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畫看世界:與31位藝術史上的大師目光交會的瞬間

一幅畫看世界:與31位藝術史上的大師目光交會的瞬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畑勳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绘画
  • 艺术欣赏
  • 西方艺术
  • 大师作品
  • 文化
  • 历史
  • 艺术入门
  • 视觉文化
  • 艺术解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螢火蟲之墓》在法國連續上映20年創舉
《兒時的點點滴滴》《平成狸合戰》皆寫下日本驚人票房紀錄
引領日本動畫史半世紀蓬勃輝煌
吉卜力工作室共同創辦人、天才動畫導演
第一本關於藝術的私心與偏見
 
從打動無數人心的藝術巨匠眼中,看見世界的故事
 
「許多人以為繪畫像照片一樣,
是畫家擷取瞬間的成果。
其實繪畫真正要說的是,
一連串時間的流逝。」──高畑勳
 
  本書為高畑勳在吉卜力動畫發行月刊《熱風》上所連載的觀畫筆記。自二○○三年起,他以一篇一畫作的形式,從東西方繪畫、雕塑洋洋灑灑談到二十世紀當代藝術與動畫藝術,他的文字如毫不設限的流水,引領讀者徜徉在視覺的愉悅之中。
 
  /從維梅爾的視點轉移到小津安二郎經典的正面鏡頭
  /發現野獸馬蒂斯與宗達、光琳人物花草一致的魅力動感
  /雷諾瓦與朝鮮風俗畫中令人眼睛一亮、解放庶民心靈的鞦韆女孩
 
  被譽為天才動畫大師的他以「門外漢的視角」自詡,推薦讀者不妨「了解畫家的人生與思想並投射在作品上」。他漫談畫家的顛沛流離與生平軼事,同時透過名家間作品概念與創作手法的比較、引述藝術史家見解,解析名作傳世的祕密,並且延伸介紹同風格傑出之作及其流轉與收藏軌跡。
 
  ◎第一個發現南宋傑作《猿圖》中畫的是日本獼猴的人,竟是生物學家昭和天皇?
  ◎日本從浮世繪到動漫文化,多虧明治時代之前與中國畫保持地政學上的絕佳距離才得以獨具風格?
  ◎塞尚的畫居然充斥所有優秀動畫師無法忍受的缺點?
  ◎為什麼當代流行的修復與清洗名畫,比不過原作剝落風化後飽含的時光魔力與深度?
  ◎波提切利畫中的人物看起來為何如此神似散發世紀末頹廢氣息的翡冷翠市民?
  ◎哪一幅濕壁畫能在瞬間打破虔誠的信徒和無神論者之間的藩籬?
  ◎梵谷真正的絕筆作品不是《麥田群鴉》,而是另一幅神祕風景?
  ◎不只印象派!連音樂大師德布西都深受浮世繪在歐洲掀起的日本主義運動影響?
  ◎令人目眩的伊斯蘭宮廷藝術能夠打破常人眼中對穆斯林社會的偏見?
  ◎享譽國際的吉卜力和迪士尼動畫藝術又是如何推向全世界?
 
  高畑勳多年來飛向海外參加影展之際,亦行腳各地親炙藝術真跡,駐足驚嘆低迴之餘,同時透過當地民情文化感受畫作意涵。而他也在書中推薦讀者,無論是親自前往看展,或是再次從圖錄與複製畫細細品味,都可以像他一樣從門外漢的視角、從一幅畫出發,以最純粹的心情沉浸在藝術之樂、畫外之音,找出屬於自己鑑賞藝術的方式。
 
  「賞畫就像看電影,不妨先從個人角度欣賞喜愛的作品。看完電影後,觀眾會以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為優先,隨心所欲發表觀影心得。因此不會對自身的品味失去信心,也不會對藝術作品敬而遠之。或許這種心態一不小心會錯過了不起的傑作,卻能持續有所收穫,喜歡繪畫一輩子。」──高畑勳
 
  ◈ ◈ ◈精彩內容◈ ◈ ◈
 
  ────維梅爾《眺望台夫特》
  有些畫和莫札特的音樂一樣,再怎麼喜歡或是偕友人一同欣賞,都提不起勁來討論。這種畫無法以言語說明感受,或是難以完整表達,唯一能做的是放任眼球與心靈沉浸在畫作帶來的喜悅之中。對我而言,維梅爾正屬於畫了好幾幅這類型作品的畫家。維梅爾的光絕對不是把我們帶往不同宇宙、來自他方的光線,而是我們世界中無法言喻獨一無二的存在。
 
