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幽靈:歷史已經看不見的傷,為什麼還是我們生活中的幽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介绍


文化幽靈:歷史已經看不見的傷,為什麼還是我們生活中的幽靈?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著者 賽繆爾‧金布爾斯
出版者 心靈工坊
翻译者 王浩威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2022/10/19
语言 語言:繁體中文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15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描述

當我們能看見群體的幻影背景時,我們便能以更開放的心態來認識自己和他人,
並看見那些在過去僅能被感受卻無法言喻的力量。
———賽繆爾‧金布爾斯———

  當來自文化、歷史的傷痛看似遺忘、實則揮之不去時,這些傷痛便如同幽靈幻影,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在無形中影響、甚至干擾著我們的日常。
 
  本書作者、心理治療師賽繆爾.金布爾斯便是受「文化幽靈」所擾之人。身為非裔美國人的他在美國南方的歧視背景下成長,早年雖未察覺膚色差異所造成的社會階級,卻隱約感受到有種難以辨識、又無所不在的價值觀如幻影般飄盪在生活各處,促使他展開對這「文化幽靈」的深入探索。
 
  在本書中,金布爾斯博士援用榮格的情結理論,發展出本書的核心概念「文化情結」,以強調無意識在文化層面上的運作本質。他同時透過精神分析與團體理論,聚焦集體陰影、集體創傷的代間傳遞與社會苦難等議題,並指出身在這些架構——或說是「受文化幽靈圍繞」的我們,是如何對這些現象毫無覺察、任其掌控。
 
  作者也將文化情結的概念納入臨床治療,強調心理治療也無法逃脫文化、歷史的影響。換言之,難以捉摸的「文化幽靈」影響著個案與治療師。而時時對此保持覺察與反思,是本書帶來的提醒,也是個人或群體得以修復創傷的契機。
 
本書特色

  ●●精闢的心理暨文化研究,兼具文化、社會、歷史觀察與心理學理論的作品●●
  本書借重心理分析的理論架構,同時以社會文化、歷史大環境的角度切入,看心靈如何受文化影響與產生的變化。對文化、心理研究而言,這是一本兼具文化、社會、歷史觀察與心理學理論的作品,精采可期!

  ●●深具文化暨心理層面的省思與啟發●●
  聚焦分析心理學、榮格等心理學理論的脈絡同時,本書更加強調文化層面對心靈的影響,詳細闡述心靈受到「文化如幽靈幻影般」的各種影響比你我想像的要深、要廣且複雜,是一本值得作為警醒自我、深思自身所處文化環境的好書。

 
專業推薦
 
  林耀盛|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劉紀蕙|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
  ———(按姓氏筆劃排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賽繆爾‧金布爾斯(Samuel Kimbles, 1944-)
 
  舊金山榮格研究所的臨床心理學家、培訓分析師,以及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家庭和社區醫學系的臨床教授。曾於2008 年 9 月 1 日至 2010 年 8 月 31 日期間擔任舊金山榮格研究所所長。
 
  他也針對分析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發表多場演講與多篇論文,聽眾與讀者包括遍及美國、非洲與歐洲的心理專業人士與一般大眾。現為臨床心理師,並於舊金山榮格研究所與各大學任教。
 
  此外,他也培訓以群體無意識生活領域為主要工作內容的心理健康與分析心理學專業人士,他關於文化情結的著作,對於分析心理學於團體和社會的研究有著極大的貢獻。
 
  他上一本與文化情結相關的著作,是與湯瑪.辛格(Tom Singer)合著的《文化情結:當代榮格觀點論心靈與社會》(The Cultural Complex: Contemporary Jungian Perspectives on Psyche and Society)。
 
譯者簡介
 
王浩威
 
  國際分析心理學會榮格分析師、精神科專科醫師、作家。1960年生,南投竹山人。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曾任臺大醫院、和信醫院及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島嶼邊緣》、《醫望》雜誌總編輯。目前為專任心理治療師、臺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心靈工坊文化公司發行人。
 
  著有《憂鬱的醫生,想飛》、《我的青春,施工中》、《晚熟世代》等書。近年陸續引介榮格學派相關作品,譯有《男人‧英雄‧智者:男性自性追尋的五個階段》、《夢,通往生命的泉源:榮格觀點的解夢書》等。
 
