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菇教科書:蕈類觀察與辨別入門

菇菇教科書:蕈類觀察與辨別入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佐久間大輔
图书标签:
  • 菇类
  • 真菌
  • 野外生存
  • 植物学
  • 自然观察
  • 科普
  • 生物多样性
  • 食用菌
  • 辨识
  • 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看看專家都是怎麼紀錄野生菇菇
最適合菇菇新手踏入蕈類研究的新手指南~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組 張東柱教授 專業審訂
 
  《菇菇教科書》為最適合菇菇新手踏入蕈類研究的新手指南,
  在普遍都能找到絕大多數菇菇圖鑑介紹的今日,
  本書更著重於在野外發現菇菇時,
  如何解開其真面目的方法。
 
  全書分為8章節,
  【Part 1~4】
  ►從超市能見的蕈類進行觀察
  ►實際踏青的拍攝現場
  ►採集資料到準備蕈類圖鑑進行對照
  前四章節「初步觀察」著手,由實際觀察入門並習得觀察菇菇的SOP,
  讓沒有深入生物學方面知識的人拿起菇菇時,能順利使用圖鑑的導引。
 
  【Part 5~8】
  ►挑選顯微鏡
  ►觀察研究者們整理蕈類資料方式
  ►得到比品種名稱更多的蕈類資訊
  ►整理出紀錄屬於自己觀測菇菇的方法
  後四章節以回家整理蕈類資訊為要,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蕈類研究者。
  就算看不懂圖鑑也不知不覺變得愉快,誘導人走上業餘研究之路。
 
  喜歡蕈類的人就很喜歡,不喜歡蕈類的人就很不喜歡。
  看到野生的菇,不要只會大喊「是菇菇!」
  如果可以更近一步地說:「是純黃白鬼傘!」、
  或是「牛肝菌類的菌蓋內側不是菌褶喔!」
  等更細緻的認識不同蕈類的辨別方式,
  就可以在愛菇圈中脫穎而出,
  與心愛的菇菇成為世界中最獨特的那一群。
 
本書特色
 
  ◎看到菇菇►觀察菇菇►蒐集菇菇►紀錄並認識菇菇,新手起步從這本開始!
  ◎全彩內頁詳細捕捉菇菇細節、剖面,還有實照與繪製差異
  ◎附有菇菇名人傳與專欄,菇菇裡知識也一併認識
 
