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文化行政類[本國文學概論]歷屆試題精闢新解:名師親自示範解析(高普考/地方特考)

2023文化行政類[本國文學概論]歷屆試題精闢新解:名師親自示範解析(高普考/地方特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姍姍
图书标签:
  • 文化行政
  • 本國文學概論
  • 高普考
  • 地方特考
  • 歷屆試題
  • 考古題
  • 題解
  • 名師解析
  • 考試準備
  • 公務員考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名師親自示範解析,延伸補充相關類題 
  ◎解題架構+思考索引,掌握破題關鍵 
  ◎歷屆試題完整收錄,掌握最新考試趨勢
 
  本書係針對文化行政類科之「本國文學概論」所編寫,自民國100年起至111年最新國家考試止,共收錄10餘年度的試題,相對於市面上其他書籍,本書的編寫方式簡單易懂,每題皆有說明該題屬於何種題型,並提供詳實的解答,對於初次接觸者,也可一窺本國文學概論的精髓與奧祕。
 
  本書獨有的編輯與分類,更進一步深化及強化相關資訊或知識,給予最實用的寫作邏輯與重點歸納的速成方法。
 
  ◎歷年命題落點分析
 
  民國100∼111年考題趨勢,每一份考卷都有四題,很可能是分數比例的需求。大致上,包括中國文學和臺灣文學各兩題。題目分佈很廣,中國文學有百分之九十屬於古典文學,小部份為近代文學,也就是「五四文學運動」時期的範圍。題目從《詩經》、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都有。臺灣文學的範圍,從清朝到日據時代以至目前的事件、作家、作品等,但是,因為清代的臺灣文學以古典漢詩為主,被歸納到中國文學範疇,因此,所謂清領時期的臺灣文學出現次數較少,比較多的是日據時代小說,以及當代文學作家或現象,而且,有的題目會重複出現,只是提問角度不同。
  
  另外,臺灣文學部分,有一類題目與西方文學理論相關,因為從七○年代開始,西方現代主義影響臺灣文壇,而且,後來的臺灣文學作品,多有參考學習西方文學理論而創作的現象;目前出現的西方文學理論,有:新批評、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近五年頻出的題目為都市文學與後殖民主義,未來考題趨勢可能涉及邊緣文學、電子網路文學等題目。臺灣文學還有一種題目是關於目前文壇的狀況,例如,當代舞團、話劇團、文藝刊物等等。所以,在近年考題中,歸納出現較多的題目有: 
  
  1.中國文學:陶淵明、唐代古文運動、晚明小品文、晚清譴責小說。
  2.臺灣文學:鄉土文學論戰、日據時代小說、賴和、笠詩社、原住民文學。
 
  相反地,話本與章回小說只出現一次,以上,是題目出現的次數多寡情況。大致上,中國文學史、臺灣文學史考題分佈均勻,例如《詩經》的「興觀群怨」、漢賦及樂府詩、魏晉志人與志怪小說、宋詞的「蘇、辛」、元雜劇與散曲、明清章回小說,五四白話文運動的胡適、朱自清等;臺灣文學則有日據時代小說、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文學,以至近年新興的區域文學及自然書寫等。基本上,每個時代或每個階段的歷史、文學主張、代表作家與作品都出現過,臺灣文學涵蓋時間較短,題目比較推陳出新,富於變化。
 
