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種花者:邢義田訪談錄

真種花者:邢義田訪談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邢義田
图书标签:
  • 园艺
  • 花卉
  • 植物学
  • 访谈录
  • 邢义田
  • 园艺家
  • 植物育种
  • 花艺
  • 农业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是秦漢史學者邢義田先生的訪談錄。邢義田生於1947年,畢業於臺灣大學歷史系,及後赴美國夏威夷大學歷史系攻讀博士,研究領域為秦漢史、古代中外交流史、羅馬史等。

  筆錄者馬增榮通過訪問,將邢義田先生談及自己的年幼生活、求學時代及學思歷程的細節,整理成書。內容包括邢義田先生的家庭、求學及師友雜憶、學術研究之路,以及他對新時代治學思想、人文知識等挑戰的看法。

  書名取自周作人所語:「有些人種花聊以消遣,有些人種花志在賣錢,真種花者以種花為其生活——而花亦未嘗不美,未嘗於人無益。」邢先生隨興求做學問的快樂,不為賣錢名利,學問只作「為己之學」。前人「真種花者」的寄語,成就了一介學人。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群体生活、思想与精神世界的历史研究著作的简介,它专注于探讨士人阶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文化追求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参与和影响。 --- 《翰墨丹青中的士人风骨:宋元之际文人群像》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考察了宋代至元代这一关键历史转折时期,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形成、演变及其精神图谱。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文学艺术史的著作,更是一部通过对特定社会群体生存状态、政治参与和文化实践的细致剖析,来重构特定历史阶段社会心理与价值取向的社会史研究。全书以严谨的史料考证为基础,辅以对传记、诗文集、笔记、以及传世书画作品的精妙解读,力图呈现一个立体、鲜活、充满内在张力的古代文人世界。 第一部分:宋代士人的“内向性”与“建功立业”的悖论 本书开篇聚焦于宋代,特别是北宋中后期,士大夫群体在国家治理结构中地位的提升与随之而来的复杂心境。宋代“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使得文人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但同时也让他们深陷于体制内外的张力之中。 我们首先探讨了理学思潮对士人精神的塑形。程朱理学的兴起,不仅是哲学思想的革新,更是为士人提供了一套应对复杂政治环境的“内在安顿”之术。它强调“格物致知”和“存天理,灭人欲”,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宋代士人对道德自律和个人修养的极端重视。这种内省精神,使得文学和艺术活动不再仅仅是应酬的工具,而成为个体精神世界的外化载体。 紧接着,本书详细分析了政治理想与现实挫折的交织。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到王安石变法的激烈争议,再到新旧党争的残酷洗礼,宋代士人深刻体验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性。在频繁的贬谪、流放甚至迫害中,士人们发展出一种独特的“退隐美学”。这种退隐并非彻底的消极避世,而是一种有选择的介入。例如,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的生命体验,如何促成了他诗词风格的转向,以及对山水田园的深度体认。这种体认,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种在政治失意时寻求精神慰藉的范式。我们通过对当时园林建造、私家藏书、以及交游圈的分析,揭示了士人如何构建一个既独立于朝堂又相互联系的“文化共同体”。 第二部分:蒙元更化下的身份重塑与文化坚守 蒙元之易代,是士人精神史上一次剧烈的断裂。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探讨了这种断裂如何迫使文人群体进行深刻的身份重塑。 面对“不仕异族”的道德抉择,宋遗民群体展现出极为复杂和多元的面貌。一部分人选择“悬崖撒手”,彻底归隐山林,以绝食、沉默或极端自律的方式保持气节,他们成为了道德典范,但其社会影响力有限。另一部分人则选择了“曲线救国”,在元代的文化机构中任职,他们必须在忠诚与生存之间走钢丝。本书对这一群体的行文(如诗词中的隐晦指代)和交游网络进行了细致的辨析,以还原其内心的挣扎。 更重要的是,元代为文人提供了“艺术解放”的空间。由于科举制度的停摆(直至元末),文人的主要活动场所从官场转向了民间艺术领域。“元四家”的崛起,就是这种文化转向的集中体现。他们的山水画不再仅仅追求写实或意境,而成为了一种高度个人化的精神表达——“写胸中块垒”。对笔墨语言的极度推敲,对枯、湿、浓、淡的运用,都承载着对宋代逝去繁华的追忆与对自身人格的坚守。本书将结合当时绘画理论(如汤垕《画鉴》)来阐释这种笔墨观念的哲学基础。 第三部分:士人交游圈与文化知识的流动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角从宏大的思想变迁转向微观的社会互动,探讨士人如何通过频繁的“唱和酬答”和“雅集”来维系其文化共同体。 我们描绘了城市中的文人社团(如南宋的“玉壶诗会”或元代文人墨戏小组),这些组织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的场所,更是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道德互助的平台。通过分析特定人物的往来书信和题跋记录,我们可以看到知识是如何在精英阶层内部有效传递的,例如宋代理学大师如何通过“点拨”后学来确保思想的延续性。 此外,本书还关注了“物质文化”在士人精神构建中的作用。精美的文房用品(如端砚、徽墨、宋瓷)、特定的居所布局,乃至服饰的选择,都是士人身份认同和文化品味的外部标识。这些物质载体,是他们抵抗外界洪流、确认自身价值的重要媒介。 结论:穿越时空的对话 《翰墨丹青中的士人风骨》试图说明,宋元之际的文人士大夫群体,通过其文学艺术实践,成功地构建了一种超越具体朝代兴替的精神家园。他们的困境、他们的选择、他们的艺术表达,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韧性和创造力的一个侧面。阅读他们的生命轨迹,如同与历史深处那些坚守风骨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对于理解当代知识分子的自我定位与社会责任,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邢義田


