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吧!綠島我來了!:流麻溝十五號記事

走吧!綠島我來了!:流麻溝十五號記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欽榮
图书标签:
  • 綠島
  • 旅行
  • 台灣
  • 流麻溝
  • 人文
  • 自然
  • 紀錄
  • 散文
  • 離島
  • 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走吧!來去綠島,追尋藍天海洋、海底世界
在思想犯舊監獄遺址遇見黑暗歷史,
為每位旅人立下小小的旅行島嶼里程碑!

  以前,綠島在台灣被稱為「火燒島」,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大人拿來隨口嚇小孩的恐怖代名詞;而今,卻是年輕人打工換宿、潛水旅遊的熱門景點。

  站在太平洋邊的「人權紀念碑」,望著無邊無際的大海,美麗山海包圍著的監獄,現在已是我們大家的文化遺產。七十多年前,將近一千位正值青春年華的思想犯被送到綠島,他們在這裡度過最初的恐怖歲月,就如同電影《流麻溝十五號》所演的故事一般。綠島的自然環境治癒了他們受傷的身心,這是身為導覽員的作者多年來接待受難的阿公、阿嬤回到綠島的感受。

  跟隨作者曹欽榮二十多年的腳步,一同來到風光明媚的綠島。希望本書可以幫助您旅行綠島,深呼吸陽光海洋氣息,體驗大自然生機,且能夠了解到綠島政治監獄遺址的演進,增添體驗歷史遺址的好奇心和人文關懷。

本書特色

  1.    文字深入淺出,是一本具有世界文化遺產價值的紀念地博物館誌。
  2.    跟隨作者進出綠島二十多年的經驗,喚起不能不知道的綠島記憶。

推薦好評

  凝視著火燒島的白色烙印,期待錯誤歷史不再重犯,人權的價值永遠被堅持、尊重!公平正義能在台灣的土地上實現!──張常美(《流麻溝十五號》主角之一,白恐受害者)

  本書以博物館誌方式,記錄政治受難者與綠島居民共同的生活故事,是認識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及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入門書。──洪世芳(國家人權館館長)

  綠島孤縣於黑潮洶湧的西太平洋,當劫後餘生的政治犯被壓解至、最純真人性與最奇特自然美景合創了宏偉樂章。曹欽榮老師苦心孤詣專研二十多年,以精美照片與詳實解說為您做最專業導覽。──蔡焜霖(《王子雜誌》創辦人,白恐受害者)

  綠島是潛水渡假勝地,也是台灣人權歷史遺址,看完本書才知道自由的可貴,原來有這麼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盡在書中。──鄭明修(中研院海洋研究員)

  這是一本關於歷史記憶、反省與盼望的深情之書。作者經由回顧綠島遺產運動的長期參與過程,述說了許多令人嘆息的生命故事。──陳列(作家,白恐受害者)

  享受陽光美景,悠游海底世界,同時回顧反芻歷史與自由遺產,曹欽榮舉重若輕,一本書就補足給您全部的綠島。──姚文智(流麻溝十五號電影出品人,湠台灣電影公司董事長)

  綠島,除了好山好水之外,之所以成為歷任總統都必定造訪的島嶼,因為這裡有暗藏著一段台灣的黑歷史!──謝三泰(攝影家,火燒島/流麻溝十五號電影攝影集作者)

  綠島對我,真是悲傷之地,我在文建會副主委任內承接了籌備成立「綠島人權園區」的工作,這期間我聽了太多哀傷的故事,也見了太多當事人;這些「浦島太郎們」卻在歷經了人間諸多不可思議的苦難之後,常以豁達的笑聲互相以溫暖的人生語言勉勵我,視我如家人,這是何等高貴的人生品質。

