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的標點:田原年代詩選

夢的標點:田原年代詩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原
图书标签:
  • 诗歌
  • 田原
  • 年代诗选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情感
  • 梦境
  • 人生
  • 思考
  • 回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是靈感的僕人
  不為風格寫作
  只願留下我
  凝視這世界的姿態

  北島
  谷川俊太郎(Tanikawa Shuntaro)
  阿部公彥(Abe Masahiko)
  蓋瑞‧施奈德(Gary Snyder)
  ——推薦

  日本國民詩人谷川俊太郎在華文世界最專精的傳譯者、旅日中國詩人田原,跨時代的傑作精選。本書為作者自1981年迄今未發表的創作結集;以十年為一跨度將全書分為四輯,收錄超過一百五十首詩作,完整呈現四十年創作歷程的步履軌跡。

  作者透過詩的創作,表達對生命、對世界的熱切關懷和觀察。無論是成長的經歷、生活所在的地方,乃至於重大當代事件,或是具抽象意義的歷史事實;在在都驅使著詩人藉由文字回應靈感帶來的刺激。

  隨著詩人寫作經驗的積累和人生閱歷的加深,這些類型多元、風格多變的詩作逐漸積累成為一道語言長城。豐碩的創作成果,同時標幟著一座亟待作者自我超越的里程碑,因而有跨語創作的嘗試,並透過自譯的翻轉,突顯出詩人勇於嘗試抵達詩歌本質的堅持與努力。

本書特色

  日本國民詩人谷川俊太郎在華文世界最專精的傳譯者、旅日中國詩人田原,跨時代的傑作精選。
  北島、谷川俊太郎(Tanikawa Shuntaro)、阿部公彥(Abe Masahiko)、蓋瑞‧施奈德(Gary Snyder)——推薦

名人推薦

  想像力的開闊和神祕,以及語言的美感和力度,究竟哪些因素與雙語詩人保持著更緊密的關聯呢?——(日)谷川俊太郎(Tanikawa Shuntaro)

  田原的詩歌寫作越過母語,試圖抵達語言的邊界。——(中)北島

  田原的這些詩篇扎根於現象世界——並非純屬自然,更絕非工業;既非東亞,亦非西歐——它們邁著獨特的舞步,穿過層層空間。敏感卻不傷感,略帶疑慮,它們編織出一種並非完全人性、更近事物本體的嚴肅感。對於我們,這些詩是一種嶄新的挑戰,督促我們拋棄固化的觀念和陋習,繼續向前。——(美)蓋瑞‧施奈德(Gary Snyder)

