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風雲與文化觀察套書《加密貨幣之王:從矽谷到華爾街,虛擬貨幣如何顛覆金融秩序》+《恐怖矽谷:回憶錄》

矽谷風雲與文化觀察套書《加密貨幣之王:從矽谷到華爾街,虛擬貨幣如何顛覆金融秩序》+《恐怖矽谷:回憶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傑夫.約翰.羅伯茲
图书标签:
  • 矽谷
  • 加密貨幣
  • 金融科技
  • 回憶錄
  • 科技產業
  • 文化觀察
  • 創業
  • 華爾街
  • 顛覆
  • 矽谷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加密貨幣之王:從矽谷到華爾街,虛擬貨幣如何顛覆金融秩序》
  <<獲得《財星》雜誌員工選為年度最佳書籍>>
  佳評如潮:「淺顯易懂」、「引人入勝」、「娛樂性十足」!

  **********

  有人說,加密貨幣是金融的未來,也有人說,它是規模空前的龐氏騙局。
  虛擬貨幣持續改變金融運作方式,但它影響所及不只經濟層面,
  甚至可能重劃全球的政治版圖。它的力量是怎麼拓展到這個程度的?

  2008年末,化名「中本聰」的神祕人士發表一份長達九頁的白皮書,提出「比特幣」構想。
  2012年夏天,布萊恩・阿姆斯壯創立美國第一家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旨在提供大眾方便買賣比特幣的管道。
  2013年,「區塊鏈2.0」問世,那是當時年僅十九歲的布特林構想出來的,名為「以太坊」;
  此後幾年間,虛擬貨幣歷經了質疑、看衰、新幣與屎幣群起、價格暴跌、長期低迷、回血暴漲……
  2017年,人稱「CZ」的趙長鵬募資創立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用與Coinbase全然不同的營運策略,發展為Coinbase的勁敵;
  2021年10月,比特幣價格創下歷史新高,突破67000美元;
  2021年11月底,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創辦人趙長鵬以900億美元身價,空降華人首富;
  2021年12月,比特幣價格從高點回落達30%,唱衰聲再起,有人說它抵抗不了通膨,更有人預測它可能不久後會消失……

  加密貨幣不只對金融秩序的影響將愈來愈大,亦逐漸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即使不買賣、不使用數位貨幣,了解它們的運作亦將成為現代人的必修課。

  隨著越來越多人使用與投資比特幣,推升了加密貨幣價格創下一波波新高。本書介紹美國第一家、也是如今美國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的創業緣起,看它在創業後如何逐一克服來自幣圈內外,包括民眾使用門檻、幣圈理念分歧、不法份子濫用、執法單位管制,乃至傳統金融人士排斥等種種挑戰,終於打造出廣大群眾接受與使用的虛擬貨幣投資平台。

  傑夫.約翰.羅伯茲是專門報導加密貨幣、區塊鏈技術與駭客等主題的記者,他敏銳地觀察虛擬貨幣的世界,以及新創企業試圖顛覆華爾街時所發生的種種,並清楚說明了加密貨幣技術,把那些解說巧妙地融入一個神奇世界中。這本書帶我們進入精彩的各種加密貨幣與多家虛擬貨幣交易所爭霸戰,藉由描述全球各地參與這場好戲的主角,追溯加密貨幣的興起、衰落與重生。

  ▎《恐怖矽谷:回憶錄》
  <<直言不諱的矽谷超現實職涯內幕,公認界定新數位經濟的經典著述>>
  亞馬遜書店選書/《紐約時報》年度10部最佳書籍之一/《華盛頓郵報》選書/
  《洛杉磯時報》選書/《波士頓環球報》選書/NPR選書/美國獨立書商協會選書

  **********

  隨著網路深入眾人的生活、資訊科技主導世界的發展,
  一批批新創科技企業強勢崛起,他們暢言創新與顛覆,
  這群「獨角獸」敢要、敢拿,動輒獲得天文數字般的資金挹注,
  使得匯集之地矽谷,如今成了媲美華爾街的財富與權力中心。
  新創科技產業總自詡「要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但實情究竟如何?

  *****

  二十五歲左右,安娜•維納原本從事被視為步入夕陽的出版業,儘管她曾因文化使命而樂在其中,但爾後隨著工作內容漸無成長空間、薪資水平停滯不前,她亟思改變。這時,她注意到了遙遠的那一頭,洋溢著一片樂觀的新創科技業。幾經思考,她決定擁抱新數位經濟的前景,於是她辭去了出版工作,在矽谷一家大數據新創企業中謀得職務,自此從紐約遷居矽谷所在的舊金山。

  維納來到矽谷時,適逢一場巨大的文化變革。科技業正迅速轉變成一個媲美華爾街、甚至猶有過之的財富與權力中心。在這裡,她獲得了想都沒想過的高薪,然而她也觀察到,這個新世界充斥著太多始料未及的矛盾:

  ►這裡鼓勵自由與創意,結果面試時的提問裝腔作勢猶如整人遊戲,但實際上考核效果不彰:
  ►新創企業動輒獲得上億美元創投資金,而二、三十幾歲的創辦人花起這些錢,也毫不手軟;
  ►這裡不斷設法吸引人們在網路上活動,蒐集他們的資料供客戶運用,又拚命與監控活動切割;
  ►這裡提供遠高於其他產業的薪資,甚至薪水任你開,實際上仍存在嚴重的同工不同酬問題;
  ►公司就算給了認股權,但住在美國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裡,非技術職務者攢的錢未必足夠執行權利;
  ►這裡讓員工遠距工作、彈性工時,但又認為「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太軟弱、員工應戮力從公;
  ►在這裡,對外匿名裝成男性不只比較安全、比較有權威,做起事來也方便並順利得多……

  維納發現,在公司的滑雪度假、辦公室酒吧、稱兄道弟的同志情誼、同舟共濟的革命情感等種種令人欣羨的表象下,一個膨脹過頭、為了致富不惜犧牲理想的矽谷正逐漸成形。這個世界充滿了超現實的奢華、可疑的成功假象,眾多無其他產業經驗的年輕創業者野心勃勃地想著擴張稱霸、追求名利,以及無止境的「進步」。

  《恐怖矽谷》揉合了維納的個人經歷與過往年代的寫照,藉由談及作者個人身處矽谷的抱負、矛盾,以及幻滅經歷,巧妙呈現新創科技業在政治角力急速增溫的時代中的樣貌,以及它們的墮落與盲點(從以救世主自居,變成危害民主的禍害)。《恐怖矽谷》是一部犀利又深刻的警世故事,對新創科技產業與它帶起的文化風潮,提出發人深省的質問。