專業推薦
 
  張東君/科普作家
  艾蜜莉、唐月雲/艾蜜莉菇菇筆記版主
 
  「這本教科書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如何找到菇菇、現場的觀察、採集,進而能辨識它們,是所有菇菌愛好者值得入手的一本入門書!」──艾蜜莉、唐月雲/艾蜜莉菇菇筆記版主
苔痕之上:一窥古老森林的微观世界 本书并非关于那些在林地中探出身影、形态各异的蘑菇。它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更古老、更幽微的王国——苔藓与地衣的沉静领地。 《苔痕之上:一窥古老森林的微观世界》是一部深度聚焦于陆地生态系统中,那些常常被我们不经意间忽略的微小生命体的自然观察手札与科普读物。本书旨在揭示苔藓纲(Bryophyta)、地衣(Lichen)以及它们所栖居的微环境,所蕴含的令人惊叹的生物多样性、独特的生存策略以及它们在生态循环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一章:寂静的攀附者——苔藓的生命哲学 苔藓,这些无维管植物,是地球上最早成功登陆的生命形式之一。它们没有真正的根系,依靠假根(rhizoids)固着于基质之上,以极其高效的方式吸收水分和养分。本书将详细剖析苔藓植物的生命周期,从孢子萌发到配子体的生长,再到孢子体的成熟与散播。 我们不会聚焦于识别常见的“伞形”结构,而是深入探讨苔藓体(thallus)的结构变异。书中将呈现从翠绿的羽状苔藓(Feather Mosses)到紧密贴合岩石的角苔(Hornworts)的形态学差异。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苔藓如何通过其细胞结构,实现对极端环境的耐受性——例如,在干旱时进入休眠状态,并在水分重临时迅速恢复生机(复苏现象,poikilohydry)。我们将详尽描述石楠苔(Sphagnum moss)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工程”能力,它们如何通过其独特的细胞结构,积累水分并酸化环境,从而构建起广袤的泥炭地生态系统,并成为重要的碳汇。 第二章:共生的奇迹——地衣的隐秘联盟 地衣,是真菌与藻类(或蓝细菌)之间完美共生的生命体,是地球上生命适应力最强的生物之一。它们能在极端的温度、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以及贫瘠的土壤中生存。本书将地衣的分类建立在其共生伙伴的基础之上:真菌的菌丝体(mycobiont)提供结构支持和保护,而藻类或蓝细菌(photobiont)则进行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介绍地衣时,我们将摒弃传统的分类体系,转而从形态学特征入手:皮状地衣(crustose)、叶状地衣(foliose)和枝状地衣(fruticose)。通过高清的微距摄影和详细的组织切片图,读者将得以观察地衣的皮层结构、髓层以及下皮层,理解这些结构如何共同抵御环境压力。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探讨地衣作为环境指示剂的价值。它们对空气污染(特别是二氧化硫)极为敏感,其种类和分布密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空气质量的“活体晴雨表”。我们将展示如何通过对特定地衣群落的监测,来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第三章:微观景观的构建者——基质与栖地 苔藓和地衣的生命活动与它们附着的基质密不可分。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焦点转向这些“微观景观”的物理和化学环境。 我们将详细考察以下几种关键栖地: 1. 岩石苔藓(Saxicolous Bryophytes and Lichens): 探讨它们如何通过分泌有机酸,参与到岩石风化的初级过程中,为更高级生命的定居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观察它们在花岗岩、石灰岩表面留下的微妙侵蚀痕迹。 2. 树皮上的花园(Corticolous Communities): 树皮并非均匀的表面,而是由粗糙度、pH值和水分保持能力各异的微区组成。我们将分析不同树种(如松树、橡树)皮层对特定苔藓和地衣群落的“过滤效应”,以及这种分布如何反映了森林的年龄和水文条件。 3. 腐木与营养循环: 腐烂的木材是苔藓和地衣重要的营养来源和庇护所。本书将阐述这些生物如何加速木质素和纤维素的分解过程,从而促进森林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再循环。 第四章:生物化学防御与古老智慧 苔藓和地衣的生存竞争激烈,它们演化出了独特的次级代谢产物以防御捕食者、微生物和紫外线辐射。这些化合物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 本书将介绍如地衣酸(lichen acids)等重要次级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及其功能。例如,某些地衣酸具有强大的抗生素或抗氧化特性。我们将回顾历史上传统医学如何利用这些“森林皮毛”进行染色、药用或驱虫,并探讨现代生物技术对这些天然活性物质的潜力发掘。这一章节旨在展示,这些看似低等的生命形式,实则蕴藏着复杂的生物化学防御体系。 总结:时间感知的尺度 《苔痕之上》旨在引导读者放慢脚步,学会以“生态时间”的尺度来观察自然。苔藓和地衣的生长速度极其缓慢,它们的形态变化记录着数月甚至数十年的环境变迁。阅读本书后,您将不再只是“看到”它们,而是能“理解”它们——理解它们如何沉默地支撑着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基础,以及它们对于我们认识生命起源和极限环境适应的深刻启示。本书是献给所有对微观生态、植物学和自然史充满好奇心的探索者的深度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佐久間大輔
 
  神奈川縣橫須賀市出身,取得京都大學研究所理學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學分後退學。在京都大學生態學研究中心學習時邂逅菌根研究,從鄰近鄉里的山野到熱帶雨林,以解讀自然的觀點理解真菌,迸出有趣的火花。後來成為大阪市立自然史博物館的研究員(學藝員),舉辦過兩次大規模的蕈菇展覽,進行種種鄰近鄉里的山野與博物館相關的共同研究。目前為代理學藝課長。
 
  主要著作:《里と林の環境史》(2011文一総合出版,共同執筆)、《考えるキノコ摩訶ワールド》(2012 LIXIL Booklet,監修、共同執筆)
 
審定者簡介
 
張東柱
 
  1957年生於台中市,1990年取得美國夏威夷大學植物病理系博士學位。回國後即服務於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系(組),1997∼2004年接任森林保護系(組)主任(組長),卸任後專司專任研究員。回國迄今二十多年來,積極投入樹木病害及菇類的研究,其中又以多孔菌為主要的範疇,迄今發表一百多篇學術期刊論文,二十多冊專書及專書論文,包括《台灣常見樹木病害》、《台灣真菌名錄》、《福山大型真菌》、《大自然魔法師──台灣大型真菌》、《野菇觀察入門》、《野菇圖鑑》等。
 
