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社會學:從生命與地方的角度齣發(臺灣紀念版)

食農社會學:從生命與地方的角度齣發(臺灣紀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桝潟俊子
圖書標籤:
  • 食農學
  • 農業社會學
  • 臺灣研究
  • 地方研究
  • 生命倫理
  • 食物係統
  • 永續發展
  • 農村社會
  • 環境社會學
  • 文化人類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糧食是社會變遷的鏡子

  臺灣實農教育法通過之限量紀念版
  各大學與社區大學食農教育相關課程推薦選書

  隨著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的興起,公民退位為消費者;生產者與消費者、農村與都市的矛盾逐漸拉大。繼之二戰後由美國主導的發展主義與對環境、生態的不當掠奪,後果就是層齣不窮的食安問題、糧食問題,甚至危及人類生存尊嚴。

  食與農從人們對飲食認知齣發,藉另類食物選擇(網絡)的呈現,擴及農業生產、品種改良、食品加工、廚藝呈現的統整並觸及各類的矛盾,甚或基因改造對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衝擊;延伸人民生活在鄉村的種種可能,意味著地方社會的再認識,地方並非空間場域而是歸屬、記憶、認同、味覺、風土與習慣的形塑之處。

  簡單來說,臺灣和日本的「食農問題」有相當多可以互相參照與學習的地方,先不論許多新興的概念,如「裏山裏海」、「社區營造」、「地方創生」都淵源自日本用語,我們的日常飲食更摻雜瞭不少日本要素。本書集結日本食農專傢的十四篇專論,探索食農議題的各個麵嚮以及建構新倫理,讓讀者再度從消費者化身公民,奪迴自主權。

專文推薦

  前行政院中部聯閤服務中心執行長 蔡培慧
  開學文化發行人 顧忠華

特別推薦

  臺灣立法院院長 遊錫堃
  食育力五星級城市嘉義縣縣長 翁章梁

  (以下依姓名筆劃排序)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研究所教授 王俊秀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名譽教授 李丁讚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係教授 周素卿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係特聘教授 陳東升
  國立臺灣大學農藝係名譽教授 郭華仁
  臺南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學院院長 曾旭正
  前行政院中部聯閤服務中心執行長 蔡培慧
 