名人推薦

  ▎《加密貨幣之王:從矽谷到華爾街,虛擬貨幣如何顛覆金融秩序》

  ►加密貨幣是一場規模空前的去中心化龐氏騙局,想知道它是如何成功的嗎?這本書值得初學者參考!——曲建仲,曲博科技教室創辦人

  ►這本書帶你從Coinbase交易所創辦人的視角來看區塊鏈與加密貨幣發展,了解大型加密貨幣交易、政府稅務機構、華爾街人士與加密貨幣的關係。從書中可以更充分理解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精神,以及對交易所運作及安全性有更深入的理解。——許繼元,Mr.Market市場先生、財經作家

  ►幣圈一天人間十年,這句話形容加密貨幣產業的公司迭代也相當貼切。本書透過了解Coinbase的創業歷程,了解它們如何突破傳統金融的銅牆鐵壁,在以身試法、接受挑戰與度過危機後,持續前進為新世代金融服務奠定基礎,扮演破壞式創新者的角色!——王怡人,JC財經觀點創辦人,《美股投資學》作者

  ►傑夫.羅伯茲

  ►這是一本步調緊湊又有趣的書,帶領讀者深入探索金融的未來。對想要瞭解比特幣或加密貨幣將如何改變華爾街的人來說,《加密貨幣之王》是必讀的精彩之作。——亞力士.泰普史考特(Alex Tapscott),《區塊鏈革命》(Blockchain Revolution)的合著者

  ►這本書講述一群叛逆者的故事,他們比任何人都更早洞悉金融的未來,並設法扭轉乾坤,讓未來走勢朝著對他們有利的方向發展。讀這本書就像用聽診器打開一個金庫鎖,金庫裡藏著加密產業的起源。喀噠、喀噠、喀噠,鎖頭一開,大量的秘密傾洩而出。Coinbase是矽谷新創界的黑馬,讀這本書可以瞭解Coinbase的成功關鍵,以及它令投資金主怦然心動的原因。在中本聰的真實身份揭曉之前,這本書是幫你深入了解加密技術的崛起及其走向的最好方法。——羅伯.哈克特(Robert Hackett),《財星》(Fortune)資深記者

  ►——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克服了巨大的障礙,吸引的用戶比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五十多年來的客戶還多。創業新手如何吸引三千多萬人來購買一種全新型態的貨幣呢?在這本引人入勝、娛樂性十足、處處充滿驚喜的好書中,傑夫.羅伯茲揭露了這一切。——羅拉.辛(Laura Shin),《富比士》(Forbes)的前資深編輯、《Unchained》與《Unconfirmed》播客的記者兼主持人。

  ▎《恐怖矽谷:回憶錄》
  ►維納是極具天賦的作家兼文化評論家。《恐怖矽谷》可能是定義二○二○年代的經典回憶錄,它會讓你背脊發涼。——《書頁》雜誌(BookPage)星級評論

  ►這本書感覺將成為我們與科技文化的關係中,一個關鍵時刻的重要寫照,而且將流傳久遠:它完美地融合了幽默、敏銳的洞察力與真誠。——史蒂芬‧斯帕克斯(Stephen Sparks),文學書評網站Lit Hub

  ►這是業內人士的首部回憶錄,書中犀利地批評了新創企業的文化與科技業……任何對矽谷幕後真相感興趣的人,都不容錯過這本好書。──《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恐怖矽谷》讓我們對現在熟知的網路感到陌生,提醒我們注意那些塑造網路演變的人性慾望與野心……本書充滿了尖銳的評論。——索菲亞‧阮(Sophia Nguyen),《華盛頓郵報》

  ►《恐怖矽谷》之所以難能可貴,在於它把科技業人性化,但沒有因此放科技業一馬,依然彰顯出它的缺失。這本書讓我們看到,有缺陷的科技是如何創造出來及行銷的。——查理‧瓦佐(Charlie Warzel),《紐約時報》隱私專案

  ►精采絕倫……敘事手法犀利直接,措辭簡鍊,恰到好處地讓一種恐懼持續地湧現出來。────珍妮佛‧史札萊(Jennifer Szalai),《紐約時報》

  ►維納深入矽谷的細膩觀察,再加上她對工作心理的敏銳理解,使這本書的每一頁都充滿了啟發……——約翰‧華納(John Warner),《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這本書針對科技界的深遠影響力,提出發人深省的批評。行文充滿了個人色彩,出奇地充滿詩意……維納的敘述時而有趣,時而翔實,就像一個完美的時間膠囊,囊括了一個瞬息萬變的城市。——羅耀‧楊(Royal Young),《訪談》雜誌(Interview)

  ►《恐怖矽谷》大舉批判了新創企業文化的缺陷(從性別歧視到缺乏管控),突顯出螢幕背後那些二十幾歲年輕人的瘋狂樂觀主義,以及他們正在構建的企業文化有哪些缺陷。——《書單》(Booklist)

  ►《恐怖矽谷》對我們這個加速發展的時代,做了一次感傷的教育。這本回憶錄寫得真好,令人忍不住放慢閱讀速度,細細品味。——艾德‧朴(Ed Park),《私人時光》(Personal Days)的作者
 
  ►與眾不同的矽谷敘事,是一個有人文思維的局外人深入那個與世隔絕的世界後,所做的內幕報導。……透過維納的故事,我們開始了解,科技業的權力以及因權力而造成的問題,有多少是源自於沾沾自喜的無知。——伊斯梅爾‧穆罕默德(Ismail Muhammad),《大西洋月刊》

  ►維納犀利地描述矽谷許多掌握權勢、肆意妄為的男性時,寫得格外出色……這本書把你聽過各種有關新創企業的糟糕事蹟,做了精彩的整理。——伊納絲‧貝里納(Ines Bellina),《影音俱樂部》(The A.V. Club)

  ►這本回憶錄非常重要,它把數位經濟的根本要素具體地呈現出來了。——邁克‧塞德林格(Michael Seidlinger),《車庫》雜誌(GARAGE)

  ►這本書既是成長小說,也是內幕報導,它不僅揭開科技新創領域的過度狀況,也揭露了浮士德式的交易,以及在這個過於強大的產業中所謂「激勵文化」的潛藏政治意圖。這是一本有趣、充實又駭人的好書。──《科克斯書評》(Kirkus)星級評論

