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世界:古生物學家帶你逆行遊獵五億年前的世界,16個滅絕生態系之旅

昨日世界:古生物學家帶你逆行遊獵五億年前的世界,16個滅絕生態系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湯瑪斯.哈利迪
图书标签:
  • 古生物学
  • 地球历史
  • 灭绝事件
  • 生命演化
  • 自然科学
  • 科普读物
  • 古生态
  • 地质学
  • 生物多样性
  • 远古世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大家不要說過去已經死了。過去與我們和內在有關。」
――烏哲魯・露娜可(Oodgeroo Noonuccal)

地球景觀的深時逆行之旅,
重現16個美好、似曾相識、已經滅絕的世界。
每一次滅絕,都意味新生命的復甦,以及下一個不同世界的驚人誕生。
我們現在的世界,也必將成為昨日。

  湯瑪斯.哈利迪是伯明翰大學一位優秀、年輕、榮獲獎項加持的古生物學家。《昨日世界》是他的處女作。

  全書以更新世猛犸象、穴獅與鹿、狼及熊並肩共存,2萬年前最晚近一次冰河期的阿拉斯加開始,讓我們看見當時的生物面臨怎樣的環境變化與困境,導致一個生態系統隨之消失。《昨日世界》以十六個章節分別介紹十六個滅絕生態系統,若說當今地球生態系統是我們的故鄉,過去滅絕生態系就是異域,那麼作者就是引領讀者從家園(今日)出發,一路倒溯至原始多細胞生物剛開始出現的五億五千萬年前,展開這趟逆行遊獵之旅。

  在書中,作者善用自然書寫的抒情筆法,進行了一場時光旅行。哈利迪帶領讀者回到特定時期的特定地點,之所以選擇這些地點,是因為它們在當今地球上留下了獨特的遺跡,再以靈性詩意的筆觸描繪出當時地貌、讓人感覺似曾相識的奇特生物、這些生物的互動模式、大氣結構、植物樣貌,牠們剛剛發生了哪些事、接下來又將面臨哪些問題,讓一切彷彿復活般歷歷在目。

  在這場時光之旅中,我們去到侏羅紀看到長達七百公里的玻璃礁;回到530萬年前的地中海是一個乾涸的含鹽盆地,看見它如何迅速回填海水;並去到4100萬年前的南極熱帶雨林。我們將發現,人類的存在在這驚人故事中現身的時間何其短暫,而我們現在所經歷的生態系相對來說如此新生,正在成形中,同時也快速變化中。
    
  以科學建立的考古事實為骨、作者以靈性抒情的筆觸和豐富的想像力賦予生命,將安靜的化石紀錄和複雜的科學研究,帶入生動、多彩的三維世界,讓滅絕的生態系躍然紙上,再次復活。

  作者採用的保育古生物學的視角,旨在提醒我們,地球從來都在不斷的生滅當中,至今也仍在不斷形成當中。從過去的生態系統的生滅,我們理解到今日認為理所當然的景觀都並非理所當然,沒有它們,沒有我們,生命仍會繼續。因此,我們也當對地球當前面臨的種種環境生態問題有所體悟,從中學習面對我們今日家園的智慧。   

專文推薦

  黃貞祥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助理教授)
  蔡政修 (台灣大學生態學和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聯合推薦

  沈聖峰 (中央研究院生態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焦傳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各界讚譽

  .「托馬斯•哈利迪 (Thomas Halliday) 的處女作是萬花筒般、令人回味的深入時間之旅。他以安靜的化石紀錄和複雜的科學研究,將它們帶入生動、多彩、三維的世界。4100萬年前,您會發現自己在森林茂密的南極洲與兩公尺高的巨型企鵝相鄰,或者在大約4億年前的南非聽到冰山的歌聲。也許最重要的是,他及時提醒我們這個星球的無常,以及我們可以從過去學到什麼。」——安德里亞·伍爾夫,《自然的發明》一書的作者

