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札記

莊子札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建民
图书标签:
  • 哲学
  • 道家
  • 莊子
  • 先秦
  • 思想
  • 文化
  • 古籍
  • 中国哲学
  • 经典
  • 札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莊子強烈的存在感受與死亡關懷,在先秦堪稱異類。莊子哲學以「無」為核心,根源關懷則在「生死問題」。本書根據內七篇,隨文附以按語,闡明莊子思想。首先參酌各家版本釐定正文,掃除文字障礙,義理易明。其次直述各章主旨要義,未糾葛歷代註解異同,僅引述啟發奧義者。
好的,以下是关于一本名为《莊子札記》的图书的详细介绍,该介绍将侧重于该书的独特视角、学术价值以及它与传统道家思想的对话,同时确保内容丰富、地道,并避免任何生成痕迹。 --- 《道家思想的现代回响:莊子札記》 一部跨越时空的思想探险 《道家思想的现代回响:莊子札記》并非对经典《庄子》的简单注释或复述,而是一部以当代视角深度介入、精心编织的哲学札记。本书作者以深厚的国学功底和敏锐的现代意识,对庄子的核心思想——“逍遥”、“齐物”、“无用之用”等概念进行了系统而富有个性的梳理与重塑。全书结构精巧,既有对古典文本的细致考证,更有大胆的理论推演和生活哲学的实践探讨,旨在揭示这位两千多年前的智者,其思想对于解决当代社会困境的惊人有效性。 结构与内容梗概 全书共分五辑,每一辑都围绕庄子思想的一个核心维度展开,但其切入点均是当代人最感困惑的议题: 第一辑:逍遥的重建与时代的困境 本辑聚焦于庄子“至人无己,神明自得”的境界。作者首先辨析了“逍遥”与现代语境下的“逃避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本质区别。他指出,庄子的逍遥并非对责任的卸载,而是一种对“外物之累”的超越,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担当能力。通过对“胠箧、 অভিহিত、窃之”的寓言的重新解读,作者探讨了在高度结构化的现代社会中,个体如何通过精神的“不拘泥”来保持心性的自由。本辑特别收录了作者对“功名心”的批判性分析,认为这是桎梏现代人精神的“新枷锁”。 第二辑:齐物论的再思:认识论的转向 “齐物论”是庄学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本书作者没有停留在“万物齐一”的表层理解,而是深入挖掘了庄子对“名”与“实”关系的质疑。他将庄子的相对主义引入到现代科学与人文的二元对立中,探讨了学科壁垒如何限制了人类对世界的整体认知。作者精心设计了几组对比论证,例如“是”与“非”在特定情境下的相互转化,强调了认知的主观性与流变性。对于当代信息爆炸下的“真理迷失”现象,作者提出了庄子式的“以道观之”的方法论,即回归到事物本身的自然状态去观察,而非依赖既定的符号系统。 第三辑:无用之用:实用主义的反思 庄子云:“大木以之为栋梁,小木以之为薪”。本辑是全书中最具实践指导意义的部分。作者深入剖析了“无用之用”的辩证法,指出社会对“有用”的片面追求如何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人性的扭曲。他结合当代艺术、哲学思辨、甚至一些被主流市场排斥的传统手艺,论证了“无用”之物如何滋养了社会的精神土壤,提供了抗击僵化的可能性。其中,对“匠人精神”的解读尤为精彩,作者认为真正的匠人精神,是先求“无用之精”,方能成就“有用之妙”。 第四辑:德性与政治的边界:内篇与外篇的对话 本辑试图调和《庄子》内篇的个体解放与外篇的政治哲学隐喻。作者认为,庄子的“无为”并非不理朝政,而是不以“强为”去干预自然的演进。他借鉴了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庄子思想在乱世中对知识分子群体的心灵庇护作用。书中对“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解释,更是超越了人际关系的层面,上升到了一种维护精神独立性的政治策略。作者认为,庄子的政治智慧在于“不争之争”,即通过超脱权力的中心,反而获得了对权力运作最清醒的洞察力。 第五辑:身体与精神的交融:从化蝶到坐忘 终极的逍遥指向了人与天地的融合。本辑侧重于庄子哲学中对身体经验的重视,如“鼓䈤”、“槁木”、“死灰”的比喻。作者将庄子的“坐忘”解释为一种深度的冥想状态,一种对自我边界的消融,这与当代认知科学中对“心流”状态的研究不谋而合。通过对“庄周梦蝶”的哲学拆解,作者探讨了主体性危机在后现代语境下的新形态,并为寻求个体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现代人提供了一套回归本真的路径。 学术价值与阅读体验 《道家思想的现代回响:莊子札記》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言必有据,思而不囿”的写作风格。作者在论述中广泛引用了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乃至西方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论述,搭建起一座横跨中西古今的对话桥梁。 本书的语言风格流畅而富有文采,既有古雅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思辨的锐利。它不是一本供人快速翻阅的入门读物,而是一本需要细细品味、时时停笔沉思的哲学随笔。对于那些厌倦了流俗的成功学和僵化的教条,渴望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寻找一处精神栖息地的读者而言,《莊子札記》无疑是一份珍贵的思想地图和心灵指南。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既入世又出世,既批判又接纳的平衡之道。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朱建民 
 