  此外,在菇類多樣性科學及教育方面,努力的成果包括:發表二十多種世界新種真菌及近二百種台灣新紀錄,保存五百多種真菌培養菌株,以及在一些森林及真菌的專業雜誌中,撰寫關於菇類的通俗文章,藉以推廣森林保護與真菌的有趣生態知識。
 
譯者簡介
 
李依珊
 
  陽明大學放射技術學系畢業。曾任職放射師,現為專職譯者。

图书目录

.前言
.本書的結構──地下迷宮的冒險圖──
 
.Part 1 先試著遠觀菇菇吧!
.1-1 推薦的廚房真菌學
.1-2 觀察蘑菇
.1-3 觀察杏鮑菇
.1-4 觀察鴻喜菇
.1-5 觀察舞菇
.1-6 也有不適合觀察的超市菇菇
.1-7 從廚房真菌學了解的事情
.所謂的菇菇是什麼?
.菇菇的居住場所與生活方式
 
.Part 2發現野生菇菇
.2-1 獲得野生菇菇
.2-2 解謎就從蒐集現場資訊開始
.2-3 「輕鬆」記錄生長環境
.2-4 現場的觀察指引
.2-5 良好的觀察就從完整帶回樣本開始
.2-6 野外拍攝的訣竅
.2-7 用數位相機拍攝
 
.Part 3菇菇解謎
.3-1 菇菇是會改變形狀的生物
.3-2 形成菇菇特徵的二種膜,以及菇菇的成長過程
.3-3 神明藏在細節裡
.3-4 觀察紅菇類的菇菇
.3-5 觀察牛肝菌類的菇菇
.3-6 觀察糰子狀的菇菇
.3-7 如何記錄
.3-8 在室內拍攝生鮮標本的訣竅
 
.Part 4來本當基礎的圖鑑吧!
.4-1 查詢圖鑑
.4-2 圖鑑會隨著時代改變
.4-3 「老圖鑑無法使用」這句話是錯誤的
.4-4 配合使用目的選擇圖鑑
.4-5 概略猜測近似種類
.4-6 「傘菌型」的著眼處──注意菌褶顏色與菌蓋的容易脫落程度
.傘菌型菇菇的概略著眼處
.4-7 從常見的菇菇掌握特徵吧──主要中、大型菇菇的代表性菌屬(群體)
.菌蓋直徑5公分以上常見的柔軟中型到大型菇菇24屬
.形狀特殊、容易記住的菇菇
.4-8 對照圖鑑
 
.Part 5推薦的自家顯微鏡觀察法
.5-1 首先買台顯微鏡吧!
.5-2 真正重要的不是倍率,是解析度
.5-3 最好備齊的工具
.5-4 顯微鏡能觀察到什麼
.5-5 基本的觀察流程
.5-6 使用藥品、更加詳細的顯微鏡觀察
.5-7 孢子的注目之處
.5-8 測量孢子等的大小
.5-9 擔子或囊狀體的注目之處
.5-10 製作薄切片
.5-11 各種菇菇的顯微鏡觀察
.5-12 自家顯微鏡觀察進階篇──用100倍油鏡應該確認之處、困難之處
.5-13 顯微鏡觀察記錄
.5-14 用電荷耦合元件攝影機觀察
 
.Part 6與未知的菇菇奮鬥
.6-1 留下記錄、保存標本的價值
.6-2 標本是觀察記錄的物體證據
.6-3 製作標本的方法
.6-4 標本的保管與捐贈
 
.Part 7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7-1 理解圖鑑的插圖
.7-2 解讀本鄉真菌圖譜、記錄筆記與標本的關係
.7-3 閱讀研究者留下的論文
.7-4 搜尋論文的方法
.7-5 為了活用標本
.7-6 所謂應該保存在博物館的真菌標本
.7-7 捐贈真菌標本給博物館的實際狀況
.7-8 活用博物館的標本吧!
.7-9 本鄉標本在現代真菌學上的重要性
 
.Part 8比名稱更進一步調查菇菇
.8-1 從觀察耳熟能詳的菇菇所獲知的資訊
.8-2 推薦給喜歡植物的人的菇菇研究法,以及給喜歡菇菇的人的植物研究法
.8-3 推薦給喜歡昆蟲的人的菇菇研究法
.8-4 邁向尾聲──從菇菇看大自然
 