  ►時而驚人,時而令人憤慨,《恐怖矽谷》之所以令人難忘,不僅是因為維納對科技業的獨到見解,也因為讀者跟著她一起體驗這段歷程時,充滿了樂趣。她的聰明才智及妙筆生花使她筆下的一切躍然紙上。——凱蒂‧威德(Katie Weed),《書架意識》(Shelf Awareness)
探寻科技前沿与人文脉络的深度对谈:洞察数字浪潮下的社会变迁 【本书简介】 本书汇集了两部重量级作品的精粹,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审视当代社会在技术飞速发展与文化深刻转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们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的技术剖析,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结构、人性深处的挣扎以及人类文明演进的宏大叙事。 第一部分:《数字革命的十字路口:重塑权力与信任的全球图景》 这部作品深入剖析了自二十一世纪初以来,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和移动计算的普及,如何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权力分配机制、信息传播方式乃至个体认知结构。它并非仅仅关注技术本身,而是聚焦于技术在社会肌理中产生的涟漪效应。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早期互联网的“乌托邦”愿景如何逐渐演变为今日的“数字中心化”困境。书中详尽探讨了平台资本主义的兴起,即少数科技巨头如何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垄断和算法的精妙控制,构建起一种新型的“软性极权”。这种控制不再依赖于物理的强制,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行为引导和信息茧房的构建,重塑着公众的意见和消费选择。 章节重点包括: 1. 信息时代的认知战: 探讨虚假信息(Disinformation)和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如何侵蚀社会信任的基础。本书引用了大量跨学科研究,分析了认知心理学、社会传播学与网络工程的交叉点,揭示了人类在面对超载信息流时的脆弱性,以及“后真相时代”的形成机制。我们审视了从“信息民主化”到“认知控制”这一悖论性的转变过程。 2. 数字主权与地缘政治: 分析各国政府在应对全球性数字基础设施(如5G、海底光缆、卫星网络)控制权竞争中所采取的战略。本书突破了纯粹的技术讨论,将网络安全置于国际关系和国家利益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阐述了数据流动的政治经济学。 3. 算法伦理与人性的边界: 这是一个关于“机器决策”时代的关键议题。作品并未陷入对人工智能的盲目崇拜或恐惧,而是冷静地探讨了当决策权日益委托给缺乏情感和道德约束的系统时,社会公平、司法公正和个体尊严将受到何种冲击。书中包含了对自动驾驶事故责任认定、AI在信贷审批中的偏见等案例的深度剖析。 第二部分:《废墟之上:现代性的焦虑与后工业社会的精神图景》 如果说第一部分关注的是外部世界的结构性变革,那么第二部分则将镜头拉回到人类的内心世界,探索在高速发展与不断解构的现代社会中,个体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困境。 本书选取了若干关键的社会现象作为切入点,探讨了意义的缺失、身份的漂移以及社群的解体等宏大主题。它借鉴了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和社会人类学的理论框架,试图描绘一幅后工业时代“疏离感”的群像。 核心章节关注以下领域: 1. “永不停歇”的文化: 探讨工作与休闲的界限如何模糊,以及“效率至上”的文化如何转化为持续的内在压力。本书深入分析了“倦怠文化”(Burnout Culture)的社会根源,并考察了年轻人对“躺平”、“低欲望社会”等现象的趋同心理,这被视为对过度消费主义和无休止竞争的无声抵抗。 2. 虚拟社群与真实连接的断裂: 在社交媒体提供海量连接的同时,真实的人际交往质量似乎正在下降。作品细致考察了“点赞文化”如何取代深度共情,以及这种浅层互动对个体心理健康和社区凝聚力造成的隐性腐蚀。它追溯了从传统“熟人社会”到现代“陌生人社会”的演变,并分析了数字空间如何加剧了这种疏离。 3. 怀旧情绪与“时间错位”: 现代社会对过去的迷恋,无论是对特定年代风格的复兴,还是对某种“逝去的美好”的集体追忆,并非简单的复古。本书认为,这种强烈的怀旧情绪,是对当前不确定性和未来模糊性的补偿机制。通过对流行文化中“复古浪潮”的文化解码,作品揭示了现代人对稳定锚点的集体渴望。 【本书特色与价值】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与对细节的敏锐洞察力。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技术或社会学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在一个加速变化的世界中保持清醒、重构意义的指南。 它拒绝提供简单的答案或预设的技术解决方案,而是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哲学反思:我们希望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在数字化的洪流中,哪些人类的本质价值需要被坚守? 通过对宏大结构(全球数据流动、地缘政治博弈)与微观体验(个体焦虑、日常疏离)的交织分析,本书为所有关注人类命运、渴望理解我们所处时代复杂性的读者,提供了一套严谨而富有启发性的分析工具。阅读本书,如同站在一座高塔之上,既能看到脚下变幻莫测的城市景观,又能遥望地平线上涌动的历史云雾。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加密貨幣之王》作者/傑夫.約翰.羅伯茲(Jeff John Roberts)


  傑夫.約翰.羅伯茲是《財星》雜誌的記者,專門報導加密貨幣、專利改革、區塊鏈技術、駭客與社群媒體時代的隱私等主題,其作品亦散見於其他媒體,包括《彭博商業週刊》、《路透社》與《紐約時報》。他是版權法及其他智慧財產權的權威,擁有在紐約州及安大略省執業的執照,曾獲邀上BBC、CNN、NBC、CheddarTV等媒體分享科技與法律觀點。葛利布亦是非營利組織「為心帶來改變」(Bring Change to Mind)的顧問,也經常受媒體邀請擔任特別來賓,曾出席〈今日秀〉、〈早安美國〉、〈CBS今晨〉、CNN和NPR「新鮮空氣」等節目。

  更多資訊請見:LoriGottlieb.com,亦可追蹤她的推特(@LoriGottlieb1)和Instagram(@lorigottlieb_author)

《恐怖矽谷:回憶錄》作者/安娜‧維納(Anna Wiener)

  安娜‧維納是《紐約客》雜誌特約撰稿人,撰寫矽谷、新創企業文化與科技方面的文章,另有作品散見於《大西洋月刊》、《紐約》雜誌、《新共和》雜誌(The New Republic)、《n+1》、《最佳美國非必要讀物》(The Best American Nonrequired Reading)等。現居舊金山,《恐怖矽谷》這本回憶錄是她的文壇處女作。

譯者簡介

洪慧芳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管理碩士,曾任職於西門子電訊及花旗銀行,現為專職譯者,從事書籍、雜誌、電腦與遊戲軟體的翻譯工作。近期譯作有《以太奇襲》

  Blog:cindytranslate.blogspot.tw/
 

图书目录

▎《加密貨幣之王:從矽谷到華爾街,虛擬貨幣如何顛覆金融秩序》
◎資料來源說明
◎第一部 從「公開的祕密」到幣圈內戰
1 阿姆斯壯有個祕密

2008年末,一位化名「中本聰」的神祕人士在網路上發表一份長達九頁的白皮書。一年後阿姆斯壯拜讀了它的內容,一看就迷住了,接著一遍又一遍重讀文中描述:一種名叫「比特幣」的新型數位貨幣,在銀行、公司或政府等領域外運作。它像銀行一樣追蹤誰付款給誰,但交易是由隨機的參與者記錄在散布於世界各地的電腦中,是如假包換的貨幣,但無遠弗屆,不涉及任何銀行。
在創業聖經《從0到1》中,億萬富豪提爾談到「公開的祕密」,也就是明擺在大家眼前,但只有不怕挑戰傳統思維的人敢嘗試的商業點子。2012年,阿姆斯壯也抓住了一個「公開的祕密」。他知道比特幣可能會是一項顛覆世界的技術,但對多數人來說,購買比特幣是令人困惑又費解的體驗。如果他能把過程變得簡單一些呢?