  .深度時間很難捕捉——甚至難以想像——但哈利迪在這本引人入勝的書中做到了這點。」——比爾·麥基本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讲述古生物学与史前世界探索的书籍简介,内容涵盖其主题、视角、结构、核心内容以及它期望带给读者的体验,确保不提及你提供的书名及其具体内容。 --- 《失落的纪元:深入五亿年地球生命演化的迷宫》 本书是一次宏大而深入的史前探险,它邀请读者放下现代的束缚,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古生物学家,穿梭回地球生命诞生以来的漫长岁月中。这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部结合了严谨科学考察、生动现场描述和深刻哲学反思的史诗。 核心视角:时间的旅行者 作者以“时间的旅行者”的独特视角切入,将读者置于那些我们只能通过化石碎片想象的时代。这本书的核心魅力在于,它不仅仅罗列了那些已经消失的物种,而是着重于重建它们赖以生存的“世界观”——气候、地质、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我们将跟随作者,不是去看一具静止的骨架,而是去想象它们如何移动、捕食、繁殖,以及最终如何集体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 全书的叙事驱动力在于对“已知”的挑战和对“未知”的探索欲。每一次“逆行游猎”都是一次对现存生命起源的追溯,也是对我们当下生存环境的重新审视。 结构与主题:构建失落的生态殿堂 全书的结构如同一个精密的、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博物馆,但不同于实体博物馆的固定展示,这里的展品是流动的、充满生命力的。 第一部分:寒武纪的黎明与生命的大爆发(聚焦生命起源的初期探索) 这一部分将带领读者回到生命形式剧烈多样化的关键时期。重点探讨早期复杂生命的诞生机制、极端环境下的生命适应策略。我们将深入探讨那些形态奇特、结构怪异的“早期尝试者”,理解它们是如何为后来的脊椎动物奠定基础的。作者会详细描述在寒武纪海洋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形成的早期军备竞赛。 第二部分:海洋霸主的兴衰与大陆的漂移(中生代之前的世界) 本书的重心将转移到更广阔的海洋和不断变迁的大陆背景下。我们将探索那些在恐龙时代之前称霸海洋的巨型生物群落,研究它们如何应对全球性气候波动和火山活动带来的压力。特别关注关键的生物演化瓶颈事件,例如奥陶纪末期的大规模灭绝,分析这些“全球重置”是如何重塑生命演化路径的。作者会细致描绘古代珊瑚礁、深海热泉等微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第三部分:巨型时代的侧影与陆地革命(对大型化趋势的深度剖析) 虽然本书并非专注于单一的恐龙时代,但会用相当篇幅分析陆地生态系统如何被巨大的、高效能的爬行动物所主导。重点在于理解这种“巨型化”背后的生态压力与生理限制。我们将通过分析化石记录中关于行为、社会结构(如筑巢、迁徙)的最新推断,重构这些失落巨兽的日常生活场景。 第四部分:大灭绝的剧本与生物圈的韧性(环境灾变与复苏) 这一部分是全书的哲学高潮。作者将带领读者“目睹”那些毁灭性的环境灾难——不论是小行星撞击、大规模火山喷发还是剧烈的温室效应——是如何瞬间或渐进地清空生态舞台的。然而,重点并非悲观的终结,而是探讨生物圈的惊人韧性。每次大灭绝后幸存下来的“赢家”是如何迅速填补生态位,以及这些复苏过程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的生命形态。 独特的科学叙事手法 本书的叙事风格力求做到科学的精确性与文学的感染力完美结合。 1. 现场还原与地质学漫步: 作者擅长将读者带到实际的化石发掘地——从中国澄江的页岩层到阿根廷的沉积岩剖面。通过描述当地的地貌、岩石的颜色和质地,构建出一个可感知的、三维的古代环境。 2. 生物力学的想象: 每一个物种的描述都深入其生存策略。例如,会详细解析某种已灭绝鱼类颚骨的结构,推断其咬合力、猎物偏好,乃至其在食物网中的角色。 3. 前沿假说的探讨: 书中不仅介绍已证实的知识,更会坦诚地讨论古生物学界目前存在的重大争议和未解之谜,邀请读者一起思考科学边界的拓展。 阅读体验:一次关于“时间深度”的顿悟 阅读《失落的纪元》是一次对“时间”概念的重塑。它让人意识到,我们所熟知的生命景观只是漫长演化史中极其短暂的一瞬。通过探索五亿年间无数次辉煌的兴起和必然的衰亡,读者将获得一种深刻的谦卑感和对生命复杂性的敬畏。这本书最终的目的,是让读者带着一个更广阔的生命史视角,重新审视地球上每一片叶子、每一个物种的来之不易与脆弱性。它是一部献给所有对地球历史、生命起源以及自然界宏伟蓝图充满好奇心读者的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湯瑪士.哈利迪(Thomas Halliday)


