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司法與犯罪學研究方法(2版)

刑事司法與犯罪學研究方法(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許春金等29人
图书标签:
  • 刑事司法
  • 犯罪学
  • 研究方法
  • 定量研究
  • 质性研究
  • 数据分析
  • 犯罪学理论
  • 司法实践
  • 学术研究
  • 社会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刑事司法與犯罪學研究方法」係各國刑事司法與犯罪學研究所必修之課程,其對於犯罪防治學術研究與刑事司法工作之品質提升具關鍵影響。同時,優質刑事政策之擬定有賴周延完善之研究方法,始能達成有效抗制犯罪之目標。因此,本書邀集台灣犯罪防治相關領域教授、研究方法與犯罪統計之學者專家近30名執筆,撰寫華人社會第一本中文研究方法專書,以供犯罪學、刑事法學、社會學、社會工作與心理輔導等相關科系博碩士研究生暨犯罪防治研究人員參考。

  本書計有26章,內容主要包括刑事司法與犯罪學研究之發展與倫理、抽樣與測量、研究設計、資料蒐集方法、資料分析方法、刑事司法與犯罪學研究特別議題、刑事法學研究方法概論與新思維及研究報告之撰寫等,這些議題為當前犯罪學與刑事司法研究之核心內容,有助於研究人員精進研究方法與技術,達成優質犯罪防治研究之目標。
犯罪现象的迷雾:社会学、心理学与法学的交叉透视 图书名称: 犯罪现象的迷雾:社会学、心理学与法学的交叉透视(暂定名) 本书简介 人类社会自古以来便与“犯罪”这一主题紧密相连。它不仅是法律条文上的违规行为,更是深刻反映社会结构、个体心理以及文化价值的复杂现象。本书旨在跳脱出传统法律教科书的单一视角,从社会学、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环境科学乃至后现代思潮的多个维度,对犯罪现象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解剖与重构。我们不探讨既有研究方法的操作细节,而是聚焦于如何理解、解释和预测犯罪行为背后的深层动因。 第一部分:犯罪的社会肌理——结构、张力与文化 本部分将犯罪视为社会系统运行中不可或缺的“副产品”,探讨宏观社会结构如何孕育和塑造犯罪模式。 第一章:社会结构的功能失调与犯罪的滋生 我们将追溯经典社会学理论,如涂尔干的失范(Anomie)概念,并将其置于当代全球化背景下进行审视。重点分析社会阶层固化、资源分配不均如何通过制度性障碍,迫使特定群体转向非正当的资源获取途径。研究将聚焦于“机会结构”的差异性——精英阶层犯罪(白领犯罪、系统性腐败)的隐蔽性与社会影响,与底层社区犯罪(街头暴力、有组织犯罪)的显现性及其社区瓦解效应之间的对比。我们探讨的是,社会系统本身的“设计缺陷”如何成为犯罪的温床。 第二章: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正义与犯罪热点 犯罪并非均匀分布。本章深入剖析地理信息系统(GIS)揭示的犯罪空间分布规律。借鉴布雷瑟林(Breasure)的“破碎景观理论”和法兰克·希尔(Frank H. Hill)的“防御空间理论”,我们分析物理环境——如城市规划、公共空间设计、社区监管的缺失——如何影响居民的风险感知和潜在犯罪者的机会窗口。探讨“环境犯罪学”如何解释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犯罪集中爆发,以及“邻里效应”对青少年犯罪轨迹的长期塑造作用。 第三章:亚文化、身份认同与反主流行为 犯罪行为往往是特定群体身份建构和群体归属感的表达。本章将分析亚文化群体(如帮派、极端主义组织)如何形成一套区别于主流社会的行为规范、价值体系和语言体系。