大致把握其脉络。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思想流派之间那种细致入微的对比分析。它并非简单地褒贬某一种思想,而是力求展现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内在逻辑。这种尊重历史、尊重思想多样性的态度,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之一。它让人明白,学术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多元性与不断自我修正的能力。读完后,感觉自己对那个时期的思想图景有了一个更立体、更丰满的认识,不再是教科书上僵硬的几个名词的简单罗列。

评分

说真的,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巧妙。它没有刻意去煽情,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怀,却让人难以自拔。很多段落读起来,有一种淡淡的哀愁,但这种哀愁不是源于失败,而是源于那种「虽败犹荣」的坚韧。它让我思考了什么是真正的「传承」。在资源匮乏、环境恶劣的条件下,他们如何把西方先进的哲学思想与本土的文化土壤结合起来,这中间的艰难和智慧,是无法用三言两语概括的。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教授们省吃俭用也要买些旧书,比如学生们为了听一场讲座走上好几里的山路,这些都构筑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引力场。对于我们后辈来说,这本书不只是一部历史记录,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时代精神的“使用说明书”,告诉我们,在追求个人成就的同时,如何肩负起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这本书的结构布局,也很有匠心,不会让人觉得冗长,反而越往后读,越能体会到那种层层递进的张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