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很長,你得學會與「時間」打好關係

人生很長,你得學會與「時間」打好關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二間瀨敏史
图书标签:
  • 时间管理
  • 自我提升
  • 人生哲理
  • 成长
  • 生活
  • 思考
  • 习惯
  • 效率
  • 正念
  • 情绪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的時間由你定義~
翻轉工作、生活與人生的「新」時間使用法

  如果現在給你10分鐘自由時間,你會如何使用?
  拿出手機開始滑臉書、稍微運動伸展身體、火力全開完成企劃書、
  繼續收尾未讀完的小說、準備晚餐,或者什麼事都不做,讓時間靜靜流逝⋯⋯
  相同的10分鐘,隨著個人的價值觀與習慣,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關於「時間」,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疑問⋯⋯
  ・有可能發明時光機,展開一場時間旅行,回到過去、改變未來嗎?
  ・為什麼年紀愈長,感覺時間好像越變越短、日子過得越來越快?
  ・時間總是不夠用,我的時間到底被誰偷走了!
  ・要想成為時間管理大師,只有非凡之人才能辦得到吧⋯⋯
  ・為什麼報告截止日迫在眉睫,有些人卻在打開電腦後,就轉頭開始整理起桌面?

  ❖想到「時間」,你可能會有這些先入觀念⋯⋯
  ・先入觀念1:時間就該有效利用?講求效率再效率?
  ・先入觀念2:無論是做事還是交朋友,都要以最快速度完成目標!
  ・先入觀念3:隨時都有八百件事要做,才是「認真」過生活?

  ❖面對「時間」,你其實可以試著這麼做!
  善用「631法則」:以6個月、3個月、1週為單位,建立各階段的目標,不再被時間追著跑
  簡單1小時「朝活」:利用早晨的黃金1小時,就能創造出3650個小時!
  將自己分成5個角色:列出5個「我」,就能清楚看見現狀與理想的差距
  設計自己的「專屬時間」:以「滿足自己」為目標,重新制定時間計畫
  試著定義「後悔的人生」:羅列讓你感到後悔的事,找出改善點,從能做到的地方開始落實

  本書共分成四大章節,首先從物理學的觀點出發,帶領讀者探究時間的運作原理與祕密;
  二、三章進入你我的工作&生活,提出面對時間的盲點與既定印象,
  運用系統化的方法與訣竅,打破對時間的慣性思考模式;
  最後,為了實現理想的生活,則是集結了各種與時間打好關係的叮嚀。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由日常不經意的時間,一點一滴累積而成。
  我們如何利用時間,正是一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品味的體現。

  時間是最公平的,唯有有意識地與時間打好關係,
  即便只是有限的10分鐘,也能成為通往理想人生的巨大力量!

本書特色

  ◎宇宙物理學家攜手時間協調者,結合科學×管理實務,破除時間管理的陳舊教條。
  ◎針對遠端辦公、自由工作者,提出更貼近生活的管理提案,奪回對時間的掌控權。
  ◎全書搭配精緻的圖表與插圖,將抽象概念以具體圖像呈現,快速理解時間對我們的影響。
 
