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傳統宗教繪畫:敦煌壁畫×精緻唐卡×坦培拉,在宗教畫中看見藝術家的匠心獨運以及人性之美善

東西方傳統宗教繪畫:敦煌壁畫×精緻唐卡×坦培拉,在宗教畫中看見藝術家的匠心獨運以及人性之美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守峰
图书标签:
  • 敦煌壁画
  • 唐卡
  • 坦培拉
  • 宗教绘画
  • 艺术史
  • 文化比较
  • 佛教艺术
  • 传统艺术
  • 匠心精神
  • 人性之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藝術,源自於人們對心靈之美的渴望;
  宗教,誕生於人們對美好世界的希冀。
  當兩者結合在一起,精緻的宗教繪畫應運而生!
 
  一本書帶你遍覽東西方的傳統宗教藝術,
  不必親臨現場,也能感受歲月淘洗過的莊嚴之美;
  除了歷史源流、象徵意義之外,更能一窺背後的製作祕辛!
 
  【現在常見的佛畫,原來一開始不存在?】
  千百年來,佛教圖像的表現風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早期佛教拒絕偶像崇拜,隨著宣揚和普及佛教教義的需要,一世紀左右,釋迦牟尼的畫像在印度北部出現,並逐漸從象徵符號發展出形式完備、題材豐富的佛教美術。
 
  大約在東漢明帝年間,佛教隨著地域間經濟的交流,由絲路傳播至新疆一帶,並逐漸東傳至朝鮮半島和日本。
  在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佛教繪畫甚至可以說是中國重彩畫藝術表現之源頭。
 
  【西藏的百科全書——唐卡,到底是什麼?】
  唐卡(Thang-ga)是藏族文化中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
 
  其展示形式類似於漢地的卷軸畫,多畫於布或紙上,完成後用綵緞裝裱。一般還要請喇嘛念經加持,並在背面蓋上喇嘛的金汁或硃砂手印,供奉於寺廟和民居中。對於藏傳佛教僧尼來說,唐卡不僅是闡釋藏傳佛教教義內涵的藝術形式,還是輔助宗教修持的崇高聖物。
 
  唐卡的起源問題,迄今還沒有一致的說法。據五世達賴喇嘛記載,松贊干布在大昭寺剛剛建成時,用自己的鼻血繪製了藏地第一女護法神的畫像,這就是傳說中的第一幅唐卡。
 
  【溼壁畫,不是藝術家想畫就隨時能畫?】
  「溼壁畫」源於畫家必須在半溼的灰泥上作畫而得名,具有色彩鮮明、不易龜裂剝落的優點,更有肌理細膩、色彩層次豐富透明的特點。
 
  溼壁畫要求畫家具有高超的繪畫基礎,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用筆果斷,而且無法透過塗改對已完成部分進行修正,所以並非所有的畫家都能勝任這一艱苦的體力工作。
 
  大部分畫家能工於坦培拉和油畫,卻只有少數能嫻熟溼壁畫。由此可以想像,當年藝術大師們在牆上進行創作的時候,首先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泥瓦匠,或者至少要明白基本程序才能指揮身邊的學徒幫忙抹泥灰。
 