2 非法貨幣
比特幣區塊鏈上的第一個區塊出現在2009年,是「中本聰」開創的。2010年5月22日,比特幣開始流通,變成了通貨。佛羅里達州男子漢耶茲試圖向全世界證明,比特幣在現實世界中也有價值,花了一萬個比特幣買了兩個大披薩。如今比特幣及其主幹(區塊鏈)在全球成千上萬台電腦上活動,任何軍隊或政府都無法消除它,除非關閉網際網路。
凱蒂.霍恩的上司要求她調查這玩意時,清剿比特幣的機會已消失。或許早個兩年,在比特幣剛開始流通時,還可能藉由圍捕早期用戶及扣押其電腦,來阻止比特幣流通,但那個契機早就過了。霍恩越了解比特幣,越覺得「對比特幣提出刑事指控」一點也不合理。「那感覺就像起訴現金一樣,你根本辦不到啊。」

3 衝破銅牆鐵壁    
厄薩姆在Coinbase任職後喜歡大喊「衝破銅牆鐵壁」。蘋果公司就是這樣一堵銅牆鐵壁。一名十幾歲的比特幣愛好者為Coinbase開發了一款app,讓客戶能在iPhone上快速買賣比特幣。遺憾的是蘋果不准加密貨幣交易,它的App Store也禁止提供加密貨幣功能的app。阿姆斯壯想出使用「地理圍欄」技術來禁用 app的交易功能,但這個功能只在蘋果總部所在地庫柏蒂諾生效。蘋果工程師看到的Coinbase app是符合規定的,便讓它留在App Store裡,但美國其他地方的Coinbase客戶可以在iPhone上使用比特幣。這妙招是衝破銅牆鐵壁的典型例子。不過另有兩大障礙迫在眉睫,不僅可能阻止 Coinbase的發展,甚至可能徹底摧毀它,一個障礙是嚴重的駭客攻擊,第二是美國政府。

4 重挫
為了交易電玩《魔法風雲會》的卡片,程式設計師麥卡萊布開發了網站Mt. Gox,但不久就把它改造成交易比特幣的網站,賣給幣圈名人卡佩勒斯。卡佩勒斯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匯,使Mt. Gox變成比特幣的首要集散地。但在2014年2月某天,他的電腦螢幕上湧現大量電子郵件與Reddit訊息,大家都在問:「我的錢到哪裡去了?」答案很簡單:錢消失了。因為駭客入侵Mt. Gox的伺服器,盜走逾七十四萬個比特幣。
Mt. Gox 崩解導致依賴它取得流動性的公司與數千名散戶血本無歸。比特幣價格開始暴跌。2月初大家已經看到,去年12月的一千一百美元天價是泡沫,已經破滅。Mt. Gox崩解使比特幣價格跌至近500美元,而且這才只是開始──後來它持續暴跌很久,再度漲到一千美元是幾年後的事了。

5 低迷時期
2015年,比特幣價格漲到一千美元的日子已成遙遠記憶,媒體與一般大眾如果還記得加密貨幣與區塊鏈,只覺得那是曇花一現的狂熱。相較於其他同業,Coinbase 至少還能慶幸公司保有清譽,但在幣圈發生一連串事件後,Coinbase也覺得自己前途未卜。
創投業者迪克森指出:「Coinbase的策略是成為加密貨幣的白騎士。」即不參與任何導致比特幣聲名狼藉的不法勾當。在這個充斥著邪門歪道的產業,Coinbase想藉由正派脫穎而出。Coinbase的第一位律師蘇亞雷斯多年後回顧時表示,Coinbase成功的策略很直截了當:「大策略無法讓我們勝出,我們只需要做到以下這幾點就好了:『不要被駭,不要違法,維持銀行關係。』」不過其實當時Coinbase已經被駭客入侵一次(幸好沒有走漏風聲),也搞砸了一段重要的銀行關係。

6 幣圈內戰
2015年年底,比特幣回血了,價格反彈一直延續到2016年初。沒想到榮景回歸加速引爆了一場醞釀已久的衝突。衝突的根源很簡單:比特幣網絡如此壅塞,該如何抒解?多年下來比特幣用戶已經激增,然而支撐其流通的基礎設施卻維持不變。這是個問題,因為用戶越多,交易越多──那些交易都必須記錄在區塊上,並增添到比特幣的區塊鏈,才能成為正式交易。一個區塊能容納的交易有限,多出的交易需要由後面的區塊處理,但每十分鐘才會出現新區塊,這導致未處理的交易越來越多,就好像觀眾從洋基體育場湧出,排隊等著搭地鐵一樣。比特幣的圈內人討論這個缺陷、討論如何擴大服務數百萬用戶,已經好幾年了。後來這問題變成激烈的理念之爭。

▎第二部 從蓬勃到泡沫,再到破滅
7 以太坊問世

布特林讀高中時,創立線上新聞網站《比特幣雜誌》,在上面發表有關數位貨幣與加密技術的文章,並說服加密貨幣的粉絲付費閱讀。高中畢業後,他用那些收入周遊世界,跟大家交流比特幣的概念,並討論如何改進比特幣。比特幣最明顯的限制是無法擴大規模,其網絡無法迅速處理許多壅塞的交易。比特幣還缺乏多元性,帳本能記錄交易及寫入簡短訊息,但無法寫程式讓它執行更複雜的任務。它的古怪程式碼也造成一些問題。
幣圈開始有人討論,區塊鏈 2.0出現的時候到了──亦即能解決比特幣缺點,並把加密貨幣技術推向最新領域的東西。2013年,區塊鏈2.0終於問世。那是年僅十九歲的布特林構想出來的,名為「以太坊」。

