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易經解維摩詰經

從易經解維摩詰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君祖
图书标签:
  • 易经
  • 维摩诘经
  • 佛学
  • 哲学
  • 中国哲学
  • 经学
  • 文化
  • 经典
  • 玄学
  • 宗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易經解維摩詰經》是劉君祖繼《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之後,從易經解佛經系列的第四本書。
 
  本書主角維摩詰是佛陀的在家弟子,身處紅塵俗世,卻精通大乘佛教義理,具有一般出家人所不能及的修為和見地。這部經主要闡示維摩詰所證之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又稱《淨名經》、《無垢經》、《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經》。全書共十四品,三萬三千字,值得慢慢細心品讀。它的記述方式也很有意思,分幾個場景。第一幕從佛陀講經的芒果園開始,然後鏡頭轉到維摩詰的住所,因為維摩詰生病了,佛陀想派他親近的弟子前去探望,但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迦葉、阿難、彌勒等卻都婉拒了。因為他們曾經在修行上被維摩詰糾正、駁倒過,最後智慧第一的文殊師利前去探病,兩大高手展開精彩的論辯,談及大乘佛法中極為殊聖高深的義理。最後探病的隊伍全部轉回第一品的現場一起聆聽世尊做總結。
 
  《維摩詰經》以居士說法,折服眾多羅漢乃至菩薩的情景,自古就很吸引文人雅士耽讀傳誦,他周旋於世間各處能夠圓融無礙的本事也令人艷羨。可以在汙泥中修蓮花道,又不必斬斷世俗生活,一直深受傳統文人的激賞。像唐代王維自號摩詰;白居易稱香山居士;蘇東坡詩詞中常出現天女散花的摩詰境界;玄奘法師西行求法,還特地去尋維摩詰臥病的斗室。
 
  若照佛教說法,末法時期魔強法弱,披著佛皮魔骨的假貨太多,所以主要傳法的責任在居士,反而不是出家人。維摩詰不僅是位仁慈慷慨的慈善家也是亙古出名的大居士,能夠在出世與入世間圓通無礙。疫情持續,天災不斷,人心憂懼不安,身處迷離亂局,寰宇風雲變色,希望能夠修習維摩詰的本事從容應對,進而旋轉乾坤普濟眾生。
 