  大家不妨到綠島走一走吧,在這裏你也許可以從人權園區的諸多的受難者,故事者,明白這句話的真意:「神,把最珍貴的放在最卑賤之中。」──吳錦發(作家,前文建會副主委)
岛屿的呼唤:探寻未被书写的历史与记忆 引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角落被遗忘,一些声音被沉默。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的某一个岛屿记忆,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普遍存在于所有被标记、被隔离的历史地景中,那些关于生命力、关于抗争、关于人性光辉与阴影的交织叙事。我们试图勾勒出一幅关于“场所记忆”的宏大图景,一个关于记忆的地理学的探索。 第一部分:空间、权力与时间的重叠 本书首先从空间哲学的角度切入,探讨“场所”(Place)是如何被权力结构所塑造和定义的。一个物理空间,一旦被赋予了特定的政治或社会意义,便不再仅仅是地理坐标,而成为一个活着的档案库。 我们考察不同历史时期中,“边缘地带”的构建过程。这些边缘地带,无论是地理上的偏远岛屿、特定的院所,还是城市中的特定街区,都承载着主流叙事试图抹除的“异质性”记忆。我们分析了建筑语汇(如围墙、岗哨、统一的规制)如何成为权力固化的媒介,以及这些物质结构如何在时间的冲刷下,逐渐被居住者、被后来的访客,重新意义化。这不是一部建筑史,而是权力痕迹在空间中的物质显现。 时间维度上,本书强调“叠层时间论”。在一个特定的地点,过去、现在与未来往往是交错共存的。旧日的回声如何影响当下的决策?当代的纪念活动又如何试图修正或重塑历史的解读?我们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口述材料、官方文献与物质残迹,揭示时间在特定场所中是如何被压缩、拉伸和重新编辑的。 第二部分:非主流叙事的构建与解码 叙事是抵抗遗忘的唯一武器。本书深入探讨了在高度受控的环境下,“非主流叙事”是如何秘密生长和流传的。这些叙事往往是碎片化的、隐晦的,需要解码才能理解其真实意涵。 我们关注日常的微小抵抗。在巨大的结构性压力下,人们如何在细微之处维护自我的主体性?这可能体现为私密的语言符号、被允许的仪式、甚至是食物的制作方式。这些“微小行动”构成了对宏大叙事的静默反驳,它们不是轰轰烈烈的革命,而是生命韧性的日常展现。 此外,本书也分析了“沉默的证言”。有些记忆太过沉重,以至于无法直接言说。这些沉默本身构成了一种强有力的信息。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文学、艺术(包括民间手工艺、涂鸦等)对这些“不可言说之物”进行间接的转译。这不是对创伤的过度消费,而是对“叙事缺口”的尊重和填补尝试。 第三部分:记忆的地理与伦理责任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定场所的政治功能消退,其“记忆的地理”属性开始浮现。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记忆的转型”:一个曾经的禁地或隔离区,如何被社会重新接纳和定义? 我们审视了纪念碑、博物馆和历史遗址的设置过程。这些被官方认可的“记忆容器”,往往面临一个核心的伦理困境:如何在纪念创伤的同时,避免将这段历史简化为单一的教训或道德宣讲?如何平衡受害者、加害者、见证者和后来者的复杂视角? 本书特别强调“在场”的伦理。实地考察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空间,要求体验者采取一种谦卑且审慎的态度。我们探讨了当代旅游与历史探访之间的张力——如何避免“创伤旅游”的肤浅化,确保访客能够真正地与场所的历史重量进行对话,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猎奇心理。 结论:未完成的对话 历史的房间永远不会被完全打扫干净。总有灰尘在角落积聚,总有被遗漏的低语需要被倾听。本书的目标并非提供一个终极的“真相”,而是提供一套分析工具和一种敏感的视角,用以审视所有那些被权力机构标记、隔离或试图遗忘的场所。它邀请读者思考:我们今天所站立的每一寸土地,其脚下埋藏着怎样的复杂叙事?我们对记忆的选择性遗忘,将如何定义我们的未来?我们所铭记的,是否真正承载了那些失去声音者的重量?这是一个关于我们与我们共同的过去之间,永不休止的对话。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曹欽榮


