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的第一本美感素養書:每個孩子,都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小學生的第一本美感素養書:每個孩子,都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鈺華
图书标签:
  • 美育
  • 素养
  • 儿童
  • 小学
  • 艺术
  • 审美
  • 发现美
  • 启蒙
  • 教育
  • 亲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每個孩子,都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美感教育,就是生活教育!
爸媽隨時都能陪孩子觀察世界,
在日常生活的各角落探索「美」與創造「美」。
 
符合108課綱「藝術領域」,培養孩子的美感素養!/
從美感教育培養多元覺察力,
累積精彩學習歷程,設計自己的人生!
 
  落實美感教育5步驟:
  觀察 ► 用「視覺探索心智圖」,帶領孩子觀察生活中的場景
  感受 ► 陪孩子表達對場景的感受,深化「我與環境的連結」
  內化 ► 透過問題引導孩子說出在場景中「印象深刻的畫面」
  行動 ► 動動手進行「美感作品創作」,打造自己喜愛的環境
  分享 ► 藉由「作品賞析」與「美感延伸」,培養獨到鑑賞力
 
  【使用說明】
  跟著鱷魚班班、藍鵲吖藍一起探索生活場景,
  發現藝術無所不在! 
 
  1. 24站趣味探索:每一站都是孩子們熟悉的生活場景,包含一個好玩有趣的美感學習主題。跟著動物主角一起展開探索,發現周遭世界的美。
  2. 美術學習構面:對照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藝術領域中「視覺藝術」的關鍵內涵。
  3. 視覺探索心智圖:啟發擴散性思考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探索多元的視覺元素,盡情展現細微觀察力。
  4. 我與環境的連結:深化對生活環境與經驗的敏銳覺察力,表達自我感受與想像。
  5. 印在腦海的畫面:留意周遭環境的空間、色彩與人物,對自己帶來哪些深刻感受。
  6. 創作引導:學習運用不同的素材、圖像和構成要素,開展自身的創作歷程。
  7. 動手創作:盡情嘗試不同媒材的特性與技法,學習設計思考,展現個人獨一無二的創作潛能。
  8. 範例賞析:學會觀察、欣賞生活中的各種物件與藝術品,從範例作品中看見不同視角。
  9. 美感延伸:培養對於美感基本元素的認知與理解,包括漸層、對比、造形、秩序等等。
 
  ✪書中的DIY創作步驟是供參考使用。歡迎小朋友發揮創意嘗試不同做法,做出獨一無二的個人化作品!
 
