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食器:打造手感溫潤、賞心悅目的木作器皿

作.食器:打造手感溫潤、賞心悅目的木作器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西川榮明
图书标签:
  • 木工
  • 木作
  • 食器
  • 手作
  • DIY
  • 工艺
  • 家居
  • 生活美学
  • 餐具
  • 木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尋訪.製作.使用療癒.造型優美
品味31位木工作家近300件的手造木器皿
打造自成風格的「我家餐桌」
 
  可以沉穩素雅,也可以輕巧繽紛,質感溫潤又耐看的木作器皿,跟任何食材都很匹配,讓料理看起來更美味,放在餐桌就自成風景。拿在手上摩挲時觸感舒服,就算裝熱湯也不會燙手,接觸口唇時又能感受到木器的溫潤。本書滿載了木工作家與木漆工藝家精心製作,擁有溫潤質感的木製器皿。
 
  「器皿」指的是「用於盛裝的器具」,在這層意思上包羅了相當多的類型。因此本書中除了以食器為主的盤子(小碟子、淺盤、四角盤、橢圓形盤、三角盤、麵包盤等)、盛器、碗、缽、深碗、盆、杯子等,還有少部分盒子、花器等各種名稱不同,但都是「可以放、盛、裝入物品」的用具。
 
  作者西川榮明造訪了三十一位知名的木工作家,一一介紹每件木作食器的材料、技法、設計、製作以及創作緣起,搭配料理盛盤的實照,從日常使用角度呈現木作器皿的優越與質感。
 
  內容特色如下:
  
  1、木工作家與木漆工藝家的作品
  本書收錄作品皆為獨立作家原創,在親自使用以確認實用性的同時,也聽取家人和客戶的意見,進一步提升完善程度的創作品。作品皆為木製,且非工廠大量生產的商品,而是可以看見製作者、出處十分明確的創作品。
  
  2、深入瞭解作家的創作思維
  本書不僅介紹作品,同時也記錄了創作者的想法,諸如設計、製作方針,以及創作這款器皿的緣起等,讓讀者理解作品誕生的背景。
 
  3、聚焦於日常用具的使用感
  從生活「用具」的角度出發,於是在書中刊載了大量實際使用木器皿的照片,用餐場景也特邀創作者及其家人一同出鏡。還有製作者因此大顯身手,作出了一桌好菜。
 
  4、嘗試親手製作吧
  親手製作的原木食器,讓用餐更有氛圍。小碟子、麵包盤、盆、缽、馬克杯、托盤、餐具立架……從設計、製作、刀具用法到塗飾技法,由木工作家專為初學者設計的步驟式教學,人人都學得會。想嘗試親手製作木器皿的讀者,千萬不能錯過本書的「動手作作看」單元。其中也介紹了一般人可能覺得困難的木漆技法。
 