  台灣基隆和平島出生。成大工業管理科學系,北藝大博物館研究所。與太太創立台灣遊藝設計公司,投入台灣歷史遺址、紀念館設計實務、田野記錄,歷時20多年。

  著作:《自由遺產:台灣228、白恐紀念地故事》、《奇美博物館:幸福夢想》相關共同採訪、編輯、策劃出版十多本書、策劃多部紀錄片。

  獲獎殊榮:《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獲得2013年第37屆金鼎獎「最佳圖書主編獎」;2021年改編為《流麻溝十五號》電影劇本,2022年底電影上映。

图书目录

綠島我來了
序 史無前例的遺產運動
 
第一章 追尋島嶼海洋
1-1 旅行綠島遇見黑暗歷史 
受難者重建歷史遺址,紀念地的記憶發生作用
1-2綠島人與思想犯
思想犯和綠島人,非比尋常的關係
1-3綠島人與思想犯攝影師  
新生演歌仔戲,過年舞龍舞獅  
1-4珍貴手工檜木盒相簿 
照片存在著複雜的記憶轉折過程
1-5隱密的邊陲記憶 
不同生命情調的個人特質,有值得學習的優點
1-6隱密記憶的地方 
黑白畫面模糊了這一帶美麗的景色
1-7記憶所繫何處 
「記憶」是與過去聯繫起來的一種從最初始到現在的社會行為
1-8綠島總動員  
規劃過程,不斷出現奇妙的事情
 
第二章 照亮黑暗靈光
2-1受難者到綠島抗議 
去綠島過年是「正常」嗎?
2-2還我歷史真面目
塵世紛紛一筆勾 林泉樂道任優遊
2-3友善綠島人  
人與人互相熟識,勇於接納外來者
2-4綠島受難者有原住民嗎?
你們對白色恐怖認識多少?
2-5紀念地起源
穿梭於鬼魅般的廢墟,黑白幻影在眼前交錯
2-6紀念地開放
牢房這麼狹窄,真可憐啊!
2-7遺址第一次特展
三峰岩是受難者們永遠的紀念碑  
2-8小提琴帶來希望
綠島製小提琴象徵著自由的靈魂  
 
第三章 記憶所繫深處
3-1奇美博物館收藏綠島小提琴
孤島上製作小提琴,是紀念地的經典故事 
3-2想像國家人權紀念館
使我國早日成為高品質的人權國、法治國與民主國
3-3記憶所繫之處
記憶所繫,無窮無盡的地方或物件
3-4綠島觀光永續發展
聽到魚兒呼吸的島嶼,全島沒有紅綠燈
3-5我們都是綠島人 
坐牢的日子在回憶中不再痛苦,只記得與綠島人共處的難忘時光
3-6第一故鄉 
我的台語從綠島開始學,綠島才是我的第一故鄉
3-7照片故事流轉
追尋歷史記憶,沒有人故意不知道,遺忘也難免
3-8上帝會保佑嗎 
很羨慕这塊布,它能比我強得很多,而竟隨意地走了一趟,
我日夜嚮往之故鄉
 
第四章 飛翔海天之際
4-1 一人判生死 
已經在獄中,怎麼可能繼續「再叛亂」呢? 
4-2尋找山野中的蝴蝶 
急切想知道「真相」,檔案如何記載,事關清譽
4-3翱翔叛逆的天空 
再見到他,話語中帶著「該做的都做完了」的心情
4-4「關不住的歌聲」音樂祭 
演出《伊啊 福爾摩沙 為殉難者的鎮魂曲》交響樂
4-5第一次白色恐怖巡迴展
終於找到生父的名字曾維成,不禁悲從中來,放聲哭泣
4-6遺址成為遺產 
台灣與國際的紀念或人權博物館並行發展
4-7格爾尼卡和平博物館
畢卡索名畫「格爾尼卡」背後故事
4-8 東亞和平博物館  
 認識彼此歷史,面對當代國際關係的新思維
 