  田原是呼喚世界的詩人。推動世界,用另一種措辭詮釋世界,比喻的力量強烈無比。田原對自己的語言感到驚恐和痛心,可是,他從此獲取滋養,最終抵達歡喜。對於他,語言是他者,產生於自己。他不支配語言,也不擁有,更不拘泥於它。重要的:讓語言的流出成為可能是他的生命結構。詩歌對於田原是祭祀的聖地。——(日)阿部公彥(Abe Masahiko、東京大學教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不涉及《夢的標點:田原年代詩選》。 --- 图书名称:《时间的褶皱:当代城市叙事与空间记忆研究》 作者: 李明哲 出版社: 现代思潮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ISBN: 978-986-5678-12-3 图书类型: 学术专著/城市研究/文化地理学 --- 导言:都市丛林的隐形脉络 在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浪潮中,城市不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而是承载着复杂社会关系、历史遗迹与未来想象的动态文本。李明哲教授的《时间的褶皱:当代城市叙事与空间记忆研究》正是一部深入剖析这种复杂性的重要著作。本书超越了传统的城市规划视角,转而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聚焦于城市空间如何被个体经验、集体记忆与权力的叙事所共同塑造和重构。 作者提出的核心论点是:城市空间是一个“时间的褶皱”,不同历史时期的痕迹并非简单叠加,而是相互渗透、冲突与共存。我们所见的现代都市景观,实际上是多层记忆相互折叠、彼此作用的结果。本书旨在揭示隐藏在日常通勤、建筑风格变迁以及城市更新背后的权力运作和文化张力。 第一部分:记忆的地理学——城市空间中的时间残影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城市记忆的物质载体与非物质体现。李教授首先考察了城市地标、纪念碑和历史建筑在记忆建构中的作用。他指出,这些硬性结构往往是官方历史叙事的凝固点,但其周围却散布着大量被主流历史所忽略的“民间记忆”。 章节重点分析: 1. “被遗忘的街道”研究: 作者通过对A市老城区改造案例的田野调查,深入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老旧社区居民在面对拆迁时的记忆断裂与抵抗。他引入了“记忆的抗性”这一概念,描述了底层群体如何通过非正式的聚会场所、口述历史以及日常生活的仪式来对抗官方空间重组带来的遗忘压力。 2. 物质遗存与叙事错位: 书中对几座不同时期修建的公共图书馆进行了对比分析。作者发现,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审美取向,更象征着对知识传播权力分配的不同理解。例如,早期注重庄严与封闭的建筑语汇,与当代强调开放与互动的多功能空间形成了鲜明的叙事张力。 3. 气候变化与空间感知: 这是一个极具前瞻性的章节。李教授将环境地理学引入城市研究,探讨了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热浪)如何成为新的“创伤性记忆点”,迫使市民重新审视他们与城市物理环境的关系。这种感官体验的冲击,正在重塑当代城市体验的集体心理地图。 第二部分:叙事的剧场——权力、景观与日常的重构 第二部分将研究的焦点转向城市叙事本身,探讨声音、影像和文本如何在公共空间中构建和解构“真实的城市”。作者认为,城市景观是一种高度编码的符号系统,其解读权往往被掌握在精英阶层手中。 核心议题探讨: 1. 旅游化与“伪历史”的生产: 本章深入剖析了城市旅游业对历史的简化和浪漫化过程。作者以某滨江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化为例,展示了“景观消费”如何将复杂的历史事件提炼为可供快速消化的视觉符号,从而导致了历史深度的流失。他提出了“符号稀释效应”,即当一个地方的文化价值被过度包装为商品时,其原有的社会意义如何被削弱。 2. 地铁空间的声音政治: 这是一个基于声音景观的创新研究。作者记录了不同城市地铁系统中的环境音(广播用语、报站声、乘客交谈等),分析了这些声音如何无形中规训了通勤者的行为和情绪。例如,标准化的普通话广播与地方方言的缺失,被视为一种语言权力的渗透。 3. 数字地图与隐形的城市: 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地图(如导航软件)成为城市生活的主要中介。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这些技术如何通过算法过滤掉“不效率”或“非主流”的路径与角落,从而固化了城市中特定群体的流动模式,制造了一种“算法上的可见性”与“物理上的隐形性”的悖论。 第三部分:抵抗与生成——非常规的城市空间实践 在本书的收尾部分,李教授转向对城市中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非常规实践”的记录与分析。这部分强调了在既定框架之外,个体和社群如何通过行动来重新声明对城市空间的所有权和意义。 实践案例分析: 1. “占领”与公共休憩的边界: 作者考察了城市中的非正式公共空间,如天桥下的聚集地、废弃厂房的临时艺术展览,以及“城市游击园艺”(Guerrilla Gardening)。这些实践挑战了城市规划者对空间“恰当使用”的定义,展示了市民在争取日常休憩权利上的创造力。 2. 社区艺术与空间疗愈: 本章关注了特定社群(如移民群体、老年人)如何通过壁画、社区厨房或集体种植等活动,在城市边缘地带构建出具有强烈归属感的微观“场域”。这些活动不仅是社交行为,更是对被剥夺感的心理补偿和空间重塑。 3. 未来的城市想象: 最终章并非停留在记录,而是展望。李教授探讨了在后疫情时代和气候危机背景下,城市研究者和规划者应如何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能容纳异质性的城市模型。他呼吁回归到“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重建,强调人与地、历史与当下的真实连接,而非仅仅追求表面的“效率”和“现代化”。 结语:在褶皱中行走 《时间的褶皱》是一部视野宏大、论证严谨的跨学科力作。李明哲教授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田野工作,揭示了当代城市作为历史沉积物和未来试验场的双重身份。本书不仅为城市社会学、文化地理学和建筑史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和案例支持,更为每一位生活在都市中的读者,提供了一把审视脚下土地、理解我们与空间复杂关系的钥匙。它邀请我们放慢脚步,去触摸那些被高速发展所掩盖的、充满生命力的时间褶皱。 --- 推荐读者群体: 城市规划专业师生、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者、历史文化研究者、对城市变迁有深刻兴趣的普通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田原