《光阴的褶皱:现代人与时间流动的哲学思辨》 一卷关于时间本质、感知错位与生命哲学的深度探索。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时间似乎成为了最稀缺的资源。我们被效率、截止日期和永不停歇的“进行中”状态所裹挟,却鲜少停下来审视:我们究竟在追逐什么?时间,这个宇宙中最根本的度量衡,在现代人的生命体验中究竟是如何被重塑、扭曲,乃至异化的? 《光阴的褶皱》并非一本教你如何“管理”时间的工具书,它是一次深入文本、哲学和心理学层面的考古挖掘,旨在揭示我们与时间关系的复杂肌理。本书将时间视为一个多维度的实体——既是客观物理定律的体现,也是主观意识建构的幻象。 --- 第一部分:时间的幽灵与钟表的暴政 本部分聚焦于现代社会对时间的刻板化和工具化过程。我们从古老的日晷和沙漏谈起,追溯工业革命如何催生了精确、线性的、可分割的“钟表时间”。这种时间观是如何渗透到我们的工作伦理、社会结构乃至个体心理的? 机械之眼与异化的劳动: 探讨标准化时间如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效率的基石,以及劳动者如何在“打卡”的节奏中,逐渐失去了对生命内在节律的感知。我们将引用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关于历史和进步观念的批判性思考,分析“效率至上”理念对人类经验的深刻影响。 “同步性”的幻觉: 现代通讯技术制造了一种“即时性”的错觉。我们以为自己能够掌控时间,但实际上却被全球同步的节奏所奴役。本书将深入剖析“等待的艺术”如何失传,以及即时满足如何削弱了我们对长期价值的耐心。 时间焦虑的起源: 物质充裕却精神匮乏的悖论。为什么越是“有时间”的社会,人们反而越感到时间不够用?我们将探讨这种普遍的时间焦虑如何转化为一种新的生存压力,迫使个体不断地自我优化和加速。 --- 第二部分:主观的河流:感知与记忆中的时间构造 时间并非一个均匀流动的河流,而是一个由我们的意识和情感编织而成的复杂景观。第二部分深入探讨心理学和现象学,揭示个体经验如何弯曲、拉伸或压缩时间。 “心流”与时间悬浮: 深入分析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心流”状态。在高度专注的创造性活动中,时间感是如何消失的?这为我们理解“沉浸式体验”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暗示了生命意义的某些片段可能隐藏在这些“无时间”的瞬间。 记忆的炼金术: 记忆不是录像带的播放,而是不断重写的叙事。普鲁斯特笔下的玛德莱娜蛋糕如何触发对逝去时光的完整重现?本书将区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对时间感知的塑造,讨论我们如何通过选择性遗忘和强化,来构建一个可忍受的“自我时间线”。 “慢的哲学”: 对抗速度文化的必要性。我们将探讨不同文化中对“慢”的推崇,如德尔菲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与时间的关系。慢,不是效率的对立面,而是深思熟虑和真正在场(Presence)的前提。 --- 第三部分:永恒的悖论与生命周期的终极考量 时间的核心矛盾在于:我们生活在一个由生老病死构成的线性结构中,却又渴望触及永恒的意义。第三部分将时间议题拔高至存在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层面。 “去中心化”的未来时间观: 探讨科技进步(如生命延长技术、虚拟现实)对传统生命周期概念的挑战。如果生命可以被无限拉长,时间的价值是否会因此稀释?我们如何定义“完整的一生”? 对“过去”的责任: 历史不仅仅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它也是我们现在行动的承载者。本书将讨论历史的重量如何塑造我们的道德选择,以及如何避免将时间视为一个可以被轻易“翻篇”的容器。 死亡与时间的边界: 死亡并非时间的终结,而是我们线性时间观的锚点。正是有限性赋予了每一个选择以重量和意义。通过对海德格尔“向死而生”思想的重新审视,本书旨在促使读者正视时间的稀缺性,从而更有意识地投入到那些真正值得被时间标记的行动中去。 --- 结语:与时间的“和解”而非“驯服” 《光阴的褶皱》最终导向的结论是:与时间的关系,不应是主人与奴隶,或管理者与资源的关系。它应当是一种共生、一种尊重,一种承认自身局限性的谦卑姿态。 本书鼓励读者从“时间管理”的陷阱中解脱出来,转向“注意力分配”和“存在质量”的提升。它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您进入时间的深处,去体验那些被现代生活匆忙脚步所忽略的、富有张力的、充满褶皱的生命瞬间。通过理解时间的本质,我们才能真正开始学习如何完整地、不带遗憾地——度过我们所拥有的每一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二間瀨敏史


  1953年出生於札幌市。京都產業大學理學系教授,宇宙物理學家。京都大學理學系畢業,完成威爾斯大學卡迪夫分校應用數學和天文學系博士課程。曾擔任馬克斯・普朗克天體物理研究所、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員、東北大學研究所教授等教職,現為京都產業大學理學系宇宙物理與氣象學科教授、東北大學名譽教授。研究領域為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著有《宇宙用語圖鑑》(合著,瑞昇出版)、《圖解時間簡史》(世茂出版)等多本科普書。

