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總則理論與運用(10版)

刑法總則理論與運用(10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麗卿
图书标签:
  • 刑法
  • 刑法总则
  • 法律
  • 法学
  • 理论与实践
  • 教材
  • 考研
  • 司法考试
  • 犯罪
  • 刑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刑法理論也許都會讓人覺得相當深奧與混亂,經常讓人無所循從。本書撰寫的目的,是想讓刑法的學習能夠避開「理論與爭議叢林」的困境,而能輕鬆愉快入門並深入掌握。寫作風格上,力求清晰易讀,因此本書盡量以案例引導及圖表綜合並陳的方式來敘述,應該可以減輕讀者在閱讀及理解上的困難。本書不但適合初學者的閱讀,更能提供研究者參照及考試者攻略。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刑法总则理论与运用(第10版)》的图书简介,内容将详尽阐述该书未涵盖的领域和主题,严格避免提及您提供的书名或任何AI相关元素。 --- 刑法学前沿探索与实践深度解析:一部聚焦于特殊法域、前沿理论发展及前瞻性改革议题的综合性著作 导言:超越基础框架,迈向刑法学的专业化与纵深化 本书旨在为刑法学研究者、高级立法者、司法实务专家以及法学研究生提供一个超越传统刑法总则基础理论框架的深度视野。它不再局限于刑法典中最基础、最常被探讨的犯罪构成要件、违法性与责任的经典三阶层或四要件理论的机械性应用与基础性争论。相反,本书将目光投向那些因社会变迁、技术革新、国际化进程以及特定法域复杂性而涌现出的、亟待深入剖析的刑法难题与新兴领域。本书的基调是批判性、前瞻性与实践导向的结合,力求构建一套能够有效应对当代复杂法律挑战的分析工具箱。 第一部分:特殊法律领域中的刑法适用困境与理论重构 本书并未深入探讨刑法总则的经典基础,而是聚焦于那些因其特殊性、复杂性和高度专业性而需要独立理论体系支撑的领域。 一、 经济犯罪的刑法学前沿挑战: 传统刑法总则理论在面对复杂的公司治理结构、跨国金融交易和新型金融工具时显得力不从心。本书将着重分析: 组织犯罪的归责逻辑重塑: 探讨如何将传统刑法中的“共同故意”和“犯罪工具”理论,有效移植并改造以适应大型跨国公司或复杂利益集团的决策链条。重点关注“疏忽犯意”在董事会决策中的定位,以及“组织职务犯罪”的界限划定。 新型金融欺诈的认定困境: 深入剖析高频交易、算法交易、虚拟资产发行(ICO/DeFi)等新型经济行为中的“欺诈故意”的认定标准。讨论信息不对称在新型金融活动中如何重塑刑法上的“被害人同意”和“风险承担”的边界。 企业法人犯罪的特殊责任机制: 区别于对自然人行为的分析,本书将重点考察“企业文化”和“合规失败”在刑法归责中的作用,讨论如何在不完全依赖法人刑罚(如适用自然人刑罚时)的前提下,实现对公司高层人员的有效惩戒。 二、 环境与公共卫生领域的刑法深化研究: 环境刑法和公共卫生刑法的特殊性在于其高度的科学依赖性和对未来损害的预防需求。本书避免对一般意义上环境危害行为的介绍,而集中于: 环境风险的因果关系认定: 针对长期潜伏性、累积性环境污染的案件,探讨如何运用统计学、流行病学证据,构建超越传统“百分之百因果关系”要求的、具有司法可操作性的推定规则或减轻举证责任的机制。 预先干预的刑法正当化: 分析在生态危机爆发前夕,针对潜在的重大环境风险行为(如未经验证的转基因技术试验、大规模水利工程规划)进行刑法干预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对“危险犯”和“抽象危险”的界限的重新审视。 三、 科技与信息空间中的刑法边界重划: 本书将聚焦于信息社会发展带来的、对刑法传统概念的根本性冲击。 