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研究 第二卷 :現象學與認識論研究 第二部分

邏輯研究 第二卷 :現象學與認識論研究 第二部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埃德蒙德.胡塞爾
图书标签:
  • 现象学
  • 认识论
  • 逻辑学
  • 哲学
  • 思辨哲学
  • 存在主义
  • 胡塞尔
  • 现象学方法
  • 认识论研究
  • 逻辑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現象學」突破性著作、最重要著作,開啟哲學新時代。
  ★哲學自康德以來所做出的第一個偉大進步。——狄爾泰

  《邏輯研究》第一版發表於1900、1901年,可說是20世紀一聲開門禮炮。隨著這部著作發表,歐洲形成「現象學運動」,「現象學」亦被視為20世紀以來最重要哲學思潮,其影響力也不限於哲學而擴及其他領域。

  《邏輯研究》共分二卷,本書為第二卷《現象學與認識論研究》第二部分,為《邏輯研究》尾聲——第六研究 現象學的認識啟蒙之要素,是「整部著作所提供的範圍最廣、實事上最成熟,而且可能也是成果最豐富的一項研究。」(胡塞爾《邏輯研究‧作者本人告示》)

  本書以一個特殊問題——非客體化行為,諸如問題、期望、命令等等,是否能夠像表象和判斷那樣在相同的意義上經歷「表達」為出發點,第一篇闡釋客體化「意指」與「充實」的本質,並且澄清認識就是對客體化充實的綜合。第二篇揭示出了任何一門未來現象學和認識論的基石。第三篇具有附錄性質,對前面已提到的引導問題的澄清。最後附一個簡短論述:外感知與內感知,物理現象與心理現象。
 
逻辑、语言与心智的边界探索 一部关于哲学、认知科学与心灵本质的深度对话 本书汇集了跨越多个领域的精妙思辨,旨在探讨人类心智的运作机制、语言的结构及其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它并非一部聚焦于传统逻辑体系或特定现象学流派的专著,而是对我们如何理解、认知和表达世界的根本性追问。全书结构严谨,论证层层递进,引导读者穿越现象的迷雾,直抵思想的深处。 第一编:意义的构造与语言的界限 本编聚焦于符号系统的内在逻辑与外在指涉问题。我们首先考察了语言的句法结构与语义内容的张力。作者细致剖析了指称理论在处理非实在对象(如数学实体或虚构人物)时的困境,并引入了一种基于语境依赖的意义生成模型。这一模型强调,任何表述的意义并非固定于词汇本身,而是动态地依赖于交流的场景、参与者的知识背景以及既定的社会惯例。 随后,研究转向了“真值条件”的哲学基础。我们挑战了传统上将真值视为独立于认知主体的客观属性的观念,转而探讨真值是如何在特定的认知框架内被“确立”和“维持”的。这部分内容深入探讨了比喻、隐喻以及反讽等非字面语言现象,它们揭示了人类语言能力远超简单逻辑演算的复杂性。书中专门辟出一章讨论了“空洞的指涉”——那些看似结构完整却无法在经验世界中找到对应物的语句,并尝试用一种非本体论的方式来解释它们在人类交流中的功能性。 第二编:心智的表征与具身认知 本编将焦点从外部语言转向内部心智活动,探讨思想如何被“表征”以及这些表征与身体经验之间的紧密联系。我们审视了关于心智表征的几种主流理论,包括命题主义、图像主义以及更近期的混合模型。作者对纯粹的符号操作范式提出了质疑,认为仅仅依赖于抽象符号的计算模型,难以充分解释直觉、情感的参与以及具身实践对认知的塑造作用。 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视角在本编中得到了充分的展开。通过分析运动知觉、空间定向和触觉体验,本书论证了身体的结构、运动能力和环境的物理属性,共同构成了我们认知世界的底层架构。例如,我们如何理解“上方”或“深入”,这些概念的生成与我们作为直立行走生物的物理限制密不可分。书中的案例研究,涉及对失明者通过触觉构建空间模型的分析,有力地支撑了身体经验在抽象思维中的基础性地位。 此外,本编还深入探讨了“自我意识”与“他者心智理解”(Theory of Mind)的认知基础。我们考察了镜像神经元系统在共情和模仿学习中的作用,并将其置于更宏大的符号互动框架中进行考察。理解他人的意图,被视为一种在不完全信息下进行的、基于预测和修正的实时认知建构过程。 第三编:现象的结构与经验的边界 本编尝试将前两编的讨论整合进对“经验本身”的考察中。它避开了对特定现象学学派的详尽梳理,转而关注经验结构的一般特征:即经验的“指向性”(Intentionality)和“质性”(Qualia)。 指向性部分,我们探讨了经验如何必然地指向某个对象或状态,即使该对象仅存在于想象之中。这种指向性是如何在主观经验流中实现自我组织和连续性的?书中提出,经验的连续性并非仅仅依赖于时间流逝,而是依赖于意义的持续追索和认知的聚焦。 关于“质性”(如“红色的感觉”或“疼痛的体验”)的难题,本书采取了一种非还原论的立场。我们承认质性体验的主观性和不可言说性,但同时试图揭示其在认知系统中的功能性角色。质性体验被视为一种高密度信息包,它在认知加工的初始阶段快速地整合了大量的背景知识、情感卷入和身体状态,从而为后续的符号化和语言表达提供了“原始材料”。 最后,本书以对“认知极限”的探索作结。在讨论了语言、心智和经验的相互作用后,我们反思了人类认知工具在理解复杂系统(如宇宙的无限性或绝对的虚无)时的固有局限。这种局限性并非失败,而恰恰定义了人类思维的独特疆域,即在有限的框架内对无限的可能性进行持续的探询与表达。全书致力于展现一个动态的、交织的认知图景,其中逻辑的严谨性、语言的灵活性以及身体的局限性,共同编织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埃德蒙德.胡塞爾(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 1859.4.8~1938.4.27)

