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酷地理套書1:自然環境大探祕

神奇酷地理套書1:自然環境大探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阿妮塔.加奈利
图书标签:
  • 地理
  • 自然
  • 科普
  • 儿童
  • 探险
  • 环境
  • 地球科学
  • 知识
  • 图鉴
  • 趣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讓孩子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力,
一次到位的超酷選擇!

  繼「神奇酷科學」、「神奇酷數學」系列,小天下再度推出暢銷全球的兒童科普經典──「神奇酷地理」系列(全8冊)!

  比小說更生動、比漫畫更爆笑,帶領孩子進入超乎想像的地理世界中,囊括國中小適讀的重要地理概念,全系列包括雨林、島嶼、沙漠、風暴、火山、地震、極地、高山等八大主題。簡明扼要的圖解說明、勁爆的探險故事,你意想不到的地理小檔案,統統都在這裡!

  《神奇酷地理1:生機勃勃的雨林》
  一星期只上一次廁所的超懶動物是誰?
  要怎麼躲過吸血蝙蝠的攻擊?
  最酷的探險、最神奇的答案都在《生機勃勃的雨林》裡!

  《神奇酷地理2:豐富多樣的島嶼》
  島嶼是怎麼形成的?
  哪座島上有活生生的「龍」?
  最酷的探險、最神奇的答案都在《豐富多樣的島嶼》裡!

  《神奇酷地理3:變幻莫測的沙漠》
  海市蜃樓是怎麼形成的?
  為什麼沙子會「唱歌」?
  最酷的探險、最神奇的答案都在《變幻莫測的沙漠》裡!
 
  《神奇酷地理4:威力驚人的風暴》
  用什麼方法可以降低風暴的風速?
  到底是誰負責幫颱風命名?
  最酷的探險、最神奇的答案都在《威力驚人的風暴》裡!

  【三大保證】
  ▲保證符合108課綱,閱讀理解力輕鬆培養
  ▲保證爆笑又有趣,孩子看了絕對哈哈大笑
  ▲保證易讀又易懂,搭配圖解9-99歲都適讀

系列四大特色

  1.刺激精采的探險故事

  涵蓋了從古至今的精采探險故事,呈現探險家憑著智慧、機智和勇氣,越過沙漠、深入原始叢林、挑戰極地、高山……探索未知的領域,一場又一場冒險犯難的故事,激發孩子的勇氣與求知的慾望。
 
  2.簡明扼要的圖解說明
  以幽默活潑的圖象,輕鬆簡明的文字,說明各種地理現象形成的過程,輕鬆了解雨林的分層、環礁的奧祕、火山的類型、沙漠的分布……讓地理知識變得好讀好吸收。
 
  3.包羅萬象的主題內容
  「神奇酷地理」系列共8本,主題包含雨林、島嶼、沙漠、風暴、地震、火山、極地、高山,內容有探險歷程、地科原理、生態奇景、自然景觀、人文故事、環境省思……內容包羅萬象,精采可期。
 
  4.國小社會科最佳輔助教材

  對於地理、大氣現象的解釋,力求簡單扼要,難度適中、輕鬆幽默的文字書寫,讓中高年級的孩子可以自行學習、閱讀。類型多元的資料和數據,更可當作家長與教師教學上方便實用的資料庫。

