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上黑山,寧靜海(作者親簽版)

光上黑山,寧靜海(作者親簽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家榮
图书标签:
  • 签名版
  • 文学
  • 小说
  • 光上黑山
  • 寧靜海
  • 台湾文学
  • 当代文学
  • 长篇小说
  • 作家签名
  • 限购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用最少的文字創造最大的詩意
走進真理的黑山,遇見光
「他感動我的,與其說是詩,不如說是詩人的態度」

  「在這個一面倒向大眾文學與非文學的時代,他以離經叛道之姿寫著自己的詩」──周芬伶

  「他的聲音是獨特的,沒有多少他人的東西。獨特的聲音,來自一絲不苟的自我探求,一鬆懈,一屈從,就會偷渡雜質進來。」──孫得欽

  「黑山甚至使我想起托馬斯•曼小說裡的「魔山」,病與原諒、心與時代,宛如冰晶、透明且尖銳的思想之花,是否終將融化、流向無明?」──楊佳嫻

  從未奪下任何文學大獎的胡家榮,在二〇一四年出版首部詩集《光上黑山》,因獨特的風格和趨向黑暗的內容受到矚目。他的詩無論在當年和此刻,都顯得特別,甚至是特意獨行。藉由簡練篇幅中的短短詩句,建構他的世界,一座明亮的黑山;一片危險的寧靜海。

  高中開始寫詩的胡家榮,認為寫詩是一條認清自我與現實界限的道路,雖然痛苦,依然堅決地執行。讀了許多名家的作品後,認為必須開闢自己的詩路,否則無以為繼。關於人生、關於人格、關於友情、關於愛情……的坦率文字,剪了再裁,裁了再刪,凝練成一首一首短詩。

  胡家榮將屬於「寧靜海」的幾首詩放進二〇一四年出版的《光上黑山》,並且在後記中交代了大四那年的神祕體驗。在這本詩集裡,我們還原了「寧靜海」的樣貌,它既是「光上黑山」的延續,更為強烈、更加陰暗的詩意展現。

  光上黑山
  灑滿每一片葉
  那些霧裡的日子
  在瞬間死亡
  永遠消失
  不再復返

本書特色

  這並非一本復刻的詩集,也不是額外收錄幾首新作的一本改版詩集。《光上黑山,寧靜海》收錄了胡家榮自二〇〇六到二〇〇八年間的作品,還原了一段完整的創作歷程,包含了身心面臨嚴峻考驗時的回應。除了序詩和代跋的詩作,詩集中所有作品是以創作的先後,恢復原初的順序成為《光上黑山,寧靜海》。在新的詩集裡,少了一點欲言又止的神祕,將伏案寫作接續靈感的過程完整揭示。它是一本詩集,也是一位文學青年掙扎、奮鬥的痕跡。

