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中「詩」:《全唐詩》中論詩詞彙之考察

詩中「詩」:《全唐詩》中論詩詞彙之考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品萫
圖書標籤:
  • 唐詩
  • 全唐詩
  • 詩詞
  • 詞匯
  • 文學研究
  • 中國古典文學
  • 詩學
  • 文本分析
  • 語言學
  • 文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受觀念史、概念史研究範式的啟發,以詞彙為考察中心,結閤認知語言學、認知隱喻學、廣義修辭學等方法,從《全唐詩》中的論詩詞彙考察唐代的詩歌思想與觀念,包含詩與經驗現實關係、詩與景的關係、唐人觀念中的「詩人」等,旁及唐詩創作主體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時代價值觀與文化心態等變化,並嘗試提齣以「詞彙認知」作為「唐詩詮釋」與「詩學觀念」研究新路徑的可能。
 
  自二十世紀「語言論轉嚮」之後,從語言的角度來研究思想和思維,盛行於各個領域,關鍵詞範式成瞭研究熱點。「山水」、「風景」等議題也是當代跨文化、跨界域的重要研究議題之一。本書的研究結果是對前述議題的迴應與參與,而從詩語變化與新詩語現象所發現的文化轉型跡象,也迴應瞭唐宋變革的學界議題。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詩中「詩」:《全唐詩》中論詩詞彙之考察》內容的,關於其他領域圖書的詳細介紹。 《大航海時代的海上霸權:英國海軍的崛起與全球佈局(1688-1815)》 本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英國海軍在1688年光榮革命至1815年拿破侖戰爭結束這一關鍵歷史時期,如何從一個區域性海軍力量,蛻變為無可匹敵的全球海洋霸權。這不僅是一部海戰史,更是一部關於國傢戰略、經濟結構、技術創新與帝國構建的宏大敘事。我們將聚焦於這一時期英國海軍的內在結構、戰略思想的演變,以及其如何有效地將海洋控製轉化為對全球政治和經濟格局的決定性影響力。 第一部:戰略基石的奠定(1688-1748) 光榮革命後的英國,麵臨著來自法國和西班牙的強大挑戰。本書首先探討瞭1688年至安妮女王繼承戰爭(War of the Spanish Succession)期間,英國海軍在戰略上的轉型。重點分析瞭《海軍法案》(Naval Acts)的實施,以及「航行法案」(Navigation Acts)如何為皇傢海軍的財政與人員儲備提供穩固基礎。 我們將詳盡考察托馬斯·科比特(Thomas Corbett)和威廉·科德林頓(William Codrington)等海軍思想傢對「海上實力」(Sea Power)概念的早期闡釋。不同於大陸國傢的陸軍至上思想,英國開始清晰地認識到,控製海洋是維護國傢獨立與商業利益的生命線。 在戰術層麵,本書細緻梳理瞭英法之間在加勒比海和北美殖民地的早期衝突,尤其是對「海岸巡邏」與「遠洋截擊」戰術的辯證發展。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期間,馬丁·帕剋(Martin Päck)在特拉法加角和馬拉加海戰中的錶現,展示瞭英國如何逐步掌握戰列艦編隊和火控技術的優勢。儘管戰略上仍有反覆,但英國海軍已然建立起一套區分於歐洲大陸的專業化、係統化的管理體係。 第二部:七年戰爭與全球戰略的確立(1748-1783) 七年戰爭(Seven Years' War)被視為英國海軍崛起的關鍵轉摺點。本書深入分析瞭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Elder)政府對海軍的空前投入,以及其「從海上攻擊敵人弱點」的戰略決策。我們不再僅僅將海軍視為本土防禦力量,而是將其提升為實現全球目標的戰略工具。 重點章節探討瞭「艦隊對艦隊」戰術的成熟。在基伯龍灣(Quiberon Bay)等關鍵戰役中,英國海軍成功地運用瞭「單線戰術」(Line of Battle),這不僅是戰術上的創新,更是對船隻設計、水手訓練和艦隊指揮係統的綜閤考驗。本書引用瞭大量當時的海軍日誌和信件,還原瞭英國海軍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實行「遠洋封鎖」(Distant Blockade),有效地切斷瞭法國的海外貿易與軍事調動。 北美獨立戰爭期間,雖然約剋鎮的失敗一度讓英國海軍濛羞,但本書也辯證地指齣,儘管英國在輔助力量上有所疏忽,但其在世界其他戰場(如印度和加勒比)對法國和西班牙海軍的壓倒性勝利,最終確保瞭其在《巴黎和約》中的談判地位。 第三部:技術革新與“無敵艦隊”的時代(1783-1815) 法國大革命和隨後爆發的拿破侖戰爭,將英國海軍的力量推嚮瞭頂峰。本書的第三部分聚焦於工業革命對海軍現代化的推動作用。銅闆船殼(Copper Sheathing)的推廣,極大地提高瞭艦船的航速與續航能力,使其能夠更持久地執行遠洋封鎖任務,這在對抗拿破侖的“大陸體係”時發揮瞭無可替代的作用。 這一部分著重分析瞭霍雷肖·納爾遜(Horatio Nelson)及其「追擊與毀滅」的戰術哲學。不同於傳統的線式戰術,納爾遜在尼羅河海戰和特拉法加海戰中,大膽採用「縱隊突擊」(Breaking the Line),旨在迅速打亂敵方陣型,將一場線性的消耗戰轉化為多個獨立的近距離纏鬥,從而在數量上處於劣勢的戰役中取得決定性勝利。 本書的最後一章,將分析特拉法加海戰的深遠影響:它徹底消除瞭法國入侵英國本土的可能,並確立瞭英國在未來一個世紀內對全球海洋的絕對控製權。這種控製權不僅保證瞭英國本土的絕對安全,更為其在全球範圍內擴張殖民地、實施自由貿易政策提供瞭堅實的軍事後盾。 結論:海權的結構性要素 本書最終總結,英國海軍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以下結構性要素長期纍積的結果:穩定的財政支持(主要來自商業資本)、專業化的軍官晉升體係、持續的技術引進與應用、以及一套將海上軍事力量與國傢經濟利益緊密結閤的戰略指導思想。這一切共同塑造瞭「不列顛治世」(Pax Britannica)的基礎。 目標讀者群: 歷史學、國際關係學、軍事史及海事研究領域的學者、研究生,以及對大航海時代、帝國興衰感興趣的廣大歷史愛好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品萫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研究領域以唐代詩歌為主,亦關注古典詩詞領域。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論題的形成
第二節 文獻迴顧
第三節 研究材料與方法

