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全球碳年鑑:一本揭露所有關於碳的真相,並即時改變之書

圖解全球碳年鑑:一本揭露所有關於碳的真相,並即時改變之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賽斯.高汀
图书标签:
  • 碳排放
  • 气候变化
  • 碳足迹
  • 环境科学
  • 可持续发展
  • 能源转型
  • 图解
  • 数据可视化
  • 全球变暖
  • 碳中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不可不知的綠金知識,全都在這本書中
所有關於碳的名詞 ╳ 科學統計數據 ╳ 現在可以做的行動步驟

亞馬遜«««««完美評價,聯合國和平大使珍‧古德博士盛讚!
行銷創新大師賽斯‧高汀登高一呼,全球環保志士群起響應之作

  什麼是「碳權」、「淨零」?
  什麼又是「碳匯」(carbon sink)、「漂綠」(Greenwashing)?
  當2025年全球淨零碳排啟動,將全面改變你我生活……
  一個即將到來,而你非做不可的事實,
  一本地球上每個公民的必讀之書。

  本書由賽斯‧高汀總編纂,集合世界41個國家,翻譯成38種語言,總計超過300位作家、科學家、插畫家、環保志士……,跨領域、跨時區、跨地區的權威之作。內容橫跨企業經營策略、全球環境經濟、環境工程、氣候學、氣候變遷,總結當今世界所有關於碳的研究成果以及最新數據資料,該如何具體行動的行動方針。

  │內容摘要│

  «什麼是碳?
  ‧只要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就會產生碳,當碳與氧混合形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會捕捉地球上空的熱能,導致溫度上升,接著引發一連串連鎖效應。
  ‧只是用手機充電、做餅乾、開車購物、開電腦看Netflix就會產生碳排。

  «未來將在新聞聽到、會議討論到、商品包裝上看到的新名詞
  ‧碳權:個人或企業透過資助其他地方(通常是發展中國家)等量的二氧化碳減排,來抵消他們現有的碳足跡。常見的碳抵換有造林計畫。
  ‧漂綠:(greenwashing)打著環保的旗號,實際做法卻對環境造成傷害。
  ‧淨零:大氣中人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零。通常做法有盡量減少碳排,以及刪減碳排的積極做法,或購買碳權抵銷碳排。

  «你知道後會很驚訝的氣候變遷真相
  ‧回收塑膠沒有你想像得那麼好,只有9%塑膠會真正被回收再利用,不使用塑膠才是真正對地球好。
  ‧碳排不僅影響氣溫,也會增加大氣中的濕氣,造成異常大雨,並加速傳播病毒,造成疫情大流行。
  ‧只需要法國大小的太陽能發電板,就能供應全球的電力需求。

  2020 年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 全球碳排放量下降5.8%,相當於歐盟總碳排放量,這是一則振奮人心的消息,也表示現在開始,還不算太晚!

  「我們是感受氣候變遷效應的第一代,也是還能為它做點什麼的最後一代」───歐巴馬(Barack Obama),美國前總統

本書特色

  1.     賽斯高汀主編,地球村居民們共同參與製作:

  本書創下同類書籍中先例,來自41個國家300多位作者共同創作,自願協助建構這部年鑑。

  2.     資料豐富、呈現方式多元:
  內容使用報導、卡通、引語、插圖、地圖、表格、歷史和文章,具有豐富圖表、生動活潑的數據資訊,能在第一眼吸引人閱讀,引發分享動機。

  3.     考據仔細,是工具書,也是對抗地球暖化的權威聖經:
  闡述碳對食物系統、海洋酸度、農業、能源、生物多樣性、極端天氣事件、經濟、人類健康的影響,以及最好和最壞的情況。是事實的權威來源,也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運動的基礎。

  4.     ESG熱門議題實作指南:
  近來台灣商界企業對於減碳、綠化、ESG 等環保努力不懈,本書能提供各界有價值的資源,為國家、企業、組織提供系統性變革的最佳指引指南。

專家推薦

  簡又新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林家興  國立東華大學教授/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人員
  漂浪島嶼  台灣環境媒體工作者

