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制度法釋義(5版)

地方制度法釋義(5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文仕
图书标签:
  • 地方制度
  • 地方自治
  • 法律
  • 释义
  • 宪法
  • 政治
  • 行政法
  • 第五版
  • 台湾
  • 地方政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地方制度法」作為一種法律學門,無論學院研修、文官基礎紮根或高階公務人員訓練,其面向都應廣泛地包括基礎理論闡述,府際互動與府會運作剖析,並進行法制與行政實務的解說。惟學界相關著作,或偏重學術討論,或局限外國法制,多缺乏本土的全面關切。本書以地方自治理論、全球化趨勢與我國發展歷程及地方制度法逐章釋義三大部分為經,而以憲法、大法官解釋、憲法法庭裁判、現行法制與司法、行政實務的闡述為緯,兼具理論探討與實務需求價值,在國內堪稱第一。其次,本書結合公共行政學的研究,把地制法背後有關地方治理的思維,從歷史演變、國際比較到制度選擇,都作了必要的說明,讓讀者在知其然以外更能知其所以然,此一視角上的跨域和方法上的匯流,毫無疑問也成了本書的一大特點。
《宪政与治理:现代国家的地方分权研究》 (本书不包含《地方制度法释义(5版)》相关内容) 第一部分:地方分权的理论基石与历史演进 第一章:宪政秩序下的地方治理:理论视角的重构 本书伊始,我们深入探讨地方分权(Decentralization)在现代国家宪政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不同于单纯的行政管理学视角,本书聚焦于分权作为一种根本性的政治权力配置方式,如何塑造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剖析分权在理论上的多重维度,包括政治民主化、行政效率提升、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多重目标。 1.1 权力分散的古典与现代理论: 从孟德斯鸠的权力制衡到洛克的社会契约论,探讨地方自治的哲学根源。重点分析自由主义传统中,地方作为公民政治参与的“试验场”和抵御中央集权风险的屏障的作用。 1.2 地方分权的多维模型分析: 区分财政分权、行政分权和政治分权(自治权)的内在逻辑差异。研究不同分权模式(如联邦制、邦联制、高度集中的单一制下的地方分权)对国家整体治理效率的影响。特别关注“次级国家”(Sub-national States)概念的兴起,以及它在吸收全球化压力和应对地方特定需求之间的平衡艺术。 1.3 地方自主性与国家统一性的张力: 深入分析分权过程中固有的“零和博弈”困境。地方追求的自主性如何与国家维护的统一性、平等性产生冲突,以及宪法和法律框架如何在实践中调和这些内在张力。 第二章:地方制度的历史脉络:从前现代到全球化时代 本章追溯全球范围内地方治理结构的历史变迁,着重分析影响当代地方制度形态的关键历史转折点。 2.1 欧洲大陆的传统与转型: 考察法国、德国等国家地方制度的形成过程,分析其如何受到中央集权化的历史驱动(如拿破仑改革)和战后民主重建的需求的影响。重点分析德国的联邦主义传统如何在二战后被系统性强化,以及其对地方财政和立法权的保障机制。 2.2 英美模式的比较研究: 英国自下而上的地方改革(Devolution)如何应对苏格兰、威尔士的民族主义诉求,以及美国州与地方政府关系中,联邦最高法院判例对地方权限的持续界定。 2.3 发展中国家的“分权驱动力”: 分析在后殖民时期和转型经济体中,分权往往作为政治稳定、反腐败和应对社会运动的工具而被引入。探讨这些地区在财政能力、行政人才储备和政治问责机制不成熟的情况下,分权改革可能引发的“碎片化”风险。 --- 第二部分:地方治理的现代实践与挑战 第三章:财政分权:激励、约束与公平性 财政资源是地方自治的物质基础。本章将聚焦于地方政府获得和使用财政资源的机制,以及这种分配如何影响地方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 3.1 地方税源与转移支付的结构设计: 详细分析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如地方税、收费、规费)的结构特性。深入研究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Grant-in-aid)体系,区分无条件补助、有条件补助和特定项目补助的激励效应和潜在的道德风险。 