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現代詩:第71期

臺灣現代詩:第71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臺灣現代詩》
图书标签:
  • 臺灣現代詩
  • 現代詩
  • 詩集
  • 臺灣文學
  • 文學
  • 第71期
  • 原創詩
  • 當代詩
  • 文化藝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本安倍晉三前首相,於2022年7月8日在奈良市街頭,為自民黨同黨眾議院議員候選助選演講時,不幸遭槍殺身亡,消息傳出全球為之震驚,對台灣人而言,驟然失去一位國際摯友,尤感悲慟。安倍晉三前首相,為台灣社會公認對台灣充滿善意的外國政治家,「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更讓台灣人銘感在心。為表達對安倍晉三前首相的感念,台灣從官方到民間都不斷傳遞出這種感恩的聲音和實際行動。本期刊載追悼安倍晉三前首相詩作,其中謝安通〈安倍晉三頌〉由邱若山理事長翻譯成日文,以示尊崇。
 
本書特色   
 
  本協會常務理事金尚浩教授,致力於世界華語文學與韓國文學界交流,為推動台日韓三國文學交流的重要舵手。金教授尊翁金光林詩人,是韓國的重要詩人,與本協會創會前輩陳千武先生、日本詩人高橋喜久情被詩壇譽為「東亞三文英」。由金教授有系統地翻譯其父金光林詩作,讓台灣讀者更貼近百年來韓國的文化底蘊。
《臺灣現代詩:第71期》書目簡介 導言:時代的聲響與詩的疆域 《臺灣現代詩》作為臺灣詩壇最具代表性的純文學季刊之一,自創刊以來,便肩負著記錄時代脈動、探索語言極限與拓展詩歌美學疆域的重任。第71期,承續過往對詩藝的嚴謹態度,同時也敏銳地捕捉了當下社會、文化與個人生命經驗的細微變化。本期詩作群像,呈現出一種在繼承傳統基礎上力求突破的態勢,詩人們在形式的打磨、意象的選擇與哲思的挖掘上,展現了深厚的功力與獨到的視角。本期內容豐富,不僅收錄了數十位資深詩人的新作,更納入了數批具有潛力的新生代聲音,共同構築了一個既廣闊又深邃的現代詩景觀。 卷首語與專題策劃:光影交錯中的詩學反思 本期卷首語由詩壇資深評論家撰寫,聚焦於當前臺灣社會結構變遷對詩歌寫作的深層影響。評論家以「數位時代的內在風景」為題,探討在資訊爆炸與速食文化衝擊下,詩歌如何保持其慢速、內省的本質,並在虛擬與現實的張力中尋求穩固的立足點。 本期特闢「城市底層的聲音」專題,邀請了多位關注社會邊緣群體與都市空間異化的詩人。作品不再僅限於對自然景觀的抒寫,而是將目光投向水泥叢林中的孤寂、異鄉人的漂泊,以及階級差異在日常物件上留下的細微刻痕。這些詩作語言冷峻而富有張力,結構上多採用碎片化敘事,營造出一種疏離卻又極度貼近現實的閱讀體驗。