感動推薦

  周芬伶、孫得欽、楊佳嫻 推薦序
  唐捐、栩栩 推薦
好的,这是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书名为《迷雾中的灯塔:航海日志与异域风情》。 --- 《迷雾中的灯塔:航海日志与异域风情》 作者:伊莱亚斯·凡·德·海姆 出版信息: 远洋出版社,第一版 页数: 680页(附有大量手绘地图与植物素描) 装帧: 仿古皮革硬壳装订,内页采用高克重米黄色纸张,部分章节附有羊皮纸质感插页。 内容梗概 《迷雾中的灯塔:航海日志与异域风情》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探险史诗,而是一部关于观察、记录、以及在孤独中寻找意义的深度随笔。本书汇集了著名博物学家兼经验丰富的航海家伊莱亚斯·凡·德·海姆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横跨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数次远航的珍贵手稿与日志摘录。 凡·德·海姆先生的笔触细腻而充满哲思,他以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态度,记录了航行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船只如何应对风暴的物理学分析,到对不同纬度星象的精准观测;从与土著部落进行初次接触时的文化冲击与交流困境,到对远方岛屿上特有生物的详尽分类。 本书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对“边缘地带”的关注。凡·德·海姆将焦点置于那些未被主流地图学或殖民主义势力完全染指的角落——那些被浓雾常年笼罩的珊瑚礁、那些在退潮时才露出真容的火山岛,以及那些在历史记录中几乎隐去的海洋文明遗迹。他记录的不是征服或发现,而是耐心等待与谦卑学习的过程。 章节导览与核心主题 本书共分为四部,结构上模仿了一次漫长的环球航行: 第一部:赤道之下的低语(The Murmurs Below the Equator) 本部分集中于南太平洋的珊瑚三角区。凡·德·海姆详细描绘了他在一艘名为“海燕号”的小型科考帆船上进行水下生态考察的经历。 主题聚焦: 光影的几何学与海洋的色彩光谱。 作者以令人惊叹的描述力,重构了深海中光线折射的现象,并记录了他对深海发光生物的首次目击,将其比喻为“漂浮的星辰碎片”。 重要篇章: 《塔内岛的潮汐计时法》——对一个与世隔绝的波利尼西亚部落利用特定海藻的颜色变化来判断时间的古老方法进行了人类学层面的记录。 第二部:香料与风的契约(Covenants of Spice and Wind) 转向印度洋的航线,本部分侧重于与贸易路线和岛屿文化的互动。凡·德·海姆不再仅仅是观察者,他成为了当地社群临时的一员。 主题聚焦: 香料的炼金术与信任的建立。 作者探讨了丁香、肉豆蔻等贸易品在当地文化中超越经济价值的精神意义。他记录了自己如何通过学习如何正确烘焙一种苏门答腊特有的咖啡豆,才最终获得了当地长者的接纳。 重要篇章: 《也门海岸的雾锁商队》——一段关于陆路与海路贸易交汇点的观察,描绘了不同文化间商品与故事交换的复杂性。 第三部:不屈的岩石与植物的抵抗(Unyielding Rock and Vegetal Resistance) 这是全书科学性最强的一部分,主要记录了凡·德·海姆对亚南极岛屿(如福克兰群岛附近)地质构造和特有植被的考察。 主题聚焦: 极端的生物适应性与地质时间。 作者详细描述了在贫瘠土壤中生存的苔藓与地衣,并辅以数百张精细的素描图,展示了植物如何以微观的、近乎静止的方式参与“生存斗争”。他对火山岩层中捕获的古老空气样本的分析结果,也在此处首次公布。 重要篇章: 《冰冷石头上的脉络》——一篇关于地衣如何作为第一个生命体,为更复杂的生态系统奠定基础的深刻思考。 第四部:归途的灯塔与内心的罗盘(The Guiding Light and the Inner Compass) 最后一部分回归到个人的反思和航行的哲学意义。在漫长漂泊之后,作者开始审视自己作为记录者的角色。 主题聚焦: 孤独中的秩序与记忆的固化。 凡·德·海姆承认,航海日志的真正目的并非向世界报告新的地理发现,而是为自身混乱的内心建立一个可供检索的结构。灯塔不再是海上的物理标记,而是内心永恒不变的参照点。 重要篇章: 《船尾的影子:时间的测量与遗忘的重量》——作者探讨了在没有参照物的海上,人如何感知时间流逝,以及那些无法被记录下来的“瞬间感受”的永恒价值。 艺术特色与阅读体验 《迷雾中的灯塔》的文笔兼具十八世纪博物学家的严谨(如林奈的分类法)与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家的抒情(如彭斯克的自然描绘)。书中穿插的手绘插图,无论是对奇异海螺的解剖图,还是对异域星空的简笔勾勒,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这些图画本身就构成了阅读体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书适合对古典航海文学、博物学史、人类学田野调查,以及探讨个体在广袤自然中的存在状态感兴趣的读者。它要求读者放慢脚步,细细品味那些关于风、水、岩石和人性的、缓慢而深刻的洞察。这本书带领读者进入的,不是一个充满英雄主义的外部世界,而是一个充满细节与敬畏的内在宇宙。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胡家榮


  台北木柵人。東海大學中文系、國立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
  著有詩集《光上黑山》、《沒有一天的星星和今天不一樣》;合著對寫集《尤里西斯的狗》。
 

图书目录

推薦序  ◎楊佳嫻
 
光上黑山
光上黑山 (序詩)
我在泰國的海藍寶石
遺跡
缺口的籠子
頭髮
微笑的獅子
古城
你只好擦亮鞋子
樹與烏鴉
我們
腳踝
巨蜥的百岔舌
我們
傘蜥的夏日旅行
你好
再見
姊姊
三根手指
我觸摸我黑色紅色的鱗
血水
高土
你畫山給我
你時時上山
疲累的山脈
你聽見了嗎