人工智能(AI)的法律主体性与刑责承担: 探讨在AI系统深度自主决策成为可能的情况下,传统上对“行为人”、“故意”和“控制力”的认定是否依然适用。重点研究“算法黑箱”在司法审查中的挑战,以及应如何构建“AI使用者”、“开发者”与“AI系统”之间的多层次归责链条。 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刑法干预强度: 区别于一般的盗窃罪或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表述,本书将探讨在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的背景下,针对数据窃取、滥用和非法交易的刑罚配置的适当性,特别是如何平衡数据流通效率与个人隐私权保障之间的紧张关系。 第二部分:刑法理论的宏观视野与未来图景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不聚焦于总则的既有条款,而是对刑法学自身的发展脉络、规范基础以及与其他部门法之间的交叉点进行宏观和哲学层面的反思。 一、 刑法目的论的现代调适与谦抑原则的深化: 本书摒弃对“惩罚”与“预防”的传统二元对立,转而探索刑罚的社会功能在当代治理体系中的多元化。 刑罚的“恢复性”与“去污名化”路径探索: 详细分析在轻微犯罪领域,如何有效运用修复性司法理念,减少刑罚的社会标签效应,并讨论这些理念在我国司法体系中推广所面临的结构性障碍。 刑法谦抑原则的量化与实践检验: 探讨如何将抽象的“刑法谦抑”原则,转化为具体的立法和司法审查标准。例如,分析在行政处罚、民事制裁与刑事制裁之间的“功能性溢出”现象,并提出一套衡量刑法介入必要性的“三维分析模型”。 二、 国际刑法视野下的国内法修正义务: 本书不会复述国际条约的一般内容,而是着重于国际刑法规范对国内刑法体系产生的直接、结构性影响。 人权保障的“对内效力”与刑法解释的“国际基准”: 剖析国际人权公约(如禁止酷刑公约、特定法案)在限制国家刑罚权、特别是在审判程序和量刑裁量中的渗透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如何内化为对我国刑法基本原则的修正要求。 跨国犯罪的管辖权冲突与协同治理: 重点分析在网络犯罪和跨国洗钱等领域,不同司法管辖权冲突下,如何通过非传统的引渡或司法协助方式,实现刑法制裁的有效性,探讨“属地管辖优先原则”在数字化时代的局限性。 三、 刑法学方法的范式转换: 本书强调,面对复杂社会现象,单一的法条解释学已不足够。 实证社会科学方法在刑法解释中的整合: 讨论如何将犯罪学、行为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等工具,用于预测特定刑法条文的实际威慑效果和资源消耗,从而为刑法立法提供更坚实的经验基础。 规范基础的后现代批判: 从哲学层面探讨刑法条文背后的权力运作逻辑,对基于“古典自由主义”或“极端功利主义”构建的刑法基础进行反思,以期建立一个更具包容性与正当性的现代刑法规范体系。 结语:指向未来法律实践的思考 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对现有法律条文的注释,而在于对未来十年刑法学可能面临的核心挑战提供预先的、具有深度的理论准备。它要求读者放下对基础知识的依赖,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刑法在应对社会变迁中的适应性与局限性。本书是为那些不满足于“是什么”,而渴望探究“为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进阶研究者而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麗卿
 