例如,詩人陳明哲的組詩《地下鐵的末班車》,便以精確捕捉的聲響和光影,勾勒出夜歸者在封閉空間中的集體焦慮與私密夢境。 詩作群像:多元主題的深度挖掘 本期收錄的獨立詩作,展現了當代臺灣詩歌在主題選擇上的廣泛性與深度探索: 一、記憶、歷史與身份的重構: 多位詩人試圖與臺灣複雜的歷史進行對話。這不僅是對於重大歷史事件的直接書寫,更多的是透過家族物件、老照片、或是地域性的語言殘跡,進行細膩的考古。詩歌語言在此類作品中往往帶有懷舊的暖色調,但敘事結構卻是現代性的,充滿了斷裂與重組的痕跡,體現了當代人對自身根源的追溯與不確定性。林育德的組詩《霧鎖的年代》便極具代表性,他使用大量日語外來語與閩南語詞彙的並置,創造出多層次的語義疊加,探討身份認同在殖民與後殖民語境下的交疊狀態。 二、自然書寫的新維度:生態焦慮與微觀觀察: 繼承了臺灣詩歌對自然一貫的熱愛,本期自然詩的書寫焦點已從宏大的山海轉向對生態危機的敏感與對微觀世界的專注。詩人不再將自然視為純粹的抒情對象,而是將之視為與人類命運相互糾纏的共同體。例如,對氣候變遷引起的細微變化的捕捉,或是對昆蟲、植物生命細節的極度放大。吳珮琪的《海蝕洞的低語》,便以海浪侵蝕岩石的漫長過程為喻,哲思了時間的不可逆性與生命的脆弱性。 三、身體、情慾與內在的風景: 關於身體的書寫在本期佔有重要篇幅,這些作品挑戰了傳統對於情慾的界限與禁忌。詩人們的筆觸大膽而精準,探討了慾望在現代社會中的異化、身體作為政治符號的可能性,以及疾病與衰老對自我認知的重塑。這些詩作極少流於感官的描摹,而是將身體經驗提升至哲學層面,思考「在場」與「缺席」的辯證關係。 新秀登場與詩體實驗:未來的聲響 本期重點推介了數十位初次發表詩作的年輕詩人。相較於資深詩人偏重意象的凝練與情感的深沉,新秀們的作品在形式上展現出更為激進的實驗性。他們大量使用網路語言、流行文化符碼,並傾向於打散傳統的句法結構,採用類似於「斷行詩」或「視覺詩」的編排方式,以模擬現代人快速、跳躍的思維模式。雖然在成熟度上略顯青澀,但其旺盛的生命力與對既有詩歌規範的挑戰精神,為臺灣詩壇注入了新鮮的能量。 詩評與翻譯專欄:觀照與對話 本期附帶的詩歌評論專欄,深度解析了上一期詩作中的幾組關鍵意象,並對當代詩歌的「抒情性消退」現象進行了批判性考察。此外,本期特邀翻譯了三位非華語系的歐洲當代詩人的作品,這些作品的引入,旨在提供一個外部的參照系,促使臺灣詩人群體在國際化的視野下,重新審視自身語言的獨特性與共通性。 結語 《臺灣現代詩:第71期》,是一本充滿內在張力與外在關懷的詩集。它既是當代臺灣社會精神狀態的精準快照,也是詩人們不懈追求藝術純粹性的集中體現。透過對語言邊緣的探索、對歷史深處的挖掘,以及對日常細節的敏銳捕捉,本期詩刊成功地為讀者開啟了一扇通往複雜而真實的現代心靈世界的門戶。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臺灣現代詩》
 