第二章 詩與經驗現實:隱喻的視野
第一節 隱喻、詞彙與認知
第二節 搜尋與獲得:搜覓係列隱喻
第三節 獲取與收藏:容器係列隱喻
第四節 管領與驅使:造化相關隱喻

第三章 詩與經驗現實:觀看的視野
第一節 研究視角:詩與觀看
第二節 詩歌意識框架中的風景話語
第三節 詩歌意識框架中的觀物方式
第四節 詩與景:藝術與真實之間

第四章 製造「詩人」
第一節 研究視角:關於「製造『詩人』」
第二節 稱謂與身分
第三節 姿態與認同
第四節 創作與強迫
第五節 態度與價值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成果
第二節 以「詞彙認知」為「唐詩詮釋」與「詩學觀念」研究的新路徑

參考與徵引文獻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506287
  • 叢書係列:文史叢刊
  • 規格:平裝 / 420頁 / 14.8 x 21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摘要
 
  關於詩歌觀念的考察,本文從傳統「論詩詩」研究的角度,轉而採「論詩詞彙」的視野,既是研究材料、範圍的擴大,亦是方法論上的差異。全文以詞彙為考察中心,結閤認知語言學、認知隱喻學、廣義修辭學等方法,直接從詞彙中考察詩歌思想與觀念。全文共由五章組成,各章要點歸結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以唐代為研究對象的原因,迴顧相關研究成果,並揭示以「詞彙」切入詩歌觀念的考察角度。
 
  第二章「詩與經驗現實:隱喻的視野」是從隱喻的角度來考察「詩與經驗現實」的關係。針對唐詩中許多指稱詩歌創作行為或過程的隱喻詞彙,如「得句」、「冥搜」、「尋詩」、「搜覓」、「拾句」等「搜覓係列隱喻」;「入詩」、「詩中」、「詩外」、「搜羅」「吟盡」等容器隱喻;以及將詩歌創作類比為造化生育萬物的「造化相關隱喻」等現象,探討在當時人們的觀念中:詩是如何產生的?詩人如何看待詩歌創作的行為?他們是如何隱喻式地理解詩歌與經驗現實、外在世界的關係。
 
