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作者群顯然對台灣的社會脈動有著深刻的理解,這也是它能被稱為「台灣第一本」的底氣所在。它沒有盲目地複製歐美的社會企業模式,而是深刻地探討了台灣獨特的「人情社會」和「威權遺緒」如何影響社會企業的發展路徑。舉例來說,在募款方面,台灣人習慣直接給錢或捐物資,如何引導民眾轉向「購買服務」或「投資未來」的概念,書裡提供了非常巧妙的溝通術。我個人是覺得,它在探討如何平衡「被需要的急迫性」與「建立可複製的商業模式」這兩者之間的張力時,處理得非常到位。它提醒我們,解決單一個案的痛苦很重要,但建立一個系統來預防更多人陷入同樣困境,才是真正的社會企業家精神。這種由點到面的思考層次,讓我對自己正在推動的專案有了更宏觀的願景,不再只是專注於眼前的 KPI。
评分身為一個已經在這個領域摸索了好一陣子的工作者,我必須說,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它就像一本操作手冊,從最基礎的社會企業概念釐清,到後續的品牌建立、夥伴關係管理,最後甚至談到了規模化和下一代領導人的培養,幾乎涵蓋了整個社企的生命週期。我最欣賞它在「夥伴關係」章節的論述。在台灣做社企,你不可能單打獨鬥,資源整合能力是關鍵。書裡分享了許多跨界合作的案例,不只是跟大企業,還有跟社區、公部門、甚至國際組織的協作經驗。這些經驗談非常具體,例如在談判合作條件時,有哪些是絕對不能讓步的「核心價值」,哪些是可以彈性調整的「營運細節」。這種細膩的策略分析,是光靠上網搜尋論壇或新聞稿是絕對學不到的。它讓我意識到,社會企業的成功,很多時候比一般純營利事業更需要高超的人際溝通和策略聯盟的藝術。
评分說真的,市面上談「永續」的書很多,但大多流於概念的堆疊,讀完後只覺得自己很有遠見,但回家還是不知道怎麼把錢賺到,更別說怎麼用賺來的錢來解決社會問題。這本「社企力」最讓我驚豔的是它對於「實戰」的堅持。它不只是介紹了幾家成功的社企,更重要的是,它把這些成功背後的心法、失敗時踩過的坑,甚至是一些財務規劃的眉角,都毫不藏私地攤開來討論。我對財務報表一向頭痛,但書裡講解的如何設計一個「兼顧社會價值與財務可行性」的商業模式時,竟然讓我這個非商科背景的人都能大致看懂,並且知道我的專案在第幾年、什麼情況下會達到收支平衡。這種務實的態度,在台灣的創業圈裡非常難得。很多時候,我們過於浪漫地相信「只要做好事,錢自然會來」,但現實是殘酷的,沒有穩健的現金流,再好的初衷也會熄火。這本書成功地幫我們築起了一道堅實的商業基礎,確保我們的熱情不會因為現實的壓力而燃燒殆盡。
评分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是那種非常「接地氣」的,沒有太多華麗的詞藻,就是一股腦地把該講的實話都告訴你。雖然內容扎實到我覺得需要一邊讀一邊做筆記,甚至有些段落要反覆咀嚼,但完全不會讓人感到枯燥。更棒的是,它似乎預想到了讀者在實踐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心理掙扎。例如,當你的專案初期營收不如預期,社會壓力隨之而來時,書裡分享了幾位創辦人在那段「至暗時刻」的心態調整過程。這對身心靈都需要強大韌性的社會企業家來說,是無價的精神支持。它傳達的訊息很明確:走這條路不容易,但只要你堅持你的核心價值,並且不斷學習如何讓你的商業引擎更有效率地運轉,你絕對能走得長遠。這本書不只是教你「如何做」,更是鼓舞你「值得去做」的動力來源,強烈推薦給所有對台灣的未來有熱忱的朋友們。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為我們這些在台灣打滾、想做點好事又不想餓肚子的創業者量身打造的聖經!我之前光是看那些國外的案例,就覺得遙不可及,畢竟台灣的環境跟他們差那麼多,文化、法規、資源都不一樣。但這本「社企力」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把所有生硬的理論都用台灣在地化的語言和案例重新包裝過。讀起來完全沒有距離感,每一個轉折、每一次遇到的困境,都像是作者親身在旁邊跟你分享「我當年也是這樣過來的」。特別是提到如何跟政府單位打交道,那一段我看得超認真,因為光是跑那些申請流程就夠讓人灰心了,書裡提供的SOP簡直是及時雨,讓我不再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它不是空泛地跟你喊口號說「改變世界吧!」,而是紮紮實實地教你怎麼把理想變成能付諸實行的商業模式,讓你的社會影響力能夠持續擴大,而不是曇花一現。我現在手邊有個社區營造的計畫卡住了,正在猶豫要走非營利還是乾脆轉社會企業,這本書給了我極大的信心去嘗試後者,因為它拆解了獲利與公益之間的迷思,讓我明白這兩者絕對是相輔相成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