  我拄開始是寫囡仔詩,寫囡仔的天真、心適,尾仔用華語佮台語來寫現代詩,嘛是愛佇語言的思考、運用的規則,做一寡改變。這幾年來定定有佮外國詩人交流,時常朗讀,感覺用台語寫的詩,較合味,合平常生活的土地,就是台灣味的。用台語寫的詩,較有接近台灣的土地、台灣的風俗佮人文。
  
  每一個詩人運用的語言、表達的方式無仝,嘛是愛用一段時間來思考。總是,空氣在人激的。啊,吸啥物款空氣,寫啥物款詩,嘛是真自然的。當然,寫詩是想欲予人讀了感覺歡喜、有一寡想法,愛寫出家己的「唯一」,予人讀了感覺真有意思,寫詩就是按呢!(袖子)

图书目录

◆卷頭語
吸啥物款空氣,寫啥物款詩/袖 子
◆詩創作
悼日本安倍晉三前首相遇刺身亡/惡 鄰/邱若山
安倍晉三頌/安倍晋三 頌歌/謝安通 作 邱若山 訳
唱歌給自己聽(21)/蔡秀菊
往前看/地球人的智慧/賴 欣
2022夏/林盛彬
湧 動(外五首)/旅 人
紅鮭魚/掃碼的疫情時光/楊 巽
想像不到的一條路/那樣的五星級市長/謝安通
九重葛/陽台上的綠珊瑚/賴錦雀
花之變奏/林 鬱
習於拿零用錢/金尚浩
編 織/謝碧修
數念阿母/袖 子
祝 福/一株九重葛/蔡榮勇
春 信(外二首)/李益美
愛の舞/愛之舞/たにけいこ 作 邱若山 譯
教堂槍響/林武煒
烏克蘭的吶喊/獨裁者的嘴角笑了/朝陽村人
白尾八哥/答友問/林豐明
黑暗物質的滲透/漂 帆
COVID-19 十二行/畫詩三首/李 瓜
台灣男子葉石濤/顏銘俊
逆風高飛的山鷹(外二首)/小 荷
巴哈鍵盤組曲之一/重 逢/郭怡利
渡 航/慕 白
靜靜地等待/角落的手推車/張素妹
穀 雨/立 夏/林柏維
草原探問,致母親/張台瓊
過期的愛與餘溫/郭伊貞
森田家的愛(14)/王韶君
輸送帶/巫秀鈴
記憶沙丘/方 聲
田庄靜夜/耶 子
隱 者/王聖元
相 機/等  
從未軟化的鋼筋/魏鵬展
關鍵字/白春燕
白色珊瑚/Chiwii  
最後的溫柔/映 璇
傲 骨/張家榕
場 景/臉書後遺症/顏曉曉
自助餐/蒂 娜
我捏碎了夕陽/噴水豬
無垢的緣/黃 關
◆捐款徵信
◆第71 期封面徵詩
海角神話/齡 槿
寂寞的跫音/袖 子
孤寂的無伴奏樂章/周淑慧
唯一的高音/林 鬱
孤獨的無伴奏樂章/小 荷
孤寂的交響/漂 帆
自然而然/巫秀鈴
無伴奏之歌/王聖元
悄 燃/張威龍
孤寂的無伴奏樂章/商 吟
孤寂線上/橍 嶔
靜待風起搏浪尖/羅翊廷
希望的島嶼/徐菘澤
荒 島/劉海寧
曠野的呼喚/劉芷安
旁若‧無人/吳品達
曠野之息/徐祐鈞
勤奮之島/王逸陞
52hz/落 弦
獨奏曲/周世雄
孤寂的無伴奏樂章/張素妹
孤寂的無伴奏樂章/荷 修
醉倒的鮟鱇/梁浩然
孤獨即興演奏/林 芍
孤寂的無伴奏樂章/媜 嫚
黃 昏/AJJ
◆台灣囡仔歌
狗拄著猴/謝安通
賞 讀/蔡秀菊
◆童詩輯
大郎看世界/大 郎
短 評/旅 人
◆我畫(iPaint)畫會2022 詩畫輯
西瓜下的花巾/袁國浩
西 瓜/蔡榮勇
砂石場/袁國浩
砂 石/蔡秀菊
砂石場/賴 欣
眺望龜山島/洪檸標
龜山島遠眺/邱若山
波斯菊/蔡秀菊
歡 呼/旅 人
閒話家常/陳玫芳
閒話家常/江 昀
奧入瀨漫步/陳玫芳
奧入瀨之楓/林 鬱
蒙面的阿拉伯女人/林翊歆
蒙面的阿拉伯女人/楊 巽
罩袍的喃喃自語/謝碧修
遠望田野/林翊歆
遠望田野/周淑慧
想念的夜/陳芳雅
風船葛/賴錦雀
葵百合/賴惠美
百 合/章惠芳
◆袖子台語詩作品賞析
袖子詩人簡介及賞析詩作/袖 子
(1)陳秀枝作品賞析/賴 欣
(2)Ho 袖子台語新詩作品合評(Memo)/永 井
(3)〈寒人ê 花蕊〉讀後感/林俊樑
(4)閱讀陳秀枝三首詩/蔡榮勇
(5)留白的餘韻/蔡秀菊
(6)袖子其人其詩/江 昀
(7)詩人袖子的作品評論/瑀 璇
◆沉默在高原上(24)
Ⅵ‧花 季
74.花 季/75.時間領域的忍音/永 井
◆拉美詩探戈(28)
我愛你/劉安慶 譯
◆海外詩簡(14)
心 湖/詩:林問語/圖:Ulises Labaronnie
◆世界詩散步(24)
詩人如何成為詩人/李敏勇
◆吟遊亂世的天鵝:尼加拉瓜詩人達利歐(13)
拉烏杙的頭顱/杜孝捷
希臘光影(10)
眾獸之神雅特米絲/蔡珮琪
◆詩翻譯
金光林第四本詩集《鶴的墜落》未譯介的詩作/金尚浩 譯
日本詩人佐藤春夫詩選(17)/邱若山 譯
種族與性別的捍衛者/林盛彬
◆編後記/蔡秀菊
◆《臺灣現代詩》投稿須知暨撰稿凡例