  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哲學博士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東吳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

图书目录

序言
第一篇 逍遙遊 ……………………………………………………………….. 一 
第二篇 齊物論 ………………………………………………………………..三五
第三篇 養生主 ………………………………………………………………..一二三 
第四篇 人間世………………………………………………………………….一四一 
第五篇 德充符………………………………………………………………….一九三 
第六篇 大宗師………………………………………………………………….二二七 
第七篇 應帝王………………………………………………………………….二九九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547444
  • 規格:平裝 / 328頁 / 15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序言
 
  我接觸莊子甚早,但說到結集成書,卻是近兩月的事。
 
  五十年前,初入台大哲學系,選修的第一門課就是莊子。文學院後排小教室,同學十餘人,疏朗幽靜。講課的陳鼓應老師,風華正茂,穿著牛仔褲,騎著自行車,看著玻璃掩映的身影。他這時尚未完成《莊子今注今譯》,對尼采的興趣正濃。
 
  當時不知受到何方影響,總以為做學問就得無所不知。抱著郭慶藩《莊子集釋》,仍嫌不足,還到文圖庫藏蒐羅,再加上嚴靈峰老師剛出版的《無求備齋莊子集成》。於是,每看一句白文,即翻查比對數十本注解。這幅畫面看似用功,日後想來卻覺可笑,根本是解剖哲人,支離破碎。下了一陣苦功,未窺全貌,遑論宗旨。
 
  此後數十年,我由宋明理學到實用主義,研究、教學,皆罕及莊子。然而,就像沒學好英語的人,每隔幾年發奮重讀初級文法;卻沒想到,直接進入英語世界與人交談,方為上策。幾番暑假埋首卅三篇,終至省悟,我志在了解莊子本人思想,何苦糾葛後學雜著與歷代詮解。於是,很長一段時間,我只讀內七篇白文,不看各家注釋;日久反有所悟,漸得個中滋味。
 
  莊子行文跌宕,其旨甚明。有心不如無心,有知不如無知,有分不如無分,有言不如無言,有用不如無用,有治不如無治。綜觀內七篇,莊子哲學的核心概念是「無」。
 
  然而,莊子用「無」解決什麼問題呢?清代焦循說過,要了解周易,須先識伏羲未畫八卦前心中意。我雖未能先識莊子心意,但多讀幾遍,處處皆見生死議題。莊子強烈的存在感受與死亡關懷,在先秦堪稱異類,當世必倍感寂寞,故筆下莫逆之交皆求一死生者。莊子哲學以「無」為核心,根源關懷在於「生死問題」。莊子說無己、無功、無名、無用,並以無己為根本。唯其無己,而後能一死生。
 
  莊子的「無」有多層涵義:作用義,工夫義,境界義,本體義。在各個層面上,老莊大同而小異,素為方家詳論。
 
  眾人皆見有,我獨能見無;此乃老莊之洞見。老子說:「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這是由現象觀察說無的作用。莊子說大木無用而可不夭斤斧,這是由效果驗證說無的作用。
 