  ────梵谷《老葡萄園與農婦》
  畫中充滿梵谷初抵異鄉時的興奮難耐,葡萄樹與綠草在地面彎曲、扭轉又直立湧起。他忍不住將自己戲劇化的生命力填滿眼前的田園風景,卻無一絲一毫引人不安的瘋狂氣息。構圖穩定,理想的農村景致散發沉穩開朗的喜悅。唯一平塗的只有淡藍色的青空,淺紺、帶紫的深紺以及屋頂的淡紅色盡是氣勢萬分的線條。右方一名農婦手臂上掛著竹籃,葡萄架下兩隻雞正躲在樹蔭下啄蟲。梵谷之前的作品從未出現過這類線條與顏色。我認為相較於其他作品,梵谷的風格在這幅畫當中最是散發透明之美。
 
  ────莫迪利亞尼《綁辮子的少女》
  莫迪利亞尼的妻子珍妮等人的肖像都是沒有瞳孔的藍色雙眸,無神的眼睛教人印象過於深刻,以致於一提到莫迪利亞尼就會想起這些畫作。但其實他畫了瞳孔的作品絕非少數,當中也包括大膽盯著觀眾瞧的裸婦;然而,我從未見過像這名綁辮子的少女般完整呈現如此迫切的眼神。
 
  ────保羅・克利《蛾之舞》
  這幅畫的英文標題是「Dance of Moth」,原文其實是「Nachtfalter Tanz」,也就是「夜晚的鱗翅目之舞」。夜晚的鱗翅目,換句話說是夜晚的蝴蝶。蛾是夜晚的蝴蝶,令人聯想到夜晚的花蝴蝶——那些須傅粉施朱來討生活的女性。夜鷹在日文的另一個意思是夜晚拉客的私娼,指的也是同一群人。夜晚的鱗翅目拚了命想逃離眼前的處境……但是這幅畫暗示的應是人類之所以為人的條件,也就是更普世的主題。看不出是飛蛾的線描也呈現了克利獨特的幽默感。
 