楊菁薷
 
  兼任譯者。畢業於天主教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英國艾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Essex)精神分析研究組碩士(MA Psychoanalytic studies)。具臺灣心理諮商師資格,主要在心理動力取向領域中耕耘及學習,為有憂鬱、焦慮或關係議題者提供心理相關服務。
文化幽靈:歷史已經看不見的傷,為什麼還是我們生活中的幽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图书目录

譯者序 ▎集體無意識與台灣現況 / 王浩威
作者序 ▎幻影背景下的省思與啟發——寫給台灣讀者
引 言 ▎訪談幽靈幻影
前 言 ▎進入本書脈絡前的背景介紹
緒 論 ▎本書脈絡
 
第一章 ▎從榮格情結理論到文化情結理論與幻影敘事
榮格情結理論
文化情結:簡短的歷史介紹與回顧
比昂的團體理論,以及他與文化情結理論的關係
 
第二章 ▎看不見卻在場的幻影敘事——背景介紹
奧古斯特・威爾森的《兩列奔馳的火車》:一則幻影敘事
韓德森對幻影敘事的貢獻
以幻影作為面對歷史的心理態度
我的幻影背景
文化層次上的幻影敘事
文化情結中的幻影敘事
與文化情結和幻影敘事相關的研究
更大的世界幻影
文化層次的幻影
總結性的評論
 
第三章 ▎幻影之旅:朝向非洲的旅程——黑人和白人內在的文化憂鬱
詮釋性的結論
 
第四章 ▎文化情結和集體陰影歷程
混雜鮮血的數百年骨灰
若你看不見我的鏡子,我也看不見你
結論
 
第五章 ▎文化情結與群體創傷在日常生活中的傳遞
文化情結
文化無意識
群體創傷
代間群體處傷和文化情結的例子
對代間文化情結的沉思與聯想
結論
 
第六章 ▎文化哀悼、文化憂鬱與文化情結裡的社會苦難
膚色與陰影
文化情結
文化哀悼與文化憂鬱
結論
 
第七章 ▎在臨床與文化重疊之空間運作的文化情結
一個關於移情與反移情的註記
個案
兩個夢、兩個幻想,以及個人的和文化的情結
總結評論
 
第八章 ▎分析訓練機構中的混亂與碎裂
群體的矛盾
佛洛伊德、榮格、他們的追隨者,以及文化情結
認識論的焦慮:現在我們究竟在哪裡?
 
致謝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譯者序
 
集體無意識與台灣現況
王浩威 / 精神科醫師 
 
  為什麼要討論集體的無意識?
 
  這一本《文化幽靈:歷史已經看不見的傷,為什麼還是我們生活中的幽靈?》是相當不容易閱讀的一本書,作者十分細膩地分析群體的集體無意識如何影響了我們生活中平常的認知和判斷。從廣義的角度來說,這些認知和判斷也是一種政治:不是投票選舉或是政黨活動的那種政治,而是生活當中無所不在的權力關係,包括族群、性別、階級等等的。
 
  深度心理學家,不管是榮格取向還是佛洛伊德取向的精神分析師,很早以前就忍不住跳出來討論這個問題。冷戰結構結束以後,對西方世界而言,邪惡的一方似乎已經結束了,但是世界並沒有因此變得更美好。人們在繼續相信自己過去所追隨的正義隊伍時,反而迷失了對新局勢的判斷能力。這樣的情形,從八零年代以後一次又一次地出現。於是,當政見裡充滿了許多歧視和反民主主張的川普可以當選美國總統時,許多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師都忍不住跳出來討論這一切的深層心理結構了。
 
  這樣的情形當然不只發生在西方,在台灣恐怕也是如此。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心靈工坊過去出版了英國重要的榮格分析師安德魯‧沙繆斯(Andrew Samuels)《診療椅上的政治:如何成為更有自覺的公民》(Politics on the Couch: Citizenship and the Internal Life),和一直投入與種族對話的美國佛洛伊德分析師沃米克.沃爾肯(Vamık D. Volkan)《我們為何彼此撕裂?:從大團體心理學踏出和解的第一步》(Large-Group Psychology: Racism, Societal Divisions, Narcissistic Leaders and Who We Are Now)這兩本書。
 