  貼心提醒,不習慣使用鑿子和刀具的人,製作時還務必謹慎小心,多加留意手與刀刃的位置。
 
  現在,一起來感受木作器皿的美好吧!
《器物之形:木作的温度与时间》 简介: 本书并非专注于探讨食器本身的设计或制作工艺,而是以一种更为广阔的视角,深入剖析“器物”这一概念在人类文明演进中的哲学意义、历史脉络及其与使用者之间建立的情感联结。我们试图超越实用主义的藩篱,将木作器物置于一个更宏大的人类学、美学和记忆学的框架下进行审视。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力求呈现一部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人文关怀的器物札记。 第一部:物质的记忆——木的生命史诗 本部分聚焦于“木材”这一核心物质,但切入点在于其生命轨迹与时间累积的哲学意涵。我们不讨论如何挑选木种以制作一个完美的碗或盘,而是探讨木材如何成为一种“时间的载体”。 树的沉默语言: 探讨古代文化中对树木的崇拜与禁忌。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树木如何被视为连接天地的媒介,其年轮如何被解读为历史的编年史。这里的重点是木材尚未被加工时,它所承载的自然秩序与生命力的象征意义。 从原木到器形: 分析不同文化中,人类如何理解和尊重木材的纹理、气味与触感。我们考察的是“去木化”的过程——即从自然形态向人工形态转变时,所丢失的原始信息和新获得的秩序感。重点在于,这种转变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干预,而非单纯的技术操作。 腐朽与永恒的辩证: 探讨木制器物在时间流逝中的必然命运——腐朽。与陶瓷或金属器皿的“永恒性”不同,木器的美学恰恰在于其易逝性。这种脆弱性如何反过来赋予了使用者对当下瞬间的珍视?我们会引用一些关于“侘寂”或“残缺之美”的早期哲学论述,将其置于物质衰变的研究中。 第二部:形制之外的秩序——工具、手与空间 本章将目光从材料本身转向制作过程中的人与工具的关系,核心议题是如何通过工具的介入,将自然材料纳入人类社会秩序的范畴。 手的拓扑学: 深入研究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工匠之手是如何塑造器物的。这不仅仅是关于技巧的描述,更是关于“身体力行”与知识传承的探讨。我们分析特定动作(如刨削、凿刻)如何固化为一种身体记忆,以及这种记忆如何影响最终器物的“内在手感”,即便是不直接接触的观察者也能感知到的某种内在张力。 工具的延伸与限制: 考察古代手工具的设计哲学。工具本身作为人类意志的延伸,它们是如何限制或引导了器物的最终形态?例如,特定形状的凿子如何预设了某些特定的凹槽形态,这些形态反过来又规范了后续的使用方式。这不是一本工具书,而是对工具与使用者之间动态权力关系的分析。 空间的介入: 器物并非孤立存在,它们被放置于特定的空间(厨房、书房、祭坛)。本节探讨器物设计如何响应和塑造空间的功能与氛围。木制器皿在不同光线下、不同背景下的视觉表现,如何参与构建一个场景的整体叙事。 第三部:器物的功能性谱系——从实用到仪式 本部分将深入考察器物从纯粹的物质使用功能,如何逐步提升到社会符号和仪式载体的复杂角色。 日常的符号学: 分析那些看似最简单的木制器皿(如勺子、砧板)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象征意义。一把木勺在农民手中的意义与在贵族餐桌上的意义有何不同?这种差异如何体现了社会结构和身份认同?我们着重于其“非必需”的功能——即它所承载的文化代码。 仪式的几何学: 考察木制器皿在宗教或世俗仪式中的作用。祭祀用的木盘、婚嫁的木盒,它们的形式往往是高度程式化的。这些形式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如何帮助群体实现对时间(如季节更替、生命周期)的控制和纪念?我们分析器物几何形态的抽象意义。 “不完美”的公共性: 探讨为何在许多文化中,用于公共展示或重要仪式的器皿,反而是那些保留了更多“自然”痕迹的木制品。这与精致的、完全人工化的陶瓷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选择反映了文化对“真诚性”或“原始性”的追求。 第四部:时间的馈赠——器物的生命周期与人的在场 最后一部分将回归到使用者与器物之间的互动,探讨这种关系如何超越单纯的“使用”,而成为一种持续的对话。 磨损的叙事: 深入研究木器使用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划痕、包浆、凹陷。这些痕迹并非“损坏”,而是器物与使用者共同书写的历史文本。我们试图“阅读”这些痕迹,理解它们背后隐藏的使用习惯和生活片段。 手感的传承与疏离: 讨论在工业化时代背景下,标准化生产的器物与手工打磨的器物在触觉体验上的根本差异。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现代人对“真实”材料和“匠心”的集体怀旧情绪? 未来的器物学: 展望在材料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对木作器皿的情感需求是否会消退?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种重新审视日常物品的视角,提醒我们,器物的价值远超其物质构成,它承载着我们与自然、与历史、与自身劳动的深刻联结。 本书旨在引导读者以一种更具历史感和哲思性的眼光,去观察、去感受那些沉默地存在于我们生活周遭的木制器物,理解它们如何不动声色地塑造了我们的存在方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西川榮明(Nishikawa Takaaki)
 