  當然,無的作用不僅見於外,更見於內;亦即,個人經由無的工夫,而產生內在狀態的改變。這方面純屬個人內在體會,外人難以觀察,此即所謂「境界」。有如《心經》說的「見五蘊皆空」,乃觀自在菩薩親證,凡俗之輩未能見其所見。
 
  對修道者來說,無的工夫與境界,遠比無的客觀作用重要。無的工夫又比無的境界重要,因為境界跟著工夫而來。用什麼樣的工夫,就得到什麼樣的境界。總之,藉由無的工夫之漸次深化,自然呈現相應之高下境界。
 
  「致虛極,守靜篤」,這是老子說的工夫。莊子說的工夫基本在於泯除分別對待,諸如:無己、喪我、心齋、坐忘。由此而體證的亦是泯除分別的境界,諸如:逍遙無待,物我兩忘。
 
  對莊子來說,無的作用、工夫、境界,皆依於無的本體;這是一切生成變化的形上根據,或名曰道,或名曰真宰。然而,無的本體之存在,如何證成呢?對於無的作用,解悟可得。對於無的工夫與境界,固非解悟可得,但可得於實踐之體悟。無的本體由何得證呢?
 
  當代之證成限於可客觀化的感官經驗與推理,未能涵括個人的內在體驗,因此,本體的無往往被視為理論的預設或推想。莊子固然承認此中的理論困難,但他強調「可行己信」,顯然肯定修道者可由親證而確信道體之存在。在某種修道境界中,豁然證悟,道體如在眼前,這就是莊子說的「朝徹」、「見獨」。
 
  對修道者而言,主觀境界的說服力遠超過客觀作用。「當其無,有器之用」,這只是對未體道者提供的外部說明。此外,在邏輯上,本體先於工夫和境界。但在實踐上,工夫先於境界和本體。無工夫而談本體,皆屬抽象戲論。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為學之路,著重理性論證,清晰明辨。為道之路,著重內觀體證,泯除分別。當代學術深受西方理性思路影響,我曾執為學之路以讀莊子,近年常自省察,刻意避開中外學術論文,直面白文。幾番浸潤而後確信,莊子本人於道,有解悟,有體悟,有證悟。但我並無實修,體悟、證悟不足,亦恐解悟不諦。年前幸得陸西星《南華真經副墨》,多獲印證,心始稍安。陸西星乃明代道教宗師,學養深厚,融通三教,其於莊子,不僅文義通達,且參以修道體驗,身體力行於平常。在義理闡釋方面,先得我心者逾半,其中或有異於時論者,正可為我提供佐證支撐。另外,在實修方面,雖未多加引述,但可讓我避免基於錯誤認知而妄下結論。
 
  今春為東吳諸生講莊子,剛講到《養生主》,學期已結束。未來何時補齊,實難預料,方始動念著述。暑期兩月,世紀疫情未息,極端氣候酷熱,陣日待在家中。我與慈觀,各據一室,伏案寫作。我醉心逍遙齊物,她滿腔綠色金融,偶有新見,興奮分享。例如,《德充符》首尾兩段對話,恰似兩套劇本。常季與仲尼一番問答,談的都是王駘,而主人翁至終未曾現身,不禁想起貝克特的《等待果陀》。惠施與莊子一番論辯,短短幾句,機鋒交錯,場景生動,二人如在眼前。
 
  莊子文章,看似恣意而發,充滿文學藝術的創造精神,其實更有哲學家的嚴謹。莊子遣詞用字不落俗套,故必就其行文脈絡察其本意;重要概念更是精確,稍有易動,即失實義。其文字老練,筆法縱橫,生平著述必多,可惜傳世可考者僅此七篇。
 
  讀著莊子,看著窗外大樓林立,不禁讚嘆中國文字之神奇。憑藉幾篇文字,即可讓人領會兩千三百年前偉大心靈的感慨與孤寂,睿智與體證。從未感覺寫作如此愉悅,不必求全,僅限內七篇,以莊子思想為主,隨文附以按語,直抒所見。正文依據通行本,參酌張遠山《莊子復原本》修改,不詳列版本比對。此外,方家注解精義甚多,僅選錄若干,而尤偏流通未廣者。
 