重点考察身份政治的兴起如何影响边缘群体对“合法性”的认知,以及文化冲突在移民社区中引发的代际矛盾如何外化为特定的犯罪行为。我们强调的是,犯罪的意义往往在于其符号性,即对现有社会秩序的公开挑战。 第二部分:心智的迷宫——个体层面的动力学解析 本部分将目光转向犯罪行为的“发生器”——人类心智,从生物学基础到复杂的认知和情感过程进行探索。 第四章:发展轨迹:从童年创伤到成年越轨 本章强调犯罪行为的“发展连续性”。我们采用生命历程研究的视角,追踪关键风险因素在不同生命阶段的累积效应。重点关注早期依恋关系(Attachment Theory)的缺失、童年逆境经历(ACEs)与大脑前额叶皮层功能发展的关系。分析“生命事件”(如辍学、失业、人际关系破裂)如何充当催化剂,促使高风险个体从潜在倾向转变为实际的犯罪行为。 第五章:认知偏差与情感调控的失效 犯罪者常表现出特定的认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s),例如将负面事件归咎于外部环境、低估自身行为的严重性,或过度相信自己的“不可战胜”。本章细致剖析“道德推理”的停滞或倒退如何使得个体能够合理化其违法行为。同时,探讨情感调控障碍,特别是“冷漠型”或“反社会型”人格特质与冲动性犯罪之间的神经生物学关联。 第六章:网络空间中的匿名性与去抑制效应 互联网的出现为犯罪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维度。本章探讨网络环境下的匿名性如何降低个体的自我约束力(Disinhibition Effect),促使原本在现实生活中不会实施的攻击性或欺诈行为发生。分析网络极化(Cyber-polarization)如何加速极端思想的形成,以及虚拟社群如何成为实践新型犯罪技能的“训练场”。 第三部分:反应与控制——制度、惩罚与再融入的困境 本部分将考察社会对犯罪的正式和非正式反应机制,审视现行体系的有效性、伦理困境与改革方向。 第七章:法律的边界与司法的实践张力 法律制度的运作并非价值中立。本章考察司法决策中的偏见问题——从警务拦截、检察官起诉到陪审团裁决中的隐性种族、阶级偏见如何影响定罪率和刑罚的严厉程度。深入分析“法律现实主义”的视角,探讨法律条文在面对高度复杂、快速演变的犯罪形态(如金融欺诈、数据盗窃)时,其滞后性与解释权的模糊性所带来的挑战。 第八章:惩罚的哲学、效用与反思 惩罚的目的是什么?报应、威慑、改造,还是隔离?本章将辩证地审视不同刑罚理论的实际效果。重点批判性地评估长期监禁的“社会隔离成本”与“再犯风险的提升效应”。通过跨国比较,分析北欧国家的“恢复性司法”模式与美国“惩罚文化”模式在降低再犯率上的差异与代价。 第九章:重建社会资本:重返社区的挑战与策略 成功改造的核心在于个体能否重新融入社会网络。本章探讨刑满释放人员在就业、住房、社会支持网络方面面临的系统性排斥(Stigmatization)。分析有效的“重返社区”计划,如何通过技能再培训、心理干预的持续性、以及社区层面的接纳,来打破“犯罪-监禁-释放-再犯罪”的恶性循环。强调社区参与和去污名化(Destigmatization)在预防再犯中的关键作用。 --- 本书面向对象: 犯罪学、社会学、心理学、公共政策、法学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对人类行为异常与社会控制机制感兴趣的专业人士及广大学者。 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融合多学科的理论框架,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为何犯罪”的复杂且富有洞察力的理解,促使读者超越对犯罪的简单道德评判,转向对其社会根源和个体机制的深度探究。