得獎紀錄

  ★加拿大皇家地理學會銀獎 
  ★藍彼得圖書獎

 
《寰宇探险家:失落文明的呼唤》图书简介 探索未知,解码历史的迷雾 本书聚焦于人类文明史上那些戛然而止的辉煌篇章,深入追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神秘消逝的伟大国度与文化。我们不探寻我们已知和熟悉的自然世界,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被时间沙砾掩埋的智慧火花。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考古之旅,带领读者潜入那些在地图上已无踪迹,却在人类集体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失落之地。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深处的印加帝国的最后时刻,到地中海东岸迈锡尼文明的突然崩塌,再到中亚粟特商人横跨丝绸之路留下的商业帝国痕迹,本书旨在重建这些文明的兴盛图景,并力求揭示其消亡的复杂因素。 第一部分:失落的帝国与未解之谜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走入那些曾经主宰一方、却在一夜之间仿佛被大地吞噬的强大帝国。 1. 玛雅的星辰轨迹:古典期的终结 玛雅文明,以其对天文、数学的惊人造诣而闻名于世。然而,在公元9世纪前后,位于尤卡坦半岛上的众多宏伟城邦,如蒂卡尔、帕伦克,却开始被迅速遗弃。本书不会关注玛雅的丛林生态,而是聚焦于其社会结构、王权更迭和宗教信仰体系。我们将剖析彼时王室的权力斗争、精英阶层的危机,以及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书中将详细梳理考古学家对“大崩溃”的各种假说——从长期的干旱记录到内部的农民起义,尝试描绘出当时社会从繁荣走向凋敝的细节图景。我们深入探讨的是文字记录中缺失的环节,那些被精英阶层刻意隐瞒或无力记录的社会动荡。 2. 印度河谷文明:沉默的巨石 与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同期繁荣的哈拉帕文明(印度河谷文明),其城市规划之精巧、卫生系统之先进,令人叹为观止。然而,与同时代的文明留下大量书面文献不同,我们至今未能完全破译他们的文字。本书将关注哈拉帕的城市布局与社会组织——摩亨佐-达罗的“大浴场”背后所代表的社会仪式功能,以及城市间贸易网络的组织方式。我们探究的是,一个在长达七百年间保持高度一致性的文明,其突然的衰落和分散,究竟是源于气候变化带来的河流改道,还是内部社会结构的僵化所致?我们将侧重于城市遗址中发现的非文字符号线索,试图重构其行政管理体系。 3. 西非的黄金之王:马里帝国的辉煌与遗产 本书还将目光投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马里帝国,尤其是其著名的君主曼萨·穆萨,以其14世纪的麦加朝觐和携带的巨量黄金,震动了地中海世界。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马里帝国如何将贸易路线(跨撒哈拉贸易)转化为政治和文化权力。书中将细致分析廷巴克图作为学术和商业中心的运作机制,以及伊斯兰教义如何被本土的政治结构所吸纳和改造。对于其最终被宋海帝国取代的过程,我们将分析权力中心的转移,而非地理环境的剧变。 第二部分:技术与思想的断裂 许多文明的消亡,并非单一事件造成,而是技术积累、社会认知或关键思想的断裂。 1. 亚特兰蒂斯的低语:神话背后的技术想象 虽然亚特兰蒂斯的故事充满了神话色彩,但本书将从哲学家柏拉图的记述出发,将其视为一个古代高度发达社会衰亡的象征模型。我们不会追寻虚构的岛屿,而是分析“完美社会”的概念如何构建,以及为何这种对技术与政治完美结合的社会会在瞬间被“毁灭”。这部分内容侧重于古代人对“乌托邦”设想的破灭,以及这种叙事模式对后世思想的影响,探讨技术依赖性与灾难脆弱性之间的内在关联。 2. 霍普韦尔文化的“礼仪性中心” 在北美洲,霍普韦尔文化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巨大土方工程,这些精妙的几何图形土丘,横跨俄亥俄河谷。它们不像是防御工事,更像是连接广阔区域的礼仪网络。本书关注这些土丘的建造所代表的社会组织能力,以及围绕这些中心进行的远距离交换网络(如苏必利尔湖的铜、佛罗里达的珊瑚等)。我们探讨的是,当一个社会将大量资源投入到非生产性的、纯粹的象征性工程时,其经济基础如何维系,以及这种高度依赖象征意义的社会体系为何最终瓦解。 3. 庞贝与赫库兰尼姆:瞬间凝固的生活切片 维苏威火山的喷发是历史上记录最为清晰的城市毁灭事件之一。我们不关注火山的形成或岩浆的化学成分,而是聚焦于火山灰下被“时间冻结”的社会生活。本书详细考察了庞贝城内不同阶层的生活细节:从富人的“别墅”(Domus)中的壁画内容、政治标语的涂鸦,到奴隶在厨房中的劳作场景。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分析,我们试图理解公元79年罗马帝国“黄金时代”下,一个普通地中海沿岸商业城市的内部矛盾与日常权力结构,以及这种结构在面对突发灾难时的脆弱性。 第三部分:权力转移与文化继承 文明的“失落”往往意味着权力中心的转移,而非彻底的灭绝。 1. 努比亚的黑金王朝:被遗忘的法老 在古埃及的南方,努比亚人建立了强大的库施王国,甚至一度直接统治埃及(第二十五王朝)。本书将重点分析努比亚如何吸收、发展并最终超越了古埃及的文化符号和宗教体系。我们关注的不是尼罗河泛滥的地理特征,而是努比亚法老如何利用对贸易路线(尤其是黄金和象牙)的控制,建立起独立于埃及的文化霸权。其首都麦罗埃,晚期文字的特征以及铁器冶炼技术的独立发展,都显示出一个在历史夹缝中独立成长的文明实体。 2. 拜占庭的韧性与最终陷落 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继承了罗马的衣钵,在千年时间里保存了古典世界的知识遗产。本书侧重于其在面对外部压力(如十字军东征、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时,其复杂的官僚体系和神学辩论如何影响其军事决策。我们分析的不是君士坦丁堡的城防工程如何被攻破,而是内部围绕“正统性”的权力斗争,以及帝国的“知识储备”是如何在长期围困和经济衰退中被逐渐耗尽的。 总结:历史的循环与警示 《寰宇探险家:失落文明的呼唤》旨在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曾经辉煌的社会是如何走到尽头的。这些故事不是关于地理或自然灾害的教科书式描述,而是关于人类制度、文化认同、经济结构和权力分配的深刻案例研究。通过深入这些失落文明的社会肌理,我们得以更清晰地洞察当下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结构性挑战。这是一部挑战固有历史叙事的深度解读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阿妮塔.加奈利(Anita Ganeri)