8 華爾街來了
Coinbase第五號員工亞當・懷特如今已晉升為 GDAX 交易所的負責人,GDAX 正逐漸變成Coinbase的印鈔機。他已經準備好迎接新挑戰,也自認能因應商業界的任何考驗──所以阿姆斯壯派他去搞定康托菲茲傑羅公司。這家知名公司是華爾街排外文化的典型,充分展現華爾街的各種刻板印象。懷特回憶:「我和這家精明強勢的大公司坐下來,試圖達成協議。他們大概有十幾個人吧,我則是單槍匹馬。我才剛到紐約,那些老派的交易員就給我下馬威,嚇得我屁滾尿流。」
任務失敗,Coinbase進軍華爾街還得再緩緩。與此同時,其他銀行家也對加密貨幣不屑一顧。不過,即使華爾街大亨對加密貨幣嗤之以鼻,他們底下的人倒沒有那麼多疑慮。Coinbase 收到越來越多華爾街從業人士投來的履歷。

9 阿姆斯壯的遠大計畫
阿姆斯壯在部落格上發表的〈Coinbase的祕密遠大計畫〉,明確闡述了他對加密貨幣未來的全面願景。他解釋,加密技術就像網際網路,有四個發展階段。最初兩階段分別是加密用戶達到一百萬,接著達到一千萬,這兩個階段都進行得很順利。第一階段是創造新的區塊鏈協議(例如比特幣、以太坊)以創造及分配貨幣。
接下來是出現交易與儲存加密貨幣的服務。他指出加密技術發展的第三階段是軟體,讓人更直接地與區塊鏈技術互動──就像出現Netscape與Explorer等瀏覽器讓任何人都能探索網路一樣。他預測最後階段是出現區塊鏈app,讓人不必依賴銀行就能夠借貸與投資等。第四步就是「金融2.0」的起點,將把十億人帶進這個新興的加密宇宙。Coinbase的遠大計畫就是為金融2.0奠定基礎,同時投資其他做同樣事情的公司。

10 山姆大叔來了
隨著加密貨幣市場在2016年初加速發展,國稅局的阿茲基開始調查加密貨幣的逃稅狀況。他越是深入調查誰使用比特幣,就越確定數位貨幣是逃稅工具,他還發現有兩家可疑的公司都透過Coinbase購買比特幣。Coinbase擁有國稅局非常想要、但比特幣圈中很少賣家擁有的東西:所有客戶的詳細資料。這些紀錄可讓國稅局輕易比較 Coinbase的比特幣客戶名單與國稅局的紀錄,查出哪些人逃稅。
雖然國稅局宣布比特幣是財產,但證管會官員正在思考,比特幣嚴格來講究竟是不是證券,亦即可交易的金融資產。財政部的金融犯罪執法網把比特幣視為貨幣;而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則表示,比特幣是大宗商品,亦即一種商品或服務。這些專業細節可能乏味至極,但對新興的加密貨幣產業來說,卻充滿了法律地雷。諷刺的是,在試圖分類及查核比特幣的過程中,美國政府也變成比特幣的一大持有者。

11 加密貨幣狂潮
以太坊上的服務需要一種特殊的數位代幣才能運作。以太坊就好比擁有一個遊樂園,開放讓人在裡面建造及管理各種遊樂設施,只不過遊樂園裡的大多數遊樂設施都尚未建成,但顧客依然購買了代幣,希望它們有一天可用於某種區塊鏈服務。在現實中,他們投資的遊樂設施可能會建成,也可能不會。他們等待設施建成的期間,如果有人看好那個設施會完成、也想買它的代幣,持有代幣的人隨時可轉賣出去──這就是目前多數人所做的,大家純粹只是在投機。
2017年,每天都有人在網路上宣布新的代幣專案,每天都有人搶購代幣,這些專案涵蓋五花八門的領域,這個現象稱為ICO(首次代幣發行)。整個ICO的過程可能持續幾天或幾週,需要把資金(通常是以太幣或比特幣)發送到專案的線上錢包,並等著收取代幣。歷史上從來沒出現過這麼簡單的募資方法,只要花很少的心血,就能向很多人募資。ICO的數量與規模都超乎眾人想像,每天交易的數額非常驚人。

12 Coinbase崩解
打造 Coinbase的過程,就好像阿姆斯壯和其他工程師一起打造了一座精心設計的加州海濱別墅,然後在東北風暴期間把它放在緬因州的海岸上。那座房子經不起狂風暴雪的衝擊。房子晃得吱吱作響,最終破裂時,屋主很後悔當初沒有使用更好的建材。這就是2017年12月Coinbase網站的狀況。長期擔任公司律師的蘇亞雷斯回憶道,耶誕節時他飛往匹茲堡探親,飛機落地後,他就收到阿姆斯壯傳來的緊急訊息,要求他立即回公司:「當時我心想:『哦,真要命!』那感覺就像我們獨自站在懸崖上俯瞰大海,世界上所有狂風都朝我們襲來。」
12月之前,隨著網站的某些部分開始鬆動瓦解,客戶的交易一直出現延遲。耶誕節前湧入的數百萬名新客戶則是導致網站整個當機,而且一當就是好幾個小時。客戶的訂單最終卡在技術煉獄中等著超生。憤怒的用戶紛紛到Reddit與推特上發飆。

▎第三部 從加密貨幣的嚴冬到加密貨幣的未來     
13 宿醉

2018年最著名的虛構加密貨幣是「豪威幣」(HoweyCoin)。這個新幣的網站宣稱它提供一種新型的加密貨幣,可用於旅行,也可以作為投資買賣。而且就像其他 ICO 那樣,豪威幣的網站也提供早鳥優惠,提早購買的投資者可享購入折扣。不過後來大家發現,豪威幣其實是證管會推出的精明活動,目的是呼籲大家注意ICO的風險。「豪威」 (Howey)這個名稱暗指最高法院一個有關證券銷售的案子。任何容易上當受騙的人試圖購買豪威幣時,都會被導向證管會的一個頁面,頁面會提醒投資人不要接觸不可靠的投資。
聯邦監管機構不是天天對加密貨幣產業做這種嘲諷,所以豪威幣事件為證管會贏得了大量宣傳。豪威幣網站甚至放上一位知名拳擊手的代言推薦,顯然是嘲諷知名拳手梅偉瑟前一年宣稱他要透過ICO「海撈一票」的狂言。