各界讚譽

  「我們採取的每一個行動都會產生影響——每一天。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出一些改變,而《圖解全球碳年鑑》幫助我們所有人找到一種方法,為我們的星球及居民的健康採取積極的行動。」──珍.古德博士(Jane Goodall, PhD),聯合國和平大使、珍.古德研究所創辦人

  「《圖解全球碳年鑑》是一個強大的工具,可以幫助人們了解全球氣候危機的複雜性以及我們迫切需要應用的可行解決方案。」──愛瑞卡.穆因斯(Erika Mouynes),巴拿馬外交部長

  「改變我們的氣候首先需要改變我們對氣候的看法。這本書是做到這一點的絕佳資源」──萊恩.高佛森博士(Ryan Gottfredson, PhD),《成功心態》(Success Mindsets)作者

  「這本書是一本非常易讀、易消化和有影響力的氣候科學探索。它將改變世界。」──崔維斯.麥爾博士(Travis Miles, PhD),新紐澤西州立大學海洋學助理教授

  「這本書太棒了。這將是一個巨大的成功,打破孤島,並可能導致更大的公共話語發生轉變。」──伊娃.勒拉維茲(Iva Kravitz),紐約友邦保險環境委員會成員

  「對於那些仍然希望人類能夠從對這個美麗世界造成的破壞中拯救自己的人來說,這是一本絕對重要的讀物。先哭泣,但最後還是要行動。」──貝蒂.蜜勒(Bette Midler),葛萊美獎得主、喜劇演員、作家
洞悉世界脈動的知識羅盤:探索《全球地理圖志》 本書簡介 《全球地理圖志》並非僅是一本描述地球表面樣貌的傳統教科書。它是一幅宏大且精密的當代世界地圖,深入剖析了塑造今日人類社會、經濟結構、文化衝突與未來趨勢的關鍵地理力量。本書的目標讀者是所有渴望超越表面新聞報導,真正理解世界運作底層邏輯的求知者——無論您是政策制定者、國際商務人士、歷史愛好者,或是單純對我們所居住的星球充滿好奇的公民。 本書摒棄了單純的國家劃分,而是以「系統性地理學」的視角,將全球劃分為若干相互關聯的「功能區塊」(Functional Zones),探討氣候變遷、資源分佈、人口遷移、地緣政治熱點以及全球供應鏈如何共同編織出我們今日的複雜現實。 --- 第一部分:地球的骨骼與脈絡——自然地理的重構 本部分著重於檢視地球的基礎物理結構,如何決定了文明的興衰與人類活動的邊界。 第一章:氣候極限與生命帶的再定義 傳統氣候分類法已無法完全捕捉當前暖化下的新現實。本章詳述了全球七大主要氣候帶(從亞熱帶乾旱區到極地苔原)的結構性變化,重點分析了「極端氣候事件的常態化」對農業基礎設施和水資源管理的衝擊。特別聚焦於中緯度地區的「失序」(Disorder)現象,探討海洋環流(如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的微小波動如何連鎖反應至數千公里外的糧食安全。同時,本書以詳盡圖表揭示了「非傳統農業區」的興起與衰退,並評估了垂直農場和室內種植技術在應對氣候不確定性上的潛力與局限。 第二章:地質的沉默契約——稀有金屬與地殼的政治學 地球的深層結構是現代科技的基礎,本書將重點放在地殼表層下潛藏的戰略性資源。我們不再僅僅關注石油和天然氣,而是深入探討鋰、鈷、鎳、稀土元素(REEs)的全球分佈、開採難度與政治控制權。通過互動式地圖解析,讀者將清晰看到這些關鍵礦產的「單點故障風險」(Single Point of Failure),以及當前主要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的權力不平衡。本章還討論了「深海採礦」的倫理困境與地緣經濟角力,預示著下一代的資源戰爭可能發生在深海之中。 第三章:水權的邊界線——河流、冰川與跨國水爭議 水,這一看似無限的資源,在許多區域已成為最緊張的政治籌碼。本書分析了全球十大主要河流流域(如尼羅河、湄公河、印度河)的水文地理特徵,並側重於「上游控制權」與「下游生存權」之間的長期法律和軍事張力。我們檢視了大型水壩建設的地理學影響,不僅是生態層面,更是對國家間信任關係的腐蝕作用。此外,本書詳細分析了地下水文層的枯竭速度與補給機制,揭示了許多「看不見的乾旱」。 --- 第二部分:人類的足跡——社會、經濟與政治的地理形態 本部分從自然邊界轉向人為建構的體系,解析當代全球化下,人口、城市與權力如何重塑地理空間。 第四章:巨型都市群的擠壓效應——超大城市的臨界點 全球城市化進程已進入新的階段,本書聚焦於「超大城市群」(Megacity Clusters)的形成,如珠三角、孟買-浦那走廊、北美東北部大都會區。我們探討的重點是這些城市如何突破傳統的城市規劃極限,面臨基礎設施超載、內部不平等加劇、以及對周邊農業腹地的「資源虹吸效應」。本書引入「功能密度指數」(Functional Density Index),用以量化城市在交通、能源與社會服務方面的脆弱性,並對比了亞洲與拉丁美洲城市化模式的差異性。 第五章:供應鏈的地理拓撲學——從「微笑曲線」到「韌性網絡」 全球貿易不再是簡單的直線輸送,而是一個複雜的、多層次的拓撲網絡。本章系統解構了當代工業品的供應鏈,分析了「單一來源依賴」在COVID-19疫情後暴露出的致命弱點。我們繪製了關鍵產業(如半導體、製藥原料)的「地理風險地圖」,展示了從原材料開採地到最終組裝地的地理路徑和潛在干預點。本書主張,未來的供應鏈將從追求「最低成本」轉向追求「最高韌性」(Resilience),這將不可避免地導致生產線的區域化和地緣政治的重新考量。 第六章:數位疆界與資訊的物理載體 儘管資訊被視為無形的,但其傳輸和儲存卻高度依賴物理基礎設施。本章專門探討「數位地理學」。我們解析了全球海底光纜的關鍵節點(Choke Points),以及數據中心(Data Centers)的選址策略——為何它們會集中在電力充沛、地質穩定且監管寬鬆的特定區域。本書深入探討了「網路主權」概念的地理體現,解釋了防火牆、數據本地化要求如何切割全球互聯網,並在地理空間上製造出數位化的「孤島」。 --- 第三部分:衝突與連結——地緣政治的動態地理 本書的壓軸部分,是將前述的自然與社會地理因素,疊加於當前國際關係的複雜棋盤之上。 第七章:邊緣地帶的磁吸效應——不穩定帶的擴散模型 「地緣政治熱點」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響的系統。本章以「邊緣地帶理論」(Theories of the Rimland)為基礎,分析了從東歐到中亞、再到薩赫勒地區的連鎖反應。我們探討了氣候變遷如何加劇地區間的資源競爭,進而催生難民潮和極端主義的地理擴散。本書特別關注「氣候難民」這一新興的流動人口群體,及其對接收國邊境管理和社會結構造成的長期壓力。 第八章:海洋霸權的轉移——藍色地緣政治的博弈 控制海洋通道(Sea Lanes of Communication, SLOCs)依然是全球權力結構的核心。本書聚焦於關鍵海峽和群島鏈的戰略意義,例如馬六甲海峽、霍爾木茲海峽以及南海。我們分析了不同國家海軍力量的地理投射能力,以及利用「島鏈戰略」和「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重塑海權的嘗試。此外,本書也涵蓋了極地海域的解凍帶來的新的航道和資源爭奪,預示著「北極地緣政治」的崛起。 第九章:身份的空間化——領土敘事與文化地理的衝突 地理空間不僅是資源和權力的載體,更是身份認同的容器。本章探討了歷史記憶、民族敘事如何被「錨定」在特定的地理景觀之中。我們檢視了幾個關鍵案例,分析了領土爭議(如克什米爾、中東邊界)如何超越現實資源分配,成為一種文化和精神上的執著。本書強調,理解這些空間化的身份認同,是化解長期衝突的關鍵前提。 --- 結語:重繪我們的世界觀 《全球地理圖志》總結道,地理知識不是靜態的描述,而是動態的工具。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地理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副理性分析的眼鏡,幫助我們穿透表面的政治喧囂,看到驅動世界前行的深層力量。掌握這些地理規律,是做出明智決策、規劃未來韌性社會的必由之路。本書最終呼籲讀者,將地理視角融入日常思考,才能真正參與到塑造未來的全球對話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賽斯.高汀Seth Godin 
 