土地的記憶與未來的交織:當代農食體係的深度探尋 書籍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入剖析當代全球與在地農食體係(Agri-Food Systems)的專著。它超越瞭傳統經濟學或純粹的農業技術視角,將社會學、人類學、地理學及生態學的跨學科洞察融為一爐,旨在探討食物從生產、分配到消費的過程中,如何交織著權力結構、文化認同、生態倫理以及地方性知識(Vernacular Knowledge)。 我們生活的時代,食物的生產與流通已高度工業化和全球化,這帶來瞭效率的提升,卻也同步催生瞭一係列複雜的社會、環境與健康危機。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理解食物,必須迴歸其「社會性」與「場所性」,即食物的生成始終根植於特定的土地、勞動者以及其所承載的歷史敘事之中。 全書結構嚴謹,由五大部分構成,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從宏觀結構探討至微觀實踐: 第一部:全球化浪潮下的農食結構重塑 本部分首先確立瞭當前農食體係的歷史脈絡。全球化貿易自由化與新自由主義政策如何重塑瞭農業的生產邏輯?我們將聚焦於幾項關鍵的結構性轉變: 跨國農業資本的滲透與農業的金融化: 探討大型跨國企業集團(如種子公司、化肥製造商和主要糧食貿易商)如何形成寡佔市場,並影響發展中國傢的農業政策走嚮。分析期貨市場的投機行為如何將糧食價格推嚮不穩定,使小農戶麵臨更大的風險。 糧食安全概念的演變: 批判傳統上僅以卡路裏供應量來界定的「糧食安全」觀念。本書提齣更為全麵的視角,探討「營養安全」、「環境永續性」以及「文化適宜性」在當代糧食體係中的重要性。特別關注糧食依賴性(Food Dependency)如何成為地緣政治博弈的工具。 單一化種植體係的生態與社會成本: 詳細分析大規模、單一物種的工業化農業模式(如玉米、大豆的連作係統)如何加劇土壤劣化、生物多樣性喪失,以及對農村社區的社會凝聚力造成的分化作用。 第二部:勞動、身體與食物的階級性 食物的生產從來都離不開勞動,但勞動的價值及其在分配中的地位,卻呈現齣極端的兩極分化。 農場勞動的隱形化與剝削: 深入考察全球供應鏈中,季節性移工與低薪農場工人的工作條件。分析瞭從採摘到加工環節中,標準化作業流程對工人身體的負擔,以及如何透過移民政策和法律漏洞,使這部分勞動持續處於「被剝削卻難以被看見」的狀態。 食物的階級標記與區隔效應: 研究不同社會階層如何消費「差異化的食物」。探討有機食品、傳統市場的產品,乃至於速食與加工食品,如何成為區分身份、展現品味與社會地位的文化符碼。探討在城市中,低收入群體麵臨的「食物沙漠」(Food Deserts)問題。 性別與世代的轉型: 關注傳統農業中女性角色的變化。在全球化壓力下,女性是否被邊緣化至低附加值的加工環節,或是重新在都市農業、地方食品運動中尋求自主性?同時,分析年輕一代返鄉務農的動機與挑戰,以及他們如何試圖在現代化壓力下重建務農的意義。 第三部:地方的抵抗與再生:韌性食物網絡的建構 麵對全球體係的脆弱性,本書將目光轉嚮地方層麵的實踐與創新,這些實踐展現瞭對現行體製的批判性迴應。 食物的在地化實踐與運動: 全麵梳理各種形式的在地食品運動(Local Food Movements),包括社區支持農業(CSA)、農夫市集(Farmers' Markets)的社會功能,以及城市中的社區花園(Community Gardens)。重點分析這些網絡如何重建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關係。 傳統知識的再價值化: 探討地方特有作物品種、傳統耕作技術(如輪作、間作、堆肥技術)在應對氣候變遷衝擊中的潛在價值。分析知識產權的爭奪如何阻礙地方知識的傳播,以及如何透過知識共享平颱來保護和復興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食物係統的倫理轉嚮: 深入探討倫理消費(Ethical Consumption)的複雜性。當消費者試圖透過購買選擇來錶達政治立場時,這種「代理性消費」是否真的能撼動結構?分析公平貿易(Fair Trade)的優點與其在規模化後可能麵臨的異化問題。 第四部:生態的呼喚:從農耕到餐桌的環境倫理 農業是人類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的場域。本部分著重於探討農食體係對生物圈的影響,並提齣新的生態哲學觀點。 土壤的生命政治學: 將土壤視為一個活躍的生態共同體,而非單純的生產媒介。分析化學肥料與農藥的過度使用如何「殺死」土壤的生命力,並探討再生農業(Regenerative Agriculture)如何從根本上修復土壤健康,並將碳匯入土壤,應對氣候變遷。 生物多樣性與農業景觀: 研究傳統農耕景觀中,非生產性空間(如田埂、樹籬)對於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對比單一作物大規模種植帶來的生物單調性,強調農業景觀設計在生態保育中的角色。 水資源的隱形成本: 探討灌溉農業在水資源分配上的衝突,特別是在乾旱或水資源緊張的地區。分析虛擬水(Virtual Water)的概念,揭示進口食物背後隱藏的跨界水資源轉移問題。 第五部:未來視野:邁嚮食物主權的想像 最後一部分,本書將目光投嚮當前爭論的焦點——如何構建一個更具韌性、公平與永續的食物未來。 食物主權(Food Sovereignty)的理論與實踐: 係統性地介紹「食物主權」的核心原則,區分它與「糧食安全」的根本差異。探討農民、原住民群體和城市公民如何透過集體行動來主張對自身食物生產、分配和消費的決定權。 科技的雙麵刃:精準農業與食品科技的社會影響: 客觀評估如基因編輯(CRISPR)、無人機監測、垂直農場等新科技的潛力,同時警惕這些技術若被既有資本結構壟斷,可能進一步加劇農民的依賴性,以及對傳統農藝知識的衝擊。 公共政策的再定位: 總結性的呼籲,強調政府在農食體係轉型中的核心作用。討論如何設計更具包容性的土地使用政策、補貼機製(從鼓勵產量轉嚮鼓勵永續實踐)、以及在貿易協定中納入更嚴格的環境與勞工標準,從而引導整個社會邁嚮更負責任的食物文化。 總結: 本書不僅是一部學術探討,更是一份對我們每日三餐背後複雜結構的深度剖析。它邀請所有關心土地、健康、社會公義的讀者,共同參與一場關於「我們如何吃飯,以及我們想要怎樣的世界」的深刻對話。透過理解食物的社會、歷史與生態層麵,我們纔能真正掌握重塑未來食物體係的能動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桝潟俊子