  出生在印度的加爾各答,現居於英國,是一位多產的非小說類童書作家,出版的書籍超過一百本。

  身為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成員的阿妮塔十分熱衷於研究地理學,並把大量的知識和各種奇妙、怪異的地理事件融入她最重要的作品「神奇酷地理」當中。這套書曾獲得加拿大皇家地理學會銀獎、藍彼得圖書獎等重要獎項。

繪者簡介

麥克.菲利浦(Mike Phillips)


  從小就愛塗鴉的麥克,會模仿他喜歡的漫畫作畫,甚至16歲從事印刷業工作後,仍然塗鴉不止。有一天,他將他的作品寄給一些專家審閱,他們告訴他:「這些不是塗鴉,而是插畫。你是一個插畫家,我們願意付錢把它們放進書裡。」聽起來真是個好主意,麥克也因此成了知名的童書插畫家。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257408
  • 叢書系列:科學館
  • 規格:平裝 / 576頁 / 17 x 22 x 4.8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發現大自然的神祕與驚奇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我相信臺灣每個學生都可以不假思索的說:「熱帶雨林是地球的肺,也是物種最豐富的地方。」甚至用功一點的還知道雨林正以每一秒鐘一座足球場的速度消失,全世界的物種也因而快速滅絕中⋯⋯

  這些知識當然不是不重要,但是,當我們周遭的環境都只成了孩子考試必須背誦的數據時,那不只太可惜了,甚至還會影響到孩子學習的動力與熱情。

  總覺得每個孩子在幼小時,對世界萬物都有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可惜的是,往往在上學之後,很快就被繁重的功課、作業,以及枯燥乏味的課本擠壓得無影無蹤,於是我們的學生雖然花了很多時間研讀科學,但卻在考完試離開學校後完全還給了老師,而且一輩子不想再去接觸。