3.2 财政责任与赤字管理: 探讨如何平衡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控制财政风险的能力。分析财政平衡(Fiscal Equalization)的必要性,即确保不同地区居民享有大致相当的公共服务水平,并研究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框架。 3.3 地方政府的采购与资产管理: 考察地方层面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外包(PPP)中的决策机制,以及如何通过透明化的采购流程,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避免寻租行为。 第四章:行政效率与服务供给的跨域合作 在应对气候变化、交通规划、公共安全等跨越传统行政区划的挑战时,单纯依靠地方自治已显不足。本章关注不同层级和不同行政区之间横向与纵向的合作模式。 4.1 垂直合作的复杂性: 分析中央与地方在政策执行中的“代理问题”(Principal-Agent Problem)。研究“共同管辖权”(Shared Jurisdiction)领域中,中央设定的标准(Standards)与地方实施的灵活性(Discretion)之间的动态平衡。 4.2 横向合作的网络化治理: 探讨“功能性区域合作”或“都市圈治理”的兴起。研究地方政府如何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协议,共同组建机构(如联合委员会、合作局)来提供成本效益更高的公共产品,并分析此类合作的法律地位和退出机制。 4.3 绩效评估与问责机制的创新: 讨论如何设计适应地方复杂性的绩效评估指标,以衡量地方政府在提供教育、卫生、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实际效果,并确保评估结果能够有效地反馈到资源分配和领导人任免过程中。 --- 第三部分:民主深化与风险防范 第五章:地方政治的民主化与公民参与 地方治理是公民感受政治最近、最直接的场域。本章关注如何深化地方层面的民主质量,并确保地方政府对选民负责。 5.1 地方选举制度的设计: 比较不同选举制度(如多数制、比例代表制)在地方层面产生的政治后果。分析直接民主工具(如公投、倡议)在地方治理中的应用,及其对传统代议制的影响。 5.2 公民社会与地方协商: 研究非政府组织(NGOs)、社区协会和专业智库在地方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角色。分析“协商式民主”在地方规划、预算编制等环节的应用,以提升决策的包容性和合法性。 5.3 利益集团与地方游说: 剖析地方层面的商业利益集团、行业协会如何影响地方规划审批、税收优惠和合同授予。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利益冲突申报和信息公开制度,以防范地方政治的“裙带化”。 第六章:风险治理与制度韧性 地方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和经济衰退时,其制度的韧性至关重要。本章关注地方制度在压力测试下的表现。 6.1 应急管理体系的层级协调: 分析在国家级紧急状态下,地方指挥体系的切换与服从关系。研究如何确保地方的快速反应能力不因过度依赖中央指令而受损。 6.2 腐败的微观结构与预防: 探讨地方政府权力集中(特别是在土地使用、工程招投标领域)导致的腐败风险。研究地方层面的审计、监察和司法监督体系如何有效介入和干预。 6.3 地方制度的适应性与法律救济: 探讨地方自治权力受到中央不当干预时的法律救济途径。分析地方法院在裁决中央与地方权限争议中的作用,以及公民如何通过司法途径维护其地方应有的权利。 --- 结论:迈向协同共治的未来 本书最后总结了当前全球范围内地方分权实践中的普遍困境:即如何在保持行政效率与财政可持续性的同时,真正实现政治问责与民主深化。我们强调,未来地方治理的趋势并非简单的“放权”或“收权”,而是构建一个高度复杂、相互依存的协同治理网络(Network Governance),强调技术赋能、跨界合作以及对公民参与的制度化保障。这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法律学者和地方行政人员提供一个深思熟虑的分析框架,以理解和优化现代国家的治理结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文仕