本書特色
 
  本書透過東西方的傳統宗教繪畫為引,帶領讀者熟悉宗教畫的歷史及文化背景、名家學者、表現形式、製作過程等等。內容涵蓋藝術史、繪畫技巧、人類學等各層面學問,不僅適合藝術愛好者作為休閒讀物,更適合作為藝術相關從業人員、學生的參考用書。
《古今東西宗教圖像的對話:從埃及聖書到文藝復興光影》 一場跨越千年的藝術史追溯,一趟探尋信仰與技藝的深度旅程。 本書旨在為讀者構築一座橫跨歐亞大陸、貫穿數千年歷史的宗教藝術殿堂。我們將不再聚焦於敦煌壁畫、唐卡或坦培拉等特定東方或中世紀晚期的藝術形式,而是將目光投向更為廣袤的古代與早期現代宗教圖像創作的脈絡,深入剖析不同文明背景下,藝術家如何運用其精湛的技藝,將無形的信仰力量轉化為有形的視覺傑作。 第一部:尼羅河畔的永恆:古埃及的來世敘事與圖像符號 我們從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古埃及——開啟這場宏偉的探索。在古埃及的宇宙觀中,藝術不僅是裝飾,更是維繫生者與死者世界、穩定宇宙秩序(瑪特,Ma'at)的必要工具。 1. 墓室壁畫的結構與功能: 古埃及的宗教繪畫主要存在於法老的陵墓和神廟的牆壁之上。這些繪畫並非單純的「記錄」,而是具有強烈的「魔法」效用。我們將詳細分析墓室壁畫中常見的構圖原則,如「正面律」(Frontality)和「側視全身像」,探討這些看似僵硬的表現手法如何服務於宗教目的——確保靈魂(Ka)能夠準確辨識其形象,並在來世中獲得永恆的生命。 2. 符號的語言學:神祇的形象與象形文字的融合: 書中將專門探討埃及諸神的視覺識別系統:荷魯斯之眼(Wadjet)、阿努比斯(Anubis)的豺狼形象、奧西里斯(Osiris)的綠色膚色。這些形象是高度編碼的符號系統,與象形文字緊密交織。我們會解析《亡靈書》(Book of the Dead)中,如「稱量心臟儀式」(Weighing of the Heart)場景,藝術家如何透過精確的符號配置,描繪出審判的嚴肅性和對來世的期盼。我們關注的重點在於,這些早期圖像中,藝術家如何將複雜的神學概念,轉化為清晰、永恆不變的視覺藍圖。 第二部:愛琴海的曙光:米諾斯文明與希臘幾何時期的神秘圖像 離開尼羅河,我們將轉向地中海東部的愛琴海文明,考察其早期的宗教視覺表達。雖然米諾斯文明(Minoan Civilization)的壁畫多半已呈現出更為世俗化(如著名的「跳牛圖」),但其中仍蘊含著對自然神祇的崇拜。 1. 米諾斯宮殿的自然崇拜: 克里特的宮殿壁畫,如瑪麗亞女祭司(La Parisienne),展現了與埃及截然不同的流暢線條和色彩運用。我們將分析這些圖像中可能存在的「大地之母」或「蛇女神」的形象,探討其在尚未被嚴格的奧林帕斯神系體系完全取代前的原始宗教色彩。 2. 希臘幾何時期的陶器繪畫:敘事的雛形: 在希臘的黑暗時代之後,幾何時期的陶器(Geometric Pottery)出現了早期的敘事嘗試。儘管風格高度抽象化,但著名的「葬禮場景」或「戰車圖」已經開始嘗試以序列化的圖像來表達對死亡、榮耀和犧牲的理解。這一步驟標誌著西方藝術敘事結構的萌芽。 第三部:羅馬帝國的信仰融合:從異教神殿到早期基督教的視覺過渡 進入古典時期晚期,羅馬帝國的廣闊疆域成為了各種信仰的熔爐。這裡的宗教藝術展現了驚人的融合能力,為後來的基督教藝術奠定了形式基礎。 1. 羅馬墓葬藝術的雙重性: 在羅馬的地下墓穴(Catacombs)中,我們看到了一種過渡期的藝術語言。早期的基督教藝術家必須在不直接觸犯羅馬法律的前提下,向信徒傳達核心教義。我們將重點研究那些看似異教符號的圖像如何被重新詮釋:例如,Orpheus(奧爾斐斯)形象被用來象徵基督的救贖,或「好牧人」(Good Shepherd)形象的借用。這些圖像的「匠心」在於,如何在既有的視覺詞彙中,嵌入全新的精神內涵。 2. 龐貝與赫庫蘭尼姆的家庭祭壇:私人信仰的展現: 分析龐貝城遺址中發現的家用拉拉利(Lares)祭壇和神龕繪畫,展示了羅馬平民層面對多神信仰的日常實踐。這些小尺幅、裝飾性強的圖像,反映了宗教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關係,與宏大的神廟壁畫形成了有趣的對比。 第四部:拜占庭的金色聖光:聖像畫(Icons)的嚴謹與超越 本書的第四部分將聚焦於東羅馬帝國的藝術中心——拜占庭。這裡的宗教繪畫發展出了一套極其嚴謹且神學意義深遠的視覺規範,即聖像畫(Iconography)。 1. 神聖幾何學與透視的反轉: 與西方文藝復興後追求的單點透視不同,拜占庭聖像畫採用了「反向透視」(Inverse Perspective)或「多點透視」。我們將深入解析這種技法背後的哲學意圖:它不是為了模擬人類肉眼所見的物質世界,而是為了引導觀者的靈魂進入神聖的、永恆的空間。藝術家透過刻意的「扭曲」,表達對塵世虛妄的超越。 2. 聖像的「不動性」與「開窗」: 我們將討論聖像畫中色彩(如深紫和金色)的象徵意義,以及人物表情的「不動性」(Impassivity)。這種被認為是「不帶感情」的表現,恰恰是藝術家力圖展現神聖本質的最高境界——摒棄個體情感,呈現永恆真理的「面容」。這對比了後世藝術家對人物心理描繪的熱衷。 結論:藝術家的技藝與超越性思考 總體而言,本書旨在展示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宗教藝術家們,如何在各自的文化與技術限制下,完成對「神聖」的視覺構建。從埃及的嚴謹符號到羅馬的融合,再到拜占庭的靈性幾何,我們看見的不是單一風格的演變,而是一系列對「如何表現超越性」的獨立思考與技術實踐。這些作品的偉大之處,在於藝術家如何在精確的技藝背後,注入了對人類共同精神困境的深刻理解與美善的期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守峰
 