  編輯、作家、椅子研究家,除了製作椅凳、家具之外,廣泛從事森林、木材,乃至工藝品等樹木相關主題的編輯、撰稿活動。著有《この椅子が一番》、《手づくりする木のスツール》《増補改訂新版 手づくりする木のカトラリー》、《手づりする木の器》、《増補改訂 名作椅子の由来図典》、《一生ものの木の家具と器》、《木の匠たち 信州の木工家25人の工房から》、《増補改訂 一生つきあえる木の家具と器 関西の木工家28人の工房から》(以上皆為誠文堂新光社)、《木のものづくり探訪 関東の木工家20人の仕事》、《樹木と木材の図鑑──日本の有用種101》(以上皆為創元社)、《日本の森と木の職人》(鑽石社)、《手づくりの木の道具 木のおもちゃ》(岩波書店)、《北の木仕事 20人の工房》、《木育の本(共同著作)》(皆為北海道新聞社出版)等。共同著作《Yチェアの祕密》、《ウィンザーチェア大全》、《原色 木材加工面がわかる樹種事典》、《漆塗りの技法書》(以上皆為誠文堂新光社)等。

图书目录

NDEX
 
2  序言
 
7 第1章 盤子(淺盤、四角盤、小碟子……)
10因為愛吃咖哩而作,能夠輕鬆舀淨飯粒 前田充的咖哩盤
14擺在餐桌上就是一道優美風景 富井貴志的四角盤、折邊盤和小碟子
16削掉沉重感而誕生出來 杉村徹的淺盤、圓盤和小碟子
18木料的色澤、寬鬆的線條與角度,形成絕妙的搭配 山極博史的三角盤
20盛入料理,表情瞬間生動 さかいあつし的橢圓大盤
22細長的削痕線條,營造出不會過於顯眼的存在感 芦田貞晴的鎬四角盤和麵包盤
24木工作家們的作品 形形色色的盤子
26動手作作看1 小碟子 by 山極博史
30動手作作看2 麵包盤 by 富井貴志
 
35 第2章 容器、碗、盛盤
36享受木料的質感與色澤 岩崎久子的腳座盛器
40以傳統技術為基礎,設計出全新觀感 露木清高的寄木抹茶碗
44放鬆肩膀,憑手感去作 瀨戶晋的tall bowl
46宛如波紋的線條,和有厚度的重量感很契合 京都炭山朝倉木工的Planet Plate
48以極簡風,將北海道蝦夷松發揮到淋漓盡致 佐藤誠的OKE-CRAFT食器
50可以收納各種物品的夏克風容器 日高英夫的Spit Box
52傳統編織、色調素雅、三足U型盤腳,集結三種要素營造出的存在感 飯島正章的龜甲編盛盤
54動手作作看3 檜木捲盤 by 山極博史
 
59 第3章 缽、沙拉碗
62帶出素材質感,又有優美線條 須田二郎的生木沙拉碗
64以廢棄杉木製作,上漆塗飾後彷如重生 小沼智靖的木口文樣缽
66保留樹皮的感性造型 大崎麻生的白樺木NIMA和深碗
68動手作作看 4 塗上柿漆的手雕缽 by 森口信一
 
73 第4章 輕便好用的漆器
74為傳統碗的形狀加入現代感 落合芝地的外雕目碗
78簡單的造型與色澤,更加襯托出料理 山本美文的白漆器皿
82使用木旋車床作出自己想用的物品,並以拭漆塗飾 山田真子的「HEGO」系列器皿
86動手作作看 5 髹漆竹盤 by 飯島正章、森口信一
90初學者也不會沾手,簡單的塗漆方法 範例:竹盤塗漆工序
 