  第三章「詩與經驗現實:觀看的視野」同樣聚焦於詞彙現象,探討詩歌作為觀看行為的可能性機製,在詩歌「視框」篩選機製的作用下,不但形成一種詩學觀物方式,且視覺對象被話語主體以不同的修辭錶述,並生成一係列的風景語彙係統,形成一套風景話語,錶現瞭人與自然的新關係。當詩歌成為一種觀物的框架,世界被視為「詩歌」來觀看(閱讀),話語主體對於入眼之自然景色,也亟欲以詩的形式來把握、占有它。而「吟看」係列詞群的齣現揭示瞭潛隱在語言背後的觀察方式,顯示話語主體意識到詩歌創作改變瞭他們的視覺經驗。此外唐代詩人常常以競爭的意識在看待自然景色,亟欲在詩(藝術)與景(真實)之間一較優劣、競短爭長,詩歌往往成為風景的評價標準,風景也常成為衡量詩纔的尺度。
 
  第四章「製造『詩人』」探討:唐人觀念中的「詩人」,這是透過詩歌話語呈現齣來的「詩人」,或可稱之為一種關於「詩人」的「話語」。本章參酌史學傢Peter Burke《製造路易十四》一書中「傳媒製造形象」的角度,以及Goffman以「錶演」來探討自我概念等視角,來審視唐代對於「詩人」的集體想像與塑造。「詩人」身份不是自然而然存在的,唐代的創作者透過稱謂的使用、形象的塑造、姿態的展演、創作情懷的描述、對詩歌態度與價值的宣稱等,「詩人」從各個層麵被論述性地生產齣來,成為文化意義係統的一部份。
 
  第五章除瞭全文要點歸結外,主要簡述本文以「詞彙」為考察中心的發現與貢獻,並提齣以「詞彙認知」作為「唐詩詮釋」與「詩學觀念」研究新路徑的可能。
 
Abstract
 
  This dissertation take the perspective of “poetry vocabulary”, and try to research the poetic idea, which different from the research of “Poems on Poetry” such as traditional research method.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poetry vocabulary” is not only to expand the range of the study, as well as difference in methodology. This dissertation take the view of “Key words” paradigm,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methods such as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gnitive Metaphor and Rhetoric in a broad sense, and try to research poetry ideas and concepts from the vocabulary.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each chapter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explains the reason for the study of Tang Dynasty, and explain how to research poetry ideas and concepts from the vocabulary.
 
  The second chapter “Poetry and empirical reality: Metaphor Perspective”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phor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nd empirical reality”. Thia chapter focus on the metaphorical vocabulary about poetry writing, through which we can realize people's idea of poetry such as “Poetry is how to produce”, “How poet look at the behavior of poetry writing?” etc.
 
  The third chapter “Poetry and empirical reality: Viewing Perspective” also focus on the vocabulary and try to analyze poetry as a possible mechanism of viewing behavior.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oetry as a selection mechanism, a poetic view way of things is formed, and vision objects are formed as a series of rhetoric vocabulary group, thereby a series of landscape discourse is formed. The landscape discourse shows the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The fourth chapter “The making of the ‘poet’” study the concept of poet in the Tang Dynasty, which is presented through poetic discourse. In this chapter, Peter Burke’s “The fabrication of Louis XIV” and Goffman’s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are referenced to study the “Poet discourse”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last chapter briefly generalize the contribut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and propose a new perspective as the possibility of poetry research method, which research poetry ideas and concepts from the vocabulary.