.參考、引用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704584
  • 叢書系列:生活休閒系列
  • 規格:平裝 / 239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歡迎來到菇菇的世界。拿起這本書的你,我想心裡一定有「喜歡」菇菇的感覺吧。了不起!首先我想對你的好奇心致上敬意。
 
  我是大阪市立自然史博物館的學藝員,佐久間大輔。自然史博物館像是個會吸引好奇心強烈的人的熱門景點,這種「最喜歡菇菇了!」的人並不少見。但是、假設、你在心齋橋或澀谷這種鬧區,看見花壇角落悄悄探出頭的菇菇,帶著「啊、是純黃白鬼傘!好可愛!」之類的好奇心想靠過去,那麼一瞬間幾乎可以確定你的個性「很獨特」囉!
 
  話說回來,最近菇菇週邊或相關書籍的聲勢頗高,有形成次文化的趨勢,我想也算是某種程度廣為人知吧!
 
  在童話故事或遊戲中,菇菇出場大多被視為「魔法」、「毒物」,偶爾當成「提升能力」的道具。菇菇確實充滿謎團,是個很不可思議的存在呢!菇菇會在某天突然冒出,當我們還在疑惑時卻又消失無蹤。除了具有毒性的恐怖之處,相對地也有人將菇菇當成健康食品來介紹,各種說法混雜在一起,說不定就這樣形成了不可思議的印象。世界上有很多討厭菇菇的人,不過也有很多人感受到菇菇的神祕魅力。
 
  然而大多數人頂多遠遠地看一眼而已。菇菇很少在學校教科書出現,也跟理科成績沒多大的關係。為了獲得菇菇的相關知識,讓人往前踏出一步的唯一動力就是好奇心。看前言看到這邊的你,絕對具備了好奇心沒錯。
 
  先不說會不會在街上引起各位的好奇心,去自然史博物館、參加觀察會等,重要的是先將好奇化為行動。
 
  在博物館會遇見許多懷有強烈好奇心的人,老老少少都有,不過我想一股腦調查菇菇的人還是很少,理由應該是學習菇菇知識的難度提高了吧!畢竟不知為何理科教科書上幾乎沒有菇菇的出現,就連有系統學習生物學的人,似乎也不知道怎樣切入學習才好。此外,學校的理科教科書有正確答案,菇菇卻並非如此。詳細理由後面會說明,不過現下最常面臨就連眼前的菇菇叫什麼名字都「不知道」的情況。
 
  不只名字,關於眼前的菇菇「在做什麼」、「為什麼長在這裡?」、「為什麼被蟲啃得這麼嚴重?」等等,圍繞在其上的難解「謎團」不計其數。不過還是有能夠試著去掌握、挑戰的「謎團」,如果花時間拆解,說不定……能逐漸揭開真相的面紗。
 
  你喜歡馬上能知道答案的猜謎呢?還是隨著解開謎團,難度逐漸增加的角色扮演遊戲呢?我不是在嚇人,不過菇菇的世界很像是複雜的地牢(地下迷宮),調查菇菇的過程沒有簡單易懂的地圖。但是如果知道獲得線索的方法,便能開創新的道路,也能迅速聚集夥伴吧。
 
  然而即使抵達精通菇菇的終點,沒有公主迎接,也不會獲得金銀財寶,說到底,有沒有終點還不知道呢。不過,總之呢,先試著踏出第一步吧!