  這本書也是繼承上面兩本書的精神,將西方心理學對於當下社會或政治的討論,更進一步加以深化的著作。作者賽繆爾.金布爾斯(Samuel Kimbles)本身是榮格分析師。他就像當代的榮格分析師一樣,不拘泥學派的限制,相當開放地將一切有關的討論都納進來。因此在這一本書裡面,我們不只可以看到他對榮格心理學的回顧和進一步延伸,也可以看到他如何透過當今的佛洛伊德心理學來強化這一切的討論。當然,心理學之外的,包括社會學和後現代思想,也都在他順手拈來的範圍內。而就是這本書不容易閱讀(以及翻譯)的緣故。但這一切並不影響這本書的重要性,特別是應用於台灣當下的現象時。
 
  另外一個重點,是他本身身為非裔美國人的身分。在全世界,也許越來越多亞洲人士成為佛洛伊德派或榮格派的分析師,但有趣的是,這樣的情形並沒有出現在非洲或歐美的非裔人士。儘管如此,他們生命的處境,讓這些不同流派的心理學都開始獲得了新的養分。
 
  台灣的心理圈則一直忽略非裔美國人或第三世界心理學的發展。他們從西方心理學的白人主體性陰影走出後,逐漸重新回到自己的主體性,並開始探索自己的心理學,同時也開始建立起自己心理學的傳統。在台灣,七零年代以來楊國樞教授就一直倡導的本土心理學原本也是這樣的企圖,然而對於原來心理學大傳統裡白人主體性的批判,可以說是完全缺席的;對於非裔美人或第三世界心理學的發展,當然也就更加忽略了。
 
  在這一本書裡面,透過金布爾斯博士的論述,我們可以發現有相當多有趣的觀點,甚至可以用來挑戰我們自己亞洲人身分,此外,這些觀點其實也相當。適用於目前台灣的景況。
 
  失語的台灣
 
  關於這個時刻的台灣,我其實是悲觀的。
 
  一位移居自香港,成為台灣新住民的朋友,這幾年開始有了很多的觀察。他問起了很多他自己覺得無法理解的台灣現象:學歷造假的事件爆發,卻一切很快就風消雲散了;明明疫情死亡率似乎是世界級的超高,官方卻創造出台灣奇蹟的勝利假象;基層官僚的運作體系似乎是十分親切,但是一切微笑背後所有合情合理的要求都遭到拒絕,完全以所謂的合法來作為藉口,其實是骨子裡有種相當顢頇的立場;民進黨執政好像還不錯(根據宣傳),但似乎沒有不同意見的討論空間,任何批評的聲音越來越孱弱不堪⋯⋯
 
  他表示,過去在香港也許將台灣的民主制度太理想化了;但是現在的這樣的情形:一種唯一的聲音,不管是犯什麼錯,永遠都是理直氣壯而聲量宏亮的;至於其他的聲音,不管有沒有道理,只要是跟這偉大聲音的意見有點相左,好像大家就都永遠不會聽到。當然,這位香港的朋友的思考和觀察有更多的細節。
 
  「這個意見太好了,你應該寫寫!」我聽完立刻這樣反應。他笑著說,他們的立場好像很尷尬,雖然現在還沒拿到身分證,只是永久居留,但感覺自己是台灣人了,卻還是被台灣一般民眾視為外人。這些意見還沒講,就可以感覺到外面一股相當強烈的壓迫力量,讓他不敢公開說出來,就算一般的台灣朋友他也不太提。
 
  他的意見提出兩個層次的問題:一個層次是有太多不合理的事情,雖然是如此明顯,但人們往往很容易就忽略了,甚至當權者還可以指鹿為馬,將事情解釋成完全不一樣的狀況;另外一個層次是集體的失語現象,好像很多感受在還沒形成語言的時候,就立刻感覺到外在一股說不出來的壓力,讓這些感覺又立即壓抑下去了。
 