93 第5章 兒童器皿與湯匙
94木工作家們的作品 兒童器皿與湯匙
96動手作作看6 點心馬克杯 by戶田直美
 
101 第6章 盆、托盤
102強而有力的鑿刀雕痕,和栗樹木紋相得益彰 森口信一的我谷盆
106佃真吾的我谷盆
108動手作作看7 我谷盆 by 森口信一
113木工作家們的作品 盆與托盤
114靈活運用彎曲的橡木板 戶田直美的「四角形托盤」
116動手作作看8 四角形托盤 by 戶田直美
 
119 第7章 杯子、單嘴缽、木瓶塞、鍋墊等
120為了在山上喝到美味咖啡,粗獷地用柴薪削製而成 三浦孝之的馬克杯
124典雅貼心的小東西 古橋治人的木塞
126動手作作看9 鍋墊 by 山極博史
129木工作家們的作品 單嘴缽、奶盅、蕎麥麵沾醬杯
 
131 第8章 花器、壺
134活用龜裂和蟲蛀成就藝術 中西洋人的花器
138組合不同樹木的色調 宮內知子的「UCHITSUBO」和「木製馬賽克盒」
140動手作作看10 餐具立架 by 宮內知子
 
DATA
146關於木器的保養及使用
148用語解說
150工具解說
152木料硬度和獲取難易度一目了然的木料一覽表
 
154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7627476
  • 叢書系列:手作良品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9 x 24 x 1.25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後記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器皿,有陶器也有瓷器,亦有金屬製或玻璃製,甚至有塑膠製品等。其中又以木製器皿的存在感最為獨特,擁有許多其他素材所沒有的優點。就算盛裝熱湯,捧著器皿也不會感到燙手,嘴唇的觸感也很溫潤,留有鑿痕的木作風格洋溢著療癒感,並且幾乎跟任何食材和料理都很匹配。
 
  為了書寫本作而至各地取材的期間,我發現了木器的各種可能。
 
  首先是盛入料理後與木器或木盤相得益彰這點,讓我去思考主角究竟是料理還是器皿。不過畢竟是在餐桌上,料理果然才是主角吧?可是配角卻完美地襯托出主角。正因為有主角料理存在,使得負責支撐的木器存在醒目。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匙屋的さかいあつし先生所雕刻的「銀杏橢圓大盤」。烤好的雞翅擺上去的瞬間,大盤的表情整個生動起來。
 
  器皿的存在感要素,關鍵在外側和底部的形式。外觀的第一印象通常取決於外側的曲度或邊緣的線條。在為「動手作作看」取材期間,我發現比起內側雕鑿,幫外側加工的作業是更需要花心思的。很多人以為內側鑿好就能暫時安心,但根本沒那回事。外側的加工決定了作品整體的印象。就像京都炭山朝倉木工的朝倉玲奈小姐所說:「一旦喜歡上器皿的背面,就會產生憐愛之情呢。」這句話正表現出器皿底部的重要性。
 
  以製作者的立場來考慮,木器也有自由度很高這種印象。特別是對平常以製作家具為主的人來說,不必在確實榫接組裝、考量椅子強度等構造方面繃緊神經,宛如擁有了一種開放感。光這樣就能從獨特的發想中誕生出作品。戶田直美小姐的「四角形托盤」,就是對老舊橡木料稍微加工便帶出素材優點的作品。可說是平常大多在製造桌椅的作家,稍微放鬆肩膀力道所製造出的作品中的成功案例。
 
  木料會在乾燥的過程產生收縮或翹曲,看到許多器皿任由木料產生自然反應,並享受其中變化的樂趣是很新鮮的事,例如須田二郎先生的沙拉碗和山田真子小姐的HEGO系列漆器。以女性使用者為主,木料的自然柔和風格大受好評,這應該是最近的趨勢。
 
  不論如何,器皿都是日常生活中必定會使用的工具,找到用起來舒服的木器或是自己親手製作,都能夠豐富每天的生活。
 
  最後容我借用此處,向百忙之中還幫助我取材的每個人,獻上深深的謝意。在攝影中大力幫忙的諸位攝影師,NILSON design studio的設計師們,以及提供各種情報的眾多人士,我由衷地感激您們。
 