14 慘敗    
阿姆斯壯的新對手是趙長鵬,人稱CZ。CZ從2017年亮相以來,就逐漸成為繼中本聰和布特林之後,加密貨幣史上最具顛覆性的人物。2013年,當年三十六歲的CZ才發現比特幣,而且一發現就迷上了。這股熱情把他帶到了倫敦,並在里夫斯創立的加密錢包公司Blockchain.com待了一段時間。里夫斯就是本來要和阿姆斯壯共同創立Coinbase,但在加入創業學校的前夕突然鬧翻的那個人。CZ的出現有點因果報應的味道,因為里夫斯的公司為CZ開啟了加密貨幣的職涯,日後 CZ成了阿姆斯壯最大的勁敵。
CZ在Blockchain.com公司與另一家加密貨幣公司OKCoin蓬勃發展,但他真正想做的,是在這個產業裡留下自己的印記。他一直在等待時機,2017年他終於決定出擊。他在 ICO 狂熱達到顛峰之際,發行自己的代幣,為自己新創的公司募集了一千五百萬美元。他把他創立的交易所命名為「幣安」(BINANCE)。

15 權力鬥爭
幾個月來,幣安藉由提供數十種新的加密貨幣,壯大成一家強大的公司。這段期間,Coinbase一直猶豫不決,只交易四種貨幣:比特幣、以太幣、萊特幣,以及2017年12月底開始交易的比特幣現金。Coinbase除了顧及監管機關、運作比較保守,它不提供更多種加密貨幣的一大原因是,它的工程策略沒有明確的方向。
增添新幣是艱巨的任務,Coinbase正努力迎頭趕上。斯里尼瓦桑加入Coinbase,應該有助於迅速啟動這項任務,他也沒讓大夥兒失望。他有技術才能,再加上他有加密貨幣遠見家的聲譽,這些都激勵了其他工程師。他通常穿連帽衫,目光犀利,頂著刺蝟頭,眉毛濃密,灰白相間的鬍渣狀似饑餓的狼獾。遺憾的是,對 Coinbase的許多人來說,他連行動都像狼獾──他只要覺得你是障礙,就毫不留情地把你扯爛甩開。

16 比特幣強勢回歸
加密貨幣嚴冬在2018年12月15日觸底。少數仍在報導加密貨幣的主流媒體指出這個產業受創有多嚴重。一些權威人士宣稱,這次比特幣死定了。然後,就像歷史多次重演的一樣,比特幣面對一片看壞的預測,硬是止跌回升,展開新一波牛市。不過,並非所有加密貨幣都止跌反彈。在ICO蓬勃時期問世的那些替代幣(又稱「屎幣」)至今依然屎得很慘,原因一點也不神祕:那些ICO資助的區塊鏈專案都沒有實現,多數專案依然只有白皮書,其他東西付之闕如。套用之前的「遊樂園區」比喻,投資人為某個新奇的遊樂設施預付了代幣,結果發現那個設施永遠不會建成,那些代幣也變得一文不值。
到了2019年的年中,比特幣再次成為幣圈無可爭議的王者,但它不是業界的唯一亮點,另一個亮點是穩定幣。穩定幣是一種幣圈創新,它創造出數千億美元的價值,並引起全球某個強大公司的興趣。

17 金融的未來
2019年的某個春日上午,美國銀行業最著名的人物,摩根大通執行長傑米.戴蒙在辦公室密會了Coinbase執行長阿姆斯壯。戴蒙對加密貨幣的看法,比媒體刻意呈現的微妙得多,他受訪時表示:「我不想成為反對比特幣的發言人,我根本一點也不在乎比特幣,這才是重點好嗎?」過去五年,雖然戴蒙曾公開抨擊比特幣,也摒棄加密貨幣,但他亦悄悄鼓勵摩根大通內部那些充滿雄心抱負的區塊鏈研究。
摩根大通涉足加密貨幣的同時,Coinbase也往傳統的銀行業務靠攏。2019年,華爾街與矽谷的世界突然變得不再那麼遙遠。Coinbase花了一年追趕幣安。但Coinbase的早期投資者兼比特幣億萬富豪希爾伯表示:「長遠來看,不是Coinbase與幣安對決,而是Coinbase對上摩根大通。」

◎後記
◎謝辭


▎《恐怖矽谷:回憶錄》
◎第一部 動機 INCENTIVES
1 獨角獸崛起

獨角獸是指投資者估計價值逾十億美元的新創企業。一位著名的創投業者投書某大報社,宣稱軟體正在吞噬全世界。後來無數創業募資簡報、新聞稿、人才招募訊息都引用了那個說法——彷彿那不是個粗淺又無聊的比喻,而是證據。

2 再見了,夕陽產業!
我能靠出版業的低薪過活,是因為我有靠山。大學畢業時,我沒背學貸,因為早在我還是受精卵時,父母與祖父母就開始幫我存學費了。我為養不活自己而感到羞愧,我在文學經紀公司上班,就好像我爸媽大方贊助公司一樣……

3 面試新職
舊金山與矽谷的面試跟整人遊戲沒兩樣,比較像是欺負菜鳥的儀式,而不是完善的考核活動。山景城一家搜尋引擎巨擘曾以面試時愛考腦筋急轉彎聞名,雖然後來因為覺得無法藉此看出應徵者日後的表現而廢止,但很多公司依然這麼做。

4 第二十號員工
我是第二十號員工,也是公司的第四名女性。在我加入以前,客服團隊(包括經理在內的四名男性)是親自處理顧客的問題,並在每天下班後,輪流加班處理累積的支援問題,以免每個人連續幾天都加班到深夜。這種策略奏效了一陣子……

5 共享新世界
就像多數成立更久的硬體公司,這些主要的網路新創企業在南方三十英里的郊區半島上落腳,公司裡設有糖果店、攀岩健身房、單車修理站、醫療保健中心、美食餐廳、美髮沙龍、營養師駐點、日間托兒所,好讓員工沒有理由踏出園區。

6 青年才俊
部門的同事告訴我,技術長聰明絕頂,但很難搞。他是自學成才,高中沒畢業。別的地方需要一群資深程式設計師,才能寫出一套複雜的資料庫架構,但他一個人就能搞定。所有員工中,創辦人只對他畢恭畢敬。

7 戮力從公
只要對工作有貢獻,你可以充分做自己。工作已經滲入我們的身分。我們就是公司,公司就是我們。小失敗與大成功同樣反映了我們個人的不足或才華。不斷前進的衝勁令人著迷,感覺自己是公司不可缺少的人才也令人陶醉。

8 執行長的女朋友
執行長的女友問起我的工作時,我總是顧左右而言他。工作涵蓋了我生活的一切,但我不知道她到底想知道多少,或者已經知道多少。我也不知道她會不會把我說的話轉告給男友,由於有這個可能,那感覺好像是非正式的打考績。

9 政府監視計畫
所有硬體都可能遭駭,全球科技公司的伺服器已經被政府侵入及劫掠了。有些人指出,科技公司其實是刻意與政府合作,為政府開了後門。有些人則替這些科技公司辯護,說他們並不知情。我們很難知道該同情誰,又該怕誰。