好評推薦
 
  方序中(究方社創意總監)
  李惠貞(獨角獸計畫經營者)
  重點就在括號裡(影評人)
  翁煌德(臉書粉專無影無蹤)
  馬尼尼為(作家/畫家)
  鄒駿昇(視覺藝術家)
  蔡依橙(素養教育工作坊 核心講師)
  鄭宇庭(承風青鳥書店店長)
  盧建彰(導演)
  龍貓大王通信(影評)
穿梭時空的凝視:藝術史的深度探索與當代反思 序曲:當藝術不再只是靜態的展示 本書並非聚焦於特定藝術家的生平或單一畫作的細節解讀,而是嘗試搭建一座跨越時間與地域的橋樑,讓讀者得以從當代視角回溯人類文明在視覺藝術領域所留下的深刻印記。我們將探討藝術作為一種記錄、一種抗議、一種精神寄託,如何隨著時代的巨輪不斷演變、自我革新,同時又頑固地保留著某種對美的恆久追求。 這趟旅程的目的地,不是某個特定的博物館角落,而是藝術語言本身所蘊含的、不斷被重新詮釋的無限可能性。 --- 第一部:形塑視覺秩序的早期革命 第一章:光影的初體驗——從洞穴壁畫到古典透視的建立 本章將擱置對個別大師的著墨,轉而探討視覺表達的雛形如何萌芽。我們將深入分析早期人類如何藉由簡單的符號、線條與色彩,記錄生存的焦慮與集體的記憶。這不僅僅是「原始藝術」,而是人類認知世界的第一步。 隨後,視線將聚焦於古希臘羅馬時代,探討其對人體比例的理性解構與幾何學的應用。重點不在於列舉雕塑作品,而在於理解「理想化」的標準如何被確立,以及這種標準如何在文藝復興時期被「重新發現」並被數學化——透視法的發明,不只是繪畫技巧的突破,更是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在二維平面上的勝利宣言。我們將分析這種空間秩序感如何定義了接下來數百年的藝術範式,以及它背後所承載的哲學基礎。 第二章:信仰的載體與技法的極限 本章探討中世紀到巴洛克初期,藝術如何作為宗教儀式和政治宣傳的核心工具。我們不詳述《最後的審判》或任何特定的宗教畫作,而是探討「象徵性」在藝術中的核心作用。色彩的選擇、肢體語言的程式化,乃至於建築空間的設計,都是為了引導觀者的心靈進入特定的精神狀態。 巴洛克時期,對戲劇性、動態感和強烈情感的追求,標誌著文藝復興理性主義在情緒層面的反彈。本章將側重於分析藝術家如何運用「視覺的張力」來掌控觀眾的注意力,這種技巧的運用,實質上是一種對群眾心理學的早期探索。我們將分析光線和陰影(明暗對照法)如何超越了單純的造型需要,成為敘事和烘托情緒的關鍵要素。 --- 第二部:理性的解構與情感的釋放 第三章:啟蒙時代的秩序與學院派的僵化 十八世紀,理性至上的思潮對藝術產生了兩極化的影響。一方面,新古典主義試圖回歸古老的平衡、邏輯與道德教化;另一方面,情感的覺醒也催生了對更自由、更個人化表達的渴望。本章不著墨於羅可可的享樂主義,而是探討「學院體制」的建立及其對藝術創作自由的約束力。 我們將分析藝術界如何試圖建立一套嚴格的等級制度,將「歷史畫」置於頂端,貶低風景或風俗畫。這種體制的僵化,為後來的革命埋下了伏筆,它展示了當藝術被納入官僚體系時,其批判性與先鋒性是如何被閹割的。 第四章:視覺的革命——從印象到意識的邊界 十九世紀是藝術史上最為動盪的時期之一。本章將聚焦於「觀念」如何開始取代「描繪」成為藝術的核心。我們將審視光線和色彩是如何被從物體的固有屬性中解放出來,成為獨立的表現媒介。 探討的重點在於藝術家如何不再試圖記錄「他們所知道的」世界,而是記錄「他們所感知的」瞬間。這不僅是技術上的突破(例如對化學顏料的應用),更是哲學上的轉向——將主觀經驗置於客觀現實之上。我們將分析這種轉向如何為二十世紀的抽象藝術鋪平了道路,預示著藝術將逐漸遠離再現的責任。 --- 第三部:現代性的衝擊與後現代的反思 第五章:形式的爆炸——抽象的語言與非物質的追求 進入二十世紀,視覺藝術經歷了徹底的「去物件化」。本章將探討藝術家如何勇敢地拋棄了具象的錨點,轉向探索線條、平面、色彩本身的情感力量和結構邏輯。重點將放在藝術創作的「方法論」上:如何將藝術的創作過程本身,變成作品的內容。 我們探討的不是某個流派的標誌性作品,而是藝術家們如何通過極簡的構圖、重複的筆觸或純粹的色彩場域,來挑戰觀者對「美」和「意義」的傳統定義。這場革命,實質上是藝術家對工業化社會中標準化生產的反叛,尋求一種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的精神價值。 第六章:媒材的邊界消融與意義的重組 隨著攝影術的成熟、電影的興起,繪畫的「記錄功能」被徹底邊緣化。本章聚焦於二十世紀中期藝術對新媒材的接納與實驗。我們將分析藝術如何從「畫廊的藝術品」轉變為「環境的介入者」。 探討將日常物件挪用到藝術場域的意義,並非在於這些物件本身的美感,而在於藝術家通過「挪用」行為所引發的社會學層面的討論:什麼是藝術的定義?誰有權力定義它?本章強調的是藝術在當代社會中作為批判工具的功能,它不再僅僅是美學的追求,更是對既有文化結構的持續詰問與重組。 --- 結語:在觀看的行為中完成作品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賦予讀者一種「觀看的深度」,而非簡單的知識累積。真正的藝術體驗發生在畫作(或任何藝術形式)與觀者之間那段短暫而強烈的「目光交會」之中。 我們通過回溯歷史的軌跡,意在闡明,每一位藝術史上的聲音,無論多麼遙遠或前衛,都在試圖解決一個永恆的人類問題:如何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錨定自身的感知與價值。本書旨在提供工具,讓讀者得以在面對任何視覺符號時,都能進行更有意識、更具批判性的對話,從而在每一次觀看的瞬間,參與到這場未曾停歇的文明對話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高畑勳(Takahata Isao,一九三五~二○一八)


  日本動畫電影導演,東京大學法文系學士。

  一九五九年進入東映動畫公司;一九六八年首次擔任導演,拍攝《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一九八五年與宮崎駿等人創立吉卜力工作室。