要趕在天變黑之前
七月某日三更鳴笛
纏紫藤蔓的花園
小島
皿裡
沉寂
索驥
木星
荒原上
夜澤
迷蹤
笑靨
笑靨II
倒反
我們不流一滴血枯萎
魔說
溯源
城堡在光裡
還是如此眷想
黑山
像雪
魔說II
膿與血
牙齒
殿
你說
父親
夏天的光芒
贅物發繁
集盲
往返
我們
繁星
夜宿奇萊山屋
發生
一隻白色幽靈的狗
念力
櫻桃園
夜澤
前往那個洲
推薦序  周芬伶
推薦序  孫得欽
後記
●寧靜海


20080101誰懂得生命
20080102-1
20080102-2
20080104
20080105-1
20080105-2
20080105-3
20080105-4
20080105-5 月光獸
20080108-1 奶奶
20080108-2 分化
20080109
20080110
20080112-1
20080112-2
20080112-3
20080112-4
20080112-5
20080112-6
20080114-1 貓人
20080114-2
20080114-3
20080114-4
20080114-5 魔說III
20080114-6
20080114-7
20080116-1 闖關
20080116-2
20080116-3
20080116-4 他有黑色的長髮
20080117-1
20080117-2
20080117-3
20080117-4
20080117-5
20080120-1
20080120-2
20080120-3
20080122 斗篷
20080125
20080301
20080314-1
20080314-2
20080319
20080325 在寧靜海游泳
20080329 閉上眼睛
20080418
20080424-1
20080424-2
20080426
20080427-1
20080427-2 月光下
20080427-3 記得
20080430
20080521-1
20080521-2
20080521-3
20080521-4
20080521-5
20080521-6
20080521-7
20080529
20080618-1 這裡
20080618-2 早上散步
20080619 我們穿著拖鞋
20080620-1 往日
20080620-2 那夜的風
回信(尾聲)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50200
  • 叢書系列:雙囍文學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2.8 x 19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寧靜海」序

  來說一個故事,那是我大四上學期的事。元旦的夜晚,我找了一個好朋友來宿舍,喝茶聊天。他是個基督徒。那天晚上,我說了許多關於宗教和生命的事,我的好朋友後來就只是難過地看著我,問我還記不記得聖經裡的《約伯記》。他說,他在我身上看見一個高僧墜入毀滅的意象。他說,你非要神用魔鬼來讓你信祂嗎?

  當天夜裡,因為受到後來談話的影響,一直睡不著覺,許多思考開始不斷出現在我腦子裡,我開著電腦,只有電腦螢幕的亮光,我把它們一個一個打下來。連續三天,我都在早上入睡。自那天以後,我就進入一種很特殊的狀態。一天兩首、三首、五首,然後二十首。我開始察覺我的寫作已經不需要依賴靈感了,或者,其實是我隨時隨地都處於靈感狀態。我開始對空氣和天空的光線特別敏感,我能察覺在我周遭所有隱藏的情緒,我彷彿看見了這個世界更多的事物,它們像是正片負沖的照片,對比鮮明,色彩強烈。我的眼睛和五感都變成新的。我想起了禪宗,想起了開悟。我感覺我彷彿終於能夠理解他們了。甚至當我看見一個人,我似乎可以知道他心裡正在想些什麼。魏晉人說「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我開始思考我是不是可以就此不寫了,我認為我或許已經達到目的,可以捨棄方法了。

  但我還是繼續寫著。我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已經寫下了超越所有我以前寫下的總數。我開始在晚上睡不著覺,在只有電腦螢幕的亮光中不住地打字。我所寫下的東西變得黑暗,變得深深進入了黑暗的本質,那是從前不管怎麼幼稚地嚮往黑暗都無法進入的部份。那些東西逐漸侵蝕我,我開始感到害怕。面對著身邊親近而逐漸陌生的人,看著他們彷彿正看著一個不再熟悉的事物那樣,我為我所無法解釋的感到悲哀。我不知道我到了哪裡,顯然我並不是到了那個安適自足的理想境界,因為我越來越感到不安,因為黑暗隨時都跟隨我。我彷彿進入了一個無主之地,我是那裡的王,但那裡沒有人,只是一片荒原。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在那裡我沒有目的。