  劉君祖延續以易參佛、易佛互證的觀點,以深廣之《易經》解析《維摩詰經》,還借用易占卦象解析印證,旁徵博引,期能了解其中深意。
 
一致推薦
 
  林安梧(國立東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元亨書院山長)
  王立文(前元智大學副校長、佛學與科學期刋主編)
  姚仁喜(建築師、大元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游祥洲(前佛光大學教授、世界佛教大學執行理事)
  賴賢宗(台北大學中文系教授暨人文學院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主任)
  龔鵬程(前佛光大學校長)
好的,这是一篇围绕“《从易经解<维摩诘经>》”主题,但内容上完全不涉及该书本身的图书简介。 --- 《梵境禅心:探微与体悟的路径》 图书简介 本书《梵境禅心:探微与体悟的路径》是一部深入剖析印度佛教哲学核心概念,特别是关于“空性”与“般若”思想的专著。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条清晰的路径,以理解那些常被视为晦涩难懂的佛教经典文本,并将其内化为个人的生命体验。全书结构严谨,逻辑递进,既有理论的梳理,亦有实践的指引。 第一部分:缘起与基础——理解佛教思维的基石 本部分聚焦于佛教思想的溯源,重点阐释了“缘起论”——即万事万物相互依存、条件具足方得显现的基本法则。我们首先回顾了佛陀初转法轮时的核心教义,强调“无常”与“苦”的现实观照。不同于将这些概念视为消极的否定,本书将其定位为深入理解实相的必要前提。 我们详细探讨了“五蕴”的构成及其运作模式。如何从色、受、想、行、识这五个层面去观察我们日常经验的构建过程,是理解后续“空性”概念的基石。这部分内容力求以清晰的语言,剥离复杂的术语外衣,展示这些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对应面。例如,我们如何通过观察情绪的生灭,来理解“受”和“想”的无常特性;如何通过分析思维的惯性,来认识“识”的活动模式。 此外,本书还对早期佛教的“部派佛教”思想进行了梳理,特别是“有部”对“法”的细致划分。通过理解这些早期对现象的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后期大乘佛教如何将这些“法”汇聚于“空”的统一视野下。 第二部分:大乘的勃兴与般若的觉醒 随着佛教在中土的传播与本土化进程,大乘佛教的“空”观应运而生。本书的第二部分将重点介绍《般若经》的思想精髓。我们不将“空”理解为虚无主义的代名词,而是将其视为对一切“自性”执着的彻底解放。 我们选取了《金刚经》中的关键段落进行深度剖析,阐释“不住相”的修行要义。何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本书认为,这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的描述,更是一种对世界运作方式的深刻洞察——即万法虽依因缘而显现,却无永恒不变的实体。 书中对“三轮体空”的解读尤为细致。行善布施,若心存能施、所施、受者的概念,则功德有限;若能超越这种分别心,则福德无量。这种对执着心、分别心、能所二元对立的审视,是通往“般若智慧”的关键阶梯。 第三部分:中道与绝对的圆融 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探讨佛教哲学中至关重要的“中道”思想,特别是如何理解“不生不灭”与“缘起和合”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引入了龙树菩萨的“中观学派”思想,来调和“有”与“无”的二元对立。 “中道”并非居于两者之间,而是超越了两者。本书深入探讨了“假有”与“真如”的关系。万事万物在现象层面是“假有”的、因缘和合的显现,但其终极本质(真如)是不可言说、超越二元分别的。 我们通过对“二谛”——世俗谛(相对的真实)与胜义谛(绝对的真实)的详细阐述,帮助读者建立一个层次分明的世界观。如何将世俗谛中的道德规范、社会责任与胜义谛中的终极关怀相结合,是本书试图提供的实践蓝图。我们探讨了菩萨“不入涅槃”的悲愿,如何在清晰理解“空性”后,依然积极地参与世间,承担济世的责任。 第四部分:实践的转化——从理论到体悟 最后一部分,本书将理论推向实践,探讨如何将对“空性”和“中道”的理解转化为日常的生命质量提升。这部分内容侧重于禅定与观照的实际方法。 我们分析了如何运用“止”(奢摩他)与“观”(毗钵舍那)的结合,来稳定心神,洞察实相。这不仅是冥想的技巧,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心性的安定?如何在面对挫折与成功时,不被表象所动摇? 本书强调,真正的体悟并非知识的堆砌,而是心性的转化。它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思维框架,引导读者以更宽广、更包容、更深刻的视角去看待世界,最终达到内心和谐与解脱的境界。 《梵境禅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沉的关怀,为所有对生命本质、东方哲学抱有探究之心的读者,提供了一份详尽而富有启发性的导读。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君祖  
 
  祖籍湖南寧鄉。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
 
  曾任牛頓出版公司總經理兼總編輯,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創會理事長,台灣中華孫子兵法研究學會副會長、中華奉元學會理事長。現任咸臨書院山長。
  學時期深受滿清皇族愛新覺羅毓鋆老師的啟迪,從浩瀚的中國經典中汲取養分、反覆辨證,奠定大易思想之基礎。爾後以發揚中華經典文化薪傳為職志,沉潛研修、著述、講學四十餘年;學生上自總統,遍及政商名流各界賢達。他擅長將深奧難解的易理,以生活化的實例佐證,並切合世局現況、經營挑戰,從變易中找出不變的法則,解讀以簡御繁的道理。近年更以易學為骨幹,將四書五經及諸子書貫串為一思想整體,旁通於佛、道等演繹發揮。
 
  著有《天道驚險人驚艷:易經的第一堂課》、《易經密碼1-8輯:易經六十四卦的全方位導覽》、《易經之歌:易經繫辭傳》、《一次看懂四書》、《易斷全書1-4輯:理解易經斷卦的實用寶典》、《從易經看孫子兵法》、《從易經看鬼谷子》、《從易經看冰鑑》、《從易經看黃帝陰符經》、《從易經解心經》、《從易經解金剛經》、《從易經看老子道德經》、《從易經解六祖壇經》(繁體)。《易經與現代生活》、《劉君祖易斷全書》、《詳解易經繫辭傳》、《易經與管理》、《孫子兵法演義》、《新解論語》、《新解冰鑑》、《新解鬼谷子》、《新解黃帝陰符經》、《憂患》、《乾坤》、《道德經新解》、《易經說什麼》(簡體)等書。