  擔任導演的代表作品包括電視動畫《小天使》、《尋母三千里》、《清秀佳人》,以及電影《小麻煩千惠》、《螢火蟲之墓》、《兒時的點點滴滴》、《平成狸合戰》、《隔壁的山田君》、《柳川運河故事》與《輝耀姬物語》等;擔任製作人的代表作品包括《風之谷》與《天空之城》。

  著有《「故事中的故事」解說》、《閱讀〈種樹的男人〉》(撰述翻譯)、《十二世紀的動畫》、《拍攝電影時思考的事》、《動畫電影的抱負》、《有機會便談談動畫》與《倘若你不想要戰爭》;另譯有賈克.普維(Jacques Prévert)的《話語》(Paroles)與《向鳥致敬》(Salut à l'oiseau)等書。

譯者簡介

陳令嫻


  輔仁大學日文系學士,東京學藝大學國文系碩士。   
  聯絡方式:reikan0412@hotmail.com
 

图书目录

前言  往來古今東西間,喜歡繪畫一輩子
 
宋徽宗 《桃鳩圖》
白釉黑花魚藻紋深缽上的魚
喬托 《猶大之吻》
林堡兄弟與其他畫家 《貝里公爵的豪華時禱書》中的〈二月〉
安德烈・盧布耶夫 《三位一體》
波提切利 《持石榴的聖母》
艾爾.葛雷柯 《聖母領報》
拉.圖爾 《木匠聖若瑟》
林布蘭 《提多書在他的桌上》
維梅爾 《眺望台夫特》
《白底多彩野宴圖》
約瑟夫・朗格 《彈琴的莫札特》
申潤福 《蕙園傳神帖》之〈端午風情〉
杜米埃 《戲劇》
庫爾貝 《海浪》
貝絲.莫莉索 《玩沙》
高更 《布列塔尼海邊的少女》
梵谷 《老葡萄園與農婦》
羅特列克 《伊維特・吉爾貝》(海報草稿)
塞尚 《穿紅背心的男孩》
霍德勒 《樵夫》
馬諦斯 《舞蹈》
法蘭茲.馬克 《林中鹿群Ⅱ》
莫迪利亞尼 《綁辮子的少女》
保羅.克利 《蛾之舞》
盧奧 《小丑》
班.夏恩 《渴望和平》
畢卡索 《小女孩與蝌蚪 帕洛瑪》
巴爾蒂斯 《房間》
《睡美人》的動畫藝術
烏爾米拉.傑 《搗米》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42886
  • 叢書系列:木馬藝術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往來古今東西間,喜歡繪畫一輩子


  動畫製作公司「吉卜力工作室」(STUDIO GHIBLI)於二〇〇三年起發行月刊《熱風》,總編輯田居邀請我撰寫專欄,每回以一幅畫為主題,寫一些與畫相關的文字,內容完全任我安排,無論是介紹畫作本身或僅抒發觀畫心得都行。於是我接受他的邀請。日本高中的國文課本收錄了我許久以前投稿報紙的〈眼神交會的喜悅〉(本書的〈高更篇〉);德間書店也曾在一九九九年出版我對於日本繪卷的研究《十二世紀的動畫》(德間書店,一九九九)。我從未想過自己居然如此幸運,能夠獲得這些書寫藝術題材的機會。

  儘管我喜歡藝術,又長年從事動畫電影製作,在畫作鑑賞領域畢竟是一介門外漢,只是隨心所欲享受繪畫帶給我的樂趣。即便去美術館或是畫展,也不見得能從頭看到尾,往往將時間花費在特別喜歡的畫作或是畫家上。我原本很擔心自己到底寫得出什麼,不過想到肆意賞畫這件事其實一點也不稀奇,於是抱著想和大家分享的心情,厚著臉皮接下這份工作。專欄名稱是〈一幅畫看世界〉,那時配合雜誌的創刊號特輯〈日本人的餐桌〉,挑選了伊藤若沖的作品《蔬果涅槃圖》,寫下第一篇文章。

  之後,我固定在專欄裡輪流介紹日本與其他國家(以歐美為主)的畫作,介紹哪些畫則是由我挑選,沒有任何順序與脈絡。沒想到這種隨時可能遭到腰斬的專欄,居然從二〇〇三年一月連載到〇八年六月,五年下來一共寫了六十一回。這些文章集結出版成日本篇與海外篇兩冊,本書是海外篇,也收錄了前文提及的〈眼神交會的喜悅〉,部分內容已經補充修訂,並且改為依畫作時代編排順序。