  旅日詩人、日本文學博士、翻譯家。1965年生於河南漯河,90年代初赴日留學,現任教於日本城西國際大學。出版有漢語、日語詩集《田原詩選》、《夢蛇》、《石頭的記憶》10餘冊。先後在台灣、中國國內、日本和美國獲得過華文、日文詩歌獎。主編有日文版《穀川俊太郎詩選集》(六卷),在國內、新加坡、香港、台灣翻譯出版有《谷川俊太郎詩歌總集》(22冊)、《異邦人――辻井喬詩選》、《讓我們繼續沉默的旅行——高橋睦郎詩選》、《金子美鈴全集》、《松尾芭蕉俳句選》、《人間失格》等。出版有日語文論集《谷川俊太郎論》(岩波書店)等。作品先後被翻譯成英、德、西班牙、法、義、土耳其、阿拉伯、芬蘭、葡萄牙語等十多種語言,出版有英語、韓語、蒙古語版詩選集。
 

图书目录

【序】詩歌‧ 靈感‧ 風格

【1981—1990】
古陶
麗日
海與雲
蟈蟈

我來到一位少女自殺的地方
秋天的土地

【1991—2000】
作品一號
枯樹
牆上的鳥
夏祭——獻給川端康成
春天裡的枯樹
弘法大師
郡山城跡印象
四月的情緒
斷章
音樂
少女與牆
與冬天無關

瞬間的哲學
窗外隨想
雪的牙齒
雀街
香港印象
給愛情
車過長江
騎馬者.牽馬者.馬
吉野山印象
帶電的鳥
馬路
城市
對一個夢的追述
黎明前的火車
日本梅雨
晚鐘
如歌的行板
此刻
七月
八月
向日葵與我
夢死
無題
九月
並非質問——兼贈谷川俊太郎
十月
聲音
與死亡有關
給雲
金屬鳥
深秋,與詩人白石嘉壽子相聚
五月的雲——給LY
高爾基之死
鋼琴


【2001—2010】

裸體電話——給XX
雲的履歷
深夜
夢境三號
夢中的樹
異國電車
獻給內田宗仁的輓歌
狂想曲
春天
天國

音樂之二
僰人印象
李氏爺爺
懸棺
蝴蝶之死
並非箴言
神仙奶奶
訴說與記憶
殘雪
樓上的少女
傍晚時分
寫給梓依
我居住過的城市
流亡者
冬日
梅雨
記憶
夢中的河
蒙古草原
墳墓
照相機——給荒木經惟
堰塞湖
西公園與手掌
北京胡同——兼贈戴望舒
與鳥有關
半島裡的蛇
小鎮
歌聲
樓梯——給畫家廣戶繪美

盲流
夜櫻
水——給畫家野田弘志
夜晚

【2011—至今】
梓路寺
猶太人
尋人啟事
海嘯
樹與鳥
西湖
月光
必須
巫術
夢死二號
一夜間
夢與青海
無題一號
無題二號
無題四號
無題五號
化石
冬日遐想
乞丐
車鳴犬吠
鄉愁
一半的香港
驟雨過後
邊界
詩歌版圖——給阿多尼斯
吃花的少女——給張燁
作品二號
始祖鳥
鹿
小說家——給閻連科
作品四號
梅花鹿
上海
中國貓
雪地上的陽光
口罩自述
夢的標點
狗與我
黃昏
橋與寶劍
古董自嘲
四等小站
只有
捉迷藏
影子與我
母鹿與雪豹
三棵樹
盜墓者
無題——給高銀
悲傷

再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876038
  • 叢書系列:印刻文學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詩歌‧靈感‧風格


  我不太清楚自己的詩歌寫作是否擁有強烈的主觀自覺意識,對語言秩序的建立恐怕也是不自覺的,我更像自己靈感的僕人。不是風格產生詩歌,而是詩歌產生風格這一說法總使我共鳴。為風格寫作,創作會作繭自縛。風格是詩人筆下不自覺流露出的一種產物,它與詩人的氣質、思想、生存背景、童年經歷、生命體驗、價值取向、社會閱歷和知識結構以及凝視世界的姿態密不可分。

  對他者的關愛、憐憫、旺盛的好奇心和對世界的感受力是我獲取靈感的來源。這裡的「他者」是廣義上的,也許是具體的人和大地星空,也許是一條河一棵樹一座城市一個鄉村等等。當然也可能是某一事件一個死者和具有抽象意義的歷史、時代、時間、生活、精神和靈魂。我的寫作基本上屬於有感而發,有時甚至像在黑夜等待星光的閃現,對縹緲、可遇不可求的靈感充滿期待。靈感不來光顧或狀態不佳時我會幹些別的,比如說寫隨筆、閱讀、翻譯、看電影、旅行等。在香港參加國際詩歌節跟幾位詩人同台發言時,我曾談到過自己是被動式寫作。總是先有那麼幾個詞語和句子不期而遇,然後引領我不得不立刻進入感受世界和表達世界的狀態,從而完成一首詩的寫作。不少詩作自己其實並不清楚是如何完成的。就個人經驗而言,更多的時候不是我在寫詩,是詩在寫我,這種狀態下完成的詩作往往能夠接近理想的質感。當然,積極主動想去完成的詩作也不在少數,像追趕蜻蜓和雲朵的少年去追逐靈感和語言。但這類詩篇中,有不少追蹤了幾個月、幾年、甚至十幾年至今仍未完成。來無影去無蹤的靈感說不清道不明,帶有宗教色彩。希臘語中好像把靈感說成是神吐納的氣息。不言而喻,靈感是來自內心深處的衝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祕性我想沒有誰能把它說透澈,除非這個人具有跟上帝和神直接交談的非凡能力。我個人覺得靈感是離神最近的一個詞。