  現任:淑德大學社區發展政策學部教授

  主要著作:『有機農業運動と<提攜>のネットワーク』、『地域自給のネットワーク』(共編著)

榖口吉光

  現任:鞦田県立大學地域連攜・研究推進中心之教授

  主要著作:「阪ノ下の桃源郷──持続可能な社會における農業・農村の姿とは」『生活協同組閤研究』422:38-48、『戦後日本の食料・農業・農村9──農業と環境』(共著)

立川雅司

  現任:茨城大學農學部教授

  主要著作:『萌芽的科學技術と市民』(共編著)、『遺伝子組換え作物と穀物フードシステムの新展開』

譯者簡介

蕭誌強


  專業日文譯者,譯有《鴉片戰爭》(遠流)《武士道解題》(前衛)等書共250冊,擔任臺南社區大學農耕工作坊教師、奇美農場假日農夫班教師。

鍾怡婷

  臺灣大學農業推廣所博士,現職為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著有《環境永續之農漁村傳統智慧集錦:稻作文化》,並任《巷仔口的農藝復興》、《藏種於民》之共同撰稿人。

林朝成

  成功大學中文係教授,臺南社大校長。譯有《佛教與生態學》(法鼓文化),於成功大學開授「農村社會與文化」、「裏山裏海方案規劃」等課程。

王偉綱

  日本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學士,臺灣大學國傢發展研究所社會組碩士。學術領域興趣為社會理論、文化研究、次文化。現任職學術齣版社編輯。
 

圖書目錄

臺灣紀念版序
推薦序
譯序
前言
 
序章 掌握食農問題核心——農糧社會學及其發展
1 食與農—社會學新課題
2 對鄉村社會學的批判及「農糧社會學」之形成
3 飲食社會學及其鄰近研究領域
4 日本的農糧社會學相關研究
 
第一部 工業化與全球化
第 1 章 與地球共存的「食農世界」—危機重重的全球社會
1 不斷消失的生物、食與農
2 食農相關的世界與文明發展—兩種世界的接觸與美洲文明
3 巨大食物係統之矛盾
4 恢復「食農之尊嚴」重視自然恩惠的心情
 
第 2 章 多國籍農業綜閤企業—對農業、糧食、種子的支配
1 黑箱化的現代農食係統
2 看不見的巨人—嘉吉(Cargill)
3 世界最大食品企業—雀巢(Nestle)
4 掌控全球種子與基因的人就可以稱霸世界—孟山都(Monsanto)
5 農業與糧食的全球治理—多國籍企業規範與爭取糧食主權
 
第 3 章 地方品牌—針對兩個本真性
1 需要「貨真價實」的產品
2 地方品牌實績與對生產者的貢獻
3 規格化與可及性
4 食物的文化遺產化與地方振興

第二部 危機、安心、安全
第 4 章 現代科學技術—從科學的生命理解觀點齣發
1 有機農業應排除基因改造技術
2 機械論與生機論—生命思想的兩極
3 食農科學技術的機械論與生機論觀點
4 21世紀生機論所代錶的意義
 
第 5 章 農藥開發—以新菸鹼類農藥為例
1 農藥的歷史—安全神話之形成與崩潰
2 新農藥「新菸鹼類殺蟲劑」登場
3 農藥對人體的影響及預防原則
 
第 6 章 畜牧業—從工業化與產業化的角度觀察
1 現代的畜牧業係統
2 動物福利的問題
3 畜牧業經營規模擴大及其影響
4 放牧畜牧業及其可能性
 
第 7 章 廚餘垃圾與堆肥—地方循環型農業之崩潰與重建
1 廚餘垃圾全部送進焚化爐的不可思議
2 垃圾處理的架構
3 江戶時代的「有機物地方內循環」
4 現代化導緻「地方循環型農業」之崩潰
5 重建地方循環型農業
6 物質循環、生命循環與社會連結
 
第三部 在地的實踐活動
第 8 章 食農在地化
1 食與農如何產生連結
2 美國有機農業的「工業化」
3 重新建構土地與人的親密關係
4 日本民眾對地方與「在地」的看法
 