好評推薦
 
  黃子佼|跨界王
  吳望如|教育部藝術教育推動委員
  鄭之涵|資深電影美術指導
艺术的启蒙:点亮童心的美育指南 本书是一本专为学龄前及小学低年级学生设计的艺术启蒙读物,旨在帮助孩子们认识并欣赏生活中的美。它并非一本枯燥的美术理论教材,而是一场充满趣味与探索的视觉旅程。全书以贴近儿童生活经验的视角出发,引导小读者通过观察、感受和动手实践,逐步建立起初步的美感认知与鉴赏能力。 第一章:眼睛的魔法——发现身边的“美” 本章聚焦于“发现”的能力。我们认为,美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1. 色彩的交响乐:认识世界的调色板 原色与间色: 通过生动有趣的图例,介绍红、黄、蓝这三种基石般的色彩。例如,用红色的草莓、黄色的柠檬和蓝色的天空来具象化这些颜色。随后,引导孩子进行简单的色彩混合实验,了解绿色、橙色和紫色是如何“诞生”的。我们不进行严格的色彩学教学,而是强调色彩带来的情绪感受——红色代表热情与活力,蓝色象征宁静与深远。 冷暖的对比与和谐: 介绍冷色调(如蓝色、绿色)和暖色调(如红色、黄色)在自然界中的应用。比如,夏日阳光下的金色沙滩与冬日雪景中的冷蓝光影,让孩子理解色彩如何影响场景的氛围。 自然的色彩密码: 引导孩子走出教室,观察落叶的斑斓、花朵的层次以及日出日落时的渐变色。鼓励他们用图画记录下观察到的“最美色彩组合”。 2. 形状的对话:几何与有机的世界 基础几何图形的乐园: 圆形、方形、三角形是构建世界的基本元素。本节通过寻找生活中的这些形状来强化认知,比如圆形是车轮、球体,方形是窗户、积木。 有机形态的魅力: 对比几何的规整,我们探索自然界中不规则的、有生命的形状,例如树枝的蜿蜒、云朵的变幻、动物身体的曲线。这部分着重培养孩子对“自然之美”的敏感度,理解不对称中蕴含的平衡。 3. 线条的情绪表达:从点到无限 线的性格: 不同的线条传达不同的信息。垂直线显得高大坚挺(如电线杆),水平线给人稳定感(如地平线),而波浪线则充满动感和韵律(如河流)。 线条的组合与肌理: 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笔触(粗细、疏密)勾勒事物,体验线条的质感,例如用短促的线条表现粗糙的树皮,用流畅的线条描绘丝绸的柔软。 第二章:感官的联结——美育的五感体验 美感并非仅仅依赖视觉,本章将拓宽美感的接收渠道,强调跨感官的体验。 1. 听觉的美学基础:声音的节奏与和谐 自然之声与人造之声: 区分雨滴敲打窗户的声音、风吹过竹林的沙沙声与城市交通的喧嚣。引导孩子分辨声音的“好听”与“刺耳”背后的原因——节奏和频率的和谐性。 音乐的画面感: 介绍简单的音乐元素,如快板带来奔跑的画面,慢板带来沉思的意境。尝试让孩子根据听到的音乐片段进行绘画,将声音转化为视觉形象。 2. 触觉的记忆:材质与纹理的探索 不同的“手感”: 通过触摸粗糙的石头、光滑的玻璃、柔软的棉花和冰冷的金属,建立不同材质的触觉记忆库。 动手实践: 鼓励学生用黏土、沙子、树叶等材料进行创作,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到材料的特性如何影响最终的美感呈现。 3. 空间的概念:尺度与平衡 远近大小的变化: 学习透视的初步概念,理解物体在空间中的相对大小。观察远处的山峦如何“变小”,近处的花朵如何占据视野。 秩序与重复: 观察建筑中的规律排列(如楼梯、窗户的重复),以及自然界中螺旋状的生长模式(如向日葵的种子排列),理解秩序感带来的视觉舒适性。 第三章:艺术的对话——从模仿到创造 当孩子掌握了基础的观察工具后,本章将引导他们接触艺术的经典形式,并鼓励他们表达自我。 1. 欣赏入门:世界名作的“秘密” 聚焦情感而非技巧: 选择几幅世界著名的、色彩鲜明、主题易懂的画作(例如梵高的《星月夜》或莫奈的《睡莲》)。不深究艺术史,而是提问:“这幅画让你感觉开心还是难过?”“你觉得画家想说什么?” 建筑的趣味: 介绍不同风格的建筑(如古老的城堡、现代的摩天大楼),让孩子感受人类在不同时代对“实用美观”的理解。 2. 我的第一个创作实验室:自由表达 材料的多样性实验: 鼓励使用非传统材料进行创作,比如用咖啡渣做画、用废弃物搭建雕塑。重点在于探索材料的可能性,而非最终作品的“完美度”。 讲故事的艺术: 引导孩子理解艺术作品也是一种叙事方式。让他们为自己的画作或手工设计一个“名字”和一段“小故事”,将内心的想法物化。 3. 合作与分享:集体的美感 集体创作项目: 组织学生共同完成一幅大型壁画或搭建一个共同的“装置艺术”。学习如何在不同的创意中找到交集与平衡,体验合作带来的美感增益。 全书通过大量的互动环节、家庭小任务和游戏化的练习,确保美育学习过程是轻松愉快的。它旨在播下一颗种子,让孩子懂得欣赏那些构成世界万物的细腻之处,并自信地用自己的方式去创造和表达。这本书相信,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审美视角,而我们提供的,正是帮助他们开启这扇门的关键钥匙。

著者信息

作、繪者簡介
 
沈鈺華
 
  藝術工作者
  巴黎第一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目前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博士班進修,喜歡藝術創作,並且透過繪畫探索嶄新的世界。
 
葉佾竺
 
  美術老師
  於偏鄉任教的巡迴美術教師,熱愛藝術教育,經常將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融入課程,設計出好玩有趣的美術課。