  如何保持孩子天生的好奇心,滿懷熱情的探索這個世界,應該是自然科學教育最核心的目標,除了期待好老師的引導之外,找到適合的補充讀物,最具事半功倍的效果。

  「神奇酷地理」系列中《生機勃勃的雨林》這本書,延續這個系列的一貫傳統,作者採取青少年習慣的搞笑、誇張,甚至嘲諷的文筆,以幽默的對話,好笑的插圖,讓生硬的知識變成了超炫又超酷的談話題材。

  當青少年覺得酷炫,這些沉重的自然知識就會從排斥到接受,甚至喜歡而愛不釋手,而且孩子覺得很酷的,一定是會令他「哇!」的事情。「哇!」是一種驚奇,也是重燃好奇心的契機。

  世界環保運動的先趨,《寂靜的春天》作者瑞秋‧卡森女士曾說:「假如我能向好心仙女祈求一個願望的話,我希望她能讓全世界的孩子都能感受到神奇事物的能力,而且這種探索的好奇心能夠終生保有。」她自己就是一輩子都熱愛大自然,永遠對萬物生命充滿了欣喜與讚歎的心境。愛因斯坦也這麼認為:「人類所能經驗到最美、最深的感情,是神祕的感覺,它是所有科學的起源,無法認識這種感覺的人,不再肅然而立,讚歎宇宙奇妙之工,這種人活著與死了沒有什麼兩樣。」

  引領孩子這種對大自然神祕驚奇的感覺,可以從這本書開始。

你所不知道的「島嶼」
吳進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退休副教授

 
  最近剛從澎湖回來,在澎湖時曾被導覽員問了一個問題:「澎湖群島共有多少島嶼?」身為大學地理老師,理所當然被推選出來回答問題,於是我就根據先前所看過的資料,也就是內政部所公布,幾乎所有臺灣地理教科書都同樣記錄的數字,信心十足的回答:「64」座。導覽員聽到答案後哈哈大笑,說我答錯了,可沒那麼少,正確的數字應該是「90」座。這是澎湖縣政府委託學術單位,透過「福衛2號」的衛星影像,同時參照國際海洋法公約第八部分第121條的定義:「島嶼」指的是「在自然狀況下四面環水,並且在最高潮線時仍露出水面的陸塊。」所重新計算出來的數字。
 
  澎湖縣政府重新認定的這「90」座在最高潮線時仍露出水面的「島嶼」,事實上有許多被稱為「礁」或「灘」,而非「島」和「嶼」。而前述海洋公法中所規範的島嶼,則不包括過小的礁石,而是「能夠提供人類居所或經濟活動,而規模比大陸地區小的區域。」換言之,澎湖縣政府所認定的「90」這個數字,也不見得會被全盤接受。由此看來,澎湖群島到底有多少島嶼,似乎不是「計算」出來的,而是「協商」出來的。
 
  透過「協商」來認定露出水面的陸塊是不是一座島嶼,聽起來實在有些不可思議,但當這件事牽涉到國家領土主權爭議的時候,政治協商就成為不得不然的手段。因為在浩瀚的大洋中,當一塊露出水面的岩礁,被認定為某國所屬的島嶼時,該國便得以重新以此一島嶼為基準,擴大領海與經濟海域的範圍,這可比要發動戰爭才能擴張領土划算多了。因此,日本才會千方百計的將位在太平洋上,小到幾乎要用放大鏡才找得到的「沖之鳥」這塊礁石,「建設」成為「島嶼」。
 
  撇開煩人的政治問題,島嶼在學術研究與知識的累積上,也有重要的貢獻。達爾文的進化論植基於對加拉巴哥群島雀鳥的觀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科學故事。而美國地理學家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對格陵蘭、復活節島,以及太平洋東南玻里尼西亞的皮特凱恩島等地,已經滅絕崩壞的古文明的觀察,對於人類長期以來濫用自然資源、恣意破壞生態環境,所可能引發的嚴重災難,亦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正因為這些島嶼的生態環境相對單純,自然資源相對稀少,而在古今人類同樣的自大與貪婪心態下,我們才得以在「島嶼」上,觀察到彷彿縮時影片般的人類生態環境崩壞的血淋淋案例。
 