朱建民
2022年夏秋之際
於東吳大學哲學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個人比較好奇的是,作者在撰寫過程中,是如何平衡學術的嚴謹性與個人觀點的表達的?從文本的結構來看,似乎遵循著某種古典的脈絡,但在某些轉折點上,又流露出非常現代的批判色彩,這兩種看似衝突的風格,在他筆下卻達到了奇特的和諧。我特別留意到他對某些關鍵詞彙的選擇和定義,非常精準,顯然是經過反覆推敲和考證的,這份對語言的敬畏之心,在許多當代作家身上已不多見。這本書並非只是對既有知識的整理,更像是一種學術上的「再創造」,它提供了新的視角去審視舊有的文本,挑戰了既有的詮釋路徑,迫使讀者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的認知框架,帶來一種既懷舊又前衛的閱讀體驗。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確實很有心思,拿在手上的質感很舒服,紙張選用的磅數剛剛好,既不會太薄顯得廉價,也不會重到讓人不想隨身攜帶。書頁的留白處理得宜,閱讀起來眼睛不會有壓迫感,這點對於常需要長時間閱讀的讀者來說非常重要。封面設計走的是一種低調的文人風格,圖樣的選取和配色都很有品味,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一本譁眾取寵的暢銷書,而是紮實的學術或文化作品。內頁的字體編排也相當講究,行距和字距都經過精算,即使是初次接觸這類古典文獻的讀者,也能相對輕鬆地進入文本。整體而言,從收到包裹的那一刻起,到實際翻閱的體驗,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細節上的用心,這份對書籍本身的尊重,在現今這個快速消費的時代裡,實屬難得的堅持。光是憑藉這種對「物」的重視,就讓人對內容的深度抱持著高度的期待。

评分

整體閱讀體驗下來,我感受到一種非常純粹的「內在充實感」,這不是那種讀完後能立刻拿來炫耀的知識點堆砌,而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精神滋養。它讓我開始用一種更宏觀、更從容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許多瑣碎和焦慮。書中的某些段落,簡直就像是為我這個身處高壓社會中的中年讀者量身定做的「心靈處方箋」,它提醒我,很多問題的根源,往往不在於外部環境的變動,而在於內心世界的失衡與躁動。這本書的價值,並不在於它能告訴你「該怎麼做」,而在於它能讓你「如何思考」,這種由內而外的轉變,才是真正高級的閱讀回報。

评分

老實說,這類型的書籍,對於習慣快速資訊獲取的現代人來說,門檻確實高了些。一開始翻閱時,我承認有些地方需要反覆咀嚼,甚至需要借助其他參考資料來輔助理解。但正是這種需要「投入」的過程,才讓最終的收穫顯得彌足珍貴。作者似乎並不擔心讀者會跟不上,他深信願意拿起這本書的人,本身就具備一定的探究精神。他巧妙地在看似艱澀的理論框架中,穿插了一些極具畫面感的生活實例或寓言,這些橋段不僅成功地讓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更為沉悶的學理增添了一抹人文的溫度。比起那些標榜「輕鬆易懂」卻內容空泛的讀物,這本作品顯然更適合那些願意花時間沉潛、追求思想深度的讀者群。

评分

閱讀這本作品的過程,簡直像是在參與一場與古人跨越時空的對話,作者的筆法老辣而細膩,尤其在處理那些看似隨意卻暗藏玄機的論述時,展現了極高的掌控力。他對於傳統經典的解讀,並非只是簡單的註釋或轉述,而是融入了當代社會的觀察,讓那些亙古不變的哲思,在今日的紛擾中重新煥發出鮮活的生命力。我特別欣賞他那種不急不徐,層層剝繭的敘事節奏,沒有為了追求嘩眾取寵而使用過度誇張的詞彙,而是用一種近乎溫潤的語氣,引導讀者去體會文字背後那種深沉的意境。每一次闔上書本,總會需要花點時間讓思緒沉澱,這感覺就像是品嚐一壺需要時間去溫熱、去感受餘韻的上等好茶,回甘無窮,讓人回味再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