图书目录

推薦序
作者序
角色介紹 / 如何使用這本書

第1站  公園(學習主題:樹葉鳥 | 美感延伸:漸層)
第2站  森林步道(學習主題:葉片拓印 | 美感延伸:對稱)
第3站  海灘(學習主題:沙灘畫 | 美感延伸:造形)
第4站  傳統市場(學習主題:蔬果色相環 | 美感延伸:漸層)
第5站  賣場(學習主題:排列組合 | 美感延伸:秩序)
第6站  公車(學習主題:角色跑跑 | 美感延伸:虛實呼應)
第7站  夜市(學習主題:招牌剪貼 | 美感延伸:色彩搭配)
第8站  馬路(學習主題:斑馬線餐盤 | 美感延伸:整齊)
第9站  診所(學習主題:身高測量DIY | 美感延伸:比例)
第10站  飛機場(學習主題:摺紙彩繪 | 美感延伸:對稱)
第11站  天空(學習主題:空中飛鳥 | 美感延伸:取景)
第12站  雜貨店(學習主題:蠟筆糖果罐 | 美感延伸:韻律)
第13站  學校操場(學習主題:跑道透視 | 美感延伸:透視)
第14站  火車站(學習主題:火車鐵軌 | 美感延伸:組合)
第15站  池塘(學習主題:蠟筆倒影畫 | 美感延伸:對稱與和諧)
第16站  郵局(學習主題:自製郵筒 | 美感延伸:對稱)
第17站  水族館(學習主題:畫魚 | 美感延伸:蠟筆趣味玩法)
第18站  古厝(學習主題:花磚 | 美感延伸:對稱、裝飾之美)
第19站  廚房(學習主題:健康餐盤剪貼 | 美感延伸:秩序)
第20站  遊樂園(學習主題:畫畫摩天輪 | 美感延伸:幾何形組合)
第21站  美術館(學習主題:藝術欣賞 | 美感延伸:佈展)
第22站  博物館(學習主題:手繪青花瓷 | 美感延伸:高雅、古典)
第23站  老街(學習主題:街屋繪圖 | 美感延伸:均衡排列)
第24站  圖書館(學習主題:手工書DIY | 美感延伸:色彩配置)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32865
  • 叢書系列:親字童樂園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7 x 23 x 1.0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吳望如 | 教育部藝術教育推動委員
啟發孩子擴散思考,發現美就在身邊!
 
  政府推動12年國教已三年,「藝術與人文領域」也改稱為「藝術」領域,其核心內容仍包含視覺、音樂與表演藝術,著重統整式的教學,要引領孩童從「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三大面向去完成九個構面的學習,以達成「啟發生命潛能」、「陶養生活知能」、「促進生涯發展」、「涵育公民責任」的理念與願景,因此著重每一個孩子素養的建立,而不再只是注重背誦、操作、技巧等養成。在教學上不但要注重知識的擴散性思考、前後的連貫,希望兒童能在學習上主動探索與體驗,並能從學習上不斷發現問題。這些改變,也為年輕一代的藝術老師在教學上引發不小的衝擊。如何透過藝術教學,培養兒童們的美感素養,就顯得更為重要。
 
  本書的作者鈺華是好友沈禎教授的千金,她畢業於巴黎第一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並取得碩士學位。由於家學淵源,她自小就深受沈禎教授影響,對藝術創作與藝術教育有紮實的基礎。尤其赴國外求學後,更能在美學、造形等領域有更深入的研究。其夫婿佾竺老師是新北市偏鄉的藝術教師,水彩創作功力有其獨特風格。今兩人共同創作《小學生的第一本美感素養書:每個孩子,都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要引導每個孩子都能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不管是書的內容,或藉著書發揮他們影響力的精神,都令人相當敬佩。
 
  這本書有別於其他的藝術教育書籍,他們期望透過此書的閱讀,讓兒童學會觀察、感受、內化、行動、分享的五大步驟,而不只是學習創作的技巧,或知識性的學問,這恰巧呼應十二年國教中,最重要的「態度」建立。本書共分為二十四個單元,由淺至深排列,適合國小的學生深入學習,每個單元均有視覺探索、媒介技能、創作展現、審美感知、審美理解、藝術參與、生活應用幾個構面的學習,從「視覺探索心智圖」開始,即已在培養孩子們擴散性思考的建立,其次進入「我與環境的連結」,則在強調生活化的藝術學習,並與十二年國教的環境議題做結合,運用問答式的結構,讓兒童學會思考,再嘗試去做各種探索。書中問題的設計展現出PBL教學(problem-based learning,問題導向學習)的精神,每個問題的設計都可以看到作者的用心,在美感作品創作上,鈺華的水彩作品相當優雅,本身就已是美感的呈現;書中的所有範例賞析,又能再次引發兒童的擴散性思考。為了讓兒童能夠在每個單元的學習中,不斷建立起美感素養,因此在美感延伸上,則將美感原則中的「漸層」、「對稱」、「造形」……等元素,逐步加入每一個單元中。二十四個單元若學習完,兒童就能具備美的欣賞之基礎能力。
 