  現職
  監察院副秘書長

  學歷
  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法學博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藝術學碩士

  經歷
  行政院法規會主任委員、內政部參事兼法規會執行秘書、內政部民政司司長、臺北縣政府法制室主任、立法院法制委員會科長、宜蘭縣政府科員、國家考試典試委員

  教學經驗
  國家文官學院暨司法官學院(地方制度法)講座、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警政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地方自治法)兼任副教授

  著作成果
  1.文官說法──臺灣地方制度講古(遠流出版,2017)
  2.情色危機──性交易管理法制新解(元照出版,2013)
  3.地方分權改革新趨勢(晶典文化出版,2012)
  4.地方制度改造的憲政基礎與問題(學林出版,2003)
  5.刑法類推與司法造法(學林出版,2001)
  6.地方立法權──體系概念的再造與詮釋(學林出版,2000)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導 論

第二章 幾個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一節 地方政府與地方自治
第二節 地方分權、權力下放與去集權化

第三章 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憲法設計
第一節 聯邦制與單一制的判準
第二節 國家權力的劃分

第四章 地方自治與地方自治權
第一節 地方自治的要素
第二節 地方自治的核心內容
第三節 地方自治權的來源
第四節 地方自治權的內容

第五章 地方自治的全球化趨勢
第一節 全球化對地方自治發展的影響
第二節 地方自治的國際化發展
第三節 各國的因應與趨勢:以歐盟為例

第六章 臺灣地方自治法制的發展與體系
第一節 臺灣地方自治法制的發展進程
第二節 地方自治的法規範體系

第七章 地方自治團體的定位、類型與區劃
第一節 地方自治團體的定位
第二節 地方自治的層級設計與類型
第三節 行政轄區的劃定與變更

第八章 居民及其權利義務
第一節 地方自治團體居民
第二節 居民的權利義務

第九章 權限劃分與地方自治團體的任務
第一節 前 言
第二節 我國憲法的分權特色與問題
第三節 自治事項與委辦事項
第四節 地制法有關自治事項劃定的問題與解決

第十章 地方治理與跨域合作
第一節 地方治理
第二節 跨域合作

第十一章 自治立法
第一節 概 說
第二節 自治立法的內涵
第三節 自治法規的類別
第四節 「法律保留」原則在自治立法權的體現
第五節 自治立法的界限與監督

第十二章 自治團體組織
第一節 地方政府組織的政治結構
第二節 地方立法機關
第三節 地方行政機關

第十三章 地方府會關係與議會自律
第一節 前 言
第二節 地方立法機關職權
第三節 地方府會衝突的法制調節規範
第四節 地方府會運作失靈的制度化調節機制
第五節 議會自律

第十四章 自治財政
第一節 地方財政的法制基礎
第二節 地方財政收入
第三節 地方財政的均衡與自助

第十五章 府際關係與自治監督
第一節 前 言
第二節 自治監督的原則
第三節 監督的方式
第四節 監督的類型
第五節 府際衝突及其解決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431539
  • 規格:平裝 / 516頁 / 17 x 23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5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五版序

  一股衝動,想把這本以大學教科書為取向的著作給燒了。

  如果能夠有類似如歐盟於2018年實施的《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DPR)關於被遺忘權的規定,真希望能夠要求考選部不再將本書引為考題參考書,尊敬的大學教授不再拿來當指定教材,相關論文也不要再引註、甚至移除這本書的相關內容,就讓這本著作澈澈底底從地球上消失。

  會有這樣的念頭,是出於強烈的無力感:臺灣的地方自治還有明天嗎?

  五都、六都,已經是地方體制變革走向錯誤的第一步。所謂的「市」,無論在哪個國家,一般的理解,都是工商繁榮的人口聚集區;而能設為一級市,更須具備一定的人口規模。現行地方制度法第4條,基本上就體現這樣的格局。

  然而,在實際運作上,作為臺灣一級市的直轄市,大部分的轄區,不是山,就是曠野,也難怪在某部會首長的心目中,直轄市是「鄉下地方」。現在又有立委提案,擬將人口規模與工商條件,從並列要件修正為擇一要件。這樣的議案,幸虧及時剎車,否則對已積重難返的地方體制,無異雪上加霜。