图书目录

推薦序/理有妙玄,道在生生,佛只自在,妙歸無生  林安梧
自序/咸臨貞吉      劉君祖
前言
佛國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弟子品第三
菩薩品第四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不思議品第六
觀眾生品第七
佛道品第八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香積佛品第十
菩薩行品第十一
見阿佛品第十二
法供養品第十三
囑累品第十四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06249
  • 叢書系列:劉君祖易經世界
  • 規格:平裝 / 230頁 / 17 x 23 x 1.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理有妙玄,道在生生,佛只自在,妙歸無生
林安梧(國立東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元亨書院山長)
 
  我的老友,劉君祖兄,又要出書了。上回是《從易經解六祖壇經》,這回是《從易經解維摩詰經》,上回我寫了篇序,把我這幾十年來一點有關「儒、佛、禪」的理解,湊合湊合敘說了,希望能得到他的指教。他回了簡箋,說我寫的意態從容。這回他要我也寫個序來談談心得,我當然很是樂意﹔但問題到也來了,能懂能說的,上回也說了﹔這回難道要重複,那也不行。想著想著,居然多日不能下筆。前日,夜不能寐,在屋內踅了一圈,忽爾念起,那就從「維摩詰」起筆吧!
 
  維摩詰(Vimalakīrti),無垢稱,是通天地人,是無相而有相,真空而妙有。《維摩詰經》說的是「無生法」,卻還涉天界人間,又把「生生法」也攝受了。本是「解脫道」,卻不礙人間路﹔又神通天際,亙古來今,真假俱泯,彷彿光照,似若依稀,熹微間卻洞徹而化,無所罣礙。
 
  道可道,非常道。病本無病,無病還病,維摩詰本是無垢稱,依病示疾,此疾那堪得問,縱橫上下、十方法界,妙有真空,祗寂然默然,卻默然酣雷,生生化化。
 
  說是禪,便禪﹔說是淨,那也淨。此心當下即淨土,淨土唯我心。心能通上下四方,能徹往古來今。心能覺,但不作主,心一作主便是意,有了主意便是執著,執著便是名相。淨此名相,無垢為稱,維摩詰所以維摩詰也。維摩詰是居士,居之為士,居而無拘,此士乃大士也,大士如佛也。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了不可得。如如佛現,日月遍照。
 
  數十寒暑,恍然惚然,竟成過去,何其速也。過去本無過去,來時無來,去時無去。遍虛空,未來今昔,皆為一際,參萬歲而一成純也。北溟有魚,其名為鯤,化而為鵬,九萬里圖南,當去以六月息者也,如此亦在呼吸間。原來「變易」祗是「簡易」,簡易還其「不易」也。生生祗此生生,生滅剎那,剎那生滅,看得悠長,自也悠長,看得剎那,也自剎那。可貴的是,識得生生之幾,還歸於造化之微,那人間歷史之勢,且由他去吧!
 
  無垢稱,維摩詰,言語全撤了,心地還在,心也撤了,天地還在,天地原本空寂,此空寂乃其存在也。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維摩詰,無垢稱,稱之言之,心意一主便為有垢,心意撤了,可然無垢,無垢還有垢也。
 
  存在造化,妙幾如神,神通萬里,還祗寂然,示寂何病﹖多了些機鋒,不如朦朧,恍惚間有些道光亮了,原來天日已出,竟爾遍照。天女散花,無罣無礙,灑落天際,飛揚之,飄移之,墜落之,浮沉之,載現載隱,隨喜音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是幾、是現、是無、是空,花降如雨,雨潤心地,心地是空。
 
  起序為「佛果品」,心淨國土淨,簡直易經,天地乾坤,「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雲行雨施,品物流形」,最後還是「既濟」而「未濟」。方便權設,問疾示現,不動而妙喜,靜爾完歇,卻又彌勒,下生未來,亙於無際。真乃剎那生滅、生滅滅生。
 
  夫子刪詩書,訂禮樂,讓詩吟歌唱,湧現生命的定向,讓生命在悠遠的歷史蒼穹,鍛煉疏通致遠的智慧,進而尋得天地的大節。在原則遵循中,納入身心的和諧,韻律的同一之中,就這樣才得參造化之源。審心念之幾,觀事變之勢,這是易經,參透天人性命天道,才能造為未來之理想國,轉為據亂世,昇平世,而太平世。
 