  全書各單元的取材都由生活中開始,可以讓兒童深刻的感受到美就在身邊,因為我們生活中不缺少美,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兩位年輕人能用如此深入淺出的手法,創作這樣精采的著作,在教育部極力推動美感的年代中,《小學生的第一本美感素養書:每個孩子,都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是進行藝術教學、推動美感素養的最佳補充教材,可以讓國小的藝術教師有一本極佳的美感素養教材,也能讓親子有一本共同探索美的課外讀物。在此書即將付梓之際,我有幸先睹為快,樂為之序,推薦此書給所有的親師生,讓全民能共同建立起美感素養。
 
推薦序
 
鄭之涵 | 電影美術指導
生活處處是打開五感的美學體驗
 
  我有一個高敏感和亞斯特質的孩子。前陣子我陪伴孩子到美國接受特殊教育,學習了讓孩子感受大自然處處是美學的生活態度。後來,我創立了粉專「奇異果的美學小教室」,就是想分享給大家各式各樣的美學教育;疫情因素回台以後,也繼續帶孩子玩美學並分享給大家。
 
  近日在因緣巧合下看到這本《小學生的第一本美感素養書:每個孩子,都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發現兩位作者將美學教材編排得非常用心。他們把生活中遇到的大小事物與美學結合在一起,啟發了無限的創意和想像!原來,在生活中發現美就是一種幸福 。
 
  《小學生的第一本美感素養書:每個孩子,都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也循序漸進地帶領孩子的認知,其中的方法很簡單卻很有趣。在隨處可見的周遭事物中,從色彩到形狀,從平面到立體,從視覺到觸覺,從嗅覺到味覺,從書本到大自然,從不同風格到發現歷史痕跡,讓孩子學習透過五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為藝術,再加上孩子大腦的無限想像,孩子也被帶領進入多維的創作空間!
 
  此外,這本書也打破以往既定的畫紙框框,讓孩子在玩樂當中思考出幾何圖樣,並知道處處可以創作和自由發揮!美學教育真快樂!鼓勵家長培養親子關係,帶孩子一起體驗書中各種有趣的地方;除了增進彼此的情誼,家長也會很有收穫,更會發現孩子的世界超乎我們的想像!
 
  因此,我非常推薦這本書,非常適合小學生的美學教育培養。快帶領孩子體驗不同的環境與美學的連結,延伸出生活中的運用和生命的探索吧!
 
作者序
 
沈鈺華
美感元素,無所不在!
 
  在巴黎留學的時候,經常在藝術展覽中見到小孩子,不論是展出古典藝術的羅浮宮、現代藝術的龐畢度中心,還是展出當代藝術的東京宮,都可以看到家長帶著孩子一起看展的身影,這個景象令我印象相當深刻。會將週末的家庭活動安排在美術館,除了家長本身對藝術的興趣,也可見到對於小孩看展的禮儀和藝術思辨培養的重視。
 
  文化素養是循序漸進而養成的,除了美術館,其實日常生活也是很好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在生活中發現美感的元素,透過引導讓孩子從察覺到理解,進而去表達他們的感受與想法。因此在這本書裡的場景設定都是台灣常見的生活場域,希望能讓小朋友跟家長去傳統市場的時候認識蔬果色彩的漸層、去診所看醫生時認識身高的比例、在郵局察覺郵筒的對稱、在學校操場發現跑道的透視、在傳統古厝的牆面上察覺花磚排列的美感等等。書裡面也有小小的創作練習,讓孩子可以善用不同感官去觀察生活周遭,並運用多元媒材體驗創作的樂趣。
 
  很感謝有這個機會與字覺文化合作,在繪製與撰寫的過程中,我也再次發覺日常生活中的美感元素,希望透過《小學生的第一本美感素養書:每個孩子,都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讓小朋友可以從環境中發現「美」,讓「美」的感受存在於生活的每個角落!
 
作者序
 
葉佾竺
藝術,從日常生活出發!
 