  現為藝術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曾有多幅作品參展並獲獎。

图书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中國宗教繪畫源流
一、復原臨摹與現狀摹寫的案例分析
專欄一 摹拓有方——摹寫之我見——吳守峰
專欄二 臨摹敦煌壁畫的一點體會——馬淑紅
二、唐卡藝術的風格衍變與形式分析
專欄一 芻議藏傳繪畫技法之勉塘派唐卡繪畫技法
專欄二 唐卡製作的課程紀錄朱丹陽
專欄三 傳統工筆繪畫與唐卡繪畫的差異性比較——以繪製仿唐卡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為例

第二章 溼壁畫技法研究——審視色彩的物性之美
一、神話化的媒介
二、西方藝術史寫作中的溼壁畫技法研究
三、溼壁畫的製作過程

第三章 坦培拉技法研究——疊繪,作為間接畫法的表現手段
一、坦培拉概述
二、水性坦培拉的學習過程
專欄一 坦培拉間接畫法中的提白法——美術學院教授 張元
專欄二 喬托坦培拉作品材料與繪製方法解析——美術學院博士 夏理斌

第四章 宗教繪畫比較研究高級研修班教學文獻
一、課程方案
二、藝術考察
專欄 宗教繪畫高級研修班山西考察(節選並刪改)

結語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27382
  • 規格:平裝 / 210頁 / 14.8 x 21 x 1.0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宗教往往借助形象化的語言進行傳播,這也是佛教被稱為「像教」的原因。這些圖像並非單純的觀賞對象,對於佛教僧侶,就如《觀佛三昧海經》中所說: 「佛為法王,能令人得種種善法,是故習禪之人先當念佛。念佛者,令無量劫重罪微薄,得至禪定。至心念佛,佛亦念之。如人為王所念,冤家債主不敢侵近。念佛之人,諸餘惡法不來擾亂;若念佛者,佛常在也。云何憶念?人之自信,無過於眼,當觀好像,便如真佛。」
 