  夏威夷大學歷史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通訊研究員、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秦漢史、古代中外交流史、羅馬史。出版有《秦漢史論稿》(1987)、《西洋古代史參考資料(一)》(1987)、《古羅馬的榮光》(1998)、《天下一家》(2011)、《地不愛寶》(2011)、《治國安邦》(2011)、《畫為心聲》(2011)、《立體的歷史》(2014、2020)、《畫外之意》(2016、2020)、《今塵集》(2019、2021)。

馬增榮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歷史學博士,澳門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為秦漢史,學術論文見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T’oung Pao、Asia Major和Early China等期刊。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家庭、求學和師友雜憶

1從藝術少年到歷史系學生002
2臺大歲月008
3走出中國015
4夏威夷大學022
5史語所三十五載032
 
第二章
「為己之學」:我的學術研究

1整體歷史050
2傳統中國的「變」與「不變」053
3古代社會的「上層」與「下層」062
4中國社會的「封建化」066
5儒家地位的反思068
6士大夫以外:工匠與刀筆吏072
7讀寫能力與經濟生活075
8帝國的想像079
9比較史學083
10出土簡牘089
11不同性質的簡牘與存滅096
12圖像看史103
13分寸的拿捏112
14材料與方法115
15真種花者121
16「細讀」的藝術123
 
第三章
新時代的挑戰與回應

1出土材料的挑戰128
2傳世文獻的地位133
3談文字訓練139
4給年輕人的話144
 
後記151
附錄155

图书序言

  • ISBN:9789620449284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4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老實說,一開始並沒有特別吸引我的眼球,那種樸實到有點低調的風格,讓我差點在書店的書架上錯過了。不過,當我翻開扉頁,讀到一些關於作者早期經歷的文字時,心頭突然湧起一股親切感。那種面對生活變遷,卻始終保有內心定力的姿態,讓我覺得,這絕對不是一本隨便的傳記文學。書中提到的幾段關於如何看待「傳承」與「創新」的論述,尤其讓我這個在傳統產業打滾多年的中年人很有共鳴。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在追求最新的東西,卻忘了腳下這片土地累積的智慧。閱讀的過程中,我彷彿能感受到一股穩定卻堅韌的力量,它不張揚,卻在你需要的時候,給你最紮實的依靠。這種感覺,在當今這個資訊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真的相當難得。

评分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行文節奏掌握得相當高明。有些章節,論述性較強,內容深邃,需要我放慢速度,仔細咀嚼;而另一些段落,則是充滿了個人生活化的軼事,讀起來輕鬆愉快,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這種張弛有度的編排,避免了單一路線的枯燥感,成功地讓不同知識背景的讀者都能找到自己的切入點。對於一個習慣在通勤時間翻幾頁書的人來說,這種安排簡直是救贖。它不會強迫你一次吸收太多資訊,而是溫和地引導你,一步一步進入受訪者的思想世界,讓人感覺整個閱讀體驗是非常舒適且無壓力的。

评分

坦白講,我對學術圈的人事物本來就抱持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那離生活太遠了些,充滿了各種艱澀的理論與旁人難解的術語。然而,這本訪談錄卻意外地讓我感到非常「接地氣」。也許是因為它採取了對話的形式,使得那些原本可能高高在上的學術觀點,透過生動的問答,變得有血有肉,甚至偶爾還帶著一點點幽默感。我特別喜歡其中幾處描述與地方社群互動的片段,那種學者如何放下身段,真正走入民間,傾聽並記錄真實聲音的過程,非常令人動容。這讓我重新思考了「知識」的價值,它不應該只停留在象牙塔內,而應該是能滋養周遭環境的活水。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場橫跨數十年的時光旅行。書中對於時代背景的描繪,那種對日治時期到戰後重建期間的細膩刻畫,讓我這個「外省第二代」的背景,更深刻地理解了前輩們走過的路。那種在動盪中求生存、在困境中找尋自我定位的掙扎與堅持,透過訪談者的提問,被層層剝開,展現得淋漓盡致。我甚至能從字裡行間,聞到過去那種略帶霉味的舊書氣息,以及那個年代特有的堅毅與節儉。這不只是一份個人的口述歷史,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台灣社會在關鍵轉折點上,那些無聲的集體記憶。

评分

或許是受訪者本身性格的影響,整本書洋溢著一種低調的、內斂的「職人精神」。書中並未刻意去渲染戲劇性的衝突或光環,反倒是著墨於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特定領域中默默耕耘的堅持。這種「守拙」的態度,在我們這個追求快速成功的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它提醒著我,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往往需要時間的淬鍊,需要耐得住寂寞的沉澱。讀完後,我沒有那種讀完一本大師傳記後的宏大敘事感,反而多了一種「原來如此,腳踏實地才是王道」的務實感悟,這份踏實,比任何激昂的口號都來得更具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