  於1989年生於愛丁堡,成長於湖泊區及蘭諾克黑森林(Black Wood of Rannoch)。他在2010年獲得劍橋大學自然科學學士,緊接著又於2011年在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獲得碩士學位,並於2015年以哺乳類動物在大滅絕後的演化的相關研究於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獲得博士學位,該項研究同時也被評選為全英生物科學最佳論文,而獲頒林奈學會獎章。

譯者簡介

林麗雪


  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譯作類金籤獎得主。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畢業。曾任職國會助理、記者與編輯。喜愛大自然與有生命力的人、事、物,熱愛文字工作。

  譯有《政治秩序的起源》(下卷)、《當收入只夠填飽肚子》、《英雄:大屠殺、自殺與現代人精神困境》、《自由的選擇》、《大掠奪:華爾街的擴張和美國企業的沒落》、《規模的規律和祕密》、《三零世界》、《解讀民粹主義》、《一次讀懂政治學經典》、《荒野之子》、《湖濱散記》、《自主學習大未來》等書。合譯有《後真相時代》、《獲利團隊》、《美國金權》等書。
 

图书目录

地質年代表
 
前言百萬年之屋
 
第一章解凍
美國阿拉斯加州,北部平原,2萬年前―更新世

第二章起源
肯亞卡納波伊(Kanapoi),400萬年前―上新世

第三章洪水
義大利加爾加諾(Gargano),533萬年前―中新世

第四章家園
智利廷吉里里卡(Tinguiririca),3200萬年前―漸新世

第五章循環
南極洲西摩島,4100萬年前―始新世

第六章重生
蒙大拿州地獄溪(Hell Creek),6600萬年前―古新世

第七章信號
中國遼寧省義縣(Yixian),1.25億年前―白堊紀

第八章基礎
德國施瓦本,1.55億年前―侏儸紀

第九章偶然
吉爾吉斯麥迪根地層,2.25億年前―三疊紀

第十章季節
尼日莫哈提,2.53億年前―二疊紀

第十一章燃料
美國伊利諾州馬榮溪(Mazon Creek),3.9億年前―石炭紀

第十二章合作
蘇格蘭萊尼(Rhynie),4.07億年前―泥盆紀

第十三章深度
俄羅斯亞曼卡西,4.35億年前―志留紀

第十四章轉變
南非蘇姆,4.44億年前―奧陶紀

第十五章消費者
中國雲南省澄江,5.2億年前―寒武紀

第十六章緊急情況
澳洲埃迪卡拉丘陵,5.5億年前―埃狄卡拉紀
 
結語一個叫希望的小鎮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13731
  • 叢書系列:鷹之眼
  • 規格:平裝 / 448頁 / 16 x 22.5 x 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昨日世界、昨日台灣