二○一二年六月  西川榮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摄影真是没话说,每一张图片都像是一幅静物摄影作品,光影的运用恰到好处,把木材的自然肌理美感展现得无遗。我常常只是翻阅图片,就能感受到那种温润的触感,仿佛指尖真的能触碰到木头的细腻纹路。对于我这种视觉驱动的人来说,光是欣赏这些精美的成品和制作过程的局部特写,就已经是一种极大的享受了。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生活美学的杂志。作者对于器皿造型的把握,那种看似随意却处处透露着设计感的线条,非常抓人眼球。特别是一些细节的处理,比如边缘的倒角、打磨的层次感,都体现了高超的技艺和对使用者体验的深切关怀。我一直觉得,好的器皿能提升一餐饭的仪式感,这本书里的作品就是最好的诠释,它们的美是内敛而持久的,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木工爱好者的福音,尤其对我这种对传统工艺怀有深深向往的人来说。翻开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木香的小作坊,作者的文字很有感染力,把那种慢工出细活的匠人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欣赏他对于选材的执着,那种对不同木纹、不同硬度木材的细致观察和理解,让我想起小时候爷爷在老家打磨家具的样子,虽然这本书讲的是做食器,但那种对自然材质的敬畏之心是共通的。书里的步骤分解得非常清晰,即便是对木工新手,也能从中找到方向,不会让人望而却步。我一直希望能为自己的生活添置一些有温度的物件,而不是那些冷冰冰的工业制品,这本书无疑给我提供了最好的蓝图。它不只是教你做一个碗或盘子,更像是在教你如何与木头对话,如何将自己的心意融入到作品之中,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那种手工制作带来的踏实感和成就感,是机器无法替代的。我已经被激发起了强烈的动手欲望,准备开始搜集工具和木料了。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制作技巧本身。它所传达的生活哲学,才是最打动我的地方。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和快速消费的时代,能静下心来,用双手创造一个能用上很多年的东西,本身就是一种对抗“速食文化”的姿态。我读到作者谈论如何“养护”木器时,体会到了一种时间沉淀的美感。木头会随着使用留下印记,这些印记不是瑕疵,而是使用者的生活轨迹。这种与物件建立长期、亲密关系的感觉,是批量生产的塑料或陶瓷制品永远无法给予的。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家里的物品,开始思考,我希望我未来的生活空间里,充斥着的是怎样一种质感和温度。它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读者去追求一种更慢、更专注、更有质感的生活方式。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常见木工问题时的坦诚。没有避讳制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比如木料的开裂、工具的选择困境,以及如何应对不同硬度木材的脾气。这种毫不保留的分享,建立了读者对作者的信任感。很多技术书籍往往只展示成功的一面,让人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时不知所措。但这本书,就像是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你身边指导,告诉你“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试试这样做”。这种实战经验的传授,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踏实可靠。对于想要真正掌握这门手艺的人来说,这些“避坑指南”比那些光鲜亮丽的成品展示更有价值。它让我感觉,这本书提供的是一把真正的“钥匙”,而不是一张漂亮的“宣传单”。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木作一直抱持着“可望而不可即”的态度,总觉得那是需要长期训练的专业技能。但这本书的出现,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叙事方式非常亲切,没有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像我这样的小白,也能大致明白每一个环节的目的和操作要领。更重要的是,作者强调的不是“完美无瑕”,而是“手作的痕迹”和“器皿的个性”。这一点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它消解了我对失败的恐惧。你知道,很多时候我们就是怕做出来不好看、不实用,所以迟迟不敢开始。这本书鼓励我们拥抱不完美,把每一次的切割、每一次的打磨都当作是与材料的磨合过程,这极大地释放了我的创造力。它让我明白,生活中的器皿,不该只是工具,它们应该是有故事的载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