用戶評價

评分

總而言之,我認為這本《詩中「詩」》代錶瞭一種成熟的古典學研究趨勢:即從文本語言層麵對既有經典進行「概念還原」。過去很多研究過於偏重於文化背景或個人傳記,導緻對詩歌理論本身的探討顯得漂浮不定。而這本書聚焦於「詞彙」本身,這提供瞭一個堅實的錨點。能夠精確辨識齣在唐代語境下,「詩」這個字眼所承載的具體重量和邊界,是理解任何唐詩作品的先決條件。我希望作者能夠清晰地呈現齣,這些核心詞彙在不同的地理區域(例如南北方的詩學差異,如果存在的話)或不同的交遊圈子中,是否產生瞭地方性的詮釋群組。如果能連這種細微的「詩學方言」都能被捕捉,那麼這部著作的學術價值將會遠超一般專著,成為未來研究唐詩理論的必備參考書。

评分

這本書的齣版,對於研究唐代詩歌的學者來說,無疑是一劑及時雨。我從事古典文學研究這麼多年,總覺得在探討《全唐詩》的浩瀚篇章時,往往會陷入文本細節的泥淖,而對於詩人們如何「看待」自己的創作,也就是他們對於「詩」這個概念本身的論述,著墨不多。《詩中「詩」》顯然就是要彌補這個空缺。光是書名就已經足夠吸引人,它不再是單純的詩歌賞析或版本校勘,而是直指核心的文獻學與觀念史探討。我特別期待作者是如何梳理從初唐到晚唐,詩歌理論的轉變脈絡。畢竟,盛唐的雄渾與中晚唐的精緻,反映的不僅是時代風氣,更是詩人自我意識的成熟與演化。如果能從詞彙的細微差別中,看齣不同時代對於「詩性」的界定,那這本書的貢獻就太大瞭。這類深入的詞彙考察,往往能揭示齣隱藏在詩歌形式之下的深層思維結構,這比單純的風格分析要來得紮實且有說服力。

评分

對於我們這些習慣於從詮釋學角度切入古典文本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條極為紮實的基礎路徑。長期以來,我們對唐詩的理解,多半建立在宋人如嚴羽《滄浪詩話》的框架之上,或是清代王士禛的「神韻說」。這些後起的理論雖然重要,但畢竟是「後見之明」。若能迴溯到唐代詩人自身如何命名、界定他們的藝術實踐,那纔能真正還原當時的創作現場。我尤其期待作者在處理那些具有多重指涉性的詞彙時,如何避免將後世的標準投射到唐人身上。例如,「意境」這個詞在唐代可能還未完全定型,如果作者能找齣對應的早期錶達,並追溯其演變,那將是極具學術價值的發現。這不僅僅是詞彙學的勝利,更是對唐詩史觀念史的一次重大修正。

评分

這本書的切入點實在太聰明瞭,它避開瞭正麵迎擊宏大敘事,而是選擇從最細微的語言單位——詞彙——入手,去撬動整個《全唐詩》的理論基石。這有點像在研究一棟宏偉建築時,不再描繪外觀,而是去分析每一塊磚石的成分和接縫技術。我猜想,作者必然花費瞭大量的時間,在《全唐詩》的序跋、詩論、以及唐人的書信往來中,進行地毯式的搜索。這種學術態度,是當今學術界最需要的,它要求研究者具備極高的耐心和對文本的敏銳度。如果能藉由這本書的梳理,我們能更清楚地看到,唐代的「詩」是如何從「言誌」逐漸轉嚮「尚美」或「重纔」的理論建構,那將會是一場知識的盛宴。我非常期待書中對比不同流派(如初唐上官體與盛唐山水田園派)在特定詩學術語使用上的差異。

评分

說實話,我第一次聽到這本書的書名時,心頭一緊,有點擔心這會不會又是一本故紙堆裡的陳年舊論。畢竟,談《全唐詩》的著作多如牛毛,要能真正切入核心,而不隻是重複前人的觀點,難度極高。但細看其副標題——「論詩詞彙之考察」,我立刻改觀瞭。這顯然是一項極為精細的「概念考古」工作。讀者往往隻關注詩句的意境和格律,卻忽略瞭詩人在評論中使用的那些關鍵詞彙:如「興」、「比」、「風」、「雅」、「體」、「格」等等。這些詞彙在不同的詩人筆下,含義或許有微妙的漂移,但正是這種漂移,勾勒齣瞭唐代詩學思想的動態圖景。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處理那些在語境中看似通用,實則內涵迥異的詞語,並用嚴謹的考證方法,將它們「定位」於特定的歷史語境之中。這種對語言工具箱的解構,對我們理解詩人的創作意圖,絕對是顛覆性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