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上過一個短期工作坊,老師提到遊戲治療的精髓在於「同理心傾聽」,但「如何傾聽」才是真功夫。很多時候,大人習慣性地會想去「解釋」或「引導」孩子的遊戲內容,這反而切斷了治療的流動性。我希望這本《經驗取向遊戲治療(二版)》能夠更細膩地闡述,當孩子在遊戲中展現出重複性的破壞行為,或者明顯在模仿創傷場景時,治療師的內在反應和外在的介入尺度應該如何拿捏。特別是「經驗取向」這個角度,是不是強調了更多治療師自身要處理的「反移情」?畢竟,要能承接住孩子強烈的情緒,治療師自己心裡的盤子得夠大、夠穩。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治療師自我覺察的練習,那就太棒了。我對那些硬梆梆的技術說明興趣不大,我更想知道的是,一個優秀的經驗取向遊戲治療師,他的「存在感」是如何在治療室裡展現的。
评分這本談遊戲治療的書,我找了很久,終於在網路上翻到這本「經驗取向遊戲治療(二版)」。坦白說,我會想找這類型的書,是因為我在臨床實務上遇到一些瓶頸,尤其是在處理比較複雜的情緒議題時,總覺得傳統的認知行為取向(CBT)或是以父母為中心的輔導模式,似乎無法完全觸及到孩子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我過去也讀過一些關於遊戲治療的理論書籍,但很多時候都像是紙上談兵,對於如何實際操作,尤其是在面對那些不擅長用語言表達的孩子時,總覺得抓不到核心。這本書的「經驗取向」這個關鍵字,讓我眼睛為之一亮,因為它強調的是在當下與孩子建立的真實連結,而不是單純地解讀象徵。我期待它能提供更貼近實務、更具操作性的指引,幫助我看到那些語言背後的非語言訊息,並能更有效地引導孩子透過遊戲這個媒介,探索並處理他們的內在經驗。我希望書裡能有豐富的案例分析,讓我能對照自己的工作經驗,找到新的切入點。
评分身為一個在非都會區執業的心理工作者,資源相對匱乏,找到優質的同儕討論機會不多。因此,我對書籍的依賴度其實蠻高的,它得充當我的「隨身顧問」。我觀察到,很多介紹遊戲治療的書籍,圖文的比例都失衡,要不是純文字堆砌,讀起來枯燥乏味,不然就是圖片都是標準的美術作品展示,看不出與真實個案的關聯性。我衷心期盼這本「二版」能在視覺呈現上有所突破,例如,如果能附上一些經過處理的、真實遊戲過程中的照片(當然要符合倫理規範),並搭配文字解說,說明當時治療師的思緒脈絡,那會大大提升閱讀的沉浸感和學習效率。畢竟,遊戲是視覺的、動態的,如果書籍不能傳達出這種動感,那光靠文字描述,總覺得少了點味道。我想了解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這個當下,我該如何回應,才能讓經驗發生」。
评分說真的,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封面,感覺就蠻「有份量」的。我不是科班出身,是半路出家做這塊的,所以對於學理上的深度要求比較高。這年頭坊間的心理健康書籍琳瑯滿目,很多都寫得非常淺薄,讀完像沒讀一樣,對實務工作幫助不大。但這本看起來就不同,光是「二版」就代表它經過了時間的淬鍊和內容的更新,理論基礎應該是相當紮實的。我特別在乎治療師如何拿捏「控制」與「放手」之間的平衡。在遊戲治療中,我們既要提供一個安全穩定的結構,又要讓孩子保有充分的自主權去探索。如果書中能深入探討如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孩子身上實施這種「動態平衡」,那對我來說價值會非常高。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經驗老到的督導在身邊指導,不只是告訴你「要做什麼」,更重要的是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做的時候你的內在狀態應該是什麼」。
评分最近我們機構裡引進了一些服務邊緣家庭兒童的方案,這些孩子的議題通常非常複雜,可能包含多重失落、不安全依附,甚至潛在的兒虐風險。傳統的「玩玩具」模式對他們收效甚微,因為他們需要的不是「玩」,而是「被看見」和「被穩定」。我希望這本聚焦於「經驗取向」的書籍,能針對這些高風險、高議題密集的個案,提供一些更深入的介入策略。例如,當孩子在遊戲中展現出高度的敵意或退縮時,治療師的「在場」要如何調整?「經驗取向」是否意味著我們要更積極地進入孩子的「創傷場域」並在其中建立一個穩定的錨點?我非常好奇書中如何處理「治療的深度」與「治療的安全性」之間的拉扯。對於長期個案的結案,我也希望能看到更細膩的論述,畢竟,讓孩子在不依賴治療師的情況下,帶著新的「經驗腳本」離開,才是真正的成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