  
  出生於奧地利帝國摩拉維亞的普羅斯尼茲(今捷克普羅斯捷約夫),近代著名哲學家、現象學創始人,被譽為「現象學之父」。1883年獲維也納大學數學博士學位,後相繼任教於德國哈勒大學、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

  胡塞爾開創的「現象學」主張「回到事物本身」,以「意識」為思考特色,探討意識的本質及追問世界的本質,影響後世歐陸哲學走向深遠,開拓了新的哲學觀念——擺脫權威中介(以往的理論、前人的學說),直接、原本地把握真理自身。

  主要著作有《邏輯研究》、《內時間意識現象學》、《現象學的觀念》、《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純粹現象學通論》等。

譯者簡介

倪梁康


  德國弗萊堡大學哲學博士,國際著名現象學家,曾任南京大學、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人文學院院長、政治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現為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並任Husserl Studies期刊、Continental Philosophy Review期刊編委及Max Scheler Gesellschaft諮議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哲學,尤其近現代哲學和現象學,近年亦涉及中、西方意識哲學(包括心智哲學、心學、唯識學、心理哲學、心性論等)。

  著有《現象學及其效應——胡塞爾與當代德國哲學》、《胡塞爾現象學概念通釋》、《意識的向度》、《面對實事本身:現象學經典文選》、《自識與反思》等;譯有胡塞爾《邏輯研究》、《內時間意識現象學》、《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等。
 

图书目录

《邏輯研究》第二卷 《現象學與認識論研究》第二部分
第二版前言

第六研究 現象學的認識啟蒙之要素
引 論

第一篇 客體化的意向與充實。認識作為充實的綜合以及綜合的各個階段
第一章 含義意向與含義充實
第二章 對客體化意向以及它們透過充實綜合的區別而形成本質變種的間接特徵描述
第三章 認識階段的現象學
第四章 相容性與不相容性
第五章 相即性的理想。明見與真理

第二篇 感性與知性
第六章 感性直觀與範疇直觀
第七章 關於範疇代現的研究
第八章 本真思維與非本真思維的先天規律

第三篇 對引導性問題的澄清
第九章 非客體化行為作為虛假的含義充實

附錄 外感知與內感知。物理現象與心理現象

作者本人告示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概念索引
譯後記一
譯後記二
埃德蒙德‧胡塞爾年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430495
  • 叢書系列:經典名著文庫
  • 規格:平裝 / 452頁 / 14.8 x 21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第二版前言