  台灣桃園縣人
 
  現職:
  國立高雄大學講座教授
  國立高雄大學傑出研究教授
  國立高雄大學財經法律學系教授
  東海大學法律學系合聘教授
  AI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執行長
  法務部刑法研究修正小組委員
  衛福部醫事審議委員會委員
  台灣刑事法學會常務理事暨顧問
 
  經歷:
  國立高雄大學特聘教授、法學院院長、財經法律學系系主任
  東海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東海大學人事主任
  史丹佛大學法學院、比較文學系訪問教授
  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
  法務部檢察官評鑑委員會委員
  台灣刑事法學會理事長
  高普考、警察特考、律師暨司法人員特典考試、出題及閱卷委員
 
  學歷:
  台灣大學法學博士
  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
 
  主授:
  刑法、刑事訴訟法、司法精神醫學、法律與文學、醫事刑法、人工智慧法律
 
  著作:
  刑法總則理論與運用、刑事訴訟法理論與運用、司法精神醫學、交通刑法、醫療人權與刑法正義、醫療人權與病人自主、新刑法探索、法律與文學、刑事訴訟制度與刑事證據、驗證刑訴改革脈動、食品安全的最後防線-刑事制裁
 
  Author’s Biographical Note
 
  Liching Chang,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National University of Kaohsiung, is a native of TaHsi, Tao Yuan County, Taiwan. She received her first Ph.D. in Law from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in 1992, and a second Ph.D. in Law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unich, Germany in 1997. She was a Fulbright scholar to Stanford, 2001-2003. Professor Chang has taught law at several universities in Taiwan. She held the position Chairman of Taiwan Criminal Law Society, and was the Commissioner of the Fair Trade Commission, Executive Yuan, Taiwan. She has published numerous books and articles on law.She is a Distinguished Chair Professor.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緒 論 
第一章 刑法之沿革 
 
第二章 刑法總則在法律體系中之地位 
 
第三章 刑法之概念 
第一節 刑法之基本概念 
第二節 刑法之分類 
第三節 刑法學和其他刑事科學之關係 
第四節 刑法之功能 
第五節 刑法之特色 
第六節 刑法之性質 
 
第四章 罪刑法定原則 
第一節 罪刑法定原則 
第二節 刑罰之意義與目的 
 
第五章 刑法法典 
第一節 刑法之解釋 
第二節 刑法之用語 
第三節 刑法總則之適用範圍 
第四節 刑法之效力 
 
第二篇 犯罪論 
第一章 犯罪之意義與犯罪成立之階層理論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犯罪之意義 
第三節 犯罪成立之階層理論 
 
第二章 行為理論 
第一節 行為之理論 
第二節 刑法之行為 
 
第三章 犯罪論體系之演進及內容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古典犯罪理論 
第三節 新古典犯罪理論 
第四節 目的犯罪理論 
 
第四章 犯罪類型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種類 
 
第五章 構成要件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客觀之構成要件 
第三節 因果關係與客觀歸責 
第四節 主觀之構成要件 
第五節 構成要件錯誤 
 
第六章 違法性 
第一節 違法性之概念 
第二節 法定阻卻違法事由 
第三節 超法定阻卻違法事由 
第四節 構成要件該當與違法性的組合 
 
第七章 罪 責 
第一節 罪責之基本概念 
第二節 罪責之內涵 
 
第八章 不法與罪責以外之犯罪成立要件 
第一節 客觀處罰條件 
第二節 個人阻卻或解除刑罰事由 
 
第九章 錯 誤 
第一節 錯誤之基本概念 
第二節 錯誤之分類及其處理 
 
第十章 行為階段與未遂犯 
第一節 行為階段 
第二節 未遂犯之基本問題 
第三節 普通(障礙)未遂犯 
第四節 不能未遂犯 
第五節 中止未遂犯 
 
第十一章 正犯與共犯 
第一節 正犯之概說 
第二節 共同正犯 
第三節 間接正犯 
第四節 共犯(參與犯) 
 
第十二章 過失犯 
第一節 過失犯之基本概念 
第二節 過失作為犯之構成要件 
第三節 過失作為犯之違法性與罪責 
第四節 過失作為犯之未遂犯、正犯與共犯 
第五節 過失犯之其他問題 
 
第十三章 不作為犯 
第一節 不作為犯之基本概念 
第二節 不作為犯之構成要件 
第三節 不作為犯之違法性 
第四節 不作為犯之罪責 
第五節 不作為犯之行為階段與未遂犯 
第六節 不作為犯之正犯與共犯 
 
第三篇 競合論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競合論體系 
第三節 法條競合 
第四節 真正競合 
 