第 9 章 中山間地區—從生活場所的角度進行觀察
1 中山間地區可發展成永續社會
2 日本「中國地方」山區的四季
3 什麼是「中山間地區」?
4 活用地方資源的生活原貌與崩壞
5 撐過「過疏時代」仍留在農山村的居民
6 地方活化之工作
 
第10 章 農之擔綱者—多樣化的方法
1 「農」與多樣化的擔綱者
2 由國傢培育「擔綱者」
3 高齡化下「農之擔綱者」現況
4 新進從農與退休歸農之實況
5 「從農」的相關變化
6 支援中高年齡層從農並培育青年擔綱者的必要性
7 因應擔綱者的「多樣性」給予支援
8 多樣化擔綱者相關政策的強化
 
第11 章 農村的女性—培力與價值創造
1 農村女性的主要變化狀況
2 農村女性創業的實況及其社會學意義
3 還需努力的課題與今後展望
 
第12 章 都市與農村交流—以「農村綠色旅遊」為例
1 什麼是「農村綠色旅遊」?—和觀光的差異
2 都市與農村交流的必要性
3 新階段日本所應努力的農村綠色旅遊
4 綠色旅遊可以為農村帶來什麼?
5 將公平旅遊的理念帶進綠色旅遊之中
 
終  章 重新審視食農相關倫理思考
1 晚餐吃什麼?
2 飲食消費實踐的現代特徵
3 自給自足思想的推廣
4 如何建立具有時效性的食農倫理思考
 
後記
人名索引
事項索引
作者簡介
 
專欄
1 英國料理與法國料理
2 糧食體製(Food Regime)
3 以食農為主題的影像作品
4 種子的「智慧財產權」與「農民的權利」
5 削減農藥使用量與新菸鹼類農藥的諷刺關係
6 聚落全體經營有機農業—琦玉縣比企郡小川町下裏一區作法
7 傳承本土作物與種子
8 女性對農業下挑戰書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644636
  • 叢書係列:Uni
  • 規格:平裝 / 424頁 / 15 x 21 x 2.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臺灣紀念版發行序

開學文化齣版社發行人/顧忠華


  2022年5月4日,蔡英文總統公佈瞭我國的《食農教育法》,共有20條條文,涵蓋內容包括建構食農教育體係,透過塑造國人飲食習慣、建立地產地消的永續農業型態,並結閤個人、傢庭、學校及社會各類團體,共同推動係統化各項措施。相對地,日本則是在多年努力下,早於2005年公布《食育基本法》,奠定瞭完整的食農教育基礎。

  2016年起,日本農林水產省負責協調各部門、製定實施食育推動基本計畫、並製作食育白皮書,而其他各部會則負責相對應的食育推動業務,如文部科學省透過學校教育養成理想飲食習慣(和食文化);厚生勞動省透過區域保健預防文明病;食品安全委員會負責食品安全;消費者廳負責解決食物浪費等。

  在地方方麵,《食育基本法》明定,各區要訂更符閤當地居民的食育計畫,日本47個都道府縣、1741個市町村都必須製定相關計畫,都道府縣及市町村的計畫達成率皆列入考核項目。

  簡單來說,臺灣和日本的「食農問題」有相當多可以互相參照與學習的地方,先不論許多新興的概念,如「裏山裏海」、「社區營造」、「地方創生」都淵源自日本用語,我們的日常飲食更摻雜瞭不少日本要素,隻需想到「和牛」開放進口後,臺灣人吃的「牛排」其實不再完全由歐美國傢供應,就不難理解在飲食全球化的時代,所有國人都應該更清楚認識各類食材的生產、運銷、品管與安全等等議題,這亦是我國在民間推動下,政府順勢訂定《食農教育法》的重要背景。

  正因為認識到這樣錯綜複雜的脈絡,臺南社區大學的林朝成校長在社大講師蕭誌強的建議下,邀集瞭一群關心農業發展的學者們,閤譯瞭這本《食農社會學──從生命與地方的角度齣發》,並交由開學文化齣版社於2016年發行。時間瞬間過去,齣版社發現庫存無多,但有鑑於本書廣受好評,因此決定與日本齣版社續約版權,發行「紀念版」,希望藉鏡日本經驗,奠立臺灣食農教育的根基。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的本土學者不讓日本學界專美於前,也在林朝成校長的主編之下,完成瞭《食農X實農:屬於臺灣人的食與農》一書,其紙本版(原先隻有電子版)與本書同時問世,應可相互輝映。很榮幸地,這本紀念版除瞭之前推薦的學者專傢外,更得到瞭立法院遊錫堃院長以及獲頒「食育力五星城市」殊榮的嘉義縣翁章梁縣長熱情推薦,令本書增色不少,在此深深緻謝。期待讀者們體認到臺、日兩地作者們的用心,促成「食」與「農」相伴前行!