  我很抱歉,擺在讀者面前的這個新版《邏輯研究》之結尾部分,與我在一九一三年為本書第一卷第二版所作序言中的預告並不相符。我不得不做出決定:不再發表已澈底修改過的文本──這個修改過的文本的相當大部分在當時已付印──,而是發表原先的、只是在幾個篇章中修正的文字。書各有其命運,這句老話在這裡再次得到了驗證。首先迫使我中斷印刷的原因在於,一段時間的超量工作自然而然地導致了我的疲憊。而我在付印期間所感受到的理論困難迫使我對新構思的文字進行切入性的重構,為此需要付出更新的力量。但在接下來的戰爭年代(指一九一三—一九一九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譯注)中,我無法為邏輯現象學(Phänomenologie des Logischen)付諸那種激情般的參與,而沒有這種參與,在我這裡也就不可能產生成熟的工作。我只能在最普遍的哲學沉思以及一些重新著手的工作中去承受戰爭和接踵而來的「和平」,這裡所說的重新著手之工作是指在方法上和實事上制定現象學哲學的觀念,系統地構設這門哲學的基本路線,整理它的工作問題並且將這些在此關係中不可或缺的具體研究繼續進行下去。而我在弗萊堡的新教學工作也要求我將我的興趣朝向主導的普遍性和體系。只是在近期裡,這種系統性的研究才又將我引回到我現象學研究的起源區,並且使我回憶起這項原先的、尚待完成和發表的純粹邏輯學基礎工作。此外,懸而未決的問題還有,被緊張的教學與緊張的研究所占據的我,究竟何時才能使這裡的工作與在此期間已經獲得的進展相應合、何時才能對這項工作進行文字上的重新加工;我在加工時究竟是繼續利用第六研究的文字,還是賦予我的那些在內容上已遠遠超出第六研究的構想一部全新著述的形態。

  根據這些情況,我屈從了本書的朋友們的急迫願望,不得不決定:至少是以原初的形態將此書的結尾部分再次交付給公眾。

  第一篇「客體化的意向與充實。認識作為充實的綜合以及綜合的各個階段」幾乎是得到了逐字逐句的重印。我無法在不危及整體風格的情況下對它進行個別的加工。與此相反,對我尤為看重的第二篇「感性與知性」,我卻進行了深入的加工,它在文字結構上得到了多重的改善。我始終還堅信,關於「感性直觀與範疇直觀」的一章連同前一章準備性的闡述為從現象學上澄清邏輯明見性(當然隨之還包括對它在價值論領域和實踐領域的平行項的澄清)開闢了道路。如果人們關注了這一章,那麼某些對我《純粹現象學的觀念》的誤解就會是不可能的。不言而喻,在《觀念》中所說的對最一般本質之觀視的直接性據此也就像其他範疇直觀的直接性一樣,意味著非直觀思維之間接性的對立面,例如:意味著象徵—空乏思維之間接性的對立面。與之相反,人們以往之所以將這種直接性歸諸於通常意義上的直觀直接性,恰恰是因為人們沒有認識到在感性直觀與範疇直觀之間的區別,這個區別對於任何一門理性理論來說都是根本性的區別。這樣一些具有深切意義的、在一部近二十年來受到諸多敵視、但也受到諸多引用的著述中得到闡述的素樸確定,始終沒有能夠產生特別的文獻影響,在我看來,由此便可見哲學科學目前的狀況究竟如何了。