第四篇 犯罪的法律效果 
第一章 犯罪的效果概論 
 
第二章 刑罰之種類 
第一節 刑罰之種類 
第二節 主刑重輕之標準 
 
第三章 刑罰之適用
第一節 各種刑罰之適用 
第二節 刑罰之加重 
第三節 刑罰之減輕 
第四節 刑罰之免除 
第五節 刑罰之加減方法與順序 
 
第四章 刑罰之執行 
第一節 易刑處分 
第二節 刑期之計算與羈押之折抵 
第三節 緩 刑 
第四節 假 釋 
 
第五章 刑罰之消滅 
第一節 赦 免 
第二節 時 效 
 
第六章 保安處分 
 
第七章 沒 收 
第一節 沒收的修法重點 
第二節 沒收的種類 
第三節 沒收的裁判與執行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430655
  • 規格:軟精裝 / 704頁 / 17 x 23 x 3.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10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新版序
 
  近年,精神障礙觸法者突發性的攻擊事件頻傳,引發民眾的擔憂。為了保障社會安全,同時治療精神障礙觸法者,並協助其回歸社會,刑法的監護處分於2022年2月有了新規定,處分期間從原來的五年改為近乎無期。這項變革對於精神礙障的觸法者極其不利。依照新規定,監護處分期間為五年以下,但是,「執行期間屆滿前,檢察官認為有延長之必要者,得聲請法院許可延長之,第一次延長期間為三年以下,第二次以後每次延長期間為一年以下。」倘若執行中,「無繼續執行之必要」,法院得免除監護處分的執行。也就是說,監護處分的執行期間,成為「5+3+(1xN)」年,成為不確定期限的處分。
 
  我向來不贊成這種修法立場。對於精神障礙者,經由媒體的渲染,社會大眾恐怕已有偏見,總認為他們都有暴力傾向,其實這是錯誤的。也因為這種偏見,我們對於精神障礙犯罪人的態度就非常不容情,眼不見為淨,認為將其永久隔絕最好。並非所有的精神障礙犯罪人都需要監護處分,不能忘了,這種剝奪自由的保安處分需要注意比例原則。即使可以預測精神障礙者有很高的再犯可能性,但是其再犯的類型很可能只是商店的順手牽羊,或只是一般的毀損,依然不適合宣告監護處分。更重要的是,監護處分如果超出一定期限而效果不彰,甚至根本無效,顯示後續的處分已經失去意義,刑法的任務應該結束了。對於精神障礙者,精神衛生法應該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不能把精障犯罪人的問題全部交由刑法處理。
 
  這個版本的修正,主要是對於監護處分新規定的回應,但也針對其他內容做了增刪。感謝五南劉靜芬副總編輯及責任編輯林佳瑩的費心。我的助理黃韻廷、高雄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邱陽、沈佐錞;以及東海大學王竣毅、林聖斌、呂思賢等人,協助校對及整理,謹致上最高謝意。
 
張麗卿2022年7月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立刻感受到一股扎實的學術底蘊撲面而來,它完全不是那種只會羅列法條和判例的「工具書」。它的筆觸帶著一種深厚的學理訓練痕跡,尤其是在探討刑法解釋論的部分,作者對於不同學派的理論光譜掌握得極為精準。例如,當我們談到「故意的範圍」時,書中對於直接故意、間接故意乃至於認罪預備犯的界線劃分,都有非常精闢的論述,不只停留在客觀現象的描述,更深入到行為人主觀心理的層層剖析。更難能可貴的是,它並沒有完全偏廢任何一方的學說,而是採取一種兼容並蓄的態度,將不同觀點的優劣勢都攤開來供讀者參考比較,這對於我們在撰寫申論題時,要能提出「多方觀點並陳」的論述來說,簡直是神助攻。我特別喜歡它在每一章節末尾總結的「實務操作建議」,那種從理論指導實踐的寫法,讓這本厚重的法學著作,瞬間變得親民且具有高度的實用性,是準備司法官考試的考生絕對不能錯過的「武功秘笈」。