第五章 合唱福爾摩沙
5-1第二次規劃的願景  
重建一九五○年代至六○年代新生訓導處第三大隊牢房
5-2再見蔣總統展覽
紀念事務衝擊著社會,激起輿論辯證
5-3景美遺址開放  
景美遺址開放後反應了四種特殊性,對比強烈
5-4 綠島第一個常設展示區  
世代間認識白色恐怖歷史的記憶,如何拉近、彌平誤解?
5-5不自由中有自由嗎  
過去也許有做了對不起您的事,在這裡跟您鄭重道歉
5-6綠島和平對話  
遊客反映了島嶼旅行,遇見黑暗歷史的感受
5-7出版《流麻溝十五號》 
你們讓我又活過來了
5-8微光乍現:公民社會的遺產運動
美麗的福爾摩沙!我用全部生命再愛她
 
附錄  綠島旅遊提示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943304
  • 叢書系列:生活‧台灣 人文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6.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史無前例的遺產運動


  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助您旅行綠島,深呼吸陽光海洋氣息,體驗大自然生機,且能了解綠島政治監獄遺址的演進,增添體驗歷史遺址的好奇心和人文關懷。

  這是我進出綠島二十多年,書寫以綠島遺址紀念地變遷為主的個人看法。本書分為五章,每一章八篇主題,讀者可順著章節順序閱讀,感受紀念地變化的時間感,當然也可以單篇閱讀。網路上容易搜尋的人名、事件等相關資訊,書中就不加註解。

  跨越世紀之交,我很幸運參與一九九六年台北二二八紀念館規劃、設計,隨後,陸續參與陳文成紀念室、鄭南榕紀念館、慈林民主運動館、綠島紀念園區、景美紀念園區,以及各種近現代歷史展覽規劃、設計活動。二○○一年夏天來臨前,涉入綠島遺址工作。如今回想,有如參與一場史無前例遺產運動的馬拉松接力賽。

  一路上奔跑、衝撞、緩步、休息、推進、衝刺、挫敗、沉澱,每一個階段都難以分割。我寫這些重要節點,用來感謝許多無權力的受難者們一路陪伴,這是本書五個書寫動力來源的第一個。

  第二、近年來,台灣近現代紀念館逐漸增加,各館以人權為名進行的活動增多,它們的身分、特質卻模糊了。我這樣說,並不是反對以人權之名進行教育活動,而是認為人權教育雖然是很多紀念館共通的任務之一,但我們需要在世界各國紀念館新興發展潮流下,找出錨定自己的位置,與世界分享的方法。

  第三、人權教育需要細微討論紀念館自身發生的新經驗,例如於遺址場域導覽、詮釋時,引發觀眾既定想法的認同衝突、差異時,應該如何處理?我們很少紀錄這些內容,並引以為借鏡。