  之後就放寒假了,我回到台北,在一個深夜打起字。我開始無可遏止地感到恐怖,我繼續打字;我開始心悸,感覺冬天夜晚冰冷的血液不斷地流回來。我躺在床上,看著空無一物的黑色天花板。我覺得如果再不看見陽光,我就會死亡。我試著禱告,活下來,信了神。
 
二〇一四・一月

後記

「光上黑山」後記


  開始爬山之前,我一直在游泳:國中泳隊、高中沒泳隊所以放學就跑去政大游泳池,跟政大泳隊一起練習。當時政大游泳池還是室外,夏天去游,水吸收整日曝曬成為溫熱的,不像溫水游泳池的假溫水。可以看雲,看夕陽緩緩落下。政大泳隊完全接納我,把我當成他們的一分子,教成了我蝶式,後來我再把訣竅傳承給弟弟。那是我人生中最純粹、快樂的時間。他們說之後考來政大啊,我笑笑說功課沒那麼好。

  大一加入學校泳隊,非常操,暖身跑一千六,下水除了頭兩百,幾乎是七八分力游完兩千,外加重量訓練、兩人一組拉筋,痛到不行。很累,每天的疲勞都無法回復,但主要是覺得跟學長姐之間沒有情感交集。我是這屆最晚退隊的了。在那之前隊長請我喝酒,說未來隊長就是你了。當然是我,因為沒有人了。

  後來終於走進登山社,他們正準備爬奇萊主北,說我可以參加,說我體力一定沒問題,畢竟是泳隊的。他們不知道我已荒廢半年,而且水裡的體力跟陸上的體力無法等量換算。所以是要爬奇萊。一進登山社就是黑色奇萊。我也不多想,跟著畫地圖做行前準備,沒人告訴我需要一支登山杖(我竟然也不知道);沒人告訴我,登頂前將會經過一段一邊是懸崖,另一邊是峭壁,只有一步寬的山路。最後他們說,平常心走過去就好了,雖然掉下去會死,但你一般走路也不會突然跌倒或走歪呀。他們說,你應該不會像之前一個女生蹲在中間哭,讓後面的人沒法動彈吧?我心想,對,我就要蹲在那裡哭,因為你們最後才告訴我有這種路,早點知道我就不會報名了。我才不想大二就摔死在山裡。但我對他們露出牙齒,笑說我才不會。

  那天晚上我們的車在崖邊疾駛,車輪貼著路的邊緣,向外看不見路,只看得見黑色峽谷,沒有路燈,我相信我們會摔下山崖,但沒有,凌晨時到了登山口,氣溫是零度。半夜出發,新成員要背帳篷,所以我揹著帳篷和大背包,走在第一個人後面,那是最沒經驗的人走的位置。走過結冰的森林,大家都在粗大樹根上摔了幾次,因為冰比雪更滑。走進草原坡時已經天亮了,只有我很累。其他登山隊傳來消息:登頂之路被冰封。所以我不用走那段路了。團員顯得很失望,因為這次將無法登頂。一紮營,三個男生決定輕裝下山再爬一次。整路跟著我們,住在山上的奇萊小黑也一起下去。小黑的食物來源就是登山客的糧食,但堅持不進山屋,睡在雪地。牠有鐮刀尾,短毛,動作迅速敏捷,落腳其穩無比。我猜牠是很純的台灣犬。

  那夜在山屋講鬼故事。一個隊友的同學剛過世,他說他夢到那人照常來上課,其他人都不以為意,像是他從來沒死過。他很害怕,他告訴別人但沒有人相信,那人想跟他說話或向他走來他就逃跑。他知道他在作夢,但過了好久,好幾天,夢都沒有結束。他被困在了夢中。