  在台灣現在似乎民主自由十分蓬勃的表象中,隱隱約約有一些不協調的徵兆,雖然證據的比例是不那麼高,但是如果當作一種症狀來閱讀,似乎這樣的症狀恐怕也有一組很深層的問題在蘊釀著。面對台灣經濟或民主發展的成功,大多數的人們是興奮的:面對大陸在政治或經濟上的威脅,主要的聲音是亢奮的。原本在這種情況之下,人們選擇他們想要看的,同時也忽略掉所有不是這麼支持這些現象的訊息。失語不是唯一的症狀,選擇性的忽略也是另外一個大家視若無睹的症狀。
 
  我們集體的無意識是怎麼影響每一個人生活裡的態度的?當冷戰的結果結束以後,人們發現所有政治的問題並沒有因為邪惡一方的消失而改變。甚至,隨著邪惡對立面的瓦解(比方說,在台灣有國民黨專政的瓦解),有些人進入了權力結構,有些人則依然是一般的老百姓,但大家都同時進入了一種新的權力關係。對於曾經反對邪惡對立面的人們來說,就算他沒有進入到權力的運作結構裡,但也有一種現在的權力核心是「我們的人」的錯覺,似乎也就有了更大的容忍,甚至是可以視若無睹。
 
  當然,這一切都需要更多的思考和討論。我們也許透過這本書的閱讀,可以更深入想想,究竟目前在台灣所發生的一切,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翻譯
 
  關於這本書的翻譯其實是困難的。這裡要感謝楊菁薷心理師投入了相當大的心力,來面對這個挑戰。我自己原本負責校閱本書所有的稿子,但在許多地方幾乎都是重新翻譯了。即便是如此,這本書的翻譯還是有很多有待商榷的地方,希望以後有再進一步修正的機會,讓作者本身的用心,能夠更準確地傳遞給讀者們。

图书试读

引言
 
訪談幽靈幻影
 
以下是德國《明鏡週刊》(網路版)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十七日所發表的奧茲萊姆・蓋澤(Õzlem Gezer)《訪談一位幽靈幻影:科尼利厄斯・古利特分享他的祕密》的摘要。
 
八十歲高齡的科尼利厄斯・古利特(Cornelius Gurlitt)隱居於世,他收藏了他父親納粹時期在令人存疑的情況下所獲得的藝術珍品。二〇一二年二月,海關調查人員和官員進入他的公寓,帶走了一千多件藝術品,他的公寓就如同「寶庫」一般(Gezer, 2013)。他們什麼也沒留下。被帶走的藝術品包括馬克斯・利伯曼(Max Liebermann)、馬克・夏卡爾(Marc Chagall)、馬克斯・貝克曼(Max Beckman)、弗朗茲・馬克(Franz Marc)、畢卡索(Pablo Picasso)與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的繪畫和素描作品。這些收藏品顯然來自他的父親希爾德布蘭德・古利特(Hildebrand Gurlitt)遺留下來的遺產,希爾德布蘭德是「藝術評論家、博物館館長及藝術品經銷商,於一九五六年去世。他是奠定德國現代藝術的主要人士之一,在一九三三年後與納粹仍有著生意上的往來。」(Gezer, 2013)問題在於,希爾德布蘭德・古利特是否以不當的方式獲得了這些畫作和/或藝術品,以及這些藝術珍品是否屬於他的兒子?「幾十年來,古利特每天晚上都會打開這些藝術品的包裝、欣賞它們。現在它們被帶走了,就只剩下古利特孤獨一人。」(Gezer,2013)他與世隔絕,居住的公寓就是他的全世界。「他會跟他的畫作們說話。它們是他的朋友,在現實生活中不存在,卻是他忠實的夥伴。他認為,他一生的使命就是保護父親的寶物,而且幾十年來,他失去了與現實的任何連結。」(Gezer,2013,「這些人想從我這裡得到什麼?」)他和父親一樣,保護並拯救這些藝術品,避免它們受到他人所帶來的危險。他聲稱自己與如何獲得這些藝術品是無關的,他只是為了保護它們。

文化幽靈:歷史已經看不見的傷,為什麼還是我們生活中的幽靈?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文化幽靈:歷史已經看不見的傷,為什麼還是我們生活中的幽靈?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文化幽靈:歷史已經看不見的傷,為什麼還是我們生活中的幽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文化幽靈:歷史已經看不見的傷,為什麼還是我們生活中的幽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