图书序言

  • ISBN:7181646170715
  • 規格:平裝 / 128頁 / 14.8 x 21 x 0.6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吸啥物款空氣,寫啥物款詩
袖子
 
  若有人欲問,生活中講的語言和詩的語言有啥關聯?我會講,咱佇啥款空氣內底喘氣,就講彼款的語言,就用這種語言來寫作。有一个畫家捌講,逐个人攏是特別的唯一,毋免佮別人爭「第一」。你畫的厝歪歪,有可能徛的所在看到的角度無仝;抑是講欲特別強調佗一部分,逐個人畫起來攏無仝。寫詩,嘛是個人有個人的觀看角度、立場,是真私密、思考、體會的一種表達。技巧的媠䆀,是一回事,詩人個人的感受,寫出來是「言之有物」,是真重要的。
  
  里爾克詩人捌講:「詩,毋是逐家所想的按呢,毋是感覺,是經驗。」對,愛寫經驗,愛閣共經驗轉化、鋪排出來, 毋是直接共經驗寫落來。咱行過真濟城市,看過真濟人物和物件,認識真濟動植物,愛感受鳥仔是按怎飛?愛知道細細的花蕊,是用啥物款的姿態開花。阮兜的人攏愛行踏,尤其是到台灣一四界,去認捌大自然,觀察大自然,我就是四界行踏、參訪來累積經驗,閣用家己的體會來寫詩。
  
  我拄開始是寫囡仔詩,寫囡仔的天真、心適,尾仔用華語佮台語來寫現代詩,嘛是愛佇語言的思考、運用的規則, 做一寡改變。這幾年來定定有佮外國詩人交流,時常朗讀, 感覺用台語寫的詩,較合味,合平常生活的土地,就是台灣味的。用台語寫的詩,較有接近台灣的土地、台灣的風俗佮人文。
  
  每一個詩人運用的語言、表達的方式無仝,嘛是愛用一段時間來思考。總是,空氣在人激的。啊,吸啥物款空氣, 寫啥物款詩,嘛是真自然的。當然,寫詩是想欲予人讀了感覺歡喜、有一寡想法,愛寫出家己的「唯一」,予人讀了感覺真有意思,寫詩就是按呢!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次的《臺灣現代詩》第七十一期,給我的感覺像是一場精緻的、光線柔和的室內展覽。整體來說,編排和裝幀依舊是台灣文學刊物的頂尖水準,這點從來不用懷疑。然而,內容上,我觀察到一個明顯的趨勢,那就是詩人們似乎更沉浸於語言本身的遊戲與形狀,而非詩作所指向的那個外在的「現實世界」。翻閱其中幾篇,我注意到許多對傳統意象的解構與重組,手法是高明的,技巧是爐火純青的,但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台灣歷史脈絡的讀者,我總是在尋找那根線,那條能將這些抽象的文字與我們共同經歷的集體記憶或當代困境串聯起來的線。這一期給我的感受是片段化,每個詩人似乎都建構了自己的微觀宇宙,彼此間的對話性並不強。這當然是現代主義的遺產,無可厚非,但當所有人都往內觀照時,文學作為社會鏡像的功能,是否也被一併收斂起來了?我個人還是偏好那種即便寫的是孤獨,也能讓人感受到全島共同的孤獨的詩篇,而不是單純的、美學上的孤立。

