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臺灣現代詩》第七十一期,給我的感覺像是一場精緻的、光線柔和的室內展覽。整體來說,編排和裝幀依舊是台灣文學刊物的頂尖水準,這點從來不用懷疑。然而,內容上,我觀察到一個明顯的趨勢,那就是詩人們似乎更沉浸於語言本身的遊戲與形狀,而非詩作所指向的那個外在的「現實世界」。翻閱其中幾篇,我注意到許多對傳統意象的解構與重組,手法是高明的,技巧是爐火純青的,但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台灣歷史脈絡的讀者,我總是在尋找那根線,那條能將這些抽象的文字與我們共同經歷的集體記憶或當代困境串聯起來的線。這一期給我的感受是片段化,每個詩人似乎都建構了自己的微觀宇宙,彼此間的對話性並不強。這當然是現代主義的遺產,無可厚非,但當所有人都往內觀照時,文學作為社會鏡像的功能,是否也被一併收斂起來了?我個人還是偏好那種即便寫的是孤獨,也能讓人感受到全島共同的孤獨的詩篇,而不是單純的、美學上的孤立。
评分我得承認,這一期在某些詩人的風格上,有令人驚喜的突破。尤其是幾位比較年輕的創作者,他們大膽地挪用了網路語言和日常的口語習慣,讓詩歌的邊界被進一步拓寬,這是一個非常值得肯定的方向。我們不能永遠困在學院派的辭藻裡打轉,文學要活下去,就得呼吸當下社會的氣味。然而,這種嘗試並非全然成功,有幾篇作品,我覺得是「為了新而新」,文字的堆疊感過重,缺乏必要的提煉,導致讀者需要花費極大的心力去「還原」詩人想表達的那個核心意念,最終卻發現核心薄弱。這就像是精美的包裝裡裝著一顆普通甚至有點酸的糖果。我希望編輯在選稿時,能在鼓勵創新與確保作品的普世傳達力之間,找到一個更穩健的平衡點。畢竟,詩歌的生命力不僅在於它在文本內部的美學成就,更在於它能被多少人「讀懂」並產生共鳴。這一期,後者的比例似乎有點偏低了。
评分這期《臺灣現代詩》七十一期,坦白說,我讀完後心中五味雜陳,有種說不上來的失落感。翻開目錄,期待著能再次被那些尖銳、充滿時代感與土地氣息的文字攫住,但這次,似乎少了那麼一點「當下」的痛感與激情。詩歌的演變總是令人著迷,但有時候,我們這些老讀者,還是會懷念過去幾年那種直搗黃龍、毫不迴避地書寫社會光譜的力度。我記得好幾年前,某幾期幾乎是把社會議題撕開來給我們看,那種閱讀經驗是震撼性的,它不只是文學,簡直像是一份地下報紙。這一期,或許是詩人們選擇了更內省、更私密的路徑,文字的雕琢自然是沒話說,句子的結構、意象的營造都顯得更為精緻,但那種「為誰而寫」的吶喊聲,似乎被處理得太過溫柔了。我猜想,這或許是時代使然,也或許是詩壇的風向轉了,但對我這樣一個熱衷於在詩中尋找時代共鳴的讀者來說,總覺得少了一味引人入勝的火藥味。希望下一期能再見到那種令人心頭一緊的犀利,畢竟,詩歌的強大,從來不只是優雅地存在。
评分《臺灣現代詩》七十一期的選題,讓我聯想到最近台灣藝術圈的某些現象——過度追求「精緻化」和「去政治化」的審美。整本刊物散發著一股非常乾淨、非常「安全」的氣息,沒有什麼能真正觸動我的神經,也沒有什麼是讓我看完後會想要立刻翻回去重讀並做筆記的篇章。或許這是我個人的偏見,我始終相信,偉大的詩歌往往是帶著泥土氣、帶著時代的傷痕的。當我們將所有的尖銳都磨平,把所有的邊角都修圓,詩歌就變成了一種純粹的「裝飾品」,好看,但無用。閱讀這一期時,我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疏離感,仿佛詩人們都在用一種我們共同學習過的「詩歌語言」在對話,而不是用自己最本真、最私密、最迫切的聲音在呼喊。這種規訓感,對我這樣一個從侯德健、楊逵那個年代過來的人來說,是難以接受的。文學應該是反抗的,即使是反抗當下的平庸。
评分七十一期這一冊,若以台灣文學史的長河來看,大概會被歸類為一個相對平穩過渡的時期吧。從文學理論的角度審視,這批詩作在形式技巧上無疑是成熟的,展現了台灣詩壇深厚的訓練根基。但是,我們這些老讀者,真正想從《臺灣現代詩》這樣一個標誌性的刊物裡獲得的,往往不只是形式上的展示,更是一種「精神的參照系」。我想問的是,在當前這樣一個快速變動、充滿不確定性的社會環境中,這些詩歌提供了什麼樣的錨點?它們是否足夠強大,能夠支撐起讀者在面對生活巨大壓力時,那一刻的喘息空間或對抗的勇氣?坦白講,這一期給我的感覺是太過「學術化」了,它似乎更熱衷於向同行證明自己的能力,而非向更廣泛的讀者群體投射出某種清晰而有力的價值觀或審美主張。它像是一份交得很漂亮的期末考卷,分數很高,但少了點靈魂的躍動感,少了點「活著真好,或活著真難」的那種真實的顫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