  維摩詰,無垢稱,是居士,卻滿滿佛之莊嚴,原來此心即佛,佛即眾生。原來此山即水,大地悠悠,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山河大地,自成等分,等分差別,還祗平等無別也。
 
  思想其四十多年前的歲月,羣聚「星宿海」書坊,君祖兄的書店,長江黃河之源,竟爾如斯,構築「夏學會」,意在「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那年二、三十,興於詩,志氣昂揚,今已邁越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已矣。就此一眾,正往七十邁進,觀君祖兄大作,觀幾入微,參贊造化,妙玄天際,雲行雨施,品物流行,自成妙處,其生生法,早已涵化無生法矣!
 
  理有妙玄,道在生生,佛只自在,妙歸無生,心念既起,隨喜讚歎!善哉!善哉!能自易經深解羣經,入於幽玄,明於人世,深察睿智,惟其實修爾矣,吾謂君祖兄之作,造道之言也,其理條暢、其氣通達,通極乎神,「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是為序。
 
  壬寅之秋序於台北福德元亨居
 
自序
 
咸臨貞吉
劉君祖
 
  這是我近年來一系列從易經解佛經的第四本書,可能也是這階段的最後一本,若按原先發心起念,至少應該努力完成六本。寰宇風雲變色,世亂如麻,感覺許多攸關個人與團體的志業必須再深入思考,高瞻遠望,儘快完成必要的轉型工作。《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到這本《維摩詰經》,平均一年出版一本,《法華經》、《楞嚴經》的易解計畫,俟未來機緣再說吧!
 
  前年中,同門游祥洲師兄邀我至台北淨宗講堂對談「末法興大道」,對全球直播且有現場信眾,聚晤甚歡。會後他還有意安排我隔年去斯里蘭卡一遊,拜會論道弘法云云,當時世界各地的疫情漸起,我笑笑回道再說。今年七月,這個篤信小乘佛教的邦國不堪疫情與俄烏戰爭的影響,無力償還龐大外債而宣布破產,民生凋蔽。我不免念想:這事兒佛管不管得了?如果管不了,眾生應該如何?其實,古印度以及許多篤信佛法的邦國亦復如是,怎麼理解業因果報?應如何濟度一切苦厄?所稱真實不虛的究竟是甚麼?
 
  《維摩詰經》以居士說法,吸引且折服眾多羅漢乃至菩薩的情景,自古就很吸引文人雅士耽讀傳誦,而其周旋於世間各處都圓融無礙的本事也令人艷羨。唐代王維自號摩詰,可見一斑。白居易稱香山居士,蘇東坡詩詞中一再出現天女散花的摩詰境界,既嚮慕如來又不負卿卿,何樂如之?玄奘法師西行求法,還特地去尋維摩詰臥病的斗室,所謂須彌納芥子的奇蹟奧秘安在?這些都不宜只以神通視之,而要深省體悟其妙智慧與大願行。
 
  我們處在今世的迷離亂局,當如何修習維摩詰的本事以從容應對,進而旋乾轉坤以普濟眾生?
 
  十多年前,我以易占問《維摩詰經》的主旨,為臨卦第二爻動,爻辭稱:「咸臨,吉无不利。」〈小象傳〉解釋:「未順命也。」臨卦最重開放自由,鼓舞人發揮創意以面對並管理世界,不必順從定命的安排。〈大象傳〉稱:「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發展不可限量。臨二爻變,成復卦,充滿核心的創造力,生生不息。復卦的〈彖傳〉末讚嘆:「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宋儒張載膾炙人口的四句箴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即由此而發。《禮記.禮運》明示:「人為天地之心。」
 
  再以卦中有卦的理論檢視,臨卦中有二復卦,第二爻皆當復卦初爻之位,正是一陽復始的核心創意,可見其能量之強大,足以突破任何定制的羈絆而產生良好的效果。「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維摩詰居士所展現而啟發有志修行者的應在於是。
 
  時隔多年,我再問《維摩詰經》的特色為何?得出復卦初、二爻動,齊變有師卦之象。復以自知,開發自性;師以動眾,普濟群生。復卦初爻:「不遠復,無祇悔,元吉。」不遠即近,往外爭逐離道愈遠,切問近思才是正途。二爻:「休復,吉。」〈小象傳〉:「以下仁也。」碩果含仁即為生生不息的真機,引領眾生返歸自性,單爻變不又是臨卦嗎?佛佛同心,自度度人,不過如是。
 