  隨著寫作經驗的積累和人生閱歷的加深,愈發覺得謙卑的心態對寫作的重要性。同時也使我常常對自己的寫作產生疑問:很長時間自己怎麼反覆寫著同一格調的作品呢?詩人中當然不乏自我感覺良好者,為曾經寫出的詩作和獲得的名聲飄飄然,甚至在生命畫上句號時依然對自己的寫作缺乏自覺性。撇開模仿的層面,每個詩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話語方式。語感、想像力、對詞語的運用和支配語言的能力都會因人而異,這種差異構成了詩歌的多元化。我個人更傾向閱讀語言辨識度高,其思想、心靈、想像力、精神性以及對他者的態度和凝視世界的姿態折射其中的文本。初學寫作時,我並不知道自己明確的敵人或對手是誰,寫了很久之後,驀然發現原來真正的敵人和對手就是我自己。於是,開始自己跟自己較勁,自己跟自己賽跑。試圖另闢蹊徑,做到不斷地華麗轉身以至於脫胎換骨—從一種寫法轉變到另一種寫法,從一種風格跳入另一種風格—在嘗試和努力時,飽嘗了超越的不易。詩歌並非修辭堆砌的那種高蹈語言的組合,也非修辭貧瘠缺乏難度和深度的口水式寫作,更不是空洞的振聾發聵和一味的自我情感宣洩。真正的好詩是超越這些概念的。詩歌的疆域和語言的邊界建立在詩人的良知、視野和感受力之上。對於詩人,語言永遠是一堵在默默長高的牆,它看不見摸不著,卻考驗著詩人跨越的本領。

  讀博期間,我開始積極地、如履薄冰地越過母語嘗試用日語寫作,樂此不疲地來回擺渡在兩種語言之間。這本詩選裡的相當一部分詩作皆譯自日語的原創作品。這些日語詩雖都是自己所寫,但在置換成母語時,有些詞語和詩句仍帶來挑戰性。毫無疑問,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形式,思維驅動詞語進入詩歌的使命感和精神性,或曰詩人抵達詩歌本質的努力和對詩意的追尋,並不會因語言的不同產生太大的差異。詩歌寫作如同精神歷險,在經歷了種種自我磨練之後,發現不論是詩歌還是小說,一流的文學作品總是在個人化的基礎上與世界性或曰人類的普遍認知發生著某種內在的關聯。一首詩如何以多元文化的廣闊視野、帶有對人性和人類生存境遇深刻的洞察力、以高超的藝術完成度和文學的表現力去揭示詩歌的美感本質是我這些年的寫作目標。

二○二二年初夏 於日本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剛拿到這本《夢的標點》,我本來有點擔心,畢竟「年代詩選」這個詞彙,有時候會讓人聯想到那種過於沉重、充滿時代烙印的風格。但翻開之後,發現它的調性其實很輕盈,甚至帶有一種詩意的「散漫」。田原的文字裡,有一種老派的浪漫,但這種浪漫不是矯揉造作的,而是從他對時間流逝的深刻理解中自然流淌出來的。我特別欣賞他處理自然意象的方式,那些山、水、風、月,在他筆下不再是單純的風景,而是成為了某種隱喻,關於存在、關於失去、關於永恆的追尋。舉例來說,他寫到「一棵樹的影子如何丈量午後的孤獨」,這個意象就非常到位,你不需要知道他身處哪個年代,就能立刻感受到那份時間凝結的重量感。閱讀體驗上,我發現他的詩適合在夜深人靜時細讀,最好是搭配一杯溫熱的茶,這樣文字的溫度才能與你自身的體感產生共鳴。它不是那種能讓你立刻被震撼的「爆炸性」作品,而更像是一場緩慢發酵的釀酒過程,需要時間去品味它的層次感和後勁。這本詩選成功地在歷史的重量與當下的感知之間,搭起了一座精緻的橋樑。