  人類要永續經營自己的生活環境,必須謙卑學習許多知識,並改變許多看法與價值觀。這些有用的知識、重要見地與價值,很多是從大大小小的島嶼居民的生活經驗中淬煉出來的。島嶼生活經驗的整理,在人類如何應對愈來愈嚴峻的大自然反撲,更彌足珍貴。
 
  身為島嶼國家子民的你和我,是否真正認識地球上各式各樣的島嶼?如果你的答案並不是那麼肯定,那就讓這一本充滿幽默與趣味的讀物,引領你重新認識你所不知道的島嶼吧!

圖文並茂的沙漠遊歷
林俊全/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一本具有故事性、趣味性與知識性的地理書,除了引人入勝之外,也可以激發人們對自然、人文環境的好奇與憧憬,同時也有社教的功能。對中、小學生來說,這樣的內容,除了以文字敘述之外,如果能利用圖畫搭配著介紹,更可以豐富小讀者的想像空間。尤其幽默有趣的好插畫,讓閱讀時多了幾分樂趣,也讓生硬的知識變得更好理解、吸收。圖文並茂的書籍,總是深受孩童的喜愛!
 
  神奇酷地理系列中,這本《變幻莫測的沙漠》,正是具有這樣特質的圖文書。沙漠中的種種故事,探險的、歷史的、自然生態的、地球科學的,各式各樣和沙漠有關的議題,雖然和我們周遭的生活經驗完全不同,但是,藉著書本中淺顯易懂的圖文解說,了解沙漠地區或乾燥氣候區的各種樣貌,好像也不太困難了。舉個例子來說吧!或許有人認為在又乾又熱的沙漠中,不太可能有生物存活,但事實卻非如此,而且,這些沙漠生物都有牠們的生存絕招,像生活在非洲納米比沙漠的沐霧甲蟲,竟然是用倒立的方式收集霧氣,讓水滴在身上凝結,並順著流入口中,實在太神奇了!再舉個關於沙漠「寶藏」的例子吧!絕對可以推翻一般人認為,沙漠就是一片焦沙爛石的刻板印象。沙漠中有著維生保命的鹽、讓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變得十分富有的油礦(真是寶藏啊!),還有玻璃和璀璨的鑽石,以及取用不竭的太陽能(換個角度看待,沙漠烈日反而是寶了)。現在你還會覺得沙漠只是黃沙滾滾的不毛之地嗎?
 
  本書一共有九個章節,每個章節都利用插畫圖解方式,分析各項情境,請容我再次強調,這是本書很大的特點。但除此之外,多方面角度的審視,也是學習地理非常重要的環節。整本書清楚介紹沙漠中的各種地形景觀及其成因;還有像沙漠中主要的動物─駱駝,和其他小動物的生活環境;以及如何在沙漠中耕作,種植農作物;沙漠民族日常生活的介紹,甚至對於沙漠的未來,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之下,可能何去何從的討論,多視角的做了一次完整、清晰的介紹。相信小讀者可以從《變幻莫測的沙漠》中,獲得許多沙漠的概念。最後還有小測驗,讓小讀者測試看看,是不是真的理解這些事件想要傳達的觀念。
 
  由於地理環境的不同,對於非處於沙漠環境的人們來說,並不容易想像與了解。藉著本書的介紹,相信可以填補我們對沙漠自然、人文環境認識上的欠缺。同時,本書也有助於填補制式教育的不足,尤其是對中、低年級學生地理知識的吸收,無疑有許多的助益。本人樂見這本書的出版,更願意推薦給熱愛地理的小朋友。準備好了嗎?一起到沙漠遊歷吧!