  關於「本真思維與非本真思維的先天規律」那一章(在文字上同樣受到修改)的狀況也是如此。這一章為在理性理論中首先澈底克服心理主義至少提供了一個類型;這個類型已經突破了此項研究的框架:此項研究僅僅關注了形式邏輯並局限在形式邏輯理性上。這一章沒有得到過深入的閱讀,這也表現在我常常聽到的一些在我看來是怪誕無稽的指責上,即:我在本書的第一卷中尖銳地駁斥了心理主義,而在第二卷中又回落到心理主義之中。──即使我在這裡補充說,今天,在二十年的繼續工作之後,我對許多事情已經不再會那樣寫,我已經不再贊同某一些說法,例如:不再贊同範疇代現(kategoriale Repräsentation)的學說,這也不會使人們改變以上的說法。儘管如此,我相信可以說,此書中的那些縱然不盡成熟,甚至帶有失誤的東西也是值得深思熟慮一番的。因為這裡面的所有一切,都產生於那種真正切近實事本身、純粹朝向其直觀自身被給予性的研究之中,尤其是產生於那種朝向純粹意識的本質現象學之觀點的研究之中,而唯有這種研究才能為一門理性理論帶來成效。當然,誰要想理解我在這裡以及在《觀念》中所做闡述的意義,他就必須不畏懼巨大的艱難,這裡也包括將他自己的概念以及關於相同的或貌似相同的命題之信念「加括弧」的艱難。但這種艱難是實事本身之本性所要求的。誰無懼於這種艱難,他才會找到足夠的機會來改進我的主張,而且如果他樂意的話,他也可以來指責我的主張不完善。但這類嘗試是不能在膚淺閱讀的基礎上以及從一個非現象學的思維圈為出發而進行的,這樣做的結果只會使他受到每一個真正理解者的摒棄。莫里茲.石里克(Moritz Schlick)的《普通認識論》表明,某些作者做起拒斥性的批評是多麼舒適隨意,他們的閱讀是多麼的仔細認真,他們會果敢地將什麼樣的荒謬歸屬於我和現象學;我們吃驚地讀道(第一二一頁):「在這裡[在我的《觀念》中]聲言有一種特殊的直觀存在,據說它不是心理實在的行為;如果有人無法找到這樣一種並不包含在心理學領域中的『體驗』,那麼他便會被告知,他沒有理解這門學說的意義,他沒有深入到正確的經驗觀點和思維觀點之中,因為據說這需要付出『專門的和艱苦的研究』」。熟悉現象學的人一眼便可以看出,我絕不可能說出上面這段加了重點號、由石里克強加於我的出色聲言;同樣可以看出,他對現象學意義所做的其他論述同樣是不真實的。固然,我曾一再要求付出「艱苦的研究」。但這並不有別於例如數學家對任何一個想參與對數學事物的談論,甚至敢於對數學科學的價值提出批評的人所提的要求。無論如何,對一門學說不付出為把握其意義所必需的研究,卻已經對它進行批評,這就違背了文獻著述之嚴肅性的永恆規律。要想深入到現象學之中,必須付出辛勞;憑藉自然科學或心理學的學識以及任何歷史哲學的學識是無法免除這種辛勞的,它們只能減輕這種辛勞。但是,每一個承受這種辛勞並且奮起而達到那種罕為人所施行的無成見性的人,都會獲得對這個科學基礎之存有的無疑確然性,同樣也獲得為此基礎所要求的方法之特權的無疑確然性,正是這種方法,在這裡與在其他科學中一樣,才使得概念上確定的工作問題有可能具有共性,才使得我們有可能對真與假做出確然的決斷。我必須再次強調,石里克的案例所涉及的並不僅僅是一些無關緊要的偏離,而是他的整個批評都建立在一些歪曲意義的偷梁換柱做法之基礎上。

  在說完這些抵禦性的話語之後,我對第三篇「對引導性問題的澄清」還要做如下說明:在這部著作的第一版發表之後不久,我就已經改變了我對疑問句和願望句之現象學闡述問題的態度,對此,僅靠目前唯一可能進行的小加工是不夠的。因而這裡的文字未受到改動。對於常常被引用的關於「外感知與內感知」之附錄,我的做法則較少保守。現在,在保留了基本文字內涵的情況下,它的結構得到了相當大的改善。

  很遺憾全書索引的缺少,無法得到彌補,因為承擔這項工作的是我的極有前途的學生魯道爾夫.克萊門斯(Rudolf Clemens),他已為祖國捐軀。

胡塞爾
一九二○年十月於弗萊堡(布萊斯高地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邏輯研究》的第二卷,光是書名就讓人覺得重量級,聚焦在「現象學與認識論研究」這個主題,實在是太對我的胃口了。身為一個長期在思辨路上摸索的讀者,我一直覺得單純的邏輯形式分析,總少了點什麼,少了跟我們「活生生經驗世界」的連結。這本書的第二部分,既然把焦點放在現象學這個對「意識的結構」進行嚴謹描述的學科上,我立刻就能想像裡頭會有多少精彩的論述。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細膩地剖析,我們是如何在經驗中建立起知識的基礎,特別是面對現象學家如胡塞爾那種對「還原」的堅持,這本書能不能提供一個更具系統性,同時又不會過度抽離的觀點。我猜測,作者可能要處理的核心問題是:在現象學的描述下,邏輯的有效性如何從經驗的根基上被確立起來?這不僅僅是邏輯學的內部問題,更是認識論的重大挑戰。如果能看到清晰的論證,展示出邏輯結構是如何在意識的「意向性」中浮現,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非常高了。我希望作者在文字上能保持一種學術的嚴謹性,但同時又能引人入勝,不要讓艱深的術語成為理解的障礙,畢竟,好的哲學書,應該是能啟發思考,而不是堆砌辭藻的。我對它能為我理解知識如何從主體經驗中開展,抱持著極高的期望。