  第四、新經驗轉化為有用的知識,並非輕易可得。許多被掩埋、欺騙、背叛、說不出口的感受,挑戰每一個人於紀念館或遺址所遭遇的經驗。

  第五、在紀念地探索彼此激發微光乍現的時刻,反思我們如何藉著前人累積的遺產,用來實現社會變革,塑造我們未來的旅程。旅程中,我們當記得她/他們是如何努力走過。

  因為有很多前輩們及工作夥伴的協助,一同走過,在書中無法一一列名,覺得很失禮。在有限篇幅裡,也只提到少數人的名字,所以在此再次感謝無數的默默貢獻者。

  本書的文字故事及視覺圖像合奏,文字表達接近博物館誌,交錯視覺分享島嶼旅遊心情;得感謝攝影家謝三泰和陳柏均熱情協助。當然,因為魏淑貞、蔡明雲和玉山社大力協助,這本書才得以出版,銘感於心。最後,謝謝我的太太黃梅芳和兩位兒女支持,我得以持續島嶼歷史記憶的旅程。很期待您旅行綠島,沐浴於大自然的恩賜裡!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真是抓住了我的心,一看到「綠島」這兩個字,腦海裡立刻浮現出那些關於自由、關於歷史的記憶碎片。雖然我還沒翻開書頁,但光是這個標題,就已經勾勒出一段充滿重量感的故事輪廓。我總覺得,台灣的離島,特別是綠島,不單單是個地理名詞,它承載著太多我們不願多提、卻又無法忘懷的過去。我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走進那段歲月,感受那種被時代洪流推著走的無奈與堅韌。對於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來說,歷史不只是課本上的文字,而是刻在土地上的傷痕,是需要我們用更溫柔、更細膩的筆觸去觸碰和理解的。希望作者能將那份沉重的歷史感,用一種既貼近人心又不過度煽情的方式呈現出來,讓我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真正與那些經歷過風雨的人們產生共鳴,彷彿自己也成了那段故事中的一部分。期待它能成為一座橋樑,連結起過去的記憶與現在的我們。

评分

綠島,對許多人來說,是觀光勝地,是陽光沙灘的度假地,但對於經歷過特定年代的人們,它則完全是另一種意象的代名詞。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試圖撕開表面的美景,讓讀者直視其下深埋的歷史底色。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象的?是透過對比來突顯諷刺性?還是透過對比來展現生命的頑強,即便是被流放之地,依然能孕育出不滅的希望?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看到一種超越地理限制的普世價值,那種關於尊嚴、關於良知,在任何環境下都不應被磨滅的人性光輝。這本書的成功與否,關鍵就在於能否讓所有讀者——無論是否了解那段歷史——都能被那份跨越時空的人性力量所震撼和感動。

评分

說實話,當我看到「流麻溝十五號」這個地址時,心頭微微一震。這不是一個隨機的數字組合,它背後必定隱藏著某種深刻的意涵,也許是某個見證了滄桑變遷的建築,也許是某個與重大事件緊密相連的空間符號。這種對特定地點的聚焦,往往暗示著故事的真實性與扎根於土地的脈絡。我對這類以「地點」為核心敘事線索的文學作品抱持著極高的興趣,因為地點本身就是時間的容器。它能將宏大的歷史敘事,濃縮在一個具體可感的場景之中,讓讀者更容易產生「身歷其境」的感受。我希望作者能將這個「十五號」描繪得栩栩如生,無論是斑駁的牆面、腐朽的木門,還是窗外望出去的太平洋景色,都能成為推動情節、烘托氣氛的無聲角色。光是想像那個地址,就覺得空氣中瀰漫著一股難以言喻的滄桑氣息。

评分

最近幾年,台灣文學界對於「記憶書寫」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這其實反映了我們這一代人對釐清身份、面對歷史的渴望。這本書的書名,無疑是投身於這股浪潮之中。我比較擔心的是,過度強調歷史的悲劇性,有時可能會讓敘事顯得沉悶,失去文學本身的張力。我更欣賞那些能夠在黑暗中挖掘出人性光輝、在壓抑中展現出生命韌性的作品。如果這本書能跳脫出單純的控訴或哀悼,而是探討在極端環境下,人們如何維繫情感、如何進行微小的反抗,甚至如何在苦難中找到一絲喘息的空間,那將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種立體的、複雜的人性展現,而非扁平化的符號符號。畢竟,真正打動人心的,永遠是那些藏在大時代背景下的、屬於個體的細膩情感波動。

评分

從排版和用詞來看,這本書顯然是經過了精心的打磨,充滿了台灣在地特有的語彙和氛圍。「走吧!」這個前綴詞,帶著一種近乎親暱的催促感,彷彿是老朋友拉著你,要帶你去一個必須去的地方,去見證一些必須知道的事情。這與那種嚴肅、學術性的歷史論述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它似乎更偏向於一種「個人見證」的口述歷史風格,更加親切、更有溫度。我希望作者能夠保持這種「拉著走」的節奏感,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就被引領進入那個特定的時空隧道。這種敘事手法對於處理敏感的歷史議題來說,是一種高明的包裝,它用溫和的外表,包裹著需要被正視的沉重核心,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對歷史的自我和解與認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