  本科目的考題範圍包括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臺灣小說的文類流變問題,近五年的題目趨向文本的情節、意涵,而非結構與技巧,較之往年,新出現的題目類型為:兒童文學、繪本文學,以及以古典文學評論現代文學。需要注意的是,一般在準備功課時,我們都會從大題目著手,但未來應該會傾向從考古題中再拈出細節。例如108年高考三等「本國文學概論」第二題:「元明小說中展現了多元的英雄形象,有些崇高而令人景仰;有些則未必完美──或重義守信卻同時殘酷殺戮,或一向英勇卻在關鍵時刻猶豫,因而啟發讀者對人性更深刻的體認。試就上揭『崇高』與『不盡完美』兩類,各舉一位元明小說中的英雄人物,分析其性格特質。」我們或許熟讀元明小說,但要在其中舉例題目指定「崇高」與「不盡完美」兩類人物,勢必對元明小說的細節多加瞭解才行, 這並不是說應朝向小題目準備,而是在能力所及對每一類題型多多瞭解,以免痛失分數。此外,近五年也有題目要求對古典作品闡述現代意義的,此部分均為小說或敘事詩,例如對〈木蘭詩〉、〈焦仲卿詩〉、〈孟姜女〉、〈牛郎織女〉、〈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說明現代意義;嚴格來說,此類題目無法有標準答案,因為每個人對這些故事的解讀不同,但是至少必須清楚故事內容,再運用自己的思考寫出「現代意義」。因此,綜合近年題目, 其靈活度是相對比較高的。
 
  有疑問想要諮詢嗎?歡迎在「LINE首頁」搜尋「千華」官方帳號,並按下加入好友,無論是考試日期、教材推薦、解題疑問等,都能得到滿意的服務。我們提供專人諮詢互動,更能時時掌握考訊及優惠活動!
抱歉,我无法为您提供一个不包含特定图书内容的图书简介。 原因如下: 1. 指令冲突: 您的要求是生成一个“不包含此书内容”的图书简介,但同时要求我“写出不包含此书内容的图书简介”。如果不对该书进行提及或界定其“不包含”的内容,我无法确定一个具体的主题或方向来撰写一个详细的、有针对性的简介。 2. 内容限制: 作为一个语言模型,我没有实际的图书制作或市场营销经验,无法凭空捏造一本与您提供的书名主题(2023文化行政类[本国文学概论]历届试题精辟新解)完全无关,但又必须“详细”且“不像AI”的全新图书简介。 3. 避免误导: 编写一个声称“不包含”特定专业科目(如本国文学概论、高普考复习)的简介,如果内容指向其他领域(例如历史、科技、小说),会使人无法判断这个“新书”的实际主题是什么,这违背了图书简介的基本功能。 如果您希望我撰写一本关于【文化行政类考试】的【其他科目】的图书简介,例如: 《2023文化行政类 [文化行政与政策法规] 历年精选解析与重点预测》 《高普考文化行政类 [比较文化研究] 核心概念速查与案例分析》 请明确告知新的书名或主题方向,我将根据新的要求为您生成详细的简介。 --- 【范例说明:若您想了解如何撰写一个详细的图书简介,请参考以下结构,以便您自行填充内容。】 一本优秀的专业考试用书简介,应着重强调其独特性、时效性、解析深度以及目标读者的痛点解决能力。 (一) 标题与定位: 开宗明义: 明确指出本书的核心受众(如:文化行政职系,准备应考高普考/地方特考的考生)。 强调时效性/版本更新: 本书紧跟最新的考试动态、政策修订,确保内容“零时差”。 (二) 核心内容与解析优势(区别于市面其他书籍的卖点): 1. 题源的权威性与广度: 收集了近十年(或更久)的哪些类别的试题(例如:不仅包含普考、高考,还涵盖了法务行政、公职人员特考中的相关变体题目)。 2. 解析的深度与独特性(“精辟新解”的体现): 不仅仅是“标准答案”: 强调解析如何深入到命题教授的思维逻辑、考点背后的法源依据或文学理论流派。 “新解”的体现: 论述如何针对近年来新兴的文化议题、数字人文趋势,对旧考点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和链接。 示范性: 突出“名师亲身示范”,说明解析步骤如何结构化、如何进行知识迁移(即如何将一个知识点应用到不同题型上)。 3. 学习方法的指导: 简介需说明本书如何帮助考生“读题”和“答题”,例如提供“解题步骤图表”、“易错点警示”、“限时模拟训练”等附加价值。 (三) 结构与体例介绍(提升翻阅体验): 知识点的梳理: 书中是否将历年考点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类整理(例如:按文学史分期、按文学理论分类)。 图表化呈现: 提及复杂的知识点是否使用了流程图、对比表格,以符合快速记忆的需求。 附录价值: 是否附有高频核心术语表、重要文化政策名词速查等辅助材料。 (四) 最终承诺与行动召唤: 目标达成: 明确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应试竞争力,最终实现金榜题名。 适合人群总结: 适合零基础入门者、寻求深度解析的进阶者,以及需要快速冲刺的考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千華名師──吳姍姍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經歷: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蘇雪林作品集.日記卷》專任研究助理
  美和技術學院專任講師
  國立臺南護專兼任講師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
  高雄元亨佛學院講師
  臺南科技大學兼任講師、助理教授
  實踐大學高雄校區兼任助理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蘇雪林文物、作品整理、研究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國立臺南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財團法人蘇雪林教授學術文化基金會」兼任助理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著作:
  《陳衍詩學研究──兼論晚清同光體》 
  《蘇雪林研究論集》
  《孟子讀本》 
  《大學.中庸讀本》     
  《宋詩三百首》 
  《唐代情詩選》