著者信息

撰稿者簡介

  (依章節順序)

許春金 

  前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兼社科院院長

呂宜芬 

  美國聖休士頓州立大學刑事司法博士

楊士隆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特聘教授兼犯罪研究中心主任

林育聖 

  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周愫嫻 

  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鄭瑞隆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

沈勝昂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系暨研究所教授

陳玉書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副教授

黃翠紋 

  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學系教授

謝文彥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系暨研究所副教授

黃富源 

  銘傳大學犯罪防治系講座教授兼社科院院長

戴伸峰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曾淑萍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

賴擁連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所所長

邱獻輝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董旭英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林明傑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孟維德 

  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兼圖書館館長

許華孚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兼國際事務處處長

黃蘭媖 

  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副教授

郭佩棻 

  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助理教授

譚子文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

陳巧雲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鄭凱寶 

  內政部警政署專員

馬躍中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教授系主任、研究所所長

陳慈幸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侯崇文 

  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兼任教授、前國立台北大學校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犯罪學、刑事司法與科學研究:理論與方法/許春金、呂宜芬
第二章 刑事司法與犯罪學研究倫理/楊士隆
第三章 研究文獻蒐集與整理/林育聖
第四章 概念與測量/周愫嫻
第五章 抽 樣/鄭瑞隆
第六章 實驗設計/沈勝昂
第七章 資料蒐集方法(一):調查研究法/陳玉書
第八章 資料蒐集方式(二):電話訪問調查/黃翠紋
第九章 資料蒐集方式(三):參與觀察法/謝文彥
第十章 資料蒐集方式(四):非侵入性之方法、次級資料分析、官方統計、歷史資料之利用/黃富源
第十一章 資料分析方式(一):信度與效度/戴伸峰
第十二章 資料分析方式(二):量化分析/曾淑萍
第十三章 資料分析方式(三):數據的管理與呈現/賴擁連
第十四章 資料分析方式(四):建構主義典範在犯罪心理學質性研究的實踐/邱獻輝
第十五章 資料分析方式(五):偏差及犯罪行為研究之模組建立──巢式迴歸模式之應用/董旭英
第十六章 刑事司法與犯罪學研究特別議題(一):危險評估方法學/林明傑
第十七章 刑事司法與犯罪學研究特別議題(二):犯罪分析與警政研究──見警率的實驗研究/孟維德
第十八章 刑事司法與犯罪學研究特別議題(三):批判性反思的犯罪學方法論/許華孚
第十九章 刑事司法與犯罪學研究特別議題(四):以質性方法研究犯罪被害人方法/黃蘭媖
第二十章 刑事司法與犯罪學研究特別議題(五):犯罪資料巨量分析方法/郭佩棻
第二十一章 刑事司法與犯罪學研究特別議題(六):階層線性模式在犯罪研究之應用/譚子文
第二十二章 刑事司法與犯罪學研究特別議題(七):犯罪生物學相關之實驗方法/陳巧雲、駱麟榮、劉于華
第二十三章 刑事司法與犯罪學研究特別議題(八):德菲法之應用/楊士隆、鄭凱寶
第二十四章 刑事法學研究方法概論/馬躍中
第二十五章 法學方法論新思維:法律實證研究法概說/陳慈幸
第二十六章 犯罪學研究報告撰寫/侯崇文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433342
  • 規格:平裝 / 584頁 / 17 x 23 x 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2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序言

  研究方法係學術專業化之重要基礎,近年刑事司法與犯罪學研究系所陸續成立,各系所雖比照歐美各國將研究方法列為必修課程,惟尚缺乏以刑事司法與犯罪學研究方法為主題之中文專書。此外,受到國內外重大治安事件之影響,犯罪相關議題之研究及犯罪防治工作之推展逐漸受到社會各界所重視,各項犯罪防治議題有待積極研擬對策因應,而優質刑事政策之擬定有賴周延完善的實證研究,始能有效達成犯罪防治之目標。

  為此,邀集中央警察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國立台北大學、國立成功大學、銘傳大學犯罪防治系等教授研究方法之專家學者共同執筆,就刑事司法與犯罪學研究方法之理論與方法導論、研究倫理、計畫與報告撰寫、測量、抽樣、實驗設計、各種常見之資料蒐集及分析方式及刑事司法特定議題等,提供精闢論述。

  本書自2016年正式出版之後,不僅促使華人社會犯罪防治研究更臻於專業,更有助於碩博士研究生之研習。本書之付梓主要係由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楊士隆特聘教授提出合作撰寫之構想與規劃執行,及博士研究生巫梓豪、許俊龍協助編修,使得本書得以順利完成。本書業經2022年各作者更新修訂與撰寫完成,惟疏漏之處在所難免,尚祈先進予以匡正指教。

刑事司法與犯罪學研究方法編輯小組 敬上
2022.09.10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排版和編寫的細膩度來看,可以看出這本書是下了真功夫的。台灣的教科書市場,常常會遇到翻譯版本水土不服或是本土教材內容深度不足的兩難。這本《刑事司法與犯罪學研究方法(2版)》顯然試圖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它的術語翻譯精準,但敘述風格卻保持了親切感,即便是一些比較抽象的理論概念,作者也會搭配實際的田野觀察案例來輔助說明。我個人認為,它在「研究設計」這部分的教學尤其出色。很多方法論書籍會把設計、執行、分析三個階段切割得太開,讓讀者搞不清楚它們之間的連貫性。但這裡卻是採用「專案導向」的結構,從一個虛構但又極度逼真的研究主題出發,帶領讀者一步步完成從「定義問題」、「確立假設」到「選擇適當工具」的全過程。這種手把手的教學模式,對於像我這樣需要從零開始建立完整研究架構的人來說,提供了極大的信心。