吉武麻子

  1981年出生於神奈川縣。TIME COORDINATE株式會社代表董事。時間協調者,也是時間協調筆記的設計者。自中央大學文學部教育系畢業後,曾在旅行社工作一段時間,26歲時留學韓國學習語言,後來於當地法人擔任選角指導,挑選世界各地演出韓國廣告的模特兒。一年365天都被工作追著跑,從自身結婚、懷孕、生子等人生重大階段,以及與世界各地的職場婦女一起工作的經驗出發,設計出獨創的時間體質改善計畫。專為個人企業主、身兼雙職等希望有效利用時間,實現公共與私生活目標的人,提供時間管理、目標達成、動機管理等諮詢服務。

譯者簡介

趙鴻龍


  畢業於輔仁大學統計資訊系,對日本歷史文化情有獨鍾。譯有《極簡貝氏統計學》、《圖解會計思維 商業戰略、分析必備武器》、《誰都看得懂的統計學超圖解》、《懶人最需要的高效率「極簡整理術」》等書。
 

图书目录

◎前言
◎本書的使用方式
 
・與時間打好關係的方法
・時間是什麼?
・人類窮究一生追求時間真相的原因
・我的時間和你的時間
・首先,試著消除先入觀念
❖解答時間的煩惱!❶和同事的時間觀念不同,而常為此生悶氣
 
▍Chapter1 時間的秘密
01大腦感知的時間
02生物與生理時鐘
03遠古時代的時間觀
04時間是如何計算的?
05人類能夠識別的最短時間有多短
06科學家、哲學家如何思考時間?
07宇宙最淺顯易懂的相對論介紹
08我們是如何區分「過去」與「未來」
09時間之箭是在什麼時候出現?
10宇宙的起源就是時間的開端
11時間有結束的一天嗎?
12「時空」的概念
13假如有時光機的話⋯⋯
14經由時間旅行回到過去,有可能嗎?
15大人與小孩的體感時間差
16動物的時間
17人體的衰老與時間
❖解答時間的煩惱!❷如何找回小時候的體感時間?
 
▍Chapter2 工作與時間術
01人在什麼時候會覺得「沒有時間」?
02即使再忙,也要抽出時間
03工作的最佳效率化
04活用每個任務中間的「空檔」
05推薦給上班族的時間管理術
06推薦給自由工作者的時間管理術
07設定檢核點,盤點期間任務
08善用甘特圖,使專案進度可視化
09善用「631」法則,確立目標
10加入3個月後的未來任務!
11預估所需時間,創造專注力
12比待辦清單更重要的「任務管理」
13從分配一天的工作開始
14平衡分配時間,決定優先順序
15插入「緩衝時間」,舒緩過於緊繃的節奏
16最重要的工作,起床後3小時內即刻處理
17簡單1小時「朝活」,不再被時間牽著走
18朝活時間推薦從事的活動
19事情再多,也能優雅面對截止期限
20成為一有目標就立刻行動的人
21小睡15分鐘,專注力更集中
22今天的計畫,前一天就得擬定!
23「捨棄、委派、放寬」任務
24累積單一任務,一舉提高工作效率
25靠自我規則,順利推動作業
26遠端工作與時間管理
27現代人必學的「時間禮儀」
28最強的筆記術
❖解答時間的煩惱!❸居家遠端工作,很難好好管理時間
 
▍Chapter3 生活和時間
01網路愈發達,我們擁有的時間就愈少
02為什麼時間永遠不夠用?
03設計專屬於自己的時間
04不思考家事術,化為例行作業更輕鬆
05 3個要點,輕輕鬆鬆完成例行作業
06金錢能夠買到時間嗎?
07時間與工作的客製化服務
08從早晨的慣例,建立可簡單執行的SOP
09【一人生活】家事分配在平日解決
10【老家生活】和家人一起分擔家務
11【兩人生活】共享家事的行動清單
12【核心家庭生活】全家一起執行家事
13「獨處時間」和「社交時間」得區別對待
14居家遠端與家事雜務
15「消極」的休養與「積極」的休養
16生活地點與時間的關係
17試著把自己拆分為5個角色
❖解答時間的煩惱!❹忙於家事和育兒,沒有自己的時間
 
▍Chapter4 人生與時間
01人生是由一點一滴的時間堆砌而成
02從理想的一天,邁向理想的人生
03擺脫時間的束縛,重獲自由之身
04有些事,比效率更重要
05金錢和時間,哪個重要?
06不拖延、不後悔的人生法則
07未來的10年,你希望過上什麼樣的生活?
08與重要之人分享寶貴的時間
09退休年齡愈來愈晚的百年世代解方
❖解答時間的煩惱!❺該怎樣做,才能無悔度過有限的時間?
 