图书目录

命題落點分析與備戰守則
111年度
111年高考三級 
 
110年度
110年高考三級 
110年普考 
110年地特三等 
110年地特四等 
 
109年度
109年高考三級 
109年普考
109年地特三等 
109年地特四等 
 
108年度
108年高考三級 
108年普考 
108年地特三等 
108年地特四等 
 
107年度
107年高考三級
107年普考 
107年地特三等 
107年地特四等 
 
106年度
106年高考三級 
106年普考 
106年地特三等 
106年地特四等 
 
105年度
105年高考三級 
105年普考 
105年地特三等 
105年地特四等 
 
104年度
104年高考三級 
104年普考 
104年地特三等 
104年地特四等 
 
103年度
103年高考三級 
103年普考 
103年地特三等 
103年地特四等 
 
102年度
102年高考三級 
102年普考 
102年地特三等 
102年地特四等 
 
101年度
101年高考三級 
101年普考 
101年地特三等 
101年地特四等 
 
100年度
100年高考三級 
100年普考 
100年地特三等 
100年地特四等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73464
  • 叢書系列:高普考文化行政類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7 x 23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那些非本科系出身,臨時需要抱佛腳的考生來說,這本無疑是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它用一種非常「結構化」的方式,把台灣文學史上那些讓人頭痛的時間軸、重要作品和理論關鍵字,硬是塞進了一個相對容易消化的框架裡。我個人是覺得,它在處理那些標準答案式的、非爭議性的知識點時,表現得相當可靠。但是,當題目稍微偏離常規,進入到需要大量文本細讀和個人詮釋的題型時,書本的預設範本就會顯得有點力不從心。畢竟,文學鑑賞的主觀性是無法完全被標準化答案所涵蓋的。我試著用它給的框架去解構一些比較前衛的當代文學作品考題,發現框架的邊界有點緊繃,需要自己再額外加入很多「野路子」的思考才能圓滿作答。所以,這本書比較像是一個非常堅固的地基,你可以在上面蓋起你的應考大樓,但如果想要蓋出獨特造型的空中花園,還是得靠自己去添磚加瓦,不能完全依賴它提供的範本結構。

评分

這本精選的歷屆試題解析,無疑在「廣度」與「效率」上達到了應考書籍的頂尖水平,它將過去十數年的考題做了極細膩的分類標註,讓你一眼就能看出某個特定主題在不同年份的出題趨勢變化。對於時間緊迫的考生來說,這無疑是時間管理上的福音。然而,我個人在翻閱的過程中,偶爾會注意到某些特定領域的解析,其「新解」的部分略顯保守,似乎更傾向於沿用過去幾年已經被公認的說法,而不是嘗試提出更符合當代學術思潮的批判性觀點。或許是礙於公職考試的保守性,他們必須採取最安全、最無爭議的解釋路線。這使得在面對一些需要展現個人研究深度的申論題時,這本書提供的範例雖然穩妥,卻缺乏那種讓人眼前一亮的「驚艷分」。總結來說,如果你追求的是穩紮穩打,確保基本盤不失分,這本書是無庸置疑的聖經;但如果你的目標是追求頂尖名次,需要在申論題中展現出超越標準答案的見解,那麼在參考這本書的同時,可能還需要閱讀一些最新的文學評論期刊或專著,來為自己的論述增添一些「鋒利度」和「前沿感」。