评分

我不得不提一下這本書在「刑法分則的預備知識」這塊的鋪陳,做得實在是太到位了。刑法總則雖然是基礎,但如果沒有良好的預習能力,讀到分則時就會像無頭蒼蠅一樣。這本書在處理「刑法分則的適用範圍」與「總則規範在分則的適用順序」時,它的銜接處理得非常自然流暢。例如,在討論「錯誤論」時,作者並沒有將其完全孤立,而是明確指出在詐欺罪或業務過失致死罪中,不同類型的錯誤將如何影響到行為人主觀罪責的認定,這種預先埋設的伏筆,使得我們在學習分則時,能夠清晰地看到總則概念如何具體化、如何被操作。對於一個正在努力建立完整刑法體系概念的讀者來說,這種跨章節的貫通性思考,是提升整體法律素質的關鍵。它讓原本以為是兩個獨立學科的總則與分則,在我腦中成功地串連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是非常高明的教學設計。

评分

這本《刑法總則理論與運用(10版)》確實是法律學子們案頭必備的參考書,尤其對於我們這些準備國考的考生來說,它的價值簡直是無可替代的。首先,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刑法基本原則的闡述,那種細膩度和深度,不是一般教科書能比擬的。像是關於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以及罪責這三大核心概念的解析,作者幾乎是從最基礎的法條文義出發,層層堆疊,將抽象的法律概念化為清晰可辨的邏輯結構。特別是對於「不作為犯」的探討,書中引用的實務見解和學說爭議,都整理得井井有條,讓我在面對選擇題時,總能迅速鎖定出最貼近現行法律思維的選項。坦白說,過去在念其他參考書時,對於某些爭議問題總是一知半解,但透過這本書的梳理,那些過去像迷霧般的法律難題,彷彿被一道強光照亮,豁然開朗。它不僅僅是條文的堆砌,更是一種思考方法的傳授,教你如何「像個刑法學者一樣思考」,這點對於提升申論題的論證深度,助益良多。

评分

說實話,我原本對刑法總則的概念一直抱持著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那些抽象的理論太過枯燥,直到我開始使用這本第十版的教材。它的編排邏輯設計得非常巧妙,作者似乎很了解初學者在面對體系化法學理論時容易產生的挫敗感。它不是一開始就丟給你一堆艱澀的德文法學名詞,而是先用非常生活化、貼近我國社會情境的案例來引導讀者進入主題,像是對「義務違反」的詮釋,就舉了好幾個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法律灰色地帶,讓我一下子就能抓到核心概念。這種「以案例帶入理論,再以理論深化案例」的寫法,極大地降低了我的學習門檻。而且,相較於過去使用的舊版教材,這次的修訂版在「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難」的界限區分上,明顯參考了近幾年來台灣高等法院和最高法院比較新的見解,修正了過去版本中一些略顯僵硬的論述,讓整本書的體系更具彈性與時代感。

评分

從裝幀設計來看,這本第十版確實看得出出版方在維持學術嚴謹度與提升閱讀體驗之間取得了很好的平衡。紙質的選用非常適中,久讀也不易疲勞,而且版面設計清晰,重點標註得宜,這對於需要頻繁翻閱、畫重點的考生來說是極大的福音。但真正讓我讚賞的是它對於「溯及力」與「時際法」討論的擴充。鑑於近幾年來社會價值觀的快速變遷,刑法條文的修正也日益頻繁,書中對於那些涉及時間點判斷的疑難雜症,提供了非常詳盡的分析框架。特別是針對新的《洗錢防制法》中牽涉到的預備犯罪與幫助犯的界定,書中也加入了最新的學說評析,展現了作者緊跟時事、與時俱進的學術態度。總體而言,這本書不只是一部參考書,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刑法教授,在你身邊用最清晰、最負責的態度,引導你走過這片複雜的法律叢林。強烈推薦給所有對刑法有深度探討需求的讀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