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種花者:邢義田訪談錄

真種花者:邢義田訪談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邢義田
圖書標籤:
  • 園藝
  • 花卉
  • 植物學
  • 訪談錄
  • 邢義田
  • 園藝傢
  • 植物育種
  • 花藝
  • 農業
  • 科普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是秦漢史學者邢義田先生的訪談錄。邢義田生於1947年,畢業於臺灣大學歷史係,及後赴美國夏威夷大學歷史係攻讀博士,研究領域為秦漢史、古代中外交流史、羅馬史等。

  筆錄者馬增榮通過訪問,將邢義田先生談及自己的年幼生活、求學時代及學思歷程的細節,整理成書。內容包括邢義田先生的傢庭、求學及師友雜憶、學術研究之路,以及他對新時代治學思想、人文知識等挑戰的看法。

  書名取自周作人所語:「有些人種花聊以消遣,有些人種花誌在賣錢,真種花者以種花為其生活——而花亦未嘗不美,未嘗於人無益。」邢先生隨興求做學問的快樂,不為賣錢名利,學問隻作「為己之學」。前人「真種花者」的寄語,成就瞭一介學人。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群體生活、思想與精神世界的曆史研究著作的簡介,它專注於探討士人階層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生存狀態、文化追求以及對社會秩序的參與和影響。 --- 《翰墨丹青中的士人風骨:宋元之際文人群像》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考察瞭宋代至元代這一關鍵曆史轉摺時期,中國文人士大夫階層的形成、演變及其精神圖譜。這不僅是一部關於文學藝術史的著作,更是一部通過對特定社會群體生存狀態、政治參與和文化實踐的細緻剖析,來重構特定曆史階段社會心理與價值取嚮的社會史研究。全書以嚴謹的史料考證為基礎,輔以對傳記、詩文集、筆記、以及傳世書畫作品的精妙解讀,力圖呈現一個立體、鮮活、充滿內在張力的古代文人世界。 第一部分:宋代士人的“內嚮性”與“建功立業”的悖論 本書開篇聚焦於宋代,特彆是北宋中後期,士大夫群體在國傢治理結構中地位的提升與隨之而來的復雜心境。宋代“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國策,使得文人的社會地位空前提高,但同時也讓他們深陷於體製內外的張力之中。 我們首先探討瞭理學思潮對士人精神的塑形。程硃理學的興起,不僅是哲學思想的革新,更是為士人提供瞭一套應對復雜政治環境的“內在安頓”之術。它強調“格物緻知”和“存天理,滅人欲”,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瞭宋代士人對道德自律和個人修養的極端重視。這種內省精神,使得文學和藝術活動不再僅僅是應酬的工具,而成為個體精神世界的外化載體。 緊接著,本書詳細分析瞭政治理想與現實挫摺的交織。從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到王安石變法的激烈爭議,再到新舊黨爭的殘酷洗禮,宋代士人深刻體驗到“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劇性。在頻繁的貶謫、流放甚至迫害中,士人們發展齣一種獨特的“退隱美學”。這種退隱並非徹底的消極避世,而是一種有選擇的介入。例如,蘇軾在黃州、惠州、儋州的生命體驗,如何促成瞭他詩詞風格的轉嚮,以及對山水田園的深度體認。這種體認,為後世文人提供瞭一種在政治失意時尋求精神慰藉的範式。我們通過對當時園林建造、私傢藏書、以及交遊圈的分析,揭示瞭士人如何構建一個既獨立於朝堂又相互聯係的“文化共同體”。 第二部分:濛元更化下的身份重塑與文化堅守 濛元之易代,是士人精神史上一次劇烈的斷裂。本書的第二部分著重探討瞭這種斷裂如何迫使文人群體進行深刻的身份重塑。 麵對“不仕異族”的道德抉擇,宋遺民群體展現齣極為復雜和多元的麵貌。一部分人選擇“懸崖撒手”,徹底歸隱山林,以絕食、沉默或極端自律的方式保持氣節,他們成為瞭道德典範,但其社會影響力有限。另一部分人則選擇瞭“麯綫救國”,在元代的文化機構中任職,他們必須在忠誠與生存之間走鋼絲。本書對這一群體的行文(如詩詞中的隱晦指代)和交遊網絡進行瞭細緻的辨析,以還原其內心的掙紮。 更重要的是,元代為文人提供瞭“藝術解放”的空間。由於科舉製度的停擺(直至元末),文人的主要活動場所從官場轉嚮瞭民間藝術領域。“元四傢”的崛起,就是這種文化轉嚮的集中體現。他們的山水畫不再僅僅追求寫實或意境,而成為瞭一種高度個人化的精神錶達——“寫胸中塊壘”。對筆墨語言的極度推敲,對枯、濕、濃、淡的運用,都承載著對宋代逝去繁華的追憶與對自身人格的堅守。本書將結閤當時繪畫理論(如湯垕《畫鑒》)來闡釋這種筆墨觀念的哲學基礎。 第三部分:士人交遊圈與文化知識的流動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視角從宏大的思想變遷轉嚮微觀的社會互動,探討士人如何通過頻繁的“唱和酬答”和“雅集”來維係其文化共同體。 我們描繪瞭城市中的文人社團(如南宋的“玉壺詩會”或元代文人墨戲小組),這些組織不僅僅是文學創作的場所,更是信息交流、資源共享和道德互助的平颱。通過分析特定人物的往來書信和題跋記錄,我們可以看到知識是如何在精英階層內部有效傳遞的,例如宋代理學大師如何通過“點撥”後學來確保思想的延續性。 此外,本書還關注瞭“物質文化”在士人精神構建中的作用。精美的文房用品(如端硯、徽墨、宋瓷)、特定的居所布局,乃至服飾的選擇,都是士人身份認同和文化品味的外部標識。這些物質載體,是他們抵抗外界洪流、確認自身價值的重要媒介。 結論:穿越時空的對話 《翰墨丹青中的士人風骨》試圖說明,宋元之際的文人士大夫群體,通過其文學藝術實踐,成功地構建瞭一種超越具體朝代興替的精神傢園。他們的睏境、他們的選擇、他們的藝術錶達,共同構成瞭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韌性和創造力的一個側麵。閱讀他們的生命軌跡,如同與曆史深處那些堅守風骨的靈魂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對於理解當代知識分子的自我定位與社會責任,仍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邢義田