评分

這本《刑事司法與犯罪學研究方法(2版)》在我桌上躺了好一陣子,說實在的,我對「研究方法」這檔事一直抱著一種又愛又怕受傷害的心情。愛是因為,要真正理解犯罪現象的複雜性,單靠新聞報導或直覺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科學的工具去拆解那些冰冷的數據和人性幽微之處;怕的是,光是看到「量化研究」、「抽樣誤差」、「迴歸模型」這些詞彙,腦袋就開始打結。不過,翻開這本書的目錄,我發現它處理這些學術名詞的方式,著實比我過去在課堂上接觸到的那些教科書要「接地氣」得多。它不像有些外文書的翻譯版本那樣硬邦邦、佶屈聱牙,而是用一種比較貼近台灣學術脈絡的語言在鋪陳。特別是它在闡述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的章節,不只是教你怎麼訪談,更深入探討了在台灣的特殊社會氛圍下,如何建立研究倫理和與受訪者之間的信任關係,這點對於從事第一線田野調查的人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畢竟,我們台灣的社會情境,跟西方社會有太多結構性的差異,純粹套用國外的研究範式往往會水土不服,能看到作者花心思去討論這些在地化的挑戰,真的讓人感到欣慰。

评分

關於本書在「倫理考量」這塊的處理,我認為是這本書最值得稱讚,也是最能體現台灣本土關懷的地方。刑事司法領域的研究,常常涉及到高度敏感的群體,例如受刑人、藥癮者,甚至是性侵被害人。如何在追求學術嚴謹性的同時,確保這些弱勢群體不被二次傷害,這不僅僅是遵守學術規範的問題,更是社會責任的展現。本書花費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討「知情同意書」的設計、如何處理研究過程中的心理創傷回饋,以及在資料庫使用上如何確保個資的匿名性。更重要的是,它討論了在台灣的司法體系下,研究者如何與監所、少年觀護所等機構打交道,如何斡旋於體制內的規定與研究自由之間。這絕非一般理論書籍會提及的實務困境,它讓讀者明白,研究方法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操作,更是一種深刻的人文關懷和專業倫理的實踐。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對未來在第一線進行調查時,能更有底氣和更有擔當地去行事。

评分

這本第二版在更新上,顯然有緊跟著學術界最新的浪潮。過去幾年來,大數據(Big Data)和科技偵查的發展一日千里,這對傳統的犯罪學研究方法提出了全新的挑戰。我過去讀的舊教材,對於「網路犯罪」或「數位足跡分析」的研究方法幾乎是隻字未提,這讓我在嘗試結合科技元素做研究時,常常感到捉襟見肘。這一版在這方面補得相當紮實。它並沒有只是簡單地把「網路研究」當成一個獨立章節來介紹,而是巧妙地將數位取證的方法論融入到既有的質性與量化研究框架之中。例如,它討論了如何利用社群媒體的公開資料進行「情緒分析」來探測潛在的社會衝突,同時也提醒了這樣做的倫理界線和資料隱私風險。這種整合性的處理方式,展現了作者對當前研究前沿的深刻掌握。對於我們這些希望研究「未來犯罪」的年輕學者來說,這無疑提供了一張通往新興研究領域的入門地圖,清晰且實用,避免了我們走太多彎路。

评分

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對「犯罪統計數據解讀」那部分的著墨。坦白說,台灣的犯罪數據來源,不外乎是警政署的固定報告或是法務部的統計年報,但這些數字背後隱藏的「黑數」和「定義落差」,才是真正讓人頭疼的地方。很多初學者,包括我自己在內,常常犯的錯誤就是把報表上的數字當作鐵律,認為「A類型的犯罪率下降了10%,代表社會更安全了」。然而,這本書非常犀利地指出了,統計數字的背後往往受到「報案率」、「警察的裁量權」、「法規修改時點」等非犯罪因素的強烈干擾。它用了很多圖表和實例來模擬數據如何被「塑形」,讓我猛然驚覺,我們在做政策建議或學術論述時,如果不能先釐清這些前提假設,所有的結論都可能建立在流沙之上。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不只是告訴你「怎麼算」,更重要的是教你「怎麼質疑你算出來的結果」,這種批判性的思維訓練,遠比死記硬背公式來得重要得多。我特別喜歡它用台灣近十年來的幾件重大社會案件作為案例,去反推當初的統計數據可能有哪些偏差,這讓原本枯燥的統計學原理立刻變得生動起來,也更貼近我們日常關心的公共議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