推薦序

日常生活的實踐
蔡培慧/前行政院中部聯閤服務中心執行長


  翻閱《食農社會學》常常讓我想起小時候愛吃的「時計果」,成長於山村的童稚時期,總在下雨過後或傍晚時分走進小丘矮叢中採摘野生的「時計果」啊,喜愛不隻在於果子香甘甜,遇到產季還可以多採一些,賣到雜貨店,換迴一點點零用錢。早期花卉燦爛、經常結果,而被稱為「時計果」、「四季果」,如今統稱「百香果」,命名的視角可能從採摘的角度轉化為在果菜市場遠遠聞到特殊香氣的消費角度,食與農的連結轉化有趣的發酵。是的,這是一本從生活中齣發的書,也是一本牽動觀察食物視野/視角/遠見的書,更是讓我們找到真正食物的書。

  日常生活的實踐彷彿是亙古思維,意味著你我的飲食選擇,意味著你我的消費模式,意味著你我的生活依賴,之所以亙古連結著身土不二、醫食同源、地產地消的農藝文化根基。食與農是人們生活的根本,但是商品化、機械化與高速運轉的生活中,食與農被無限區隔,食物取得脫離與農的連結,成為商品必需,在市場經濟中透過貨幣轉化方能交換;然而何以緻此,難道非得依附持續高度生產與持續消費的擴張邏輯?難道臺灣今年(2016)極端氣候所帶來降雪、暴雨、劇颱尚未讓我們意識到現存的「生產擴張」已經耗盡地球資源?此時此刻必需尋求、展開、落實「生產循環」。食與農、消費與生產正是互惠共生、城鄉共好的生產循環之道。

  《食農社會學》是一本建基在反思工業化農業與市場化邏輯的生活實踐的另類選擇,也是食農社會學教科書。過去鄉村社會學的研究著重:1.農村社會文化的轉變;2.從供需交換的農業貿易到被壟斷資本掌握的國際農糧體係;3.農業生產型態轉化,第一波綠色革命的品種改良與擴大生產,第二波綠色革命基因改造形成的社會衝擊與健康影響。以外顯的形式縱然足以探究鄉村社會結構議題,卻也讓鄉村存在遠方,成為觀察而非身處其中。唯有理解食與農,方能重置從土地到餐桌的食物鏈(Food Chain),知悉潛藏在婦女手中的漬、醋、酒等釀造文化、感受到豐收是從土地齣發的生命滋潤,感受萬物循環道法自然的思維,細緻地呈現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互惠關係。

  當然食與農的連結並不停留在口腹之欲,食與農從人們對飲食認知齣發,藉另類食物選擇(網絡)的呈現,擴及農業生產、品種改良、食品加工、廚藝呈現的統整並觸及各類的矛盾,甚或基因改造對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衝擊;延伸人民生活在鄉村的種種可能,意味著地方社會的再認識,地方並非空間場域而是歸屬、記憶、認同、味覺、風土與習慣的形塑之處。

  或許找個時間吧!走進田梗觀察農耕,假日時節早上到菜市場走走,帶迴你心中的記憶食材,走進廚房留下簡單悠遠的美味。

 

用戶評價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書櫃的時候,不小心把它跟幾本比較「硬核」的社會學理論書放在一起,結果這本書的存在感立刻就跳齣來瞭。它的文字脈絡,不像傳統的教科書那樣,充滿瞭密密麻麻的術語和難以穿透的邏輯鏈條,反而是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在推進論點。舉例來說,它在談論某些結構性問題時,常常會穿插一些生活化的觀察,比如市場裡攤販的叫賣聲,或者鄰裏間互通有無的日常瑣事,這些細節的運用,讓原本可能顯得抽象的理論,瞬間變得立體而鮮活。閱讀的過程,更像是在跟一位對土地充滿熱愛的長輩對話,他會用你最熟悉的語言,慢慢引導你看到那些被現代生活快速節奏所忽略的底層邏輯。這種敘事上的流暢性,讓我讀起來毫無壓力,甚至在某些段落,我會忍不住停下來,反覆咀嚼作者如何將複雜的社會現象,拆解成我們可以感同身受的生命經驗。這本書的文字溫度,真的非常到位。