用户评价

评分

自從開始研究蕈類,我才發現原來台灣的生態多樣性這麼驚人,但過去的資料往往分散在學術期刊或外文書籍中,讓人望之卻步。這本《菇菇教科書》最棒的地方,就是它成功地將這些「高階知識」進行了本土化和普及化。它不只介紹了大家比較熟悉的常見種類,更深入地挖掘了一些台灣特有種或區域性的稀有種,這對我這種已經快翻爛了基礎圖鑑的老玩家來說,簡直是挖到寶了。書中對於「共生關係」和「生態位」的解釋,也做得非常精闢,它讓我理解到菇不只是「長在樹上或土裡的東西」,而是整個森林健康循環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舉例來說,書中提到某些腐生菌分解枯木的效率,直接影響了土壤養分的循環速度,這種宏觀的視野,讓我對大自然的敬畏又加深了一層。對於有志於深入研究的讀者,書末附錄的專業術語解釋和參考文獻列表,也提供了很好的進階指引,非常厚道。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自然書籍,很多都美則美矣,但實用性總是有點打折,這本《菇菇教科書》完全是個例外,它的「實用」是建立在極高的專業度上,卻能用最生活化的語言呈現。我最欣賞的是它對「安全辨識」這一塊的著墨,畢竟誤食野菇的風險太高了,這本書並沒有一味鼓勵大家隨便採集,反而是非常嚴肅地提醒了幾種台灣常見的致命毒菇的特徵,而且還附上了「如何避免採到牠們」的具體建議。書裡有個章節專門講述了「環境因素對蕈類形態的影響」,這點超級重要!因為同樣一種菇,在潮濕和乾燥的環境下長出來的樣貌可能天差地遠,很多新手就是因為這點判斷失誤。這本書詳細比較了這些變異,讓我這個有點強迫症的讀者感到非常踏實。我甚至把它帶去上了幾次賞菌團課,老師都忍不住稱讚這本書是很好的輔助教材,可見它的內容紮實到連專業人士都會認可。

评分

這本《菇菇教科書:蕈類觀察與辨別入門》真是太適合我這種半吊子自然愛好者了!我平常假日最喜歡往郊山走走,看到那些長得奇形怪狀的蕈類,心裡總是很癢,想知道牠們到底叫什麼名字,有沒有毒。以前我都只能隨便拍幾張照,回家後丟到網路社團問「這是什麼菇?」,結果總是被老手們吐槽問得太籠統。這本書的編排方式,完全抓住了初學者的痛點。它不像傳統圖鑑那樣密密麻麻都是學名和難懂的術語,而是用非常親和的方式,把不同科屬的菇菇分類得很清楚,而且配圖超級用心,很多都是在野外實際拍攝的場景,光影和環境都保留了,讓你能對照著自己遇到的情況去判斷。特別是書裡有提到一些「觀察重點口訣」,像是從菌蓋的形狀、菌褶的附著方式,到菌柄基部的結構,都變成朗朗上口的口訣,我現在去山上看到菇,不用再手忙腳亂地翻書比對,腦中自然就會跑出這些關鍵詞。這本書讓我從「看到菇就興奮」的階段,進階到「嘗試理解菇的生態」的層次,推薦給所有對森林底層的神秘生物感到好奇的朋友。

评分

這本蕈類入門書的設計排版,簡直是教科書級的典範。作為一個長期在出版社打滾的編輯,我對書籍的視覺呈現和知識傳遞的邏輯非常挑剔。坦白說,很多台灣的自然書籍在版面設計上,經常為了塞進過多的資訊而顯得擁擠不堪,讀起來壓力很大。但《菇菇教科書》非常懂得留白的重要性。它採用了大開本,圖片的解析度和色彩還原度極高,每一張特寫照片都像是微距攝影的藝術品。更厲害的是,它在每個物種介紹頁面,都用一致的色塊來標示其毒性等級(當然,還是強調無法單憑顏色判斷!),這種視覺化的標籤系統,大大降低了閱讀時的認知負荷。我將它擺在客廳的書架上,不論是隨手翻閱,還是專程查找,都能立刻找到頭緒。這本書的質感,讓人一看就知道是經過長時間田野調查和嚴謹校對的成果,絕不是隨便拼湊出來的「知識點集合」。

评分

我個人對這種強調「工具性」的書籍特別有感。我買這本書不只是為了看圖識物,更想把它變成我戶外探險時的隨身夥伴。這本《菇菇教科書》的紙質和裝訂,雖然是精裝本,但它意外地耐折耐翻,我在野外使用時,即使沾上了一些泥土或露水,也稍微擦拭一下就能繼續使用,這點非常重要,畢竟工具書就是要能經得起「使用」。而且,它的尺寸設計得恰到好處,雖然內容豐富,但並沒有笨重到讓人不想帶出門。書中還貼心地加入了「採集與紀錄方法」的章節,教導我們如何用正確的科學態度去處理標本,包括如何記錄濕度、溫度、周圍植被等細節,這些都是我在網路論壇上光靠零散資訊難以系統性學到的。這本書真正讓我體會到,觀察蕈類不只是「看」,更是一種有系統的「研究」,它成功地將科學方法植入到每一個讀者的心中,讓我對下一次的森林之旅充滿了期待和準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