  對於世俗之人,就如 6 世紀時額我略教皇所說:「文章對識字的人能造成什麼作用,繪畫對文盲就能造成什麼作用。」所以,《唐朝名畫錄》記吳道子畫地獄變,「京都途沽漁罟之輩,見之懼罪改業者,往往有之,率皆修善」。在這裡,宗教不同,東西有異,但是在利用圖像「說明宗教真理以便想像」方面,卻有驚人的一致。建築作為人造的空間,聖域中的壁畫自然就承擔起了載體的功能,只是由於文化的差別,同是以線條為主,印度在線條中參以凹凸法,向達說:「印度畫傳入中國,其最引人注意與稱道者亦為此凹凸法一事,與明、清之際西洋畫傳入中國之情形正後先同轍。」唯西洋畫並非一般所理解的油畫,還有溼壁畫、坦培拉等等不同的創作手法。我常想,如果古代能夠讓東西方不同技法之間的藝術家同臺競技,一定能夠異彩紛呈。
 
  「技近乎道」,中外皆然,在壁畫的繪製過程中,為了達到更好的表現效果,在料、工、形、紋等方面,各種類別的藝術工匠都在盡力做著潛心的探索,材料強烈地影響著工藝,北宋李誡的《營造法式》對壁畫的地仗製作有一段描述:「造畫壁之制,先以粗泥搭絡畢,候稍乾,再用泥橫被竹篦一重,以泥蓋平,又稍乾,釘麻華,以泥分披令均,又用泥蓋平;以上用粗泥五重,厚一分五厘。若拱眼壁,只用粗泥各一重,上施沙泥,收壓三遍。方用中泥細襯,泥上施沙泥,候水脹定,收壓十遍,令泥面光澤。凡和沙泥,每白沙二斤 ,用膠上一斤,麻搗洗淨者七兩。」
 
  這樣一個工序,也許一個工匠並不知道為什麼是這樣,師徒相傳,壁畫也能夠繪製,但是,我相信在形成這樣一個原則之前,一定有許許多多的工匠「試錯」,為什麼是一重而不是四重?為什麼是七兩而不是一斤?這些都是經過工匠對材料摸索之後的經驗總結,只是,這種總結沒有形成理論層面的分析。我們現在常說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我看來就是憑藉經驗總結而臻於化境的技藝展現,這樣的展現近乎「道」,但還不是「道」。提起技,我們就會想起工匠,想起工匠精神,似乎現在許多藝術形式的衰落都是因為工匠能力不足,其實「三分匠人七分主人」,沒有知「道」的主人,哪裡能奢望有「近乎道」的技藝。現代教育體系的發展,我們不再會囿於「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狹隘心理,但是,對於傳統技藝的繼承和發揚,要既能傳藝,又能授道,並非易事。本書旨在促進不同的壁畫技法之間的學習,一有利於傳承,二有利於交流,共同促進當代壁畫藝術的發展,是一件值得推廣的事情。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選題的野心著實不小,它企圖在宗教的宏大敘事下,挖掘出最細膩的「人性光輝」。在很多宗教藝術中,我們很容易被神祇的威嚴所震懾,反而忽略了創作者本身作為「人」的那份情感投入。比如,畫家在描繪佛陀的悲憫、菩薩的溫柔,甚至是供養人虔誠的側臉時,他們自身的情感投射是無法隱藏的。這種「美善」,不單指圖像內容所傳達的道德教誨,更指向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流露出的那種對美好事物的嚮往與執著。我希望能從書中讀到一些關於藝術家傳承的軼事,或者他們在描繪某些特定場景時的內心掙扎與喜悅。只有當我們看見藝術家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匠人」時,這些神聖的圖像才會真正「活」起來,讓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也能在那些精美的顏料和線條中,找到與自身靈魂相通的美好共鳴。