蔡政修 (台灣大學生態學和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誰沒有過去呢?」,這一句時常被掛在嘴上的話來形容每一個人有點不堪、或不太想被提起的往事,但每一個事件或是發生的過往都是造就了現在自己的歷史脈絡,缺少了其中一個元素,可能就會走到了大家自我想像中的平行時空的另一個自我?不只人類自己本身,常常會被遺忘的是我們所生存的整個世界面貌、我們賴以維生的生物多樣性都有其不太為人所知的過去――這本《昨日世界》就嘗試著帶領大家一路從現今走回幾乎是無法想像、跟現在我們所認識的世界相比是完全面目全非的五億多年前,而這大尺度地形地貌、氣候環境、生物組成等變化歷程,將會不只讓我們對於目前感到不安、擔心將會發生的所謂第六次大滅絕有點生物哲學上的慰藉,也可以提供我們對於當下的生物保育、環境政策制定的不同思維,讓我們有機會可以「看見」未來發展的可能性,而這也就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剛萌芽的保育古生物學(conservation paleobiology)這一個研究領域。

  《昨日世界》雖然沒有提到或使用保育古生物學這個名詞,但內容與其隱含的概念,基本上就是在推廣保育古生物學的思維――花點時間思考一下,要全面瞭解我們當下生物多樣性與其整體環境,從而訂定適合的相關國家或甚至是全球性的政策來避免大滅絕發生、讓我們人類自身也能存活下來時,如果只有研究眼前、活生生的物種和其環境的互動,但完全不瞭解生物及環境變遷的歷史背景時,很有可能最後只會徒勞無功,甚至出現本末倒置的情況。這本《昨日世界》有別於常見的古生物書籍,並沒有特別著墨於恐龍相關的化石或其演化史,但在書中也適時地提醒大家,鳥類不是與恐龍的親緣關係很接近,而是鳥類就是恐龍(就好像我們不會說我們人類本身和哺乳動物或靈長類很接近,而是我們人類自己就是哺乳動物或靈長類中的一份子)。鳥類就是恐龍這個認知,不只完全刷新了我們的世界觀,背後也有著極大的保育古生物學意義――因為當我們不知道鳥類就是恐龍時,最令人熟知的白堊紀末期時的大滅絕事件的解讀,就是所有恐龍都滅絕了。但當全世界有系統地挖掘、探索了遠古世界超過兩百多年,我們現在可以確切地說鳥類就是恐龍時,這代表恐龍沒有在白堊紀的大滅絕中完全消失,而問題就會變成為什麼身為恐龍的一份子(我們現在稱為鳥類的恐龍)可以存活過這一個大滅絕?解開這個大謎題,也將會提供我們進一步的思考,並面對可能是進行式中的第六次大滅絕事件。

  以大家不陌生的話來說,保育古生物學的研究領域基本上就是大尺度知古鑑今的實踐。但除了上述提到的白堊紀末期全球生命史中第五次大滅絕事件之外,如《昨日世界》書中每一章節都以一個特定的時空來引領大家進入那陌生但似乎又有點似曾相識的遠古世界――時間軸上涵蓋了從有冰河時期的更新世到寒武紀大爆發進入到顯生宙前夕的元古宙(埃迪卡拉時期),地理空間上則橫跨歐、亞、非大陸及南、北美洲,甚至包含完全一別於現今冰天雪地面貌的南極大陸。走了世界一圈、搭了時光機回到了久遠的過去,台灣的讀者會很自然地浮上心頭、思考台灣過往的場景是怎樣的樣貌、又是如何演變成我們眼前的生物多樣性與環境結構嗎?