  美在哪裡呢?在博物館中嗎?還是在經典的作品裡?其實「美」就在我們的生活之中,藝術大師羅丹曾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所以這本書就是希望透過一些常見的環境,讓孩子發現「美」在生活中的軌跡。
 
  擔任國小美術教師的這幾年來,設計了各類型的課程,除了善用多元的媒材讓孩子表現創作,也透過鑑賞的活動培養他們審美的能力,並從中發現美感元素,例如均衡、和諧、對比、漸層……等等。孩子的創意無限,透過合適的引導,往往能產出一件又一件讓大人們驚豔的作品。
    
  然而部分偏鄉的小孩較少有機會進到美術館實際欣賞藝術作品,在文化刺激不足的情況下,更需要身為藝術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投入心力,實踐素養導向的美感教育。很榮幸有機會能參與本書的編撰,將教學經驗融入其中,希望能藉由書中的故事與引導讓讀者打開「發現美的眼睛」,從生活中找尋,培養出一個個熱愛藝術的小小創作家。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印象很深的是,我小时候对色彩的敏感度是很低的,直到国中美术老师带我们去观察自然界中的“撞色”和“协调色”,才突然开窍。这本书如果能做到像一位优秀的引路人那样,巧妙地把自然界中的视觉原理融入到孩子的日常经验里,那真是太棒了。我猜想,它可能不是直接讲什么“黄金比例”之类的术语,而是通过游戏、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对称与不对称带来的视觉冲击,或者光滑与粗糙材质的触觉对比。这种感官上的刺激和整合,对学龄前后的孩子来说至关重要。现代教育似乎太偏重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却常常忽略了“身体感知世界”的能力。如果这本书能唤醒孩子对光影、形状、声音甚至气味的细微差别,那它对孩子的整体发展都会有正向的助益。

评分

说实话,看到市面上这么多主打“素养培养”的书,我一开始是抱持着一点点怀疑的态度的。毕竟“素养”这两个字现在太容易被滥用了。但翻阅这本书的介绍,我感觉它走的是一条更踏实的路子。它强调的“发现美的眼睛”,我认为核心在于“专注力”的培养。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个孩子愿意花多少时间去看一朵花的颜色是如何过渡的,或者去触摸一张粗糙的纸和一张光滑的塑胶片有什么不同,这背后考验的正是他的耐性和观察的深度。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给家长和老师一些实际操作的方法,比如引导孩子去讨论“为什么”这个东西看起来是美的,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这个就是美”。如果它能真正帮助孩子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有主观感受的美学框架,而不是被动接受成人的标准,那它的价值就无可取代了。这种内在的建构,远比外在的修饰来得重要得多。

评分

这本看起来超有意思的绘本,封面那种童趣盎然的设计,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我最近常常在想,现在的孩子接触到的资讯太多元了,但真正静下心来观察生活中的“美”,好像越来越少了。我们总觉得“美感”是很抽象的东西,要上什么艺术课、看什么名画才算有?但这套书的取向似乎是想告诉我们,美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从日常的纹理、光影的变化,到一块石头、一片叶子的形状,都是值得玩味的素材。我特别欣赏这种贴近生活的角度,它不是高高在上地灌输知识,而是像一个耐心的小伙伴,牵着孩子的手,一起去发现这个世界隐藏的惊喜。这种由内而外培养出来的审美能力,比死记硬背几个艺术家的名字来得更有用。毕竟,未来的世界需要的是有创造力、能解决问题的人,而审美素养正是激发创造力的重要火花啊。希望我的小侄女读了之后,能更爱观察窗外那棵老榕树的细节,而不是只顾着盯手机萤幕。

评分

从包装和排版来看,我希望这本读物在设计上就能体现出它想传达的美学理念。如果书的用纸、油墨的选择,甚至是留白的处理,都能充满巧思和质感,那它本身就是最好的范例了。我特别在乎的是,它会不会让孩子们觉得“美”是需要昂贵材料或复杂技巧才能达成的?如果它能展示出,即使用最简单的铅笔线条,也能画出富有生命力的物体,或者用日常的回收材料也能创作出令人惊艳的作品,那就说明它真正理解了素养教育的精髓——回归本质,回归创造的乐趣。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才是我们真正想植入孩子心底的“美感超能力”。期待它能激发孩子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瞬间,而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填鸭式教育。

评分

这书名听起来就让人觉得非常温暖,有一种呵护新芽的感觉。“每个孩子,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肯定与赋权。在现今升学压力巨大的环境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有用性”放在第一位,艺术和美感似乎成了奢侈品,是“考完试再说”的项目。但这本书如果能适时地提醒家长和社会,美感素养并非是锦上添花,而是构建完整人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就太有意义了。它不只是一本教孩子看美的书,更像是一本提醒大人“慢下来”的书。我们需要重新学习如何欣赏一顿用心准备的早餐的摆盘,如何感受一首老歌的旋律线条,而不是急着把一切都量化、效率化。这本书若能成为家庭阅读时间里,亲子间美好对话的起点,那真是功德无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