  現階段,包括直轄市與市,有四分之三以上的人口,生活的區域,完全不存在基層自治(即鄉鎮市自治),只有如天邊彩霞的「超級自治體」。

  《國土計畫法》聊備一格,《行政區劃法》草案始終被束諸高閣,修正於1999年北、高二直轄市時代的《財政收支劃分法》,沿用迄今逾20年,也未配合地方發展需要進行檢討。

  在缺乏理性對話空間的政治環境下,中央資源集中、權力極度擴大,地方自治權能被嚴重弱化、銷蝕。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法制上本來就存在模糊概括的現象,實務上又缺乏謹守憲政分際的裁決組織,垂直分權治理淪為空談。

  地方資源匱乏,如何跨域合作以有效整合運用資源的理想,也因黨派角力而寸步難行。府會關係,議論的是黨派立場,是統獨與意識形態;而不是自治事項如何落實、地方居民福祉如何增進,也不是地方建設如何穩健發展。自治監督,也因政治掛帥,充滿煙硝,衝突不斷。

  《憲法》,只被充當主權國家的花瓶、門面;第十章、第十一章被視如敝屣。《地方制度法》也是千瘡百孔。

  回思1998年,為爭取自治立法權,奉前臺北縣長蘇貞昌之命,進行國會遊說,成功獲得民進黨簡錫立委、當時仍為國民黨籍的趙永清立委與新黨謝啟大立委等領銜聯署,跨黨派共同提案,並由臺北縣政府於同年12月22日主辦召開聯合記者會,三位委員不計黨派立場,連袂共同主持。此景如今安在?

  翌(1999)年4月,作者與臺北市政府法規會主委邱聰智共同籌劃,於世貿國際會議廳,就地方自治發展困境舉辦研討會。馬英九市長與蘇貞昌縣長同台、同框,有志一同對中央提出應尊重地方自治權的呼籲。此景如今安在?

  2000年1月17日、18日兩天,由臺北縣政府法制室主辦,在立法院舉辦「地方制度法施行一周年總體檢」會議,包括13個縣市長、副縣長及21個縣市政府民政、財政、稅捐、法制、人事、主計、研考等一級單位主管140餘人,不分政黨齊聚一堂,針對地方財政、人事、立法權及府會關係的問題,針砭時弊、研提建言。此景如今安在?

  2000年第一次政黨輪替,翌年10月陳水扁總統邀集政府、學術及企業界人士組成「政府改造委員會」,筆者以內政部民政司司長身分,擔任地方分權改革小組執行秘書,我們深信健全的地方自治是強國的根本,中央政府必須體認到地方政府為夥伴關係,無論是縱向的中央與地方政府新關係的建立,或是地方政府之間橫向的協調合作關係的建構,以及中央與地方資源的合理分配,都應以「全民福祉」為依歸,作合理的規劃,重視授權,權力下放。本小組包括7位部會首長,與學界、企業界精英焚膏繼晷、殫精竭力,摒棄黨派私心,共籌地方自治體制的合理調整與建構。此景如今安在?

  燒了它,因為不能假裝書中所闡述的地方自治理念,是一種有用的知識;但從1999年制定施行,迄今已逾20年,本書充為國內唯一一本以《地方制度法》為名且以法的章節結構鋪陳的教科書,如果它不存在了,爾後要從何獲取地方制度法教材的完整論述?

  幾經掙扎,爰決定著手進行第5版的修訂增補。既然決定要修,就要修好修滿。這也是本書自2014年付梓以來,最大幅度的一次增修;尤其,配合司法院憲法法庭判字第6號判決的作成,第十五章第五節之三,更作了根本性的調動。

  引監察院老院長于右任的詩:「不信青春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低回海上成功宴,萬里江山酒一杯。」雖然一路坎坷艱辛,筆者仍抱著極大的期待,在全球地方分權總發展趨勢的導引下,臺灣地方自治發展的明天會更好。

劉文仕
2022年8月1日
誌於新店.青山鎮.雲山之軒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