  溫度超過了攝氏三十度、一個炎熱的夏日下午,「明天過後」似的冰河時期已完全結束,當下的整體環境初步一看和我們目前的間冰期似乎沒有太大的差異。半開闊草原遠處的一棵樹下趴著三隻懶洋洋的生物,仔細觀察一下,似乎是一隻成年的劍齒虎個體帶著兩隻看似還嗷嗷待哺的小寶貝。望向另一邊,一小群的犀牛族群正漫步前往攝取點水分,有一兩隻看來是較老年的個體走在最後面,除了腳步有點慢之外,從外觀看來也有點體力不支、少了點往年風姿、可能也正在被一些病痛所折磨著身軀。成年的劍齒虎站了起來、稍微往草原的方向前進走了幾步,評估著當下的情勢 ――就當我們還在觀察著這樣的局面,一轉眼之間,就看見了那一隻劍齒虎穩健的步伐奔向了犀牛群。同時,除了身為旁觀者的我們的神經突然間緊繃了起來、專心注目這一場景後續的發展,卻沒有想到從另一個方向也有劍齒虎衝了出來往犀牛的方向奔跑。

  上述這一小段想像場景的描述,大概沒有人會認為這是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曾發生過的大型補食者與巨大獵物的互動――因為光是有劍齒虎這一類的生物,大概就會先將台灣從這個復原景象可能發生地點的名單上給刪除掉了。台灣的古生物學、尤其是大型脊椎動物的古生物學研究領域長期以來被忽略,也因此我們對於遠古時期曾出現、存在過的生物幾乎一無所知,當然也就難以建立起不同時期的生態系統,從而能夠有機會理解我們這一個當下形成的起源,以及對於更長久未來的視野(再次強調,亦即保育古生物學希望能建構出的知識體系)。即使還未正式刊登於國際研究期刊,但我們最新的研究成果已經發現並證實台灣的生命史當中確實有劍齒虎這一類的大型掠食者、大幅改寫了「昨日台灣」的面貌(該研究文章已在英國古生物協會的研究期刊被接受刊登,目前正在進行排版作業中。另外就是劍齒虎家族包含了許多種類,台灣目前發現的是哪一種劍齒虎,等研究文章正式發表後大家就會知道,但上述描述也留下一點線索可以讓大家去猜測可能是哪一種劍齒虎)。這一部分的後續與其更深入的探索,將會隨著台灣首次正式發表的劍齒虎與其整體生態系統的研究成果,一點一滴地重建起來。但要更完整地瞭解台灣的遠古面貌、從而將其演化意義與古生態架構放進全球尺度的話,除了希望藉由這本《昨日世界》的新書與這篇短短的推薦文來讓大家瞭解古生物研究的重要和價值之外,也需要我們長期、持續地投入心力與資源,來揭開那幾乎不為人知的「昨日台灣」。最後,有了扎實的古生物研究成果和其想像力,再過不久,我相信我們也可以補上全球生命史中另一個未知、但極為迷人的篇幅,而如果要呼應本書的敘事手法,或許可以題名為:

  揭開
  台灣,歐亞大陸東緣
  更新世 – 50 萬年前

回到昨日世界的時光機
黃貞祥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助理教授)


  博物館裡的化石,總是給人無窮盡的想像。

  2012年的分子生物與演化學會年會,大會安排在美國芝加哥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舉辦晚宴,我們就坐在世界上最著名的恐龍化石——暴龍化石「蘇」(Sue)的旁邊用餐。我一邊吃飯,一邊望著蘇,想像如果牠活過來上演《侏羅紀公園》的各種場景⋯⋯我們恐怕就像餐盤中的牛排一樣任牠宰割吧。

  其實,真正的古生物宅,在這些化石中看到的才不是遠古留下來的殘骸,而是這些動植物在遠古的環境中,與其他動植物和微生物等等一些生活的樣貌——它們的本來面目就在心中活靈活現地展開。

  地球,在過去久遠的歲月,一直變化無常。而我們人類,現在甚至還加速了氣候的改變。現在大家都很清楚地懂得地球有四十五億年古老,現在看來不動如山的大陸,過去也都曾經滄海桑田;在遙遠的過去,環境氣候和現在大相徑庭,生活著現在會動不動讓人大驚小怪的動植物和微生物。如果真的有時光機能穿越到古生代、中生代,在沒有適當的科技裝備下,我們也恐怕活不了多久吧?