引人入勝的天氣現象
吳育雅/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地球科學退休教師
 

  多年前的某一天,我正在陽臺收衣服,女兒探過窗子問:「媽媽,明天的天氣還沒來,怎麼知道它會怎麼改變?」我被這樣的問題震了一下,想著該怎麼回答。只有孩子才會對自然世界如此真誠,毫不隱瞞心中的好奇疑惑。女兒知道我對猜測天氣很有把握,我也熟知書中的各種知識概念,但心裡卻清楚,那些並不是當下能滿足她的解答。
 
  天氣現象不容易入門,第一道門檻是許多專有名詞,如果必須搬出一大堆行話解釋,一下子就澆熄了孩子的興致,和他們探究的熱忱。倘若當年我能拿出你正在閱讀的這本書,或許這個問題就不會留到現在了。
 
  本書由許多真實故事串場,詮釋大氣的各種姿態,首先以蘿拉老師1998年時在宏都拉斯經歷密契颶風的遭遇登場,到書末則是1969年密西西比海岸舉行狂歡派對的豪宅中,24位賓客中僅存生還者格拉克女士的回顧,透過故事感受風暴的威力。
 
  書中也穿插1959年藍欽中校戰鬥機引擎失靈,被迫跳傘落入積雨雲的驚險之旅,以及1977年退休保育巡查員曾遭七次閃電擊中,不可思議的過程。作者費心引用各種案例,刻畫大氣中耐人尋味的特性。
 
  全書猶如談笑閒聊,登場角色卻包羅萬象:大氣組成、氣壓、溼度、風速計、氣旋、反氣旋、科氏力、鋒面天氣、雷暴、雲、閃電、冰雹、龍捲風,甚至雷達等概念,簡直把大氣領域的基本知識全都納了進來。作者深知孩子富有想像力與創造力,不服膺嚴肅刻板的老師,或一板一眼的專業名詞,深諳那些聰明愛搞怪的小腦袋會冒出來的念頭,透過幽默插畫和孩子的語氣,引起小讀者的興趣。
 
  現實生活中,人人厭惡突然改變的天氣。好不容易精心策畫的戶外聚會,偏偏天空不作美,傾盆大雨驟然降臨;或是在前夜才被寒流凍到哆嗦難眠,次日裹著厚毛衣出門,但天氣卻變得晴朗炎熱,脫不掉的套頭毛衣實在讓人咬牙切齒。然而,人們還是需要有變化的天氣。當我們頂著刺骨北風前行,心中期待的是寒流後的高壓,帶來暖呼呼的冬陽;在豔陽溽暑時,渴望著雨的來臨,把大地沖涼洗淨。
 
  短期的天氣預測其實是人人可嘗試的有趣推測,前人從生活經驗留下不少諺語,如「月暈而風,礎潤而雨」,預知天氣即將發生的改變。現代人有豐富的知識和精湛科技,除了觀察上述日常現象,還有氣象單位提供的衛星、雷達觀測資料及地面天氣圖,據以推測未來的短期變化。不過,極端的風暴天氣就非經驗或預報模式所能掌握,颱風或暴雨等現象的強度,可能瞬間變化,即便應用最強大的電腦也難準確預測。因此,一旦有劇烈天氣預警,所有人都需提高警覺,隨時接收最新的風暴訊息。
 
  期待本書能引起孩子的興致,讓他們了解短期的天氣確實可以預知,也從書中角色的經歷訴說中,體悟出面對風暴天氣,人類唯有謙卑並盡其所能迴避劇烈天氣可能帶來的災難。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關於自然環境的書,光看書名就覺得充滿了探險的氛圍,光是想像書裡那些五花八門的奇觀,就讓人忍不住想趕快翻開來瞧瞧。我從小就對大自然裡那些不可思議的現象充滿好奇,像是火山爆發、地震,還有那些深邃的海溝,總覺得地球上藏著好多我們還沒解開的秘密。這套書如果能把這些神秘的自然力量,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解釋清楚,那就太棒了。畢竟,課本上的知識有時候總是枯燥乏味,如果能搭配生動的插畫或是照片,把那種震撼的場景呈現出來,肯定能讓我看得津津有味,不只是學到知識,更能感受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美。我特別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描述那些極端氣候的形成,像是超級颱風或是乾旱,這些對我們的生活影響這麼大,如果能知道背後的科學原理,或許能讓我們對環境保護有更深一層的認識。總之,一本好的科普讀物,不只在於資訊的豐富,更在於能不能點燃讀者的求知慾,讓大家願意主動去探索這個美麗又充滿挑戰的地球。