  最後還是引宋代禪詩作結,以與天下仁人志士共勉:「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劉君祖於辛丑年疫情未消普世艱困之際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我對易經的理解,大多還停留在「算命」和「占卜」的層面,總覺得它太過神秘,不容易親近。而佛經,尤其是像維摩詰經這種需要一定文化背景才能入門的經典,常常讓人望而卻步。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心裡其實是帶著一點點質疑和好奇的:作者到底要怎麼把兩者融會貫通,而且聽說這本書的結構編排非常嚴謹,不像一般坊間的「心靈雞湯」式讀物。我比較欣賞那種結構完整、邏輯清晰的學術性探討,即使內容艱深,只要論證紮實,我就願意花時間去啃。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打通任督二脈,讓我對「變數」與「不變」這兩個看似矛盾的哲學命題,能有更深刻的體會,或許從中能找到一些應對現代社會瞬息萬變的錨點。

评分

上個月去參加了一個關於跨文化哲學對話的研討會,討論的主題剛好觸及到符號學在詮釋不同宗教文本中的作用。當時有個講者就提到,東方的符號體系,特別是像爻卦這樣的二元對立結構,其實在處理複雜的倫理和宇宙觀時,展現出驚人的彈性。這讓我聯想到,如果能用易經的符號系統來「翻譯」維摩詰經中描述的超越性體驗,那會是多麼有趣的一種嘗試。我對這本書的期待,並不在於它是否能「證明」兩者有淵源,而在於它能否提供一種全新的「閱讀工具」,讓我們用更直觀、更結構化的方式去理解維摩詰的教誨。我希望作者的筆觸能保持一種學者的嚴謹,但在闡述上又帶著一種啟發性,不要落入過度解讀或牽強附會的窠臼。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就讓我忍不住想多看幾眼。那種傳統水墨與現代設計感的巧妙結合,讓人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我平常在書店裡,如果不是特別找某本書,多半是憑感覺挑書,這本《從易經解維摩詰經》就是那種一眼就會被吸引的類型。書名本身就夠引人遐想了,畢竟易經的深奧與維摩詰經的禪思,看似是兩條平行線,卻又隱隱有著共通之處。我一直覺得,真正的智慧是沒有界限的,不同文化、不同時代的思想體系,只要用心去體會,都能找到彼此的共鳴點。這本書能把兩個看似遙遠的領域拉到一起,光是這個「破題」就讓人佩服。光是光線打在書封上的紋理,就已經讓人覺得這不是一本輕鬆的書,它承載著一種厚重的文化底蘊,讓人期待裡面能有多少「洞見」的碰撞。

评分

我最近在忙著整理家裡的老舊書籍,發現很多過去買了卻沒時間仔細讀的書,這次剛好翻到一本關於東方哲學的導讀手冊,裡面提到了一些關於「中道」與「變易」的概念,讓我對這些古老的智慧又產生了新的好奇心。剛好身邊的朋友推薦了這本《從易經解維摩詰經》,他說這本書在探討「空性」的詮釋上非常獨到。我對維摩詰經裡那種不拘泥於文字、直指人心的論述方式很有興趣,但傳統的註解有時候會顯得過於生硬,讓人難以下嚥。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比較活潑、比較能貼近現代人思考模式的切入點,也許是透過易經的符號系統,來解構那些看似玄奧的佛法概念。畢竟,如果智慧不能轉化為生活中的體悟,那再高深的道理也只是空談。

评分

我最近的生活狀態比較偏向「過度資訊焦慮」,每天被各種新聞、社群媒體的訊息轟炸,感覺思緒很難沉澱下來。這時候,我特別需要那種能讓人「靜下來」的書,不是那種空洞的安慰,而是能提供一個穩固的內在結構。我聽說《從易經解維摩詰經》裡,對於「應」與「不應」的探討,非常貼合當代人面對選擇困難時的心理狀態。易經的「時位」概念,加上維摩詰經對「法相」的洞察,如果能有效地結合,想必能為人提供一套應對外在紛擾的內在心法。我比較看重的是,這種結合是否能真正作用於日常的決策制定,而不是停留在理論層面,我期待它能像一個精密儀器,幫助我校準自己對世界的感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