◎還想知道更多!時間的名言佳句
◎索引
◎【附錄】5個「我」的角色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778097
  • 叢書系列:圖解雜學系列
  • 規格:平裝 / 190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翻開這本書的讀者,可能會因為開頭提到了物理學而大吃一驚;也許有人會以為這本書是關於有效利用時間的內容,結果卻看到令人倒退三步的物理。不過,我想大家瀏覽之後,應該會發現內容並不難,還會有種「啊,原來是這樣」、「原來也有那種事」的感覺,所以請不要擔心。

  令人驚訝的是,時間的流動並非主觀,而是可以實際控制其流動的速度。從物理的觀點來看,時間的流動並不是固定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告訴我們這一點。就連物理學家也不相信時間是可控制的,以至於長時間以來,相對論都被認為是紙上談兵。然而,這本書也有提到,現在已經能從「汽車導航能引導我們到達目的地」這項技術,證實相對論是正確的;即使沒有意識到,大部分的人也都從相對論中受益。

  各位要不要試著思考看看平常幾乎沒有認真想過的「時間」呢?只要帶著提問深入思索,就能發掘時間意想不到的一面。而且,對於自認理所當然的事,也會因為抱持懷疑而看見不同的另一面,這不僅對物理學,對於日常生活也有幫助。

  可是,對於物理學家來說,「時間」只是看到其中的一面,其本質依然深陷迷霧之中。對於「時間是如何產生的?」、「時間會消失嗎?」這些問題,物理學家至今仍在為解開時間之謎而持續努力著。
宇宙物理學家 二間瀨敏史

  過去有關時間的書,幾乎都是透過「縮短工作時間」和「提高工作效率」來創造時間,利用多出來的時間完成想要做的事,有效率地完成更多事這類介紹時間管理技巧的書。看到這裡,或許有人會想問:「難道這本書有哪裡不一樣嗎?」

  在當今這個理所當然變得不再理所當然、無法預測未來的時代,以往那類一邊鞭策自己,一邊有效利用時間的時間使用法,未必就能實現多彩多姿的人生。這是因為人們的工作方式和時間使用方法變得愈來愈多樣化,對時間的概念也發生變化的緣故。

  「不擅長管理時間」、「無法充分利用時間」、「一味追求效率反而累到不行」、「想要有更充實的感覺」,凡是抱有以上問題的讀者,請務必閱讀看看這本書。讓自己舒服地利用時間,實現理想的生活方式,從而豐富自己的人生,這種新的時間掌握觀就是本書所提倡的主旨。

  生命總會迎來終結的一天。對你而言,無悔的人生是什麼樣的人生呢?為了過上這樣的人生,重要的是如何度過每天累積的時間。請試著面對時間,讓自己能大聲說出「這一生過得心滿意足!」而不是抱著「那個也想做」、「這個也想做」的態度,走到人生的盡頭。