  雖然生物的滅絕在人類世中加了速,然而現生的所有生物,也只是地球上曾存在的冰山一角。因此,對生物學家來說,古生物的世界甚至可以比現生生物充滿著更多驚喜,儘管它們之中很多沒能活到現今,我們也僅是其中少數幸運兒的後代。地球環境的劇烈變動,讓大量生物一批又一批地快速滅絕,但也為倖存者開啟一個又一個新時間,讓它們輻射適應地演化出更多物種。

  要呈現古生物的世界,可能沒人比湯瑪斯‧哈利迪(Thomas Halliday)更適合了吧?在這本《昨日世界―古生物學家帶你逆行遊獵五億年前的世界,16個滅絕生態系之旅》中,這位任教於英國伯明翰大學的著名古生物學家,用極為生動活潑的筆觸,從較近的中新世(Miocene)
開始到埃迪卡拉紀(Ediacaran)的五億多年前,一路帶我們穿越時空,回到16個地質時期。

  在各篇宛如史詩散文的篇章中,所有博物館中的化石都活過來了,就像是看英國廣播公司(BBC)或國家地理頻道的紀錄片一樣,讓我們腦海中浮現出各種當時的生態環境,細看各種令人嘖嘖稱奇的有趣動植物和微生物。一篇又一篇散文,裡頭的場景時而令人熟悉,因為主角就是博物館中的常客,卻又時而陌生疏離,因為後者常常被忽略。

  這本書中所呈現的景象,是結合了生物學、生態學、地質學、大氣科學等等學科跨領域的知識才拼湊出來的,哈利迪這位博學多聞的科學家,也完美地結合了科學的嚴謹和文學的想像,如果你想知道那些博物館中的化石,如何活過來回到遠古的家鄉,並且認識到那些生物面臨的環境變化挑戰,事後諸葛地為它們未來的命運惋惜,絕不能錯過這本好書。

  回想起當年,我大一放寒假時,各大媒體突然有了件頭條新聞,就是系上的李家維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陳均遠教授,在瓮安磷礦發現了前寒武紀最古老的動物化石,那些海綿化石有著清晰的骨針,同時也發現了很多礦化的動物胚胎。因為對動物演化的興趣,以及李家維老師博物學家般的熱情感召,我大一升大二的暑假就進了他實驗室,打算研究那些動物化石。

  後來發現,原來要當古生物學家,是要通古今的,不僅要有現代生物學的豐厚素養,也要懂得地質化學、地質物理等地球科學學科的知識,還要有足夠的想像力來還原那些動植物的原貌。陳均遠教授在我大二時,到我們系上當了一年訪問學者,常常在實驗室裡聽他和李家維老師切磋各種想法,是種智識上的高級享受,可是漸漸地發現古生物學的世界是給大師級人物的,我還是閃邊去吧,後來就換了題目,在原本的實驗室念到碩士班畢業,但後來研究的是蜜蜂的磁場感應。

  而李家維老師和陳均遠教授,繼續在雲南寒武紀的澄江生物群和瓮安磷礦的前寒武紀胚胎中發光發熱,陸續在頂尖的科學期刊《自然》《科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了最早有頭脊索動物雲南蟲、最早兩側對稱動物貴州小春蟲、有極葉的胚胎化石等等。我在碩士班時,有幸到澄江,去到陳均遠老師的研究站,親眼到論文主角的真身,聽大師述說那些能從化石中活過來的故事。