评分

我對於書籍的整體結構和敘事節奏特別講究。一本優秀的套書系列,必須要有連貫性,但同時每個單元又得獨立成章,讓讀者不會有壓力。我期盼這套書在安排主題時,能像一場精心設計的旅行。也許第一集從我們腳下的土壤開始,帶領讀者向下探索地心結構,接著再往上探索大氣層,最後跳脫地球,看看太陽系對我們環境的影響。這種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的層次感,能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獲得新的驚喜,不會感到信息過載。另外,文字的風格要保持一種熱情洋溢的探險家口吻,而不是冷冰冰的學者報告。要讓讀者感覺到,作者本身就是一個對自然充滿熱愛的人,這種熱忱是會感染人的,能將枯燥的科學概念轉化成一場引人入勝的冒險故事。

评分

現在的環境議題越來越重要,書籍如果只是單純介紹自然現象的美好,或許還不夠。我更希望這套書能在深入探討各種自然環境的同時,巧妙地植入永續發展和環境倫理的觀念。例如,在介紹冰川融化或是珊瑚白化的單元時,不只是陳述事實,更能引導讀者思考人類活動對這些景觀的影響,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扮演好「守護者」的角色。這需要非常細膩的文字拿捏,不能變成說教式的環保宣傳,而是要讓讀者在理解自然的偉大與脆弱之後,自然而然地產生責任感。畢竟,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引導行為的改變。如果這套書能成為引導下一代關心地球、以更謙卑的態度對待自然環境的火種,那麼它的價值就不僅僅在於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對未來世界的貢獻。一本好的科普書,應當具備塑造世界觀的力量。

评分

說真的,現在的小朋友接觸的資訊太多元了,如果沒有一本能真正抓住他們目光的書,很容易就被電子產品給吸走了注意力。這套書的「酷理」兩個字,聽起來就很對味,代表它絕對不是那種老掉牙的教科書。我希望它在介紹自然現象時,能用一種很貼近生活、甚至有點「潮」的方式來呈現。舉例來說,如果講到板塊運動,能不能用一些年輕人喜歡的譬喻,像是「地球的大拼圖」或者「地殼的限時動態」之類的?這樣一來,書本的內容就不會顯得遙遠而難以親近。而且,我個人很在意閱讀的體驗,如果紙張的選用、印刷的質量都很好,拿在手上的感覺就很加分。一本真正好的自然書,應該是那種讓人忍不住想帶在身上,隨時都能拿出來翻閱,甚至在跟朋友聊天時,可以很自然地引述書中的知識,展現出自己對世界的了解。它不只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知識的裝備,讓讀者走出去探索世界時,更有底氣。

评分

我總覺得,台灣這塊土地的特殊性,很多自然景觀都非常值得深入探討。我們有高山、有海洋,還有特殊的地理構造,這些都形成了獨一無二的生態系統。這套「自然環境大探祕」,如果能將焦點稍微拉回我們生活的這塊島嶼,那就更貼近讀者的需求了。例如,介紹台灣的霧氣如何形成、或者阿里山上的神木為何能屹立千年,這些在地化的內容,更能引起共鳴。畢竟,很多國外的自然書雖然精彩,但少了點「在地感」。一個好的科普作者,應該具備把宏大的自然定律,用在身邊的例子來解釋的能力。光是想像一下,如果書裡有詳細解析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自然災害,像是土石流的成因,那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對生命安全的重視。我非常看重書籍的實用性和啟發性,希望它不只是告訴我們「是什麼」,更能告訴我們「為什麼」以及「該怎麼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