  夏威夷大學歷史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通訊研究員、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嚮為秦漢史、古代中外交流史、羅馬史。齣版有《秦漢史論稿》(1987)、《西洋古代史參考資料(一)》(1987)、《古羅馬的榮光》(1998)、《天下一傢》(2011)、《地不愛寶》(2011)、《治國安邦》(2011)、《畫為心聲》(2011)、《立體的歷史》(2014、2020)、《畫外之意》(2016、2020)、《今塵集》(2019、2021)。

馬增榮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歷史學博士,澳門大學歷史係助理教授。研究方嚮為秦漢史,學術論文見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T’oung Pao、Asia Major和Early China等期刊。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傢庭、求學和師友雜憶

1從藝術少年到歷史係學生002
2臺大歲月008
3走齣中國015
4夏威夷大學022
5史語所三十五載032
 
第二章
「為己之學」:我的學術研究

1整體歷史050
2傳統中國的「變」與「不變」053
3古代社會的「上層」與「下層」062
4中國社會的「封建化」066
5儒傢地位的反思068
6士大夫以外:工匠與刀筆吏072
7讀寫能力與經濟生活075
8帝國的想像079
9比較史學083
10齣土簡牘089
11不同性質的簡牘與存滅096
12圖像看史103
13分寸的拿捏112
14材料與方法115
15真種花者121
16「細讀」的藝術123
 
第三章
新時代的挑戰與迴應

1齣土材料的挑戰128
2傳世文獻的地位133
3談文字訓練139
4給年輕人的話144
 
後記151
附錄155

圖書序言

  • ISBN:9789620449284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4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香港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行文節奏掌握得相當高明。有些章節,論述性較強,內容深邃,需要我放慢速度,仔細咀嚼;而另一些段落,則是充滿瞭個人生活化的軼事,讀起來輕鬆愉快,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這種張弛有度的編排,避免瞭單一路線的枯燥感,成功地讓不同知識背景的讀者都能找到自己的切入點。對於一個習慣在通勤時間翻幾頁書的人來說,這種安排簡直是救贖。它不會強迫你一次吸收太多資訊,而是溫和地引導你,一步一步進入受訪者的思想世界,讓人感覺整個閱讀體驗是非常舒適且無壓力的。

评分

坦白講,我對學術圈的人事物本來就抱持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那離生活太遠瞭些,充滿瞭各種艱澀的理論與旁人難解的術語。然而,這本訪談錄卻意外地讓我感到非常「接地氣」。也許是因為它採取瞭對話的形式,使得那些原本可能高高在上的學術觀點,透過生動的問答,變得有血有肉,甚至偶爾還帶著一點點幽默感。我特別喜歡其中幾處描述與地方社群互動的片段,那種學者如何放下身段,真正走入民間,傾聽並記錄真實聲音的過程,非常令人動容。這讓我重新思考瞭「知識」的價值,它不應該隻停留在象牙塔內,而應該是能滋養周遭環境的活水。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場橫跨數十年的時光旅行。書中對於時代背景的描繪,那種對日治時期到戰後重建期間的細膩刻畫,讓我這個「外省第二代」的背景,更深刻地理解瞭前輩們走過的路。那種在動盪中求生存、在睏境中找尋自我定位的掙紮與堅持,透過訪談者的提問,被層層剝開,展現得淋灕盡緻。我甚至能從字裡行間,聞到過去那種略帶黴味的舊書氣息,以及那個年代特有的堅毅與節儉。這不隻是一份個人的口述歷史,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颱灣社會在關鍵轉摺點上,那些無聲的集體記憶。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老實說,一開始並沒有特別吸引我的眼球,那種樸實到有點低調的風格,讓我差點在書店的書架上錯過瞭。不過,當我翻開扉頁,讀到一些關於作者早期經歷的文字時,心頭突然湧起一股親切感。那種麵對生活變遷,卻始終保有內心定力的姿態,讓我覺得,這絕對不是一本隨便的傳記文學。書中提到的幾段關於如何看待「傳承」與「創新」的論述,尤其讓我這個在傳統產業打滾多年的中年人很有共鳴。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在追求最新的東西,卻忘瞭腳下這片土地纍積的智慧。閱讀的過程中,我彷彿能感受到一股穩定卻堅韌的力量,它不張揚,卻在你需要的時候,給你最紮實的依靠。這種感覺,在當今這個資訊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真的相當難得。

评分

或許是受訪者本身性格的影響,整本書洋溢著一種低調的、內斂的「職人精神」。書中並未刻意去渲染戲劇性的衝突或光環,反倒是著墨於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特定領域中默默耕耘的堅持。這種「守拙」的態度,在我們這個追求快速成功的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它提醒著我,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往往需要時間的淬鍊,需要耐得住寂寞的沉澱。讀完後,我沒有那種讀完一本大師傳記後的宏大敘事感,反而多瞭一種「原來如此,腳踏實地纔是王道」的務實感悟,這份踏實,比任何激昂的口號都來得更具力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