  本書沒有要打破格式、追溯美術史的意圖,內容也不是為了解開名畫魅力的祕密。整本書不過是一個喜歡繪畫的人交出的「報告」,內容都是個人的探索尋覓,摻雜「私見與偏見」。我在寫作時,本來就沒有特意安排順序,各位閱讀時從喜歡的畫作讀起即可。我的感想常常離題,有時其他話題談得比畫作本身還多,也有發表努力研究的成果,以及抱佛腳的急就章。

  連載上並未特別擬定方針來挑選畫作,硬要說的話,我會盡量挑選刊登在雜誌上時一眼就覺得有趣的作品,而放棄那些我可能很喜歡或極想寫下心得的大尺寸、高密度畫作。畢竟雜誌版面有限,無法傳達這類畫作本身的力量,我也不想讓讀者有隔靴搔癢之感。此外,尺寸太小的風景畫不容易欣賞;經驗法則也告訴我,欣賞抽象畫時,往往得親眼目睹真跡才能感受其魅力。

  可以的話,最好能直接前往美術館或是展覽觀賞真跡,因此書裡也夾雜我在展場觀賞時的感想。然而看過真跡,不代表當時的記憶能一直鮮明如昔。而且欣賞真跡時,我們也不見得能在精神或體力上保持全神貫注;要在門庭若市的展間裡隔著玻璃端詳傑作的細節,近乎不可能的任務。想要細細品味畫作,就得靠複製畫。我好幾回因為剛看完真跡,受不了畫展圖錄和真跡的色差如天壤之別,放棄購買圖錄就踏上歸途。回回放棄,回回後悔。真跡的偉大之處不少是透過複製畫才首次驚覺。

  因此介紹畫作時,我除了具體描述內容之外,會分外留意以文字一一詳述作品的細節。讀者可能會覺得,以文字說明場景或是人物表情是多此一舉,不過我之所以這麼做,是期望大家讀完之後重新端詳一番,再次享受欣賞畫作的樂趣。一旦受到畫作吸引,自然也會想多了解畫家與創作背景,進一步思考更深的涵義。儘管如此,我認為之後再學習相關知識也來得及。最快樂的還是深受感動或是饒有興味後,對畫作產生疑問後,自行思索和查詢資料的過程;在古今東西間自由來去,相互對照——這本書介紹的就是我個人的欣賞方式。

  站在我們電影人的角度來看,電影雖然名列八大藝術之一,繪畫才是真正歷史悠久的大藝術。西方藝術界尤其重視創作者的個性,欣賞畫作時習慣將畫家的人生與思想投射在作品上。這是正確的欣賞方式。不過我認為賞畫和看電影一樣,不妨先從個人角度欣賞喜歡的作品。看完電影之後,觀眾會隨心所欲發表觀影感想。因為是以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為優先,不會對自己的品味失去自信,也不會對作品敬而遠之。這種心態或許會錯過了不起的傑作,卻能持續有所收穫,喜歡繪畫一輩子。

  最後我要由衷感謝《熱風》總編輯田居,他在連載期間替我接下所有雜務,又經常為我打氣;岩波書店的相關人士為本書添加許多參考畫作,豐富本書的內容,尤以責任編輯清水野亞更是貢獻良多。
 
二〇〇九十月
高畑 勳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許多像我一樣,把看畫當作一種固定儀式的人來說,藝術的力量常常體現在它「打亂」我們既有認知結構的瞬間。這本聚焦於「目光交會」的書,或許就是在試圖重現這種震撼。我非常好奇,作者是怎麼定義「大師」的?這個定義會不會隨著書中畫作的流動而發生微妙的變化?例如,早期的文藝復興大師與晚期現代主義大師,他們在創作時的「目光」焦點與世界觀顯然大相徑庭。我更希望看到書中能呈現出這種視角的演變。例如,當我們從一幅古典油畫的嚴謹透視法,跳躍到一幅抽象表現主義作品近乎失控的筆觸時,那種認知上的落差感,才是藝術帶給我們的真正饋贈。如果這本書能精準地捕捉並傳達出這種「時代精神」的劇烈轉變,讓讀者在31個瞬間中體驗到人類藝術發展的脈動,那它絕對會是一本極具價值的導覽手冊,幫助我們重新校準自己看待世界的座標軸。