  全球知名行銷創意大師,2018年入選美國行銷協會行銷名人堂,著有20本全球暢銷著作已被翻譯成38種語言。曾任職雅虎市場總監,認為撰寫此書是「有幸聚焦在真正要緊的事情上,用優雅但敏捷的方式處理它。」 
 
碳年鑑網路團隊The Carbon Almanac Network 
 
  由賽斯.高汀率領全球各界300多名專業人士編寫、繪畫、查核、研究通力合作而成。這是一個由研究人員、作家、藝術家和圖表專家組成的團隊,分佈在41個國家,年齡從學生到老年人不等。在這次史無前例的作業方式,透過網路的自願合作,就全球最重要的問題——氣候變化展開對話。 
 
譯者簡介
 
陳正芬
 
  從事翻譯工作十多年的專職譯者。 
 
何玉方
 
  英國蘭卡斯特大學應用語言學博士,專研文體風格學,現居英國從事教學研究,兼職翻譯,譯著有《統計數字:是事實,還是謊言?》、《男孩A》、《動物農莊求生計》、《人性公式大接管》、《不管你願不願意,現在已是AIQ比IQ、EQ更重要的時代》、《懂顧客心思的話術最好賣》、《用生理時鐘,養出好健康》等書。 

图书目录

前言  賽斯.高汀
基本認識:什麼是碳?碳的重要性以及值得關注的理由
給門外漢讀的氣候變遷:碳究竟是怎麼回事?
真相在此:氣候危機的科學
各種情節:採取行動或不行動,可能會發生的事……
影響:氣候影響周遭的每件事物
解決之道:創造我們想要的世界
責任歸屬:政府、企業和個人在這場改變該扮演什麼⻆色
行動表率:帶領我們邁向更美好未來的個人和組織        
參考資源:一起行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99728
  • 叢書系列:金商道
  • 規格:平裝 / 320頁 / 21 x 28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一本專業辭典,一本精闢巨著!


  《圖解全球碳年鑑》由賽斯‧高汀(Seth Godin)編輯,以及碳年鑑網路團隊共同撰寫。一如年鑑的名稱,書中建立了強大索引,讓讀者可以迅速查閱到所有相關碳事物的名詞與論述,並且藉助大量圖表與圖畫,協助讀者既輕鬆又能夠深入理解,成為一本便利的年鑑工具書。

  但是如果將此書只當成充滿名詞、論述,各自分散又無系統的工具書,就小看書本的編輯功力了。本書特殊之處,在於看似分門別類,精簡深入的索引名詞、論述,在依序漸進的相關扣連之後,形成一部巨作專論,隨著讀者不斷閱讀,建構起一套有助全球視野的碳知識體系。

  更重要是書本內容,並非一再重複過去立論眾多的碳論述,而是將實際已發生生活周遭的碳危機,如缺水、野火,甚至近年新冠肺炎對碳排放的影響,都有最新的研究專論。最後在解決方案上,嘗試以市場機制,鼓勵企業進行碳匯交易、碳中和行動,但是也不忘提醒社會注意無助於減碳的漂綠作為。

  《圖解全球碳年鑑》,真是一本少見又精湛的年鑑,可以疑惑時隨手查閱,也可以細心閱讀,建立一套思考體系,在碳危機時代思考如何處變因應、安身立命。

漂浪島嶼,台灣環境媒體工作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從台灣讀者的角度來看,面對一個全球性的主題,最怕的就是內容過於「歐美中心」,忽略了亞洲,特別是快速工業化的開發中國家的特殊性。我非常期待這本書在數據的呈現上,能有足夠的細緻度去區分不同發展階段國家的「共同責任」與「個別責任」。例如,在比較各國人均排放量時,會不會同時加入「歷史累積排放量」的圖表,讓大家更清楚誰該為現狀負上更大的責任。而且,如果它真的旨在引導「改變」,那麼在探討個人層面的減碳行為時,應該要非常貼近台灣的日常生活場景,例如大眾運輸的普及率、食物的在地化比例等。總之,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只是「我們碳排多少」的答案,更應該提供「我們能如何更聰明地生活和決策」的藍圖,讓閱讀的過程充滿了力量感和方向感,而非僅是知識的堆砌。