10 好產品不用行銷
目前還不清楚大家會以什麼指標,來衡量高速公路邊的廣告看板。執行長本來就不相信行銷的效用,他認為產品行銷靠的是關係與口碑。他認為,只要產品非常實用、非常必要、精心設計,無需外力就可以滲入大家的生活。

11 伊恩
伊恩跟我聊了開來,我突然覺得既美好又有趣。這輩子我從未在擁擠的房間內,吸引過任何男人與我交談。伊恩是軟體工程師,但幾乎只跟文組的人往來。他對外人的反應特別敏銳,喜歡主動去找派對中看起來最無聊的人攀談。

12 炒魷魚
來上班的路上,我收到諾亞的簡訊,說他被解雇了。我抵達辦公室時,感覺好像踏進了殯儀館。「他們連跟他協商都沒有,一次也沒有。」一名銷售工程師難以置信地說:「他們就這樣解雇了最優秀的員工,只因為這裡沒有人有任何管理經驗。」

13 掃興的女權主義者
我希望部門的男性覺得我很聰明,能夠掌控局面,永遠不要想像我裸體的樣子。我希望他們平等地看待我——我比較在意別人是否接納我,而不是我對男人是否有性魅力。我想竭盡所能地,避免成為掃興的女權主義者。

14 這工作,喝醉了也做得來
執行長為了給客服團隊多一些閒暇的時間,決定指派工程師做我們的工作。我們花了一個早上開車前來這裡,在山中待了一天,需要處理的客服問題已經排了好幾個小時。大部分的人已經開始喝酒了,有些人整個下午喝個不停……

15 揭弊者
「拜託,」諾亞說:「我們是在一家監控公司上班。」我追問,他說的監控是指廣告技術嗎?我覺得數位廣告很煩,但從來不覺得那種東西特別惡毒——儘管我們的客戶很清楚,免費服務通常意味著用戶遭到某種程度的剝削。

16 不適任
執行長說,無論我想不想留下,我都不再領導客服工程團隊了。「我認為你不善於分析,」他說,「我覺得我們的價值觀不一樣,我甚至不知道你的價值觀是什麼。」我心想,我當然擅長分析。我也許不是系統思考者,但我可以解構到死。

17 「最好上」的女同事
我在信中告訴我媽,那個把自己當網紅經營的同事列了一份清單:辦公室裡「最好上」的女性。我還沒遇過什麼可怕的經歷,希望能維持現狀。我期待我媽回信支持我。她幾乎馬上回覆,信中寫道:「不要以書面抱怨性別歧視……」

18 「偽」白宮橢圓辦公室
我前往一家開源新創企業面試。它的等候室精心複製美國總統的白宮橢圓辦公室,連壁紙也一模一樣。地毯是深沉的總統藍,上面印著公司的卡通吉祥物,堅毅桌旁矗立著一面美國國旗,桌子後面播放雲朵飄過國家廣場的動畫……

◎第二部 規模 SCALE
19 性騷擾羅生門

我讀了性別歧視指控首度公開時的聊天記錄、公司為了說明這起醜聞而舉行的全員會議記錄、人力資源資料庫中的討論等等。讀這些讓我覺得自己好像偷偷摸摸做著見不得人的事,但那其實很實用,可以發現該盡量閃避誰、誰能夠信任。

20 遠距工作
雖然同事偶爾會去總部上班,但當我們實際看到本人,可以看到脖子以下的身體時,感覺還是很奇怪。我們透過軟體培養的關係,沒有立即反映在實體現實中。我們面對面交談時,比在公司聊天室及透過視訊聊天時,還要尷尬。

21 薪資隨你開價
公司在升遷方面講求公平公開,但說到配股又是另一回事了。那些聲稱無法協商的股權方案,其實都可以談判。著名的「自己開價」薪資政策,導致嚴重的薪資差距,以致有些女員工最近獲得近四萬美元的修正加薪,但不溯及既往。

22 出賣你自己的人設
那些平台是為了容納及擷取無限資料而設計的,刺激我們不斷滾動瀏覽器的捲軸。它們鼓勵大家以別人的想法來填補所有空閒時間。網路是一種讓每個人都能證明自己很重要的出口。人們把握每個機會,出賣與自己相關的資訊。

23 談「錢」就俗氣了
我是不是太想讓「在矽谷工作」這件事變得有意義了?難道我已經相信矽谷描述自己的那一套了?你不能承認一份技術工作只是交易,不是崇高的使命或了不起的工作,那會惹惱別人。說到「為錢工作」,就感覺那好像多麼罪大惡極似的。

24 網紅說的都是對的
派翠克有團隊要管理,有高管要招募,有投資者要取悅。他的時間並沒有比我的時間寶貴,他的生命也沒有比其他人的生命更重要——只不過,按照掌管這個生態系統的條款來看,他的時間確實比較寶貴,他的生命確實比較重要。

25 內容審查
服務條款團隊負責處理侵權下架、商標侵權、垃圾郵件,以及用戶死亡與違反兒童線上隱私保護法的情況。我們評估暴力威脅、加密貨幣詐騙、釣魚網站、自殺訊息、陰謀論……我們不得不變成內容審查員,並且發現我們需要內容政策。

26 第二個矽谷
我很羨慕伊恩,他受到的訓練,是從硬體與實體世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他完全沒有任何社群媒體的帳號,不熟悉網路迷因,也不了解別人生活的細枝末節。他不像我一樣,每天結束時會站起來想:哦,對,我有身體。

27 懷舊風潮
有時,感覺每個人都看過一九六○與七○年代的人盡情揮灑自由的精彩片段似的——隨性的裸體,歡快的濫交,集體生活、集體進食。科技正侵蝕人際關係、社群、身分、公地。隨著大家感覺物質正從世上消失,也許懷舊只是因而產生的本能反應。

28 裝成男的較吃香
我早就不再以真名從事公開活動了。我在所有對外通信中使用男性假名,這不僅有助於緩和緊繃的交流,對最無害的客服問題也有幫助。我親眼目睹,男人對男人的反應,就是跟他們對女性的反應不同。我的男性假名比我更有權威。

29 「我們」是指誰?
「我們有各種新科技能隨心所欲地應用,」男子說道:「自駕車、預測分析、無人機等等。我們如何把它們結合起來,變成完美的組合呢?」我問他,第一個從頭開始規劃的城市會在哪裡。但他一給出答案,我就後悔那樣問了。他答:「貨櫃。」

30 既得利益者的嘴臉
創投業者宣揚每週工作八十小時,大談毅力的重要。每當他們批評「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太軟弱,或與創業成功所需的決心背道而馳時,我都很想知道,他們之中有多少人有行政助理、有多少人有私人助理,又有多少人兩者都有。