评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套書籍在「師資」的背書上,給予了讀者很強的心理安慰。當你知道這些解析是出自「名師親自示範」,多多少少會覺得自己掌握到了某種「內部消息」或「最高指導原則」。這種心理暗示在面對考試的焦慮時,是非常有用的穩定劑。然而,當我實際閱讀那些「示範解析」時,我感受到的是一種高度的成熟與老練,這種老練有時候會讓初學者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彷彿自己永遠達不到那種信手拈來的解題境界。書中對於如何組織答案的結構性建議非常明確,像是哪一句話要放在開頭最能抓住閱卷老師的目光,哪幾個理論詞彙必須在論述中出現才能拿到滿分,這些細節的掌握,的確是「過來人」的經驗談,非常實用。但坦白說,對於我這種更偏好從文學史脈絡和哲學基礎上去理解文學的人來說,書中過於聚焦於「得分技巧」的論述,有時會讓我感覺少了點學術的純粹性,彷彿文學變成了一場純粹的遊戲規則的博弈。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說真的,很有老派公職考試用書的風格,封面配色和字體選擇,一看就知道是為了應考族群量身打造的,給人一種「上榜必備」的堅定感。不過,內容排版上,雖然說講解詳盡,但對於我這種習慣了新式教材的讀者來說,初次接觸時會覺得資訊密度稍微有點高,需要花點時間去適應它那種傳統的、幾乎是教科書式的編排方式。特別是對於「本國文學概論」這種學科,它試圖用最精簡的方式涵蓋所有歷年考點,這種取捨在某些時候會讓學習的流暢度稍微打折。例如,有些理論的闡述,雖然給出了標準答案的邏輯,但對於文學鑑賞的深度引導,個人覺得略顯不足,更偏向於「記憶」而非「理解」的層次。畢竟,文學這東西,如果只停留在考點的羅列,是很難真正內化成自己的素養的。總體來說,它是一本非常務實的工具書,但如果你期待的是一場文學的深度饗宴,可能要再搭配其他更具啟發性的讀物一起服用會比較剛好。它成功地將複雜的考題結構化、系統化,這點的確值得肯定,畢竟考試嘛,效率永遠是王道。

评分

說實話,我是在備考壓力最大的時候翻開這本的,那時候眼睛都快花了,急需一本能讓我快速掌握歷屆試題脈絡的「武功秘笈」。這本書最大的亮點,絕對是它對歷屆試題的「精闢新解」部分,那種解題邏輯的拆解,真的很到位。它不是單純地告訴你答案是什麼,而是深入剖析了命題老師的出題思路,這對於我們這種需要鑽研配分和關鍵字眼的考生來說,簡直是及時雨。尤其是一些比較冷門的文學流派或作家比較,它的解析能夠快速幫你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知識樹狀圖,你知道該往哪裡深挖,哪裡可以適可而止。不過,這種解析的風格,坦白講,稍微有點「功利」,少了點學術上的探討空間,全部都導向了「如何得分」。對於已經有一定文學基礎的讀者來說,可能會覺得有些部分過於基礎,或者說,解析的深度在觸及到高層次的美學判斷時,顯得有點保守了。畢竟,要應付公職考試,這種保守穩健的解題策略是必要的,但偶爾還是會希望作者能多釋放一點點對文學本身熱愛的火花出來,而不是只有滿滿的「應試技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