评分

說實話,市面上有太多關於氣候變遷的書籍,很多都停留在「地球快不行了」的警示層面,給人一種強烈的無力感,彷彿個人做了什麼都無濟於事。但這本《圖解全球碳年鑑》的書名結構——「圖解」與「年鑑」並置——讓我預期它在語氣上會更偏向**「陳述事實,提出方法」**,而非單純的恐嚇或煽情。我猜測它應該會非常理性地分析目前全球減碳科技的發展瓶頸在哪裡,例如碳捕捉(CCS)的成本效益、綠氫技術的規模化困難等等。更進一步,它或許會深入剖析國際間在氣候金融上的角力,例如已開發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氣候資金援助承諾是否到位,以及碳權市場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問題。這種從宏觀政策到微觀技術的全面覆蓋,才能真正讓人理解「改變」的複雜性,而不是把所有希望都寄託在某個單一的「魔法技術」上。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人覺得充滿了重量感,尤其是在現在全球暖化、極端氣候議題越來越受關注的年代。「圖解全球碳年鑑」這個標題,讓人立刻聯想到裡頭應該是塞滿了各種圖表、數據、趨勢分析,畢竟要談「碳」,就不能只用文字空談,必須要靠視覺化的方式才能讓人一眼看穿複雜的全球脈絡。我猜測內容涵蓋的範圍一定很廣,從工業革命開始的排放量變化,到各國目前的減碳承諾(NDC),甚至是各行各業,像是能源、製造、運輸等,它們各自的碳足跡比例,作者應該都有下苦功去整理和彙整。更吸引人的是後面的那句「一本揭露所有關於碳的真相,並即時改變之書」,這句話不只是個口號,它暗示了這本書不只是冷冰冰的資料庫,它更像是一本行動指南,告訴我們光是知道數據是遠遠不夠的,重點是如何將這些知識轉化為實際的行動。我特別期待看到它如何圖解「淨零排放」這個看似遙遠的目標,是如何一步一步被拆解成我們可以理解的步驟,也許會用一些很生動的比喻,讓原本枯燥的環境科學變得易於消化。

评分

我對於這本書中「即時改變」這一塊的闡述特別好奇。這通常意味著它不會只是回顧歷史數據,而是要對當前的狀況給出一個明確的「現在進行式」的分析。舉例來說,在後疫情時代,全球供應鏈重組對各國的碳排放產生了哪些實質的影響?或者,隨著地緣政治的變化,哪些國家的能源策略開始「走回頭路」,重新依賴高碳排的能源?我期盼書中的「圖解」能針對這些最新的動態,快速地繪製出趨勢圖,讓讀者能迅速捕捉到當前的國際氛圍。如果書中能將數據與實際的政策工具連結起來,例如說明「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對台灣出口產業的衝擊預期圖,並附上相應的應對策略建議,那這本書就不僅僅是「年鑑」這麼簡單,它簡直就是一份迫在眉睫的商業與政策解讀手冊,對需要掌握最新資訊的專業人士來說,簡直是及時雨。

评分

拿到這本書後,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它的編輯設計非常用心,翻閱起來相當順手,不會有那種資料密度過高、讓人望而生畏的感覺。這點對我這種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非常重要,畢竟「碳」這個主題本身就帶有學術門檻,如果排版設計不夠友善,光是閱讀過程就會變成一種負擔。我合理推測,作者團隊在彙編這些全球數據時,一定下了不少工夫在資料的篩選與呈現上,畢竟「全球」的範疇太大,很容易抓不到重點。我希望書中能夠更深入地探討一些台灣在地化的視角,雖然書名是「全球」,但身為一個生活在這座島嶼上的居民,我們更關心的是,面對全球趨勢,台灣在產業結構轉型、能源配比調整上,到底走在什麼樣的位置,面臨哪些獨特的挑戰。如果書中有一個專門的區塊,用圖表比較台灣與其他東亞鄰國(例如日韓)在碳排強度上的差異,那肯定會讓這本書的實用價值暴增不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