评分

坦白說,光是看到「坦培拉」這個詞,就讓人感到一股古典的氣息撲面而來。這是一種古老的蛋黃或蛋清混合顏料的繪畫技法,它的質感和表現力與後來的油畫截然不同,帶有一種獨特的啞光和清晰度。我很期待看到,當作者將這種歐洲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早期的嚴謹畫法,與東方充滿流動感的線描藝術並陳時,會產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是不是能從中看出,東西方藝術家在處理「光影」和「形體」時,根本性的思維差異?或者,會不會有令人驚喜的共通點,比如在描繪聖徒或菩薩的慈悲眼神時,所使用的那種極度內斂卻充滿穿透力的筆法?如果能進一步分析這些藝術語言背後的哲學意涵,那這本書的價值就會大大提升,它將引導我們不只是「看圖」,而是真正學會「解讀」圖畫背後所承載的文化密碼。

评分

我常常在想,所謂的「匠心獨運」,不單指技巧的純熟,更包含一種近乎偏執的專注與對細節的尊重。以唐卡為例,那種用天然礦物顏料調製的色彩,據說光是準備顏料的過程就可能耗費數月,更別提後續的繪製。這本書如果能穿插一些關於材料學的知識,或許能讓我們更具體地理解,藝術家為了追求那種「永恆的顏色」,付出了多少心力。對於敦煌壁畫,那些歷經千年風沙考驗依然鮮活的線條,背後更是無數匠人對「空間感」和「敘事性」的極致掌握。我個人很在意,書中會不會探討這些工匠的心態轉變?他們是在服務於信仰,還是在通過信仰來實現自身的藝術抱負?這種在「神聖性」與「人性」之間的微妙平衡,才是最讓人著迷的部分。好的宗教藝術,從來都不是冰冷的教條複製,而是溫暖的生命見證。

评分

哇,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人眼睛一亮,光是「敦煌壁畫」、「精緻唐卡」、「坦培拉」這幾個關鍵詞,就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覺得,宗教藝術那種莊嚴肅穆的氛圍背後,其實藏著創作者無數心血和對信仰最真摯的叩問。光是想像敦煌那種歷經千年的飛天壁畫,色彩如何隨著時光流轉而變化,那種歷史的厚重感就夠讓人沉醉了。更別提唐卡那種細膩到令人屏息的筆觸,每一尊佛陀的法相、每一層光影的處理,都絕對是藝術家「匠心獨運」的極致展現。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剖析這些不同地域、不同媒材的宗教繪畫,肯定能讓我們從視覺的震撼中,體會到人類精神層面的追求。我特別期待能看到,在這些神聖的圖像背後,藝術家是如何將他們對「人性之美善」的理解,巧妙地融入到宗教敘事之中,這不只是技藝的比拼,更是一種心靈的傳承啊!光是翻閱書中的圖片,我想我就能感受到那種跨越時空的對話。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藝術書籍很多,但真正能把不同文化體系下的宗教圖像進行系統性對照和深入解讀的,實在是鳳毛麟角。這本書的選材非常大膽,把東方最富代表性的敦煌和唐卡,擺到和西方坦培拉(Tempera)並論的位置,這本身就構成了一個極具張力的對話平台。我猜測作者一定花了很多時間去研究,這些在不同地理環境、不同信仰體系下誕生的藝術品,它們在構圖邏輯、色彩哲學上,究竟有哪些異同?坦培拉那種強調線條和層次堆疊的表現力,跟敦煌壁畫那種氣勢磅礴、色彩飽滿的風格相比,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我對這個「東西方」的視角特別感興趣,它不只是在比較「畫得好不好」,更是在探討人類在面對宇宙和生命議題時,共通或相異的藝術表達方式。這本書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它就遠遠超出了「圖鑑」的範疇,而成為了一部深刻的文化比較學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