评分

坦白講,第一次讀完這本《夢的標點》時,我的感受是相當「安靜」的。它不像某些詩集那樣充滿了激烈的衝突或強烈的個人情緒宣洩,它更像是一場午後的獨白,帶著一種哲學性的沉思。田原似乎更專注於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存在證明」——他用詩句搭建的,是一個個微型的、獨立的世界觀。我對他如何處理「缺席」這個主題印象深刻,他描寫的不是空無,而是被抽離後留下的形狀,那種被填補起來的空缺,比真正的空白更讓人感到深刻。這種「在場的缺席」,是這本詩選中最讓我反覆玩味的部分。對於那些對生活有一定歷練、開始反思「何為真實」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種溫和的對話入口。它不評判,也不教訓,只是將那些隱藏在日常表象下的詩意線索,輕輕地標示出來,等待讀者自己去連接。這本詩集無疑為台灣詩壇注入了一種沉穩而富有內省力量的聲音。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個亮點,那種內斂的、帶著歲月痕跡的美感,很符合詩集本身的氣質。我發現田原的詩句裡,總有一種對「瞬間凝固」的執著。他像是個精密的攝影師,用文字捕捉那些快門一按即逝的場景,然後將它們放大、細緻地呈現出來。讀他的詩,常常會讓人驚訝於他對細節的觀察力。不是宏大的敘事,而是專注於一朵花的紋路、一滴露水的折射,或是某個不經意間的對話片段。這種專注,讓人感覺到詩人對生活本身抱持著極大的敬意。對於像我這樣在資訊爆炸時代中成長的讀者來說,這份「慢」顯得格外珍貴。它強迫你放慢呼吸的頻率,去感受文字與文字之間,那層薄薄的、卻至關重要的「間隙」,也就是書名所暗示的「標點」。那些標點,或許就是我們在面對世界時,必須設定的界線,用來區隔混亂與清晰。我個人認為,這本詩選對於那些正在尋找心靈定錨點的文藝青年來說,是一份極佳的啟發。

评分

這本詩集光是書名就夠引人遐思了,「夢的標點」,聽起來就像是詩人試圖在我們混沌不清的夢境中,尋找那些隱藏的、精準的停頓與轉折。我特別喜歡詩集封面的設計,那種有點斑駁的、像是泛黃的舊照片質感,讓人不禁好奇,這些詩句究竟是從哪個時代的記憶深處擷取的?閱讀田原的詩,有一種很奇妙的感受,他不像某些當代詩人那樣追求極致的陌生化或晦澀難懂,反倒是用一種近乎溫柔的筆觸,去拆解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們忽略的微小瞬間。譬如,他描寫清晨第一縷陽光穿透窗簾縫隙時,空氣中漂浮的塵埃,那種靜謐又充滿生命力的畫面,簡直能讓人瞬間「回到」那個時刻。他的語言選擇看似平實,但結構上卻常常藏著令人驚豔的反轉,像是一條看似平順的河流,突然在轉角處展現出深不見底的漩渦。讀完一首,我會習慣性地闔上書,讓那最後一個詞語的餘韻在腦海中慢慢擴散,思考詩人到底是在標記一個結束,還是在預示著下一個意象的開端。這本書,不只是一本詩選,更像是一本提供心靈錨點的指南,提醒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別忘了給自己一點喘息、一點對「意義」的重新校訂的空間。

评分

閱讀田原的詩,總有一種與某個熟悉的、卻又有點模糊的舊時光進行對話的感覺,那種感覺很難言喻,或許這就是「年代詩選」的魅力所在。他的語言風格很不「時髦」,沒有過度追求新穎的詞彙組合,反而是在傳統的詩歌語彙中,注入了當代人特有的疏離感和自覺性。這種結合產生了一種既親切又疏離的張力。我尤其注意到他在處理「時間」這個主題時的技巧,他很少直白地談論過去或未來,而是透過物品的更迭、光影的變換,來暗示時間的無情與溫柔並存。有一兩篇作品,讓我聯想到年輕時在舊書店裡翻閱那些泛黃文學雜誌的場景,那種空氣中瀰漫的油墨味和紙張的腐朽香氣,彷彿都隨著詩句的韻律撲面而來。這本書的排版也處理得相當舒服,字體和行距都給予了文字足夠的呼吸空間,讓讀者在視覺上也能享受到一種開闊感。總之,這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的詩集,每次重讀,都會因為心境的變化而發現新的註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