  時間的使用方式等同於生活方式,唯有時間無法挽回。只要面對時間,你就會發現自己是採取什麼樣的生活態度。

  從如何利用每天的時間這類瑣事,到人生這樣的大事,請大家不妨試著抽出時間與自己對話。
 
時間協調者 吉武麻子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刚翻开这本书的序言时,差点就想把它合上了。现在的市面上关于时间管理的书多如牛 উদ্ভাব,不是教你如何用番茄钟,就是如何打造“黄金21天习惯”。我本来也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结果发现这本“人生很长”系列完全走的是另一条路线,它压根就不谈什么“快速致胜”的秘诀。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生哲学和心理调适的散文集,但又巧妙地穿插着一些非常接地气的观察。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拖延症”那一段的视角,他没有简单粗暴地贴上“懒惰”的标签,而是深入挖掘了拖延背后的恐惧——害怕失败、害怕成功、害怕被评判。这让我联想到了我大学毕业论文拖了半年才交的经历,那不是因为我不会写,而是因为我太害怕写出来的东西不够完美。这本书帮我解开了这个心结:时间不是敌人,是我们对不完美的抗拒,让我们觉得时间在流逝,而我们却无能为力。读完之后,我开始尝试一种新的做法:先完成,再完美。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比任何时间管理软件的提醒都要有效得多。这种对“内在阻力”的洞察,是许多市面畅销书所缺乏的深度。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章节,比如关于“如何规划人生的下半场”的部分,我读得非常慢,需要反复咀嚼。这并非因为文字晦涩,而是因为它所探讨的主题太大了,大到让人必须停下来,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局限和渴望。它不是一本“速成指南”,更像是一本“长期陪伴”的工具书。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复盘”的重要性,但他的复盘不是财务报表式的审视,而是带着人文关怀的自我对话。他鼓励我们去记录那些“非生产性”的时刻——那些我们纯粹在感受、在体验的时刻,并赋予它们价值。这对于我们这种被KPI绑架的职场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开始每周给自己留出半小时的“无效时间”,专门用来写日记,记录当周“最不值得”却“最开心”的事情。这本书教会我一个颠覆性的观念:时间不是可以被“管理”的资源,而是一种需要被“珍视”的礼物。当你真正开始珍视它的时候,你对它的掌控感自然就会提升。

评分

如果要给这本书下一个概括性的评价,我会说,它是一剂针对现代人“时间焦虑症”的温和解药。它没有提供任何立竿见影的捷径,反而要求我们付出耐心去重新校准我们与世界的连接频率。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等待”这个行为的重新定义。在我们的文化里,“等待”常常与“浪费”画上等号,但作者却描绘了等待中的创造力——比如等待咖啡冲煮时的沉思,等待邮件回复时的思绪漫游。这种对“间隙时间”的赋能,让我彻底改变了通勤时的习惯。以前我总觉得通勤时间就是用来刷短视频或回复邮件的“垃圾时间”,现在,我开始用它来听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播客,或者只是单纯地观察车窗外的城市变迁。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如何挤出更多时间,而在于让你明白,如何让你拥有的每一分钟都变得更“有重量”,更有意义。它是一本需要放在床头,时常翻阅,提醒自己慢下来、深呼吸的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人很有感触,那种带着点岁月痕迹的字体和沉稳的色调,好像在无声地诉说着生命中那些匆匆而过的瞬间。我记得拿到书的时候,正好在经历一个职业上的瓶颈期,每天都感觉被各种“截止日期”追着跑,效率高得吓人,但心里却空得厉害。读完第一部分,我才意识到自己一直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迷茫”。作者在探讨如何与时间做朋友时,那种细腻的笔触,仿佛就是在我的耳边轻声细语,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在分享他的心得。特别是关于“慢下来不是停滞”的那段论述,对我冲击很大。过去总觉得,只要够快,就能抓住所有机会,但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抓住的“时间资产”。它不是教你如何把每一分钟都塞满待办事项,而是教你如何识别那些真正能滋养灵魂、提升生命厚度的活动,并为之腾出空间。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比任何时间管理工具都来得实在。我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减少不必要的“无效社交”和“信息噪音”,转而去享受那些需要时间沉淀的美好,比如泡一杯好茶,或者只是单纯地看着窗外的云彩飘过。这种“有意识的虚度”,反倒成了我近期效率提升的秘密武器。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台湾味”,那种温润、带着一点点对生活细节的敏感和自嘲,读起来特别亲切。它没有那种咄咄逼人的“你必须这样做”的语气,而是像一个跟你一起在台北街头散步,边走边聊人生的大哥哥。我特别喜欢其中提到的一段关于“童年记忆中的时间感”的描述。作者提到,小孩子的时间好像是无限拉长的,一个下午可以玩很久很久,而成年后,时间就像被加速播放的电影。这种对比,让我瞬间回到了小时候在河边捞蝌蚪的那个夏天。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不是生硬地告诉你“你要找回童心”,而是通过唤醒你对过去美好时间碎片的记忆,让你自然而然地去思考,如何将那种“在场感”带回现在的生活。我最近就特地关掉了手机的通知,陪家里的小侄子搭乐高,一个小时下来,我竟然体验到了一种久违的“时间感饱足”。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时间管理范畴,它触及到了生命体验的质量层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