评分

看到「第二部分」這個標示,我心裡就知道,這絕對是作者經過深思熟慮,將論證推向一個高潮的階段。前一部分或許奠定了基礎,但真正的戰場往往在這部分展開——如何將理論應用於最核心的認識論問題上。對於現象學的引入,我個人非常關注它如何處理「他者問題」與邏輯的關係。如果我們認識的基礎在於「我思」,那麼「我們如何共同建構一個客觀的邏輯世界」?這就牽涉到現象學中關於「共主觀性」(Intersubjectivity)的討論。我希望作者能在這裡展現出高超的辯證能力,將邏輯的嚴密性,與人類共同生活、共同理解世界的動態過程結合起來。如果書中能提供具體的案例,說明在特定經驗場景下,邏輯原則是如何被激活或修正的,那將會讓整本書的層次大幅提升。我最怕看到的是那種純粹的、脫離人類關懷的邏輯體系,那樣的話,它就只是一套精密的符號遊戲,對理解我們「作為知識主體」的真實處境幫助有限。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既嚴謹又充滿生命力的邏輯圖景,真正地成為一座溝通邏輯學與存在論的橋樑。

评分

拿起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可不是輕鬆的讀物。」「邏輯研究」這個主標題本身就宣告了某種程度的智力挑戰,而第二卷更深入到現象學與認識論的交界,這幾乎是哲學系學生最頭痛的戰場之一。我最關心的點在於,作者如何處理「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這個核心概念對邏輯內容的制約。如果我們的思維總是「關於某物」的思維,那麼邏輯的有效性,難道不是內嵌於這些對象的呈現方式之中了嗎?如果不是,那麼作者要如何證明邏輯的獨立性?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對「對象性」(Objectivity)的建構過程,給出一個非常細膩的、符合現象學精神的解析。我希望他能避免陷入那種純粹心理學的泥沼,而是保持哲學的嚴格性。這本書若能成功地整合這兩大領域的精華,它將不僅僅是一本邏輯學的補充,而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知道世界」的綱領性著作。我期望它能提供一些新的角度來看待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邏輯規則,讓我們意識到,即使是最基本的「非矛盾律」,背後也隱藏著深刻的經驗結構。這需要極高的洞察力才能完成,我非常期待作者在這方面的表現。

评分

老實講,這本第二卷的副標題——「現象學與認識論研究」——已經讓我腦中浮現出許多十九、二十世紀哲學史上的煙霧瀰漫。現象學,聽起來就帶著一種神祕的、必須親自體驗才能領會的氣氛,而認識論,又是那麼紮實,要求清晰的界限和定義。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架起一座穩固的橋樑,而不至於讓邏輯的研究變得像在沙上蓋房子,這是我想看到作者展現功力的關鍵所在。我猜想,作者可能要花費大量的篇幅去釐清「先驗」(a priori)與「經驗」(a posteriori)的關係,但不是用康德那種傳統的二分法,而是從現象學對「工夫」(Lebenswelt,生活世界)的關注中去重新發掘。如果能看到作者如何處理「內在時間性」對邏輯判斷的影響,那就太精彩了。時間性如何塑形我們的推理能力?這絕對是個迷人的議題。我希望能看到一種既能尊重現象學的「直觀」要求,又能保持邏輯分析的「普遍性」主張的嘗試。如果本書能提供一個清晰的圖景,說明現象學的「懸置」是如何為更穩固的邏輯基礎鋪路的,那麼它無疑會成為我書架上極為重要的一本參考書。我希望它的論證脈絡是清晰、層層遞進的,避免那種天馬行空的形上學猜測。

评分

這本厚重的第二卷,光是書頁的質感就讓人感覺到它承載的學術重量,特別是「現象學與認識論研究」這個副標題,立刻讓我聯想到幾位巨擘的學術交鋒。我總覺得,在現代哲學的脈絡中,要談論邏輯,就不能迴避主體性的問題。如果邏輯規則是獨立於人類心靈之外的,那麼現象學對「意識結構」的探究,豈不是要被邊緣化?反之,如果一切都依賴於意識的特定結構,那麼邏輯的「普遍必然性」又該如何維繫?這本書若能提供一個令人信服的論證,說明邏輯如何同時「紮根於」生活世界,卻又能夠「超越」個別的經驗,那就太厲害了。我特別關注作者對「先驗直觀」的描述,這通常是現象學的關鍵詞。它究竟是如何為邏輯的普遍性提供基礎,而不是淪為一種強加於經驗之上的僵硬框架?我希望作者能用極度精確的語言來界定這些術語,避免那些含糊不清、讓人模稜兩可的陳腔濫調。這需要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哲學上的智慧,來平衡看似衝突的兩大思想流派。我期待它能成為我梳理這段複雜哲學史的一個清晰路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