评分

我得承認,這一期在某些詩人的風格上,有令人驚喜的突破。尤其是幾位比較年輕的創作者,他們大膽地挪用了網路語言和日常的口語習慣,讓詩歌的邊界被進一步拓寬,這是一個非常值得肯定的方向。我們不能永遠困在學院派的辭藻裡打轉,文學要活下去,就得呼吸當下社會的氣味。然而,這種嘗試並非全然成功,有幾篇作品,我覺得是「為了新而新」,文字的堆疊感過重,缺乏必要的提煉,導致讀者需要花費極大的心力去「還原」詩人想表達的那個核心意念,最終卻發現核心薄弱。這就像是精美的包裝裡裝著一顆普通甚至有點酸的糖果。我希望編輯在選稿時,能在鼓勵創新與確保作品的普世傳達力之間,找到一個更穩健的平衡點。畢竟,詩歌的生命力不僅在於它在文本內部的美學成就,更在於它能被多少人「讀懂」並產生共鳴。這一期,後者的比例似乎有點偏低了。

评分

這期《臺灣現代詩》七十一期,坦白說,我讀完後心中五味雜陳,有種說不上來的失落感。翻開目錄,期待著能再次被那些尖銳、充滿時代感與土地氣息的文字攫住,但這次,似乎少了那麼一點「當下」的痛感與激情。詩歌的演變總是令人著迷,但有時候,我們這些老讀者,還是會懷念過去幾年那種直搗黃龍、毫不迴避地書寫社會光譜的力度。我記得好幾年前,某幾期幾乎是把社會議題撕開來給我們看,那種閱讀經驗是震撼性的,它不只是文學,簡直像是一份地下報紙。這一期,或許是詩人們選擇了更內省、更私密的路徑,文字的雕琢自然是沒話說,句子的結構、意象的營造都顯得更為精緻,但那種「為誰而寫」的吶喊聲,似乎被處理得太過溫柔了。我猜想,這或許是時代使然,也或許是詩壇的風向轉了,但對我這樣一個熱衷於在詩中尋找時代共鳴的讀者來說,總覺得少了一味引人入勝的火藥味。希望下一期能再見到那種令人心頭一緊的犀利,畢竟,詩歌的強大,從來不只是優雅地存在。

评分

《臺灣現代詩》七十一期的選題,讓我聯想到最近台灣藝術圈的某些現象——過度追求「精緻化」和「去政治化」的審美。整本刊物散發著一股非常乾淨、非常「安全」的氣息,沒有什麼能真正觸動我的神經,也沒有什麼是讓我看完後會想要立刻翻回去重讀並做筆記的篇章。或許這是我個人的偏見,我始終相信,偉大的詩歌往往是帶著泥土氣、帶著時代的傷痕的。當我們將所有的尖銳都磨平,把所有的邊角都修圓,詩歌就變成了一種純粹的「裝飾品」,好看,但無用。閱讀這一期時,我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疏離感,仿佛詩人們都在用一種我們共同學習過的「詩歌語言」在對話,而不是用自己最本真、最私密、最迫切的聲音在呼喊。這種規訓感,對我這樣一個從侯德健、楊逵那個年代過來的人來說,是難以接受的。文學應該是反抗的,即使是反抗當下的平庸。

评分

七十一期這一冊,若以台灣文學史的長河來看,大概會被歸類為一個相對平穩過渡的時期吧。從文學理論的角度審視,這批詩作在形式技巧上無疑是成熟的,展現了台灣詩壇深厚的訓練根基。但是,我們這些老讀者,真正想從《臺灣現代詩》這樣一個標誌性的刊物裡獲得的,往往不只是形式上的展示,更是一種「精神的參照系」。我想問的是,在當前這樣一個快速變動、充滿不確定性的社會環境中,這些詩歌提供了什麼樣的錨點?它們是否足夠強大,能夠支撐起讀者在面對生活巨大壓力時,那一刻的喘息空間或對抗的勇氣?坦白講,這一期給我的感覺是太過「學術化」了,它似乎更熱衷於向同行證明自己的能力,而非向更廣泛的讀者群體投射出某種清晰而有力的價值觀或審美主張。它像是一份交得很漂亮的期末考卷,分數很高,但少了點靈魂的躍動感,少了點「活著真好,或活著真難」的那種真實的顫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