31 你還想給這些人更多權力?
一名業務人員說:「超過四小時的航班應該讓員工訂商務艙。如果我能在飛機上睡個覺,我代表公司出差時,可以做得更好。」一名客服人員說:「我們可以登記那種每月配送的零食盒。」她的要求竟如此卑微,令我動容。

32 科技,就只是生意罷了
在科技業工作,讓我擺脫了個性中情緒化、不切實際、矛盾、麻煩的那一面——那部分的我想知道每個人的感受,想被感動,而且沒有明顯的市場價值。那些特質的價值不比科技人重視的特質來得低或高,兩者只是全然不同的價值罷了。

33 總統大選
選戰期間,矽谷受到愈來愈多關注。大家開始談論反托拉斯、消費品安全法規、專利與版權法,開始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網癮,以及科技公司如何導致經濟不平等加劇。人們開始意識到,社群網站上傳播著錯誤資訊與陰謀內容……。

◎後記
◎謝辭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51726
  • 叢書系列:SET
  • 規格:平裝 / 656頁 / 14.8 x 21 x 4.5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文學性來看,這套書的取向似乎非常「當代」,充滿了時代的焦慮感和對「真實」的探尋。現在這個年代,什麼是真實?是銀行裡穩定的數字,還是鏈上不斷變動的代碼?是高薪的職位,還是那種隨時可能捲款潛逃的創辦人?《加密貨幣之王》或許會探討新興力量如何建立新的信任體系,而《恐怖矽谷》則可能揭露舊有體系(即便是科技巨頭)內部是如何腐朽和失靈的。這種對「信任」的解構與重建,是當前社會非常核心的議題。我喜歡這種能夠撕開社會表皮,讓我們看到結構性問題的作品。台灣社會對於科技新貴的崇拜,往往流於表面,總覺得只要搭上這班列車就能成功,但如果《恐怖矽谷》能讓我看到那些光環下的陰影,或許能讓我們對「成功」的定義有更健康、更務實的審視。這不只是商業觀察,根本就是一場社會心理學的田野調查。

评分

這套組合讓我想到一種很強烈的「時代精神」的捕捉。這兩股力量——虛擬資產的去中心化狂熱,以及科技業權力核心的極端化——恰好是當前全球資本流動和資訊傳播速度達到頂峰時所誕生的怪胎。如果說,歷史是由經濟結構和文化思潮共同推動的,那麼這兩本書正好提供了從「經濟」(金融秩序)和「文化」(矽谷內部運作邏輯)兩個截然不同的入口,來理解我們正在經歷的這場巨變。我尤其感興趣的是,當這些故事被記錄下來時,它們會如何被後人解讀?是將加密貨幣視為一場必要的金融革命,還是視為一場巨大的龐氏騙局的序曲?是將矽谷的創業者視為點石成金的英雄,還是視為對社會資源進行掠奪性集中化的推手?好的時代觀察,必須具備這種長遠的歷史感,讓讀者在閱讀當下的刺激之餘,還能思考數十年後,我們將如何評價這段歷史的荒謬與偉大。這套書顯然有那個野心。

评分

翻開《恐怖矽谷:回憶錄》,光是「恐怖」兩個字就讓人脊背發涼,這跟我們平時在媒體上看到的那些光鮮亮麗、充滿無限可能性的科技菁英形象簡直是天壤之別。我總覺得,矽谷的成功學光環底下,必定藏著某種近乎偏執的文化壓力,那種「非快即亡」、「二十倍速成長」的生存法則,必然會把人的靈魂壓縮到一個極致扭曲的狀態。這本回憶錄,我猜測,應該不會是那種溫文儒雅地訴說創業心路歷程的作品,更可能是赤裸裸地揭示那種為了達到目標,可以犧牲多少健康、家庭、道德底線的殘酷現實。台灣的科技業,雖然規模上沒法跟矽谷比擬,但那種高工時、高競爭的氛圍是共通的,所以讀這本書,不僅是看別人的故事,也是在對照我們自身所處的環境。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那种高壓鍋裡頭生存下來的?是成功地爬了上去,還是被碾碎了才選擇退出?這種第一人稱的視角,往往比任何客觀報導都來得震撼,它能穿透那些光鮮的公關辭令,直達核心的焦慮與失控。

评分

這套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心頭一震,擺明瞭要帶我們鑽進去看看那光鮮亮麗的矽谷背後,到底藏了多少我們這些外行人難以想像的權力遊戲和人性掙扎。《加密貨幣之王》聽起來就夠刺激了,畢竟虛擬貨幣這玩意兒,簡直是這幾年金融圈最熱鬧也最讓人摸不著頭緒的一齣戲碼,多少傳統大鱷被搞得暈頭轉向,多少草根英雄一夜翻身,這本書要是能把從沙丘般的矽谷新創實驗室,一路燒到華爾街那群西裝筆挺的「舊世界」精英們,中間的角力、算計,甚至那些不為人知的幕後交易給抽絲剝繭地呈現出來,那可真是太過癮了。我特別期待它能剖析那種「顛覆」的過程,不是技術層面的複雜,而是那種價值觀的衝擊,當區塊鏈的概念挑戰了數百年來的銀行體系信任基石時,那些掌握話語權的人是如何反應、如何反擊,又是如何被這股浪潮推著走的。畢竟,台灣這邊對加密貨幣的討論總是在「賺不賺錢」的層面打轉,如果這本書能提供更宏觀、更具文化觀察性的視角,讓我們理解這場金融革命的文化根源,那絕對是值回票價的投資。希望它不只是在描述事件,更在於闡釋事件背後的「為什麼」,那才是真正的高級的閱讀體驗。

评分

這兩本書擺在一起看,簡直就是一組完美的對照組,一邊是冰冷的、追求極致效率與去中心化的「未來金融秩序」(加密貨幣),另一邊則是充滿人性弱點、充滿權力鬥爭與個人毀滅的「過去與現在的科技現場」(恐怖矽谷)。我想,這套書的核心議題,最終都會回歸到「人」在面對巨大變革時的反應。加密貨幣的風潮,是技術對既有體制的挑戰,它要求參與者必須在極度的不確定性中做出判斷,這需要的心理素質,跟在矽谷那種隨時可能被裁員、隨時可能面臨產品失敗的環境下,所需具備的韌性,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我期待作者能在這兩本書之間建立某種看不見的連結,也許是同一個世代的創業者,他們在追求「顛覆」的過程中,究竟是帶著解放者的理想,還是只是一群被貪婪驅使的賭徒?如果能從金融結構的變革,串聯到個體心理狀態的崩塌或重塑,這套書的深度就遠遠超過一般商業或科技書籍的範疇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