  《光上黑山》寫於我大二到大四;三年,穩穩地,一週兩三首左右,靈感殷勤造訪,甚至到了不須珍惜的地步。怎知後來就音訊全無,迫使我得召喚,得用物質身體的力氣煉金,也煉不出什麼來。我已三十六(體感卻像六十六),黑山在我身後很遠很遠了,連第二本《星星》的海也離我很遠了。奇萊山,大武山;基隆外木山(我修鍊海泳之處),花蓮七星潭:我意象之原始。現在我已破損,精神疾病(躁鬱症、睡眠障礙、焦慮、恐慌),自體免疫疾病(復發性風濕病與各種藥物副作用),將我抝折至,連靈魂都幾乎碎裂開了。過往的黑山,光照在其上──那光意味不明;也許「終於沒有象徵」。
 
二〇二二・七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个封面那种质感,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分量,绝不是那种廉价印刷品可以比拟的。特别是当你仔细去看那些印刷的细节,会发现纸张的选择和油墨的运用都非常讲究,散发着一种老派文人的那种坚持。我特别喜欢那种在光线折射下,书名文字会微微泛出低调光泽的设计,不张扬,但很有品味。内页的排版也处理得非常舒服,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拿捏,都体现了出版方在阅读体验上的用心。对于我这种喜欢把书放在手边,时不时翻阅的人来说,一本好的物理实体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而且,这次的特别版本,那种独有的标记和附件,让整本书的收藏价值瞬间提升了好几个层次。在数位阅读日益普及的今天,还能有这样精雕细琢的作品出现,真的让人感到庆幸,它提醒着我们,阅读这件事,除了内容本身,载体的魅力也无可取代。这本书拿在手上,就像是捧着一件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充满了仪式感,非常值得珍藏。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的作品是抱持着一丝保留态度的,总担心会落入自我美化或是流水账的窠臼。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相当高明,它没有用那种宏大的历史视角去评判,而是聚焦于那些细微的、近乎琐碎的个人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看似平凡的片段,通过精准的文字雕琢,转化成具有普遍共鸣的情感体验。我尤其欣赏他处理“失落”与“寻找”这两个主题的方式,不是那种歇斯底里的控诉,而是一种带着理解和释然的平静,就像是在深夜里跟一个老朋友促膝长谈,虽然有些话题沉重,但最终总能找到一丝慰藉。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太难懂,而是因为某个句子击中了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回味。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让你在审视作者的同时,也悄悄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评分

对于台湾的读者来说,阅读这本书,会有一种奇特的“时空对话感”。尽管作者的成长背景可能与我们所处的环境有所不同,但那种面对时代变迁时的徬徨、对传统价值的坚守与挣扎,以及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迷失与重塑,却是共通的议题。它让我们得以从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自己这块土地上的故事和集体记忆。这本书不像是单向的灌输,更像是一场跨越海峡的深度交流,让我们思考“我们是谁”、“我们要往哪里去”这些核心问题。它带来的不是简单的阅读快感,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拓宽,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共同面对的挑战和寻找的答案,其实在更广阔的华人世界中,都有着深刻的共鸣与映照。看完之后,感觉自己对周遭的环境和人事物,都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同情。

评分

这本书的格局视野非常开阔,它不仅仅局限在某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下打转,而是巧妙地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编织在一起。你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跨越地域、文化甚至代际的思辨。我常常在想,一个作者要对历史、哲学、艺术乃至社会变迁有如此深厚的积累,才能写出如此沉稳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它读起来有一种“厚度”,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晦涩,而是知识和阅历沉淀后的那种醇厚感。比如,他对某个特定时期社会氛围的描摹,精准得让人心惊,仿佛你就是亲历者,那种无声的压抑或蓬勃的希望,都清晰可辨。这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丰富,你可以在享受文学性的同时,也获得对世界运作机制更深一层的理解。它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高质量的提问方式,引人深思,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克制的美学”。作者似乎深谙“少即是多”的道理,他极少使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场景,而是依赖于精确的动词和意象的并置,让画面感自行构建起来。这种叙事上的节制,反而让情感的爆发力更强。每当关键情节推进时,那种情感的张力不是通过呐喊出来的,而是通过环境的描写和人物细微的动作暗示出来的,显得格外高级和真实。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环境景物的描写,无论是描绘大自然的空旷,还是城市中的拥挤,都充满了诗意和哲理的张力,绝非简单的背景板。这种不拖泥带水的文字处理,使得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读起来顺畅但绝不轻薄,让人感受到一种专业作家对文字边界的精准拿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