评分

這本書的光碟封麵設計,光是用眼睛掃過去,就能感受到一股樸實卻又充滿力量的氣息,那種色彩的搭配,就好像颱灣田埂上泥土的顏色,混閤著陽光曬過的稻穗的暖黃,一下子就把人拉迴那片土地上。我記得第一次在獨立書店翻開它的時候,那種油墨的味道,混閤著紙張的觸感,立刻讓我聯想到小時候在鄉下外婆傢,聽著蟬鳴,看著農夫伯伯在田裡忙碌的畫麵。裝幀設計上,雖然沒有過度華麗的裝飾,但那種簡潔有力、直指核心的視覺呈現,反而讓人更能專注於內容本身,而不是被錶麵的包裝分散瞭注意力。它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種真誠,一種不加修飾,直接麵對土地的誠懇態度。這種設計哲學,或許就是這本書想要傳達的精神吧,不拐彎抹角,直接探討我們生活最根本的依存關係。光是看到這個封麵,我就知道,這不是一本在象牙塔裡寫成的學術著作,而是真正紮根於颱灣這塊土地的思考結晶。那種視覺上的親切感,遠遠超過瞭任何精美的設計。

评分

這本書的版麵編排,給我的感受也相當特別。許多學術書籍為瞭追求資訊的飽和度,往往會把字距行距壓縮得很緊湊,讀起來總覺得有點喘不過氣,需要不斷地在腦中進行資訊的篩選和重組。但這本倒好,它留給文字足夠的呼吸空間,每一段論述之間,都有著恰到好處的留白。這種「呼吸感」,不隻是排版上的優勢,更像是一種閱讀上的引導,它暗示著讀者,在吸收這些觀點的同時,也需要給自己一點時間瀋澱和消化。我特別留意到,它在引用一些文獻或是資料時,處理得非常細膩,不會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突然插入一堆密集的腳註,打斷瞭閱讀的連貫性。相反地,它巧妙地將那些支持性的材料,融入到行文之中,既保證瞭學術的嚴謹性,又不犧牲讀者的體驗。這種對閱讀體驗的尊重,在當今的齣版市場上,其實已經是相當難能可貴瞭。

评分

從書籍的重量和厚度來看,它其實並不算是一本「薄書」,但奇怪的是,我翻閱它的速度比預期中快很多,這大概是因為它的「可攜帶性」——不是指物理上的輕巧,而是指它在思想層麵上的易於攜帶與反覆思考。闔上書本後,書中的某些觀點並不會立刻消失在腦海中,反而會像一顆種子一樣,在你日常的採買、用餐,甚至隻是走在路上看到路邊的植栽時,被重新激活起來。它建立瞭一種新的觀察視角,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我過去習以為常的場景:便利商店裡擺滿的進口水果、夜市裡食物的來源標示、甚至自傢陽颱上的幾盆香草。這種持續性的反思能力,纔是這本書最厲害的地方,它沒有給你標準答案,而是給瞭你一套更靈敏的「感應器」,去探測周遭世界的脈動。這種影響力,遠遠超齣瞭閱讀當下,真正滲透到瞭生活的肌理之中。

评分

我最近有機會跟一位從事友善耕作的朋友聊起這本書,他當時提到,書中對於「地方性知識」的重視,讓他覺得彷彿有人終於聽見瞭他們這些耕耘者的心聲。他強調,過去很多關於農業的討論,總是從宏觀的政策角度齣發,討論的是產量、貿易壁壘這些冰冷的數字,卻很少真正關注到,每一片土地、每一季作物背後,所蘊含的世代纍積的智慧和生命韌性。這位朋友的感觸,讓我更深切地體會到,這本書的價值不隻在於學術上的論證,更在於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橋樑,讓象牙塔裡的理論語言,能夠與田間地頭的真實勞動和生活實踐對話。它讓我們意識到,所謂的「食物係統」,並不是一條直線的生產鏈,而是一個由人與環境、時間與記憶共同編織而成的複雜網絡。這種從微觀的生命故事切入,進而探討宏觀結構的寫作手法,非常具有說服力,也充滿瞭人文關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