  我們現在的時空,僅是地球上一小片段中的一小片段而已,過去五億多年的精彩,雖然沒有真的時光機讓我們親眼目睹,但這本好書就像台虛擬的時光機一樣⋯⋯來不及解釋了,快登機!請把您的手機調整至飛航模式,全程繫緊安全帶,豎直座椅背、桌板和腳踏墊。並請您確認您的手提物品已妥善安放在頭頂上方的行李櫃或座椅下方,時光旅程即將展開,謝謝您的合作。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我這種對科學有興趣,但又不是科班出身的讀者來說,最怕的就是遇到那些術語滿天飛、邏輯鏈條斷裂的內容。這本書在處理專業名詞的過渡上,處理得相當細膩,它沒有直接丟給你一堆拉丁文,而是用一種「漸進式引導」的方式,慢慢地讓你熟悉這些古老的名詞和概念。我看過一些科普書,它們的作者似乎忘了讀者不是專家,但這本不一樣,它保有學術的嚴謹性,同時又極具親和力,就像是作者在對著一個好奇的學生解釋複雜的生命演化史,他會適時地停下來,用類比或生活化的例子來確保你真的理解了前一個環節的重點。這種體貼入微的寫作態度,是讓這本書脫穎而出的關鍵,它真正做到了知識的傳遞,而不是知識的炫耀。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蠻吸睛的,那種帶點復古又神秘的色調,讓人一看就知道裡面內容不簡單。每次翻開書局裡的科普書,總覺得它們的編排要嘛太過學術化,要不就是為了迎合大眾而流於表面,但這本的排版風格,嗯,它給我一種很扎實的感覺,好像作者真的是帶著我們親身走進那個遙遠的時空。我特別喜歡它在章節過渡時的視覺處理,那種從寒武紀到白堊紀,時間感的流動被巧妙地呈現出來,不像有些書只是一味地堆砌圖片和文字。光是從目錄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他不是單純地羅列物種,而是試圖建構一個個「世界」,這點讓身為讀者的我,在還沒真正讀進去之前,就已經被勾起了極大的好奇心,想知道這個「昨日世界」究竟長什麼樣子。

评分

真正讓我對這本書產生共鳴的,是它潛藏在科學知識背後的哲學思考。古生物學本質上就是在探討時間和消逝,而這本書顯然不只滿足於告訴我們「什麼東西活過」,它更深層次地在探討「為什麼會消失」以及「遺留了什麼」。在描述那些數億年前的生命時,作者的筆觸中隱約流露出一種對生命短暫的感慨,那種橫跨億萬年的視角,會讓人瞬間反思當下人類在地球上的位置。這種將科學與人文情懷完美融合的敘事手法,讓這本書超越了一般的科普讀物,它帶給我的不只是知識上的滿足,更是一種心靈上的衝擊和對地球歷史的謙卑感,讀完後會讓人對「永恆」這個詞有全新的體會。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結構,跳脫了一般線性時間軸的寫法,它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策劃的主題遊覽。我特別欣賞它將不同的地質時期劃分成獨立的「生態系之旅」,這讓讀者在閱讀時不會感到疲乏。每一次翻到新的「世界」,都像打開了一個全新的盲盒,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將要面對的是水裡的巨型節肢動物,還是陸地上奇特的植物群落。這種「單元式」的設計,非常適合現代人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即使我只能抽出零碎的時間來看幾頁,也能完整地吸收當中的精華,而不會因為中斷而感到前後文脫節。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生活節奏快,能隨時抓住重點的書,才是真正的好書。

评分

老實說,現在市面上的古生物學普及讀物太多了,很多都只是把教科書上的知識換個包裝再推出來,讀起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像是少了一種「人味」。然而,這本書的行文方式,讀起來完全不像在聽一場枯燥的講座。它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好,你知道嗎?那種感覺就像是跟著一位經驗豐富的領隊,他不僅懂知識,還懂得怎麼把那些晦澀難懂的地質年代和生物演化,用我們聽得懂的方式講出來,而且還夾雜著一些他自己走訪野外田調的親身經歷和觀察,這讓整個閱讀過程變得非常生動。我可以想像,作者在描述那些已經消失的巨大生物時,眼裡是閃爍著光芒的,那種熱情真的會感染到讀者,讓人不自覺地跟著他一起進入那個「滅絕生態系」的場景裡,去感受那時候的空氣和環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