评分

翻開任何一本關於藝術的書,最怕的就是那種冷冰冰的、標準化的圖錄式介紹,讓人感覺像在背誦教科書。這本《一幅畫看世界》的企圖心顯得更為個人化,也更貼近我們日常生活中「看」畫的體驗。作為一個在台北生活,偶爾也會在故宮或北美館流連的民眾,我更在乎的是,藝術如何影響我們對當下世界的感知。我好奇的是,當作者「目光交會」於那些經典之作時,他/她是否也連結到了當代台灣社會的某些光影或情感?例如,面對米開朗基羅的雕塑,我們能否聯想到當代人對自我身體的焦慮與追求?或是透過某位印象派大師對光線的捕捉,反思現代城市中,我們正在快速失去的自然光感?如果這本書僅僅是西方藝術史的標準導讀,那在台灣的出版市場上或許會顯得有點單薄。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種跨文化的對話,一種將幾百年前的創作精神,投射到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生活紋理上的深刻洞察。那樣,藝術才真正活了起來,不再是過去的遺產,而是我們理解現在的工具。

评分

從讀者的角度來看,一本美術史普及讀物最難拿捏的平衡點,就在於「深度」與「易讀性」之間。如果它太過學術,大部分人會把它放在書櫃上供奉;如果它太過膚淺,則無法滿足我們對知識的渴望。我期待這本《一幅畫看世界》能找到那個絕妙的甜點區。每一幅畫的介紹,如果能像偵探小說一樣層層剝開,從顏料的成分到畫布的纖維,再到簽名的筆觸,最後直抵藝術家當時的社會地位,那該有多迷人?更重要的是,我不希望只是被告知「這幅畫很偉大」,而是要被說服「為什麼它在那個當下是革命性的」。我們台灣的讀者,對於知識的來源是否可靠非常敏感,因此,如果書中引用的史料紮實可靠,同時敘述風格又能保持一種優雅的、不咄咄逼人的親切感,那麼它就不只是一本單純的賞畫指南,而是一部引人入勝的「人類心靈史」。

评分

這本《一幅畫看世界》光是書名就讓人感覺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與藝術的靈動氣息,特別是那「與31位藝術史上的大師目光交會的瞬間」這句話,簡直是為我這種對藝術史充滿好奇,但又常覺得難以親近的普通讀者量身打造的。我一直很想更深入地了解那些名畫背後的時代背景和藝術家的心境,但傳統的藝術史書籍常常用詞艱澀,讓我望而卻步。這本書顯然是試圖搭建一座橋樑,讓藝術不再只是博物館裡高不可攀的陳列品,而是可以與我們進行一場真誠對話的媒介。我尤其期待它如何處理「目光交會」這個概念,是透過對畫作細節的深度剖析,還是側重於藝術家在創作當下的心路歷程?台灣的讀者普遍對這種兼具知識性與普及性的書籍抱持高度期待,因為我們渴望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找到可以沉澱心靈、拓展視野的錨點。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將藝術史的宏大敘事,濃縮在每一次與大師的「瞬間」對視中,那它絕對會是今年書架上最值得反覆翻閱的寶藏。我希望能從中感受到那種穿越時空、與古人進行無聲交流的奇妙體驗,而不僅僅是認識畫作的名稱與年代。

评分

老實說,我對「大師」這個詞彙有著複雜的情感,它太過神聖,有時反而成了阻礙我們靠近藝術的一道牆。這本書既然敢用「與31位藝術史上的大師目光交會」,想必在選材上一定有所取捨,不可能面面俱到。我猜測,作者挑選的這31位,必然是那些在人類美學史上具有關鍵轉折意義的時刻。我的期望點在於,作者如何處理這種「選擇性」的敘事?是不是刻意避開了那些教科書上爛熟於心的名作,轉而挖掘一些鮮為人知卻同樣震撼人心的作品?台灣的文藝圈一直非常重視「獨到見解」,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不同於主流評論的切入角度,哪怕只是對某一幅畫作的某個角落進行革命性的解讀,都會讓人拍案叫絕。我特別想知道,在這些看似平靜的「目光交會」背後,隱藏著多少藝術家與體制、與宗教、與贊助者的激烈搏鬥。畢竟,偉大的藝術往往誕生於最艱難的處境之中,而這正是最引人入勝的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